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K參數(shù)設置詳細解析_第1頁
YJK參數(shù)設置詳細解析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結構總體信息1、結構體系:按實際情況填寫。1)框架結構:框架結構是指由梁和柱以剛接或者鉸接相連接而成,構成承重體系的結構,即由梁和柱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結構的房屋墻體不承重,僅起到圍護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預制的加氣混凝土、膨脹珍珠巖、空心磚或多孔磚、浮石、蛭石、陶粒等輕質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裝配而成。2)框剪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俗稱為框剪結構。主要結構是框架,由梁柱構成,小部分是剪力墻。墻體全部采用填充墻體,由密柱高梁空間框架或空間剪力墻所組成,在水平荷載作用下起整體空間作用的抗側力構件。適用于平面或豎向布置繁雜、水平荷載大的高層建筑。3)框筒結構:如果把框剪結構

2、剪力墻布置成筒體,圍成的豎向箱形截面的薄臂筒和密柱框架組成的豎向箱形截面,可稱為框架一筒體結構體系。具有較高的抗側移剛度,被廣泛應用于超高層建筑。4)筒中筒結構:筒中筒結構由心腹筒、框筒及桁架筒組合,一般心腹筒在內,框筒或桁架筒在外,由內外筒共同抵抗水平力作用。由剪力墻圍成的筒體稱為實腹筒,在實腹筒墻體上開有規(guī)則排列的窗洞形成的開孔筒體稱為框筒;筒體四壁由豎桿和斜桿形成的桁架組成則稱為桁架筒。5)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是用鋼筋混凝土墻板來代替框架結構中的梁柱,能承擔各類荷載引起的內力,并能有效控制結構的水平力,這種用鋼筋混凝土墻板來承受豎向和水平力的結構稱為剪力墻結構。這種結構在高層房屋中被大

3、量運用。6)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框支剪力墻指的是結構中的局部,部分剪力墻因建筑要求不能落地,直接落在下層框架梁上,再由框架梁將荷載傳至框架柱上,這樣的梁就叫框支梁,柱就叫框支柱,上面的墻就叫框支剪力墻。這是一個局部的概念,因為結構中一般只有部分剪力墻會是框支剪力墻,大部分剪力墻一般都會落地的。7)板柱-剪力墻結構:柱-剪力墻結構(slab-columnshearwallstructure),是由無梁樓板與柱組成的板柱框架和剪力墻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8)異形柱框架結構:異形柱框架結構是指全部或部分柱截面為L形、T形、十字形,截面高與肢厚之比小于或等于4的框架結構。9)異形柱框剪結構:異

4、形柱框架結構是指全部或部分柱截面為L形、T形、十字形,截面高與肢厚之比小于或等于4的框剪結構。10)配筋砌塊砌體結構:由配置鋼筋的砌體作為建筑物主要受力構件的結構。是網(wǎng)狀配筋砌體柱、水平配筋砌體墻、磚砌體和鋼筋混凝土面層或鋼筋砂漿面層組合砌體柱(墻)、磚砌體和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組合墻和配筋砌塊砌體剪力墻結構的統(tǒng)稱。11)砌體結構:用磚砌體、石砌體或砌塊砌體建造的結構,又稱磚石結構。由于砌體的抗壓強度較高而抗拉強度很低,因此,砌體結構構件主要承受軸心或小偏心壓力,而很少受拉或受彎,一般民用和工業(yè)建筑的墻、柱和基礎都可采用砌體結構。在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和其他結構的建筑中,常用磚墻做圍護結構,如框架結

5、構的填充墻。12)底框結構:底框結構是我國現(xiàn)階段經(jīng)濟條件下特有的一種結構.在城市規(guī)劃設計中,往往要求臨街的住宅、辦公樓等建筑在底層設置商店、飯店、郵局或銀行等而一些旅館因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往往要在底層設置門廳、食堂會議室等。13)鋼框架中心支撐結構:鋼框架一中心支撐體系是高層鋼結構常用的雙重抗側力體系的一種,目前作為一種經(jīng)濟、綠色、有效的抗震結構體系被應用于高層建筑結構中。14)鋼框架-偏心支撐結構:15)單層工業(yè)廠房:單層廠房是特殊廠房,它具有形成高大的使用空間,容易滿足生產(chǎn)工藝流程要求,內部交通運輸組織方便,有利于較重生產(chǎn)設備和產(chǎn)品放置,可實現(xiàn)廠房建筑構配件生產(chǎn)工業(yè)化以及現(xiàn)場施工機械化等

6、特點。16)多層鋼結構廠房17)豎向框排架2、結構材料信息:按實際情況填寫。3、結構所在地區(qū):一般選擇“全國”。分為全國、上海、廣東,分別采用中國國家規(guī)范、上海地區(qū)規(guī)程和廣東地區(qū)規(guī)程。1)全國:按國家規(guī)范、規(guī)程進行結構設計;2)廣東:整體計算與構件設計時,對于廣東規(guī)程有規(guī)定的,按廣東規(guī)程執(zhí)行;3)上海:整體計算與構件設計時,對于上海規(guī)程有規(guī)定的,按上海規(guī)程執(zhí)行;B類建筑和A類建筑選項只在堅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選擇。4、地下室層數(shù):定義與上部結構整體分析的地下室層數(shù),根據(jù)實際情況輸入,無則填0。5、嵌固端所在層號:(P219224)抗規(guī)6.1.14條:地下室結構的樓層側向剛度不宜小于相鄰上部樓層側向

7、剛度的2倍。如果地下室首層的側向剛度大于其上一層側向剛度的2倍,可將地下一層頂板作為嵌固部位;如果不大于2倍,可將嵌固端逐層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直到嵌固端所在層側向剛度大于上部結構一層的2倍。由于剪切剛度比的計算只與建筑結構本身的特性有關,與外界條件(如回填土的影響、是否為地下室等)無關,所以在計算側向剛度比是宜選用剪切剛度比。在YJK中的結果文件wmass.out中,剪切剛度是RJX1、RJY1,可從地下一層逐層計算與地上一層的剪切剛度比,出現(xiàn)大于2或四舍五入大于2的,該層頂板即可作為嵌固端。如果地下室各層都不滿足嵌固條件,應將嵌固部位設定在基礎頂板處,嵌固端所在層號填0。6、與基礎相連構

