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簡介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7/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1.gif)
![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簡介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7/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2.gif)
![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簡介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7/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3.gif)
![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簡介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7/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4.gif)
![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簡介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7/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e1d44e2e-0e25-446e-a69e-0e2c8b8c816b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簡介一、苛勒:黑猩猩摘香蕉實驗 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間,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了與嘗試錯誤學習理論直接相對立的完形頓悟說。 他的經典實驗主要有兩個系列:箱子問題與棒子問題。 實驗設計:實驗者布置一種情境,使其目的不能直接到達,而又讓猩猩對情境完全了
2、解,于是我們便可以知道它所學到的是何種程度的行為,尤其是它能否以間接的方法解決其問題。實驗設計具體要求兩個: (1)以動物能否以“間接方法解決問題”作為理解力的標志; (2)使動物有可能完全了解其情境,即問題的一切主要條件必須全部顯露出來,以便讓動物觀察。 實驗工具:香蕉、木箱
3、160; 實驗過程:在單箱情境中,將香蕉懸掛于黑猩猩籠子的頂板,使它夠不著。但籠中有一箱子可利用。識別箱子與香蕉的關系后,饑餓的黑猩猩將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在更復雜的疊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間的重疊及其穩(wěn)固關系后,也解決了這一較復雜的問題。 實驗結果:黑猩猩利用箱子解決問題 與箱子問題類似,棒子問題要求黑猩猩將一根或幾根棒子作為工具,用以夠到籠
4、外的香蕉。實驗者觀察發(fā)現(xiàn),黑猩猩處于對香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問題情境中,在幾次用短棒夠取香蕉失敗后,突然頓悟,將兩根短棒連接起來,達到目的。 研究結論:人和類人猿的學習不是對個別刺激做出個別反應,而是通過對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間關系的理解構成一種“完形”來實現(xiàn)的,是一種頓悟形式的智慧行為。 學習不是盲目的“試誤”,而是在學習者理解了情境之后產生一種突然的、迅速的領悟(頓悟),是“參照場的整個形勢,一種完善解決的出
5、現(xiàn)”。 二、苛勒:小雞啄米實驗 苛勒讓小雞在深、淺不同的兩種灰色的紙下面尋找食物.通過條件反射學習,小雞學會了只有從深灰色紙下才能獲得食物獎賞. 然后,變換實驗情境,保留原來的深灰色紙,用黑色紙取代淺灰色紙.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果小雞仍然到深灰色紙下面尋找食物,那就證明遷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雞是到兩張紙中顏色更深的那張(即黑色紙)下面尋找食物,那就證明遷
6、移是對關系作出的反應. 實驗表明:小雞對新刺激(黑色紙)的反應為70%,對原來的陽性刺激(深灰色紙)的反應是30%;而幼兒在做同樣的實驗時始終對黑色紙的刺激作出反應. 用這個實驗證明,學習的遷移不是在于環(huán)境刺激的相同要素,而是環(huán)境刺激各要素間的整體關系,也是發(fā)生頓悟的結果。 三、科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實驗
7、 科爾伯格使用的一系列兩難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茲偷藥"的故事: 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癥,生命垂危。醫(y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fā)明的鐳。制造這種藥要花很多錢,藥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鐳,而這點藥他竟索價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藥費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只好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
8、,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說:"不成,我發(fā)明此藥就是為了賺錢。" 海因茲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藥。 根據(jù)被觀察者的回答,科爾伯格總結出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 前習俗水平。 第一階段:懲罰服從取向階段。 &
9、#160;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習俗水平。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guī)取向階段。 后習俗水平。
10、160;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第六階段:普通道德倫理取向階段。四、羅森塔爾實驗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
11、,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fā)揮了作用。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學生,使學生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后來,人們把像這種由他人(特別是像老師和家長這樣的
12、“權威他人”)的期望和熱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fā)生與期望趨于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 五、皮亞杰:三山實驗 該實驗的設計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一個三歲的幼兒坐在一邊,然后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對面。此時實驗者要幼兒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么樣子?”
