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黃易青).教學(xué)教程課件電子教案_第1頁
正名(黃易青).教學(xué)教程課件電子教案_第2頁
正名(黃易青).教學(xué)教程課件電子教案_第3頁
正名(黃易青).教學(xué)教程課件電子教案_第4頁
正名(黃易青).教學(xué)教程課件電子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 荀子卷十六 正名篇第二十二 是時公孫龍、惠施之徒亂名改作,以是為非,故作正名篇。尹文子曰:“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驗名,察其所以然,則形名之與事物無所隱其理矣。名有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圓白黒是也;二曰毀譽之名,善惡貴賤是也;三曰況謂之名,賢愚愛憎是也?!北R文弨(chao平聲)曰:“事以驗名,案:本書作檢名?!?後王之成名,後之王者有素定成就之名,謂舊名可法効者也 。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商之刑法未聞,康誥曰:“殷罰有倫?!笔且嘌砸笮讨十?dāng)也。爵名從周,謂五等諸侯及三百六十官也。文謂節(jié)文威儀。禮即周之儀禮也。郝懿行曰:“文名謂節(jié)文威儀,禮即周之儀禮,其說是也。古無儀禮之名,直謂禮或

2、謂之禮經(jīng)?!?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成俗,舊俗方言也。期,也。曲期謂委曲期物之名者也。郝懿行曰:“曲期謂曲折期會之地,猶言委巷也。此與遠(yuǎn)方異俗相儷。楊注斷曲期上屬,似未安。 ”先謙案,郝云曲期二字下屬,是也;而解為委巷,非也。下文云: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說。注:期,會也。物之稍難名命之不喻者,則以形狀大小會之;若是事多會亦不喻者,則說其所以然,是曲期者,仍委曲以會之。萬物之散名從諸夏之成俗以委曲會於遠(yuǎn)方異俗之鄉(xiāng),而因之以為通,所謂名從中國是也。 逺方異俗之鄉(xiāng),則因之而為通。逺方異俗名之乖異者,則因其所名,遂以為通,而不改作也。散名之在人者,舉名之分散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

3、謂之性;人生善惡,故有必然之理,是所受於天之性也。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yīng),不事而自然謂之性。和,隂陽沖和氣也。事,任使也。然人之性,和氣所生,精合感應(yīng),不使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熬稀敝^耳目之精靈與聞見之物合也,“感應(yīng)”謂外物感心而來應(yīng)也。先謙案,“性之和所生”當(dāng)作“生之和所生”,此“生”字與上“生之”同,亦謂人生也。兩“謂之性”相儷。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生之不事而自然者謂之性,文義甚明。若云“性之不事而自然者謂之性”,則不詞矣。此傳寫者緣下文“性之”而誤。注“人之性”,“性”當(dāng)為“生”,亦后人以意改之。 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人性感物之後,分為此六者,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情

4、雖無極,心擇可否而行,謂之慮也。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偽,矯也。心有選擇,能動而行之則為,矯拂其本性也。郝懿行曰:“荀書多以偽為為,楊注訓(xùn)偽為矯,不知古字通耳。下云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與此能為之為俱可作偽?!?慮積焉,能習(xí)焉,而後成,謂之偽。心雖能動,亦在積久,習(xí)學(xué)然後能矯其本性也。盧文弨曰:“此偽字原刻作為,非也。觀荀此篇及禮論等篇,偽即今為字。故曰:桀紂,性也;堯舜,偽也。謂堯舜不能無待於人為耳。后儒但知有真?zhèn)巫?,昧於古六書之法而訾之者眾矣。下兩而為承上文,亦必本是而訛?!?正利而為,謂之事;為正道之事,利則謂之事業(yè),謂商農(nóng)工賈之事也。正義而為,謂之行。茍非正義,則謂之奸邪。

