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漢語史·下編·詞匯史1課件_第1頁
簡明漢語史·下編·詞匯史1課件_第2頁
簡明漢語史·下編·詞匯史1課件_第3頁
簡明漢語史·下編·詞匯史1課件_第4頁
簡明漢語史·下編·詞匯史1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簡明漢語史下編詞匯史1簡明漢語史下編詞匯史1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里指出:“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而產生和發(fā)展的?!薄罢Z言的詞匯對于各種變化最敏感,它處在幾乎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中。”詞匯是一個系統(tǒng),不同的詞在詞匯系統(tǒng)中各有自己的位置,并且互相關聯。其中一些詞如果因為某種原因發(fā)生變動,其它一些詞往往會跟著發(fā)生變化,有的發(fā)展,有的死亡。 主要的趨勢是:詞匯越來越豐富,新詞不斷產生,構詞法逐漸完備,雙音節(jié)化傾向越來越顯明。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里指出:“語言是隨著社會的基本詞匯的形成和發(fā)展什么是詞匯?詞匯,也稱作語匯,是某一特定范圍內所有的語匯成分(語素、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匯。如“英

2、語語匯”、“現代漢語語匯”、“廣東話語匯”、“茅盾的語匯”、“阿Q正傳的語匯”等??傊?,語匯是一個集合概念 。什么是基本詞匯?基本語匯是全民使用最多、日常交際最必需的、意義最明確、為人們共同理解的語匯成分的總和。基本詞匯有哪些特點?基本語匯具有全民性、常用性、穩(wěn)固性等特點?;驹~匯的形成和發(fā)展什么是詞匯?1.基本詞匯:漢語的穩(wěn)定性主要表現在漢語詞匯的繼承性上,語言中的大量基本詞匯是幾千年不變的。這些基本詞匯從甲骨文時代就用到現在?,F在能看到的反映漢語詞匯最早狀況的文獻是殷代甲骨卜辭。已出土的甲骨文字約4500個,能夠辨認確定的甲骨文字只有1000個左右。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許多屬于基本詞匯之列

3、的詞當時已經出現。就詞性看,它們絕大多數是實詞,其中名詞最多,動詞次之,形容詞很少。1.基本詞匯:漢語的穩(wěn)定性主要表現在漢語詞匯的繼承性上,語言在甲骨文里面,名詞最多,動詞次之,形容詞較少。這可能受了卜辭的性質的限制。代詞作為基本詞,是較后起的。在甲骨文里,甚至在整個先秦時代,有一些代詞,如第三人稱代詞,還沒有出現,而且有一些代詞可能是從名詞轉化而來的,在造字的時候,并沒有特別為代詞造字(如“汝”就寫“女”)。代詞作為基本詞,雖然比較穩(wěn)固,但是也有變化。先秦時代有一些代詞在后代基本消失了,如“汝”;有些代詞轉化了,如“他”字由指示代詞轉化為人稱代詞。數詞作為基本詞,起源也較晚。數目概念的形成,

4、是文化相當發(fā)達以后的事,且從文字上看,有些數詞是假借別的字來表示的,所以數詞的產生晚于名詞、動詞。不過,在甲骨文里面已有“一、二、三、百、千、萬”等數詞,故現漢一些基本數詞承幾千年而來的。在甲骨文里面,名詞最多,動詞次之,形容詞較少。這可能受了卜辭就語義內容看,它們包括的范圍頗廣,涉及自然現象、生產勞動、物質文化、社會關系、日常生活、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就語義內容看,它們包括的范圍頗廣,涉及自然現象、生產勞動、物2.名詞中的基本詞:(1)自然現象的名稱:天、日、月、星、風、云、雨、雪、霧、 雹 、虹、山、阜、丘、陵、陸、巖、岳、河、川、泉、州、沚、澗、谷、土、石、水、火; (2)肢體名稱:人、身、

