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鏈與活動史-對文學史觀的重新審視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1.gif)
![作品鏈與活動史-對文學史觀的重新審視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2.gif)
![作品鏈與活動史-對文學史觀的重新審視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3.gif)
![作品鏈與活動史-對文學史觀的重新審視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4.gif)
![作品鏈與活動史-對文學史觀的重新審視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da5eb4384c1063bd3a1593587e4d6654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作品鏈與活動史對文學史觀的重新審視【內容提要】文學作品是文學活動的物化產品。20世紀以來由于索緒爾語言學的影響,詳細的表達行為和實現(xiàn)了的言語文本是從一套表達語匯和規(guī)那么中抽娶派生出來的。同時必須關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對文學表達的影響,因此文學史其實是作品鏈和表達語境開展演變的歷史。一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研究充滿了矛盾和爭議。這種爭議首先起于“文革后對20世紀中國作家和作品的重新認識與評價,而后逐漸拓展、深化到對文學史整體構架和研究觀念的重新審視,形成了重寫或重估文學史的種種觀點。文學史研究由此而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深化開展的階段。文學史研究的深化并沒有使研究者的觀點和立場逐漸地接近
2、和趨向認同,恰恰相反,不同觀點之間的分歧似乎變得更突出了。對作家和作品的評價由于美學的和意識形態(tài)的立嘗視野不同而產生分歧,這可以說是很正常的。然而這種分歧從對作家和作品的不同評價延伸到了對文學史的整體看法上,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關于文學史的觀念對立:既有的與重寫的,官方的與民間的,顯在的與潛在的,共名的與無名的,等等。這些對立的產生從根本上來說是基于一種共同的文學史觀念和在這個共同觀念之上不同觀點的分歧。這里所說的共同的文學史觀念,就是都認為文學史是歷史上一代代重要的或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通常也隱含著作品背后的作家前后相繼串連成的作品之鏈。觀點的分歧首先是在于確認文學作品的重要性或價值的標準意識形態(tài)、
3、審美、人性、現(xiàn)代性等不同標準之間的分歧;接著便是確定哪些作品是這條長鏈或長河的主要成分;進一步延伸出來的分歧那么是關于文學史之鏈終究是一條還是假設干條的問題,以及假如有假設干條,那么哪些為主哪些為輔的問題。這些分歧和爭議對近二十年來中國文學史研究和文學史觀念的開展產生了積極的激活和促進作用,一方面分歧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卻也越來越增長了。這些關于文學史的爭議無疑給了我們很多啟發(fā)。但在熱熱鬧鬧爭論的背后,有些根本觀念方面仍然有待討論,特別是存在于那些不同觀點背后的共同的文學史觀念。那種把文學史看成是文學作品之鏈的觀念似乎被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是毋庸置疑的前提,然而這個前提實際上可能是
4、有問題的。編寫一部由作品之鏈串連構成的文學史,這樣的工作假如希望做得全面、科學,當然就需要對相應歷史時期的作品有盡可能充分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然而事實上,一個文學史的編纂者無論聚集多少作品,就任何一段歷史而言都肯定是掛一漏萬的,而且無原那么地聚集作品的結果可能是互相沖突或不相干的作品的大雜燴而不是有線索、有觀點的歷史。作者只能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根據(jù)他所采用的標準進展取舍。換句話說,構成一部文學史的作品鏈不會是全部作品之集合,而只能是局部作品。分歧就因為不同的作品集合而產生。學者們評價作品的標準雖然很多,但歸結起來最典型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所謂思想標準,即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評價作品的好壞;另一個就
