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結構分析模型的合理簡化及處理方式ppt課件_第1頁
轉換結構分析模型的合理簡化及處理方式ppt課件_第2頁
轉換結構分析模型的合理簡化及處理方式ppt課件_第3頁
轉換結構分析模型的合理簡化及處理方式ppt課件_第4頁
轉換結構分析模型的合理簡化及處理方式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邵邵 弘弘轉換構造分析模型的合理簡化轉換構造分析模型的合理簡化及處置方式及處置方式1.1。轉換構造的受力、變形特點。轉換構造的受力、變形特點v 特點特點v 豎向力的傳送不延續(xù)。豎向力的傳送不延續(xù)。v 在轉換層上下一、二層范圍內,程度力有突變。在轉換層上下一、二層范圍內,程度力有突變。v 轉換層上下容易產生剛度突變。轉換層上下容易產生剛度突變。v 轉換層落地和不落地豎向構件變豎向形差較大,呵斥轉換層轉換層落地和不落地豎向構件變豎向形差較大,呵斥轉換層上部構造在恒載作用下彎矩、剪力突變,容易超限。上部構造在恒載作用下彎矩、剪力突變,容易超限。v 變形復雜、傳力不明確,尤其在復雜的轉換層構造中,如:

2、變形復雜、傳力不明確,尤其在復雜的轉換層構造中,如:厚板轉換層、超大梁轉換層、箱形大梁轉換等等。厚板轉換層、超大梁轉換層、箱形大梁轉換等等。v 轉換層剛度、質量集中,呵斥地震效應忽然增大。轉換層剛度、質量集中,呵斥地震效應忽然增大。v 轉換層跨度大,需求思索豎向地震作用。設計從嚴。轉換層跨度大,需求思索豎向地震作用。設計從嚴。v 轉換層分析不能采用簡化方式,如轉換梁的軸向變形不能忽轉換層分析不能采用簡化方式,如轉換梁的軸向變形不能忽略,那么不能采用剛性樓板假定。略,那么不能采用剛性樓板假定。v 轉換層構件容易產生剪力突變,有時這種剪力集中景象需求轉換層構件容易產生剪力突變,有時這種剪力集中景象

3、需求采用二次補充計算才干發(fā)現(xiàn)。采用二次補充計算才干發(fā)現(xiàn)。1.2。轉換構造的類型。轉換構造的類型屬于規(guī)范桿系有限元分屬于規(guī)范桿系有限元分析模型,不需求簡化。析模型,不需求簡化。留意:要定義轉換梁。留意:要定義轉換梁。v梁托柱轉換。這種轉換可以采用經典的桿系有限元分析,不梁托柱轉換。這種轉換可以采用經典的桿系有限元分析,不需求進展專門的模型簡化。需求進展專門的模型簡化。v 框支剪力墻構造:運用最廣的方式??蛑Ъ袅嬙欤哼\用最廣的方式。v 變形特點變形特點v 轉換梁與框支墻在交接面上變形協(xié)調。轉換梁與框支墻在交接面上變形協(xié)調。v 受力特點受力特點v 轉換梁受力復雜,其軸向力不可忽略按偏心受力構件設

4、計轉換梁受力復雜,其軸向力不可忽略按偏心受力構件設計配筋。配筋。v 分析要點分析要點v 轉換梁的準確分析,取決于與上部剪力墻的變形協(xié)調理點轉換梁的準確分析,取決于與上部剪力墻的變形協(xié)調理點的多少。的多少??蛑е蛑е辛和辛恨D換層上部剪力轉換層上部剪力墻需加強的區(qū)域墻需加強的區(qū)域墻梁的變形墻梁的變形協(xié)調理點協(xié)調理點剪力集中點,呵斥剪力集中點,呵斥剪力突變。在框支剪力突變。在框支柱邊和洞口邊的梁柱邊和洞口邊的梁截面上截面上v 厚板轉換層構造:運用很少,抗震很不利厚板轉換層構造:運用很少,抗震很不利v 變形特點變形特點v 厚板上部的構造變形,經過厚板的面外變形,傳到下部構造厚板上部的構造變形,經過

