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錦芳批判與建構_第1頁
聶錦芳批判與建構_第2頁
聶錦芳批判與建構_第3頁
聶錦芳批判與建構_第4頁
聶錦芳批判與建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聶錦芳所著批判與建構一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文本學研究入選2011年國家哲學社 會科學成果文庫學術進展2011年10月13日按:9月26日,經(jīng)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批準,2011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 文庫入選成果名單正式公布,北京大學哲學系聶錦芳教授所著批判與建木一德意志 意識形態(tài)文本學研究入選。全書60余萬字,即將出版。以下是內容簡介、目錄和后記。內容簡介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是表征馬克思主義理論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但長期以來它并沒有被 歸入“經(jīng)典”之列,從而給予與其思想分量相匹配的關注和重視,迄今為止,國內外還沒有一 部全面解讀這一論著的書問世。本書的出版具有填補這一領域研究空白的意義。作者依據(jù)德

2、意志意識形態(tài)原始手稿、新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 編輯的最新進展和研究動態(tài),從文獻學的角度,對這一文本的產生背景、寫作過程、版本淵 流進行了詳實的梳理和考證;按照原書寫作的先后順序,對其各個組成部分,特別是學界研 究非常薄弱而又占全書絕大部分篇幅的第一卷中的圣麥克斯、圣布魯諾部分以及第二 卷的“真正的社會主義”進行了詳盡的釋讀,對過去相對來說較為熟悉的費爾巴哈章 的內容重新進行了認真的辨析;根據(jù)作者自己的理解,對其中各章節(jié)關涉到的重要問題和思 想一一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從總體上重構了整部文本的理論視界和邏輯架構,勾勒出馬克思 透過觀念世界和意識形態(tài)的層層迷霧,“從現(xiàn)實出發(fā)”觀照

3、和理解人、社會和歷史的致思路向, 并將其置于人類思想史的進程和當代社會實踐的圖景中,闡明其現(xiàn)實價值與意義,予以客觀 的歷史定位。本書是作者數(shù)年殫精竭慮、潛心研究的結晶。從版本考證、文本解讀和思想闡釋三方面 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全面性研究,體現(xiàn)了作者所理解和倡導的“文本學研究”的一般范型, 反映了我國青年一代學人在馬克思主義文本、文獻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進展和實績。目錄導論在文本學研究的視野內一、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圖景勾勒二、文本解讀中兩種不同的探究路徑三、作為文本個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第一章思想的傳承、決裂和鍛造一、對一種流行的解釋思路的質疑二、融入青年黑格爾派三、從發(fā)生歧見到進行反叛四、1

4、1部文本所昭示的思想進程第二章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一、神圣家族工作的繼續(xù)與完成二、解讀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三、剖析費爾巴哈與“制定新觀點”四、“真正的社會主義”批判第三章思想的參與者赫斯“問題”一、赫斯是在什么意義上參與寫作的二、馬克思、恩格斯與赫斯之間關系的流變三、赫斯是如何與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四、“真正的社會主義”與赫斯的關系第四章文本命運與版本源流一、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的刊布情形二、遺稿的保存、歸檔情況三、從零散刊布到全書出版四、費爾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五、MEGA2的編排設想以及編排順序六、版本考證與文本解讀、思想闡釋的關系 附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發(fā)表情況一覽表第五章“離開思辨的基地來

5、解決思辨的矛盾”一、鮑威爾的反批評依據(jù)的是什么材料二、“萊比錫宗教會議”場景描繪三、德國古典哲學的難題及鮑威爾的“解決”四、“征討”費爾巴哈五、面對感性時的尷尬和幻覺六、在費爾巴哈和施蒂納之間七、費爾巴哈學派哲學前提再定性八、人格化了的批判即作為主體的批判九、批判的“液體”聚集態(tài)變成了“結晶”態(tài) 十、與“莫赫斯”的訣別十一、一段思想姻緣的了斷第六章理解人生與歷史的方式一、人生以什么作為出發(fā)點二、書寫“人”的傳記三、精神追求還是“思維的絕技”四、“唯一者”體系與德國哲學的思考方式五、觀念能否解釋古代歷史的演變第七章究竟該如何把握精神一、近代是如何過渡而來的二、精神的實質及其創(chuàng)造活動三、精神的變形

