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實驗操作項目及技能要求_第1頁
小學科學實驗操作項目及技能要求_第2頁
小學科學實驗操作項目及技能要求_第3頁
小學科學實驗操作項目及技能要求_第4頁
小學科學實驗操作項目及技能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學科學實驗操作項目及技能要求(五年級)實驗內容: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1、太陽和影子實驗器材:小標桿(大頭針豎直插在橡皮上)、記錄紙(標有方向)、溫度計、鐘表、筆、指南針(最好要有)實驗類型: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明確觀測任務本次觀測,涉及影子、氣溫、時間的記錄,而且歷時一天,大約要收集7至8次數(shù)據(jù),如果任務不明、方將會使一天的觀測流于形式,所以讓學生明確觀測任務尤為重要:1.每一節(jié)下課,在記錄紙上畫出小標桿的影子;2.用溫度計測出當時的溫度,并在影子旁標上當時的溫度和時間;2.明確觀測方法1.記錄紙上的方向要與實地的東、南、西、北一致;2.每一次

2、觀測,小標桿都要放在記錄紙黑色圓點上;(為了方便學生的觀測,建議記錄紙的中間標上黑色圓點)3.記錄影子時,可用“”或“”在影子末端作下標志即可;(先畫一圓點,記錄全部結束后再連線。)4.觀測氣溫時,應把溫度計放在太陽曬不到的地方測量;5、學生在觀察時要明確分工;3.學生觀測1、學生分組觀測,并記錄觀測結果;2、學生整理觀測數(shù)據(jù);4實驗總結學生交流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實驗結論:一天中,影子變化由長至短再至長,溫度變化由低高低。 實驗內容:模擬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五年上冊第一單元)課題:1、太陽和影子實驗器材:手電筒、竹篾(或鐵絲)、小標桿(大頭針豎直

3、插在橡皮上)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組裝模擬裝置1.組裝模擬裝置并介紹:手電筒代表太陽,竹篾代表太陽運動的軌跡,小標桿代表地球上能產生影子的物體。2.探究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1.觀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 影子的長短和太陽的高度的關系2.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3.實驗總結學生交流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長。 實驗內容:模擬晝夜變化(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3、晝夜交替實驗器材:投影儀(或手電筒)、地球儀、人物模型實驗類型:教師演示 實驗步驟操

4、 作 要 點1.明確地球儀轉動的方向1.討論:地球儀應朝哪個方向轉動?2.游戲:一人從你左邊出現(xiàn),又在你右邊消失,又在你左邊出現(xiàn),猜想一下你和這個人怎樣運動才會產生這樣的現(xiàn)象? 3、明確地球儀轉動的方向:由西向東2.模擬晝夜變化1、在地球儀上某一個國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地球儀與投影的距離不能太近,要讓投影儀射出的光“包圍”地球;)3、緩慢轉動地球儀,邊轉動邊觀測;3.實驗總結根據(jù)觀測現(xiàn)象分析晝夜交替的原因。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xiàn)象就會交替出現(xiàn)。

5、60;實驗內容: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4、看月亮實驗器材:月相盒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介紹月相盒1.小電筒代表太陽;2.盒中間的乒乓球代表月球;3.月相盒周圍的小孔代表一個月中在不同時候看月相;2.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1.學生連續(xù)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注意時間變化;2.邊觀察邊記錄觀察結果;3.觀察總結展示學生觀察結果,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一個月中月相變化。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一個月中月相變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殘月下弦月蛾眉月 。 實驗內容:光的直線傳播 (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1、光的行進實

6、驗器材: 實驗一:小孔板(鉆有小孔的紙板或木板)、手電筒 實驗二:長方形紙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張半透明的紙、鋁箔紙(也可不用)、膠水、釘子(大頭針)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探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1.預測:光在空氣中是沿什么路線傳播的?2.提供實驗器材:3張小孔板、手電筒(手電筒不可用激光筆代替)3.設計實驗方案:用手電筒橫向照射小孔,從第三個小孔看手電筒的光來判斷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4.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在較暗的光線下效果較好)5.交流實驗現(xiàn)象,小結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2.做一個小孔成像的模擬實驗1.介紹制作材料:長方形紙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張半透

