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相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技術的發(fā)展_第1頁
單相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技術的發(fā)展_第2頁
單相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技術的發(fā)展_第3頁
單相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技術的發(fā)展_第4頁
單相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技術的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單相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技術的發(fā)展The Development of Single-Phone,Active Power-Factor-correction Technique汪晶慧 林維明 鄒劍華(福州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福州 350002)摘要:本文對現(xiàn)有的功率因數(shù)校正技術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通過軟開關技術以及新型高性能的電路拓撲設計,分析了提高AC-DC變換器的轉換效率的技術。提出了無橋PFC電路是高性能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研究的方向。Abstract: A reviews of update power-factor-correction techniques is presented.

2、 The techniqueswith which to increase AC-DC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are discussed by soft-switching and new high performance circuit topology designs.1概述大部分用電設備中,其工作電壓直接取自交流電網(wǎng)。所以電網(wǎng)中會有許多電力電子裝置、電磁設備和電子設備等非線性負載,使電網(wǎng)產(chǎn)生諧波電壓和電流。而許多沒有采取功率因數(shù)校正技術的AC-DC整流電路,輸入電流波形呈尖脈沖狀。因此,交流網(wǎng)側功率因數(shù)只有0.50.7,電流的總諧波畸變(THD)很大,可超過10

3、0%(功率因數(shù)為0.999時,THD約為3%)。為了防止電網(wǎng)的諧波污染,或限制電子設備向電網(wǎng)發(fā)射諧波電流,國際上已經(jīng)制定了許多電磁兼容標準,有IEEE519、IEC1000-3-2等1。因此,提高功率因數(shù),減少諧波的含量也就是功率因數(shù)校正(PFC)成為開關電源領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PFC根據(jù)相數(shù)的不同可以分為單相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和三相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本文對單相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作了簡單的敘述,主要對中大功率場合和低壓輸入的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進行分析和比較,并且展望了PFC技術的發(fā)展方向。2 功率因數(shù)校正的現(xiàn)狀功率因數(shù)的校正主要有兩種方法:無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和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無源功

4、率因數(shù)校正利用線性電感器和電容器組成濾波器來提高功率因數(shù)、降低諧波分量。這種方法簡單、經(jīng)濟,在小功率中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在較大功率的供電電源中,大量的能量必須被這種濾波器儲存和管理,因此需要大電感器和電容器,這樣體積和重量就比較大也不太經(jīng)濟,而且功率因數(shù)的提高和諧波的抑制也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2。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是使用所謂的有源電流控制功率因數(shù)的校正方法,可以迫使輸入電流跟隨供電的正弦電壓變化3。這種功率因數(shù)校正有體積小、重量輕、功率因數(shù)可接近1等優(yōu)點。本文主要針對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進行論述。*福州大學科技發(fā)展基金項目(項目號:XY-3-2)有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APFC)又分為雙級APFC

5、和單級APFC。單級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將PFC預調節(jié)電路與DC-DC后調節(jié)電路集成為一次能量處理,同時實現(xiàn)輸入電流整形和輸出電壓快速調節(jié),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變換效率較高等優(yōu)點。但是輸入電流不能取得理想正弦,且只適用于小功率場合4。單級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還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其儲能電容電壓不可控,會隨著輸入電壓和負載的變化而變化。如何降低儲能電容電壓是單級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的一個研究熱點。雙級功率因數(shù)校正中的PFC電路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成熟,是比較常用的方式。它由兩個相互獨立的變換器分別實現(xiàn)輸入電流的整形和輸出電壓的快速調節(jié),前級PFC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通常采用(非隔離)boost、b

6、uck/boost和(隔離)Flyback變換器。電流連續(xù)(CCM)Boost電路由于電路拓撲的優(yōu)勢成為最常用的PFC電路。把諸如軟開關技術等新技術應用于中大功率PFC電路中,是提高PFC轉換效率、抑制諧波分量和EMI問題,提高PFC性能指標的一個發(fā)展方向。3 軟開關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圖1 boost電路近年來國內外對功率因數(shù)校正的研究在于如何改善中大功率boost電路的性能,主要集中在如何減少boost電路中的二極管的反向恢復損耗和MOSFET的開通損耗,從而提高轉換效率和減少EMI(電磁干擾)。圖2 boost電路關鍵電流、電壓波形圖由于boost電路是升壓電路,輸出電壓總是比輸入電壓大,如

7、果輸入電壓是90265V則輸出為380400V。在高頻電力電子PFC電路中,功率二極管用快恢復二極管,而快恢復二極管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是反向恢復特性。換句話說,快恢復二極管在正偏時流過電流,反偏時則需要加載一段時間的反偏電壓才能恢復反向截止功能。在這段時間內,二極管流過反向恢復電流。圖1是boost變換器電路圖,圖2是boost電路關鍵電壓電流波形圖。在圖2中,VDS和is是開關管上的電壓和電流,iD是二極管上的電流,IIN是流過電感上的電流,iRR是反向恢復電流,IO是輸出電流。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反向恢復電流IRR對變換器的性能有不利的影響。首先,在開關S開通期間,由于iRR的存在,使得開關S