6、、流轉形態(tài)四、把握精神的規(guī)則五、“徹底或可靠的歷史反思”六、“Die Hierarchie” 問題 第八章自由之境及觀念嬗變:政治、社會與人道一、在自己的虛構中享樂二、政治自由主義三、社會自由主義四、人道自由主義第九章從“人”到“我”思維路徑批判一、“唯一者”的家政及其邏輯二、“利己主義者的現(xiàn)象學”批判三、思維能否“建構”世界第十章“獨自性”能否超越“自由”一、由“自由”悖論引申出“獨自性”問題二、獨自性與自由的差別三、個案分析:“身為奴隸者”的自由和獨自性四、“獨自性”的“假設”性質和“貧乏”問題第十一章權利、法律與犯罪:“屬人”還是“為我”一、自由主義視角下“人”與“我”的分野二、權利的“

7、神圣化”與“現(xiàn)實化”三、把法律看作是普遍意志,意味著什么四、犯罪:孤立的個人反對統(tǒng)治關系的斗爭第十二章什么樣的社會能使人的“個性”得以彰顯一、“通行本”目錄和正文中遺失了哪些內容二、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社會”癥結何在三、獨特的超越方式和途徑“暴動”四、作為社會的超越形態(tài)的“聯(lián)盟”第十三章“享樂”與現(xiàn)實生活一、很多人其實從來沒有真正“享受過生命”二、“類”思維導致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無我”狀況三、回到“我的自我享樂”吧四、從社會變遷看享樂生活和享樂觀念的演進五、兩種思路之間是否存在互補、對接的可能性第十四章唯物史觀的闡釋方式與論證邏輯一、序言對觀念論的嘲諷和質疑二、怎樣理解恩格斯對標題所作的修正三、

8、1842-1845年間的思想圖景及其實質四、社會、歷史的現(xiàn)實前提及運動五、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社會結構理論和方法 第十五章唯物史觀的理論視域和現(xiàn)實歸旨一、人的現(xiàn)實處境及其“解放”的途徑二、感性世界人歷史自然:超越費爾巴哈式直觀三、“原初的歷史關系”的因素和意識發(fā)展的階段四、分工的后果及其前景五、異化的邏輯和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六、“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及其后果七、唯物主義歷史觀對唯心主義的超越八、唯物主義怎樣才能透視清楚唯心主義第十六章“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與環(huán)節(jié)一、“世界歷史”形成前后兩個時代的變遷二、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分離和對立三、城市中行會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四、商人作為一個特殊階層的出現(xiàn)及其影響

9、五、工場手工業(yè)的產生六、人口跨國度的遷徙和“流浪時期”七、“商業(yè)和工場手工業(yè)集中于一個國家的現(xiàn)象八、大工業(yè)的壟斷與“世界歷史”的形成九、防止歷史解釋中的簡單化、極端化第十七章“現(xiàn)實的個人”與“共同體”關系之辨一、“現(xiàn)實的個人”與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二、個人是怎樣隸屬于共同體的三、共同體緣何會制約個人的個性和自由四、個人自主活動對“生產-交往形式”的促進和改變五、古代共同體-現(xiàn)代市民社會-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變遷六、個體與社會關系之思的深化、發(fā)展與當代意義第十八章社會主義與“哲學論證”一、訴諸“思維”和“情感”的“社會主義”二、“人道主義”能否超越“社會主義”三、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建筑基石”第十九章社

10、會主義史:理解與敘述一、文本與思想的理解和敘述二、是什么影響著思想家分析問題的深刻性三、“德國人”怎樣撰寫“法國”思想史第二十章超越現(xiàn)實的苦難需要“救世主”嗎一、同一個人物,兩種極端的評論二、“庫爾曼式”的“啟示”方式三、“精神王國”的論證和展示四、“潛入新世界的規(guī)則”第二十一章社會主義與人類之“愛”一、以“愛”來宣傳的共產主義是一幅什么圖景二、“愛”能否成為一種“新宗教”三、以“愛”來觀照現(xiàn)實無法觸及癥結四、在什么意義上必須拒斥人類之“愛”第二十二章面對現(xiàn)實,如何避免走向膚淺和天真一、現(xiàn)實境況及其描述二、現(xiàn)實變革的主體與方式三、現(xiàn)實變革的前景和方向四、德國現(xiàn)實探究中的“人學”轉向五、“歌德現(xiàn)

11、象”:德國國民性討論綜 論“新哲學”的體系特征、思想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一、“馬克思-恩格斯關系”之辨二、“新哲學”的對象、方法和特征 二、在思想史進程和當代實踐格局中參考文獻后記清理與超越出版已經(jīng)整整六年了,我才向學界奉獻出這本研究馬克思文本個案的專 著。拖延了這么長的時間,是不是中間有什么變故致使工作出現(xiàn)過停滯,或者是我干脆改變 了原先的設計和思路?都不是。上帝可以作證,這么多年來,除去教務、家務以及非常有限 的外出應酬、講學和開會,我白天(包括節(jié)假日在內)基本上都是在北大靜園四院馬克思主 義文獻研究中心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資料室里度過的,心無旁鷲、念茲在茲的就是這個項 目的研究和這部書的寫作。我

