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大學注解及導讀-1、關(guān)于“四書”的資料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四書第七朱自清(18991948),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本篇節(jié)選自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三聯(lián)書店1982年出版?!八臅褰?jīng)”到現(xiàn)在還是我們口頭上一句熟語?!拔褰?jīng)”是易、書、詩、禮、春秋;“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前二者又簡稱學、庸,后二者又簡稱論、孟;有了簡稱,可見這些書是用得很熟的。本來呢,從前私塾里,學生入學,是從“四書”讀起的。這是那些時代的小學教科書,而且是統(tǒng)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因為沒有不用的。那時先生不講
2、解,只讓學生背誦,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圇吞棗地念,囫圇吞棗地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著,自然會懂的。怎么說將來用得著?那些時候行科舉制度??婆e是一種競爭的考試制度,考試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題目都出在“四書”里,而且是朱注的“四書”里??婆e分幾級,考中的得著種種出身或資格,憑著這種資格可以建功立業(yè),也可以升官發(fā)財;作好作歹,都得先弄個資格到手??婆e幾乎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每個學生都先讀“四書”,而且讀的是朱注,便是這個緣故。將朱注“四書”定為科舉用書,是從元仁宗皇慶二年(西元一三一三年)起的。規(guī)定這四種書,自然因為這些書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讀的價值;規(guī)定朱注,也因為朱注發(fā)明
3、書義比舊注好些,切用些。這四種書原來并不在一起,學、庸都在禮記里,論、孟是單行的。這些書原來只算是諸子書,朱子原來也只稱為“四子”;但禮記、論、孟在漢代都立過博士,已經(jīng)都升到經(jīng)里去了。后來唐代的“九經(jīng)”里雖然只有禮記,宋代的“十三經(jīng)”卻又將論、孟收了進去。中庸很早就被人單獨注意,漢代已有關(guān)于中庸的著作,六朝時也有,可惜都不傳了。關(guān)于大學的著作,卻直到司馬光的大學通義才開始,這部書也不傳了。這些著作并不曾教學、庸普及,教學、庸和論、孟同樣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書”也是他編在一起的,“四書”的名字也因他而有。但最初用力提倡這幾種書的是程顥、程頤兄弟。他們說:“大學是孔門的遺書,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
4、只有從這部書里,還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從論、孟里雖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這部書的分明易曉。學者必須從這部書入手,才不會走錯了路?!边@里沒提到中庸??墒撬麄兪呛芡谱鹬杏沟?。他們在另一處說:“不偏叫作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lǐng)神悟終身受用不盡?!边@四種書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見解,加以系統(tǒng)的說明,四種書便貫串起來了。他說,古來有小學大學。小學里教灑掃進退的規(guī)矩,和禮、樂、射、御、書、數(shù),所謂“六藝”的。大學里教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
5、生日用,都是實學。大學這部書便是古來大學里教學生的方法,規(guī)模大,節(jié)目詳;而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程子說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就是為此。這部書里的道理,并不是為一時一事說的,是為天下后世說的。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舉為初學者的第一部書。論、孟雖然也切實,卻是“應(yīng)機接物的微言”,問的不是一個人,記的也不是一個人。淺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揚可否,用意也不一樣,初學者領(lǐng)會較難。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門的心法,初學者領(lǐng)會更難,程子所以另論。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lǐng),便能領(lǐng)會論、孟里精微的分別去處;融貫了論、孟的旨趣,也便
6、能領(lǐng)會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該修養(yǎng)道心,克制人心,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領(lǐng)會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從大處著眼,讀天下的書,論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論、孟合為“四書”,作為初學者的基礎(chǔ)教本。后來規(guī)定“四書”為科舉用書,原也根據(jù)這番意思。不過朱子教人讀“四書”,為的成人,后來人讀“四書”,卻重在獵取功名;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順序變?yōu)閷W、庸、論、孟,那是書賈因為學、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的緣故;通行既久,居然約定俗成了。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jīng)一章,傳十章;傳是解釋經(jīng)的。因為要使傳合經(jīng),他又顛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補上一段兒