7、明的紙、鋁箔紙、膠水、釘子(大頭針)。2、演示并指導制作方法:在紙盒底部割出一個小窗;在紙盒的另一頭用透明紙蒙??;用鋁箔紙把小窗蓋上,并用釘子(大頭針)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鉆一個孔;3.學生分組制作。4.指導學生觀察:將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戶,前后移動紙盒,直至能在紙上看到清晰的影像為止。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3.實驗總結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總結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實驗內容:研究鏡子成像的特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課題:2、照鏡子實驗器材:平面鏡、記錄紙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提供實驗材料

8、提供實驗器材及輔助材料:平面鏡(每位同學一塊)、輔助材料橡皮、畫有一顆五角星的記錄紙、印有一段文字的記錄紙。 2.交流實驗方法1.討論:你準備怎樣來玩鏡子?2.交流實驗方法、教師適時重點引導;閉起一只眼睛照鏡子觀察現(xiàn)象;直立兩面鏡子,不斷變化鏡子之間的角度,觀察鏡中物體的變化;看著鏡子,讓筆在五角星的縫隙間“行走”;借助鏡子讀文字;3.實驗研究1.學生分組“玩”鏡子;2.學生邊“玩”鏡子邊記錄實驗現(xiàn)象3.實驗總結交流實驗現(xiàn)象,準確描述鏡子成像的特點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光路是可逆的;鏡子中的影像是與實際物體左右相反;兩塊直立鏡子間的夾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鏡子與物體角度

9、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實驗內容:研究不同透鏡的特點和作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課題:3、研究透鏡 實驗器材: 凸透鏡、凹透鏡、白紙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觀察不同透鏡的特點1.提供兩種不同的透鏡。2.觀察、比較兩種不同透鏡的特點。2.研究不同透鏡的作用 1.用不同透鏡觀察物體,然后比較觀察現(xiàn)象;2、讓陽光穿過不同透鏡,盡量讓鏡面與光線垂直,調節(jié)鏡片與地面的距離,然后比較觀察現(xiàn)象;3、觀察兩種不同透鏡的成像特點:把透鏡對著窗戶,調節(jié)透鏡和白紙的距離,仔細觀察白紙上所看到的現(xiàn)象;3.實驗總結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準確描述透鏡產生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 。4

10、.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鏡有縮小縮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線經(jīng)過透鏡時會發(fā)生偏折。 實驗內容:研究太陽光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課題:4、七色光實驗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鏡、手電筒、水槽、白張(或三棱鏡) 合成彩色光白色圓紙片、鐵釘、彩筆 濾光實驗手電筒、紅黃藍三色玻璃紙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巧造彩虹1.提供實驗器材:平面鏡、手電筒、水槽、白張。2.教師邊演示邊指導實驗方法:將平面鏡傾斜著放入水槽,并設法將鏡子固定;打開手電筒,讓光線照在水下部分的鏡面上;將白紙在手電筒的上方舉

11、起來,移動手電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為止。3.學生分組實驗,邊實驗邊記錄。4.交流實驗現(xiàn)象。(此實驗也可直接用三棱鏡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陽光下平穩(wěn)放置三棱鏡;2、輕輕轉動三棱鏡,使光線投射到室內或暗處的走廊墻壁上;3、觀察光的顏色。)2.合成彩色光實驗1.指導學生在圓紙片上用水彩筆畫出等份的七種顏色。2.將鐵釘插入圓紙片中心,制成一個陀螺。3.轉動陀螺,學生觀察記錄。3.濾光實驗1. 演示:將紅顏色的玻璃紙罩在手電筒上,然后罩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 2.將黃色、藍色的玻璃紙分別罩在手電筒上,打開手電筒。3.讓光投射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3.實驗總結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認識

12、太陽光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太陽光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 實驗內容:連接電路(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簡單電路實驗器材:電池、導線、小電珠實驗類型: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認識實驗材料學生認識電池、導線、小電珠。2.連接簡單的電路1.學生分組嘗試連接電路,想辦法使小電珠亮起來。2.指名成功小組演示。3.再次分組連接電路,并畫出電路圖。4.展示電路圖3.實驗總結對所觀察到的不同電路圖進行分析。4.整理器材將所有實驗器材整理好。實驗結論: 簡單電路是由電池、導線、小電珠構成的。 實驗內容:了解開關的作用(五年級上冊第三