12、之所以這么精心、盡力,逼迫自己盡可能做得細致、完整而深 入,除了個人志趣和做事習慣,更重要的緣由在于,通過對近幾年學界研究狀況的觀察,我 有一種深深的隱憂:“回到馬克思”這種研究路向有淪為一個空洞的口號而少有實績的危險, 這一領域出現(xiàn)了再次凋零為“結不出果實的花朵”的跡象!我個人的努力可能并不會使現(xiàn)狀整 體改觀,但在自己的研究中,則不能不對此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覺。下面我介紹一下寫作此書的具體情況,最后回應學界的一些議論乃至責難。按照我的理解,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應該包括四個相互關聯(lián)但也有各自獨立的、不能 混淆更不能替代的研究方式、內容和意旨的領域或方面:(1)文本;(2)歷史(包括思想發(fā) 展史

13、和社會運動史);(3)原理;(4)現(xiàn)實化。不同的研究者當然有不同的側重點,但過去 普遍看重的是后兩個領域或方面,文本和歷史研究則主要是為闡釋和論證原理、現(xiàn)實服務的! 當然,也不能說這種傾向和選擇完全沒有合理性,但如果走得太遠了、甚至成為一種潮流了, 就會出問題:反映和體現(xiàn)在具體研究中,就是人們一般只選擇那些與教科書原理、與現(xiàn)實問 題有關的文本段落,只注意明確的觀點而不深究表述觀點的語境和對觀點的具體論證;而曲 折而豐富的思想演變也變成了線索單一的“不成熟”向“成熟”的轉換和過渡,衡量“成熟”的標 準則是教科書觀點、原理和現(xiàn)實策略。作為受過上述教育和訓練的學人,我深刻地體悟到,這種方式對于馬克思

14、原始思想的理 解來說,構成了多么大的障礙!是至今不能忘懷的一段特殊的經(jīng)歷促成了我毅然決然的“反 叛”: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為準備考試而再一次閱讀哲學原理教科書,看到其中引用到了 馬克思那段膾炙人口的話:“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保R克思: 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0頁,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我當時產生了一種好奇:這段話是抽象、宏觀而言還是有特定的原始含義呢? 馬克思是在什么時候、談論什么問題時生發(fā)出這樣的看法的?于是我拋開枯燥的教科書,去 馬克思的原文中去尋找,結果在他于萊茵報時期撰寫的時事評論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 教科書全然不同的

15、思想世界!那種寬廣的視域、澎湃的激情和論辯的邏輯與此前我心目中的 馬克思的形象大相徑庭!尤其當我發(fā)現(xiàn)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甚至說出“唯心主義不是幻想, 而是真理”(馬克思: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1卷,第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這樣振聾發(fā)聵的話,這對已經(jīng)被灌 輸成從堅定的唯物主義立場來理解馬克思的思路來說,簡直是一種顛覆!由此使我受到了多 么大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盡管后來帶有專業(yè)性質的系統(tǒng)的閱讀和思考使我能從思想傳 承、發(fā)展和建構的過程中更加客觀地理解馬克思這些看法的原始情形及其思想演變,但從那 時起,我便明白了:較之抽象的哲學原理,文本和

16、哲學史其實才是理解和闡發(fā)馬克思主義哲 學最重要、最直接的基礎。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和認識,我該怎樣重新研究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呢?馬克思、恩格斯等人撰寫的這部著述,漢語學界一般約定俗成地都以郭沫若1925年最 初摘譯時使用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來稱謂,但就其寫作緣起和內容來說,更準確的說法應該 是“德國思想評論”。由于是在特殊情況下斷斷續(xù)續(xù)寫作、最終也沒有完成并出版,因此,留 存下來的是一部內容相互關聯(lián)但結構、形式、筆跡較為散亂的手稿。在著手研究之初,我就 告誡自己,要想較以往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一,必須還原手稿文本的真實狀況,而不能把它 當作一部完整、成型、原理性的書來看待,更不能按照教科書觀點、原理去把握

