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概論知識點整理_第1頁
翻譯概論知識點整理_第2頁
翻譯概論知識點整理_第3頁
翻譯概論知識點整理_第4頁
翻譯概論知識點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wordL1中國翻譯開展:1. The earliest historical documents 周朝 周禮 and 禮記 2. 漢代傳譯的 四十二章經(jīng) 是佛經(jīng)最早的中譯本3. 東漢桓帝時,安世高 明度五十校計經(jīng) 是正式見于史籍記載的翻譯佛經(jīng)4. Zhi Qian支謙extre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follo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without any embroidery"因循本旨,不加文飾5. Dao An (道安)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ate accordin

2、g to the original without any additioin and deduction"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游字 Personal activity-official organization fifth century6. Kumarajiva (鳩摩羅什) He emphasized 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the first to suggest translators sign their names to translated works.7. The First Peak of Tra

3、nslation in China:from the Sui dynasty (581-618) to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oroughly studied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ors should: " (1) be faithful to the Buddhist doctrine, (2) be ready to benefit the readers (Buddhist believers), (3) concentrate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uddhist doct

4、rine rather than translating for fame."8. 玄奘:將佛經(jīng)由梵文譯成漢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份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 Contribution to theory: set down the famous translation criteria that translation "must be both truthfu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opulace."(既須求真,又須喻俗,意即忠實、通順) Aiming to achieve an intelligibili

5、ty of the translation for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9. P3. 明清之際的科技翻譯 Western Christian missionaries利瑪竇. Assisted by Chinese collaborators (徐光啟、李之藻) 利瑪竇、徐光啟: 幾何原本 、 測量法義 ,利瑪竇、李之藻 同文算指 ,利瑪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拉丁文第二次翻譯高潮(1)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shifted from Buddhist scriptures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

6、gical knowledge; (2) translator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were mainly scientis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were erudite scholars, and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who brought western knowledge to China. 10. the 3rd peak: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o May 4th Movementemphasis on Western works of social so

7、iences, military sciences and literature11. 林那么徐1785-1850:Geography Gazette of the Four Continents 四洲志 ;李善蘭1811-1882:Geometry 幾何原本 ;嚴復: 天演論 、 原富 ;林紓: 茶花女 , 塊肉余生述 , 黑奴吁天錄 魯濱遜漂流記 12. Translation in Modern period1919-1949:focus on the translation of Karl Marx's (1818-1883) and Lenin's (1870-192

8、24) works on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theories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 and the translation and re-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朱生豪: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張谷假設(shè):德伯家的苔絲 和 還鄉(xiāng) ,哈代的 無名的裘德 、狄更斯的 大衛(wèi)·考坡菲 P7,魯迅,矛盾,郭沫假設(shè),付東華,傅雷,林語堂13. 楊必:瑪麗亞埃杰窩斯的 剝削世家 ,翻譯薩克雷W. M. Thackeray的Vanity Fair 名利場 楊憲益和戴乃迭: 紅樓夢 老殘游記 離騷 儒林外史 魯迅選集 奧德修紀 賣花女 許淵

9、沖:翻譯了 詩經(jīng) 、 楚辭 、 李白詩選 、 西廂記 、 紅與黑 、 包法利夫人 、 追憶似水年華 等眾多名著。葛浩文:蕭紅 呼蘭河傳 生死場 莫言 紅高粱 豐乳肥臀 生死疲勞 西方翻譯開展:1. The 1st phase: 3rd Century BC.:the introduction of Greek classics to RomanOdyssey 奧德賽 (in Latin, 安德羅尼柯,西方翻譯史上最早的譯作) P10-17L4 UNIT6:翻譯的標準1.嚴復“信、達、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信(faithfulness)達

10、旨將原文說明,“達(expressiveness)前后引襯,以顯其意,“雅(elegance)爾雅用漢以前字法句法P842.魯迅:“忠實,通順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一是易解,二是保存原作的豐姿 "但凡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那么保存著原作的豐姿。"The Debate:梁實秋、趙景深 “寧錯務順 魯迅“寧信不順 瞿秋白“信順統(tǒng)一以魯迅為首的一批左翼學者主張直譯,而以梁實秋為首的一批右翼學者那么主張意譯。直譯派認為意譯讓“洋人穿了長袍馬褂,消解了原文的異國情調(diào);意譯派認為直譯以辭害義。值得注意的是,魯迅在當時就已經(jīng)明確地提出歸