5、首、面、眉、目、耳、 鼻、 口、舌、齒、肘、趾、心、腹、骨;(3)方位和時令的名稱:年、歲、春、秋、時、旬、今、昔、翌、晨、旦、朝、昃、 昏、 暮、夕;上、下、右、中、左、內、外、東、西、南、北;(4)親屬的名稱:祖、妣、父、母、兄、弟、妻、婦、嬪、妾、子、 侄、 孫、 (5)關于生產(漁獵、畜牧、農業(yè))的詞:田、疇、圃、囿、宮、室、宅、寢、門、戶、 倉、廩、窌、牢、圂、井、舟、車、輿、刀、斧、斤、 耒、 犁、弓、矢、網、羅、畢、阱、鼎、鬲、尊、俎、 卣、斝、簠、甗、皿、盤、壺、爵、米、羹、酒、鬯、 絲、 帛、衣、裘、巾、帶、旂、橐、玉、貝、角、磬、 鼓; (6)關于物質文化(宮室、衣服、家具

6、)的詞:宮室宗宣寢官家庭門戶向2.名詞中的基本詞:(1)自然現象的名稱:天、日、月、星、風3.名詞詞語詞義變化例釋關于自然現象、自然物的名稱天、地、日、月、星、山、水、江、河、海、雨、露、冰、霜、風、雪、雷、電、火、土、石、樹、木、花、草、蟲、魚、獸 上述詞絕大部分沿用到今天。不過,有少數詞在含義上有了伸縮,少數詞由單音變?yōu)殡p音。3.名詞詞語詞義變化例釋關于自然現象、自然物的名稱天、地、含義上有引申的:“天”:本指蒼穹。引申為“宇宙之主宰”引申為“時日”,如“春天”“今天”。“日、月”:本指舉目可見的“日、月”引申為計算時間的“日、月”。“電”:本指閃電引申為“電氣”。含義上有引申的:單音變雙

7、音的:“日”太陽;“月”月亮,“露”露水;“木”木頭單音變雙音的:“日”“太陽”的來源:“日”和“月”在上古是基本詞。但是,在今天漢語里,“月”讓位給“月亮”?!叭铡币呀涀屛唤o“太陽”?!疤?、男、君、日、晝、動、剛”象征“陽”“地、女、臣、月、夜、靜、柔”象征“陰”“陽”有“高明”義,“陰”有“幽暗”義,所以古人很早用“陽”字表示“日”了。先秦的“陽”字已經有了“日光”的意義:“匪陽不晞。”“秋陽以暴之?!??!叭铡薄疤枴钡膩碓矗旱?,“太陽”二字連用時期在漢代,那時“太陽”之“陽”是陰陽二氣的“陽”。“太陽”在最初并不專指“日”,而是指極盛的陽氣,或者是這種極盛的陽氣的代表物。說文:“日,實

8、也,太陽之精不虧。”“六月,坤之初六,陽氣受任于太陽。淮南子天文訓:“日者陽之主也月者陰之宗也?!边@就是“日”稱太陽,“月”稱太陰的來源?!霸隆狈Q“太陰”到后代只是用于特殊的場合(陰陽五行范圍),沒有在全民語言中生根,“日”稱“太陽”卻成功了。但是,“太陽”二字連用時期在漢代,那時“太陽”之“陽”是陰陽世說新語寵禮:“王公曰: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瞻仰?”晉書王導傳:“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杜甫詩:“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李賀詩:“原君光明如太陽?!?至遲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太陽”已進入一般詞匯了。世說新語寵禮:“王公曰: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瞻不過,注意兩點:1、“太陽”

9、雖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就已進入一般詞匯,但當時“日”字是否已完全為“太陽”所代替,還很難說(現代方言里不用“太陽”用“日頭”);2、即使就現漢共同語來說,“太陽”雖代替“日”,但也僅是從“太陽”本身而言的,“日”字保留在很多復合詞中,并未完全消失,“日”的造詞能力很強。不過,注意兩點:關于肢體和器官的名稱人、身、首、面、眉、目、耳、 鼻、 口、舌、齒、毛、手、足、臂、掌、指、股、肘、趾、筋、骨、心、肺、肝、膽、腸、胃、腹;上述詞語,大多數沿用到現在未變,只有一部分改用了雙音詞,另外一部分改用了另外的詞(新詞代舊詞)。改用雙音詞的:身 、體 身體 齒牙齒、牙 肌、肉肌肉膚皮膚,皮 掌手掌 耳耳朵發(fā)頭