5、厚板的面外變形,傳到下部構造中。由于上下部構造完全對應不上,厚板的面外變形傳力方中。由于上下部構造完全對應不上,厚板的面外變形傳力方式特別復雜。式特別復雜。v 受力特點受力特點v 厚板自艱苦,地震效應大,抗震很不利。厚板遭到較大的剪厚板自艱苦,地震效應大,抗震很不利。厚板遭到較大的剪切,需求驗算厚板的沖切。切,需求驗算厚板的沖切。v 分析要點分析要點v 由厚板上部構造的軸線,加上厚板下部構造的軸線,在厚板由厚板上部構造的軸線,加上厚板下部構造的軸線,在厚板層產生較多的房間,此時房間周圍可以用虛梁輸入,定義真層產生較多的房間,此時房間周圍可以用虛梁輸入,定義真實的板厚,在分析時思索實的板厚,在分

6、析時思索“彈性板彈性板3。對于較大的房間,還。對于較大的房間,還應再劃分成幾個小房間,以協(xié)助厚板的單元劃分。厚板計算應再劃分成幾個小房間,以協(xié)助厚板的單元劃分。厚板計算的準確性,取決于厚板單元的類型和單元劃分的合理性。的準確性,取決于厚板單元的類型和單元劃分的合理性。紅色為下部構造的軸線紅色為下部構造的軸線黃色為上部構造黃色為上部構造的軸線的軸線v 超大梁轉換構造超大梁轉換構造 :v 變形特點變形特點v 轉換梁占據整個一層的高度,并且有上下兩層樓板作為側轉換梁占據整個一層的高度,并且有上下兩層樓板作為側向支撐。轉換梁與框支墻在交接面上變形協(xié)調。向支撐。轉換梁與框支墻在交接面上變形協(xié)調。v 受力

7、特點受力特點v 轉換梁受力復雜,其軸向力不可忽略按偏心受力構件設計轉換梁受力復雜,其軸向力不可忽略按偏心受力構件設計配筋。但是兩層的側向樓板對大梁有較強的約束,所以大配筋。但是兩層的側向樓板對大梁有較強的約束,所以大梁的軸向變形較小。這是有利因數(shù)。梁的軸向變形較小。這是有利因數(shù)。v 分析要點分析要點v 轉換梁的準確分析,取決于與上部剪力墻的變形協(xié)調理點轉換梁的準確分析,取決于與上部剪力墻的變形協(xié)調理點的多少。以及大梁與兩層小梁的協(xié)調關系。的多少。以及大梁與兩層小梁的協(xié)調關系。占據一層的轉換大梁,占據一層的轉換大梁,有時梁中間開有小洞有時梁中間開有小洞兩層樓板兩層樓板v 桁架轉換構造桁架轉換構造

8、 :v 變形特點變形特點v 桁架與上下部構造桿系相連,采用桿模型,變形自然協(xié)調。桁架與上下部構造桿系相連,采用桿模型,變形自然協(xié)調。v 受力特點受力特點v 桁架上下層剛度突變,應力容易集中,呵斥內力突變。上下桁架上下層剛度突變,應力容易集中,呵斥內力突變。上下玄桿應思索軸向變形。玄桿應思索軸向變形。v 分析要點分析要點v 要思索上下玄桿的軸向變形,就不能思索剛性樓板假定。要思索上下玄桿的軸向變形,就不能思索剛性樓板假定。上玄桿上玄桿下玄桿下玄桿2.1。梁托柱構造的計算模型。梁托柱構造的計算模型v 這類轉換層的計算模型,可以仍采用桿模型即可。如構造這類轉換層的計算模型,可以仍采用桿模型即可。如構

9、造中采用大量的梁托柱的受力方式,那么該構造也應該定義中采用大量的梁托柱的受力方式,那么該構造也應該定義為為“復雜高層及復雜高層及“轉換層構造,托柱梁應按框支梁設計轉換層構造,托柱梁應按框支梁設計及構造控制,當轉換層在及構造控制,當轉換層在3層及層及3層以上時,框支柱的抗震層以上時,框支柱的抗震等級應提高等級應提高1級,所以在特殊構件定義中應把與托柱梁相連級,所以在特殊構件定義中應把與托柱梁相連的柱定義為框支柱。的柱定義為框支柱。v 梁抬柱的傳力,是由梁柱協(xié)調變形完成的,柱的軸力由梁梁抬柱的傳力,是由梁柱協(xié)調變形完成的,柱的軸力由梁的剪力平衡,所以,可以經過查看梁剪力或柱軸力來確認的剪力平衡,所

