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遺產_第1頁
人工智能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遺產_第2頁
人工智能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遺產_第3頁
人工智能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遺產_第4頁
人工智能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遺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人工智能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遺產 盡管目前討論強人工智能還為時尚早,但人文學者對人工智能的思考如果不能在技術層面上直接開啟未來,至少應當是向未來敞開的。這里所指的“未來”不再暗示傳統(tǒng)人文批判對人工智能異托邦的質詢,而是要通過懸擱某種本質主義的人性,來想象先驗與實證的蓋然性的相遇。對相遇前景的想象本身即是一種相向而動的交會:一方面是從恐怖谷效應的庸俗化理解中剝離出嚴肅的哲學及人文思辨,另一方面則是人工智能的實踐者們對于“人性”“人文主義”的思考和回應。 一、“人性的,太人性的” 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沃倫?薩克(WarrenSack)教授身兼媒介理論學者、軟件設計師和藝術家

2、的多重身份。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攻讀博士并擔任助研期間,曾撰文探討“人性”(humannature)概念本身的人為屬性。1此文梳理了幾種常見的人工智能人文批判所依據的德國浪漫主義、康德先驗哲學、海德格爾現象學、杜威實用主義、麥克盧漢媒介思想等理論資源,指出“人文主義”這一含混概念實際包含了諸多相互矛盾的內涵。薩克據此反駁了杰倫?拉尼爾(JaronLanier)對尼克拉斯?尼葛洛龐蒂(NicolasNegroponte)的指責,認為兩人盡管具體觀點有所分歧,但本質都是人文主義者(humanist)。薩克在結論中指出:控制論啟發(fā)下的“人性”理論與對所有人及事物均予以善待的理念是一致的,而這一

3、新的思路亦提示了理論界從傳統(tǒng)人文批判向去本質主義的、去人類中心的生態(tài)批評的轉向。 正如這篇論文的標題“Artificial humannature”所寓意的,不僅“人性”的內涵是一定歷史文化語境下人為賦予的,“人性”為人所固有且獨有也只是一定階段的思維定式。打破傳統(tǒng)人文批判的思維定式是人工智能實踐者與人文學者相向而動的第一步,由此進而構想乃至實現某種“更具人性”的人工智能則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馬西莫?內格羅蒂(MassimoNegrotti)認為自然現實、科學知識以及人為模擬之間的罅隙決定了“不能被完全認知的,就無法完全模擬再造”2。哈羅德?科恩(HaroldCohen)針對繪畫程序AARON

4、的討論印證了這一判斷。科恩認為盡管AARON可以生成不重復的、原創(chuàng)的甚至具有獨特風格的畫作,但它還不是創(chuàng)造性的程序(creativeprogramme)。3科恩基于職業(yè)畫家與ARRON開發(fā)者的雙重立場做出的審慎判斷反映了內格羅蒂所指的人工智能的固有缺陷:“分析模擬”思路無法處理如創(chuàng)造力(creativity)這樣具有復雜性、模糊性和整體性的“性能”。當然,科恩在人工智能藝術領域40余年持?m探索的意義并不止于此,他的堅持和懷疑實際指向了一個對于人工智能實踐者以及人文學者都同樣關鍵的議題:藝術創(chuàng)造力(artisticcreativity)。必須強調,從“人性”轉向“創(chuàng)造”并不是對復雜性的降維處理

5、科恩的反思已經揭示了“創(chuàng)造”對于構想“更具人性”的人工智能的根本意義;更重要的是,關注創(chuàng)造的過程可以克服“人性”預設的本質主義弊病,也使得人工智能實踐者與人文學者可以在一個具體層面上展開建設性的對話。 科恩承認他的繪畫知識和經驗在AARON的迭代過程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據此,他將創(chuàng)造界定為一個“受導向的形成過程”,具體而言:個體“在建構一次次連續(xù)的趨近態(tài)的同時,其內在的世界模型也被重新組織了”4。個體和歷史的經驗表明,創(chuàng)造并非任意的,而是受到導向亦即被各種規(guī)則所制約,所以人工智能的閾限并不(必然)取決于其自主性(autonomy)的強弱而在于具體導向,即程序對于規(guī)則的處理。所謂“連續(xù)的趨近”(s