5、行,下孟反。俞樾曰:“廣韻:正,正當(dāng)也。正利而為,正義而為,猶文四年左傳曰當(dāng)官而行也。楊注以正道釋之,非是?!?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知之在人者,謂在人之心有所知者;知有所合,謂所知能合於物也。盧文弨曰:“謂之智亦同上作謂之知,而皆讀為智耳。下能字亦可不分兩音。先謙案:在人者,明藏於心;有合者,遇物而形。下兩謂之能同?!敝撬阅苤谌苏?,謂之能;智有所能,在人之心者謂之能。能,才能也。盧文弨曰:“句首智字衍。注當(dāng)云:在人有所能謂之能。此似有舛誤?!?能有所合,謂之能?!澳堋碑?dāng)為“耐”,古字通也。耐謂堪任其事。耐,乃來、乃代二反。郝懿行曰:“案:楊注能、耐古通,此語非是。楊氏

6、既知為古字通矣,何必上為能下為耐,強(qiáng)生分別,即如上文二知、二智,亦是強(qiáng)生分別,古本必皆作知,如偽為之例也。若依楊注,則上文謂之性,此兩性字不知當(dāng)何分別。戴記禮運樂記二篇,并用耐字,鄭康成注:耐,古能字也。此蓋楊注所本。然鄭此說未見所出。既云古字時有存者,又云亦有今誤(禮運注),然則鄭意亦不以為定論也。且以荀書訂之,仲尼篇云能耐任之,又云能而不耐任,楊注:耐,忍也。此則一句之中,耐、能兼用,其不以為一字,明矣。又考說文:能,熊屬也。能獸中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又云:耐或耏字。不言為古能字。然而經(jīng)典用能不用耐。當(dāng)依許叔重書??党芍f與許不同,疑未可據(jù)。先謙案:二偽、二知、二能并有動靜虛實

7、之分,知皆讀智,能皆如字,不分兩讀,楊說非也?!?性傷謂之病,傷於天性,不得其所。節(jié)遇謂之命。節(jié),時也。當(dāng)時遇謂之命。命者,如天所命然。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後王之成名也。略舉此上事,是散名之在人者,而後王可因襲成就素定之名也。而或者乃為堅白之説,以是為非,斯亂名之尤者也。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道,謂制名之道。志通,言可曉也。禮記曰:“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慎率民而一焉?!毖圆桓乙援惗烁淖饕?。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民多辯訟,則謂之大姦,其罪猶為符節(jié)度量之罪也。念新序曰:“子産決,鄧析教民之難,約:大獄,袍衣;小獄,襦袴。民之獻(xiàn)袍衣、襦袴者,不可勝數(shù)。以非

8、為是,以是為非。鄭國大亂,民口讙譁。子産患之,於是討鄧析而僇之,民乃服,是非乃定。是其類也。盧文弨曰:今本新序缺此文。王念孫曰 :“析辭擅作下本無名字,有名字則成累句矣。此名字涉下正名而衍。下文離正道而擅作,作下無名字,即其證?!毕戎t案:“為”與“偽”同。 故其民莫敢託為竒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慤,慤則易使,易使則公。顧千里曰:“公疑當(dāng)作功,荀子屢言功,可以為證。下文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承此功言之,不作公明甚。宋本與今本同,蓋皆誤?!逼涿衲矣殲楦g辭以亂正名,故一於道法而謹(jǐn)於循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王者所立之跡也。下不敢亂其名,畏服於上,故跡長也。長,丁丈反。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是

9、謹(jǐn)於守名約之功也。謹(jǐn),嚴(yán)也。約,要約。 今聖王沒,名守慢,竒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刑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shù)之儒,亦皆亂也。竒辭亂實,故法吏迷其所守,偏儒疑其所習(xí)。先謙案:誦數(shù)猶誦說,說見勸學(xué)篇。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名之善者循之,不善者作之,故孔子曰:“必也正名乎?!毕戎t案:舊名,上所云“成名”也;新名,上所云“託奇辭以亂正名”也。既循舊名,必變新名以反其舊。作者,變也。禮記哀公問鄭注“作猶變也”,楊注未晰。 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縁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緣,因也。樞要,大要,總名也。物無名則不可分辨,故因而有名也。名不可一貫,故因耳目鼻口而制同異。又不可常別,雖萬物