10、以,可以經過查看梁剪力或柱軸力來確認上部柱傳來的集中力。上部柱傳來的集中力。梁柱的變形協(xié)調梁柱的變形協(xié)調梁柱位移協(xié)調點,也是柱梁柱位移協(xié)調點,也是柱軸力、梁剪力的平衡點軸力、梁剪力的平衡點梁抬柱點梁抬柱點梁抬柱點梁抬柱點上層柱內力小上層柱內力小上層柱內力小上層柱內力小再向上層那么再向上層那么柱內力變大柱內力變大再向上層那么再向上層那么柱內力變大柱內力變大梁抬柱的柱軸力隨剛度減弱而減少梁抬柱的柱軸力隨剛度減弱而減少立面察看立面察看2.2??蛑Ъ袅嬙斓挠嬎隳P???蛑Ъ袅嬙斓挠嬎隳P蛌 高規(guī)高規(guī)10.2.10條,轉換層上部的豎向抗側力構件墻、柱條,轉換層上部的豎向抗側力構件墻、柱宜直接落在轉

11、換層主構造上。當構造豎向布置復雜,框支宜直接落在轉換層主構造上。當構造豎向布置復雜,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墻并承托轉換次梁及其上剪力墻時,應進展主梁承托剪力墻并承托轉換次梁及其上剪力墻時,應進展應力分析,按應力校核配筋,并加強配筋構造措施。應力分析,按應力校核配筋,并加強配筋構造措施。B級級高度框支剪力墻高層建筑的構造轉換層,不宜采用框支主、高度框支剪力墻高層建筑的構造轉換層,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蛑Ъ袅嬙煲瞬捎脡υ獨ぴP?,如次梁方案??蛑Ъ袅嬙煲瞬捎脡υ獨ぴP停鏢ATWE、PMSAP等。等。 v 留意留意“殼元最大邊長這個參數(shù)應獲得盡量小。這是為了轉殼元最大邊長這個參數(shù)應獲得盡

12、量小。這是為了轉換梁與上部剪力墻協(xié)調點多些,變形協(xié)調更合理。換梁與上部剪力墻協(xié)調點多些,變形協(xié)調更合理。v 轉換梁應該思索軸向變形的影響,所以要思索彈性樓板,轉換梁應該思索軸向變形的影響,所以要思索彈性樓板,轉換梁才干計算出軸力。轉換梁才干計算出軸力。轉換層彈性樓板的定義轉換層彈性樓板的定義為了與上部剪力為了與上部剪力墻協(xié)調,托梁被墻協(xié)調,托梁被劃分成劃分成4小段,小段,協(xié)調接點協(xié)調接點5個個2.3。厚板轉換構造的計算模型。厚板轉換構造的計算模型v “高規(guī)高規(guī)10.2.1條,非抗震設計和條,非抗震設計和6度抗震設計可采用;度抗震設計可采用;7、8度抗震設計的地下室轉換構件可采用厚板。厚板轉換層

13、構造,度抗震設計的地下室轉換構件可采用厚板。厚板轉換層構造,目前沒有很好的分析方法,應盡量防止。目前沒有很好的分析方法,應盡量防止。v 由厚板上部構造的軸線,加上厚板下部構造的軸線,在厚板由厚板上部構造的軸線,加上厚板下部構造的軸線,在厚板層產生較多的房間,此時房間周圍可以用虛梁輸入,定義真層產生較多的房間,此時房間周圍可以用虛梁輸入,定義真實的板厚,在分析時思索實的板厚,在分析時思索“彈性板彈性板3。厚板計算的準確性,。厚板計算的準確性,取決于厚板單元的類型采用塊體單元、中厚板單元等和取決于厚板單元的類型采用塊體單元、中厚板單元等和單元劃分的合理性。單元劃分的合理性。v 采用采用SATWE時

14、要留意:對于較大的房間,還應再劃分成幾個時要留意:對于較大的房間,還應再劃分成幾個小房間,以協(xié)助厚板的單元劃分。小房間,以協(xié)助厚板的單元劃分。v 采用采用PMSAP時,由于其有樓板單元的劃分功能,分析時選擇時,由于其有樓板單元的劃分功能,分析時選擇樓板單元劃分即可。樓板單元劃分即可。v 厚板的沖切驗算必需思索。厚板的沖切驗算必需思索。一層平面一層平面厚板轉換層的實踐工程厚板轉換層的實踐工程二層厚板轉換層平面二層厚板轉換層平面定義虛梁定義虛梁規(guī)范層平面規(guī)范層平面4個塔個塔厚板的單元劃分厚板的單元劃分厚板自重太大呵斥轉換層地震作用的突變厚板自重太大呵斥轉換層地震作用的突變2.4。超大梁轉換構造的計

