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三基題庫_第1頁
中醫(yī)學三基題庫_第2頁
中醫(yī)學三基題庫_第3頁
中醫(yī)學三基題庫_第4頁
中醫(yī)學三基題庫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學基礎(全部是單選題)1 .下列哪一種說法不符合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A.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B.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C.人與社會是一個整體D.內(nèi)臟的功能失調可從體表的某一部位表現(xiàn)出來E.中醫(yī)治病只要抓住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即可2 .“不同的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相同的證,則可采用相同的治療”說的是下列哪種治法A.同病異治B.異病同治C.同癥異治D.異癥同治E.對癥治療3 .對一晝夜陰陽屬性的劃分,后半夜屬D.陰中之陰E.以上都不是D.相互轉化E.以上都不是D.脾統(tǒng)血E.腎藏精D.腎E.肝A.陰中之陽 B.陽中之陰 C.陽中之陽4 .寒可制熱,動可制靜,說明了陰陽的A.消長平衡 B.對立制約C.互根互用

2、5 .下列哪種說法是錯誤的A.心主血脈 B. 肺藏神 C. 肝藏血6 .稱為“先天之本”的臟器是A.肺 B. 脾C.心7 .下列哪項不是“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現(xiàn)A.調節(jié)情志 B.協(xié)助消化C.協(xié)助行血 D.調理沖任 E.與肌肉、四肢的活動有關8 .稱為“倉縻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臟器是A.脾B.心C.膽D.胃E.小腸9 .下列哪臟不耐寒熱,易受外邪侵襲,被稱為“嬌臟”A.脾 B. 月干 C. 肺 D. 腎 E. 心10 .下列哪項不是腎精的功能表現(xiàn)A.化生血液B.抵御邪氣侵襲 C.促進生長發(fā)育 D.調節(jié)血量 E.促進生殖繁衍11 .來源于后天水谷精微與自然界清氣之結合,具有協(xié)助肺司呼吸和心主血

3、脈功能的氣是A.元氣B.宗氣C.衛(wèi)氣D. 營氣E. 真氣12 .用補腎的方法治療脫發(fā),其主要理論依據(jù)是A.發(fā)為血之余 B.精血互生C. 脾統(tǒng)血 D. 肝藏血 E.氣能生血13 .下列哪一經(jīng)的名稱是錯誤的A.足太陰脾經(jīng) B .足陽明胃經(jīng) C.手太陽大腸經(jīng)D.足少陰腎經(jīng)E.手少陽三焦經(jīng)14 .交接于頭面部的經(jīng)脈是A.手三陰經(jīng)與手三陽經(jīng)B.手三陽經(jīng)與足三陽經(jīng)C.手三陰經(jīng)與足三陰經(jīng)D.足三陽經(jīng)與足三陰經(jīng)E.任脈與督脈15 .行于上肢內(nèi)側前緣的經(jīng)脈是A.手少陰心經(jīng) B.手太陰肺經(jīng) C.手厥陰心包經(jīng)D.手陽明大腸經(jīng) E.手太陽小腸經(jīng)16 .既無具體的名稱,又無固定的位置,以壓痛點來治療相關病證的腌穴稱為A

4、.經(jīng)穴 B.十四經(jīng)穴 C. 奇穴 D.穴位E.天應穴17 .在腌穴的定位方法中,橫指同身寸又叫“一夫法”A. 一寸B.C. 三寸D.四寸E.五寸18 .關元穴的位置在前正中線上A.臍下寸 B.臍下2寸 C.臍下3寸 D.臍下4寸 E.19.三陰交位于內(nèi)踝高點上 3寸,脛骨內(nèi)側面后緣,其主治病證除A.月經(jīng)不調 B. 腹脹、泄瀉C. 遺尿 D.下肢癱瘓E. 心痛20 .胎位不正的針灸治療應A.首選合谷穴,直刺寸B.首選三陰交穴,直刺C.首選至陰穴,淺刺寸D.首選至陰穴,用灸法E.以上都不是21 .風邪致病,病變部位游移不固定,是由于A.風性善行B.風為陽邪,其性開泄C.風性主動D.風性數(shù)變E.風為