11、化與異化的問題3.林語堂:忠實、通順、美 譯者不但要求達義,并且要以傳神為目的,譯文必須忠實于原文之字神句氣與言外之意。傅雷:神似resemblance in spirit) 以效果而論,翻譯應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是神似。4.泰特勒三原那么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 17901譯文應完全傳達原文的思想。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譯文的風格和筆調(diào)應與原文一致。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

12、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3譯文應像原文一樣流暢。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5.等值翻譯equivalent translationP87泰特勒 1790“等值原那么:“好的翻譯是把原作的長處完全移注到另一種語言里,使得譯入語國家的人們能清晰的領(lǐng)悟和強烈的感受,其程度和使用原作語言的人相等。費道羅夫1953“翻譯等值倫:作用相符,語言與文體相符卡特福德(1965):replacement,equivale

13、nt textual material 翻譯實踐的中心任務是在譯語中尋找“對等物 譯文與原文在語言內(nèi)容與形式上的最大近似度 等值的相對性、動態(tài)性6.奈達區(qū)分了兩種不同的翻譯:形式對應(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形式對應注重譯文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內(nèi)容盡可能貼近原文,動態(tài)對等那么是以譯文對讀者的效果為標準。奈達因此將翻譯的焦點從文本轉(zhuǎn)移到譯文讀者身上,主張只有譯文讀者對譯文做出的反響和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響根本相同,才是成功的翻譯,他的“對等語指譯語中能和原文產(chǎn)生同樣效果的表達方式。readers response7. 翻譯目的論

14、有三條根本規(guī)那么:第一是目的規(guī)那么 。該規(guī)那么指翻譯應能在譯語情境和文化中, 按譯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fā)生作用。決定翻譯過程的根本原那么是整個翻譯活動的目的 。而該目的是由翻譯活動的發(fā)起者向譯者提出要求, 并和譯者協(xié)商決定的;第二是連貫原那么 。該原那么指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到達語際連貫, 與譯語接受者的交際情境連貫一致, 讓譯語接受者接受理解。第三是忠實原那么, 即譯文忠實于原文, 但忠實程度和采取何種形式取決于翻譯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8. 功能plus 忠誠:Nord 就文學文本翻譯提出了“功能plus 忠誠的翻譯原那么?!爸艺\是指譯者的倫理道德觀, 不同于傳統(tǒng)翻譯研究中的“忠

15、實。 它的含義有兩層:既對原文又對譯文;對原文是指尊重作者, 對譯文是指不欺騙讀者。這是Nord 就人們對功能主義的批評做出的回應, 同時也防止了可能極端的功能主義傾向。在功能派翻譯理論中, 評價譯文的標準不再是 “對等(equivalence), 而是“適宜(adequacy)。這指譯文是否符合翻譯行為以期到達的社會效果, 亦即譯文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其在譯語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際功能。L5 直譯與意譯 P971. 支謙 法句經(jīng)序 follo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without any embroidery“ 因循本旨, 不加文飾 為最初的直

16、譯說 文質(zhì)調(diào)和 曹明倫2. 道安 strict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ate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without any addition and deductionword-for-word, no alternation except accidental changes in word order)3. 鳩摩羅什 free translation (addition / ommission)4. 玄奘 既需求真,又需喻俗:不贊成鳩摩羅什的意譯法,主張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反對使用華美的駢文來翻譯。5. 直譯者所反對的其實并不是

17、意譯, 意譯者所反對的也不是直譯。他們所反對的都是錯誤的翻譯, 即呆譯、死譯、胡譯和曲譯。所以其正面主張非常相似, 都追求一種在直譯意譯完美結(jié)合中而獲得的信與達的理想狀態(tài):6. 許淵沖:直譯是把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放在第一位, 把忠實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 把通順的譯文放在第三位的翻譯方法。意譯卻是把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放在第一位, 把通順的譯文形式 放在第二位, 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無論直譯、意譯, 都把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放在第一位。如果不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 只忠實于原文的形式, 那就不是直譯, 而是硬譯。L6 UNIT8 異化與歸化1. 歸化是指譯者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以盡可能減少譯語讀者對外語

18、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譯策略;2. 異化那么指刻意打破目 的 語 的 規(guī) 范 而 保 留 原 文 的 某 些 異 域 語 言 特 色 的 翻 譯 策 略 。3. Nida: 歸化翻譯:功能對等譯文要到達“動態(tài)對等,不僅譯文的表達形式要納入目的語的標準,而且在文化方面也要納入目的語文化標準。4. 歸化法的優(yōu)點:smoothness easily acceptable by TL readers歸化法的缺點:losing original image bringing obstacl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歸化翻譯法常用于處理某些英語成語、典故、形象詞語等一類文化色彩較濃

