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意義上的整合_第1頁
兩種意義上的整合_第2頁
兩種意義上的整合_第3頁
兩種意義上的整合_第4頁
兩種意義上的整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兩種意義上的整合· 一、立足于信息技術的整合本意 · 二、立足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整合外延立足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把信息技術融入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開發(fā)出基于現(xiàn)實問題的探究課程和教學活動,建立學習評價和反饋的新機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通過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整合是個時髦的詞看所謂多重整合· 一、學科自身知識的整合 · 二、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 · 三、學科知識與經(jīng)歷體驗相整合 · 四、學科知識與

2、抽象理論的整合 · 五、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為什么要進行整合· 一、從電化教學到教育現(xiàn)代化 · 二、課程內容呈現(xiàn)信息化、多樣化 · 三、個人學習方式自主化、網(wǎng)絡化 · 四、信息時代對現(xiàn)代教育提出的要求 緊密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整合·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 (2)將信息技術性作為教學的互動工具 · (3)將信息技術性作為教學的個別輔導工具 探索杯大賽探索什么?· 一、如何面對三千年未有的大時代 · 二、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從前蘇聯(lián)到美國 · 三、如何不“理想化”的

3、看待學生學習狀態(tài) · 四、如何對待情商、智商有巨大差異數(shù)十個學生 · 五、如何不“靜態(tài)化”的處理課堂教學的40分鐘 · 六、如何避免模式化的貫徹實施“新”教育理念: 自主學習 分組學習 合作學習 解讀電化教學“探索杯”大賽評分標準· 怎樣評價信息技術支持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以下簡稱整合課),是當前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關鍵問題之一??茖W的評課標準要能有效的對教育的要素,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的評判。同時具體的評課標準應該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和發(fā)展性,要能發(fā)現(xiàn)教師教學的個性并激勵教師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我們也要看到信息技術支持環(huán)境是目前課堂教學最先進的教學手段,但它不是

4、萬能的,更不是教改的靈丹妙藥,只有適時適量的使用才能真正的發(fā)揮它的作用,才能使之成為常規(guī)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優(yōu)化才能成為倡導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為能全面客觀的分析信息技術支持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將從計劃、過程和效果這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的關系戰(zhàn)略:指導戰(zhàn)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泛指指導或決定全局的策略。 戰(zhàn)術:戰(zhàn)時運用軍隊達到戰(zhàn)略目標的手段,作戰(zhàn)具體部署和克敵制勝的謀略。 一般來說,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主要是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戰(zhàn)略是指為達到 ,戰(zhàn)略目標及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手段的總體謀劃,而戰(zhàn)術是指為達到 戰(zhàn)略目標所采取的具體行動。戰(zhàn)略與策略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一 般來講,先有戰(zhàn)略,后有策略,策略必須服從和

5、服務于戰(zhàn)略。設 計 與 準備· 1、教學內容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符合學生實際。 · 2、教學方法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 · 3、教學媒體恰當、針對性強,采用的軟件簡潔明了。 符合課程標準· 符合課程標準這句話我們都會講,而且心里肯定也是想去這么做,但在實際中能不能真的做到,就不好說了.教學大綱改成課程標準不僅僅是體裁形式變了,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載的教育理念的改革. · 傳統(tǒng)的教學大綱不但明確了教學內容和范圍,而且還對施教深度和廣度進行了嚴格規(guī)范.它理想中最完美的教育是全體受教者同時熟練的掌握教學目標.這種源于前蘇聯(lián)的教育體制是嚴謹?shù)?其知識是系統(tǒng)

6、的,它比較適合培養(yǎng)科學家,尤其是學院派科學家.它最大的特點是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當成標準件,把學校教育當成了流水作業(yè)線. · 現(xiàn)行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借鑒了美國等國家的基礎教育理念,適當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只對教學目標做了下限規(guī)范,沒有限定上限.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能力來適當擴展和延伸.這樣的教育不但可以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科學家,也適合培養(yǎng)有一技之長的普通勞動者. ·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依托課程標準,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挖掘,研究那些內容可以延伸,那些內容可以擴展。教學方法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從教學

7、方法來區(qū)別,通常理科類以講授+練習為主,文科類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更好,介于兩者之間的學科以啟發(fā)+探討交流為宜,由此把教學方法分為三大類:傳授接受式學習、啟發(fā)探究式學習和自主合作式學習。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任何一種方法和形式脫離了具體的教學內容就沒有好壞之分。教師必須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尤其是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法,而不是趕時髦,什么都探究,到處都討論。·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從教學方法來區(qū)別,通常理科類以講授+練習為主,文科類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更好,介于兩者之間的學科以啟發(fā)+探討交流為宜,由此把教學方法分為三大類:傳授接受式