13、單元)課題:1、簡單電路實驗器材:電池盒、電池、導線若干、燈座、小電珠、開關實驗類型: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認識開關1.討論:如何控制小電珠的亮滅?2.介紹開關.2.連接電路1.學生分組嘗試連接用開關控制小電珠亮滅的電路。2.指名成功小組演示。3.再次分組連接電路,并畫出電路圖。4.展示電路圖3.實驗總結對所觀察到的不同電路圖進行分析,準確認識開關的作用。4.整理器材將所有實驗器材整理好。實驗結論:開關可以控制電路的連接與斷開。 實驗內容:判別導體和絕緣體(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題:2、導體和絕緣體實驗器材:電池、電池盒、開關、小電珠、燈座、導線若干、檢測物體(剪刀、鉛

14、筆、回形針、橡皮、塑料圓珠筆等)、檢測液體(自然水、純凈水、鹽水)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制作檢測電路1.把電池裝入電池盒。2.把小電珠裝入燈座,注意裝小電珠時不要太用力。3.用導線把電池盒、小燈座、開關連接起來,并留出檢測線,注意所用導線兩頭的絕緣層一定要事先剝去。4.檢測電路的通電情況。2.檢測物品的導電性能1.預測:哪些物體能導電?2.用檢測電路分別檢測物品的導電性能:將檢測物品分別接入檢測電路,通過小電珠的亮與滅來判斷物品的導電性能。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4.交流實驗結果。3.檢測液體的導電性能1.預測:哪些液體能導電?2.用檢測電路分別檢測液體的導電性

15、能:將檢測電路留出的兩根檢測線都放入液體中,通過小電珠的亮與滅來判斷液體的導電性能。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4.交流實驗結果。4、檢測人體的導電性1.介紹驗電球。2.用驗電球檢測人體的導電性:用兩只手分別接觸驗電球的兩個觸點來判斷人體的導電性能。3.實驗總結根據(jù)實驗結果,準確認識導體和絕緣體。4.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如回形針、鐵釘、鹽水、人體等; 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如橡皮、木頭、純凈水等。 實驗內容:檢測暗盒里的電路(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3、探測暗盒里的電路實驗器材:電路暗盒、電池、電池盒、燈座、小電珠、導線實驗類型:學生操作 實

16、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制作檢測電路1.把電池裝入電池盒。2.把小電珠裝入燈座,注意裝小電珠時不要太用力。3.用導線把電池盒、小燈座連接起來,并留出檢測線,注意所用導線兩頭的絕緣層一定要事先剝去。4.檢測電路的通電情況。2.檢測暗盒里的電路1.交流檢測注意點:檢測電路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檢測,避免遺忘;檢測過程中不能打開暗盒;邊檢測邊記錄,為了方便,檢測結果建議用“”“×”表示;2.學生分組檢測。3.根據(jù)檢測結果畫出暗盒電路。4.學生交流檢測結果。3.實驗總結打開暗盒觀察實際電路,判斷檢測電路的正確性。4.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內容:探究磁鐵的性質(五年級上冊第

17、三單元)課題:4、研究磁鐵實驗器材:條形磁鐵、大頭針、水槽、泡沫片、細線、環(huán)行磁鐵、塑料棒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提出實驗內容提供實驗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鐵的性質。 2.探究磁鐵的性質1.交流實驗方法:磁性的傳遞:把大頭針的一頭靠近磁鐵吸住,用另一頭靠近另一個大頭針,依次操作,看看磁鐵能連續(xù)吸起幾個大頭針。磁鐵能指示方向:方法一:懸掛法。用線系在條形磁鐵的中間,注意線不能太粗,細棉線較好,然后把磁鐵吊起來,使磁鐵盡量呈水平狀態(tài),最后輕輕轉動磁鐵,觀察磁鐵靜止時兩端的指向;方法二:水浮法。將條形磁鐵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將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輕輕