5、百病之長22 .何邪致病以疼痛為臨床特點A.風B.C.D.E.23 .七情致病與五臟關系密切,指出下列哪組是正確的A.怒傷心 B. 悲傷脾 C. 思傷肺D.憂傷肝E.恐傷腎24 .下列何種說法欠妥A.怒則氣上B. 恐則氣下 C. 喜則氣平D.思則氣結E.悲則氣消25 .寒、痛、氣滯、血瘀、驚風,面色呈現(xiàn)A.青色B.赤色 C.黃色D.白色E.黑色26 .主熱盛、瘀血或寒凝病證的舌色是A.淡白舌 B. 紅舌C.淡紅舌D.絳色E.青紫色27 .灰苔,不正確的描述是A.可由白苔轉化而來B.可與黃苔同時并見C.主表證,也主熱證D.主里熱證,也主寒濕證E.灰苔??砂l(fā)展為黑苔28 .惡寒與發(fā)熱交替發(fā)作,多屬

6、A.表證 B .里證 C .表里同病 D .半表半里證E .表證入里或里證出表虛熱蒸騰津液外泄,可見29 .陰虛生內(nèi)熱,入睡時衛(wèi)陽入于陰分,不能固密肌表,A.自汗 B. 盜汗 C. 大汗D.戰(zhàn)汗 E.頭汗30 .脹與痛并見者,稱為“脹痛”,其病機為A.氣血不足B.氣滯C.血瘀 D.精髓虧虛E.經(jīng)脈失養(yǎng)31 .患者出現(xiàn)身熱欲加衣被、面紅而四肢冷、口渴喜熱飲、脈大無力多為A.上熱下寒證 B.上寒下熱證C.寒熱轉化D.真熱假寒證E.真寒假熱證32 .實證的表現(xiàn),下列哪項不對A.五心煩熱 B.胸悶煩燥C.疼痛拒按D.大便秘結E.舌苔厚膩33 .亡陽證是體內(nèi)陽氣嚴重耗損,陽氣暴脫所致,其主要癥候除:E.

7、脈細欲絕A.面色蒼白B.汗出熱而粘C.氣息微弱D. 舌淡潤34 .心氣虛的主要表現(xiàn)有A.心悸 B.胸悶氣短,活動后加重C.面色淡白D.自汗 E.以上都是35 .干咳咽干,痰中帶血,形體消瘦,午后潮熱,顫紅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為A.心陰虛證 B.肝陰不足證C. 肺陰虛證 D.脾氣虛證E. 腎陰虛證36 .某男子,精神萎靡,面色薰黑,腰膝冷痛,畏寒肢冷,五更泄瀉,陽痿,舌淡苔白,脈沉遲弱為A.心陽虛證 B.肺陰虛證C. 腎陽虛證 D.肝陰不足證E.脾陽虛證37 .通常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作用的藥物性屬A.寒B.寒涼C.D.E.溫熱38 .中藥五味的實質是指A.五類功效的標志B.最基本的滋味

8、C.部分味道D.全部味道E.以上都不是39 .中藥五味中,具有燥濕、瀉火功效的是A.甘味 B. 酸味C.苦味D.辛味E.咸味40 .有利于提高藥效,為臨床廣泛應用的配伍是A.相畏 B. 相殺C.相惡D.相須E.相反41.下列哪項完整地體現(xiàn)了 “治未病”的精神A.調攝精神情致B.未病先防C.早期診治D.輕病防重E.未病先防,既病防變42 .下列哪項屬于反治法A.寒因寒用B.熱者寒之C.寒者熱之D.虛則補之43 .“塞因塞用”之治療法則用于A.真熱假寒證B.真虛假實證C.真寒假熱證D.實性通泄證E.以上都不是44 .皮膚松弛或有皺紋部位適用于A.單手進針法B.舒張進針法C.提捏進針法D.挾持進針法