8、學習、啟發(fā)探究式學習和自主合作式學習。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任何一種方法和形式脫離了具體的教學內容就沒有好壞之分。教師必須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尤其是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法,而不是趕時髦,什么都探究,到處都討論。教學媒體恰當、針對性強,采用的軟件簡潔明了· 信息技術在課堂中永遠是手段,所謂恰當就是不要喧賓奪主,對學生的注意力和興奮點產(chǎn)生干擾。所以一定要針對性強,并且簡潔明了。細節(jié)決定成敗· 一個馬掌的故事 · 一個真實的故事過程與手段· 1、教師善于激情引趣, 在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同時培 養(yǎng)對事物的觀察能力。

9、3; 2、媒體運用適時、適度,有利于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 3、教學組織形式靈活;探究時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全面把握,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 4、教學過程活潑有序,學生廣泛參與,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 5、注重學科特點,正確處理學科之間、學科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 教師善于激情引趣, 在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同時培養(yǎng)對事物的觀察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課堂是更是調動學生注意力的關鍵。但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要挖掘教學目標自身的要素,不要牽強。同時要注意求知欲、興趣和觀察力三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媒體運用適時、適度,有利于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

10、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直觀明了的計算機多媒體演示是幫助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有力工具,但是要注意過于直觀明了的計算機多媒體演示會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的能力的培養(yǎng),有些模擬演示還會對學生產(chǎn)生誤導。教學組織形式靈活;探究時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全面把握,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組織形式、過程一定要靈活,教師不能追求課堂整體進程一定要嚴密的按教師預定環(huán)節(jié)進行,對課堂教學中臨時生成的“意外”問題一定要認真對待妥善處理。對學生在回答問題和討論時的“錯誤”不要忽視,要適當進行分析引導,并在這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活潑有序,學生廣泛參與,兼顧不同層次的

11、學生·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基礎、領悟能力肯定分上中下,教師在施教時一定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尤其是不要忽略部分水平較高的學生。注重學科特點,正確處理學科之間、學科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 在整合課中,由于信息技術能提供大量的相關信息,所以更應牢牢把握學科本位,避免出現(xiàn)把語文課上成歷史課、地理課這樣的“跑題”現(xiàn)象。同時借助信息技術我們也能進行學科間的橫向聯(lián)系,拓展視野加深理解。大局觀與自我批評·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 · 一百字復述的意義 · 系統(tǒng)工程與大局觀 · 反思以及自我批評知識總結與過程反思· 課堂總結既要闡明教學目標在知識

12、鏈中的地位構建知識體系,還要聯(lián)系相關學科或實踐、社會、價值觀等 反思能使學生加深理解并有助于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總結既要闡明教學目標在知識鏈中的地位構建知識體系,還要聯(lián)系相關學科或實踐、社會、價值觀等· 此處的總結是指對本堂課教學目標在知識鏈中地位的總結,具有一定高度和廣度的總結有利于構建知識體系,更有利于加深理解。聯(lián)系相關學科或實踐、社會、價值觀等是知識學以致用的前提,只有能將知識聯(lián)系實際、用于實踐才是真正將知識融會貫通。有效的反思能使學生加深理解并有助于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反思不是針對教學目標,而是針對學習過程。有效的反思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

13、題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存在誤區(qū)· 1、教學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2、追求教學的形式化,忽視課程目標 · 3教師將重心放在信息技術水平上 賽課中常見的毛病· 不注意細節(jié) · 亂表楊、怕冷場 · 弱智化、幼稚化看學生 · 課前布置預習、課后留尾巴 · 制作昂貴漂亮的教具、發(fā)學具 · 黑板上粘貼打印好的漂亮“板書” · 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走形式分組討論 慎重使用課堂上的 “分組討論”題目淺顯流于形式· 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討論價值,尤其是有些知識性問題,知識性問題對學生而言

14、就是簡單的知道和不知道,沒有討論價值。還有的問題學生一思考就能得出結論,而且這結論單一而具體,這樣問題不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沒有討論價值。· 我們在基層學校聽課時發(fā)現(xiàn),有相當多的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上都有分組討論,有的前后桌四人成組的,有以題目牽頭自由組合的。例如一堂小學音樂課走進樂器,該課主要是讓學生熟悉和了解西洋樂器。這課的任務就是認識、了解、熟悉西洋樂器。如果教師能找到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或是彼德和狼(這兩首樂曲都有大段的各種樂器依次獨奏,本來就是為普及音樂而作,又非常好聽,其中彼德和狼還有故事情節(jié))再配上各種樂器的圖片,不用討論這堂課也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我們聽的這