10、發(fā) 鼻鼻子 眉眉毛關于肢體和器官的名稱人、身、首、面、眉、目、耳、 鼻、 口、新詞代替舊詞:首 頭 足腳,腿領頸子 脛小腿面 臉 肱臂目眼、眼睛股大腿 口嘴新詞代替舊詞:首 /頭 :戰(zhàn)國以前,只有“首”沒有“頭”。金文里有很多“首”字,卻沒有一個“頭”字。詩經 、易經也沒有“頭”。到了戰(zhàn)國時代,“頭”字出現。它可能是方言進入普通話的,作為“首”的同義詞,它在口語里逐漸代替了“首”。墨子魯問:“今有刀于此,試之人頭,猝然斷之,可謂利乎?”史記鄒陽列傳:“諺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毙屡d的用途(如無生物之頭)也往往用“頭”不用“首”。晉書阮修傳:“常以百錢掛杖頭?!笔?/頭 :戰(zhàn)國以前,只有“首”

11、沒有“頭”頸/項:說文:“頸,頭莖也?!睆V韻清韻:“頸在前,項在后?!笨梢姟邦i”最初指脖子前面的部分?!邦i”字在戰(zhàn)國時代就出現了。莊子胠q篋qi:“今遂至使延頸舉踵?!薄邦i”字普遍用來表示“脖子”的意義在漢代以后。頸/項:說文:“頸,頭莖也。”“臉”字出現較晚。說文沒有“臉”字。到第六世紀以后,“臉”字才出現。不過,當時“臉”只有“頰”的意義,即面上捈胭脂的地方,所以古人稱“臉”限于婦女,而不是“面”的同義詞。“面黃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卑拙右渍丫埂澳槨弊诌@種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時代。杜牧詩:“頭圓筋骨緊,兩臉明且光?!薄澳槨弊衷诳谡Z中代替“面”字是很后的事。面 /臉“臉”字出現較晚。

12、說文沒有“臉”字。到第六世紀以后,“臉目 /眼 :說文:“眼,目也?!贬屆骸把?,限也?!笨梢姖h代已有“眼”,但戰(zhàn)國以前是沒有的。戰(zhàn)國時代少見,漢代以后才逐漸多見?!把邸痹谧畛鯐r候,只是指眼球。莊子盜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易經說卦:“巽其于人也為寡發(fā),為廣顙,為多白眼?!蹦?/眼 :說文:“眼,目也?!弊?:本作“觜”,原指鳥嘴?!磅弊执蠹s起源于東漢,說文有“觜”字。晉潘岳射雉賦:“裂膆(鳥類食管末端盛食物的囊。)破觜”,指的是鳥嘴。但廣雅釋親:“砦/束,口也?!薄绊?束”即“觜”,可見當時“觜”字已兼指“鳥嘴”和“人嘴”。嘴 :本作“觜”,原指鳥嘴。腳其本義是“小腿”。說文:“腳,脛

13、也。”釋名:“腳,卻也,以其坐時卻在后也。”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觸之,折其腳?!彼抉R遷報任安書:“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钡搅酥泄?,“腳”在基本詞匯中已經代替了“足”,這是一個典型例子:晉書陶潛傳:“潛無履,王弘顧左右為之造履。左右請履度,潛便于坐伸腳令度焉?!蹦_其本義是“小腿”?!把馈弊制鹪春茉?,詩經時代就出現了。本草綱目說:“兩旁曰牙,中間曰齒?!倍斡癫谜f文解字注曰:“統(tǒng)言之,皆稱齒稱牙,析言之,則前當唇者為齒,后在輔者為牙?!毕惹貢r代,“牙”字不多見;而且常用于“爪牙”這一熟語中。如詩經召南行露:“誰說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左傳隱公元年:“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至