5、是藝術標準,即以藝術程度的上下或雅俗來評價作品。經過這樣挑選而組織起來的作為文學史的作品鏈,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如同一個人作為生平經歷的相冊無論這個人在一生中為自己拍攝了多少照片,把這些照片串連起來作為他的歷史仍然是殘缺不全的。有些重要的人生經歷可能是無法拍攝的東西,有些那么可能是因為覺得不重要或不愿意表現(xiàn)而遺漏的東西;尤其重要的是,人的生命過程的連續(xù)性可能是一張張靜止的、孤立的照片鏈無法表現(xiàn)的。作品鏈可能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假如把一部部我們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作品串連起來描繪文學的歷史過程,而不去注意作品背后那些由連續(xù)的、活生生的文學活動過程,恐怕也會把真正的文學開展歷史忽略掉。二文學作品是文學
6、活動的物化產品。假如從創(chuàng)作的結果回溯到創(chuàng)作行為過程,就是表達。20世紀以來由于索緒爾語言學的影響,人們都道詳細的表達行為和實現(xiàn)了的言語文本是從被稱為“語言的一整套表達語匯和規(guī)那么中抽娶派生出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作為表達行為當然也離不開作者所依托的語言環(huán)境。這樣一個語言學的事實經常會在研究文學史時被忽略了。當人們從作品之鏈的角度研究文學史時,一般會把文學特征的出現(xiàn)和演變的規(guī)律從兩個方面進展解釋:一個是所謂文學自身的開展規(guī)律,即從前后作品的繼承關系角度分析其中規(guī)律;另一個是從文學與社會的關系角度,特別是直接影響、制約文學創(chuàng)作的政治因素作用方面解釋文學的開展。這就是所謂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然而,這兩個方
7、面都忽略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對詳細的文學表達所具有的直接的影響作用。文學史其實也是表達語境開展演變的歷史。在研究“文革前十七年的文學開展史時,一種觀點認為這個時期的文學根本上一無是處,因為“文學為政治效勞口號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和制約使得文學喪失了表現(xiàn)個人體驗和審美價值的功能。另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成認這個時期文學作品有其歷史意義和價值,因為表現(xiàn)個人體驗和審美價值并非文學的唯一功能;從歷史主義的角度來看,為政治效勞的文學同樣是文學的歷史形態(tài)之一。還有一種觀點那么認為這個時期的文學并非完全是為政治效勞的宣傳文學,同時也存在著民間的或潛在的文學,而這些文學作品是具有文學價值的。這種種觀點雖然各不一樣,但在分析文學
8、存在和開展的根據(jù)與價值時,所關注的都是兩極:一極是意識形態(tài),一極是審美體驗;前者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社會背景,而后者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個人心靈根據(jù)。但問題是文學活動作為表達行為,在社會政治背景之下和個人心靈、情感體驗之上,還存在著一個與表達關系更直接的層面,就是語言環(huán)境層面。文學表達是從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抽取語匯、母題、范例和表達習慣來組織文本和表達詳細意義的。文學表達的個別性是語言背景的文化意義在詳細文學活動中的顯現(xiàn)。從作者進展表達行為的角度講,文學的直接來源不是社會生活或個人感情,而是作者存在于其中的特定語言環(huán)境。文學的開展演變規(guī)律假如簡單地從社會生活尤其是政治因素解釋,很容易因為這種原因的大而無當而產生