19、的表達方式5. 勞倫斯 韋努蒂:翻譯的目的不是在翻譯中消除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是要表達這種差異。6. The Debates7. Venuti:歸化式流暢的翻譯掩蓋了文化之間的差異,將主流文化的當代價值強加給原作,使譯作讀起來不像譯作,實際上是一種帝國主義文化侵奪行為。Schleiermacher: 異化的翻譯有助于建設(shè)民族文化、吸收外國語言的表達方式,有助于豐富祖國語言。Robinson: 一個“好的譯本總是要保存原來“外語文本中的“原汁原味.魯迅:異化: “動筆之前,就先得解決一個問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盡量保存洋氣呢“只求易懂,不如創(chuàng)作,或者改作,如果還是翻譯,那么“它必須有異國情調(diào),就

20、是所謂洋氣。孫致禮:21 世紀的文學翻譯以異化為主以色列學者Even-Zohar:多元系統(tǒng)論:歸化和異化與其說是譯者自覺地選擇,還不如說是特定文化所處的特定狀態(tài)和地位決定的。 當翻譯文學在一個民族的文化多元系統(tǒng)內(nèi)居主要地位時,譯者多采用異化式翻譯,居次要地位時那么多采用歸化翻譯郭建中1998對歸化和異化持辯證的看法,認為歸化和異化均有其存在和應用的價值,應從作者的意圖、文本的類型、翻譯的目的和讀者的要求來考慮8. 某一時期被認為是異化的譯法,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成為譯入語的一局部劉敬國 何堅強9. 異化法的優(yōu)點:retaining the original image e

21、nriching the TL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異化法的缺點:non-smoothness easily resisted抗拒 by the TL readers 10. 異化時不阻礙譯文的通順易懂,歸化時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時,我們應堅持對語言形式采取歸化的策略,而對其文化因素進行異化處理。這樣,譯文作品可兼兩策略之長而避其短,使兩者有共同開展的空間。由此,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歸化與異化應該是相輔相成,并有互補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11. “直譯、意譯與“異化、歸化并不是兩對等同的概念, “直譯、意譯是拿譯文與原文進行比擬,看譯文與原文是否在內(nèi)容

22、和形式上都能統(tǒng)一。 “異化、歸化那么包含有兩個層面,其一是指語言形式,其二是指文化內(nèi)容。12. 在翻譯中遇到那些文化因素特別濃厚的詞語時, 由于兩種語言間文化上的巨大鴻溝, 僅靠異化法可能不容易讓讀者理解其意, 這時可嘗試在異化的根底上加釋意的方法來處理。例:He is not quite used to the Spartan lives of the iland. 他對島上那種斯巴達式的生活不太習慣。他對島上那種斯巴達式的簡樸生活不太習慣。13. 主張歸化的翻譯家:嚴復、林紓、朱生豪、張谷假設(shè)、傅東華、楊必主張異化的翻譯家:魯迅L8 翻譯與再創(chuàng)作1. 文學類: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文學作品用語

23、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因作者、題材、體裁的不同而出現(xiàn)風格的不同,色彩繽紛。按照萊絲或紐馬克的文本類型分類屬于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2. 非文學類:局部非文學作品用于傳遞信息或者描述事實,采取直接表達方式,風格問題并不突出,但往往有其固定表達方式。按照萊絲或紐馬克的分類屬于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局部文本旨在喚起讀者的情感照應,屬于呼喚型文本Vocative Text3. “創(chuàng)造性叛逆( creative treason)也稱“創(chuàng)造性背離,此詞最早由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爾皮提出,他在 文學社會學 1987一書中說:“翻譯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

24、的叛逆?!罢f翻譯是叛逆,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于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參照體系里;說翻譯是創(chuàng)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一次嶄新的文學交流;還因為它不僅延長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賦予了它第二次生命。4. 謝天振1992: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原作的創(chuàng)造性不同,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屬于二度創(chuàng)作,即再創(chuàng)作。譯作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原作,來源于原作作家所表現(xiàn)的現(xiàn)實5. 謝天振:媒介者譯者:有意識型個性化翻譯和節(jié)譯、編譯和無意識型無意識型誤譯和漏譯特殊型創(chuàng)造性叛逆轉(zhuǎn)譯改編接受者 :在譯者翻譯的根底上進行,有時比譯者的翻譯更富創(chuàng)造性,更具叛逆精神。接受環(huán)境 : 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對譯者、讀