8、件最大底標高:用來確定柱、支撐、墻柱等構件底部節(jié)點是否生成支座信息,如果某層柱或支撐或墻柱底節(jié)點以下無豎向構件連接,且該節(jié)點標高位于“與基礎相連構件最大底標高”以下,則該節(jié)點處生成支座。7、裙房層數(shù):程序不能自動識別裙房層數(shù),需要人工指定。應從結構最底層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層,地上裙房4層時,裙房層數(shù)應填入7。8、轉換層所在層號:應按樓層組裝中的自然層號填寫,例如:地下室3層,轉換層位于地上2層時,轉換層所在層號應填入5。程序不能自動識別轉換層,需要人工指定。對于高位轉換的判斷,轉換層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轉換層所在層號-嵌固端所在層號+1)進行判斷,是否為3層或3層以上轉換。

9、9、加強層所在層號:人工指定。根據(jù)高規(guī)10.3抗規(guī)6.1.10條并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填寫。10、底框層數(shù):用于框支剪力墻結構。高規(guī)10.211、施工模擬加載層步長:一般默認1.12、恒活荷載計算信息:(P66)1)一般不允許不計算恒活荷載,也較少選一次性加載模型;2)模擬施工加載一模式:采用的是整體剛度分層加載模型,該模型應用與各種類型的下傳荷載的結構,但不使用與有吊柱的情況;3)按模擬施工二:計算時程序將豎向構件的軸向剛度放大十倍,削弱了豎向荷載按剛度的重分配,柱墻上分得的軸力比較均勻,傳給基礎的荷載更為合理。4)模擬施工加載三:采用分層剛度分層加載模型,接近于施工過程。故此建議一般對多、高層

10、建筑首選模擬施工3。對鋼結構或大型體育館類(指沒有嚴格的標準層概念)結構應選一次加載。對于長懸臂結構或有吊柱結構,由于一般是采用懸挑腳手架的施工工藝,故對懸臂部分應采用一次加載進行設計。當有吊車荷載時,不應選用模擬施工3。19、風荷載計算信息:一般來說大部分工程采用YJK缺省的“一般計算方式”即可,如需考慮更細致的風荷載,則可通過“特殊風荷載”實現(xiàn)。20、地震作用計算信息:一般為“計算水平地震作用”??拐鹨?guī)范3.1.2條規(guī)定:“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除本規(guī)范有具體規(guī)定外,對乙、丙、丁類的建筑可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笨拐鹨?guī)范5.1.6.1條規(guī)定:“6度時的建筑(不規(guī)則建筑及建造于W類場地上較高的

11、高層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結構房屋等,應符合有關的抗震措施要求,但應允許不進行截面抗震驗算?!钡珣嫌嘘P的抗震措施要求。因此這類結構在選擇“不計算地震作用”的同時,仍要在“地震信息”頁中指定抗震等級,以滿足抗震構造措施的要求。此時,“地震信息”頁除抗震等級相關參數(shù)外其余項會變灰。21、計算吊車荷載:(需要時勾選,默認缺?。?2、計算人防荷載:(需要時勾選,默認缺省)23、考慮預應力等效荷載工況:(需要時勾選,默認缺?。?4、生成傳給基礎的剛度:在實際情況中,基礎與上部結構總是共同工作的,從受力角度看它們是不可分開的一個整體。但是在設計中基礎與上部結構通常分開來做,在設計基礎時,通常只考

12、慮上部結構傳給基礎的荷載,而上部結構傳給基礎的剛度貢獻則很少考慮或者只能非常粗略的用一些經(jīng)驗參數(shù)來考慮。不考慮上部結構的剛度貢獻,將會低估基礎的整體性,很可能會導致錯誤的基礎變形規(guī)律,造成基礎設計在某些局部偏于不安全,而在另一些局部又偏于浪費。盈建科程序,在上部結構計算中,增加了上部結構剛度向基礎凝聚的功能。為之后的基礎計算分析提供了方便,不但能接受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同時還將疊加上部結構傳來的剛度,使計算更加符合實際。不考慮上部剛度情況:基礎只接收上部荷載,根據(jù)基礎自身剛度和地基情況變形。考慮上部結構剛度:上部結構不僅傳遞荷載,也傳遞剛度給基礎。共同約束地基沉降變形,因為某點地基的沉降會帶動

13、對應上部結構某點豎向變形,一旦變形豎向內力就會重分布??紤]上部剛度,總體基礎沉降區(qū)域平均,整體。25、上部結構計算考慮基礎結構:在上部結構計算時可以選擇上部結構加入基礎結構的協(xié)同計算,從而可使上部結構計算考慮基礎和地基的影響。在上部結構計算參數(shù)的結構總體信息中增加參數(shù):上部結構計算考慮基礎結構這是對原有的上部結構計算時底部只能按照固定端計算模式的突破。26、生成等值線用數(shù)據(jù):(需要時勾選,默認缺?。┻x中該參數(shù)之后,后處理中的“等值線”才有數(shù)據(jù),用來畫墻、彈性樓板、轉換梁以及框架梁轉連梁的應力等值線。因為生成繪等值線用的數(shù)據(jù)需要消耗計算時間,因此作為選項,當不需要看等值線是可以節(jié)省計算時間。27

14、、計算溫度荷載:(需要時勾選,默認缺?。┰搮?shù)用來控制是否計算溫度荷載。該選項同時影響荷載組合,勾選該項,則荷載組合時將考慮溫度荷載。用戶通過指定節(jié)點處溫差來定義溫度荷載,程序在有限元分析過程中統(tǒng)一計算溫度荷載對結構的影響。28、豎向荷載砼墻軸向剛度考慮徐變收縮影響:(需要時勾選,默認缺省)廣高規(guī)5.2.6條:計算長期荷載作用下鋼(鋼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結構的變形和內力時,考慮混凝土徐變、收縮的影響,混凝土核心筒的軸向剛度可乘以0.5-0.6的折減系數(shù)。軟件在上部結構計算參數(shù)中的“結構總體信息”中增加參數(shù):豎向荷載下砼墻軸向剛度考慮徐變收縮影響,勾選此項后將彈出“墻軸向剛度折減系數(shù)”參

