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同步訓練完整_第1頁
《諫逐客書》同步訓練完整_第2頁
《諫逐客書》同步訓練完整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諫逐客書同步訓練(可以直接使用,可編輯優(yōu)秀版資料,歡迎下載)諫逐客書同步訓練班級姓名一、單項選擇題1、李斯諫逐客書能夠說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A、排比對偶聯(lián)翩,行文氣勢充沛B、論據(jù)充分,事實勝于雄辯C、反復正反對比,納客逐客利害昭彰D、論證切中秦王急于統(tǒng)一天下的心理要害2、諫逐客書的中心論點是()A、秦國依賴客卿才強大起來B、重物輕人不是統(tǒng)一天下的正確方略C、驅逐客卿必將造成秦國的危亡D、驅逐客卿是錯誤的3、諫逐客書鋪陳秦王所喜好的珍寶、美色、音樂,是為了()A、批評秦王聲色誤國B、宣揚秦國強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強其接受勸諫的可能性D、闡發(fā)重物輕人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4、在諫逐客書

2、中,李斯先說驅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盜糧",后說驅逐客卿是"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這兩者在論證方法上的不同是()A、前者是類比法,后者是歸納法B、前者是對比法,后者是歸納法C、前者是類比法,后者是對比法D、前者是演繹法,后者是對比法5、下列各句中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臣聞吏議逐客逐客:驅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國籍人。B.惠王用張儀之計張儀之計:指張儀為秦制定的連橫之計。C.遂散六國之從從:即六國服從秦國的政策。D.昔穆公求士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6、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過:錯B.

3、而陛下說之,何也說:說到,提及C.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讓:推辭,拋棄D.藉寇兵而赍盜糧赍:給予,送給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 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B.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C.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D.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 李斯認為,從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國富裕強大。以此看來,客卿并沒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chǎn)的東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國出產(chǎn)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連江南的金錫

4、、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B. 李斯對秦王辭退一切賓客、把兵器和糧食給予寇盜,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進入秦國、最終與諸侯國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斯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勸說秦王,希望他不要趕走客卿,而加多敵國的力雖。9、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項是()A.文中列舉大雖歷史事實證明各國的人士對秦國所做的巨大貢獻。B. 張儀替秦孝公制定連衡之計離散了六國聯(lián)合抗秦的合從策略。C.文中提到的由余、白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都不是秦國人。C. 文中“太山不讓”兩句借比喻勸秦王不要驅逐客卿。二、多項選擇題。10、諫逐客書的說服力來之于()A、論點始終緊扣秦王急

5、于統(tǒng)一天下的心理B、反復對比論證利害得失鮮明C、正言直諫,敢于批評秦王耽于聲色D、論據(jù)充分,事實勝于雄辯E、語言鋪陳排比,文章氣勢充沛11、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這“四君"指的是()A、秦纓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惠王E、秦昭王12、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用下列論據(jù)來論證驅逐客卿是錯誤的,其中運用類比論證法的有()A、秦國歷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B、"地廣者粟多"C、"泰山不讓土壤"D、逐客是"藉寇兵而責盜糧"E、五帝三王"地無四方,民無異國13、李斯在諫

6、逐客書中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這里所采用的修辭手法和論證方法有()A、排比B、對偶C、比喻D、類比E、歸納三、簡析題。14、昔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白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來玉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謬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白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撥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郁、邱,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胰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堆,廢攘侯,逐華

7、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容何負于秦哉?(1)能體現(xiàn)這段文字中心論點的是哪幾句?概要文中所列舉的論據(jù)答(2) 這段論證的說服力來自哪里?答15、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責盜糧"者也。(1) 概括這段文字的旨意(2) 這段話可劃分為兩部分,請概括各部分的大意。答劃分前一部分的層次

8、,概括層次大意答前后兩部分構成怎樣的關系?從這里可以看出這段整體上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答前后兩部分各自乂采取了怎樣的論證方法答16、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1) 為什么說文章最后一段總收了全文?答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運用了對比論證法答從這里可以體會到本文能夠說服秦王的關鍵在什么地方答四、翻譯。17、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白姓樂用,諸侯親服,譯文18、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譯文19、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