7、。他注中庸時,雖沒有這樣大的改變,可是所分的章節(jié),也與鄭玄注的不同。所以這兩部書的注,稱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孟的注,卻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稱為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大學的經(jīng)一章,朱子想著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話;傳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們記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樣,都接受史記的記載,認為是子思。但關(guān)于書名的解釋,他修正了一些。他說,“中”除“不偏”外,還有“無過無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照近人的研究,大學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學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貫,從前就有人疑心。照近來的看法,這部書的中段也許是子思原著的
8、一部分,發(fā)揚孔子的學說,如“時中”、“忠恕”、“知仁勇”、“五倫”等。首尾呢,怕是另一關(guān)于中庸的著作,經(jīng)后人混合起來的;這里發(fā)揚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謂“至誠”“盡性”,都是的。著者大約是一個孟子學派。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節(jié)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闕疑”、“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yīng)用的。孟子據(jù)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書中說“仁”兼說“義”,分辨“義”、“利”甚嚴;而辯“性善”,教人求“放心”,影響更大。又說到“養(yǎng)浩然之氣”,那“至大至剛”、“配義與道
9、”的“浩然之氣”,這是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所謂天人相通的哲理。書中攻擊楊朱、墨翟兩派,辭鋒咄咄逼人。這在儒家叫作攻異端,功勞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戰(zhàn)國時代,他不免“好辯”,他自己也覺得的;他的話流露著“英氣”,有“圭角”,和孔子的溫潤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稱“亞圣”,次于孔子一等eqoac(,11)。孟子有東漢的趙岐注。論語有孔安國、馬融、鄭玄諸家注,卻都已殘佚,只零星地見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漢儒注經(jīng),多以訓詁名物為重;但論、孟詞意顯明,所以只解釋文句,推闡義理而止。魏晉以來,玄談大盛,孔子已經(jīng)道家化;解論語的也多參入玄談,參入當時的道家哲學。這些后來卻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給論、孟作注,雖說融會各家,其
10、實也用他自己的哲學作架子。他注學、庸,更顯然如此。他的哲學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將他解釋的孔子當作真的孔子。他那一套“四書”注實在用盡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臨死的時候,他還在改定大學誠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書或問,發(fā)揚注義,并論述對于舊說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書”上這樣下工夫,一面固然為了誘導初學者,一面還有一個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統(tǒng)。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論到諸圣道統(tǒng)的傳承,末尾自謙說,“于道統(tǒng)之傳,不敢妄議”;其實他是隱隱在以傳道統(tǒng)自期呢。中庸傳授心法,正是道統(tǒng)的根本。將它加在大學、論、孟之后而成“四書”,朱子自己雖然說是給初學者打基礎(chǔ),但一大半恐怕還是為了建立道統(tǒng)
11、,不過他自己不好說出罷了。他注四書在宋孝宗淳熙年間(西元二七四二八九)。他死后朝廷將他的“四書”注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他果然成了傳儒家道統(tǒng)的大師了。注釋:九經(jīng):易、書、詩,三禮,春秋三傳。十三經(jīng):易、書、詩,三禮,春秋三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漢書藝文志有中庸說二篇,隋書經(jīng)籍志有戴顒中庸傳二卷,梁武帝中庸講疏一卷。原文見大學章句卷頭。原文見中庸章句卷頭。朱子大學或問卷一??鬃邮兰摇V杏够騿柧硪?。公孫丑。滕文公。eqoac(,11)孟子集注序說引程子說。2、關(guān)于大學的導讀材料:梅貽琦:大學一解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1931年起出任清華校長,使清華在十年之間從一所頗有名氣
12、但無學術(shù)地位的學校一躍而躋身于國內(nèi)名牌大學之列。原載清華學報第十三卷第一期(1941年4月)大學一解今日中國之大學教育,溯其源流,實自西洋移植而來,顧制度為一事,而精神又為一事。就制度言,中國教育史中固不見有形式相似之組織,就精神言,則文明人類之經(jīng)驗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文明人類之生活要不外兩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個人,曰社會。而教育之最大的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與眾己所構(gòu)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進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則此地無中外,時無古今,無往而不可通者也。西洋之大學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歷史,其目的雖鮮有明白揭橥之者,然試一探究,則知其本源所在,實為希臘之人生哲學,而希臘人生哲學之精
13、髓無它,即“一己之修明”是已(Knowthyself)。此與我國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嘗有異致?孔子于論語憲問曰,“古之學者為己”。而病今之學者舍己以從人。其答子路問君子,曰“修己以敬”,進而曰,“修己以安人”,又進而曰,“修己以安百姓”;夫君子者無它,即學問成熟之人,而教育之最大收獲也。曰安人安百姓者,則又明示修己為始階,本身不為目的,其歸宿,其最大之效用,為眾人與社會之福利,此則較之希臘之人生哲學,又若更進一步,不僅以一己理智方面之修明為已足也。及至大學一篇之作,而學問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乃益見顯著。大學一書開章明義之數(shù)語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若論其目,則格物,致