15、數(shù)框,隱含值設為0.6。勾選此項參數(shù)后軟件將自動對全樓的剪力墻在恒載和活載計算時的軸向剛度進行折減,同時在計算前處理的特殊墻下增加了“徐變折減”菜單,可以對各層不需要考慮折減的剪力墻修改折減系數(shù)為1。計算控制信息1、水平力與整體坐標夾角(度):(P62)般為缺省。先取初始值0。,在計算結果WZQ.OUT中輸出結構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如果大于±15。,則應將該角度輸入到斜交抗側力方向角度重新計算,以考慮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響。32也可以勾選-融Efl把捫喚勵h郵*fHh.1dME'的i皿!e地震萬向的地震作用,不用返填。2、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按10砼規(guī)524條取值:混凝土規(guī)范5

16、.2.4條規(guī)定:“對現(xiàn)澆樓蓋和裝配整體式樓蓋,宜考慮樓板作為翼緣對梁剛度和承載力的影響。梁受壓區(qū)有效翼緣計算寬度b_廠'可按表5.2.4所列情況中的最小值使用;也可采用梁剛度增大系數(shù)法近似考慮,剛度增大系數(shù)應根據(jù)梁有效翼緣尺寸與梁截面尺寸的相對比例確定?!惫催x該項,軟件自動按混凝土規(guī)范表5.2.4所列情況計算梁有效翼緣寬度,并根據(jù)考慮翼緣后T形截面和原矩形截面抗彎剛度比值計算剛度放大系數(shù)。這樣,平面中不同位置的梁的剛度放大系數(shù)均可能不同。不勾選該項,則“中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將不起作用。對現(xiàn)澆樓蓋和裝配整體式樓蓋,宜考慮樓板作為翼緣和承載力的影響。一般勾選。高規(guī)第5.2.2條規(guī)定:在結構內

17、力和位移計算中,現(xiàn)澆樓板和裝配整體式樓面中梁的剛度可考慮翼緣的作用予以放大。其建議中梁該系數(shù)取2,邊梁可取1.5,一般而言,填入此系數(shù)后,梁的剛度增大,內力也會相應的增大。梁剛度的放大主要是為了考慮樓板剛度對結構的貢獻。我們知道,剛性樓板假定總是假定樓板平面內剛度無限大,這種情況下是無法考慮樓板剛度對結構的貢獻的,因此規(guī)范規(guī)定通過采用梁剛度放大的方法來近似考慮,從這點來講,梁的剛度放大并非是為了在計算梁的內力和配筋時,將樓板作為梁的翼緣,按T形梁設計,以達到降低梁的內力和配筋的目的,而僅僅是為了考慮樓板剛度的影響。在實際工程中,倘若我們再設計工程中遇到在剛性樓板假定下,結構的位移角稍微超出了規(guī)

18、范限制,我們可以填入此系數(shù),考慮了樓板剛度的貢獻后,結構的周期將有所減小,位移角也將有所減小,但此時梁的內力可能會增大,甚至出現(xiàn)超筋現(xiàn)象,此時我們一般按考慮剛度放大系數(shù)前梁的內力和配筋結構作為最終結果,而位移角采用剛度放大后的結果。所以必要的時候此處要進行二次計算。這是因為考慮樓板剛度對結構的貢獻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挖掘樓板剛度的潛力,使結構的周期和位移計算更真實一些。而梁的剛度不放大,其本身承載力仍能滿足在各種荷載組合下的設計要求,就不會存在安全隱患。當然此出處個人覺得柱、墻的內力應該按考慮剛度放大后的結構,而梁則可以按考慮前的結果,畢竟樓板對梁的受力還是有利的,此時弱按放大后的結果算,可能就會

19、造成“強梁弱柱”的情況!3、中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Bk:(P80)高規(guī)522。用此系數(shù)考慮板作為梁的翼緣對梁剛度的放大。剛度增大系數(shù)BK一般可在1.32.0范圍內取值,程序缺省值為1.0,即不放大。4、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上限:一般默認2。5、連梁剛度折減系數(shù)(地震):(P80)抗規(guī)(GB50011-2001)6.2.13條規(guī)定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0.5;當連梁內力由風荷載控制時,不宜折減。高規(guī)(JGJ3-2002)5.2.1條文說明指出:通常,設防烈度低時可少折減一些(6、7度時可取0.7),設防烈度高時可多折減一些(8、9度時可取0.5)。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0.5,以保證連梁承受豎向荷載能力。6、連梁剛度折

20、減系數(shù)(風):一般不折減,默認1。廣高規(guī)5.2.1高層建筑結構計算時,框架-剪力墻、剪力墻結構中的連梁剛度可予以折減,抗風設計控制時,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0.8,抗震設計控制時,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0.5;作設防烈度(中震)構件承載力校核時不宜小于0.3。為此,軟件在計算參數(shù)中增加了風荷載計算的連梁剛度折減系數(shù),用戶可對地震作用和風荷載計算設置不同的連梁剛度折減系數(shù)。如果用戶這里輸入的地震和風下的連梁剛度折減系數(shù)不同,則軟件自動分別對地震、風、恒活其他荷載采用3個不同的連梁剛度模型計算。7、連梁按墻元計算控制跨高比:高規(guī)7.1.3:跨高比不小于5的連梁宜按框架梁設計。一般默認填4。8、普通梁連梁砼等級

21、默認同墻:一般勾選。9、墻兀細分最大控制長度(m):般為缺省值1。這是在網(wǎng)格劃分時需要的一個參數(shù)。軟件在網(wǎng)格劃分時,確保劃分后的小殼元的邊長不大于給定限值。該參數(shù)對分析精度略有影響,對于一般工程可?。?.5)1.0m。10、板元細分最大控制長度(m):一般為缺省值1。該參數(shù)用來控制彈性樓板網(wǎng)格劃分時的最大長度,軟件在網(wǎng)格劃分時,確保劃分后的單元邊長不大于給定限值。按彈性板3或者彈性板6計算時還應勾選參數(shù)“梁與彈性板變形協(xié)調”。11、短墻肢自動加密:一般勾選。由于有限元計算時對于水平向只劃分了1個單元的較短墻肢計算誤差較大,程序可對長度超過0.6倍的網(wǎng)格細分尺度并且只劃分了一個單元的較短墻肢自動