18、轉泡沫板,觀察靜止時磁鐵兩端的指向;磁鐵兩極的相互作用:將兩塊環(huán)行磁鐵套入塑料棒實驗,分別觀察兩塊環(huán)行磁鐵的同極和已極相互靠近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較:先在條形磁鐵上取5個點,然后在點上一個接一個掛大頭針,然后通過比較大頭針的個數(shù)來判斷磁力的大?。▽嶒炛械臈l形磁鐵用大的效果較明顯);2.學生分組實驗,邊實驗邊用文字或圖示記錄實驗結果。3.實驗總結交流觀察結果,認識磁鐵的性質,分享探究的快樂。4.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磁鐵的性質有:磁鐵的磁性可以傳遞;磁鐵兩端的磁性最強,叫磁極。指北的一端是北極,指南的一端是南極;磁鐵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19、60;實驗內容: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2、電磁鐵實驗器材:電池2節(jié)、粗細不同的導線2根、粗細不同的鐵釘2根、回形針一盒、培養(yǎng)皿(可用小盒子代替)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明確研究的問題1.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電池節(jié)數(shù)有關;2.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鐵釘粗細有關;3.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導線粗細有關;4.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繞線圈數(shù)有關;2.設計對比實驗1.選擇一個研究因素(以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電池節(jié)數(shù)有關為例),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法。2.邊交流實驗方法邊演示:保持不變的因素:鐵釘一樣、導線一樣、線圈圈數(shù)一樣、改變的因素:電

20、池的節(jié)數(shù)3.選擇其它因素設計實驗方法,交流指點。3.對比實驗1.建議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因素研究;2.建議每個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間數(shù)(或平均數(shù)),這樣的數(shù)據(jù)更有說服力。3.邊實驗邊記錄數(shù)據(jù)。4.實驗總結匯總實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5.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大小、線圈圈數(shù)有關。電磁鐵也有南北極。  實驗內容:測量1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shù)(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1、測量呼吸和心跳實驗器材:聽診器、秒表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測量安靜狀態(tài)下1分鐘的呼吸和心跳1.教師演示聽診器測量心跳,重點示范確定心臟的位置很

21、重要(心臟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2.指導秒表的正確使用。3.學生分組用聽診器、秒表測量安靜狀態(tài)下自己1分鐘的心跳,建議同學之間相互測定較好。4.提醒測量呼吸次數(shù)的注意點:吸一口氣呼一口氣算一次呼吸。5.學生分組測量安靜狀態(tài)下自己1分鐘的呼吸。6.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shù)據(jù)。2.測量運動結束后1分鐘的呼吸和心跳1. 運動2分鐘即可。2.2分鐘運動結束后立即測量1分鐘心跳和呼吸。3.學生分組測量,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shù)據(jù)。3.實驗總結匯總實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靜止狀態(tài)與運動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4.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一般情況下,學生每分鐘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運動會使

22、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實驗內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較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肺和呼吸實驗器材:澄清石灰水1瓶、保鮮袋2個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收集空氣和呼出的氣體1.用兩個保鮮袋分別收集空氣和呼出的氣體,在收集呼出的氣體時,將保鮮袋對準嘴巴多次呼氣即可,另外,注意兩個保鮮袋中搜集的氣體要差不多。2、收集空氣、收集呼出氣體的兩個保鮮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則觀察的實驗現(xiàn)象會有偏差。2.比較實驗1.將澄清的石灰水分別倒入兩個保險袋中實驗比較,在實驗中要注意,兩個保鮮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過多,而且倒入兩個保鮮袋中的石灰

23、水要差不多,當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鮮袋以后及時將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來。2.如果沒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學試劑藥店購買氫氧化鈣溶液。3.搖晃保鮮袋后,觀察比較。4.邊實驗邊記錄實驗發(fā)現(xiàn)。3.實驗總結交流實驗結果,比較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的不同。 3.整理器材將實驗保鮮袋放進垃圾袋,其余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 呼吸時,我們吸進富有氧氣的空氣,呼出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 實驗內容:測肺活量(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肺和呼吸實驗器材: 塑料瓶(大飲料瓶)、100ml燒杯、白紙條、記號筆、膠水、水槽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制作肺活量測量器。1.沿塑