9、E.指切進針法45 .適用于長針進針的方法是A.挾持進針法B.單手進針法C.指切進針法D.舒張進針法E.提捏進針法46 .快速進針時用右手捏住針身,露出針尖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47.某女,咳嗽痰黃稠,發(fā)熱,口干咽痛,鼻塞流黃涕,頭痛,汗出,惡風,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擬診斷為A.痰熱壅肺B.燥熱傷肺C.風寒束肺D.風熱犯肺E.痰濕蘊肺48 .對于肺陰虧虛所致咳嗽,宜養(yǎng)陰潤肺,寧肺止咳,方用A.補肺湯加減B.沙參麥冬湯加減C.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D.清氣化痰丸加減E.桑杏湯加減49.某男,胃院隱隱灼痛,饑而不欲食,口渴咽干思飲,五心煩熱,消瘦乏力,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擬診斷為A.肝胃郁熱

10、B.濕熱中阻C.瘀阻胃絡D.肝氣犯胃E.胃陰虧虛50.對于肝氣犯胃之胃痛,宜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方用A.黃茂建中湯加減B. 大建中湯加減C.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病肺之液 EE腎E 髓E鼻腎腎之液A推動作用B溫煦作用C周攝作用D防御作用E氣化作用D.溫膽湯加減E.清胃散加減A1型題1 .以下屬性不屬陽的應該是A溫熱的B 明亮的 C 抑制的 D 上升的 E 活動的2 .“寒極生熱”說明A陰陽對立B陰陽互根 C陰陽消長D陰陽轉化E陰陽平衡3 .屬中醫(yī)學基本特點的是A陰陽和五行 B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C四診和八綱D求本和扶正祛邪E外感和內(nèi)傷4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治療的是A實熱證 B 虛熱證 C 實寒證

11、 D 虛寒證 E 寒熱夾雜證藏象(8題)A1型題1 .汗為A肝之液B 心之液 C 脾之液 D2 .主疏泄的是A肝B 心 C 脾 D 肺3 .既屬六腑又屬奇恒之腑的是A大腸B小腸C膽D胃4 .心開竅于A耳B口C舌D 目5 .主納氣的是A心B 肝 C 脾 D 肺 E6 .脾能統(tǒng)血即指脾氣的7 .與血液循行關系不大的臟器是A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腎8 .與津液代謝相關的主要三臟是D 肝脾腎 E 肺肝腎A心肺脾B 心肺腎 C 肺脾腎經(jīng)絡腌穴(8題)A1型題1 .足少陽經(jīng)是A肝經(jīng)B膽經(jīng)C三焦經(jīng)D小腸經(jīng)E膀胱經(jīng)2 .行于上肢內(nèi)側中線的是A肺經(jīng)B心經(jīng)C三焦經(jīng)D心包經(jīng)E脾經(jīng)3 .陽經(jīng)與陽經(jīng)交接部位在

12、A胸部B腹部C頭部D上肢末端E下肢末端4 .通過艾灸治療胎位不正的穴位是A至陰B合谷C豐隆D中皖 E太沖5 .關兀穴在臍下A1寸 寸 C2 寸 D3 寸 E4 寸6 .內(nèi)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nèi)側后緣的穴位是A足三里 B 陽陵泉 C 陰陵泉 D三陰交 E豐隆7 .常用治療腰痛的穴位是A合谷 B 列缺 C 足三里 D 關元 E委中8 .槎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寸處的穴位是A列缺 B 合谷 C 內(nèi)關 D 外關 E 神門病因病機(4題)A1型題1 .不屬火邪特性的是A炎上B 生風動血 C易阻氣機D易擾心神E 傷津2 .具有凝滯收引特性的是A風邪B 寒邪 C濕邪D 燥邪E暑邪3 .怒則A氣上 B 氣下 C

13、氣結 D 氣消E氣亂4 .驚恐易傷A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腎診法(6題)A1型題1 .脾虛濕蘊多見面色A青 B 赤 C 黃D白 E 黑2 .瘀血證多見A淡紅舌 B 淡白舌 C 紅舌 D絳舌 E紫舌3 .舌診中,熱證一般不會出現(xiàn)E剝苔D午后低熱E脫汗E絞痛E 五心煩熱A白苔 B 黃苔 C 灰苔 D 黑苔4 .半表半里證多見A惡寒發(fā)熱 B寒熱往來C但寒不熱5 .睡時汗出,醒后汗止屬A自汗 B 盜汗 C 戰(zhàn)汗 D 絕汗6 .氣機阻滯多表現(xiàn)為A刺痛 B 重痛 C 脹痛 D 隱痛辨證(6題)A1型題1 .不屬虛證表現(xiàn)的A身疲乏力 B小便失禁C潮熱盜汗D胃痛拒按E脈象沉細2 .不屬寒證表現(xiàn)的是A