15、算模型。超大梁轉換構造的計算模型v 普通這種超大梁占有一層的高度,分析模型與構件的配筋模普通這種超大梁占有一層的高度,分析模型與構件的配筋模型難以一致,所以采用兩次分析用不同的計算模型來處理問型難以一致,所以采用兩次分析用不同的計算模型來處理問題。題。v 模型一:梁所占有的一層仍按一層輸入,大梁按剪力墻定義,模型一:梁所占有的一層仍按一層輸入,大梁按剪力墻定義,此時可以正確分析整體構造及構件內力,除大梁用剪力墻此時可以正確分析整體構造及構件內力,除大梁用剪力墻輸入的配筋不能用以外,其他構件的配筋均能參考采用。輸入的配筋不能用以外,其他構件的配筋均能參考采用。v 模型二:把大梁作為一層輸入,即兩

16、層合并為一層,大梁那模型二:把大梁作為一層輸入,即兩層合并為一層,大梁那么按梁定義,層高為兩層之和,這種計算模型僅用于調查、么按梁定義,層高為兩層之和,這種計算模型僅用于調查、計算大托梁受力、配筋,其他構件及構造整體分析的結果可計算大托梁受力、配筋,其他構件及構造整體分析的結果可以不用參考。層高的添加使柱的計算長度添加,此時程序自以不用參考。層高的添加使柱的計算長度添加,此時程序自動思索柱上端的剛域,亦使構造分析準確。也可以用動思索柱上端的剛域,亦使構造分析準確。也可以用FEQ進進展二次分析。展二次分析。模型一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二柱豎向剛域柱豎向剛域按墻定義按墻定義按大梁定義按大梁定義2.5。桁

17、架轉換構造的計算模型。桁架轉換構造的計算模型v 桁架轉換構造可由桁架轉換構造可由SATWE、TAT、PMSAP輸入計算,其分輸入計算,其分析的關鍵是桁架上、下層弦桿的軸力,所以在分析時一定要析的關鍵是桁架上、下層弦桿的軸力,所以在分析時一定要在上下弦桿層定義彈性樓板,計算出上、下弦桿的軸力。在上下弦桿層定義彈性樓板,計算出上、下弦桿的軸力。v 當斜腹桿的銜接比較簡單,如只與上下層節(jié)點相連,那么用當斜腹桿的銜接比較簡單,如只與上下層節(jié)點相連,那么用SATWE、TAT計算沒有問題。計算沒有問題。v 假設結合復雜,用假設結合復雜,用SATWE、TAT計算時就需求簡化。復雜計算時就需求簡化。復雜銜接的

18、轉換構造可以用銜接的轉換構造可以用SPASCAD建模,建模,PMSAP計算。計算。v 桁架轉換長見于高層鋼構造,其中中心支撐雖然剛度奉獻大,桁架轉換長見于高層鋼構造,其中中心支撐雖然剛度奉獻大,但會引起構造部分的內力突變,所以,大量采用偏心支撐和但會引起構造部分的內力突變,所以,大量采用偏心支撐和耗能梁,以提高構造的延性。耗能梁,以提高構造的延性。上玄桿上玄桿下玄桿下玄桿耗能梁耗能梁偏心支撐偏心支撐v 薄弱樓層地震剪力放大薄弱樓層地震剪力放大v 高規(guī)的高規(guī)的10.2.6 10.2.6 條,帶轉換層高層建筑構造,其薄弱層地震剪條,帶轉換層高層建筑構造,其薄弱層地震剪力應按高規(guī)的力應按高規(guī)的5.1

19、.145.1.14條規(guī)定乘以條規(guī)定乘以1.151.15增大系數(shù)。轉換層應強增大系數(shù)。轉換層應強迫為薄弱層。迫為薄弱層。v 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控制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控制 v 高規(guī)的高規(guī)的3.3.13 3.3.13 條,程度地震作用計算時,構造各樓層對應于條,程度地震作用計算時,構造各樓層對應于地震作用規(guī)范值的剪力應符合表地震作用規(guī)范值的剪力應符合表3.3.133.3.13的要求。的要求。v 其中的框架柱應思索其中的框架柱應思索0.2Qo0.2Qo調整調整v 抗震規(guī)范抗震規(guī)范6.2.136.2.13條規(guī)定,側向剛度沿豎向分布根本均勻的條規(guī)定,側向剛度沿豎向分布根本均勻的框框剪構造,任一層框架部