9、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譯文20、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譯文21、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表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譯文22、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譯文諫逐客書同步訓練答案1、D2、D3、D4、C5、C(“六國之從”應為合縱政策,指六國聯(lián)合對抗秦國。)6、B7、A8、C9、B(張儀不是為秦孝公定計的,而是為秦惠王。)10、ABDE11、ABDE12、BCD13、ACD14、(1)、能體現(xiàn)這段文字中心論點的是最后幾句:"此四君

10、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2)、這段文字中共列舉了秦國發(fā)展史上四位君王通過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歷史事實,繆公用客卿,"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圖強,"舉地千里"惠王用張儀,"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3)、這段論說的說服力來自:論據(jù)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國自己發(fā)展史上的歷史事實,因而有勝于雄辯之力;同時,這些歷史事實,都與秦國走向富強、奠定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基礎相關聯(lián),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統(tǒng)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15、(1)、這個段落的旨意

11、:闡明納客之利與逐客之害,從理論上論證驅逐客卿是錯誤的。(2) 、前半部分論證不卻眾庶、廣納人才方能取得事業(yè)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論證驅逐客卿就是損害自己、幫助敵國的道理。(3) 、前半部分乂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用地要廣、國要大、兵要強之理來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為喻,說明君王要功業(yè)昭彰就必須廣納人才;三是以古圣賢為例,說明只有廣納人才方能事業(yè)有成、天下無敵。(4) 、前后兩個部分之間是正反對比關系。從這里可以看出,這段議論整體上采用了比較法中的對比論證方法。(5) 、前后兩部分各自采用的都主要是比較法中的類比論證方法。16、(1)、最后一段總收全文,主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第一,

12、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照應、收結文章第三自然段;第二,"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照應、收結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三,"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幾句,照應第四自然段,概括了全文的論述中心;第四,"求國不危,不可得也"這最后兩句,不僅收束,而且發(fā)展了全文的主旨,即進一步點明了驅逐客卿的要害,也擊中了秦王的要害。(2)、運用對比論證方法的地方:"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3)、本文能夠說服秦王的關鍵:逐客非但不能統(tǒng)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國的危亡,這一結論切

13、中了秦王急于統(tǒng)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問題。17-22:見【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我聽說官員們在商議驅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認為這樣做錯了。過去秦穆公求士,在西邊從戎那里得到了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白里奚,在宋國迎來蹇叔,在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個人,并不生長在秦國,可穆公重用他們,結果吞并了二十個小國,使秦稱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變法之策,改變了秦國落后的風俗,人民因此殷盛,國家因此富強,白姓甘心為國效力,諸侯各國歸附聽命;乂大敗楚、魏兩國的軍隊,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還鞏固地統(tǒng)治著。秦惠王采用張儀的連橫之計,攻占了洛陽一帶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獲取了上郡,往南奪取了漢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

14、,控制住楚地鄢、郢;往東占據(jù)險要的虎牢,占領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國的合縱,使他們都向西事奉秦國,功效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廢掉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增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諸侯,使秦成就帝業(yè)。這四位國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獲得成功的。由此看來,客卿們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這四位國君拒絕客卿、閉門不納,疏遠外來之土而不用,這就不會使秦得到富強,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現(xiàn)在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筆之皮的好鼓。這些

15、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chǎn)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chǎn)的才許可采用,那么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wèi)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后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后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入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chǎn)的然后才可用的話,那么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面前;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

16、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wèi)桑間的歌聲,昭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wèi)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昭虞,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現(xiàn)在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我聽說,地域廣的,糧食必多;國家大的,人民必眾;武器鋒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絕土壤,方能成為巍巍大山;河海不遺棄溪流,方能成為深水;

17、稱王的人不拋棄民眾,才能表現(xiàn)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東西,民不論國籍,一年四季都富裕豐足,鬼神也會來降福。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的原因?。‖F(xiàn)在陛下卻拋棄白姓以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以壯大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國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這正是人們所說的把糧食送給強盜,把武器借給敵人?。≡S多東西并不產(chǎn)于秦,然而可當作寶物的卻很多;許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國,可是愿意對秦盡忠心的卻不少?,F(xiàn)在驅逐客卿而幫助敵國,減少本國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實力,結果在內使自己虛弱,在外乂和各國諸侯結怨,象這樣做而想使國家不陷于危境,這是辦不到的?。⊙堇[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1、從推理形式上看,由特殊到特殊的推