14、知,誠意,正心,修身,屬明明德;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新民。學記曰,“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敝愅ㄟ_,強立不反二語,可以為明明德之注腳;化民成俗,近悅遠懷三語可以為新民之注腳。孟子于盡心章,亦言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論“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亦不出明明德之范圍,而其泛論群居生活之重要,群居生活之不能不有規(guī)律,亦無非闡發(fā)新民二字之真諦而已??傊寮宜枷胫_雖廣,其于人生哲學與教育理想之重視明明德與新民二大步驟,則始終如一也。今日之大學教育,驟視之,若與明明德、新民之義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則可知今日大學教育之種種措施,始終
15、未能超越此二義之范圍,所患者,在體認尚有未盡而實踐尚有不力耳。大學課程之設(shè)備,即屬于教務(wù)范圍之種種,下自基本學術(shù)之傳授,上至專門科目之研究,固格物致知之功夫而明明德之一部分也。課程以外之學校生活,即屬于訓導范圍之種種,以及師長持身、治學、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舉措,茍于青年不無幾分裨益,此種裨益亦必于格致誠正之心理生活見之。至若各種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學程之設(shè)置,學生課外之團體活動,以及師長以公民之資格對一般社會所有之努力,或為一種知識之準備,或為一種實地工作之預(yù)習,或為一種風聲之樹立,青年一旦學成離校,而于社會有所貢獻,要亦不能不資此數(shù)者為一部分之挹注。此又大學教育新民之效也。然則所謂體認未盡實
16、踐不力者又何在?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謂明德,所謂己,所指乃一人整個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所謂整個之人格,即就比較舊派之心理學者之見解,至少應(yīng)有知、情、志三個方面,而此三方面者皆有修明之必要。今則不然,大學教育所能措意而略有成就者,僅屬知之一方面而已,夫舉其一而遺其二,其所收修明之效,因已極有限也。然即就知之一端論之,目前教學方法之效率亦大有尚待擴充者。理智生活之基礎(chǔ)為好奇心與求益心,故貴在相當之自動,能有自動之功,所能收自新之效,所謂舉一反三者;舉一雖在執(zhí)教之人,而反三總屬學生之事。若今日之教學,恐灌輸之功十居七八,而啟發(fā)之功十不得二三。明明德之義,釋以今語,即為自我之認識,為自我知能之
17、認識,此即在智力不甚平庸之學子亦不易為之,故必有執(zhí)教之人為之啟發(fā),為之指引,而執(zhí)教者之最大能事,亦即至此而盡,過此即須學子自為探索;非執(zhí)教者所得而助長也。故古之善教人者,論語謂之善誘,學記謂之善喻。孟子有云:“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此善誘或善喻之效也。今大學中之教學方法,即僅就知識教育言之,不逮尚遠。此體認不足實踐不力之一端也。至意志與情緒二方面,既為尋常教學方法所不及顧,則其所恃者厥有二端,一為教師之樹立楷模,二為學子之自謀修養(yǎng)。意志須鍛煉,情緒須裁節(jié),為教師者果能于二者均有相當之修養(yǎng)工夫,而于日常生活
18、之中與以自然之流露,則從游之學子無形中有所取法;古人所謂身教,所謂以善先人之教,所指者大抵即為此兩方面之品格教育,而與知識之傳授不相干也。洽學之精神與思想之方法,雖若完全屬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實則與意志之堅強與情緒之穩(wěn)稱有極密切之關(guān)系;治學貴謹嚴,思想忌偏蔽,要非持志堅定而用情有度之人不辦。孟子有曰,“仁義禮智根于心,則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曰根于心者,修養(yǎng)之實,曰生于色者,修養(yǎng)之效而自然之流露;設(shè)學子所從游者率為此類之教師再假以時日,則濡染所及,觀摩所得,亦正復(fù)有其不言而喻之功用。學記所稱之善喻,要亦不能外此。試問今日之大學教育果具備此條件否乎?曰否。此
19、可與三方面見之。上文不云乎?今日大學教育所能措意者僅為人格之三方面之一,為教師者果能于一己所專長之特科知識,有充分之準備,為明晰之講授,作盡心與負責之考課,即已為良善之教師,其于學子之意志與情緒生活與此種生活之見于操守者,殆有若秦人之視越人之肥瘠;歷年既久,相習成風,即在有識之士,亦復(fù)視為固然,不思改作,浸假而以此種責任完全諉諸他人,曰“此乃訓育之事,與教學根本無干。”此條件不具備之一方面也。為教師者,自身固未始不為此種學風之產(chǎn)物,其日以孜孜者,專科知識之累積而已,新學說與新實驗之傳習而已,其于持志養(yǎng)氣之道,待人接物之方,固未嘗一日講求也;試問己所未能講求或無暇講求者,又何能執(zhí)以責人?此又一方
20、面也。今日學校環(huán)境之內(nèi),教師與學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之習慣與時尚,舍教室中講授之時間而外,幾于不相謀面,軍興以還,此風尤甚;即有少數(shù)教師,其持養(yǎng)操守足為學生表率而無愧者,亦猶之櫝中之玉,斗底之燈,其光輝不達于外,而學子即有切心于觀摩取益者,亦自無從問徑。此又一方面也。古者學子從師受業(yè),謂之從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間嘗思之,游之時義大矣哉。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反觀今日師生之關(guān)系,直一奏技者與看客之關(guān)系耳,去從游之義不綦遠哉!此則于大學之道,體認尚有未盡實踐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至
21、學子自身之修養(yǎng)又如何?學子自身之修養(yǎng)為中國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之部分,亦即儒家哲學之重心所寄。大學八目,涉此者五,論語、中庸、孟子所反復(fù)申論者,亦以此為最大題目。宋元以后之理學,舉要言之,一自身修善之哲學耳;其派別之分化雖多,門戶之紛呶雖甚,所爭者要為修養(yǎng)之方法,而于修養(yǎng)之必要,則靡不同也。我儕以今日之眼光相繩,頗病理學教育之過于重視個人之修養(yǎng),而于社會國家之需要,反不能多所措意;末流之弊,修身養(yǎng)性幾不復(fù)為入德育才之門,而成遁世避實之路。然理學教育之所過即為今日學校教育之所不及,今日大學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即為個人之修養(yǎng),此又可就下列三方面分別言之:一曰時間不足。今日大學教育之學程太多,上課太