13、60; 結果發(fā)現(xiàn),幼兒對兩個問題給出同樣的答案,他只會從自身所處的角度看三座山的關系(如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而不能設身處地從對面娃娃的立場來看問題。皮亞杰以此來證明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 自我中心主義是前運算階段(2至7歲)幼兒的認知特征,自我中心主義是指幼兒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認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經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應和看法。
14、160; 六、班杜拉:波波玩偶實驗 班杜拉認為,兒童侵犯行為的獲得并不一定要以其親身獲得獎勵或懲罰為前提,兒童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從事此類行為之后受到獎勵或懲罰而學會這類行為。在研究中,班杜拉把兒童帶到一間屋子里完成一個藝術項目,在同一個屋子的另一頭,一個大人正在悄悄地與一些玩具(Tinker Toys)玩,在它們的旁邊有一個大木棰和一個假人(Bobo doll)。兒童被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兒童看到大人叫喊著用大木棰擊打假人,控制組的兒童看到的是大人只是悄悄地自己
15、玩玩具。在孩子們看了約十分鐘之后,把他們帶到另一間放著各種各樣孩子們喜歡的玩具的屋子,告訴他們說這些玩具是留給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們的挫折感。之后把孩子們帶到第三間屋子,屋子里有一些玩具,包括Bobo doll。 結果正如人們所預料的:實驗組的兒童比控制組的兒童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侵犯行為。 在試驗之前班杜拉對孩子們的攻擊性做了評估,每個組參與實驗孩子的攻擊性平均是大體相等的。七、賈德:水下打把實驗 &
16、#160; 賈德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水中打靶實驗,他把十一二歲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分成A,B兩組練習水中打靶。對A組被試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拆射原理而后進行練習,B組則只進行練習、嘗試,而不教原理。當他們達到相同的訓練成績以后,增加水中目標的深度,結果繼續(xù)打靶時,學過原理的一組的練習成績明顯優(yōu)于未學過原理的一組。賈德認為這是因為學過原理的一組已經把折射原理概括化,從而對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調整和適應,把原理運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賈德說:“理論(指折射原理)曾經把有關的全部經驗水外的、深水的與淺水的經驗組織成為整體的思維體系
17、。他們(被試)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動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種深度的水的時候就能有效地應付了。換言之,他們在理論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實際情況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經驗去迅速地解決需要按實際情況作分析和調整的新問題?!?#160; 根據(jù)遷移的概括化理論,對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對新情境中學習的遷移越好。后來,亨德里克森等人曾改進了賈德的實驗。他們把被試分成三組而不是兩組:第一組不加任何的原理指導;第二組被試學習物理學的折射原理,知道水、陸之間物體的位置有折光差異,目標不在眼睛所見的位置;第三組則進一步加以指導,給他們解釋水越深
18、目標所在位置離眼睛所見的位置越遠。第一次實驗時靶在水深6英寸處,第二次靶在水深2英寸處。實驗結果表明在學習打靶時,由于二、三組被試了解原理,成績優(yōu)于第一組的機械練習;而第三組的成績優(yōu)于第二組更說明問題解決的學習與應用于新情境中的遷移,在了解原理原則與其實際應用情境的關系時效果會更好。他們不僅進一步證實賈德的理論,而且指出,概括化不是一個自動的過程,它與教學方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教學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維,就會增加正遷移出現(xiàn)的可能性。 八、斯坦福:延遲滿足 斯坦福在19世紀60年代末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是測試學前兒童的抗拒即時滿足誘惑的能力。這個實驗引申出很多關于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觀點。在這個實驗中,4歲的孩子們進入到一個房間里,在他們面前的是放在碟子上的一塊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魯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十一章《中國在世界中》聽課評課記錄1
- 模具車間主管年終總結
- 裝修監(jiān)理個人年終工作總結
- 客服前臺工作計劃范文
- 工業(yè)生產廠房租賃合同范本
- 編劇合作協(xié)議書范本
- 電玩城員工協(xié)議書范本
- 湘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上冊4.4《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第1課時)聽評課記錄
- 初三蘇州中考數(shù)學試卷
- 蕪湖脫硫煙囪施工方案
- 發(fā)生輸液反應時的應急預案及處理方法課件
- 中國旅游地理(高職)全套教學課件
- 數(shù)字貨幣的匿名性與反洗錢
- 門脈高壓性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療課件
- 民航保密培訓課件
- 兒童尿道黏膜脫垂介紹演示培訓課件
- 詩詞寫作入門
- 學校教育中的STEM教育模式培訓課件
- 電器整機新產品設計DFM檢查表范例
- 樁基礎工程文件歸檔內容及順序表
- 不同產地半夏總生物堿含量測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