24、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貼上白紙條;2.用100ml的燒杯裝滿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記號筆沿水面標上100ml的記號,依次進行,標到1000ml即可。2.測肺活量1.測量前,一定要先將塑料中裝滿水,并蓋上蓋子;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沒在水的下方;3.在水中旋開蓋子,將直角彎頭管的一頭伸進塑料瓶;4、吸足一口氣,盡最大力氣向水中吹氣;5、讀出自己的肺活量,讀的時候是讀出瓶中空的體積,不是讀出瓶中水的體積;4.在第二個同學測之前,也一定要將瓶中的水裝滿。3.實驗總結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響因素。 3.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人的肺活

25、量有大有小。 實驗內容:研究心臟的跳動和血液循環(huán)(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3、心臟和血液循環(huán)實驗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體血液循環(huán)圖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模擬心臟跳動 1.在水中反復擠壓和放松塑料瓶,仔細觀察現(xiàn)象,實驗時水槽中的水要適量。2.在水中擠壓塑料瓶的活動可以利用輸液管替換,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醫(yī)院里的輸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間的塑料小瓶子的兩端各保留適當長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兩個培養(yǎng)皿,往其中一個倒入適量紅水,擠壓塑料小瓶,仔細觀察現(xiàn)象。2.觀察人體血管圖1.觀察、介紹人體的血管。2.找一找,在人身體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脈

26、搏。3.教師重點演示:指導測量頸動脈、橈動脈的脈搏。4.感受自己的脈搏跳動。3.測量1分鐘的心跳和脈搏次數(shù)。1.脈搏和心跳最好同時測出,因為人的心跳次數(shù)并非固定不變。2.測量活動可以兩人合作完成,如同學幫助測脈搏,自己測心跳,教師控制時間,然后輪換。3.邊測量邊記錄數(shù)據(jù)。3.實驗總結交流、比較自己1分鐘心跳、脈搏跳動次數(shù),認識心臟的功能。 3.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心臟總是在不停地跳動,并與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一致。 實驗內容:彩色水點實驗(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解釋實驗器材:培養(yǎng)皿、白紙條、夾子、水彩筆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畫彩色水

27、點1.用彩色水筆在白紙條的一端畫上不同顏色的圓點,注意:彩色圓點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圓點畫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圓點離紙的下端距離要一樣。2.白紙條要選擇柔韌一點的,如宣紙、面巾紙。 2. 實驗觀察1.用夾子夾住紙條,將紙條的下方放進裝有清水的培養(yǎng)皿中,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彩色圓點不能碰到水面、紙條要同時放入水中。2.當水慢慢地被吸上紙條后,仔細觀察圓點發(fā)生的變化。 3.實驗總結交流實驗現(xiàn)象,對實驗現(xiàn)象作出解釋。3.整理器材將實驗紙條放進垃圾袋,其余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紅、黃、藍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單色調不變;其余顏色都是中間色,在一定條件下,中間色將分解還原為原色。 實驗內容:探究

28、杠桿省力的秘密(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題:1、怎樣抬高講臺實驗器材:帶有刻度的木尺、若干同樣的鐵圈、火柴盒、牙簽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組裝杠桿實驗裝置1.在火柴盒的盒面中央放上一根牙簽;2.把木尺橫放在牙簽上,使牙簽在木尺的中間,使木尺平衡;3.如果木尺的平衡點不在木尺的中央,可用在木尺上翹的一端加橡皮泥的方法使木尺保持平衡。2.探究杠桿平衡的方法1.在木尺左邊第二道線上放兩個鐵圈,那在木尺右邊該怎樣放鐵圈就能使木尺保持平衡呢?2.提醒實驗注意點:放鐵圈時要輕、如有多個鐵圈要壘起來放,不能分散開來放;強調每一次只能在木尺右邊一個地方放鐵圈,不能分散

29、放在右邊的兩個地方;3、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3.實驗總結根據(jù)杠桿平衡的不同方法,探究杠桿省力的秘密。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在阻力不變的情況下,離支點越近就越省力。 實驗內容:探究斜面能省力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題:2、斜坡的啟示實驗器材:平板測力計、小車、光滑的長木板、長方形木塊(可用長方形儀器盒代替)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測出垂直提升小車所需的力1.用平板測力計垂直提升小車;2.讀出實驗數(shù)據(jù),注意讀數(shù)時,眼睛應與測力計平視。2.測出在不同坡度斜坡上拉動小車所需的力1.利用同一塊長方形木塊,想辦法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