15、堂課教師找的是蘭色多瑙河,這首圓舞曲有大量的和聲,少有獨奏,各種樂器混雜在一起,初次接觸的學生根本分不出個,無法從音色上記住每種樂器。基本上是紙上談兵。這樣一堂課教師也安排了分組討論,討論的內容是四大類樂器的特點以及如何分類。這種淺顯的問題雖然有必要讓學生動一下腦筋,但用分組討論來解決其必要性很牽強。又比如在初中語文第四冊蘇州園林一課,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文,這課的硬任務是"掌握說明事物抓住特征的寫法",軟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語文綜合能力和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審美",教師在導入新課(用媒體手段)后便提出了問題:本文抓住了蘇州園林的什么特征進

16、行說明的?然后就這個問題讓學生踴躍發(fā)言,教師歸納引導。到這時學生思考了(要發(fā)言必須積極思考),就該教師登場了,不但要解決硬任務,這時也要發(fā)揮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的魅力,將軟任務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學生??墒窃摻處煘榱私虠l的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合作學習"等理念,放棄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已踴躍發(fā)言的后又開展了分組合作學習。我們發(fā)現(xiàn)分組討論的學生基本是在重復剛才的發(fā)言,唯一的好處是有些剛才沒機會發(fā)言的學生這時過了嘴癮。分組合作并沒有將問題向更深層次發(fā)展(一篇語文課的說明文也沒有多少更深層次的東西),也沒有圍繞課文將知識的外延擴大,而這正是教師在這時應該作的。 時間太短、無法展開·

17、; 就問題進行討論最少要經(jīng)過如下幾大步驟: 1、 思考并得出結論,2、組織語言表述,3、聆聽他人觀點同時結合自己觀點進行判斷(這條根據(jù)發(fā)言人數(shù)要反復進行多次)。有意義的討論是需要時間保證的,所以分組討論是需要精心設計并慎重使用的。例如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課"角的度量和分類"一課中,在教師對基本概念和度量方法都講解完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用量角器嘗試測量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教師在這里要求學生分組進行小組內討論就未免有些牽強?,F(xiàn)場我們觀察到由于分組進行合作學習,學生都很興奮,大部分學生沒有認真動手度量,而是七嘴八舌的在分配誰動手誰代表小組發(fā)言?;钴S者忙著組織,不活躍者躲在一邊。這種沒有

18、充分每個學生思考和動手的分組協(xié)作顯然意義不大問題太難,討論不出個所以然· 難度適當是非常關鍵的,有些問題發(fā)散性太強,或是牽扯到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無法向學生闡述的內容。使討論沒有結果。· 例如在小學語文“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課中,教師就是否只有一個地球進行討論,而且還引導學生探索宇宙。太陽系、銀河系有無數(shù)星球,是否只有一個地球(適合人類居住的),這問題不是十分八分能說清楚的,也不是小學生的知識背景可以討論的,更不是該課的教學內容。· 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將合作學習,分組討論用的恰倒好處的課例,如北師大版的第六冊數(shù)學課“比賽場次”。這節(jié)課是學習有關組合的記數(shù)問題,具體內容

19、是比賽中的單循環(huán)制和淘汰制。一開始教師就提出本學年要以班為單位舉行排球比賽,應如何組織比賽,設計具體比賽程序。同學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這個問題入手淺,內容深,每個同學都可以參與。平時喜歡體育的同學能提出循環(huán)制,其他同學也能提出淘汰制。在小組匯報時兩種比賽方式都能由學生準確完整的提出,應該說這時學生對兩種比賽方式的理解只是粗淺的、表象的,真正的深入理解是第二次分組討論,題目是兩種比賽制的優(yōu)缺點對比和分析。我們看到由于題目非常接近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內容是平時沒有留心但認真思考后又能找到結論的“課題”,所以課堂上分組時學生討論的非常認真和投入,確實通過討論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了準

20、確表述,自覺的完成了知識的構建。 · 通過對大量課例的觀察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分組討論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統(tǒng)一思考,當問題提出后不要馬上開始,而是根據(jù)問題難易給全班學生留出統(tǒng)一思考時間,然后再按小組討論。這樣做的原因是提出問題后馬上就開始討論會造成小組內反應快的學生搶先發(fā)言,反應慢的學生沒有機會發(fā)言,甚至沒有機會獨立思考。二是時間控制,對有必要討論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留出足夠的時間。三是題目選擇,題目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過簡單。太難則達不到目的,太易則流于形式。盡量不要采用教課書上有現(xiàn)成答案的題目,也不要出一些純知識性的題目。· 總之,合作交流或

