四大經(jīng)典之溫病_第1頁
四大經(jīng)典之溫病_第2頁
免費預(yù)覽已結(jié)束,剩余1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溫病學(xué)名著選 葉香巖外感溫?zé)崞?1溫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與傷寒辨治的異同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肺主氣,屬衛(wèi);心主血,屬營。辨營衛(wèi) 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2 .傷寒與溫病由表入里傳變的區(qū)別及溫病表證初起的治法 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后化熱入里,溫邪則熱變。未傳心包,邪尚在 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fēng),則加入 薄荷、 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 3. 風(fēng)邪、濕邪與溫?zé)嵯嗖淖C候與病機(jī)及濕熱病與傷寒的 鑒別 或透風(fēng)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fēng)挾溫?zé)岫?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

2、合,蒸郁而蒙 蔽于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 變證;溫?zé)犭m久,在一經(jīng)不移。以此為辨。 4. 溫?zé)釆A風(fēng)、夾濕逆?zhèn)鳡I分的病機(jī)、證候與治法 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 成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fēng)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 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 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急透斑為要。熱入于營,舌色必 絳。風(fēng)熱無濕者,舌無苔,或有苔亦薄也。熱兼濕者,必有濁苔而多痰也。然 濕在表分者,亦無苔。 5. 斑出而熱不解的病機(jī)與治法 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

3、。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 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驗之于舌,如甘寒之 中,加入咸寒,務(wù)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 戰(zhàn)汗的病機(jī)與預(yù)后 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zhàn)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并,熱 達(dá)腠開,邪從汗出。解后 胃氣空虛,當(dāng)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 戰(zhàn)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證。此時宜令病者安 舒靜臥,以養(yǎng)陽氣來復(fù)。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 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證。若脈 急疾,躁擾不 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證矣。 7. 濕熱邪氣留滯三焦氣分的治

4、法及與傷寒少陽病治法的區(qū) 別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里 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 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zhàn)汗之門戶,轉(zhuǎn)瘧之機(jī)括。 8. 衛(wèi)氣營血四類證候的傳變規(guī)律與治療大法 大凡看法,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 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如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 直須涼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膠、 赤芍等物。否則前后不循緩急之法,慮 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 9. 濕熱病與體質(zhì)的關(guān)系及溫?zé)岵∨c濕熱病的治則 余醫(yī)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氣分者,皆伏氣病也,雖未點

5、明,讀者當(dāng)自得 之。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法應(yīng) 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于寒涼??殖晒Ψ礂墸我怨室??濕熱一去, 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 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bǔ)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xì)察精詳,方少少與 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在陽旺 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 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 小便。 10. 濕熱病氣分證治療中下法的運用及與傷寒下法的不同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里結(jié)。里結(jié)于何?

6、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 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邪熱在里,劫爍津液,下之宜猛; 此多濕邪內(nèi)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 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糞燥為無濕矣 。 薛生白濕熱病篇 1. 濕熱證初起的臨床表現(xiàn) 始惡寒,后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吳本下有“或黃”二字) ,口渴 不引飲。 2. 濕熱表證中濕重于熱的證治 十濕熱證:初起發(fā)熱,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濕伏中焦。宜藿梗、蔻仁、 杏仁、枳殼、桔梗、郁金、蒼術(shù)、濃樸、草果、半夏、干菖蒲、佩蘭葉、六一散。 十一濕熱證:數(shù)日后。雄按:吳本下有“胸痞”二字。自利溺赤。雄按:吳 本作“澀??诳?/p>

7、。雄按:吳本上有”身熱二字。濕流下焦。宜滑石、豬苓、 茯 苓、澤瀉、萆、通草等味。、 十二濕熱證:舌遍體白,口渴,濕滯陽明。宜用辛開,如濃樸、 草果、半夏、 干菖蒲等味。舌白者言其苔,若苔滑而口不渴者,即屬太陰證,宜溫之。 3. 濕熱表證中濕熱并重的證治 十四濕熱證,初起,即胸悶、不知人、瞀亂大叫痛,濕熱阻閉中上二焦。宜 草果、檳榔、鮮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蚣釉斫?,地漿水煎。 4. 濕熱證濕熱阻遏膜原的證治 寒熱如瘧。濕熱阻遏膜原。宜 柴胡、濃樸、檳榔、草果、藿香、蒼術(shù)、半夏、 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5. 濕熱證后期后遺癥的證治 十九濕熱證:十余日,大勢已退,惟口渴汗出,骨節(jié)。雄按:吳