22、忙,為眾所公認之一事,學生于不上課之時間,又例須有多量之“預(yù)備”功夫,而所預(yù)備者又不出所習學程之范圍,于一般之修養(yǎng)邈不相涉。習文史哲學者,與修養(yǎng)功夫尚有幾分關(guān)系,其習它種理實科目者,無論其為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猶木工水作之習一藝耳。習藝愈勤去修養(yǎng)愈遠。何以故?曰,無閑暇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yīng)有之地位,非有閑暇不為也??v探歷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積,橫索人我關(guān)系之復(fù)雜,社會問題之繁變,而思對此悠久與累積者宜如何承襲節(jié)取而有所發(fā)明,對復(fù)雜繁變者宜如何應(yīng)付而知所排解,非有閑暇不為也;人生莫非學問也,能自作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者,斯得之。今學程之所能加惠者,充其量,不過此種種
23、自修功夫之資料之補助而已,門徑之指點而已,至若資料之咀嚼融化,門徑之實踐以致于升堂人室,博者約之,萬殊者一之,則非有充分之自修時間不為功。就今日之情形而言,則咀嚼之時間,且猶不足,無論融化,粗識門徑之機會猶或失之,姑無論升堂人室矣。二曰空間不足。人生不能離群,而自修不能無獨,此又近頃大學教育最所忽略之一端。大學一書嘗極論毋自欺,必慎獨之理。不欺人易,不自欺難,與人相處而慎易,獨居而慎難。近代之教育,一則曰社會化,再則曰集體化,卒裹Z舍悉成營房,學養(yǎng)無非操演,而慎獨與不自欺之教亡矣。夫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乃僅就智識之切磋而為言者也;至情緒之制裁,意志之磨勵,則固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
24、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勵,示鑒戒而已。自“慎獨”之教亡,而學子乃無法有“獨”之機會,亦無復(fù)作“獨”之企求;無復(fù)知人我之間精神上與實際上應(yīng)有之充分之距離,適當之分寸,浸假而無復(fù)和情緒制裁與意志磨練之為何物,即無復(fù)和大學所稱誠意之為何物,充其極,乃至于學問見識一端,亦但知從眾而不知從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張,力排眾議。晚近學術(shù)界中,每多隨波逐浪(時人美其名曰“適應(yīng)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輩,由來有漸,實無足怪。大學一書,于開章時闡明大學之目的后,即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今日之青年,一則因時間之不足,再則因空間之缺乏,乃至數(shù)年之間,竟不能如怕黃鳥之得一
25、丘隅以為休止。休止之時地既不可得,又遑論定、靜、安、慮、得之五步功夫耶?此深可慮而當亟為之計者也。三曰師友古人之聯(lián)系之闕失。關(guān)于師之一端,上文已具論之,今日之大學青年,在社會化與集體生活化一類口號之空氣之中,所與往還者,有成群之大眾,有合夥之伙伴,而無友。曰集體生活,又每苦不能有一和同之集體,或若干不同而和之集體,于是人我相與之際,即一言一動之間,亦不能不多所諱飾顧忌,馴至舍寒喧笑謔與茶果征逐而外,根本不相往來。此目前有志之大學青年所最感苦悶之一端也。夫友所以祛孤陋,增聞見,而輔仁進德者也,個人修養(yǎng)之功,有恃于一己之努力者固半,有賴于友朋之督勵者亦半;今則一己之努力既因時空兩間之不足而不能有所
26、施展,有如上文所論,而求友之難又如此,以何怪乎成德達材者之不多見也。古人亦友也,孟子有尚友之論,后人有尚友之錄,其對象皆古人也。今人與年齡相若之同學中既無可相友者,有志者自猶可于古人中求之。然求之又苦不易。史學之必修課程太少,普通之大學生往往僅修習通史一兩門而止,此不易一也。時人對于史學與一般過去之經(jīng)驗每不重視,甚者且以為革故鼎新之精神,即在完全抹殺已往,而創(chuàng)造未來,前人之言行,時移世遷,即不復(fù)有分毫參考之價值,此不易二也。即在??际穼W之人,又往往用純粹物觀之態(tài)度以事研究,馴至古人之言行舉措,其所累積之典章制度,成為一堆毫無生氣之古物,與古生物學家所研究之化石骨殖無殊,此種研究之態(tài)度,非無其甚
27、大之價值,然設(shè)過于偏注,則史學者與人生將不復(fù)有所聯(lián)系,此不易三也。有此三不易,于是前哲所再三申說之“以人鑒人”之原則將日趨湮沒,而“如對古人”之青年修養(yǎng)之一道亦曰即于恍穢不治矣。學子自身之不能多所修養(yǎng),是近代教育對于大學之道體認尚有未盡、實踐尚有不力之第三端也。以上三端,所論皆為明德一方面之體認未盡與實踐不力,然則新民一方面又如何?大學新民之效,厥有二端。一為大學生新民工作之準備;二為大學校對社會秩序與民族文化所能建樹之風氣。于此二端,今日之大學教育體認亦有未盡,而實踐亦有不力也。試分論之。大學有新民之道,則大學生者負新民工作之實際責任者也。此種實際之責任,因事先必有充分之準備,相當之實驗或見
28、習,而大學四年,即所以為此準備與實習而設(shè),亦自無煩贅說。然此種準備與實習果盡合情理乎?則顯然又為別一問題。明德功夫即為新民功夫之最根本之準備,而此則已大有不能盡如人意者在,上文已具論之矣。然準備之缺乏猶不止此。今人言教育者,動稱通與專之二原則。故一則曰大學生應(yīng)有通識,又應(yīng)有專識,再則曰大學卒業(yè)之人應(yīng)為一通才,亦應(yīng)為一專家,故在大學期間之準備,應(yīng)為通專并重。此論固甚是,然有不盡妥者,亦有未易行者。此論亦固可以略救近時過于重視??浦祝华q未能充量發(fā)揮大學應(yīng)有之功能。竊以為大學期內(nèi),通專雖應(yīng)兼顧,而重心所寄,應(yīng)在通而不在專,換言之,即須一反目前重視專科之傾向,方足以語于新民之效。夫社會生活大于社會
29、事業(yè),事業(yè)不過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輔翼人生,推進人生,固為事實,然不能謂全部人生寄寓于事業(yè)也。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yè)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jié)櫳矶?,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以無通才為基礎(chǔ)之專家臨民,其結(jié)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此通專并重未為恰當之說也。大學四年而已,以四年之短期間,而既須有通識之準備,又須有專識之準備,而二者之間又不能有所軒輊,即在上智,亦力有未逮,況中資以下乎?并重之說所以不易行者此也。偏重??浦祝仍谒馗?,而并重之說又窒礙難行,則通重于專之原則尚矣。難之者曰,大學而不重專門,則事業(yè)人才將焉
30、出?曰,此未作通盤觀察之論也,大學雖重要,究不為教育之全部,造就通才雖為大學應(yīng)有之任務(wù),而造就專才則固別有機構(gòu)在。一曰大學之研究院。學子即成通才,而于學問之某一部門,有特殊之興趣,與特高之推理能力,而將以研究為長期或終身事業(yè)者可以入研究院。二曰高級之專門學校。藝術(shù)之天分特高,而審美之興趣特厚者可入藝術(shù)學校,軀干剛勁,動作活潑,技術(shù)之智能強,而理論之興趣較薄者可入技術(shù)學校。三曰社會事業(yè)本身之訓練。事業(yè)人才之造就,由于學識者半,由于經(jīng)驗者亦半,而經(jīng)驗之重要,且在學識之上,尤以社會方面之事業(yè)人才所謂經(jīng)濟長才者為甚,尤以在今日大學教育下所能產(chǎn)生之此種人才為甚。今日大學所授之社會科學知識,或失之理論過多