10、萬殊,有時欲之,舉其大綱,故制為名之樞要。謂若謂之禽,知其二足而羽;謂之獸,知其四足而毛。既為治在正名,則此三者不可不察而知其意也。謝本從盧校作“有同異”。王念孫曰:“元刻有作以(宋龔本同),案,作以者是也,下文云:然則何緣而以同異”,又云:此所緣而以同異也,三以字前后相應(yīng),宋本作有者,涉上句有名而誤。”先謙案,王說是,今改從元刻。 異形離心,萬物之形各異,則分離人之心。言人心知其不同也。此已下覆明“有名”之意。交喻,異物名實玄紐,玄,深隱也。紐,結(jié)也。若不為分別立名,使物物而交相譬喻之,則名實深隠,紛結(jié)難知也。郝懿行曰:“玄,即眩字;紐,系也,結(jié)也。言名實眩亂,連系交結(jié)而難曉也?!蓖跄顚O曰:

11、“名實互紐即上文所謂名實亂也。今本互字上下皆誤加點,楊所見本已然,故誤讀為胡涓切,而所說皆非?!毕戎t案,楊注之非,由失其讀異形離心交喻句、異物名實玄紐句。離心交喻,謂人心不同,使之共喻,下文所云名聞而實喻也。異形者離心交喻,異物者名實眩紐,此所以有名也。 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無名則物雜亂,故智者為之分辨制名,所以指明實事也。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為有名也。有名之意在此。 然則何縁而以同異?設(shè)問覆明同異之意也。曰:“縁天官?!碧旃?,耳、鼻、口、心、體也。謂之“官”,言各有所司

12、主也??F天官,言天官謂之同則同,謂之異則異也。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同類同情,謂若天下之馬,雖白黑小大不同,天官意想其同類,所以共其省約之名以相期會,而命之名也。盧文弨曰:“注末名也上,宋本有各為制三字,衍?!蓖跄顚O曰:約,非省約之謂,約名猶言名約,上文云:是謹(jǐn)守於名約之功也,楊注:約, 要約。是也。下文云: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今本“命”下有“實”字,辯見下),約定俗成謂之實,又一證也?!?形體、色理以目異,形體,形狀也。色,五色也。理,文理也。言萬物形體色理以目別異之而制名。王引之曰:“色理,膚理也。榮

13、辱性惡二篇并云骨體膚理,彼言骨體膚理,此言形體色理,形體猶骨體也。楊云色,五色也,失之?!?聲音、清濁、調(diào)竽、竒聲以耳異,清濁,宮徴之屬。調(diào)竽,謂調(diào)和笙竽之聲也。竽,笙類,所以導(dǎo)衆(zhòng)樂者也。不言革木之屬而言竽者,或曰竽八音之首,故黃帝使伶?zhèn)惾≈褡鞴`,是竹為聲音之始。莊子“天籟”“地籟”亦其義也。竒,竒異也。竒聲,萬物衆(zhòng)聲之異者也。盧文弨曰:“調(diào)竽二字上下必有脫誤,不必為之辭?!庇衢性唬骸绑象闹暥氀泽?,義不可通。楊又引或說謂竽八音之首,斯曲說也。調(diào)竽疑當(dāng)為調(diào)笑,字之誤也。孟子告子篇:則己談笑而導(dǎo)之。調(diào)笑與談笑文異而誼同。玉篇廣韻并曰:談,戲調(diào)也。蓋談與調(diào)一聲之轉(zhuǎn)耳。笑、竽形似,因而致誤?!毕戎t

14、案,“調(diào)竽”當(dāng)為“調(diào)節(jié)”,竽、節(jié)字皆從竹,故“節(jié)”誤為“竽”。禮記仲尼燕居篇:“樂也者,節(jié)也?!笨资瑁骸肮?jié),制也?!碧垂骸捌饭?jié)斯?!笔瑁骸肮?jié),制斷也?!笔枪?jié)為制也。調(diào)者,說文“和也”。聲音之道,調(diào)以和合之,節(jié)以制斷之,故曰“調(diào)節(jié)”。與“清濁”同為對文?!捌媛暋迸c下文“奇味”“奇臭”對文。楊、俞說皆非。甘苦、鹹淡、辛酸、竒味以口異,竒味,衆(zhòng)味之異者也。香臭、芬鬱、腥臊、灑酸、竒味以鼻異,芬,花草之香氣也。鬱,腐臭也。禮記曰:“烏皫色而沙鳴,鬱?!睘?,未詳。酸,暑浥之酸氣也。竒臭,衆(zhòng)臭之異者。氣之應(yīng)鼻者為臭,故香亦謂之臭。禮記曰:“皆佩容臭。”或曰灑當(dāng)為漏,篆文稍相似,因誤耳。禮記曰:“馬黒脊

