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踩重昂平身科做法詳細講解附模型圖資料全_第1頁
七踩重昂平身科做法詳細講解附模型圖資料全_第2頁
七踩重昂平身科做法詳細講解附模型圖資料全_第3頁
七踩重昂平身科做法詳細講解附模型圖資料全_第4頁
七踩重昂平身科做法詳細講解附模型圖資料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大木建筑,已作為我們國家的象征圖騰鐫刻在國徽上。 斗拱,中國傳統(tǒng)大木建筑結(jié)構(gòu)中一個特有的部件,挑起檐桁,在桁枋柱梁間傳承著荷載,裝點著繁榮。斗拱的出現(xiàn)與存在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作為我們民族特有的創(chuàng)造,文章對它缺少注釋,常人缺乏對它的了解。斗拱在廟堂的檐下不乏色彩,但多數(shù)人會忽視它的存在。建筑主體越宏偉,越淡化斗拱的色彩。對主體的膜拜對細節(jié)的忽視是我等常人的思維方式。 另外,傳統(tǒng)的文化或是我們忽視細節(jié)的一個因素。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重道輕器在我們的文化里似乎是常態(tài),而世界與中華的文明多存在于器物之中。石匠打造了西方的建筑文明,木匠造就了中華的建筑文明。中華文字中有木字偏旁部首的字在傳

2、統(tǒng)字典中占有一定的數(shù)量,而且大多與建筑有關(guān),但多數(shù)是我們常人不認識的,很多大木的隼卯做法已失傳,這些是老生常談了。 現(xiàn)今,隨著發(fā)展,中國元素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在這方面,有論道的,有論器的。各種抽象藝術(shù)化的圖騰符號隨處可見。 但想深入了解我們的大木傳統(tǒng)淵源結(jié)構(gòu),似乎可讀的文字并不算多,而且從通俗揭示的角度看就更少了。 本博主屬于論器的,大木建筑之器,并以虛擬圖形示之,先試解一下斗拱的結(jié)構(gòu)與名稱,再試解大式、小式傳統(tǒng)大木結(jié)構(gòu)建筑,請網(wǎng)友見笑了。 斗拱有很多種類,按在建筑中所處的位置分有:柱頭科、角科和平身科。在這三科里按出跳的不同分三踩、五踩、七踩、九踩。也有按昂翹數(shù)分的,如:單昂斗拱、單翹單昂

3、斗拱、單翹重昂斗拱,最高的書中記述有重翹三昂斗拱。 斗拱根據(jù)年代不同,形狀、功能、名稱也各有差異。年代的發(fā)展與繼承的關(guān)系,似乎是更大的話題。要做更多的模型比較,這是后話。 在這里,我們以斗拱發(fā)展到最后階段的明清斗拱為對象,拿復(fù)雜程度為中上等的七踩單翹重昂斗拱為例,把平身科、柱頭科和角科,做一個詳細的圖說圖解。本篇斗拱名為七踩重昂平身科。既然是詳解,就從名稱的意義緣由說起。  七踩,踩-這是清式斗拱的叫法。在宋式斗拱里叫-跳。  重昂,每向外各出一個拽架就要向上加一層,就要加一個斗拱的縱向件翹或昂。我們這攢斗拱有頭昂二昂兩個昂,稱為重昂。   平

4、身科,宋營造法式稱補間,是指這攢斗拱在檐下的相對位置,安放在角上的叫角科,安放在柱子上面的叫柱頭科,在角科與柱頭科之間的斗拱叫平身科。上圖,在大額枋、 平板枋之上,左邊是柱頭科,右邊是角科,中間的五攢斗拱平身科,也正是我們要圖解的七踩重昂平身科。  (這里說到一攢斗拱,什么是攢?攢是清代的叫法,宋式叫朵。攢和朵的叫法,光說斗拱時可以簡單的理解成一套裝配好的斗拱,在整個帶斗拱的大式宮殿建筑中,它是宮殿面寬與進深的基數(shù),兩柱之間放幾攢代表間量的大小。這在以后詳解大式宮殿時還要提及。)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一層,大斗。大斗,這是清式斗拱的名稱,也叫坐斗,

