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陳家祠導(dǎo)游詞五篇_第1頁
廣東陳家祠導(dǎo)游詞五篇_第2頁
廣東陳家祠導(dǎo)游詞五篇_第3頁
廣東陳家祠導(dǎo)游詞五篇_第4頁
廣東陳家祠導(dǎo)游詞五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廣東陳家祠導(dǎo)游詞五篇陳家祠堂坐落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 陳氏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 年),光緒二十年(1894 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lián)合建造的, 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廣東陳家祠導(dǎo)游詞五篇范文, 歡迎借鑒參考。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 。陳家祠堂坐落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 “陳氏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 年),光緒二十年(1894 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lián)合建造的, 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陳家祠堂的建筑結(jié)構(gòu)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筑面積達8000 平方

2、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lián)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 “聚賢堂 ”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 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 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huán)繞。 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之用, 后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cè)房供書院使用。建筑風格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洞內(nèi)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瓏的小作品,裝飾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精致纖巧,各具特色,特別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

3、廣羅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風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風格獨具。 祠前的壁間有六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 每幅磚雕長達4 米,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雕刻好了以后再連接成一體的, 立體、 多層次的畫面里有神話傳說、山水園林、花果禽獸、鐘鼎彝銘等等,就像是民間的藝院一般。陳家祠堂在1958 年修繕后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 年參觀后留有一首五言詩: “天工人可代, 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家祠的建筑裝飾工藝早在20 世紀 20 年代已為國內(nèi)外建筑專家和學者所重視,德國和日本的建筑藝術(shù)專著中已有專題介紹。 1959 年辟建為廣東民間工藝館(后于 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4、至今)陳氏書院。 1980 年國家撥??钤俅沃匦?。 在陳家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桿、屋脊、磚墻、梁架、神龕等處, 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tǒng)建筑裝飾以及鐵鑄工藝,琳瑯滿目。陶塑工藝集中在 19 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 西倒座外墻的最具規(guī)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宜芩嚾怂?木雕除梁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后座的11 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 “光緒十六年 ” 、 “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 祠堂中的各種裝飾,豐富多彩,題材廣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書院于光緒二十年(1894 年 )建成,是當時廣東省72 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 目

5、的為本族各地讀書人來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提供住 處。 陳家祠它的建筑裝飾集中體現(xiàn)了廣東民間裝飾藝術(shù)的精華, 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磚雕、陶塑、銅鐵鑄等工藝進行裝飾,建筑中的各種雕刻裝飾, 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內(nèi)縣組織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制作。 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 參加磚雕制的藝人有番禺的黃南山、 楊鑒庭、黎壁竹,南??h的陳兆南、梁澄、梁進等。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shù)量最多,雕式也極為精巧,技藝巧奪天工,十分有名。陳氏書院是廣東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古代藝術(shù)建筑,現(xiàn)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結(jié)構(gòu)布局陳氏書院坐北朝南,為中國 “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由 9 座廳

6、堂、 6 個院落、 10 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院東新辟有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其整體結(jié)構(gòu)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 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筑的中心, 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臺, 石雕欄桿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 堂寬五間, 27 米, 進深五間,米。用柁墩抬梁,設(shè)斗拱, 21 架 6 住出前后廊,屬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扇雙面鏤雕屏門擋中,兩側(cè)裝設(shè)花罩。堂前有月臺,石雕欄桿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

7、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色調(diào)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中進東西廳面寬三間,米,進深五 間,米。用柁墩抬梁,設(shè)斗拱, 21 架 6 柱山墻承檁,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間裝設(shè)4 扇雙面鏤雕隔扇,后金柱次間和廳前后設(shè)通花隔扇。后進大廳三間是安設(shè)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廳堂。 大廳面寬五間,27 米,進深五間,米。用瓜柱抬梁, 21 架 5 柱后墻承重,前出卷棚式廊。 廳后老檐柱之間裝有5 米高達 7 米多的木鏤雕龕罩。 東西廳面寬三間,米,進深五間,米。用瓜柱抬梁, 21 架 5 柱山墻承檁,前出卷棚廊。廳門為 14 扇通花隔扇。廳后亦裝設(shè)木雕龕罩,但規(guī)模比大廳略小。 東西齋和廂房略為

8、低矮, 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東西齋為單間,人字形封火山墻承檁。齋內(nèi)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后窗采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得室內(nèi)外格外清朗。東西廂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廂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蝕花玻璃上落窗裝飾,光線柔和,顯得十分清新幽雅。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裝飾工藝, 集中體現(xiàn)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shù)之精華。其內(nèi)外建筑構(gòu)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令整座書院堪稱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筑寶庫。木雕陳氏書院中的木雕。數(shù)量最