9、矛盾,比方在同樣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形勢下常常會產生不同的甚至相沖突的文學。假如用作品鏈中前后作品之間的影響和繼承來解釋,那么可能在兩個作品之間出現(xiàn)無法彌補的空檔。比方許多學者注意到五六十年代的許多作品帶著濃重的傳統(tǒng)文化色彩:?烈火金剛?的章回小說形式、?鐵道游擊隊?的傳奇風格、?林海雪原?中類似?水滸傳?的描寫,等等。這種風格的產生從作品鏈上找不到合理的答案從?水滸傳?到?林海雪原?的幾百年間哪些作品可以填補這條鏈的空檔?有的具有鄉(xiāng)土色彩的作品比擬容易找到風格形成的來龍去脈,比方趙樹理的小說,從?三里灣?上溯到?李有才板話?和?小二黑結婚?,其間的相似和演變線索是很清楚的。但這個例子恰恰不是一般
10、的作品鏈線索,而是趙樹理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作語境構成了他的文學表達資源,因此而造成了的他的個人風格,一種幾乎在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與其他作品無法串連在一條鏈上的獨特風格。其實,許多作品風格的形成都存在著與趙樹理小說類似的語境影響,只是由于沒有趙樹理那樣過分突出的獨特性,使得表達的詳細特征往往被明晰的作品鏈關系遮蔽了。假如談到?烈火金剛?和?鐵道游擊隊?,人們會立即把它們納入抗日戰(zhàn)爭題材小說的鏈條中研究,它們在題材和主題方面的相似性成為構造和描繪文學開展線索的重要根據(jù)。然而實際上只有在最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背景下議論這兩部小說的相似性才有意義;就詳細的表達風格而言,二者的差異性就顯得非常突出了。就拿?烈火金
11、剛?來說,這部小說從題材和主題來看屬于一般歷史教育意義上的抗日戰(zhàn)爭故事,但獨特的表達方式顯然來自從中古流傳下來的北方說書活動傳統(tǒng)。這種語境中的文學精神不是簡單地隨著政治教育觀念的演變而演變,常??赡苁请S著與說書活動相關的社會生活風氣的演變而演變。這種文學活動線索在泛泛地歸納相似性時很容易被忽略掉。然而忽略了詳細語境后,文學史研究就可能變成相似主題或相似題材的歸納整理,而不再是對文學開展演變過程連續(xù)性的研究。否認五六十年代文學的批評者之所以認為這個時代的文學根本上可以被否認,立論的根據(jù)是一種關于文學本質和價值的普遍觀念,這意味著有一種從整體上概括這個時期作品價值的高度概括性和簡化性的視角。這種視
12、角就來自用題材和主題為線索的作品鏈觀念。然而這種過分簡化的文學史觀念可能使我們在滿足于評判作品價值的同時遺漏掉文學表達的真實歷史過程。研究者需要在分析比擬作品的同時理解作品背后的表達行為所賴以存在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對作者的表達活動產生影響的文學素材、表達習慣、文學語匯、意象或母題,等等,理解語言環(huán)境的不同特點和演變。假如認為?林海雪原?的表達特征與?水滸傳?或?三國演義?有關系,那么就需要從?水滸傳?、?三國演義?之類的古代民間敘事活動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如說書、評話等的開展演變形態(tài)方面進展研究,研究這些形態(tài)通過什么途徑怎樣對?林海雪原?之類小說的表達發(fā)生影響。理解了這些,才有可能找到實際發(fā)生的文學
13、表達活動開展演變的來龍去脈。有的學者把類似趙樹理這種不同于主流表達的文學現(xiàn)象歸納到主流文學史作品鏈之外或之下隱形的民間文學史線索中去,如陳思和先生關于在主流文學史的顯形構造之下存在著“民間隱形構造的觀點,就是認為在分析文學史的作品鏈時,需要注意到有些作品在表達“顯形意義的背后還存在著另外一層“隱形的民間文化的表達需要,如電影?李雙雙?在表達意識形態(tài)觀念的背后隱含著東北二人轉這種民間藝術的形態(tài)和興趣。這種觀點在注意到作品背后的表達語境資源時,主要關注的是不同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民間文化傾向。其實,無論是否具有與意識形態(tài)主流疏離的“民間立場,表達行為總歸是詳細地發(fā)生于特定語境中,從特定語境中抽取話語