8、本有“隱” 字。痛。雄按:吳本下有“不舒,小便赤澀不利”八字。余邪留滯經(jīng)絡(luò)。宜元 米(即糯米)湯泡于術(shù),隔一宿去術(shù)煎飲。 二十濕熱證:數(shù)日后,汗出熱不除,或痙,忽頭痛不止者,營液大虧,厥陰 風(fēng)火上升。宜羚羊角、蔓荊子、 鉤藤、元參、生地、女貞子等味。 二十二濕熱證:按法治之,數(shù)日后,或吐下,一時并至者,中氣虧損,升降 悖逆。宜:生谷芽、蓮心。 二十三濕熱證:十余日后左關(guān)弦數(shù), 腹時痛,時圊血,肛門熱痛,血液內(nèi)燥, 熱邪傳入厥陰之證。宜仿白頭翁法。 熱入厥陰而下利,即不圊血,亦當(dāng)宗仲景治熱利法。若竟逼入營陰,安得不 用白頭翁湯涼血而散邪乎?設(shè)熱入陽明而下利,即不圊血,又宜師仲景下利譫 語,用小承

9、氣湯之法矣。 二十四濕熱證:十余日后,尺脈數(shù),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煩,下泉不足,熱 邪直犯少陰之證。宜仿豬膚湯涼潤法。 同一下利,有厥少之分,則藥有寒涼之異。謂厥陰宜寒,少陰宜涼也。 然少陰有便膿之候,不可不細(xì)審也。 濕熱證身冷脈細(xì),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濕中少陰之陽,宜人參白術(shù)附子茯 苓益智等味。 6. 濕熱證初起病在中焦氣分濕重于熱的證治 二十六暑月病:初起,但惡寒,面黃,口不渴,神倦,四肢懶,脈沉弱,腹 痛下利,濕困太陰之陽。宜仿縮脾飲,甚則大順散、來復(fù)丹等法。 四十一濕熱內(nèi)滯太陰,郁久而為滯下,其證胸痞腹痛,下墜窘迫,膿血稠粘, 里結(jié)后重,脈軟數(shù)者。宜濃樸、黃苓、神曲、廣皮、木香、檳榔、柴

10、胡、煨葛根、 銀花炭、荊芥炭等味。汪按:柴葛終嫌不妥。凡病身熱脈數(shù)是其常也。惟痢疾身 熱脈數(shù)其證必重。 7. 濕熱證濕漸化熱濕熱并重的證治 三十五濕熱證:口渴,苔黃起刺,脈弦緩,囊縮舌硬,譫語,昏不知人,兩 手搐搦,津枯邪滯。宜鮮生地、蘆根、生首烏、鮮稻根等味。若脈有力,大便不 通,大黃亦可加入。 三十六濕熱證:發(fā)痙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黃起刺,或轉(zhuǎn)黑色,大便不通 者,熱邪閉結(jié)胃腑。宜用承氣湯下之。 三十七濕熱證:壯熱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脈洪大而長者,此太陰之濕與 陽明之熱相合。宜白虎加蒼術(shù)湯 溫病條辨 卷一一 上焦篇 1溫病的病種 溫病者:有風(fēng)溫、有溫?zé)?、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p>

11、秋燥、 有冬溫、有溫瘧。 2. 溫?zé)岵。L(fēng)溫、溫?zé)?、溫疫、溫毒、冬溫)衛(wèi)分證的證 治 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 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shù),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fēng)寒, 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熱甚者,名曰溫病。 太陰風(fēng)溫、溫?zé)?、溫疫、冬溫,初起惡風(fēng)寒者, 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 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溫毒、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太陰溫病,惡風(fēng)寒,服 桂枝湯已,惡寒解,余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余 證悉減者,減其制。 太陰風(fēng)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3. 溫?zé)岵。L(fēng)溫、溫?zé)?、溫疫、溫毒、冬溫)氣分證的證 治 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

12、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 主之。 太陰溫病,脈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 之;脈若散大者,急用之;倍 人參。 4. 溫?zé)岵。L(fēng)溫、溫?zé)?、溫疫、溫毒、冬溫)營分證的證 治 太陰溫病,寸脈大,舌絳而干,法當(dāng)渴,今反不渴者,熱在營中也,清營 湯去黃連主之 5. 溫?zé)岵。L(fēng)溫、溫?zé)?、溫疫、溫毒、冬溫)血分證的證 治 太陰溫病,血從上溢者,犀角 地黃湯合銀翹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 法治之。若吐粉紅血水者,死不治;血從上溢,脈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 死不治,可用清絡(luò)育陰法。 太陰溫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而汗不出 者,必發(fā)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 語。發(fā)斑者,