30、(可以利用長方形的長、寬、高)2.提醒實驗注意點:提升小車時要勻速、緩慢向上運動;平板測力計要與木板保持平行;在小車運動的過程中讀出讀數(shù);木板每次搭在木塊上的位置應相同。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4.匯總學生實驗數(shù)據(jù)。3.實驗總結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找出斜面省力的秘密。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就越省力。 實驗內容:探究輪軸的作用(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題:3、擰螺絲釘?shù)膶W問實驗器材:兩個鉤碼、組裝輪軸的部件、鐵架臺、平板測力計、兩根粗棉線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測出提升兩個鉤碼所需要的力1.用平板

31、測力計垂直提升兩個鉤碼;2.讀出實驗數(shù)據(jù),注意讀數(shù)時,眼睛應與測力計平視。2.測出用輪軸提升兩個鉤碼所需要的力1.演示組裝輪軸:把一根粗棉線的一頭拴在軸上,讓線沿軸槽繞過,并在線的另一頭掛上鉤碼;把另一根粗棉線的一頭拴在輪上,讓線沿輪槽繞過,并在線的另一頭向下掛上測力計;2.提醒實驗注意點:為了獲得較為準確的數(shù)據(jù),要求學生分別用大輪、小輪做三次實驗,求平均數(shù);讀數(shù)時應在拉動測力計過程中讀出,不能在剛拉動或拉動停止后讀數(shù)。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4.匯總學生實驗數(shù)據(jù)。3.實驗總結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找出輪軸省力的秘密。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使用輪軸能省力,在軸一定的情

32、況下,輪越大越省力。  實驗內容:探究滑輪的作用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題:4、國旗怎樣升上去實驗器材:組裝滑輪的部件、一個鉤碼、鐵架臺、平板測力計、兩根粗棉線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測出提升一個鉤碼所需要的力1.用平板測力計垂直提升一個鉤碼;2.讀出實驗數(shù)據(jù),注意讀數(shù)時,眼睛應與測力計平視。2.測出用定滑輪、動滑輪提升1個鉤碼所需要的力1.演示組裝滑輪:定滑輪:把定滑輪用棉線(或螺絲)固定在鐵架臺上,然后將另一根棉線沿軸槽繞過滑輪,一頭掛鉤碼,一頭掛測力計;動滑輪:把棉線的一頭系在鐵架臺上,將棉線的另一頭沿動滑輪下方的溝槽繞過,在棉線的另一頭掛上測

33、力計,在動滑輪下方掛上一個鉤碼;2. 提醒實驗注意點:為了獲得較為準確的數(shù)據(jù),要求學生分別用定滑輪、動滑輪做三次實驗,記下平均數(shù);拉動時保持動作輕緩、勻速;拉動時不要讓線繩脫離滑輪溝槽;讀數(shù)時應在拉動測力計過程中讀出,不能在剛拉動或拉動停止后讀數(shù)。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4.匯總學生實驗數(shù)據(jù)。3.實驗總結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找出使用滑輪的秘密。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方向;使用動滑輪不能改變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輪組既能改變方向,又能省力。 實驗內容:探究鏈條傳動的特點(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課題:5、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秘實驗器材

34、:兩個大小不同的齒輪(可用膠帶把瓦楞紙條固定在圓蓋上自制)、鏈條圈(瓦楞紙條圈)、記號筆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組裝鏈條傳動裝置1.把大小不同的兩個齒輪放在桌面上,用鏈條圈(或瓦楞紙條圈)套在兩個齒輪的外圍;2.把大小不同的兩個齒輪向兩邊拉,使齒輪繃緊鏈條圈(或瓦楞圈)2.觀察鏈條傳動的特點 1.在兩個齒輪上分別用記號筆畫出一條半徑;2.轉動一個齒輪,仔細觀察兩個齒輪轉動的方向和圈數(shù);3.用文字或示意圖記錄結果。3.實驗總結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準確描述鏈條傳動特點。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鏈條傳動特點是齒輪轉動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齒輪轉動的