14、少到了中古時代,“牙、齒”的分別在口語中不存在了,而“牙”也就代替了“齒”。牙 /齒“牙”字起源很早,詩經時代就出現了。牙 /齒?。赫f文:“肌,肉?!倍斡癫谜f:“人曰肌,鳥獸曰肉?!敝祢E聲也說:“在物曰肉,在人曰肌?!泵献铀^“衣帛食肉?!碑斎皇侵鸽u豚的肉。但是,在和“骨”對稱的時候,雖然指人,也可以稱“肉”。墨子節(jié)用:“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敝劣凇叭庑獭?,也不能稱為“肌刑”??梢姟凹 苯^對不能用于鳥獸,“肉”可以用于人(但有一定的適用條件) ,也可以用于物。肌/肉肌:說文:“肌,肉?!倍斡癫谜f:“人曰肌,鳥獸曰肉?!敝炱?膚皮:“皮”字在先秦卻是專指獸皮來說的,獸的皮叫“皮”

15、,人的皮叫“膚”,分別得很清楚。書經禹貢:“島夷皮服?!痹娊洠骸澳w如凝脂?!泵献痈孀由希骸梆I其體膚?!钡搅藵h代,“皮”字才可以用于人的皮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乃割皮解肌,決脈結筋?!逼?膚皮:“皮”字在先秦卻是專指獸皮來說的,獸的皮叫“皮”,關于方位、時令的名稱方位和時令的概念的形成,比起自然現象和肢體來,應該是人類文化相當發(fā)達以后的事情。但是,在我們所見的古史的材料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經有許多表示這些概念的詞出現了。年、歲、春、秋、時、旬、今、昔、翌、晨、旦、朝、昃、 昏、 暮、夕;上、下、右、中、左、內、外、東、西、南、關于方位、時令的名稱方位和時令的概念的形成,比起自然現象和肢關于

16、方位,在甲骨文中,“東、西、南、北、上、下”俱全:“東”的本意是沒有底的袋子,即橐 “南”的本義為古代一種瓦制的樂器 “北”的本意是二人相背,商代均假借為方位詞;“西”字甲骨文作 ,小篆作 象鳥窩之形。說文西部“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爲東西之西”。關于方位,在甲骨文中,“東、西、南、北、上、下”俱全:關于時令,甲骨文只有“年、月、日、歲”和“春、秋”,可見四季的概念是比較后起的。年/歲/春/秋:都是從農業(yè)用語發(fā)展而來的。年 ,說文:“年,谷物熟也?!痹谧畛醯臅r候,也許“年”只是“谷”,甲骨文中的“我受年”等于說“我受禾”,但是到了周代,“年”已經是“谷熟”的意義。五谷每年一熟,

17、所以由谷熟的意義轉為時令的年是很自然的。時令的“年”在先秦已經出現了。詩經豳風東山:“自我不見,于今三年?!?關于時令,甲骨文只有“年、月、日、歲”和“春、秋”,可見四季 “歲”,說文:“歲,木星也?!惫首畛?,它不表時令的“年歲”。“一歲”最初可能是指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由這一意義再轉到“谷熟”或“年成”的意義。如左傳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也。”杜預注:“歲,年谷也?!庇伞肮仁臁被颉澳瓿伞钡囊饬x再轉化為時令的年歲?!皻q”這一意義在很古時候就有了。書經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潤月定四時成。”詩經魏風氓:“三歲為婦,靡室勞矣?!薄皻q”在漢代以后轉化為“年齡”的意義漢書五帝記:“咸聞呼萬歲者