14、 口渴欲飲B肢冷倦臥C小便消長D舌苔白而潤滑E脈象沉緊A2型題3 .病人心悸、氣短,活動后加重,神倦乏力,面白,自汗,舌淡苔白,脈虛弱 辨證屬A心氣虛 B 心血虛 C 心陰虛 D 心陽虛 E心火亢盛4 .病人尿頻,尿急,尿痛,小便黃赤短少,發(fā)熱,腰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辨證屬A脾胃濕熱 B肝膽濕熱C大腸濕熱D三焦?jié)駸?E膀胱濕熱5 .病人干咳痰少,有時帶血,形體消瘦,咽干,聲音嘶啞,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辨證屬A心陰虛 B 肺陰虛 C 肝陰虛 D 腎陰虛 E胃陰虛6 .病人頭痛,眩暈,耳鳴,頭搖,肢顫,手足麻木,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舌 紅苔黃,脈弦數(shù)。辨證屬A肝氣郁結 B肝火上炎 C熱極生風 D

15、肝陽化風 E肝經(jīng)實熱方藥(4題)A1型題1 .具有補益、和中、緩急作用的藥物一般具有A酸味 B 苦味 C 甘味 D 辛味 E 咸味2 .具發(fā)散、行氣作用的藥物一般具有A酸味B苦味C甘味D辛味E咸味3 .兩種藥物性能功效相似,合用后能明顯增加原來藥物療效, 這種配伍關系叫:A相須B相使C相畏D相殺E相惡4 .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功效降低或喪失,這種配伍關系叫:A相反B相使C相畏D相殺E相惡防治原則及治療技術(6題)A1型題1 .不屬正治法的是A寒者熱之 B熱者寒之 C熱因熱用 D虛者補之 E實者瀉之2 .用于真虛假實證治法應該是A實者瀉之 B通因通用 C塞因塞用 D熱者寒之 E寒

16、因寒用3 .“見肝之病,當先實脾”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防治原則A未病先防B既病防變 C急則治標 D緩則治本E三因制宜4 .皮膚特別松馳部位,針灸時適宜A提捏進針 B舒張進針 C指切進針 D挾持進針 E單手進針5 .熱因熱用屬A正治 B逆治 C 反治 D治未病 E急則治標6 .虛則補之屬A反治 B 從治 C 正治D急則治標 E緩則治本答案常見?。?題)A2型題1 .病人咳嗽陣作,每因情緒波動增減,咳時面紅氣促,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脅肋脹痛,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此病辨證屬A燥邪犯肺B痰熱阻肺C痰濕蘊肺D肝火犯肺E肺陰虧虛2 .病人咳嗽氣粗,聲音嘶啞,咽痛,痰粘稠色黃,伴有惡風發(fā)熱,頭痛,鼻流 黃涕,

17、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宜A祛風散寒,宣肺止咳 B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C 清熱潤燥,宣肺止咳 D 清熱肅肺,化痰止咳 E 滋陰潤肺,化痰止咳3 .病人胃脫隱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溫,泛吐清水,納差便油,舌淡苔白,脈虛弱。辨證屬A寒邪客胃B肝氣犯胃C飲食停滯 D胃陰虧虛 E 脾胃陽虛4 .病人胃脫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大便色黑,舌質紫暗,脈澀。治宜A散寒止痛B消食導滯C疏肝理氣D活血化瘀 E溫中健脾1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是:A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B 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C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 D四診八綱和辨證論治 E陰陽五行和經(jīng)絡學說 2根據(jù)陰陽的屬性,屬陽證表現(xiàn)的應該是E脈象細弱E 陰陽平衡A面部