18、理是類比推理,由部分到整體,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是歸納推理,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演繹推理。2、演繹推理(含完全歸納推理)屬于必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確,結論必然真.歸納推理(不含完全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屬于或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確,結論未必真.3、舉例:演繹推理:“凡是畫家都是藝術家,齊白石是畫家,所以齊白石是藝術家?!睔w納推理:“楊樹有光合作用,槐樹有光合作用,榆樹有光合作用,楊樹、槐樹、榆樹是綠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綠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類比推理:“這篇小說只有1000字,文字很流暢,這篇小說得獎了.你寫的這篇小說也是1000字,文字也很流暢,因此也一定能得獎.”諫逐客書

19、同步訓練班級姓名、單項選擇題1、李斯諫逐客書能夠說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A、排比對偶聯(lián)翩,行文氣勢充沛B、論據(jù)充分,事實勝于雄辯C、反復正反對比,納客逐客利害昭彰D、論證切中秦王急于統(tǒng)一天下的心理要害2、諫逐客書的中心論點是()A、秦國依賴客卿才強大起來B、重物輕人不是統(tǒng)一天下的正確方略C、驅逐客卿必將造成秦國的危亡D、驅逐客卿是錯誤的3、諫逐客書鋪陳秦王所喜好的珍寶、美色、音樂,是為了()A、批評秦王聲色誤國B、宣揚秦國強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強其接受勸諫的可能性D、闡發(fā)重物輕人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4、在諫逐客書中,李斯先說驅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盜糧",后說驅逐

20、客卿是"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這兩者在論證方法上的不同是()A、前者是類比法,后者是歸納法B、前者是對比法,后者是歸納法C、前者是類比法,后者是對比法D、前者是演繹法,后者是對比法5、下列各句中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臣聞吏議逐客逐客:驅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國籍人。B.惠王用張儀之計張儀之計:指張儀為秦制定的連橫之計。C.遂散六國之從從:即六國服從秦國的政策。D.昔穆公求士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6、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過:錯B. 而陛下說之,何也說:說到,提及C.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讓:推辭

21、,拋棄D.藉寇兵而赍盜糧赍:給予,送給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 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B.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C.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D.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 李斯認為,從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國富裕強大。以此看來,客卿并沒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B. 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chǎn)的東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國出產(chǎn)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連江南的金錫、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C. 李斯對秦王辭退一切賓客、把兵器和糧食

22、給予寇盜,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進入秦國、最終與諸侯國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斯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勸說秦王,希望他不要趕走客卿,而加多敵國的力雖。9、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項是()A.文中列舉大雖歷史事實證明各國的人士對秦國所做的巨大貢獻。B. 張儀替秦孝公制定連衡之計離散了六國聯(lián)合抗秦的合從策略。C.文中提到的由余、白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都不是秦國人。D. 文中“太山不讓”兩句借比喻勸秦王不要驅逐客卿。二、多項選擇題。10、諫逐客書的說服力來之于()A、論點始終緊扣秦王急于統(tǒng)一天下的心理B、反復對比論證利害得失鮮明C、正言直諫,敢于批評

23、秦王耽于聲色D、論據(jù)充分,事實勝于雄辯E、語言鋪陳排比,文章氣勢充沛11、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這“四君"指的是()A、秦纓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惠王E、秦昭王12、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用下列論據(jù)來論證驅逐客卿是錯誤的,其中運用類比論證法的有()A、秦國歷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B、"地廣者粟多"C、"泰山不讓土壤"D、逐客是"藉寇兵而責盜糧"E、五帝三王"地無四方,民無異國13、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

24、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這里所采用的修辭手法和論證方法有()A、排比B、對偶C、比喻D、類比E、歸納三、簡析題。14、昔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白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來玉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謬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白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撥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郁、邱,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胰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堆,廢攘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