21、分組討論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適當?shù)恼n堂分組討論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協(xié)作能力以及生生互動方面確有其積極作用。但是如果教條的理解建構主義,形式化的照搬到所有的課堂教學中,不但不會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甚至還會影響學生對基本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掌握。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 優(yōu)質教學,是高質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學。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中實現(xiàn)優(yōu)質課的一下要素,是探索杯大賽的重要組成一、 深刻深刻者,一針見血、入木三分也?!盀榱隧樌赝瓿勺约旱娜蝿?,一個教師應當掌握深刻的知識?!?贊科夫)深刻意味著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

22、,從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涵。一句成語說得好,深入淺出。教師把教材鉆得深,悟出來的道理就透徹,這樣講起課來就簡單,也即能夠講在點子上。正所謂“一語破的,一語解惑,一語啟智,一語激情”。教師一句精辟的話,常使學生縈繞于腦際而終生難忘;一個生動的比喻常使學生抓住了知識的關鍵而茅塞頓開;一句幽默的批評常使學生放下包袱又慚愧不已。言不在多、貴在精當;語不在長,貴在適時;要語不煩,達意則靈。簡潔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個科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的秘密就在于把復雜的東西演變成為若干簡單的東西去做。教師把課上得簡單,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一種能耐、一種功夫、一種水平、一種境界,它決不是把教學簡單化

23、了,而是藝術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二、 獨到· 獨到者,獨具慧眼也。教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見人之所未見。這樣,他的課就如同一首詩、一幅畫、一段旋律、一項發(fā)明,是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學生聽這樣的課就像是在獨享一片風景。從心理學角度說,獨到見解實際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之一是首創(chuàng)性。一位外國作家說:“第一個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聰明人,第二個再這樣形容的是傻子”。首創(chuàng)性只承認第一,而無視第二,它拒絕雷同和模仿,魯迅先生最欣賞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這個道理。特點之二是獨創(chuàng)性。獨創(chuàng)性是思維最寶貴的品質,任何新見解、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都是獨創(chuàng)性思

24、維的產(chǎn)物。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源于教師的獨創(chuàng)性思維。  · 獨到的東西總會給人特別的、難忘的印象。獨到的對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從眾。平庸者只肯定別人肯定的,也只否認別人否認的。至于那些應該肯定而別人沒有肯定的東西,他是斷然不會點頭的;同樣,對于那些應當否定而別人沒有否定的東西,他也不會帶頭說不。所以,一般來說,你想從平庸者的教學中討到什么讓你開竅的鑰匙,往往是徒勞的。三、 廣博· 廣博者,知識廣闊博大也。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

25、”“在你的科學知識的海洋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一粟”。的確,教師不僅應該是他那一門學科領域的專家,也應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他都應該有所跋涉,努力開拓知識面,深挖知識層,縱要深,像丁字形;橫要寬,如寶塔狀;縱橫結合,雙向并建,儲學積寶。這樣才有可能口含靈珠,游刃有余,講起課來縱橫捭闔,左右逢源,隨手拾來,旁征博引,妙趣橫生,見地別具,吐語不凡,從而給學生帶來一路春風,使其如圖進入一個遼闊、純凈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識王國,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的陶醉。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在汲取人類文明史的豐富營養(yǎng)后,厚積薄發(fā)出來的藝術

26、“精品”。它能讓學生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 與廣博相對立的是單薄、干癟,知識貧乏的教師講起課來干干巴巴,不善舉例和比喻,不善聯(lián)系和聯(lián)想,不能把知識擴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四、 啟發(fā)· 啟發(fā)是有條件的,就事論事,照本宣科,是談不上啟發(fā)性的。只有當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并對自己要講的一切都爛熟于心,確信無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彼谡n堂上才擁有可供發(fā)揮能動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點有方、循循善誘,從而使課堂教學散發(fā)出磁性和魅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發(fā)。·   · 啟發(fā)的最高境界是以靈性啟迪悟性。富有靈氣的教師善于激疑布惑,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幽發(fā)微,把學生帶進“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然后或拋磚引玉,或畫龍點睛,或點撥指示,或目示點頭,或取喻明理,使學生對問題心神領會,如入幽微之境,突見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五、 機智· 教育機智就其實質而言乃是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巧,其要訣是避其鋒芒,欲揚先抑,欲進先退,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