18、三” ,這樣在口語里“年”和“歲”有了分工。在漢以前,年齡稱“年”,不稱“歲”(左傳定公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爲太宰,康叔爲司宼,季爲司空,五叔無官,豈尚年哉?”)時令的年和年齡的相通也是很自然的。 “歲” “歲”,說文:“歲,木星也?!惫首畛酰槐頃r令的“年秋秋:說文:“秋,禾谷熟也?!笨梢姟扒铩钡谋玖x和“年”差不多。如書經盤庚:“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倍Y記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麥秋至?!薄扒铩焙汀澳辍钡谋玖x相近。但后來發(fā)展為兩種不同的意義。“秋”指谷熟的時間,一般谷物都是秋天收成的,所以把收成的季節(jié)叫做“秋”。秋秋:說文:“秋,禾谷熟也?!笨梢姟扒铩钡谋玖x和“年”差春春:說文

19、作“萅chn”,解釋說:“推也,從日從艸,艸春時生也?!鄙袝髠魈苽鳎骸按?,出也,物之出也 。由于春天草木出地,所以把播種的季節(jié)叫做春天,那是可靠的。由此可見,古人舉“春秋”來代表四時(詩經 魯頌:“春秋匪懈?!保?,上古把歷史叫做“春秋”,因為最初的時候一年只有“春、秋”兩季,另一方面,因為“春、秋”是和農業(yè)生產最有關的季節(jié)。春春:說文作“萅chn”,解釋說:“推也,從日從艸,艸夏:其來源也可能和農業(yè)有關。說文:“夏,中國之人也?!边@未必是本義。揚雄方言:“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謂之嘏ji,或曰夏?!毕奶燹r作物長大了,這個季節(jié)就叫做夏,和“春、秋”二字正好相配。冬 :說文:“冬,四時盡也。從仌,從

20、夊。夊,古文終字?!薄岸笔且荒曜詈笠粋€季節(jié)。最初時一年只分“春、秋”兩季,而沒有分出夏冬,春秋時代,才有夏冬之分。從這時開始,一年才分四季。夏:其來源也可能和農業(yè)有關。說文:“夏,中國之人也?!边@表示時令的“寒、暑”,和表示方位的“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一直沒有變動。表示時令的“寒、暑”,和表示方位的“東、西、南、北、上、下、關于親屬的名稱“父、母、子、女、祖(且)、孫、伯、叔、兄、弟、姊、妹、夫、妻、舅、甥、姑、侄”等。上述見于甲骨文的有:“父、母、子、女、祖(且)、孫、 兄、妹、妻、侄”等。這些親屬名稱,雖然大多數后代都沿用,但也有一小部分改變了內容,或換用了別的名稱。

21、關于親屬的名稱“父、母、子、女、祖(且)、孫、伯、叔、兄、弟父 、母“父、母”兩詞在書面語中一直沿用,但在口語中后世則產生了“爸、媽,爺、娘”等稱呼。“爸、媽”和“父、母”的聲母相同,只是韻母有異,那是方音的差別;“爺、娘”是北方方言:“朝辭爺娘去”木蘭辭父 、母“父、母”兩詞在書面語中一直沿用,但在口語中后世則產子、女古今用法有差別。古代,“子”與“父”對待;“女”和“男”對待,或與“婦”相對待:子父;女男,女婦“子、女”在上古統(tǒng)稱“子”,在需要區(qū)別的時候,用“男子、女子”來區(qū)別?!白优痹诤笫烙址Q“兒” ,“兒”見于甲骨文,本義為“孩兒”。子、女古今用法有差別。兒: “兒”在先秦只是“孩子

22、”的意思,老子:“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庇伞昂⒆印钡健白优钡霓D變是很自然的。到了漢代,“兒”就有了“兒子”的意義。漢書項籍傳:“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羽。”廣雅釋親:“兒,子也?!眱海?“兒”在先秦只是“孩子”的意思,老子:“常德不祖孫在上古,“祖”并不限于“父之父”,“孫”也不限于“子之子”,凡父之父以上皆稱“祖”,子之子以下皆稱孫。到后世,兩者仍不一定嚴格指“父之父”“子之子”。祖孫在上古,“祖”并不限于“父之父”,“孫”也不限于“子伯、叔:在上古本非“伯父、叔父”之義,只用于排行?!安笔抢洗?,“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伯、叔”有時也可以指長幼,并且通用于男女。