17、、理解和提 煉其中的思想;第二,必須回到當時的理論糾葛和思想圖景中,避免僅僅根據(jù)馬克思、恩格 斯的概括和論述去把握、理解其批判對象,而要首先弄清楚后者的真實情況和思想,再比照 馬克思、恩格斯的選擇和批判,看各自在意旨、思路、角度和論證等方面的差別,進而凸現(xiàn) 出他們思想的深刻或膚淺、客觀或離奇、真實或荒誕以及二者融通、互補的可能性或不可能 性。這樣說來,對這一文本的研究實際上涉及的絕不只是馬克思、恩格斯等人寫下的一部手 稿,更有作為他們批判對象的那些眾多的著述。確立目標自然要容易些,隨著研究的深入,才知道這項工作是多么繁雜和艱難!首先是 沒有一個可資現(xiàn)成利用的、可靠的版本,甚至我要研究的是一個怎

18、樣的文本、作者到底是哪 些人、他們之間有著怎樣復雜的關系也不是完全清楚。這使我想到,過去那種不問前提的所 謂“研究”是多么荒唐和離奇?。∵@樣,我就不得不從梳理和討論這一文本的“創(chuàng)作前史”開始, 再根據(jù)悉心收集到的資料,結合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對其具體而復雜的寫作過程進行詳細的 勾勒和甄別。同時,對手稿中各個章節(jié)具體的執(zhí)筆者、譽寫者和修改者等復雜的情形,尤其 是其中的“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關系”和“赫斯問題”進行了澄清。在此基礎上,我又考證了原 始手稿保存、刊布與版本源流等情況,特別是對MEGA2“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小組”提 出新的編排設想、順序及其“先行本”進行了分析。這些文獻疏證工作為以后的文本

19、解讀和思 想闡釋奠定了扎實而可靠的基礎。隨著進入文本的具體內容,我面前又呈現(xiàn)出一個更為斑斕駁雜的思想世界。這時我決定 先把馬克思、恩格斯撰寫的文本放在一邊,開始一本一本搜集作為他們的批判對象的那些論 文和著述。這是一個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書單,直接的批評對象涉及:布魯諾鮑威爾的評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施蒂納的施蒂納的評論者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費爾巴哈的 未來哲學原理、改革哲學的必要性、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論“哲學的開端”、 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和基督教的實質,海爾曼澤米希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人道 主義,魯?shù)婪蝰R特伊的社會主義的基石,卡爾格律恩的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 和從人的觀點論歌德,格奧爾格

20、庫爾曼的新世界或人間的精神王國。?告,海爾曼 克利蓋在人民論壇報上發(fā)表的評論,卡爾倍克的窮人之歌等,共計9本著作、14 篇論文和1部詩集;間接的批評對象涉及:赫斯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行動的哲學 和唯一的完全的自由,施泰因的現(xiàn)代法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雷博的略論最新 的改革家或社會主義者,圣西門一個日內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實業(yè)家問答和新 基督教,巴札爾、安凡丹、羅德里格的圣西門學說釋義傅立葉的幾種普遍命運路線 的說明和經(jīng)濟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協(xié)作的行為方式埃蒂耶納卡貝的伊加利亞旅 行記,洛克的市民政府,盧梭的政治經(jīng)濟學和社會契約論,蒲魯東的什么是 財產,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和歷史哲學霍爾巴赫的自

21、然體系,托馬斯莫爾的 烏托邦,歌德的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親和力和詩與真等,共計16 本著作、3篇論文和5部文學作品。此外,還有馬克思、恩格斯和赫斯等人之間的30封書 信。這是一個多么璀璨、生動而又誘人的思想史圖景?。∪欢?,要想進入這個世界,困難卻 相當大。僅就那些直接的批評文本來說,除了費爾巴哈的著作有完整的翻譯、施蒂納的唯 一者及其所有物在1972年由Philipp Reclam jun再版并由金海民教授翻譯和克利蓋在人 民論壇報上發(fā)表的評論收入德文版共產主義者同盟史料匯編夕卜,其他著述不要說譯成 中文,無論是在蘇聯(lián)還是分治的東德和西德以及統(tǒng)一前后根本就沒有再版過!這種情況下, 我只好請

22、李文潮教授和多位留德學生查找這些原始刊物和書籍。他們費了很大勁終于配齊 了,復印后寄給我。這時我才驀然想到,自己可能是現(xiàn)在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的關注這些文獻的 人吧!有那么多人談論和研究馬克思,但為什么真實的馬克思距離我們卻越來越遠了呢?當一份份文獻擺在書桌上時,就開始考驗我的閱讀、理解、概括和分析能力了。起初, 面對這些19世紀的文字,深感異常艱難,一整天下來讀不了幾頁,勉強讀下來,整體思想 和邏輯又難以把握,苦惱之至!好在我堅持著啃”下來了,之后速度漸趨加快,特別是馬克 思、恩格斯論及的部分我特別用心,絕不遺漏或敷衍,我甚至校對出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標 明引用但實際上在文字和意思理解上存在的多處錯