9、多,規(guī)模亦大,內(nèi)容豐富。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 “王母祝壽 ”、 “踐士會盟 ”等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其中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臺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臺上觀看校場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面, 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后為了錦袍而爭奪難解難分的情景。木雕此外各座廳堂、 走放廊的梁架、 雀替以及那長達540 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種瓜果、花紋圖案、人物、動物、無不凝聚了廣東木雕的精華。木雕工藝: 木雕工藝是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shù)品種。一般選用質(zhì)地細密柔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椴木、樺木、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木料上進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藝品。木雕之鄉(xiāng)

10、:被譽為我國木雕之鄉(xiāng)的浙江東陽,有千余年的木雕歷史,北京故宮及蘇、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東陽木雕留世。 東陽木雕, 是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shù)。 其多層次浮雕、散點構(gòu)圖、 保留平面的裝飾, 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又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 格調(diào)高雅, 又稱 “白木雕 ”( 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澤,不同于彩繪) ,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 “國之瑰寶 ”。石雕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 多用在廊柱、 月梁、 券門、欄桿、墻裙、柱礎(chǔ)和臺階等地方。聚賢堂前的月臺石雕欄桿,是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它融洽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雕和陰刻等多種

11、技法,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用連續(xù)纏枝圖案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雕飾。 又把雙面鐵鑄通花欄板嵌入欄桿中, 使呈灰白淡雅的欄桿在色調(diào)深沉的鐵鑄欄板映托下,對比鮮明,主題突出,極富裝飾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裝飾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墻裙、檐廊欄桿及臺階垂帶,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有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基座已失 ),石匠運用圓潤簡練的線條雕琢成形體活潑、神態(tài)祥和、笑臉相迎的瑞獸,這是廣東地區(qū)石獅造型的代表。磚雕主要裝飾在墻檐下、 門楣、 犀頭和檐墻上, 也有作為花窗的裝飾。陳家祠堂廣東磚雕從用材到技法都與北方或江南地區(qū)都有一定差別。 雕制前先由藝人逐塊挑選。 然后依據(jù)整幅圖層次的多少, 將青磚按層排列,依

12、次逐出所屬部分的紋樣, 最后逐層逐塊嵌砌在墻上, 形成多層次的畫面。 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圓雕、 高浮雕、 減地浮雕、 鏤空結(jié)合運用,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線條規(guī)整而又流中暢自如,纖細如絲,故又被稱為 “掛線磚雕 ” 。 陳氏書院首進東西廳的水磨青磚檐墻上,共有 6 幅大型磚雕,是現(xiàn)存廣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磚雕作品之一。 石灣陶塑脊飾。清代在南海、番禺、順德和香港、澳門等地的祠堂廟宇或富家豪宅中, 正脊上大都用石灣燒制的陶塑脊飾。 早期生產(chǎn)的脊飾,多用浮雕花卉圖案紋飾, 隨著石灣陶塑的發(fā)展, 浮雕花卉圖案紋飾逐漸轉(zhuǎn)變?yōu)闅v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的人物脊飾, 這種石灣特有的陶塑脊飾文化,后來由廣東人

13、帶往廣西、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傳往異國,這正上鄉(xiāng)土情懷的自然表現(xiàn)?;宜軓V東舊式民居, 多數(shù)在山墻上兩邊用石灰堆出簡單的卷草紋。 稱 這 草尾 。在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廟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圍則隨建筑的規(guī)格而擴大, 它是廣東民間建筑的主要裝飾工藝, 由于灰需在現(xiàn)場制作,藝人便可根據(jù)題材和空間的需要,充分發(fā)揮其技藝,如將山川水澗景物隨形就勢穿透墻體,或?qū)游铩⒒ɑ艿鹊剿茉斐赏钩鰤w20 至 60 厘米, 立體效果非常突出。 形態(tài)栩栩如生。 色彩喜用大紅大綠, 富麗斑斕, 充滿濃郁的民間藝術(shù)特色。 陳氏書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墻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庭院連廊及東西齋的屋脊上,

14、總長1800 余米,灰塑的題材與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 花鳥、 亭臺樓閣、 山水美景等, 均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陶塑陳氏書院的陶塑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書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 條。首進 5 條和聚賢堂脊飾分別于光緒十七年(1891 年)(聚賢堂脊飾于1976年被臺風刮倒,于 1981 年重塑 )和十九年(1893年)燒制,中、后進的4 條脊飾于光緒十八年 (1892年)燒制,后進大廳的脊飾則完成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11 條脊飾中以聚賢堂的規(guī)模最大, 其總長 27 米, 高米, 連灰塑基座總高達米。 全脊共塑 224個人物,題材包括八仙賀壽、加官進爵、虬髯客與李靖等,整條脊飾恰似一個巨大的舞臺。其他脊飾的題材主要是龍鳳、花鳥、瑞獸、山水以及歷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鐵鑄陳氏書院聚賢堂前后石欄桿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