14、資源的。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文學表達都不能脫離特定的語境資源;因此對文學史的研究也不能脫離對表達與特定語境關系的研究。自從實證主義史學觀念和文化詩學進入中國文學研究者的學術視野以來,對文學的文化語境進展研究已不是什么新穎主張了。陳思和主編的?當代文學史教程?中對一些作品的表達所依托的語境資源進展了有價值的討論,如?林海雪原?中的人物組合與?三國演義?之“五虎將的相似關系、電影?李雙雙?中人物關系構造之與東北二人轉的相似性等等。但僅僅根據(jù)某一個方面的相似性比擬就判斷二者之間的關系畢竟還是一種比擬抽象和獨斷的做法,由此產生的對文學開展線索的勾繪是從一個作品跳到時空關系互不連屬的另一
15、個作品,互相之間只有相似性而看不出連續(xù)性。這樣跳越式的畫面仍然沒有脫離文學史就是作品鏈這樣的根本思路。拿詳細的文學史研究例子來說,?三里灣?的文學活動語境相對說來比擬清楚:趙樹理本來就是個民間藝人,他的作品是從他所浸淫于其中的民間表達歷史中浮出到作品被書寫的文學史作品鏈中的。?山鄉(xiāng)巨變?就復雜一些了:這部作品與?三里灣?一樣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然而這不是真正的鄉(xiāng)土寫作,而是作為文化精英的知識分子向農民學習到的表達風格。作家深化群眾、向工農兵學習語言,這在?講話?以后就一直受到提倡,似乎不是什么特殊現(xiàn)象。然而同樣是在向農民學習,周立波在?山鄉(xiāng)巨變?中淳樸溫馨的表達特色卻與其他許多農村題材小說都不
16、一樣。當研究者簡單地判斷周立波受到農民生活和語言影響時,把?山鄉(xiāng)巨變?作品風格和表達語境的特殊性卻可能忽略了。說?李雙雙?受東北二人轉影響,這個判斷仍然是抽象的,因為沒有說明這種影響是怎樣產生的:二人轉的活動與李準的寫作活動和表達行為之間終究存在著怎樣的實際聯(lián)絡?至于議論?林海雪原?與?三國演義?或?水滸傳?的關系,問題就更復雜了。這種影響假如真的存在,那么是怎樣發(fā)生的呢?是作家的古典文學素養(yǎng)和對古典作品的模擬還是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民間表達傳統(tǒng)在繼續(xù)生長并對作家的表達發(fā)生著影響?總之,對每一個詳細的作家和作品而言,其特定的表達資源如何影響表達行為的問題遠比簡單地判斷受什么影響更加重要。不去詳
17、細分析每一個作品背后的表達資源背景,就無法真正有意義地說明文學活動的歷史連續(xù)性。真正具有連續(xù)性的文學開展史需要的是填補作品鏈之間的空白,也就是要有對文學活動過程連續(xù)性的認識;而抽象的相似性比擬和詳細的表達活動之間需要填補的空白就是對表達行為的語境進展深化詳細的研究。把文學的語境研究從廣泛的社會歷史背景或生活經歷的視野聚焦到特定的表達語言環(huán)境,并從這種語言環(huán)境的研究中尋找作品背后表達活動的語言與文化資源所在,這在仍然把作品鏈視為文學史的學術環(huán)境中還是一個需要進一步認真探究的方法和課題。轉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三從表達行為出發(fā)研究作品背后的文學活動,首先應該注意到的就是使作品得以存在的最直接的活動關
18、系,即寫作者和閱讀者之間由“表達承受構成的活動關系。這個關系由作者與讀者之間有形無形的交往與默契形成:作者的寫作行為其實就是有意無意地面對著自己心目中或潛意識中的讀者即所謂理想讀者或隱含的讀者進展的表達行為;而讀者那么通過自己的閱讀行為與作者或表達者進展對話交往。這種“表達承受活動使作品意義得以實現(xiàn),使文學活動成為人與人之間在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等方面進展交往的社會文化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學史是作品鏈的背后的“表達承受活動演變的歷史?!霸诜喴环菔指逡皇自?、一部法典、一份信仰聲明的泛黃的紙張時,你首先注意到的是什么呢?你會說,這并不是孤立造成的。它只不過是一個鑄型,就像一個化石外殼、一個印記
19、,就像是那些在石頭上浮現(xiàn)出一個曾經活過而又死去的動物化石。在這外殼下有著一個動物,而在那文件背后那么有著一個人。假如不是為了向你自己描繪這動物的話,你又何必研究它的外殼呢?同樣,你之所以要研究這文件,也僅僅是為了理解那個人。這是藝術史家丹納在?英國文學史序言?中說的一段話,意思是說,歷史研究的是史料背后曾經存在過的活生生的“人。文學史的研究也應當有這樣一種視角,即穿過作品鏈去觀察文學開展史上“人的活動。從“表達承受活動的角度研究文學活動的社會特征不同于文藝心理學或承受美學那樣從抽象的和普適的意義上研究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而是要注意到詳細的文學活動中參與者的特定社會關系特征。魯迅的?阿Q正傳?