22、增加到2個單元,以提高墻肢內力計算的準確性。12、彈性板荷載計算方式:一般默認平面導荷。彈性樓板荷載計算方式包含兩個選項,平面導荷方式和有限元計算方式。1)平面導荷方式就是以前的處理方式,作用在各房間樓板上恒活面荷載被導算到了房間周邊的梁或者墻上,在上部結構的考慮彈性板的計算中,彈性板上已經(jīng)沒有作用豎向荷載,起作用的僅是彈性板的面內剛度和面外剛度,這樣的工作方式不符合樓板實際的工作狀況,因此也得不出彈性樓板本身的配筋計算結果。2)有限元方式是在上部結構計算時,恒活面荷載直接作用在彈性樓板上,不被導算到周邊的梁墻上,板上的荷載是通過板的有限元計算才能導算到周邊桿件。這樣的工作方式與第一種方式相比

23、有兩個主要變化:一是經(jīng)有限元計算板上荷載不僅傳到周邊梁墻,也同時傳給柱,換句話說柱的受力增加,梁承受的荷載將減少。特別是平面導荷方式傳給周邊梁墻的荷載只有豎向荷載,沒有彎矩,而有限元計算方式傳給梁墻的不僅有豎向荷載,還有墻的面外彎矩和梁的扭矩,對于邊梁或邊墻這種彎矩和扭矩常是不應忽略的;二是既使彈性板參與了恒活豎向荷載計算,又參與了風、地震等水平荷載的計算,計算結果可以直接得出彈性板本身的配筋。有限元方式適用于無梁樓蓋、厚板轉換層等結構,可在上部結構計算結果中得出板的配筋。有限元方式僅適用于定義為彈性板3或者彈性板6的樓板,不適合彈性膜或者剛性板的計算。13、膜單元類型:一般默認經(jīng)典膜元(QA

24、4)。在計算溫度荷載、邊框柱結果不合理、或者弧墻數(shù)量較多時可考慮選用改進型膜單元以改進計算結果。其他時候兩個都行。14、考慮梁端剛域、考慮柱端剛域(P85):剛域尺寸按高規(guī)5.3.4。一般不勾選,作為安全儲備,大截面柱和異形柱應考慮勾選此項。選擇該項,軟件在計算時梁、柱重疊部分作為剛域計算,梁、柱計算長度及端截面位置均取到剛域邊,否則計算長度及端截面均取到端節(jié)點,梁、柱端剛域可以分別控制。高規(guī)(JGJ3-2002)5.3.4條:在內力和位移計算中,可以考慮框架或壁式框架梁柱節(jié)點區(qū)的剛域。一般情況下可不考慮剛域的有利作用,作為安全儲備。但異形柱框架結構應加以考慮;對于轉換層及以下的部位,當框支柱

25、尺寸巨大時,可考慮剛域影響。剛域與剛性梁不同,剛性梁具有獨立的位移,但本身不變形。程序對剛域的假定包括:不計自重;外荷載按梁兩端節(jié)點間距計算,截面設計按扣除剛域后的長度計算。15、墻梁跨中節(jié)點作為剛性樓板從節(jié)點:一般默認勾選,不勾選位移偏小,不安全。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時,因為墻梁與樓板是相互連接的,因此在計算模型中墻梁的跨中節(jié)點是作為剛性樓板的從節(jié)點的。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會由于剛性樓板的約束作用過強而導致連梁的剪力偏大,另一方面由于樓板的平面內作用,使得墻梁兩側的彎矩和剪力不滿足平衡關系,所以程序增加該選項,默認勾選。如不選擇則認為墻梁跨中節(jié)點為彈性節(jié)點,其水平面內位移不受剛性樓板約束,此時墻

26、梁的剪力一般比勾選時偏小。16、結構計算時考慮樓梯剛度:一般默認勾選。(建模時,不建樓梯)程序可在建模中輸入樓梯;在上部結構計算中將樓梯板和中間休息平臺板按照板單元計算,從而考慮樓梯對整體計算影響;在樓梯設計軟件中完成樓梯本身的計算、設計和施工圖。17、彈性板與梁變形協(xié)調:相當于強制剛性板假定時保留彈性板面外剛度,自動實現(xiàn)梁板邊界變形協(xié)調,計算結構符合實際受力情況,應勾選。勾選此參數(shù)后,對于用戶設置的彈性板,將在計算中和與其相連的梁的中間節(jié)點變形協(xié)調。不勾選此參數(shù),對于用戶設置的彈性板,將在計算中僅和與其相連的梁的端節(jié)點變形協(xié)調,這樣可以節(jié)省計算量。對于彈性膜,一般可設置為不勾選此項。但是對于

27、彈性板3或者彈性板6,則應勾選此項。因為設置彈性板3或彈性板6的目的是使梁與板共同工作,發(fā)揮板的面外剛度的作用,減少梁的受力和配筋,此時必須使彈性板中間節(jié)點和梁的中間節(jié)點變形協(xié)調才能實現(xiàn)這種作用。18、彈性板與梁協(xié)調時考慮梁向下相對偏移:默認缺省。一些傳統(tǒng)的做法在計算梁與樓板協(xié)調時,計算模型是以梁的中和軸和板的中和軸相連的方式計算的。由于一般梁與樓板在梁頂部平齊,實際上梁的中和軸和板中和軸存在豎向的偏差,因此,YJK中設置了【彈性板與梁協(xié)調時考慮向下相對偏移】來模擬實際偏心的效果,勾選此參數(shù)后軟件將在計算中考慮到這種實際的偏差,將在板和梁之間設置一個豎向的偏心剛域,該偏心剛域的長度就是梁中和軸