15、而般臂,漏。”鄭音螻。螻蛄,臭者也。盧文弨曰:“灑從水西聲,古音與辛相同。灑酸猶辛酸,辣氣之觸鼻者?!蓖跄顚O曰:“辛、酸皆味也。宋玉高唐賦:孤子寡婦,寒心酸鼻。阮籍泳懷詩:感慨懷辛酸,怨毒常苦多。皆非辣氣觸鼻之謂。西古讀若先,先字古在諄部,辛字古在真部,不得言西、辛古音相同。盧說非也。楊以灑為漏之誤,是也。余謂酸乃庮字之誤,庮從酉聲,與酸字左畔相同,又涉上文辛酸而誤也。周官內(nèi)饔及內(nèi)則并云:牛夜鳴則庮。先鄭司農(nóng)云:庮,朽木臭也。(說文:庮,久屋朽木。周禮曰:庮,牛夜鳴則庮,臭如朽木。)內(nèi)則注注曰:庮,惡臭也。春秋傳曰:一薰一庮。(僖四年今左傳作蕕,杜注:蕕,臭草。)鬱、腥、臊、漏并見周禮禮記。則

16、灑酸必漏庮之誤也。酸亦味也,非臭也。楊以為暑浥之酸氣,亦失之?!?疾養(yǎng)、凔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疾,痛也。養(yǎng)與癢同。凔,寒也?;c汩同,鈹與披同,皆壞亂之名?;蛟唬夯缱?;鈹當(dāng)為鈒,傳寫誤耳,與澁同。輕重謂分銖與鈞石也。此皆在人形體別異之而立名也。凔,初亮反,又楚陵反。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說,讀為脫,誤也。脫故猶律文之故誤也。先謙案,說者,心誠悅之,故者,作而致其情也。與性惡篇“習(xí)偽故”之“故”同義,二字對文,楊注非。心有徴知,徴,召也。言心能召萬物而知之。徴知,則縁耳而知聲可也,縁目而知形可也??F,因也。以心能召萬物,故可以因耳而知聲,因目而知形,為之立名。心雖有知,不因耳目

17、亦不可也。 然而徴知必將待天官之當(dāng)簿其類然後可也。天官,耳目也。當(dāng),主也,丁浪反。簿,簿書也。當(dāng)簿謂如各主當(dāng)其簿書不雜亂也。類謂可聞之物,耳之類;可見之物,目之類。言心雖能召,所知必將任使耳目,令各主掌其類,然後可也。言心亦不能自主之也。俞樾曰:“楊注曰天官,耳目也,疑此文及注并有奪誤。上文云:然則何緣以同異?曰:緣天官。注曰:天官,耳目鼻口心體也。是天官本兼此六者而言。此何以獨言耳目乎?疑天官乃五官之誤。上云心有徴知,此當(dāng)云然而徴知心將待五官之當(dāng)簿其類,注當(dāng)云五官,耳目口鼻體也。所以不數(shù)心者,徴知即即心也。下文云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徴知而無說,即承此文而言??芍旃贋槲骞僦?。因五官訛為天官,

18、而注又有闕文,遂不可讀?!?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徴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此所縁而以同異也。五官,耳目鼻口心也。五官能主之而不能知,心能召而知之,若又無説,則人皆謂之不知也。以其如此,故聖人分別因立同異之名,使人曉之也。王念孫曰:“莫不然謂之不知,然字涉上下文而衍。五官者,耳目口鼻與形體也(見上文),言五官能簿之而不能知,心能徴之而又無說,則人皆謂之不智也。楊注亦當(dāng)作五官,耳目鼻口體也,今本體作心,乃后人不知其義而妄改之。上注云:天官,耳目口鼻心體也,足證此注之誤。(天論篇以耳目鼻口形能為五官,能即態(tài)字。此篇以耳目口鼻形體為五官,形體即形態(tài)。)”郭嵩燾曰:“王說非也。簿猶記錄也。心徴於耳目