31、,不切實際,或失諸憑空虛構(gòu),不近人情,或失諸西洋之資料太多,不適國情民性;學子一旦畢業(yè)而參加事業(yè),往往發(fā)見學用不相呼應(yīng),而不得不于所謂“經(jīng)驗之學?!敝?,別謀所以自處之道,及其有成,而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則泰半自經(jīng)驗之學校得來,而與所從卒業(yè)之大學不甚相干,以至于甚不相干。始恍然于普通大學教育所真能造就者,不過一出身而已,一資格而已。出身誠是也,資格亦誠是也。我輩從事大學教育者,誠能執(zhí)通才之一原則,而曰,才不通則身不得出,社會亦誠能執(zhí)同一之原則,而曰,無通識之準備者,不能取得參加社會事業(yè)之資格,則所謂出身與資格者,固未嘗不為絕有意識之名詞也。大學八目,明德之一部分至身修而止,新民之一部分自身修而始,
32、曰出身者,亦曰身已修,德已明,可以出而從事于新民而已矣,夫亦豈易言哉?不論一人一身之修明之程度,不問其通識之有無多寡,而但以一紙文憑為出身之標識者,斯失之矣。通識之授受不足,為今日大學教育之一大通病,固已漸為有識者所公認,然不足者果何在,則言之者尚少。大學第一年不分院系,是根據(jù)通之原則者也,至第二年而分院系,則其所據(jù)為專之原則。通則一年,而專乃三年,此不足之最大原因而顯而易見者。今日而言學問,不能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三大部分;曰通識者,亦曰學子對此三大部門,均有相當準備而已,分而言之,則對每門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則于三者之間,能識其會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類之多,歷史之
33、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貫之之道,要必有其相為因緣與依倚之理,此則所謂通也。今學習僅及期年而分院分系,而許其進入專門之學,于是從事于一者,不知二與三為何物,或僅得二與三之一知半解,與道聽途說者初無二致;學者之選習另一部門或院系之學程也,亦先存一“限于規(guī)定,聊復(fù)選習”之不獲已之態(tài)度,日久而執(zhí)教者亦曰,聊復(fù)有此規(guī)定爾,固不敢從此期學子之必成為通才也。近年以來,西方之從事于大學教育者,亦嘗計慮及此,而設(shè)為補救之法矣。其大要不出二途。一為展緩分院分系之年限,有自第三學年始分者;二為第一學年中增設(shè)“通論”之學程。竊以為此二途者俱有未足,然亦頗有可供攻錯之價值;可為前途改革學程支配之張本。大學所以宏造就
34、,其所造就者為粗制濫造之專家乎,抑為比較周見洽聞,本末兼賅,博而能約之通士乎?胥于此種改革卜之矣。大學亦所以新民,吾儕于新民之義誠欲作進一步之體認與實踐,欲使大學出身之人,不藉新民之名,而作擾民之實,亦胥以此種改革為入手之方。然大學之新民之效,初不待大學生成與參加事業(yè)而始見也。學府之機構(gòu),自身亦正復(fù)有其新民之功用,就其所在地言之,大學儼然為一方教化之重鎮(zhèn),而就其聲教所暨者言之,則充其極可以為國家文化之中心,可以為國際思潮交流與朝宗之匯點(近人有譯英文Focus一字為匯點者,茲從之)。即就西洋大學發(fā)展之初期而論,十四世紀與十五世紀初年,歐洲中古文化史有三大運動焉,而此三大運動者均自大學發(fā)之。一為
35、東西兩教皇之爭,其終于平息而教權(quán)復(fù)歸于一者,法之巴黎大學領(lǐng)導之功也;二為魏克文夫(Wyclif)之宗教思想革新運動,孕育而擁護之者英之牛津大學也;三為郝斯(JohnHus)之宗教改革運動,率與惠氏之運動均為十六世紀初年馬丁路得宗教改革之先聲,而孕育與擁護之者,布希米亞(戰(zhàn)前為捷克地)之蒲拉赫(Prague)大學也。間嘗思之,大學機構(gòu)之所以生新民之效者,蓋又不出二途。一曰為社會之倡導與表率,其在平時,表率之力為多,及處非常,則倡導之功為大。上文所舉之例證,蓋屬于倡導一方面者也。二曰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涵養(yǎng)與簡練揣摩。而此二途者又各有其憑藉。表率之效之憑藉為師生之人格與其言行舉止。此為最顯而易見者。一
36、地之有一大學,猶一校之有教師也,學生以教師為表率,地方則以學府為表率,古人謂一鄉(xiāng)有一善士,則一鄉(xiāng)化之,況學府者應(yīng)為四方善士之一大總匯乎?設(shè)一校之師生率為文質(zhì)彬彬之人,其出而與社會周旋也,路之人亦得指而目之曰,是某校教師也,是某校生徒也,而其所由指認之事物為語默進退之間所自然流露之一種風度,則始而為學校環(huán)境以內(nèi)少數(shù)人之所獨有者,終將為一地方所共有,而成為一種風氣;教化云者,教在學校環(huán)境以內(nèi),而化則達于學校環(huán)境以外,然則學校新民之效,固不待學生出校而始見也明矣。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所憑藉者又為何物?師生之德行才智,圖書實驗,大學之設(shè)備,可無論矣。所不可不論者為自由探討之風氣。宋儒安定胡先生有曰,“艮言
37、思不出其位,正以戒在位者也,若夫?qū)W者,則無所不思,無所不言,以其無責,可以行其志也;若云思不出其位,是自棄于淺陋之學也?!贝苏Z最當。所謂無所不思,無所不言,以今語釋之,即學術(shù)自由(AcademicFreedom)而已矣。今人頗有以自由主義為詬病者,是未察自由主義之真諦者也。夫自由主義(Liberalism)與蕩放主義(Libertin-ism)不同,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或樂利的個人主義,亦截然不為一事。假自由之名,而行蕩放之實者,斯病矣。大學致力于知、情、志之陶冶者也,以言知,則有博約之原則在,以言情,則有裁節(jié)之原則在,以言志,則有持養(yǎng)之原則在,秉此三者而求其所謂“無所不思,無所不言”,則蕩放
38、之弊又安從而乘之?此猶僅就學者一身內(nèi)在之制裁而言之耳,若自新民之需要言之,非旦夕可期也,既非旦夕可期,則與此種事業(yè)最有關(guān)系之大學教育,與從事于此種教育之人,其所以自處之地位,勢不能不超越幾分現(xiàn)實,其注意之所集中,勢不能為一時一地之所限止,其所期望之成就,勢不能為若干可以計日而待之近功。職是之故,其“無所不思”之中,必有一部分為不合時宜之思,其“無所不言”之中,亦必有一部分為不合時宜之言;亦正惟其所思所言,不盡合時宜,乃或不合于將來,而新文化之因素胥于是生,進步之機緣,胥于是啟,而親民之大業(yè),亦胥于是奠其基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之界說難言也,姑舍而不論。然明明德與新民二
39、大目的固不難了解而實行者。然洵如上文所論,則今日之大學教育,于明明德一方面,了解猶頗有未盡,踐履猶頗有不力者,而不盡不力者,要有三端,于新民一方面亦然,其不盡力者要有二端。不盡者盡之,不力者力之,是今日大學教育之要圖也?是“大學一解”之所為作也。大學大學:孔穎達疏引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于別錄屬通論。”孔疏又云:“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于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敝祆湟詾榇髮W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主要討論成就圣賢人格的義理。大學之道道:宗旨、理想、途經(jīng)。,在明明德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意思是“使明”;第二個“明”是形容詞