20、分的地震剪力,不應小于構造剪構造,任一層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應小于構造底部總地震剪力的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0%20%和按框和按框剪構造分析的框架部分各剪構造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樓層地震剪力中最大值樓層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1.5倍二者的較小值。倍二者的較小值。v 框支柱地震作用下的內力調整,高規(guī)框支柱地震作用下的內力調整,高規(guī)10.2.7條規(guī)定:條規(guī)定:v 1支柱數(shù)目不多于支柱數(shù)目不多于10根時根時:當框支層為當框支層為12層時各層每根柱層時各層每根柱所受的剪力應至少取基底剪力的所受的剪力應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v 2當框支層為當框支層為3層及層及3層以上時,各層每根柱所受的剪力應至層以上時,各層

21、每根柱所受的剪力應至少取基底剪力的少取基底剪力的3%。;。;v 3框支柱數(shù)目多于框支柱數(shù)目多于10根時,當框支層為根時,當框支層為12層時每層框支層時每層框支柱所接受剪力之和應取基底剪力柱所接受剪力之和應取基底剪力20%;v 4當框支層為當框支層為3層及層及3層以上時,每層框支柱所接受剪力之和層以上時,每層框支柱所接受剪力之和應取基底剪力應取基底剪力30%。v 框支柱剪力調整后,應相應調整框支柱的彎矩及柱端梁的剪框支柱剪力調整后,應相應調整框支柱的彎矩及柱端梁的剪力、彎矩。力、彎矩。v 高規(guī)高規(guī)4.9.2、10.2.12條規(guī)定規(guī)定,框支柱在特一級、一、二級條規(guī)定規(guī)定,框支柱在特一級、一、二級抗

22、震時,地震作用產生的軸力分別乘以增大系數(shù)抗震時,地震作用產生的軸力分別乘以增大系數(shù)1.8、1.5、1.2。但在計算軸壓比時不思索該增大系數(shù)。但在計算軸壓比時不思索該增大系數(shù)。v 組合設計內力的調整組合設計內力的調整v 梁設計剪力調整梁設計剪力調整 v 轉換梁設計剪力調整轉換梁設計剪力調整 v 柱設計內力調整柱設計內力調整 v 框支柱設計剪力調整框支柱設計剪力調整 v 剪力墻設計內力調整剪力墻設計內力調整框支柱的剪力調整框支柱的剪力調整 框支柱從規(guī)范剪力到設計剪力是怎樣調整的?框支柱從規(guī)范剪力到設計剪力是怎樣調整的? 框支柱從規(guī)范內力到設計內力需經過:框支柱從規(guī)范內力到設計內力需經過: 地震內力

23、的放大:地震內力的放大: 1薄弱層薄弱層1.15的調整轉換層應強迫為薄弱層;的調整轉換層應強迫為薄弱層; 2統(tǒng)計層剪力,求出需進展統(tǒng)計層剪力,求出需進展2%、3%、20%、30%調整的放大系數(shù);調整的放大系數(shù); 3雙向地震組合的內力放大普通轉換層構造選雙向地震組合的內力放大普通轉換層構造選擇較多;擇較多; 留意:程序是先做留意:程序是先做“雙向地震組合雙向地震組合3后做后做“樓層樓層剪力調整剪力調整2,兩者次序不同,結果是不同的。,兩者次序不同,結果是不同的。 4設計內力的放大:設計內力的放大: 各層框支柱均采用一樣的設計剪力放大系數(shù):各層框支柱均采用一樣的設計剪力放大系數(shù): 特特1級、級、1

24、級、級、2級、級、3級的設計剪力放大系數(shù)分別為:級的設計剪力放大系數(shù)分別為: 3.024、 2.1、1.5 、1.265 特特1級、級、1級、級、2級、級、3級的設計彎矩調整系數(shù)那么與普級的設計彎矩調整系數(shù)那么與普通柱一樣調整通柱一樣調整轉換梁的內力調整轉換梁的內力調整 框支托梁的設計內力是怎樣調整的?框支托梁的設計內力是怎樣調整的? 框支托梁從規(guī)范內力到設計內力需經過:框支托梁從規(guī)范內力到設計內力需經過: 地震內力的放大:地震內力的放大: 1薄弱層薄弱層1.15的調整轉換層應強迫為薄弱層;的調整轉換層應強迫為薄弱層; 2雙向地震組合的內力放大普通轉換層構造選擇較雙向地震組合的內力放大普通轉換