19、而后有知,所聞所見,心徴而知之,由耳目之記籍其名也。與耳目相接而終不知其名,心亦能徴之耳目,而不能言其名,則終不知而已。莫不然謂之不知,然亦為語辭,不必為衍文?!?然後隨而命之,既分同異之後,然後隨所名而命之。此已下覆明制名樞要之意也。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同類則同名,異類則異名。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單,物之單名也。兼,復(fù)名也。喻,曉也。謂若止喻其物,則謂之馬;喻其毛色,則謂之白馬、黃馬之比也。盧文弨曰:“注復(fù)名,宋本作複名。案,復(fù)亦與複通用?!眴闻c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謂單名、復(fù)名不可相避者,則雖共同其名,若單名謂之馬,萬馬同名;復(fù)名謂之白馬亦然,雖共不害於分別也。知異實者之

20、異名也,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不可亂也。知,謂人心知之。異實者異名,則不亂也。謂若牛與馬為異實也。 猶使異實者莫不同名也,恐異實異名卒不可徧舉,故猶使異實者有時而同一名也?;蛟?,“異實”當(dāng)為“同實”,言使異實者異名其不可相亂,猶如使同實者莫不同名也。王念孫曰:“或說是也。上文同則同之,異則異之是其證。前說非?!惫嗜f物雖衆(zhòng),有時而欲徧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推此共名之理,則有共至於無共,言自同至於異也。起於總謂之物,散為萬名,是異名者本生於別同名者也。王念孫曰:“共則有共之有讀為又,謂共而又共,至於無共然后止也。楊說失之?!?有時而欲徧舉之,故謂

21、之“鳥”“獸”?!傍B”“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言自異至於同也。謂總其萬名復(fù)謂之物,是同名者生於欲都舉異名也。言此者,所以別異名、同名之意。王念孫曰:“案,此徧字當(dāng)作別,與上條不同,上條以同為主,故曰徧舉之;此條以異為主,故曰別舉之(下文綿作別)。鳥獸不同類而鳥獸之中又各不同類,推而至於一類之中又有不同。(若雉有五雉,雇有九雇,牛馬毛色不同,其名亦異之類。)故曰,鳥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有讀為又,見上條),至於無別然后止也。今本作徧舉則義不可通,蓋涉上條徧舉而誤。楊說皆失之?!庇衢性唬骸按藦套帜似种`。上云徧舉之乃普徧之義,故曰大共名也,此云徧

22、舉之,乃一偏之義,故曰大別名也。偏與徧形似因而致誤。先謙案,俞說是?!?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宜,言名本無定也。約之以命,謂立其約而命之,若約為“天”則人皆謂之“天”也。先謙案,注“固宜”各本誤“故宜”,今正。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實名,謂以名實各使成言語文辭,謂若天、地、日、月之比也。王念孫曰:“約之以命實,實字涉上下文而衍。上文名無固宜,約之以命,楊注:約之以命謂立其約而命之,則此言約之以命義亦上同,若命下有實字,則義不可通,且楊必有注矣?!?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徑疾平易而不違拂,謂易曉之名也,即謂呼其名遂曉其意,不待訓(xùn)解

23、者。拂音佛。 物有同狀而異所者,謂若兩馬同狀,各在一處之類也。有異狀而同所者,謂若老幼異狀同是一身也,蠶蛾之類亦是也??蓜e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即謂兩馬之類,名雖可合,同謂之“馬”,其實二也。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狀雖變而實可別為異所則謂之化?;?,改舊形之名,若田鼠化為鴽之類,雖有化而無別異,故謂之一實,言其實一也。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shù)也?;计鋵嵍ㄒ欢?dāng)?shù)也?;计鋵嵍ㄒ欢?dāng)?shù)也。此制名之樞要也。此皆明制名之大意,是其樞要。後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此三者制名之實,後王可因其成名而名之,故不可不察也。 后代圣王確定名稱,法律名稱因襲商代;官職名