40、,光明美好的意思。,在親民親民:程子認為“親”當作“新”解,意即使人民日新又新,不斷進步。,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以至善為最終目標。至善:人修養(yǎng)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無一毫不善的完美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而后有定:知止:知道以什么為最終目標。定:志有定向,自己不會改變,更不會因外部原因而改變。,定而后能靜靜:意靜,即不動心,不會受外誘所惑而心動不已。,靜而后能安安:心安,安于所志,也就是安于明明德、親民等對至善之境的不懈追求。,安而后能慮能慮:慮:對意念、行為進行詳審精擇。能慮:能夠做出正確的是非判斷,是而為是,非而為非。,慮而后能得得:有所得,在修身明德上能夠有所進步。物有本末物有本末:本:指
41、修身成德;末:相對于修身而言親民為末,相對于成德而言財用為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明明德于天下:一般解釋為使普天下之人都明其明德,但是結(jié)合儒家推崇的古代圣君堯、舜、禹、湯、文、武的實際成就來看,解釋為作為統(tǒng)治者的國君明己之明德于天下,使普天下之人都被其德澤,似乎更合理。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齊:使齊,意即使家人和諧齊一,沒有不平。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其身:修養(yǎng)內(nèi)在的品格,成就圣賢人格。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先正其心:首先應(yīng)當使其心公正無私,不偏不倚。先:首先,以為前提。正:使正。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其意:使其心中發(fā)出的意念都誠實而不虛假。誠:使誠。欲
42、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致:朱熹解為推極,由已知推極未知。知:是德性之知,指人所具有的道德智慧。;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只有在格物的過程中才能致其知。物:事,指由人的意念、言語、行為等構(gòu)成的事物。格:即、至。格物:即物窮理,意即在每一件事情上推究事物的根本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意即通過不斷地即物窮理而達到豁然貫通,了知天下之理。至:極致。,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普天之下就公平了,意即不再有不平之人和事。平:心平,即沒有不滿的意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平民。庶:音sh,眾。,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即從天子到
43、庶人,全部都應(yīng)以修身做為一生的根本任務(wù)。壹是:一切都是。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不修身而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本:修身。亂:混亂。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即人生最重要的修身不重視,不切實去做,只做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還想做好,那是從來沒有過的。厚:重要,指修身;薄:次要,指齊家、治國、平天下。康誥康誥:與后面的太甲、帝典都是尚書中的篇章?!翱嫡a”是周書,“太甲”是商書,“帝典”即“堯典”,是虞書。曰:“克明德?!笨嗣鞯拢阂苊髌涿鞯???耍耗艿囊馑?。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顧諟天之明命:要時
44、常顧念上天賦予的明德,不要使它受到蒙蔽和缺損。顧:顧念,朱熹解釋為“常目在之”。諟:猶此也,或曰審也。天之明命:就是上天賦予或命令我的,也就是人生而具有的明德?!钡鄣湓唬骸翱嗣骶驴嗣骶拢壕?,亦作俊,大的意思。峻德:崇高美好的品德,也就是明德。”皆自明也皆自明也:對上引三句做的評論和總結(jié),意思是三篇經(jīng)典都要求人要自明其明德。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睖P銘:商湯時期刻在盤上的銘文。朱熹認為這里的“盤”是沐浴用的,銘文的意旨是告誡人們要像每天都洗滌身體那樣洗去心靈上的染污。新:革新、更新。茍日、日日、又日的意思是要在已經(jīng)更新的基礎(chǔ)上不間斷地繼續(xù)更新,不要讓洗滌過的心靈重又受到染
45、污??嫡a曰:“作新民作新民:意即振作自己,做一個去除了染污的新人。作:鼓之舞之之謂作,意即振作?!痹娫唬骸爸茈m舊邦,其命惟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之什,是周文王昭告天下的篇章。大意是“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卻稟受了新的使命”?!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君子無不追求完美,無不為“止于至善”奮斗不止。用:用力于,或以為目標。極:極致,這里指最終的、最高的目標。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jīng)商頌玄鳥,意思是王者之都是供人民居住的。邦畿,王者之都。止,居住。”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引自詩經(jīng)小雅綿蠻,意思是嘰嘰喳喳的小黃鳥
46、都知道到樹木茂密的山坡上止息。緡蠻,鳥聲。丘隅,岑蔚之處?!弊釉唬骸坝谥?,知其所止,于止,知其所止:于:對于。止:最終目標。所止:所應(yīng)當具有的目標??梢匀硕蝗瑛B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之什,意思是說已經(jīng)具有崇高品德的文王,依然繼續(xù)堅持自明其明德,追求至善之德,不敢有絲毫懈怠。穆穆,深遠之意。于,嘆美辭。緝,繼續(xù)。熙,光明。敬止,言其無不敬而安所止?!睘槿司?,止于仁止于仁:以仁愛為根本追求。止:以為止。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詩云詩云:詩經(jīng)上說。文中所有的“詩”都是指詩經(jīng),這里引用的詩句引自詩經(jīng)衛(wèi)風中的淇