18、色澤晦暗B語聲低怯 C精神萎靡 D身熱面紅3物極必反說明A陰陽互根 B陰陽對立C 陰陽消長 D陰陽轉化4臨床常見的肝胃不和肝脾不調運用五行學說說明當屬母病及子推動作用E 氣化作用肝脾腎 E 肺肝腎A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侮 E 5脾能統(tǒng)血,也是指脾氣的A溫煦作用B防御作用C固攝作用D6與津液代謝相關的主要三臟是A心肺脾B心肺腎C肺脾腎D8既屬六腑又屬奇恒之腑的是A大腸B 小腸 C 膽 D 女子胞9、下列哪項不屬于肺的生理功能:()A、主治節(jié) B、主納氣 C、朝百脈 D、司呼吸 E、主宣發(fā)10、下列何臟為生痰之源:()A、月干 B 、脾 C 、肺 D 、腎 E 、胃11、主宰水液代謝的

19、臟器是:()A、膀胱 B 、三焦 C 、腎 D 、肺 E 、脾12、水液代謝正常運行與下列哪項關系最為密切A、肺、脾、腎、三焦 B 、肺、脾、腎、膀胱 C 、肺、肝、腎、三焦D肺、脾、腎、大小腸 E 、大小腸、三焦、腎13、腎的重要生理特征是:A、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B 、腎無實不可瀉C 、腎氣與冬氣相應D腎主封芷E、腎精主管人體生長發(fā)育生殖14、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下列哪項臟腑的功能關系最為密切A、脾、肝、胃、三焦 B 、脾、胃、肝、肺 C 、脾、胃、肝、膽D脾、胃、大小腸 E 、脾、胃、肝、肺15、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相交接的部位是C 、胸腹部 D 、腰背部E 、頸項部A頭面部 B 、上肢、下肢未端1

20、6、行于下肢外側前緣的經(jīng)脈是A足少陽膽經(jīng) B 、足厥陰肝經(jīng)C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D 、足陽明胃經(jīng)E、足太陰脾經(jīng)17、針刺合谷穴可以治療牙痛,體現(xiàn)了腌穴的哪項作用A、整體作用B 、特殊作用 C、遠道作用D 、鄰近作用 E、局部作用18、關元穴具有強壯保健作用此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A 2寸 B 、寸 C 、寸 D 、4寸 E、3寸19、下列哪項不屬足三里的主治作用:A、腹痛腹瀉B 、耳鳴耳聾 C 、下肢痹痛 D 、虛勞 E 、下肢痿軟20、小兒驚風,急救時可首選下列哪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A、人中、足三里 B 、人中、涌泉 C 、人中、太溪 D 、人中、合谷21、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是:A、七情 B

21、、勞倦 C 、痰飲 D 、飲食不節(jié)E 、六淫邪氣22、使人致病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癥狀具有粘滯性的病邪是:A 火邪 B 、寒邪 C 、濕邪 D 、痰飲E 、食積23、下列哪項不是瘀血致病的特點A、局部疼痛固定不移B 、疾病以脹痛為主C 、出血紫暗D局部腫脹呈青紫色E 、病程較長24、機體發(fā)生疾病的主要原理是:A、正氣虛弱B 、邪氣亢盛 C 、氣血遞亂D 、氣機升降失調E、陰陽失調 25、大葉性肺炎患兒,發(fā)兵變,咳嗽,煩躁、口溫飽,其面色及脈象可見下列哪項A兩額嫩紅,脈細數(shù) B 、滿面通紅,脈洪數(shù) C 、白里透紅,脈浮數(shù)口青色,脈澀E 、面色萎黃,脈滑數(shù)26、舌鮮紅而干,苔黃原有裂紋,可見于下列

22、哪項病證A、表熱證 B 、里熱證 C 、虛熱證 D 、熱盛傷陰證E 、實熱證27、水腫患者可見下列哪種舌象BA、舌淡白、苔白厚 B 、舌淡白胖嫩,邊有齒痕,苔白滑 C、舌淡紫,苔白潤D舌淡紅、苔白膩 E 、舌淡紅,苔黃膩28、衛(wèi)陽不足,玄府不密可見:A自汗 B 、盜汗 C 、頭汗 D 、戰(zhàn)汗 E 、絕汗29、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舌淡紅,苔薄白可見于下列哪項證侯A、表證 B 、表熱證 C 、表虛證 D 、表實證 E 、表寒證30、心悸氣短與下列哪項同見,對診斷心陽虛最有意義A、身疲乏力B 、自汗 C 、形寒肢冷D 、脈虛無力 E 、面色蒼白31、腹痛腹瀉,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舌