25、層構造選擇較多;多; 3地震內力無條件放大,對特地震內力無條件放大,對特1級、級、1級、級、2級,放大級,放大系數(shù)分別為:系數(shù)分別為:1.8、1.5、1.25 設計內力的放大:設計內力的放大: 框支托梁的設計剪力調整系數(shù)與普通梁一樣。對特框支托梁的設計剪力調整系數(shù)與普通梁一樣。對特1級、級、1級、級、2級、級、3級,放大系數(shù)分別為:級,放大系數(shù)分別為:1.56、1.3、1.2、1.1 框支托梁為什么容易抗剪超限?框支托梁為什么容易抗剪超限? 緣由主要是上部剪力墻與下部托梁協(xié)調任務,傳給下部緣由主要是上部剪力墻與下部托梁協(xié)調任務,傳給下部的內力太大呵斥。由上例的內力太大呵斥。由上例188號梁所例

26、:號梁所例: 恒載產生的剪力:恒載產生的剪力:2433kN 地震產生的剪力:地震產生的剪力:2301kN 地震力控制是由于地震剪力的調整太大的緣由。地震力控制是由于地震剪力的調整太大的緣由。 由此可見,豎向荷載、地震荷載是梁抗剪截面超限的主由此可見,豎向荷載、地震荷載是梁抗剪截面超限的主要緣由。要緣由。第第188號托梁所在的位置號托梁所在的位置托梁與上部剪托梁與上部剪力墻的協(xié)調點力墻的協(xié)調點托梁上部墻體的單元劃分托梁上部墻體的單元劃分 外部要素:外部要素:1荷載能否太大;荷載能否太大;2構造剛度能否部構造剛度能否部分偏?。环制?;3地震設防烈度與構造設計能否存在矛盾。地震設防烈度與構造設計能否

27、存在矛盾。 內部要素:內部要素:1殼單元與桿單元的位移協(xié)調能否會帶來殼單元與桿單元的位移協(xié)調能否會帶來應力集中;應力集中;2桿單元相對很短,能否會呵斥剛度偏大,桿單元相對很短,能否會呵斥剛度偏大,以致吸引荷載;以致吸引荷載;3單元劃分能否不合理。單元劃分能否不合理。 所以,可以見到轉換層構造的復雜性。因此我們建議采所以,可以見到轉換層構造的復雜性。因此我們建議采用多個不同模型的軟件復核,如:用多個不同模型的軟件復核,如:PMSAP、FEQ等。等。 梁截面抗剪承載力:梁截面抗剪承載力:b*h=0.8*1.8,C40 0.15fcbho=0.15*19100*0.8*(1.8-0.0425)/0.

28、85=4739kN 遠不滿足設計剪力遠不滿足設計剪力11725kN的要求,需求添加截面,提的要求,需求添加截面,提高強度,或采用其它方法。高強度,或采用其它方法。v根本要求的條文規(guī)定:根本要求的條文規(guī)定:v4.2.2-14.2.2-1和表和表4.2.214.2.21關于關于A A、B B級最大適用高度的規(guī)定;級最大適用高度的規(guī)定;v第第10.2.210.2.2條條 8 8度不宜超越度不宜超越3 3層;層;7 7度不宜超越度不宜超越5 5層;層;v第第10.1.210.1.2條條 9 9度抗震設計,不應采用帶轉換層構造;度抗震設計,不應采用帶轉換層構造;v按表按表4.8.24.8.2和表和表4.

29、8.34.8.3,正確填寫構造構件的抗震等級;,正確填寫構造構件的抗震等級;v第第10.2.3 10.2.3 條,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構造布置有關規(guī)條,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構造布置有關規(guī)定。定。 v設計調整設計調整v薄弱層。薄弱層。v程度轉換構件。程度轉換構件。v豎向轉換構件豎向轉換構件框支柱??蛑е 轉換層剛度的條文規(guī)定轉換層剛度的條文規(guī)定v 位移比、周期比位移比、周期比 。v 轉換層上部與下部構造的側向剛度比轉換層上部與下部構造的側向剛度比 。v 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 v 高規(guī)的高規(guī)的10.2.4條,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條,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墻肢總高度的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墻肢總高度的1/8二者的較大二者的較大值。值。v 抗震等級抗震等級 v 當轉換層位置設置在當轉換層位置設置在3層或層或3層以上時,框支柱、位于底部層以上時,框支柱、位于底部加強部位的剪力墻抗震等級宜按表加強部位的剪力墻抗震等級宜按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