47、澳之篇。:“瞻彼淇澳,菉竹猗猗瞻彼淇澳,菉竹猗猗:看那淇水岸邊,翠綠的竹子多么繁茂。這是詩經(jīng)常用的比興句法,隱含著君子之德也應(yīng)當如此美盛之意。淇:音q,水名。澳:音y,隈也。菉:音l,通“綠”。猗猗:音yy美盛貌。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說君子修養(yǎng)品德就像工匠雕琢打磨精美工藝品那樣,既要大刀闊斧地進行切割雕鑿,又要一絲不茍、不厭其煩地進行磋磨。斐:文質(zhì)彬彬的意思。切:以刀切割。琢:以刀椎等雕鑿?!按琛焙汀澳ァ倍际且陨呈葘ζ魑锉砻孢M行精細加工,使其光滑潤澤,精致美麗。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瑟兮僩兮終不可諠兮:意即達到至善之境君子儀容外表
48、謹嚴剛毅,令人肅然起敬,親民之德而被人民永遠牢記。瑟:謹嚴不茍之貌。僩:音xin,剛強武毅之貌。赫、喧:莊嚴盛大之貌。諠:音xun,忘記?!?。如切如磋者,道學也道學:朱熹認為是指師友之間的講習討論。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自修:朱熹認為是指個人的省察克治之功。瑟兮僩兮者,恂栗恂栗:恭順誠實,戰(zhàn)戰(zhàn)兢兢。恂:音xn,恭順,誠實,也有恐懼的意思。栗:音l,哆嗦,發(fā)抖。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盛德至善:廣被人民的德澤,已經(jīng)達到至善之境。,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jīng)周頌烈文。這是周成王即位時祭祀祖先的頌歌,表示不忘先祖(周文王、周武王)的豐
49、功偉績。于戲:嘆詞,讀作“嗚呼”?!本淤t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在上位之人能夠推尊重用他們尊崇的賢明之人,親近與他們志趣相投之人,普通百姓也能夠做他們所喜歡做的事,追求他們想要追求的正當利益,所以終身都不忘(文王和武王的恩德)。第一個賢(親、樂、利)做動詞,以為賢(親、樂、利);第二個賢(親、樂、利)做名詞,指以為賢(親、樂、利)之人(事或物)。沒世:終身。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斷案處理爭訟,我與別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一定要使人們和睦相處,不發(fā)生爭訟,不打官司。聽:聽取訴訟雙方的陳述以做
50、出判斷,引申為斷案。訟:爭訟,訴訟?!睙o情者,不得盡其辭無情者,不得盡其辭:朱熹解釋為“無實之人不敢盡其虛誕之辭”。情:實情。,大畏民志大畏民志:對民之心志深懷敬畏。意思是圣人治國理民、斷案解紛皆以民之心志為準繩,刁鉆小人自然不敢輕啟訟端。畏:敬畏。朱熹解釋為畏服,意即圣人以己之德智使人民畏服。此謂知本此謂知本:這才叫知道事物的根本所在。此:這,指前面所說的內(nèi)容。謂:稱為,叫做。本:根本,本源。此謂知本“此謂知本”,朱熹大學章句引程子話,認為此為“衍文”。,此謂知之至也“此謂知之至也”,朱熹大學章句認為“此句之上別有闕文,此特其結(jié)語耳”。而這段闕文“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朱熹又根據(jù)程
51、子之意為大學作了“格物補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致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毋自欺也:不要自欺欺人。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像討厭惡臭、喜歡美色那樣,討厭就是討厭,喜歡就是喜歡,完全發(fā)自內(nèi)心,沒有絲毫虛假。,此之謂自謙自慊:自足自樂,心安理得,沒有絲毫抑郁、愧疚與不安。慊:音qin,朱熹的解釋是“快也
52、,足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其獨:意即在他人所不知的方面更要特別警醒自己,意念行為誠實不虛。獨:朱熹認為是“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處。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閑居為不善而著其善:一般人如果不注重修身成德,就很容易偏離善道,什么事都做得出來,但只要與君子相處,就會感到后悔,厭棄自己的所作所為,重新回到善道上來,本性之善就會不斷彰顯。閑居:沒有專注于修身成德的時候,泛指日常生活。著:使顯明,彰顯。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我們的意念行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自我掩飾和吹噓都是沒有用的。?此謂誠于中,形
53、于外此謂誠于中,形于外:這就叫做內(nèi)心誠實不虛,一定會在外面表現(xiàn)出來。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曾子:孔子弟子曾參。一般認為大學就是他的弟子、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意即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有很多雙眼睛在看著,很多雙手在指著,受著嚴密的監(jiān)督。十目、十手:泛指關(guān)注之人很多。?”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財富可以修飾我們的居處,但是德行卻可以潤育我們的身心,使我們心胸寬廣,身體安泰舒適。潤:潤飾、潤育;胖:音pn,安泰舒適。故君子必誠其意。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忿:恨、怒。懥:音zh,
54、怒。忿懥、恐懼、好樂、憂患都屬于情,是面對事物時內(nèi)心感受的直接流露,反映人們對事物的好惡,是比“意”更深層次的東西。四種情緒只要有其一,心就已經(jīng)不正了,已經(jīng)偏了。;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心不在焉:意即公正無私的本心已經(jīng)放失了。心:儒家認為人人天生具有的公正無私的本心,不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有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情欲之心。不在:對人的意念、行為失去了主宰。焉:語助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意思是由于本心已經(jīng)放失,受情欲的主宰,所以視、聽、食都不能得其本真,都是虛假的。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謂齊其家在修