6、uccessiveapproximations)實質是不斷調整規(guī)則(rules)的結果,而人類與計算機程序的關鍵區(qū)別就在于能否在更深層次上修改標準(criteria),因為標準不僅支撐著規(guī)則,更為修改本身提供依據。 在計算機程序語境下,規(guī)則表現為“判斷式推論”(predicateconsequent)關系;在現實社會中,個人和群體對各種規(guī)則的學習、傳授、應用構成專門知識(knowledge)和技能(knowhow)。程序的運行、知識結構的完善都發(fā)生在相應的規(guī)則框架之內,必須滿足系統(tǒng)自洽性,因而根本上是重復性的。而作為被普遍認可的信條(belief),標準發(fā)揮內隱性的規(guī)范作用。一方面,標準為知識

7、結構提供前概念(preconceptual)的原初基礎;另一方面,由于標準先于(priorto)知識,不受系統(tǒng)自洽性的制約,所以它們雖然可以被規(guī)則所表征,卻不能被無損地納入知識結構之內??贫鲝乃囆g創(chuàng)作的角度將創(chuàng)造力歸結為改變標準的破壞性力量;將知識描述為在把握規(guī)則的基礎上建立的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盡管藝術史上挑戰(zhàn)傳統(tǒng)技法和審美文化等標準從而開一代之風氣的例證屢見不鮮,但創(chuàng)造對標準的顛覆究竟何以可能,又是如何實現的,不同版本的藝術史對此均語焉不詳。換言之,創(chuàng)造的深層機制始終是困擾藝術和人文學者的一個難題,而同一個問題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也并無定論。就創(chuàng)造心理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提供了一個爭議

8、性的研究起點,而當代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與硬科學結合,在探究創(chuàng)造的內在過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卻逐漸遠離了價值判斷等本質問題。在這一意義上,以科恩為代表的兼具藝術和程序開發(fā)背景的實踐者對創(chuàng)造性的人工智能的探索實際是向占主導的實證研究重新提出了根本的規(guī)范性議題。如果說“人何以能創(chuàng)造”目前仍是一個無解的命題,那么相反的,人工智能為什么不能改變標準,卻可以從程序邏輯以及工程原理方面得到確切的解釋。 二、智在人為與人為之智 普羅米修斯的神話與伊甸園的象征都揭示了同一條知識譜系:認知行為將智慧表征為區(qū)分的能力,它遵循的是“區(qū)分觀察分析結論”的基本邏輯;根本而言,認知是與作為一和整體的自然的分離,而認

9、知過程則始于對認識對象邊界的框定。人工再造智能首先基于對智能的充分認識,其前提是剝離記憶、想象、直覺、好奇心等其他人腦的功能,使智能成為一個明晰的認識對象,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AARON只是一個輸出圖像的計算程序而不是創(chuàng)造性的“畫家”,同時也解釋了晚近以來人工智能與腦科學的跨界融合。如果說相對于純粹的計算模擬,類腦智能描繪了一個更為光明的終極目標:由人工神經網絡不斷趨近多種認知能力高度協(xié)同,且具有學習和進化能力的通用智能,那么實現這一高階的人為之智除了需要對人腦進行更加細致、全面、深刻的研究,還必須應對諸如融合生物機制與數學原理以及計算模型和軟、硬件開發(fā)等學科,將研究基礎上的設想具體化的工程難題