5、它衍生于宋營造法式中的櫨枓,十字開口,是整個平身科斗拱支撐系統(tǒng)的受力底座。由耳、平、腰、包耳、拱擋板槽、斗拴孔組成。    宋營造法式說:造斗之制有四:一曰櫨斗。二曰交互斗。三曰齊心斗。四曰散斗。   宋時櫨斗。其長與廣皆為三十六分。高二十分。上八分為耳,中四分為平,下八分為欹。開口廣十分,深八分。主要用于柱頭。  大斗的形狀與尺寸比例來自櫨斗,腰、平、耳演化于欹、平、耳,如果大斗的全高為10,那么腰和耳各占四份,平占兩份。與宋式櫨斗高二十分。上八分為耳,中四分為平,下八分為欹。開口廣十分,深八分。的比例

6、一致。宋式櫨斗外形尺寸的長與廣,由于主要是用于柱頭,要大于清式大斗。如同樣比例,宋櫨斗為三十六分見方,清式大斗則三十分見方,清式大斗實為三斗口。清式斗拱的腰是直面,宋式斗拱的欹是曲面。  最重要的是斗口。斗口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是權(quán)衡建筑尺寸的基本單位。(沒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徑作為權(quán)衡單位)第一層說到此為止,下回從二層開說。第二層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二層有兩個拱件,清式斗拱的叫法是正心瓜拱和翹兩種、四個斗件槽升子和十八斗。   正心瓜拱橫向安放在大斗的正中,是第一個和大斗的結(jié)合件。     翹接著安放在

7、大斗的縱向中心,與正心瓜拱十字相交,扣住大斗的包耳和正心瓜拱。    在中國傳統(tǒng)大木建筑中,有一個規(guī)矩,所有木結(jié)構(gòu)件,它的搭接規(guī)律是山面壓檐面。什么是山面和檐面?簡單的理解,面對一個房子,橫對著我們的是房檐,縱著對著我們的是山墻。對單一斗拱來說,橫著的是檐面,縱著的是山面。      在正心瓜拱兩邊,用斗栓固定連接著兩個槽升子。翹的兩頭則用斗栓固定連接著十八斗。   這一層的四種八件斗拱件,我們逐一說一說。 先說拱件。宋營造法式說,造拱之制有五:一曰華拱。二曰泥道拱。三曰瓜子

8、拱。四曰令拱。五曰慢拱。第一個裝在大斗上的拱件正心瓜拱衍生源于宋式泥道拱。它的長度比例與宋式相當(dāng),宋式泥道拱長六十二分,清長六點二斗口,寬一又四分之一斗口。     翹是第二層第二件。源自宋式斗拱件中的華拱。宋營造法式中又有抄拱卷頭跳頭的稱謂。足材拱也。若補間鋪作,則用單材。其長七十二分。清式翹長七斗口,寬一斗口。基本沿襲了宋式斗拱的比例。相比于柱頭科斗拱的翹,平身科的翹要單薄些,一般說法是,平身科對出跳的支撐與柱頭比較相對次要,清式柱頭科同樣位置的翹為兩斗口寬,柱頭科是檐面的出跳的主要支撐。   在這層還有兩種斗

9、件,槽升子和十八斗。  槽升子源自宋式的齊心斗。齊心斗,宋營造法式稱:其長廣皆十六分。清式槽升子順槽方向長為一點四斗口,寬為一點六五斗口。(這里有些蹩腳,順槽方向雖短卻稱為長,包容方面雖長卻稱為寬,應(yīng)是以功能為要的稱法)    槽升子有同大斗一樣的耳、平、腰,在一側(cè)正中開有拱眼壁槽,另一側(cè)開槽與正心瓜拱相配,底有斗拴孔。   十八斗源自宋式交互斗。交互斗,宋營造法式稱:亦謂之“長開斗”。施于華拱之上。其長十八分,廣十六分。清式十八斗的比例基本繼承了宋式交互斗的參數(shù),長一點八斗口,寬一點四斗口。   清式十