23、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證屬:A、大腸濕熱證B 、濕熱蘊脾證C 、肝膽濕熱證D 、膀胱溫熱證E、食滯胃月完證 32、下列哪項不是肝陽上亢證的臨床表現(xiàn)A、眩暈耳鳴B 、面紅目赤C、急躁易怒 D 、腰膝酸軟E、肢體麻木33、下列哪項不是中醫(yī)的防治原則A、治病求本B 、扶正祛邪C、治未病D 、虛者補之E、三因治宜34、溫法適用于下列哪項病證A 表寒證 B 、里寒證 C 、虛證 D 、虛熱證 E 、里證35、胸背部進行針刺治療時應當選用下列哪項刺法CA直刺 B 、針刺 C 、平刺 D 、點刺 E 、圍刺36、下列哪項是針刺的基本手法A刮柄法 B 、循法 C 、震顫法 D、彈柄法 E 、提插法37、咳嗽,痰黃

24、量少,咽痛,鼻流黃涕,發(fā)熱、汗出,惡風,頭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當擇方:A、桑菊飲 B 、銀翹散 C 、桑杏湯 D 、麻杏石甘湯 E 、清氣化痰湯38、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痰多而粘稠,色白,每于晨起為重,苔白膩,應選方A、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B 、清氣化痰湯C 、杏蘇散D止嗽散 E、小青龍湯39、胃腔用 氣頻作,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脈弦,可擇方:A、柴胡酸肝散B 、良附丸 C 、黃茂建中湯D 、一貫煎E、丹參飲40、寒邪客胃之胃痛治當用:A、良附丸B、保和丸C 、化陰煎合左金丸D 、黃茂建中湯E、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41、大黃配黃苓用于血熱妄行之吐J®,這種配伍法是:A、相須B

25、、相畏 C 、相使D、相殺E、以上都不是42、石膏配知母治療氣分實熱證,這種配伍方法屬于:AA、相須B 、相使 C 、相畏D、相殺E 、以上都不是43、兩藥合用,其中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種藥物減弱或消除,此配伍關系是:A、相須 B 、相使 C、相畏 D、相殺 E 、以上都不是44、苦味藥的作用是A、軟堅 B 、固澀 C 、緩急 D 、瀉下 E 、以上都不是34運用行氣、活血、化痰、利水、消食導滯的方藥屬A汗法 B 下法 C 和法 D 補法 E 消法35針灸不屬得氣效應的是病人感到A酸 B 痛 C 麻 D 重 E 脹36針剌印堂等皮肉淺薄部位進針宜選A單手進針法 B挾持進針法C指切進針法D提

26、捏進針法E舒張進針法37病人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辨證屬A風寒咳嗽D痰濕咳嗽B風燥咳嗽C風熱咳嗽E肺虛咳嗽38病人干咳少痰,咯之不爽,口干舌燥,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療應A清熱化痰B養(yǎng)陰潤肺C 清肝瀉火D疏風清熱E補氣益肺39病人胃痛,腕腹脹滿,曖腐吞酸,大便不爽,矢氣或吐食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辨 證屬A寒邪客胃B食積犯胃C 脾胃虛寒D肝氣犯胃E瘀阻胃絡40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食后痛減,勞累后加重,泛吐清水,神疲 倦怠,大便清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治療應A消食導滯B滋陰養(yǎng)胃C 溫中健脾D行氣散寒E疏肝理氣1、

27、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是指:A、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B、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C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和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D辨病治療和辨證治療E 、天人合一與多維辨治2、以晝夜分陰陽,上午屬于:A、陰中之陽 B 、陽中之陰 C 、陽中之陽D 、陰中之陰E、陰轉化陽3、下列不宜用陰陽的基本概念來概括的是:A 寒與熱 B、上與下 C、邪與正 D、內(nèi)與外 E、表與里4、“寒極牛熱、熱極牛寒”說明了:A、陰陽對立 B 、陰陽互根 C 、陰陽消長 D陰陽轉化 E 、陰陽平衡5、以下哪種說法不妥:A、心主血 B、腎主水 C、肝主氣 D、脾攝血E、肺通調水道6、下列哪項不屬于肺的生理功能:A、主治節(jié) B、主納氣 C、朝百