10、。人工神經網絡仍屬于人造物的范疇,因此馬西莫?內格羅蒂在十余年前針對人造物的一般性工程難題的概括仍然是值得借鑒的。5 內格羅蒂雖然沒有直接討論類腦智能,但從他的立場來看,神經科學、生命科學以及計算科學的研究者可以止步于理論模型和數理模型,但人工智能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必須選取合適的材料搭建物質性的人工神經網絡并確保它能夠在一定的現實環(huán)境中發(fā)揮其設定的功能。對于類腦智能的研究者和開發(fā)者而言,內格羅蒂所強調的模型物化的風險首先意味著必須配套地為人工智能設計、制造一個人工環(huán)境,抑或是內格羅蒂所形容的生活世界與知識系統(tǒng)之間的“第三現實”(third reality)。其次,內格羅蒂指出在迭代的過程中,人造

11、物會趨向分化、細化和專門化;而且,處在自然和模型之間的人造物,其演進程度越高,就越趨向于它所映射的模型,也就越遠離自然;這兩者都是以功能為導向的系統(tǒng)的一般屬性。這就意味著人工神經網絡是需要維護的,而類腦智能向其終極目標的趨近很可能是非連續(xù)性的。 三、人工智能藝術:從仿真到創(chuàng)造 此時再回顧科恩的兩難處境就不難發(fā)現,類腦智能為突破AARON的瓶頸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科恩所指出的,他在改進AARON的過程中遭遇了程序沒有視力、沒有記憶等問題??梢灶A見,這些在計算、仿生的雙重模擬之下都將不再構成障礙。由此更進一步,從建構的視角來看,只有在正面回應創(chuàng)造性這一難題時,人工智能藝術才可能脫離數字藝術或計算機

12、生成圖像,成為一個獨立、合法的全新研究領域。 鑒于人工智能在圍棋、圖像生成、詩歌、小說等領域的不斷“入侵”,藝術創(chuàng)造或將成為傳統(tǒng)人文批判固守的最后一塊陣地。對此,本文認為:人工智能藝術對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恰恰能?蚧賾斯悄莧?人類甚至威脅人類生存的質疑。首先,藝術并不能完全轉化為可計算的問題。不僅如此,創(chuàng)作和接受等藝術過程也不僅僅是智能的作用,而是認知與想象、記憶、好奇等其他腦部功能以及整體性的感官體驗與情緒、情感等個體和社會心理的共同作用。因此,無論是從開發(fā)難度還是效用而言,人工智能藝術的價值都不在于抗衡或代替人的藝術,而在于針對創(chuàng)造,以模擬的方式為傳統(tǒng)人文和藝術研究所不能及的問題創(chuàng)造的本質、創(chuàng)造過

13、程如何可能等,提供新的研究路徑與方法。人工智能藝術這一“目的”的確定,也就指明了人工智能未來的一個發(fā)展方向。如果說旨在仿真的人工智能是以分析為基礎、以功能為導向的,那么創(chuàng)造性的人工智能是否會觸及終極的規(guī)范性問題?結合科恩對創(chuàng)造的定義,這就意味著創(chuàng)造性人工智能不再是人類智能的復制品(replica),而是一個施為者(agent):它在不斷建構“連續(xù)趨近”的同時,其內在的世界模型也在不斷地重構。 誠然,目前構想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人工智能還為時尚早,描繪這一前景的意義主要還是在于厘清人文批判話語與人工智能開發(fā)者的愿景之間的偏差,圍繞“創(chuàng)造”這一共同議題開啟有效的對話。設計理論和實踐早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14、但藝術學似乎對人工智能有著天然的排斥。然而如何從整體的、過程的視角理解創(chuàng)造,尋找人工智能從仿真到創(chuàng)造的演進路徑,無疑需要神經科學、生命科學、計算科學、心理學與藝術學的共同協(xié)作,而藝術家與藝術學者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 四、現代藝術的遺產 從梅洛龐蒂(MauriceMerleauPonty)現象學的立場來看,現代藝術的價值就在于其背離古典的再現和真實性原則而轉向表達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主體的疑惑以及為設立新的標準所做的嘗試。在這一理論視域下的表達(expression)“表示一種本體論結構,包括自內而外與自外而內的相互過渡,或出離自身與返回自身的交互運動”6。現代藝術從再現到表達的轉向與人工智能藝術從仿