28、和板中和軸的實際距離。這種計算模型比按照中和軸互相連接的模型得出的梁的負彎矩更小,正彎矩加大并承受一定的拉力,這些因素在梁的配筋計算中都會考慮。不考盤板架儘移的計詳棋型韋慮架相對戰(zhàn)向下停移的計算模型I與這個參數(shù)互斥,考慮板對梁的約束及剛度貢獻,慎選真實模擬梁、板、柱的位置關系,和梁的剛度放大都是體現(xiàn)板對梁的作用,兩者可以選一,選哪個,用戶自己決定。19、剛性樓板假定:(P97、P196198)1)不強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結構基本模型,按設計人員的建模和特殊構件定義確定;2)對所有樓層采用強制剛性樓板假定:軟件按層、塔分塊,每塊采用強制剛性樓板假定;3)整體指標計算采用強剛,其他計算非強剛:根據(jù)

29、規(guī)范要求,某些整體指標的統(tǒng)計需要在剛性樓板假定前提下進行。如果設計人員選擇該項,則軟件只在計算相應結構指標時采用強制剛性樓板假定的計算結果,在計算其它指標及構件設計時采用非強制剛性樓板假定的結果。這樣,設計人員只計算一次即可完成整體指標統(tǒng)計與構件設計。軟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模型進行計算的內容主要有:層間剪力與層間位移之比方式計算的層剛度、位移比等。一般勾選此項高規(guī)5.1.5條規(guī)定,計算結構整體指標(內力、位移、周期等)時采用強制剛性樓板假定,進行內力分析和計算配筋時不采用強剛。凡是沒有特殊設定的樓板,程序默認為剛性樓板。20、地下室強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一般情況不選取,按強制剛性板假定時保留彈性

30、板面外剛度考慮。特別是對于板柱結構定義了彈性板3、6情況。但已選擇對所有樓層墻肢采用剛性樓板假定的話此條無意義。對于帶地下室工程,軟件以彈簧模擬地下室側土約束并施加在地下室樓板上。對于有分塊剛性板的地下室結構,勾選該項,將按一整塊剛性板處理;否則將彈簧施加在各塊剛性板上。21、多塔參數(shù):(P225232)用于多塔結構。自動劃分多塔自動劃分不考慮地下室可確定最多塔數(shù)的參考層號各分塔與整體分別計算,配筋取各分塔與整體結果較大值。22、現(xiàn)澆空心板計算方法:用于帶現(xiàn)澆空心板的結構。一般不勾選。交叉梁法、有限元法: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23、增加計算連梁剛度不折減模型下的地震位移:默認缺省??拐鹨?guī)范5.5.

31、1條文說明中指出:“第一階段設計,變形驗算以彈性層間位移角表示。不同結構類型給出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范圍,主要依據(jù)國內外大量的試驗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的結果,以鋼筋混凝土構件(框架柱、抗震墻等)開裂時的層間位移角作為多遇地震下結構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笨拐鹨?guī)范第6.2.13的條文說明中提到,計算地震內力時,抗震墻連梁剛度可折減;計算位移時,連梁剛度可不折減。軟件提供該參數(shù),勾選該項,則軟件同時輸出連梁剛度不折減模型下的地震位移統(tǒng)計結果,供設計人員參考。24、梁自重扣除與柱重疊部分:為了安全儲備,一般不勾選。25、樓板自重扣除與梁重疊部分:為了安全儲備,一般不勾選。26、輸出節(jié)點位移:需要時勾選,默認

32、缺省。27、地震內力按全樓彈性板6計算:(P197198)用于板柱-剪力墻結構、厚板轉換結構。用戶對恒活風等荷載工況計算時,對樓板習慣于按照剛性板、彈性膜的模型計算,這種模型不考慮樓板的抗彎承載能力,由梁承擔全部荷載內力,此時的樓板成為一種承載力的安全儲備。但是從抗震設計強柱弱梁的要求考慮,常造成梁的配筋過大的不好的效果。勾選此參數(shù)則軟件僅對地震作用的內力按照全樓彈性板6計算,這樣地震計算時讓樓板和梁共同抵抗地震作用,可以大幅度降低地震作用下梁的支座彎矩,從而可明顯降低梁的支座部分的用鋼量。由于對其他荷載工況仍按照以前習慣的設置,保持恒活風等其他荷載工況的計算結果不變,這樣做既沒有降低結構的安

33、全儲備,又實現(xiàn)了強柱弱梁、減少梁的鋼筋用量的效果。因此,這也是一項有效的設計優(yōu)化的措施。勾選此參數(shù)后,除了地震作用內力計算外,其他計算內容均按照用戶當前設置的樓板模型計算。對地震內力計算,軟件另外取用全樓所有樓板設置為彈性板6的模型,并考慮了彈性板與梁協(xié)調時梁向下相對偏移的影響。28、求解器選項:用于特殊(大規(guī)模)工程求解不順利時的調整內存的用量,常規(guī)工程按缺省值0即可。29、考慮P-效應:(P84)具體應根據(jù)程序計算結果wmass.out中的提示來確定是否勾選。高規(guī)(JGJ3-2002)5.4節(jié)給出由結構剛重比確定是否考慮重力二階效應的原則;高層民用鋼結構(JGJ99-98)5.2.11條給

34、出對于無支撐結構和層間位移角大于1/1000的有支撐結構,應考慮P-A效應。組合系數(shù):恒載默認1;活載默認0.530、鋼結構可按屈曲分析模態(tài)考慮整體缺陷:按照即將頒布的新的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5.2節(jié),結構整體初始幾何缺陷模式可按最低階整體屈曲模態(tài)采用,框架結構整體初始幾何缺陷代表值的最大值可取為H/250,H為框架總高度。軟件在計算參數(shù)的計算控制項增加了“二階效應”頁如下圖,首先把參數(shù)“考慮P-效應”移放到這里,并把原在地震計算參數(shù)的“屈曲分析”的相關參數(shù)也放到這里。勾選“進行屈曲分析”參數(shù)后,軟件將進行整體結構的屈曲分析計算,得出各階屈曲特征值以及屈曲模態(tài)。在Wmass.Out文件中的結構穩(wěn)定計