28、脈 D、司呼吸 E、主宣發(fā)7、下列何臟為生痰之源:A、月干 B 、脾 C 、肺 D 、腎 E 、胃8、主宰水液代謝的臟器是:A、膀胱 B 、三焦 C 、腎 D 、肺 E 、脾9、被稱為“水谷之?!钡氖牵篈、脾 B 、三焦 C、胃 D 、大腸 E 、小腸10、氣的生理功能除:A、滋潤作用B 、推動作用C、防御作用D、托舉作用E、氣化作用11、按照十二經(jīng)脈的走向規(guī)律,手三陽經(jīng)是:A、從足走腹B 、從胸走手C、從頭走足D、從手走足E、從手走頭12、腌穴的作用除:A、近治作用 B 、遠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雙向良性調整作用E、相關作用13、治療腰痛首選:A、列缺 B 、關元 C 、涌泉 D 、委中

29、E 、內(nèi)關14、小腿內(nèi)側,內(nèi)踝尖上 3寸,脛骨內(nèi)側緣凹陷處為:A、三陰交 B 、陰陵泉 C 、曲泉 D 、陰市 E 、陰谷15、足三里的主治病證除:A、胃痛、嘔吐 B 、下肢痹痛 C 、便秘、泄瀉 H胸悶氣喘E 、虛跨羸瘦16、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為:A、中樞 B 、中沖 C 、迎香 D、小海 E 、水溝17、以下不屬于六淫致病一般特點的是:A、六淫為病多與季節(jié)氣候、居處環(huán)境有關日 六淫既可單獨致病,又可兩種以上病邪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C六淫為病,侵襲途徑多由肌表或從口鼻而入D六淫致病傷陽氣,主要影響心肝脾等臟E、六淫邪氣在疾病發(fā)生過程中,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18、以下哪項

30、不屬于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A、為陰邪 B 、易傷陽氣 C、肌膚不仁,關節(jié)重著疼痛D、收引凝滯 E 、清澈19、“百病之長”是指:A、熱邪B、風邪C、寒邪D、濕邪E 、燥邪20、思慮太過造成人體氣機失調的病理變化是:A、氣下B、氣結C、氣上D、氣消E 、氣緩21、五色主病中,青色所主病證除:A、寒證 B 、痛證 C、水飲證 D、血瘀 E 、氣滯22、主虛寒證、氣血不足之證的舌色是:A、淡白舌B 、淡紅舌 C、絳舌 D 、紫舌 E 、紅舌23、可以在熱證見到的舌苔除:A黃苔 B 、黑苔 C 、灰苔 D、焦黃苔 E 、薄白苔24、外感表證多表現(xiàn)為:A惡寒發(fā)熱同時并見 B、但寒不熱 C、不惡寒反惡熱

31、 口惡寒發(fā)熱交替出現(xiàn)E、發(fā)熱如潮有定時25、辨別表證與里證的關鍵是:A、有無發(fā)熱B、有無惡寒C、有無頭痛D、有否口干E、有否汗出26、心悸氣短與下列哪項同見,對診斷心陽虛證最有意義:A、面色萎黃B、神疲乏力C、畏寒肢冷D、頭暈目眩E、胸悶氣促27、下列哪一項不是腎精不足證的表現(xiàn):A、潮熱盜汗 B 、發(fā)脫齒搖 C、耳鳴耳聾 D、足痿無力E、婦女經(jīng)閉 28、患者面色淡白無化,眩暈,視物模糊,肢體麻木,指甲不榮,舌淡,脈細,可診斷為:A、心血虛證 B 、肝陰虛證 C、腎陰虛證 D、肝血虛證 E、肺陰虛證 29、“寒者熱之”屬于哪一種治則:A、反治B、陰病治陽 C、陰中求陽 D、逆治E、陽病治陰30、“熱因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