15、真到創(chuàng)造的跨越形成了對照。對應關系的雙方以創(chuàng)作主體為軸心,聚焦共同的問題:標準的顛覆究竟何以可能,又是如何實現的?在出離返回的交互運動中,主體是如何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重構其自身的? 在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那里,現代主義被歸結為媒介的純粹性與繪畫的自律性:突出視覺經驗、排除語言的干擾,使繪畫回歸平面和抽象,甚至不惜將古典繪畫苦心經營的空間感也從畫布上清除。格林伯格對現代藝術的論斷揭示了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極少主義等諸多流派的共性:對自身媒介純粹性的高度自覺和敏感,以及這一階段“藝術本質”命題在藝術創(chuàng)作、批評中的核心地位。7現代藝術的自覺和敏感緣于那一時期藝術

16、創(chuàng)作美學價值的普遍下降以及形式主義美學標準合法性所遭受的威脅。事實上,現代主義以“藝術自律”捍衛(wèi)美學標準的短暫努力很快就被當代藝術的洪流所打斷,成了未竟的事業(yè)。在丹托(ArthurDanto)所謂的后歷史階段,藝術的去定義化革除了形式主義美學,當代藝術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藝術家從表達的主體轉向行動的主體;而邊界的消解未必直接導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簡單結論,而是意味著承擔藝術家身份的行動者必須在傳統(tǒng)賦予他/她的形式表征的專業(yè)性之外定義自身的存在價值。 在當代藝術的映襯之下可以看出,格林伯格概括的“藝術自律”實質上是主體的自律,意指的是人在創(chuàng)作中達到的自由所有形式的實驗只服從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而不受制

17、于其他任何規(guī)范。與格林伯格中意的抽象表現主義和極少主義藝術構成對照的,是非構圖主義中主體的退場。二者互為鏡像,鮮明地反映了現代藝術的悖論性:現代主義將藝術從美學中解放出來,卻陷入了主體的桎梏,由于創(chuàng)造過程的本質化,“創(chuàng)造”被轉譯為主體性問題。倘若人工智能從復制品到施為者的轉化孕育著一種新的主體觀,而人工神經網絡的某種賽博格屬性提示了新的身體技術關系對主體性的超克,那么人工智能藝術真正的價值或許就在于打破現代藝術的悖論,把創(chuàng)造從主體性話語中解放出來。但必須警惕的是,追求自律性、絕對性的趨勢正在轉移到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的領域,圍繞映射本身的語法體系可能形成新的閉環(huán)。當然,這恰恰也證明了藝術家與藝術

18、學者的積極、深度參與對于發(fā)展、完善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因為藝術始終代表了顛覆性的力量,代表了運動本身。 注釋 1Sack,W.1997.Artificialhuman nature.DesignIssues13(2):5564. 2原文:“Whatcannotbewholly known,cannotbewhollyreproduced.”參見Negrotti,M.2001.Designingtheartificial:Aninterdisciplinarystudy.DesignIssues17(2):8. 3HaroldCohen在1968年開發(fā)了繪畫程序AARON,直至2016年去世,他一直在不斷重寫、改進程序,AARON生成的一些畫作曾在泰特美術館展出。Cohen對于藝術創(chuàng)意以及創(chuàng)造性程序的思考參見Cohen,H.2002.Aself-defininggameforoneplayer:Onthenatureof creativityandthepossibilityofcreativecomputerprograms.LEONARDO35(1):5964. 4原文:“.theindividualgoes aboutconstructingthesuccessiveapproximationsandinhowtheindividualsinternal 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