24、稱依從周代(周官);禮制文化名稱按照儀禮;稱呼萬物的各種名稱,則依照華夏各方言舊俗的約定和從不同角度對事物性質(zhì)的說明,偏遠(yuǎn)不同風(fēng)俗的地方,則依華夏的名稱來交流;關(guān)于人內(nèi)質(zhì)的各種各稱,人生本來如此的東西稱作“性”,人生的陰陽相交合所產(chǎn)生的、內(nèi)心所具有而能與外界感應(yīng)的精靈、不待人作為而本來如此的,稱作“性”;人性中的好惡、喜怒、哀樂稱作“情”;情存在(發(fā)生)之后心思為之抉擇,稱作“慮”;心思考慮之后,人的能力為之作為,稱作“偽”,思慮聚積,能力反復(fù)鍛煉,然后完成,稱作“偽”; 按照利為標(biāo)準(zhǔn)來作為,稱作“事”;按照義為標(biāo)準(zhǔn)為作為,稱作“行”;人內(nèi)質(zhì)所有的、用來知識外物的,稱作“知”;內(nèi)在的知可以切合

25、、應(yīng)處外物的,稱作“智”;人內(nèi)在的用來勝任事情的稱作“能”;本能堪任外物,稱作“能” (音耐);本性受傷害,叫作“病”;正好遇上的遭際,稱作“命”。這些是關(guān)于人的本體的各種名稱。上面是后代圣王確定名稱。 所以,圣王制定名稱,名稱定了然后物事就可以辨別,命名的規(guī)矩通行然后思想就可以交流,因而要謹(jǐn)嚴(yán)地率領(lǐng)百姓統(tǒng)一地遵用既定之名。所以,別異叫法擅自起名來擾亂規(guī)范的名稱,使百姓疑惑,使人們多狡辯聚訟,就稱他大奸,這種罪等同于改變信符和度量衡的罪。所以圣王的百姓沒有人敢于隨意作奇異(不同、不統(tǒng)一)的名稱來擾亂規(guī)范的名稱。所以圣王的百姓拘謹(jǐn)老實,拘謹(jǐn)老實則易于統(tǒng)治,易于統(tǒng)治則可成功。 圣王的百姓沒人敢隨意

26、作奇異詞語來亂規(guī)范的名稱,因而在規(guī)律和法律上能統(tǒng)一,在執(zhí)行法令上能謹(jǐn)嚴(yán),做到這樣圣王的統(tǒng)治就長久了。統(tǒng)治長久、事業(yè)成功,這是治理的最高境界。這是在遵守名稱的約定方面謹(jǐn)嚴(yán)的功績?,F(xiàn)在,圣王已死,名稱的遵守散慢不嚴(yán),不同的分稱出現(xiàn),名稱與事物的關(guān)系混亂。是非的樣子(標(biāo)準(zhǔn))不明確,則即使是執(zhí)法的官吏、誦 讀的儒者,(認(rèn)識)也都亂了。假如有圣王起來,一定遵循既定名稱,改變新起的名稱。 因而,所以要命定名稱的必要性,和籍以使名稱同或異的根據(jù),以及制定名稱的要節(jié)(規(guī)則),不能不明白。不同的形體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如果不加分別混在一起來交流,那么不同事物的名和實的關(guān)系就會混亂,貴與賤的地位不能分明,同與異的事

27、物不能分別,這樣,思想一定有不能說明的困難,而事業(yè)一定有困窮和失敗的禍害。所以,有智力的人為它們分別制定名稱來指稱事物,地位高的人用這樣名稱來辨明貴或賤,地位低的人用名稱來分別事物的同或異。這樣,思想就沒有不能說明的困難,事業(yè)就沒有困窮失敗的禍害。這就是要給事物命名的必要性所在。 這樣,制定名稱的原因(必要性),與用來辨別事物的同和不同的憑籍,以及制定名稱的大原則,不能不認(rèn)審明。不同的形體給人心的感覺不同,如果混在一起交流,不同的事物它們的名稱和實體就會交互混淆,地位的貴與賤不能分明,事物的同與異不能分別。這樣,思想一定有不能說明的難處(擔(dān)心),事業(yè)一定有困窮失敗的禍害。所以,有智慮的人為它們分別制定名稱,地位高的人可以用名稱來分別貴與賤,地位低的人可以用名稱來分辨事物的同與異。貴賤分明,同異分別,這樣就思想沒有不能說明的難處,事業(yè)沒有困窮失敗的禍害。這是要制定名稱的原因。 那么,憑借什么來辨別事物的同與異?答曰:依據(jù)天生的感覺器官。凡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