13、化斑湯主之;發(fā)疹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xì)生地、丹皮、大青葉, 倍元參主之。禁升麻、柴胡、當(dāng)歸、防風(fēng)、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譫 語者,清宮湯主之,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亦主之。 6 .溫?zé)岵。L(fēng)溫、溫?zé)?、溫疫、溫毒、冬溫)氣營兩燔、氣血兩燔的證 治 太陰溫病,氣血兩燔者,玉女煎去 牛膝加元參主之。 7.手太陰暑溫、手厥陰暑溫、暑癇的證治 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shù),左脈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 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脈芤甚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金匱謂太陽中,發(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xì)芤遲,小便已,灑 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fā)其汗,則

14、惡寒甚, 加溫針,則發(fā)熱甚,數(shù)下,則淋甚,可與東垣清暑益氣湯。 手太陰暑溫,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新加 香薷飲主之。 手太陰暑溫,服香薷飲,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飲重傷其表,暑必傷氣, 最令表虛,雖有余證,知在何經(jīng),以法治之。 手太陰暑溫,或已經(jīng)發(fā)汗,或未發(fā)汗,而汗不止,煩渴而喘,脈洪大有力 者,白虎湯主之;脈洪大而芤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身重者,濕也,白虎加 蒼術(shù)湯主之;汗多脈散大,喘喝欲脫者,生脈散主之。 手太陰暑溫,發(fā)汗后,暑證悉減,但頭微脹,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 絡(luò)飲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手太陰暑溫,但咳無痰,咳聲清高者,清絡(luò)飲加 甘草、桔梗,甜杏仁、麥 冬、知

15、母主之。 兩太陰暑溫,咳而且嗽,咳聲重濁,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飲者,小半夏加 茯苓湯再加濃樸,杏仁主之。 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譫語,目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暑入手 厥陰也。手厥陰暑溫,清營湯主之;舌白滑者,不可與也。 手厥陰暑溫,身熱不惡寒,清神不了了時時譫語者,安宮 牛黃丸主之,紫 雪丹亦主之。 小兒暑溫,身熱,卒然痙厥,名曰暑癇,清營湯主之,亦可少與紫雪丹。 大人暑癇,亦同上法。熱初入營,肝風(fēng)內(nèi)動,手足螈 ,可于清營湯中,加 勾藤、丹皮、羚羊角。 清營湯、紫雪丹 8. 上焦溫?zé)岵〉闹委熃?白虎本為達(dá)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xì) 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 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

16、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太陰溫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而汗不出 者,必發(fā)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 語。發(fā)斑者,化斑湯主之;發(fā)疹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xì)生地、丹皮、大青葉, 倍元參主之。 9. 太陰伏暑的證治 暑兼濕熱,偏于暑之熱者為暑溫,多手太陰證而宜清;偏于暑之濕者為濕 溫,多足太陰證而宜溫;溫?zé)崞降日邇山庵?。各宜分曉,不可混也?太陰伏暑,舌白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去牛蒡、元參加杏仁、滑石主之。 太陰伏暑,舌赤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加生地、丹皮、 赤芍、麥冬主之。 太陰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 穗,加杏仁、石膏、黃苓主之;脈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

17、;脈虛大而 芤者,仍用人參白虎法。 太陰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減生脈散主之。 10. 濕溫的證治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xì)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 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 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濕溫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宮湯去蓮心、 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煎 送至寶丹,或紫雪丹亦可。 濕溫喉阻咽痛,銀翹馬勃散主之。 太陰濕溫,氣分痹郁而啰者(俗名為呃),宣痹湯主之。 太陰濕溫喘促者,千金葦莖湯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匱謂太陽中,身熱疼痛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 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18、。 11. 溫燥的證治 秋感燥氣,右脈數(shù)大,傷手太陰氣分者,桑杏湯主之。 感燥而咳者,桑菊飲主之。 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 麥冬湯主之。 燥氣化火,清竅不利者,翹荷湯主之。 諸氣有諸痿喘嘔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湯主之。 卷二中焦篇 1 .陽明溫病中清熱法的運用 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 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脈浮洪躁甚者, 白虎湯主之;脈沉數(shù)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暑溫、濕溫、 溫瘧,不在此例。 陽明溫病,脈浮而促者,減味竹葉石膏湯主之。 2. 陽明溫病中下法的運用 陽明溫病,諸證悉有而微,脈不