8、的開通損耗和快恢復二極管的關斷損耗增加了;其次,開關管S開通瞬間的電流iSIINiRR,所以,iRR的存在使得開關管S的電流應力增加了;最后,iRR的存在還將影響電路的電磁兼容(EMC)性能。如果boost電路工作在電流斷續(xù)模式(DCM)或者電流臨界模式(BCM)下,則可以完全消除快恢復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流。事實上,在DCM模式下,快恢復二極管實現(xiàn)了零電流關斷。也就是說,在二極管關斷之前電感電流已經(jīng)減少至零了。但是,DCM boost PFC電路最大的缺點是電感電流有非常大的紋波,這將增加開關管和二極管的電流應力,同時將增大輸入端濾波器的大小。所以,單相DCM boost變換器適用于小功率裝置

9、,一般小于300W。一個解決方案是用兩個或更多個boost變換器的并聯(lián),每個變換器都工作在DCM或BCM下,每個變換器的開關有個相位移,如此將明顯的減小電感電流的紋波,使其在保持零電流關斷的優(yōu)點下能夠工作在更高功率的場合5。為了減少CCM boost變換器的反向恢復損耗和MOSFET的開通損耗,要求boost變換器的開關實現(xiàn)“軟”開通和“軟”關斷。相應地出現(xiàn)了許多軟開關boost變換器的理論。具有代表性的有兩種技術:無源緩沖技術和有源緩沖技術。無源緩沖技術是利用無源器件電阻R、電感L和電容C等來實現(xiàn)“軟”開關。這種緩沖技術電路簡單,但是卻提高了半導體器件的電流或電壓應力,這就意味著要使用更高級

10、、更昂貴的器件。有源緩沖技術利用有源器件實現(xiàn)零電壓開關(ZVS)和零電流開關(ZCS)。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也出現(xiàn)了許多電路結構。圖3 緩沖電感LS與 開關管S串聯(lián)圖4 緩沖電感LS與 二極管D串聯(lián)因為快恢復二極管的反向恢復損耗與反向恢復電荷成正比,而減小二極管關斷時電流下降的速率可以減少反向恢復電荷,從而可以減少反向恢復損耗。為了減小這個速率,通常的軟開關boost變換器在原電路里增加一個緩沖電感,這個電感可以與開關管S或二極管D串聯(lián),見圖3和圖4。也可以并聯(lián)在開關管S的兩端,見圖6。圖3中,當開關管S開通時,iD開始減小,由于緩沖電感的存在,iLSIINiD,輸出電壓VO和緩

11、沖電感LS以及二極管D構成回路,則有:。也就是說,二極管的電流的下降速率限制在VO/LS。見圖5。圖5所示的波形是開關管和二極管上的電流波形,從圖中可以看出,緩沖電感的加入使得二極管的電流的下降速率得以限制,從而可以減少反向恢復損耗。圖4所示的電路圖的原理也一樣。圖3和圖4只畫出軟開關boost電路的一部分,其余電路有各種各樣的拓撲結構,其中包括開關管關斷時為緩沖電感電流提供的通道。在文獻6789里可以看到不同的拓撲都有一緩沖電感與開關管或者二極管串聯(lián)。圖6 緩沖電感LS與 開關管S并聯(lián)圖5 緩沖電感與開關管或二極管串聯(lián)軟開關boost電路的關鍵電壓電流波形圖7 緩沖電感與開關管并聯(lián)的關鍵電壓

12、電流波形圖在圖6中,緩沖電感LS與開關管S并聯(lián),在S開通以前輔助開關S1先開通,二極管電流的下降速率也控制在VO/LS。如果對S1的開通時間進行合理的設計,還能使開關管實現(xiàn)零電壓開通,見圖7所示的波形圖。當然,圖6也不是完整的軟開關boost電路。圖3、圖4和圖6電路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半導體器件的電流和電壓應力101112。在圖3、圖4中,由于緩沖電感LS串聯(lián)進電路,它的感應電壓使得二極管D和開關管S有更高的電壓應力,而圖6中的半導體器件則不會因為LS的加入而增加了電壓應力。但是圖6中的輔助開關S1的關斷是“硬”關斷,合理的設計可以使這個硬開關變成軟開關,實現(xiàn)零電流關斷。在緩沖電感與輔助開關S1之

13、間串接一變壓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可以近一步提高變換效率13。在理論研究方面,軟開關boost PFC變換器有眾多的拓撲結構,人們需要將不同的電路拓撲進行整理分類,以獲得更清晰的認識。能否采用一種通用的模型將紛繁多樣的拓撲結構統(tǒng)一起來將是下一步的研究目標。4 無橋PFC電路 低壓輸入BOOST和軟開關boost變換器的主要損耗是半導體器件的導通損耗,功率電路工作電流流經(jīng)的功率半導體器件數(shù)目是一個關鍵參數(shù)。最近的研究焦點是如何改進電路拓撲,減少工作電流回路上的功率半導體器件數(shù)目,使這個損耗減小,從而進一步提高轉換效率。先進的SiC肖特基二極管的開發(fā)和利用,使得功率因數(shù)校正變換器的導通損耗得到了