25、此觀之,容何負于秦哉?(1) 能體現(xiàn)這段文字中心論點的是哪幾句?概要文中所列舉的論據(jù)答(2) 這段論證的說服力來自哪里?答15、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責盜糧"者也。(1) 概括這段文字的旨意。答(2) 這段話可劃分為兩部分,請概括各部分的大意。答劃分前一部分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答前后兩部分構成怎樣的關系?從這里可以看出這段

26、整體上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答前后兩部分各自乂采取了怎樣的論證方法16、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1) 為什么說文章最后一段總收了全文?答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運用了對比論證法答從這里可以體會到本文能夠說服秦王的關鍵在什么地方答四、翻譯。17、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白姓樂用,諸侯親服,譯文18、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譯文19、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譯文20、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

27、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譯文21、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表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譯文22、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譯文諫逐客書同步訓練答案1、D2、D3、D4、C5、C(“六國之從”應為合縱政策,指六國聯(lián)合對抗秦國。)6、B7、A8、C9、B(張儀不是為秦孝公定計的,而是為秦惠王。)10、ABDE11、ABDE12、BCD13、ACD14、(1)、能體現(xiàn)這段文字中心論點的是最后幾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2)、這

28、段文字中共列舉了秦國發(fā)展史上四位君王通過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歷史事實,繆公用客卿,"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圖強,"舉地千里"惠王用張儀,"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3)、這段論說的說服力來自:論據(jù)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國自己發(fā)展史上的歷史事實,因而有勝于雄辯之力;同時,這些歷史事實,都與秦國走向富強、奠定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基礎相關聯(lián),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統(tǒng)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15、(1)、這個段落的旨意:闡明納客之利與逐客之害,從理論上論證驅逐客卿是錯誤的。(2)

29、 、前半部分論證不卻眾庶、廣納人才方能取得事業(yè)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論證驅逐客卿就是損害自己、幫助敵國的道理。(3) 、前半部分乂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用地要廣、國要大、兵要強之理來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為喻,說明君王要功業(yè)昭彰就必須廣納人才;三是以古圣賢為例,說明只有廣納人才方能事業(yè)有成、天下無敵。(4) 、前后兩個部分之間是正反對比關系。從這里可以看出,這段議論整體上采用了比較法中的對比論證方法。(5) 、前后兩部分各自采用的都主要是比較法中的類比論證方法。16、(1)、最后一段總收全文,主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照應、收結文章第三自然段;第二

30、,"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照應、收結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三,"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幾句,照應第四自然段,概括了全文的論述中心;第四,"求國不危,不可得也"這最后兩句,不僅收束,而且發(fā)展了全文的主旨,即進一步點明了驅逐客卿的要害,也擊中了秦王的要害。(2) 、運用對比論證方法的地方:"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3) 、本文能夠說服秦王的關鍵:逐客非但不能統(tǒng)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國的危亡,這一結論切中了秦王急于統(tǒng)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問題。17-22:見

31、【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我聽說官員們在商議驅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認為這樣做錯了。過去秦穆公求士,在西邊從戎那里得到了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白里奚,在宋國迎來蹇叔,在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個人,并不生長在秦國,可穆公重用他們,結果吞并了二十個小國,使秦稱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變法之策,改變了秦國落后的風俗,人民因此殷盛,國家因此富強,白姓甘心為國效力,諸侯各國歸附聽命;乂大敗楚、魏兩國的軍隊,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還鞏固地統(tǒng)治著。秦惠王采用張儀的連橫之計,攻占了洛陽一帶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獲取了上郡,往南奪取了漢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東占據(jù)險要的虎牢,占領了肥沃的土地

32、。于是瓦解了六國的合縱,使他們都向西事奉秦國,功效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廢掉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增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諸侯,使秦成就帝業(yè)。這四位國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獲得成功的。由此看來,客卿們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這四位國君拒絕客卿、閉門不納,疏遠外來之土而不用,這就不會使秦得到富強,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現(xiàn)在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筆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chǎn)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

33、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chǎn)的才許可采用,那么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wèi)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后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后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入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chǎn)的然后才可用的話,那么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面前;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wèi)桑間的歌聲,昭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wèi)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昭虞,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現(xiàn)在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