10、八斗有同大斗一樣的耳、平、腰,垂直于開口一側(cè)開槽與翹配合,底有斗拴孔。      第二層說到此為止,下回說第三層。第三層  接上回,我們來說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層。在這一層,斗件、拱件比第二層翻了一倍。有四個拱件,八個斗件。  在斗拱的檐面,橫向安裝著三個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萬拱,正心萬拱兩側(cè)是單才瓜拱。在斗拱的山面,縱向安放著一個拱件-頭昂,它扣著檐面的三個拱件。   在正心萬拱兩側(cè)安放兩個槽升子。單才瓜拱兩側(cè)安放三才升。昂的前后安放十八斗。接下來我們就一一單獨介紹。&#

11、160; 正心萬拱,源自宋式慢拱,確切的說,宋式斗拱在這一層的這個位置應(yīng)為壁慢拱。宋營造法式說:五曰慢拱?;蛑^之“腎拱”。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其長九十二分。清式正心萬拱的比例繼承了宋式的慢拱,為九點二斗口。   單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稱為瓜子拱。宋營造法式說:三曰瓜子拱。施于跳頭。、其長七十二分。明清斗拱中的單才瓜拱按比例比較相對短一些,為六點二斗口長。安放位置與作用和瓜子拱相當(dāng)。   頭昂,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單昂斗拱中就稱為昂。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狀、安裝方式與功能上和清昂有較大的差異,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對比說明,在

12、此暫且不提。  我們在??吹降闹饕乔迨桨汉兔魇桨海魇桨嚎赡芷?。把兩個擺在一起,就能看出它們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區(qū)別的。上圖左為明式昂,右為清式昂。  在這一層正心萬拱上的兩個槽升子和第二層中的相同,就不再介紹了。    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斗。宋營造法式說:四曰散斗。亦謂之“小斗”,或謂之“順桁斗”,又謂之“騎互斗”。施之于拱兩頭。橫開口,兩耳,以廣為面。、其長十六分,廣十四分。在這里我理解,施與拱兩頭的應(yīng)是“小斗”, “順桁斗”。清式三才升的長寬相等,為一點四斗口。   &

13、#160;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騎互斗”。十八斗寬一點四斗口,長一點八斗口,在垂直于開口一側(cè)開有和昂的接觸槽。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層說到此為止,下回說第四層。第四層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四層有五個拱件,九個斗件,和一個斗拱附屬件-正心枋。  在這一層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枋件正心枋,它被安放在斗拱檐面的正中。與它相列的是兩個單才萬拱,隔跳相列著單才瓜拱。    這一層的山面安放著一個斗拱件,二昂。它扣住所有這層的檐面件。   在單才萬拱和單才瓜拱兩端安放著三才升。二昂

14、的前面安放十八斗。這層的三才升、十八斗和上一層的相同,就不再說了,下面就說說其它幾個件的淵源簡況。   先說正心枋,一般來說,它既不是斗件也不是拱件,宋營造法式中的造拱、造斗之制沒提到它。但它與斗拱在大木建筑中同時出現(xiàn),所以大多將其列入斗拱的附屬件。在這里,為了區(qū)分觀察方便我把它做成了透明體。清式營造則例說“正心枋。長按面闊,高按一踩,厚按一個半口數(shù)。其層數(shù),自斗口二踩以上用,再至撐木頭上皮,每一踩得一層?!彼形覀兺筮€會看到它的出現(xiàn)。“長按面闊”這句在以后詳解無殿時再做解釋。   這一層的單才瓜拱和第三層的相同,這里就不再介紹了, 

15、0; 說說單才萬拱。清式單才萬拱源自宋式斗拱的慢拱。在第三層的正心萬拱也稱源自宋式慢拱,但那是壁慢拱。用在出跳位置的慢拱在用材上和壁慢拱有區(qū)別。長度是一樣的,清式的單才萬拱為九點二斗口長。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裝配狀態(tài)中它和正心萬拱的長度是相等的。     我們再來看看二昂。   二昂由于比頭昂高了一層,所以里外又個多了一個出跳。身子長了,刻口多了倆,昂嘴形狀同樣,但在后面沒了安放昂上三才升的位置,做到第五層時,就可看到為什么。第四層到此為止,下回分解第五層。第五層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五層有四個拱件