20、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部偉大的作品,那么在這部作品背后的“表達承受活動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是怎樣的呢?魯迅寫的是農民的事,這并不意味著就是與農民讀者進展交往的文學活動。因為作品的文學特點和傳播媒介都與農民無關,實際上主要是城市中的文化人和一定層次的市民。不過從作品寓含的對國民性的批判意圖而言,可以說作者期待的讀者超出了這些現(xiàn)實的文化人和市民讀者群,希望可以通過這些讀者進一步擴散影響,成為更普遍的社會傳播與交往活動。這也是從新文化運動到二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活動對文學社會影響普遍性的期待:那些作者有意無意地期待著他們面對的有限讀者可以把自己作品的影響傳播擴大到整個社會。因為不同作者的不同價值觀念和審美興趣的差
21、異使得各自的社會影響內容不同,但都期待著社會影響的普遍性,因此這樣的期待可以被歸納為一種一元性的文學交往圖像。然而到了40年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文學活動的社會關系特點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在講話中對從大城市來的作家、藝術家和知識分子進展了劇烈的批評。他的批評的重點不是這些人的作品在思想上政治上有什么問題,而是他們的感情、興趣傾向問題。毛澤東用一個大標語中的“工人二字使用隸書書法異體字的例子來說明,這些創(chuàng)作者不理解或不關注延安的承受者。一個更具有戲劇性的傳說曾提到,某話劇團在大冬天到部隊中去為士兵演出曹禺的?雷雨?,惹得當時在場觀看演出的一位將軍勃然大怒。可以想見這樣一個畫面
22、:一群來自社會下層身穿粗布軍服的士兵在瑟瑟寒風中看戲,而舞臺上服飾華美的太太搖著扇子,還一個勁抱怨天氣太熱。這種近乎反諷的場面確實有點荒謬。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文學史的社會形態(tài)與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問題脫了鉤無論是毛澤東舉出的大標語還是傳說中話劇團演出的?雷雨?,從作品本身來講都不存在思想和藝術問題。這里存在的是“表達承受活動中各種參與者之間的文化認同問題。藝術家們期待中的一元性的文學交往圖像破滅了他們和延安的工農兵群眾雖然都處于一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中,具有共同的社會政治理想,然而從文學活動的角度來看,他們屬于不同的文化群落,在生活背景、文化素養(yǎng)、情感體驗和審美興趣方面有難以互相認同的差異和隔膜,因
23、此無法形成“表達承受的文學交往關系。?講話?在提醒了知識分子和工農兵群眾之間的文化隔膜后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效勞的方向,也就是提出了一種新的一元性文學交往圖像。按照這種思路,知識分子和工農兵群眾之間的文化差異被理解為“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的層次差異,而這種差異可以通過“普及根底上的進步和“進步指導下的普及這樣的文學活動引導方式整合起來。從50年代到70年代,文學活動中的“表達承受關系在“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引導方向下整合為分層次的統(tǒng)一關系:50年代末知識分子作家參與新民歌運動是文化人的表達在興趣上向工農民眾靠攏的一種努力;而六七十年代把交響樂、芭蕾舞作為“樣板戲向全國推廣那么顯然是在強迫
24、性地拔高一般民眾的藝術承受興趣。這種整合成為在文學活動中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統(tǒng)一性的一個重要手段。從主流的文學傳播途徑看,整合的效果很明顯:一方面是那種帶有孤芳自賞意味的文人小圈子作品根本上絕跡,另一方面民間的文學活動那么越來越雅馴,粗俗色情的東西大大減少了。雖然今天的一些研究展示出當時文化環(huán)境中仍然存在著非主流的文學活動,但人們在觀念上普遍地承受了一元性的文學關系,即認為好的文學應該是被普遍承受的而不是屬于特定人群的;孤芳自賞的高雅和粗俗不文的通俗都是壞的或不安康的興趣。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時期,人們仍然相信文學活動的一元性。表達這種一元性觀念的一種典型的批