35、算結果之后增加屈曲計算結果的內容,輸出各模態(tài)的屈曲因子。在設計結果的變形圖下設置了菜單“屈曲動畫”,可以查看各個模態(tài)下的屈曲變形動畫。可以勾選參數(shù)“鋼結構按屈曲分析模態(tài)考慮整體缺陷”并填寫相應的屈曲模態(tài)號和最大缺陷值,最大缺陷值即是模態(tài)的最大變形值。此時可將參數(shù)“計算長度系數(shù)置為1”勾選。軟件默認勾選。按屈曲分析模態(tài)考慮整體缺陷計算后,各荷載工況的內力將明顯增加,但是桿件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可以取為1,這可以減少很多超限現(xiàn)象。31、屈曲分析:需要時勾選,默認缺省。風荷載基本參數(shù)1、執(zhí)行規(guī)范:GB50009-20122、地面粗糙度類別:(P70)A:指近海海面和海島、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區(qū);B:指田野、

36、鄉(xiāng)村、叢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較稀疏的鄉(xiāng)鎮(zhèn)和城市郊區(qū)C: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區(qū);D: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較高的城市市區(qū)3、修正后的基本風壓(KN/m2):(P70)按照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附錄D.4中附表D.4給出的50年一遇的風壓采用,但不得小于0.3KN/m2。一般情況下,高度大于60m的高層建筑可按100年一遇的風壓采用;對于高度不超過60m的高層建筑,其風壓是否提高,可由結構工程師根據(jù)結構的重要性按實際情況確定。這里所說的修正后的基本風壓,是指沿海、強風地區(qū)及規(guī)范特殊規(guī)定等可能在基本風壓基礎上,對基本風壓進行修正后的風壓。對于一般工程,可按照荷載規(guī)范的規(guī)定采用。高規(guī)4.2.2條規(guī)定,對風荷載

37、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承載力設計時應按基本風壓的1.1倍采用。對于該條規(guī)定,軟件通過“荷載組合”選項卡的“承載力設計時風荷載效用放大系數(shù)”來考慮,不需且不能在修正后的基本風壓上乘以放大系數(shù)。4、風荷載計算用阻尼比():混凝土結構及砌體結構5%,有填充墻鋼結構2%,無填充墻鋼結構1%。該參數(shù)主要用于風荷載計算時的脈動增大系數(shù)計算。參見荷載規(guī)范7.4.3條。砼規(guī)11.8.3,抗規(guī)5.1.5、9.2.5,荷規(guī)8.4.4,高規(guī)11.3.5及條文說明。5、結構X向基本周期(秒):第一次計算時采用默認值,然后根據(jù)計算出的周期(WZQ.OUT)乘以折減系數(shù)后回代。6、結構Y向基本周期(秒):第一次計算時采用默

38、認值,然后根據(jù)計算出的周期(WZQ.OUT)乘以折減系數(shù)后回代。7、承載力設計時風荷載效應放大系數(shù):高規(guī)4.2.2。程序默認值為1.0,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承載力設計時應按基本風壓的1.1倍采用。8、用于舒適度驗算的風壓(KN/m2):默認與風荷載計算的基本風壓(50年一遇)取值相同。對于超過150m的高層結構才考慮此項,一般可取10年一遇的風壓。9、用于舒適度驗算的結構阻尼比():對于超過150m的高層結構才考慮此項。按照高規(guī)3.7.6要求,驗算風振舒適度時結構阻尼比宜取1%2%,程序默認取2%。10、精細計算方式下對柱按柱間均布風荷加載:一般不勾選。11、考慮順風向風振:一般勾選。

39、對于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的高聳結構,如房屋、屋蓋及各種高聳結構,以及對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寬比大于1.5的高柔房屋,均應考慮風壓脈動對結構發(fā)生順風向風振的影響。12、考慮橫風向風振:默認缺省。對于橫風向風振作用效應明顯的高層建筑以及細長圓形截面構筑物,宜考慮橫風向風振的影響。荷載規(guī)范8.5.1計算橫風向風振時,需指定結構截面形狀為矩形或圓形。程序未作自動判斷。圓形截面結構橫風向風振等效風荷載根據(jù)GB50009-2012的附錄H.1計算。矩形截面結構橫風向風振等效風荷載根據(jù)GB50009-2012的附錄H.2計算。13、結構寬深:勾選考慮橫風向風振時,才能供選此項。默認勾選程序自動計算

40、。14、考慮扭轉風振:默認缺省。對于扭轉風振作用效應明顯的高聳建筑結構及高聳結構,宜考慮扭轉風振的影響。荷載規(guī)范8.5.515、其它風向角度:默認缺省。1.軟件自動計算的風工況為+X,-X,+Y,-Y四個工況,即0,90,180,270度方向。若需要考慮其他方向的風工況,可在“其他風向”參數(shù)中指定。此處設置后,設計時將增加相應的一組風工況效應并自動組合。2. 支持精細風、一般風、指定風荷載的計算。對于精細風計算,目前暫不支持指定各面上的體型系數(shù)。指定風荷載計算需要在指定風荷載對話框內主動運行一次“導入其他風向”按鈕。3. 該風向風荷載計算時,迎風面寬度將取相應方向的結構投影寬度。4. 與“斜交

41、抗側力構件方向角度”類似,該角度不疊加“水平力與整體坐標夾角”參數(shù)。5. 在前處理的風荷載菜單中,可支持對自定義風向上的節(jié)點風荷載交互修改。6. 多方向風目前不支持的功能:橫向風振,扭轉風振,屋面精細風(梁上風吸壓力),體型系數(shù)交互修改。16、體型分段數(shù):該參數(shù)用來確定風荷載計算時沿高度的體型分段數(shù),目前最多為3段。高層建筑中,從下到上有可能分成平面形狀不同的幾個段,成為分段數(shù),每段的風載體型系數(shù)根據(jù)各段的平面形狀查表確定。體型系數(shù)高規(guī)4.2.3。17、指定風荷載:需要時勾選,默認缺省。地震信息1、設計地震分組:詳見抗規(guī)附錄A。2、設防烈度:詳見抗規(guī)附錄A。3、場地類別:依據(jù)地質報告輸入,或按