16、,七個斗件和三個附屬件。    在這一層的檐面,正中是附屬件正心枋。往外一跳是外拽枋,往里一跳是里拽枋。里、外拽枋相列安放著單才萬拱。   檐面最前面安放的是外拽相拱。    在山面安放螞蚱頭扣住六個檐面件。    裝上六個三才升,螞蚱頭后邊裝十八斗,這一層組裝完成。在這一層的組件里,多數(shù)是重復(fù)使用的斗拱件,如正心枋、單才萬拱、三才升。新出現(xiàn)的斗拱件有四件,里、外拽枋,外拽相拱和螞蚱頭,下面就來一一簡介。   先從檐面說,正心枋前面是外拽枋,后是里拽枋。清

17、式營造算例說“拽枋長按面闊,其梢間長,外面每層遞加一拽架,里面每層遞除一拽架,即長;高按一踩七扣;厚按一個口數(shù)。 其層數(shù)按拽架,里外各幾拽架,每一拽架,計枋子一層,里除井口枋外除機枋,其余即拽枋”。這里“高按一踩七扣;厚按一個口數(shù)”可能有誤,首先是單位不一,但如把踩改為斗口也有問題,我這里安多數(shù)書中介紹做成高兩斗口,厚一個斗口。拽枋的長要在搭建宮殿的過程中解釋,這里先放下。     外拽相拱是我們這攢枓拱能從外面看到的最高最外的一個拱件,在宋式斗拱中叫令拱。宋營造法式說“四曰令拱?;蛑^之單拱。施之于里外跳頭之上,外在挑檐枋之下,在算程枋之下。與

18、耍頭相交,、其長七十二分”。清式外拽相拱長七點二斗口,比例與宋式令拱相當(dāng)。    螞蚱頭,源于宋式斗拱的爵頭。宋營造法式說:“爵頭,其名有四:一曰爵頭,二曰耍頭,三曰猢猻頭,四曰蜉從頭1”一般稱做耍頭。在這里,我們只是介紹一下它的淵源,清式螞蚱頭和宋式耍頭在外露部分看起來相似,但實際看不見部分的形狀、隼卯安裝差別很大,這篇是單解清式斗拱的七踩重昂平身科,在這就不多說了,以后有空沒準會做宋式與清式的對比圖形,那樣就可看出端詳了。  這層就說到這,下回見。1蜉從頭:在營造法式中蜉從頭的從字帶蟲字旁,我敲鍵盤沒這字,想從網(wǎng)上字典找個粘上也沒找著,特此

19、說明。第六層 這一回介紹七踩重昂平身科第五層以上的各個組件。   在第六層,斗拱件只有三種四件,山面的撐木頭,檐面的里拽相拱,安放在里拽相拱上的三才升。    與之相配的還有斗拱附屬件-枋件,在檐面從前往后依次是:挑檐枋、外拽枋、正心枋、里拽枋。   這層中的斗拱件和附屬件較少并有重復(fù)使用件,如正心枋,里、外拽枋。   里拽相拱和上回介紹的外拽相拱的安裝位置不同,名詞解義相同。   這層須單獨解說的只有撐木頭和挑檐枋。下面分別解說。   挑檐枋。清式營造則例說:“斗

20、拱外拽相拱上之枋,高二斗口,厚一斗口?!卑惭b在外拽相拱之上,是大式建筑中最外邊的一個枋件。    撐木頭,又叫撐頭。清式營造則例說:“斗拱前后中線上,耍頭以上,桁椀以下之木材?!睋文绢^前面做燕尾榫和挑檐枋相配,后面做麻葉頭裝飾。   我們接著介紹第六層以上。第七層的斗拱件就一個:桁椀。安放在山面,與之相配的是斗拱附屬件挑檐桁、正心枋、井口枋。    桁椀。清式營造則例說:“斗拱撐木頭之上,承托桁檁之木”.    在我們這攢斗拱中,桁椀前面挑著挑檐桁,中間托著正心桁,后面做燕尾榫扣住井口枋。 &#