25、評話語就是質問一部作品“人民群眾看得懂嗎?典型的贊美那么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80年代文學活動中的一個重大現(xiàn)象是直接挑戰(zhàn)“人民群眾興趣的朦朧詩出現(xiàn)。對朦朧詩的批判中最典型的就是說它朦朧晦澀,也就是說它不符合文學承受者對作品意義的需要。然而朦朧詩卻擁有自己的承受者群體。這說明一元性的文學活動關系開場瓦解。朦朧詩的出如今文學史上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作品本身的意義或價值,而且在于它重新凸現(xiàn)了作品背后的文學活動存在著不同文化群落的差異。朦朧詩之后使“表達承受活動的文化群落差異進一步顯現(xiàn)的一個文學現(xiàn)象是王朔代表的“痞子文學。當時批評王朔的人通常認為王朔作品中對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嘲諷、戲仿和玩世不恭是精神價值失
26、落的表現(xiàn)。但假如認真細讀王朔的小說就應當成認,那里面其實很少有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失落所表現(xiàn)出的虛無頹廢;相反倒是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叛逆式的狂歡。起初當一些批評家把王朔的小說稱為“痞子文學時,是想批判這種文學的消極價值。這意味著他們還只是在表達一種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立場:似乎“痞子是一種介乎進步和反動之間而傾向于“落后的立場,如同過去的文學中常見的那類“中間人物一樣,可以通過批評教育轉化為進步或墮落到反動,總之是二元對立框架中的某種游離成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痞子文學所表達的社會經歷是一種新的文化歸屬經歷。換句話說,王朔小說表現(xiàn)的“痞子不是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構造中的“落后分子或游離成分,而是正在形
27、成中的一種文化群落他們既不認同“進步也不認同“落后或“反動,而是在對意識形態(tài)二元對立構造的戲擬和嘲諷中表達了與傳統(tǒng)價值秩序疏離的另外一類特殊的文化身份。起初當人們稱這種身份為“痞子的時候,還只是以一種輕蔑的態(tài)度把他們當作一種社會文化中的離散現(xiàn)象。然而隨后的文學論爭卻說明,這不是“正派人和游蕩街頭的個別小痞子之間的沖突,而是不同文化身份自覺的人群之間產生的沖突。“痞子或“頑主通過對正統(tǒng)和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嘲諷形成了自己的表達和承受興趣,從而顯示了一種同儕群落的認同和自我肯定。自90年代以來,社會文化的群落分化現(xiàn)象越來越明顯,由此而對文學產生的影響就是文學活動的群落化。90年代后期人們開場議論70年代
28、以后出生的作家時,這種區(qū)分實際上就已經把文學創(chuàng)作群體的劃分概念從創(chuàng)作思想、風格轉向社會群落了。一群被媒體冠以“美女作家的作者群和“身體寫作活動在90年代后期變得引入注目起來。由這些作者和作品所產生的批評和論爭雖然看起來像傳統(tǒng)的文學論爭,其實根本上不是文學應該怎樣反映社會生活這樣普遍的理論問題,而是這些作品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文化歸屬是否可以被承受的問題。換句話說,許多人在讀這些作者的小說時所產生的反感或爭議主要不在于文學應該不應該那樣寫,而在于作品中的人物通常被認為是作者的一種自我寫照應該不應該那樣生活。“身體寫作與其說是一種文學現(xiàn)象,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存在于特定文化群落中、表達一種亞文化認同
29、意識的行為。“表達承受活動的社會關系影響和制約著文學作品的產生、傳播與社會交往形態(tài)。越是走向當代,作為文學活動背景的文化認同與交往關系的影響就顯得越是突出。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文學史越來越難于用作品鏈來勾畫和描繪了。當今的文學史研究比以往更加需要關注作品鏈背后的“表達承受活動所表達的演變中的社會交往關系和特征。四從詳細直接的“表達承受這樣的文學活動關系視角擴展開來,還應當注意到文學作品的社會傳播和社會對作品的批評所具有的社會交往意義。在文學開展的古典時期,文學傳播和批評的突出功能是通過有選擇的傳播和評價使文學活動由一般的社會活動過程凝聚為物化的、具有公認價值的經典作品。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之所以