35、速度比小齒輪慢。 實驗內容:探究齒輪傳動的特點(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課題:6、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秘實驗器材:齒輪組及支架(也可用膠帶把瓦楞紙條固定在圓蓋上自制兩個大小不同的齒輪)、記號筆、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組裝齒輪傳動裝置把大小不同的兩個齒輪放在桌面上,注意兩個齒輪的齒與齒咬合。2.觀察齒輪傳動的特點 1.在兩個齒輪上分別用記號筆畫出一條半徑;2.轉動一個齒輪,仔細觀察兩個齒輪轉動的方向和圈數(shù);3.用文字或示意圖記錄結果。3.實驗總結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準確描述鏈條傳動特點。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齒輪傳動特點是齒輪轉動的方向

36、相反,速度不同,大齒輪轉動的速度比小齒輪慢。 實驗內容:研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的關系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課題:1、折形狀實驗器材:A4打印紙3張、雙面膠、新華字典(可用科學書代替)、鉤碼實驗類型: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折形狀1.取A4紙的寬為高,用3張A4紙分別折成不同形狀的紙筒,注意在折紙筒時要事先考慮留出連接部分,紙筒的連接部分用雙面膠粘起來。2.比較實驗1.把新華字典放到紙筒上面,然后在新華字典中心加鉤碼,記錄各種紙筒能承受多少鉤碼不被壓垮。2、提醒實驗注意點:加鉤碼時,要將鉤碼放在新華字典中心 ;加鉤碼時要輕放;計算紙筒能承受多少鉤碼時,要用壓垮紙筒的鉤碼數(shù)

37、減1。3.實驗總結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作出比較。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不同形狀的紙筒承受力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柱形紙筒中,圓柱形紙筒承受力較好。 實驗內容:搭建支架(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題:2、搭支架實驗器材:吸管、透明膠帶、剪刀、1塊木塊、若干盒鉤碼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設計支架圖1.提出要求:吸管限定20根、搭建時間限定10分鐘,支架高度不低于15cm;2.畫出支架設計圖,考慮如何提高支架的穩(wěn)定性。2.搭建支架1.利用限定材料,根據(jù)設計圖搭建支架;2、提醒實驗注意點:用透明膠連接固定時,建議用透明膠帶先在一根吸管上繞一圈,然后

38、再繞到另一根需要連接的吸管上,這樣連接較方便;吸管不能用剪刀剪斷;小組在制作過程中要加強合作。3.比較穩(wěn)定性1.小組上講臺展示作品,并用加鉤碼的方法檢測作品的穩(wěn)定性,在檢測的時候,將木塊放在支架上,然后將鉤碼放在木塊上;2.計算支架能承受多少鉤碼時,要用壓垮支架的鉤碼數(shù)減1。3.實驗總結對所觀察到的不同支架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4.整理器材將所有實驗器材整理好。實驗結論:三角形結構越多,支架越穩(wěn)定。  實驗內容:研究不同橋梁的承受力(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題:3、建橋梁實驗器材:A4紙1張、小紙盒1個、鉤碼若干、木塊2個 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橋梁設計

39、與制作1.討論:用1張A4紙設計不同的橋梁。2.演示:平板橋、拱橋、槽形橋(斜拉橋操作難度大,建議制作槽形橋)3.學生分組制作平板橋、拱橋、槽形橋。2.探究不同橋梁的承受力1.預測:哪種橋梁的承受力最大?2.討論實驗注意點:橋墩間的距離要一致;放鉤碼的紙盒子要放在橋梁的中間,放鉤碼時要輕;計算橋梁能承受多少鉤碼時,要用壓垮橋梁的鉤碼數(shù)減1;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4.匯總學生實驗數(shù)據(jù)。3.實驗總結結合所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綜合分析。4.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 不同形狀的橋梁承受力是不同的。橋梁的承受力與橋梁的厚度、欄桿的高度都有關系。 實驗內容:造房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題:4、造房子實驗器材:報紙若干、透明膠帶、 實驗類型: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 設計房子1.提出造房子要求:報紙限定(每組20張)、時間限定(25分鐘)、比房子的結實、美觀、成本低。2.小組討論、商量,根據(jù)要求畫出設計圖。3.小組成員分工。2.造房子1.提供造房子材料。(也可組織學生提前準備材料)2.學生分組利用材料造房子。3.實驗總結1.觀察、比較各小組造的房子。2.學生根據(jù)結實、美觀、成本低的標準對各小組造的房子進行評價。3.交流造房子的快樂與艱辛。4.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