14、很大的改善,SiC肖特基二極管完全無反向恢復損耗,所以無需吸收電路,從而可以簡化電路拓撲。然而,隨著頻率的提高,使用SiC肖特基二極管的boost電路仍需要增加額外的軟開關。此外,SiC肖特基二極管技術還未成熟以及相對Si快恢復二極管來說更高的價格,使得SiC肖特基二極管得到廣泛使用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14。 上世紀80年代初出現(xiàn)了一種無橋PFC電路15,其特點是用單個的變換器代替?zhèn)鹘y(tǒng)的一個由四個二極管組成的前級整流橋boostPFC電路,來完成ACDC和PFC兩個任務。這個電路實際上是一個雙boost電路。見圖8。圖8 無橋PFC電路 無橋PFC電路的一種工作模式是開關管S1和S2同時開通和

15、關斷。在電壓源的正半波,S1導通時,電源通過S1和S2的寄生二極管對電感LB充電,S1關斷時,電感通過D1、RL和S2的寄生二極管放電,這是一boost電路。在電源的負半波, S2導通時,電源通過S2和S1的寄生二極管對電感LB充電,S2關斷,電感通過D2、RL和S1的寄生二極管放電,這是另一boost電路。另一種工作模式是:在電源的正半波,S1高頻工作,S2直通。電感,S1,D1和負載構成一個boost電路。在電源的負半波則反過來,S2高頻工作,S1直通。S2,D2和負載構成另一個boost電路。第二種工作模式可以減少一個開關管的開,關損耗,但是控制會較復雜。第二種工作模式控制相對來說要簡單

16、一點??梢钥闯鲞@個電路每次工作都只經(jīng)過兩個半導體器件,而boost PFC電路每次工作都經(jīng)過三個半導體器件。所以這個電路通過導通時半導體數(shù)目的減少從而減少電路的導通損耗。如果在此電路拓撲的基礎上增加軟開關,使得開關管實現(xiàn)ZVS和ZCS,將會進一步減少變換器的損耗,從而增加變換效率。文獻16中的電路拓撲里的軟開關不僅實現(xiàn)了主開關的“軟”,也實現(xiàn)了輔助開關的“軟”。這個無橋電路雖然電路簡單,但是開關管直接與交流側電源連接,這樣首先使得控制電路相對boost PFC電路來說卻更為復雜??刂齐娐沸枰c主電路隔離,電流就不能直接取樣,一般加一電流互感器17。其次,開關管直接與交流測電源連接使得共模噪聲增

17、加了,從而使得電路的EMI增加了。如果在價格合理的情況下能夠解決這個電路電磁兼容的問題,那么無橋PFC電路的應用范圍將更為廣泛。5.結論 為了得到高性能的PFC變換器,需要減少二極管的反向恢復損耗,因此出現(xiàn)了許多帶有軟開關的boost電路拓撲。這些拓撲不僅能實現(xiàn)主電路開關的ZVS和ZCS,有些拓撲還能實現(xiàn)輔助開關的“軟”開關。如果以SiC二極管代替快恢復二極管將會使PFC電路簡化,并且能夠在開關效率最小的情況下大大的提高開關頻率。無橋PFC電路的應用將得到更高性能的PFC電路。 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DSP)的性能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便宜,許多研究機構和公司開始研究數(shù)字控制的PF

18、C變換器。因為數(shù)字控制可以實現(xiàn)一些新穎的復雜的非線性控制算法,例如模糊控制、適應性控制等。將數(shù)字控制的引入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是另一研究熱點。 使用SiC二極管和DSP控制的無橋PFC電路的研究方向將會成為下一階段高性能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的主要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1.陳道煉著。DCAC逆變技術及其應用。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2.周志敏,周紀海,紀愛法等。開關電源功率因數(shù)校正電路設計與應用。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3.Keith Billings著,張占松,汪仁煌,謝麗萍譯。開關電源手冊。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4.王紀周著。單級功率因數(shù)校正的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

19、005.“Input current ripple cancellation in synchronized,parallel connected critically continues boost converter,” in Proc. IEEE APEC96, 1996, 152-158.“New,zero voltage switching,high frequency boost converter topology for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in Proc. INTELEC95, 1995, 813-820.“A new family of ZV

20、S-PWM active-clamping dc-dc conwerters:Analysis,design,and experimentation,”in Proc. INTELEC96, 1996, 305-312.“1 KW pfc converter with compounded active-clamping,”in Proc. IEEE APEC02, 2002, 1387-1391.9.Bo Feng,Dehong Xu,“1 kw PFC converter with compound active-clamping, ”in IEEE, 2003, 1691-1696.10

21、.Guichao hua,Eric X.Yang,Yiming Jiang,“Novel Zero-current-Transition PWM converters,”in Proc. IEEE Trans., 1994, 601-606.11.K. Mark Smith, Keyue Ma Smedley, “A comprison of voltage-Mode Soft-Switching methods for PWM converters,”in IEEE trans.,1997, 376-386.12.Koki Ogura,“Boost Chopper-Fed ZVS-PWM DC-DC converter with parasitic oscill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