42、規(guī)范填寫,見抗規(guī)4.1.6。分為4類。4、特征周期:高規(guī)4.3.7,抗規(guī)5.1.4。設計地震分組場地類別I011IIIIIW第一組0.200.250.350.450.65第二組0.250.300.400.550.75第三組0.300.350.450.650.905、周期折減系數(shù):(P75)高規(guī)3.3.16對于框架結構可取0.60.7;對于框架-剪力墻結構可取0.70.8;框架-核心筒結構可取0.80.9;剪力墻結構可取0.81.0。6、特征值分析參數(shù):分析類型:默認WYD-RITZ。7、(1)用戶定義振型數(shù):(P74)般最少取3且為3的倍數(shù)。當考慮扭轉藕聯(lián)計算時,振型數(shù)應不少于9。對于多塔結構

43、振型數(shù)應大于12。衡量指標是:有效質量系數(shù)90%。抗震規(guī)范5.2.2條文說明中指出:振型個數(shù)一般可以取振型參與質量達到總質量90%所需的振型數(shù)。高規(guī)5.1.13條規(guī)定:抗震設計時,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結構、混合結構和本規(guī)程第10章規(guī)定的復雜高層建筑結構,宜考慮平扭耦聯(lián)計算結構的扭轉效應,振型數(shù)不應小于15,對多塔樓結構的振型數(shù)不應小于塔樓數(shù)的9倍,且計算振型個數(shù)應使振型參與質量不小于總質量的90%。計算振型個數(shù)可根據(jù)剛性板數(shù)和彈性節(jié)點數(shù)估算,比如說,一個規(guī)則的兩層結構,采用剛性樓板假定,由于每塊剛性樓板只有三個有效動力自由度,整個結構共有6個有效動力自由度??赏ㄟ^有效質量系數(shù)確認計算振型數(shù)是否夠

44、用。軟件在計算時會判斷填寫的陣型個數(shù)是否超過了結構固有振型數(shù),如果超出,則軟件按結構固有振型數(shù)進行計算,不會引起計算錯誤。(2)程序自動確定振型數(shù):一般勾選(2),讓程序自動確定振型數(shù)。質量參與系數(shù)之和():在選擇“程序自動確定振型數(shù)”選項后,軟件將根據(jù)振型累積參與質量系數(shù)達到“質量參與系數(shù)之和”的條件,自動確定計算的振型數(shù)。8、最多振型數(shù)量:默認缺省值。在選擇“程序自動確定振型數(shù)”選項后,用戶可以指定計算使用的“最多振型數(shù)量”。如果在達到“最多振型數(shù)量”限值時,振型累積參與質量依然不滿足“質量參與系數(shù)之和”條件,程序也不再繼續(xù)自動增加振型數(shù)。如果用戶沒有指定“最多振型數(shù)量”,則軟件根據(jù)結構特

45、點自動選取一個振型數(shù)上限值。9、按主振型確定地震內力符號:根據(jù)抗規(guī)5.2.3條計算的地震效應沒有符號,SATWE原有的符號確定規(guī)則是每個內力分量取各振型下絕對值最大者的符號,現(xiàn)增加本參數(shù)可解決原有規(guī)定下個別構件內力符號不匹配的情況,可勾選。在YJK軟件中,對于CQC組合值得符號取法有兩種方法:絕對值最大原則和主振型原則,軟件默認采用“絕對值最大原則”。絕對值最大原則:CQC組合值的符號取參與CQC組合的各分量中絕對值最大分量的符號。主振型原則:對于各地震方向,通過計算各振型在該方向上的質量參數(shù)系數(shù),取質量參與系數(shù)最大的振型作為該地震方向的主振型。該方向的CQC組合值符號取參與CQC組合各分量中

46、主振型分量的符號。10、砼框架抗震等級:按抗規(guī)6.1.2填寫。11、剪力墻抗震等級:按抗規(guī)6.1.2填寫。12、鋼框架抗震等級:按抗規(guī)6.1.2填寫。13、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一般為不改變,學校提高一級。當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與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級不一致時,在配筋文件中會輸出此項信息,故此系數(shù)按規(guī)范選取。詳見抗規(guī)3.3.2、3.3.3。3.3.1.丙類建筑II類場地6度7度8度9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15)0.20(0.30)0.40抗震措施(烈度)67(7)8(8)9抗震構造措施(烈度)67(7)8(8)9III、W類場地6度7度8度9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g)

47、0.050.10(0.15)0.20(0.30)0.40抗震措施(烈度)67(7)8(8)9抗震構造措施(烈度)67(8)8(8)93.3.2甲、乙類建筑I類場地6度7度8度9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15)0.20(0.30)0.40抗震措施(烈度)78(8)9(9)9+抗震構造措施(烈度)67(7)8(8)9II類場地6度7度8度9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15)0.20(0.30)0.40抗震措施(烈度)78(8)9(9)9+抗震構造措施(烈度)67(7)8(8)9+III、W類場地6度7度8度9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

48、15)0.20(0.30)0.40抗震措施(烈度)78(8)9(9)9+抗震構造措施(烈度)78(8+)9(9+)9+14、框支剪力墻結構底部加強區(qū)剪力墻抗震等級自動提高一級:用于框支剪力墻結構,默認勾選。根據(jù)高規(guī)表3.9.3、表3.9.4,框支剪力墻結構底部加強區(qū)和非底部加強區(qū)的剪力墻抗震等級一般情況下相差一級。選取此項時,框支剪力墻結構底部加強區(qū)剪力墻抗震等級將自動提高一級,省去設計人員手工指定的步驟。15、地下一層以下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逐層降低及抗震措施四級:高規(guī)3.9.5,默認勾選。16、結構的阻尼比():(P75)般勾選全樓統(tǒng)一。(1)全樓統(tǒng)一:一般混凝土結構取5%,鋼結構取2%

49、,混合結構在二者之間取值。程序缺省值為5%。(2)按材料區(qū)分:鋼2%,型鋼混凝土5%,混凝土5%。這里的阻尼比只用于地震作用計算,軟件提供了全樓統(tǒng)一阻尼比和按材料區(qū)分阻尼比兩種計算方法。(1)全樓統(tǒng)一阻尼比軟件計算時對整體結構各振型采用統(tǒng)一的阻尼比??拐鹨?guī)范5.1.5條規(guī)定:除有專門規(guī)定外,建筑結構的阻尼比應取0.05??拐鹨?guī)范8.2.2條對鋼結構抗震計算的阻尼比做出了規(guī)定。高規(guī)11.3.5條規(guī)定:混合結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阻尼比可取為0.04。其他情況根據(jù)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取值。(2)按材料區(qū)分阻尼比這里可以設置各種材料的不同阻尼比,軟件根據(jù)各構件的應變能加權平均的方法來計算各階振型阻尼比。這種情