23、訛之處,這為我公正地理解和評價他們的 工作提供相當好的基礎。更令人欣喜的是,我終于可以在一個廣闊的思想背景下,在與那些思路獨特、個性鮮明 的思想家的對比中,來把握馬克思、恩格斯思考的主旨、言說的特殊考量和思想內涵的深邃 與獨到了。雖然其批評者以后幾乎沒有再回應他們的批評,但由于把握和理解了這些人的觀 點和思路,我甚至可以大致猜想出面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責難,他們會做出怎樣的回應。在 本書中,我不止一次設計了“討論會”的場景,讓這些思考者相互辯駁,在辯駁中彰顯灼見、 對比高下。這樣的描述和分析就使一向被視為枯燥的文本研究鮮活起來了。同時,在我們面前展示了馬克思、恩格斯多么寬廣的理論視野、豐富的知識

24、領域、多樣 的論證方式、廣泛的思想議題和獨特的思考角度啊!這與我們長期以來通過教科書體系所把 握和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在別人心目中形成的那種狹隘、簡單、刻板、抽象乃至膚 淺的形象是多么不同!舉凡:“離開思辨的基地來解決思辨的矛盾”;理解人生與歷史的方式; 究竟該如何把握精神;自由之境及觀念嬗變;從“人”到“我”思維路徑批判;“獨自性”能否超 越“自由”;權利、法律與犯罪的“屬人”性質與“為我”特征;什么樣的社會能使人的“個性”得 以彰顯;“享樂”與現(xiàn)實生活;唯物史觀的闡釋方式與論證邏輯、理論視域和現(xiàn)實歸旨;“歷 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與環(huán)節(jié);“現(xiàn)實的個人”與“共同體”關系之辨;社會主

25、義與“哲學 論證”;社會主義史的理解與敘述;超越現(xiàn)實的苦難發(fā)方式和途徑;社會主義與人類之愛”; 面對現(xiàn)實,如何避免走向膚淺和天真.這樣的思想議題對于熟悉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的人來說,是多么陌生和“另類”啊!但恰恰是它們構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和結構!當然,有寫作經(jīng)驗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把握了思想、產生了觀點并不意味著就能夠自 然而然地、自動地轉化為文字表達出來,寫作的過程實際上也參與和修正著思想的建構,因 此,如何概括和闡發(fā)思想也是考驗文本研究功力的重要指標。在研讀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無論 是馬克思、恩格斯還是他們的批評者,都不是非常明確地、系統(tǒng)地闡發(fā)其思想的,不僅觀點 復雜而深邃,語言晦澀

26、而多歧意,而且思考路向貌似邏輯實則散亂,論證方式經(jīng)常轉換,這 為我們客觀地概括和提煉其思想增添了很大的難度,需要反復閱讀、體悟和揣摩?;谶@種 情況,我在寫作時,在勉力呈現(xiàn)他們思考的原始語境和真實狀態(tài)時也不免帶有我個人主觀的 理解,特別是在表述中攙雜了我思考這些問題的路向和看法,正所謂“敘述即解釋”、“解釋 即建構”是也。因此,文本解讀和思想闡釋的過程實際上融入了我對同一問題的很多個人見 解,更不用說評論它們的那些部分了。因此,完全可以說,本書“雙重批判,雙重建構” 盡管如此,我仍很謹慎。每寫完一章,我就把那些有相對獨立議題的部分整理成論文, 寄給報刊、雜志的編輯老師,傾聽其意見,經(jīng)由其手發(fā)表

27、后,再期盼讀者的反映。很感謝提 出各種看法的同行,尤其是不少在讀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師,我的文章每發(fā)表一篇,他們就從 中國期刊網(wǎng)上下載一篇,保存到單獨的文件夾中,有的甚至對我說:您要是再不行動, 我就給您結集出版了!令我非常感動。此外,還有一條途徑使我可以檢驗自己的成果,即我 在北大開設過三門原著課,即馬克思文獻學馬克思哲學著作選讀和馬克思原著研 究-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分別以宏觀、中觀和微觀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原著,形成一個連續(xù) 而系統(tǒng)的課程體系。在這三門課程中,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無疑是中心點,前兩門課程使學 生明白在馬克思一生撰寫的著述和思想演進中它處于什么方位,而后一門課程的內容則是我 和學生用整整一學期逐章、逐節(jié)閱讀這一文本。特別是在給全系各個二級學科研究生開設的 公共必修課上,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專業(yè)角度評判馬克思的思想及其體系特征,同時對我的 研究提出意見和建議。上述工作成效顯著,從200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