30、被稱為文學的自覺時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時期的文學傳播活動影響了對文學作品的自覺選擇和普遍的文學意識。蕭統(tǒng)的?文遜就是這種傳播活動的典型。文學批評也是如此,從曹丕的?典論論文?到?文心雕龍?和?詩品?,文學批評通過對作家個性的辨析、創(chuàng)作經歷的總結和作品風格的評價,形成了越來越全面深化的對優(yōu)秀作品的認識和要求。因此可以說,文學傳播和批評活動促進了作品和作品意識的成熟;是傳播和批評使得一個時代中被認為優(yōu)秀的作品得以凸現(xiàn)和發(fā)生影響,從而制造出了每一個時代文學的主流趨勢。后代的以作品鏈為文學史的觀念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詳細地說在?文心雕龍?中自?明詩?以下諸篇對文學開展歷史的梳理中就已經出現(xiàn)了。然
31、而隨著文化傳播的開展演變,文學的社會傳播和批評所起的作用也在變化。宋代的詩話中有很大一局部就是與研究和評價作品價值無關的閑聊式批評。這些批評的作用不是在推廣優(yōu)秀作品,而是通過與詩歌有關的逸事之類制造著某種文學活動的興趣氣氛,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學活動流派,如江西詩派、豪放派詞人等;到了明代,這種傾向那么進一步演變成門戶林立、意氣紛爭的活動。制造經典作品的活動開場逐漸變?yōu)橹圃觳煌膶W興趣群落的活動。從20世紀70年代末進入到80年代,中國文學開展中出現(xiàn)的朦朧詩和意識流小說顯示出表達行為開場轉向內省,使得原先那種“作者一讀者的直接聯(lián)絡瓦解了。到了90年代,精英文學活動經常從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圈中逸出而變成熱門的公眾事件,表達和閱讀的重要性開場減退了。90年代中國精英文學變得越來越不適宜于讀者進展審美的鑒賞而只能靠批評者的分析、闡釋和爭論。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岸坡拋石工程施工方案
- 環(huán)保技術引領未來環(huán)境科學與城市發(fā)展
- 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方案
- 現(xiàn)代通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 2024年四年級英語上冊 Module 5 Unit 2 Can Sam play football說課稿 外研版(三起)001
- 2024八年級英語下冊 Unit 2 Plant a PlantLesson 7 Planting Trees說課稿(新版)冀教版
- 2024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二單元 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 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4.1《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說課稿 部編版必修2
- Module4 Unit1 Mum bought a new T-shirt for me(說課稿)-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三起)英語五年級上冊
- 《6 蛋殼與薄殼結構》(說課稿)-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冊科學蘇教版
- 2025北京市勞務分包合同范本問題范本
- 2025-2030年中國反滲透膜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展望與投資策略分析報告
- 湖北省十堰市城區(qū)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道德與法治試題 (含答案)
- 山東省濰坊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 英語試題
- 春節(jié)節(jié)后收心會
- 《榜樣9》觀后感心得體會四
- 七年級下冊英語單詞表(人教版)-418個
- 交警安全進校園課件
- (2024年高考真題)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數(shù)學試卷-新課標Ⅰ卷(含部分解析)
- HCIA-AI H13-311 v3.5認證考試題庫(含答案)
- 潤滑油過濾培訓
- 內蒙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集寧二中2025屆高考語文全真模擬密押卷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