21、160; 挑檐桁。清式營造則例說:“斗拱外拽相拱上之桁,徑三斗口”。這也是大式建筑中最外邊的一個桁件。   正心桁。清式營造則例說:“斗拱左右中線上之桁,徑四點五斗口”。正心桁是作為斗拱附屬件出現(xiàn)在大式建筑中,是一攢斗拱中的最上邊的一個件。在沒有斗拱的大木結(jié)構(gòu)建筑中,這個位置應(yīng)該是檐檁。    井口枋。清式營造則例說:“里拽相拱之上,承托天花之枋,高三點五斗口。”這也是這攢斗拱最里的一個枋件。如從整個大木結(jié)構(gòu)安裝上看,就可更好的理解井口之義了,這是后話。   說到這里,這攢斗拱差不多說到頭了,還差一些其他細節(jié)的解釋,下回再說。注:在本

22、文的圖形中,有些為了方便表達新的組件,隱去了一些已有的枋件,特此說明。小結(jié)前面用了六回試解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   最近又用了幾天的時間把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模型渲染成32圖片,傳在博客的圖片里。朋友們可把圖片下載,放在一個文件夾里,用Windows照片察看器快速播放幻燈片,可看到動畫效果的這攢斗拱的完整裝配過程。   在這個裝配過程中,我去掉了斗拱附屬件-枋件。這主要是因為枋件不只是單獨存在于平身科斗拱,而是要與柱頭科和角科斗拱相結(jié)合。這在我下邊要圖解的柱頭科和角科斗拱中,要穿插介紹。以便使不同科目斗拱之間的整體關(guān)系更加清晰。   我

23、的這個題目叫圖形詳解,但實際有很多不詳細的地方,其中的卷殺這個詞可能就不被大眾理解,可以說它是名詞,它也是動詞。它出現(xiàn)在很多斗拱件中,在這個小結(jié)里做點小解釋。   現(xiàn)實中我們所看到的多數(shù)斗拱,拱件兩端的下邊一般呈圓弧狀。   這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們的觀察距離;另一個原因是斗拱披麻打膩子上漆彩繪后的形狀,實際這個圓弧就是卷殺的效果。在一些沒有油漆的斗拱中,我們還可以清晰的看得卷殺的痕跡。如下圖中應(yīng)縣木塔的斗拱。   在有油漆沒披麻的斗拱中,也可清晰看到卷殺的痕跡,如下圖獨樂寺斗拱。   在現(xiàn)代出版的大多數(shù)專業(yè)書籍中

24、,斗拱的工程三視圖都被用圓弧來表現(xiàn)斗拱件的卷殺。這也包括現(xiàn)代出版的宋營造法式中的一些圖形,這應(yīng)該是繪制圖紙圖形者的一種省略。但在營造法式和清式營造則例中,對每一種斗拱都詳盡的規(guī)定每種拱件的卷殺瓣數(shù)與每瓣的邊長,并配有圖形。但由于年代久遠,文獻還有須考據(jù)的空間,我這里只說我在虛擬建模和圖形詳解方面體會,下面我就具體舉例。     上圖是來自宋營造法式中的圖形,它的文字解說是:“一曰華拱。、每頭以四瓣卷殺,每瓣長四分。如里跳減多,不及四瓣者,只用三瓣,每瓣長四分。二曰泥道拱。、每頭以四瓣卷殺,每瓣長三分半?!?#160;  在前面的博文里,我講我做

25、的清式斗拱模型中,宋式泥道拱演化成為清式的正心瓜拱,宋式華拱演化成清式的翹。我這里先拿正心瓜拱來做個解讀。   我先把從營造法式上照像所得的截圖粘在我的模型上。   再去掉模型的油漆彩繪,去掉圓弧。   按營造法式上要求:“每頭以四瓣卷殺,每瓣長四分”得下模型。   再單拿出貼圖的模型兩端的投影如下: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有趣的東西。首先我是按清代制式用現(xiàn)代技術(shù)手段做的虛擬模型,卻能把宋代書中的插圖帖在模型上,而長和高的比例合適。要知道明清的斗拱是以斗口為模數(shù),宋代斗拱是以材為模數(shù)。但傳承下來卻能高度吻合,讓人驚奇。   其二,在投影中我們看到:符合了每瓣的長度相等,就和宋時的法式的圖形不相等。   其三,我拿進中國書店版的營造法式第700頁(營造法式 卷三十附)。見下圖:   這里從斗拱件的名稱到模數(shù)由材變?yōu)槎房?,可知是后人編纂時加的,我們可以認為是明清斗拱的制式,看看它的卷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