50、況下,應變能貢獻大的構件對該振型的阻尼比貢獻較大,反之則較小。(參見抗震規(guī)范10.2.8條文說明)17、考慮偶然偏心:(P73)般勾選,X、Y方向默認5%。高規(guī)4.3.3條規(guī)定:“計算單向地震作用時應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的偶然偏心,是從施工角度考慮的。計算考慮偶然偏心,使構件的內力增大5%10%,使構件的位移有顯著的增大,平均為18.47%計算單向地震作用時應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選擇后程序將增加計算4個地震工況,即每層的質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偏心5%的地震作用。計算位移比時看此工況下的值,計算位移角時可不考慮此工況下的情況。18、偶然偏心計算方法:默認等效扭矩法(傳統(tǒng)法)。瑞利-利茲反

51、應譜法比等效扭矩法計算精度高,比標準振型分解反應譜法ST-MRSA效率高。由于等效扭矩法在復雜情況下會低估扭矩作用,降低構件內力值,為此YJK軟件中增加了瑞利-里茲投影反應譜法。實際測試證明這種方法能更加準確分析偶然偏心的影響。與等效扭矩法相比,瑞利-里茲投影反應譜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1)等效扭矩法是一種靜力等效的方法,沒有考慮振型耦合作用。而瑞利-里茲投影反應譜法近似地進行了振型重新分析,比較精確地求解了偏心后結構的特征值,其計算結果更接近完全重新分析。(2)等效扭矩法需要對各偏心情況下的各模態(tài)進行靜力分析和內力計算,與振型數(shù)量成倍數(shù)關系。瑞利-里茲投影反應譜法通過對原有結構的振型進行變換得到

52、新的振型以及內力,內存占用以及計算時間大幅度減少。19、隔震減震附加阻尼比算法:用于隔震減震計算,默認強制解耦。最大附加阻尼比:用于隔震減震計算,程序缺省值0.25。根據(jù)抗規(guī)12.3.4中提供的附加阻尼比計算方法和限制,YJK軟件采用等效線性化方法提供了兩種附加阻尼比的計算方法,能量法與強行解耦法,可在這里選擇,并根據(jù)規(guī)范的要求對附加阻尼比設置了默認的0.25限值。調整后的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適應規(guī)范對隔震規(guī)定的計算方法。該參數(shù)由用戶求出后,在對非隔震模型的反應譜法地震計算和上部結構的截面設計計算時填入。20、考慮雙向地震作用:(P73)般勾選。抗震規(guī)范5.1.1.3條規(guī)定:“質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

53、對稱的結構,應計入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一般而言,多層和高層可根據(jù)樓層最大位移與平均位移之比值判斷:若該值超過1.2,則可認為扭轉明顯,需考慮雙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轉效應計算,反之可不用選,對高層結構,當需要選擇考慮雙向地震作用時,也要選擇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兩者取不利,結果不疊加。位移比超過1.2時,則考慮雙向地震作用,不考慮偶然偏心;位移比不超過1.2時,則考慮偶然偏心,不考慮雙向地震作用。21、自動計算最不利地震方向的地震作用:(P62),般勾選。軟件自動計算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并在WZQ.OUT文件中輸出該方向,并提供“自動計算最不利地震方向的地震作用”參數(shù)。如果勾選該項,且計算

54、出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與X、Y軸夾角的絕對值均大于15。時,軟件自動計算該方向地震作用。相當于在參數(shù)“斜交抗側力方向角度”中自動增加了一個角度方向的地震作用計22、斜交抗側力構件方向附加角度(0-90):(P76)用于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地震作用的最大方向值偏離主軸大于15度時,在此需要填寫此角度,作為附加地震計算的角度(逆時針為正,順時針為負)。SATWE參數(shù)中增加“斜交抗側力構件附件地震角度”與填寫“水平與整體坐標夾角”計算結果有何區(qū)別:水平力與整體坐標夾角不僅改變地震力而且改變風荷載的作用方向,而斜交抗側力構件附加地震角度僅改變地震力方向。一般應盡量調整結構使角度不超標??挂?guī)5.1.

55、1條規(guī)定,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度時,應分別計算抗側力構件的水平地震作用。主要是針對“非正交的、平面不規(guī)則”的結構,這里填的是除了兩個正交的,還要補充計算的方向角數(shù)。相應角度:就是除0、90這兩個角度外需要計算的其他角度,個數(shù)要與“斜交抗側力構件方向附加地震數(shù)”相同,這樣程序計算的就是填入的角度再加上0度和90度這些方向的地震力。該角度是與X軸正方向的夾角,逆時針方向為正。23、活荷載重力荷載代表制的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P74)該參數(shù)是指計算地震作用時,重力荷載代表值取恒載標準值與活荷載組合值之和時的不同活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一般民用建筑取0.5,藏書庫、檔案庫取0.8。24、地

56、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1.4。程序按規(guī)范自動調整,如有特殊要求,也可自行修改。如果要進行中震彈性或不屈服設計,設計人員需要將“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手工修改為設防烈度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多遇及罕遇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地震影響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注:括號中數(shù)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qū)。25、用于12層以下規(guī)則砼框架結構薄弱層驗算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由“結構所在地區(qū)”、“場地類別”、“設計地震分組”等參數(shù)控制,程序按規(guī)范自動調整,如有特殊要求,也可自行修改。26、豎向地震作用系數(shù)底線值:當振型分解反映譜方法計算的豎向地震作用小于該值時,將自動取該參數(shù)確定的豎向地震作用底線值。程序默認0.08。27、地震計算時不考慮地下室的結構質量:一般不勾選。自定義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P76)根據(jù)工程實際情況輸入,默認缺省。地震作用放大系數(shù):1、全樓統(tǒng)一作用放大系數(shù):程序缺省值1。當采用時程分析計算出的樓層剪力大于按振型分解計算的地震剪力時,應乘以相應的放大系數(shù),其它情況下一般不考慮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