55、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親愛而辟焉:意思是當人們對人或事懷有親愛之情時,心就偏了。之:于、當。辟:偏。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是五種人之常情,人若有其一,就會有偏袒,處事就會不公正,不能做到一視同仁,自然就不可能使全家人和諧齊一。,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好而知其惡:雖然喜愛但也知道其缺點。好:音ho,喜愛。惡:壞。與下一句首的,惡而知其美者惡而知其美者:雖然厭惡但也知道其優(yōu)點。惡:音w,厭惡,與上一句句首的“好”相對。,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人莫知其子惡。莫知其苗之碩:人都不知道自己子女的壞
56、處,也都不知道自己的莊稼有多么茁壯。莫:代詞:沒有誰。苗:莊稼。碩:音shu,大,指莊稼長勢好。”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教:教化。,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所以君子不離開自己的家,就能完成對國人的教化,化民成俗。出:出去,離開。成:完成。教:教化。孝者,所以事君也孝者,所以事君也:孝敬長輩是侍奉君上的重要基礎(chǔ)。弟弟:同“悌”,兄弟友愛。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嫡a曰:“如保赤子如保赤子:就像保育剛出生的嬰兒那樣愛護人民。赤子:剛出生的嬰兒。”心誠求之,雖不中中:音zhng,正好符合。,不遠矣。未有學養(yǎng)子,而
57、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仁,一國興仁:國君一家仁愛,在全國就會興起仁愛之風。一家:指作為統(tǒng)治者的國君家。興:興起。;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國君一人貪婪乖戾,全國就會陷入混亂。貪婪乖戾。戾:音l,乖張,暴戾。作:起,產(chǎn)生。亂:混亂,也可以解釋為暴亂。其機機:機理,指國家興衰的規(guī)律。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這就叫做一句話就可以把事情敗壞了,一個人賢君就可以安邦定國。僨:音fan,壞。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堯舜以仁率領(lǐng)天下,人民都遵從他。率:帶領(lǐng)。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其所令反其所好:要
58、求人民做的和自己的喜好完全相反。令:命令,要求。反:相反。好:音ho,喜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所以君子自己做到了,才要求別人也要做到。有諸:有之于。無諸己,而后非非:評判,責備。諸人。所藏乎身不恕所藏乎身不?。鹤约喝狈χ宜≈?。藏:音cng,收藏,這里指內(nèi)在的品德修養(yǎng)。?。簩⑿谋刃模O(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而能喻喻:啟發(fā),感化。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引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篇。夭夭:繁盛妖嬈。蓁蓁:繁茂。之子:猶言是子。歸:女子出嫁。宜:適宜,宜于?!币似浼胰?/p>
59、,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币诵忠说埽阂栽娊?jīng)小雅蓼蕭,表達的是諸侯朝見周天子時的贊頌之意。對下適合做兄長,對上適合做弟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引自詩經(jīng)曹風鸤鳩篇,意即國君的行為儀表端莊沒有差錯,可以稱為鄰國的模范。儀:儀表,這里兼有行為表現(xiàn)之意。忒:差錯。正:使正。”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也:國君一家為父、為子、為兄、為弟的都值得效法,百姓才會效法。足:值得,足以。法:效法,模仿。此謂治國在齊其家。所謂平天下平天下:意即使普天之下的人民都各得其所,各成其就,共享太平與富足。平:使平。在治其國者:上
60、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在上位之人孝敬老人,人民就會興起孝敬之風;在上位之人尊敬長上,人民就會興起友愛之風;在上位之人憐恤孤苦無依之人,人民就不會背叛。老老,老吾老;長長,長吾長;恤孤,憐恤孤苦無依之人。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挈矩之道: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道理、路徑、方法和標準。絜:音Xi,尺度;矩:木匠制作方正器物的矩尺?!瓣亍本褪且?guī)矩和準繩,對木匠來說既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又是必須遵守的標準。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面包磚生產(chǎn)線技術(shù)改造升級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屋頂花園人工草皮養(yǎng)護合同3篇
- 2025個人股權(quán)轉(zhuǎn)讓與環(huán)保責任承擔協(xié)議:綠色企業(yè)股權(quán)合作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業(yè)應(yīng)收賬款保理服務(wù)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道路橋梁改造工程承包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nóng)業(yè)投資項目融資合同范本
- 課題申報參考:南越王墓出土鳳圖像研究
- 課題申報參考:梅蘭芳戲曲教育思想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民政協(xié)議離婚案件調(diào)解與法院速裁離婚案件審理合同
- 二零二五版煤炭電商平臺合作開發(f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電力設(shè)施維修保養(yǎng)合同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版權(quán)授權(quán)協(xié)議:游戲角色形象設(shè)計與授權(quán)使用3篇
- 公務(wù)攝影拍攝技巧分享
- 倉儲中心退貨管理制度
- 豐田鋒蘭達說明書
- 典范英語8-15Here comes trouble原文翻譯
- 六安市葉集化工園區(qū)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wǎng)一期工程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課件第一章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概述
- 清華大學考生自述
- 人機工程學與眼鏡
- 中層后備干部培訓心得體會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