19、浮者,小承氣湯微和之。 陽明溫病,汗多譫語,舌苔老黃而干者,宜小承氣湯。 陽明溫病,無汗,小便不利,譫語者,先與 牛黃丸;不大便,再與調(diào)胃承 氣湯。 陽明溫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則通體皆厥,不螈 ,但神昏,不大便,七、 八日以外,小便赤,脈沉伏,或并脈亦厥,胸腹?jié)M堅,甚則拒按,喜涼飲者, 大承氣湯主之。 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謂之熱結(jié)旁流,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 陽明溫病,實熱壅塞為啰者下之。連聲啰者,中焦;聲斷續(xù),時微時甚者, 屬下焦。 陽明溫病,下利譫語,陽明脈實,或滑疾者,小承氣湯主之;脈不實者, 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溫病三焦俱急,大熱大渴,舌燥。脈不浮而燥甚,舌色金黃,痰涎壅甚,

20、 不可單行承氣者,承氣合小陷胸湯主之。 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shù)日不大便,當(dāng)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 增液湯主之。服增液湯已。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調(diào)胃承氣湯微和 之。 3. 陽明溫病“下之不通”諸證的證治 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其證有五:應(yīng)下失下,正虛不能運藥,不運藥者死, 新加黃龍湯主之。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 主之。左尺牢堅,小便赤痛,時煩渴甚,導(dǎo)赤承氣湯主之。邪閉心包,神昏舌 短,內(nèi)竅不通,飲不解渴者, 牛黃承氣湯主之。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間服 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 4. 陽明溫病中發(fā)斑、發(fā)疹的治法與禁忌 陽明斑者,化斑湯主之。

21、 陽明溫病,下后疹續(xù)出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xì)生地、大青葉、元參、丹 皮湯主之。 斑疹,用升提,則衄,或厥,或嗆咳,或昏痙,用壅補(bǔ)則瞀亂。 斑疹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nèi)壅特甚者,調(diào)胃承氣湯微和之,得通則已, 不可令大泄,大泄則內(nèi)陷。 陽明溫毒發(fā)痘者,如斑疹法。隨其所在而攻之。 陽明溫毒,楊梅瘡者,以上法隨其所偏而調(diào)之,重加敗毒,兼與利濕。 陽明溫病,斑疹溫痘、溫瘡、溫毒,發(fā)黃、神昏譫語者,安宮 牛黃丸主之 5. 溫病燥熱與小便不利的治療禁忌 陽明溫病,不甚渴,腹不滿,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發(fā)黃,黃者 梔子柏皮湯主之。 陽明溫病,無汗,或但頭汗出,身無汗,渴欲飲水,腹?jié)M舌燥黃,小便不 利者

22、,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 陽明溫病,無汗,實證未劇,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黃 湯主之。 溫病小便不利者,淡滲不可與也,忌五苓、八正輩。 溫病燥熱,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純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6. 陽明暑溫水結(jié)在胸的證治 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 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陽明暑溫,水結(jié)在胸也, 小陷胸湯加枳實主之。 7. 中焦?jié)駸岵。ㄊ顪?、伏暑、濕溫)的證治 陽明暑溫,脈滑數(shù),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去 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 陽明暑溫,濕氣已化,熱結(jié)獨存,口燥咽干,渴欲飲水,

23、面目俱赤,舌燥 黃,脈沉實者,小承氣湯各等分下之。 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邪在氣分者,三石湯主之;邪氣久留,舌絳苔 少,熱搏血分者,加味清宮湯主之;神識不清,熱閉內(nèi)竅者,先與紫雪丹,再 與清宮湯。 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悶,潮熱嘔惡,煩渴自利,汗出溺短 者,杏仁滑石湯主之。 卷三下焦篇 1. “復(fù)脈輩”諸方的證治 一、 風(fēng)溫、溫?zé)?、溫疫、溫毒、冬溫,邪在陽明久羈,或已下,或未下, 身熱面赤,口干舌燥,甚則齒黑唇裂,脈沉實者,仍可下之;脈虛大,手足心 熱甚于手足背者,加減復(fù)脈湯主之。 二、 溫病誤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強(qiáng)神昏,宜復(fù)脈法復(fù)其津液,舌 上津回則生;汗自出,中無所主者,救逆湯主之。 三、 溫病耳聾,病系少陰,與 柴胡湯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復(fù)脈輩復(fù) 其精。 四、 勞倦內(nèi)傷,復(fù)感溫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復(fù)脈法。 五、溫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熱不退,六、七日以外,脈尚躁盛者,重 與復(fù)脈湯 六、 溫病誤用升散,脈結(jié)代,甚則脈兩至者,重與復(fù)脈,雖有他證,后治 之。 七、 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與復(fù)脈湯。 八、 熱邪深入,或在少陰,或在厥陰,均宜復(fù)脈。 九、 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時三、四行,脈仍數(shù)者,未可與復(fù)脈湯,一甲 煎主之;服一二日,大便不溏者,可與一甲復(fù)脈湯。 十、下焦溫病,但大便溏者,即與一甲復(fù)脈湯。 十三、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shù),舌干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