25、者、翻譯的目的、采取的文學手段等因素,致使譯本在進入到新的文化環(huán)境后,發(fā)生了叛逆和變形。6. 忠實與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翻譯是指在忠實原作的根底上, 不照搬原文的語言形式, 不拘泥于原作字面意義, 充分發(fā)揮譯者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 用最適當?shù)淖g文表達方式創(chuàng)作出與原作藝術(shù)形象、思想感情唇齒相依的新藝術(shù)形象與思想感情。好的再創(chuàng)造翻譯就如同“原作者用另一國文字寫自己的作品。 原作的存在構(gòu)成對譯者創(chuàng)造性的根本性限制。7. 再創(chuàng)造原那么 1.把握尺度, 動態(tài)對等 2. 歸化為主, 異化為輔 歸化+保存文化層面的異國特色 L10 可譯性1. 可譯性:原本包括它的文體和風格是可用另一種語言翻譯出來的??勺g性限度:

26、因語言形式和文化不同使可譯性受到局限:1語言的不可譯性2文化的不可譯性。2. 不可譯性:譯文不可能準確完整地再現(xiàn)原文。1原作利用語言形式上的特異性來傳情達意,如有節(jié)奏的語音詩歌中的音律、文字的特殊排列回文及文字游戲等之類;2不同語言民族之間文化空缺或不可替代性。3. P2184. 不可譯性是相對的,隨著社會和語言的開展,今日之不可譯,明日可能成為可譯。5. 道安:“五失本, 三不易梵漢在文體、語篇類型方面的差異鳩摩羅什文體修辭和音韻方面的損失孫迎春4 種損失: (1)音樂性的損失; (2)形象性的損失; (3)修辭手法的損失和 (4)語言特色的損失巴爾胡達羅夫語義損失玄奘:“五不翻 6. Co

27、mpensationNida和Taber(1969 :106)提倡在譯入語中使用恰當?shù)某烧Z(idioms) ,并視之為彌補意義缺損的權(quán)宜之計。Wilss(1982)在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一書中屢次用到“補償概念,稱其為解決語言內(nèi)及語言外層面結(jié)構(gòu)差異的手段,其中后者特指文化上的不可傳譯性:詞匯轉(zhuǎn)換的迂回策略,即“釋義或“解釋性翻譯,是譯者可運用的唯一補償手段。7. 補償策略Newmark(1988 :90):補償主要用來彌補譯文在語義、聲音效果、修辭及語用效果等方面的缺損,而且譯文可以在不同于原文的語句中再現(xiàn)這種效果。8. Hervey and Higgins(1

28、992 : 35 - 40):補償?shù)乃姆N形式(1)compensation in kind(類比補償):在譯語文本中運用與原文相當?shù)恼Z言手段,以再現(xiàn)原文效果;(2)compensation in place(換位補償):譯文在不同于原文的位置再現(xiàn)相同的效果;(3) compensation by merging(融合補償):譯文將原文多個特征融合在一起; (4) compensation by splitting(分解補償):譯文將原文較短語句的含義和特征化入譯文較長的一段話中。幾種形式可同時運用,并不相互排斥。9. 奈達的功能性補償策略可以把對同構(gòu)缺失的補償作為準確再現(xiàn)原文意義的手段 (1)

29、通過對同構(gòu)缺失的補償求得功能對等;(2)為此可采用同樣手段在不同位置實施補償;(3)通過局部補償?shù)竭_整體等效10. 紐馬克:基于文本類型的補償表情(expressive)、信息(informative)和呼吁(vocative)(1) 表情類型文本要以作者為中心, 翻譯時盡量尊重原文表層形式, 即便有所損失, 也不要輕易補償;(2) 呼吁類型文本要以讀者為中心, 注重對讀者產(chǎn)生的語效, 補償?shù)倪\用相對自由;(3) 源語與目的語很少有完全對等的詞語。 追求充分翻譯可喪失簡潔;追求簡潔又可造成欠額翻譯。 故應權(quán)衡利弊, 在補償與簡潔之間保持適當張力。11. 從譯者在特定文本中所采用的總體補償策略看,補償手段還可劃分為顯性補償(explicit compensation)與隱性補償(implicit compensation)顯性補償:明確的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