23、詩經邶bi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焙鬂h書:“舅姑之愛己,由叔妹之譽己也?!痹谏瞎艜r代,表示父親的兄或弟要用“伯父”或“叔父”,不能單用“伯”或“叔”。釋名釋親:“父之兄曰世父又曰伯父?!钡搅酥泄?,才能單用“伯、叔”。伯、叔:在上古本非“伯父、叔父”之義,只用于排行?!安笔抢闲帧⒌?、姊、妹“兄、弟、姊、妹”一直沿用到現代。在現代口語里,常用“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哥:說文:“哥,聲也。從二可,古文以為歌字?!边@和“哥哥”的“哥”沒有聯系。從唐代起,“哥”字開始在口語中代替了“兄”,酉陽雜俎z(唐代筆記小說集) :“帝呼寧王為寧哥?!边@個“哥”字可能來自外來語。姐:“姐”的本義不是“

24、姊”。說文:“蜀謂母曰姐?!睆V雅:“姐,母也。”廣韻“姐,羌人呼母”。今四川仍然稱母親為“姐”。王力先生認為現代漢語的“姐”是“姊”字古音的殘留(上古“姊”讀tsiei,轉為jie)。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一直沿用到現代。在現代口語里“母”和“女”甲骨文中,“母”和“女”本為一字,作 ,象屈膝交手之形,或加兩點表示乳房 ,后來才分為“母”“女”二字?!捌蕖保坠俏淖?,從女從又,象擄掠婦女之形。上古男權社會往往擄掠婦女作為配偶。說文女部“妻,婦與夫齊者也”這是后起的解釋。卜辭“妻”指先王的配偶,也用為國名,不做一般的妻子講。“母”和“女”關于生產(漁獵、農業(yè)、畜牧)的詞匯 。 按照社

25、會生產發(fā)展的過程來說,應該是由漁獵社會到畜牧社會,再由畜牧社會到農業(yè)社會。但是,我們最早的語言史料甲骨文是殷代的東西,而殷代社會已經被證實為進入農業(yè)時代。田、疇、圃、囿、宮、室、宅、寢、門、戶、 倉、廩、窌jio 、牢、圂、井、舟、車、輿、刀、斧、斤、 耒、 犁、弓、矢、網、羅、畢、阱、鼎、鬲、尊、俎、 卣、斝ji 、簠f(xié) 、甗yn 、皿、盤、壺、爵、米、羹、酒、鬯chng 、 絲、 帛、衣、裘、巾、帶、旂q 、橐tu 、玉、貝、角、磬、 鼓; 關于生產(漁獵、農業(yè)、畜牧)的詞匯 。 按照社會生產發(fā)展的過畋/田:畋獵的畋在上古都只寫作“田”,書經無逸:“文王不敢盤于游田?!痹娊涏嶏L叔于田:“叔

26、于田,巷無居人?!痹诩坠俏睦铮疤铩弊蛛m然也常常當“畋獵”講,但也當“耕田”講,如:王大令眾人曰協(xié)田,其受年。大約在遠古時代,畋獵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后來耕田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就把“田”字也用到耕田上來,同時把所耕的土地也叫做“田”。 畋/田:獲/穫:對于畋獵所得,叫做“獲”(甲骨文作“隻”);對于農作所得,叫做“穫”(甲骨文作“萑hun”)。其實它們是同音詞,在口語里是毫無區(qū)別的。獲/穫:在原始時代,名詞和動詞往往是分不開的。這種情況在生產方面更為突出。魚禽獸“魚“本來是名詞,直到后來都是這樣。至于動詞,在最初的時候也可寫作“魚”。甲骨文里有“王其魚”,“魚”是動詞。左傳隱公五年“公將如棠觀魚

27、者”(魚者,捕魚的人)。后來人們在字形上把名詞的魚和動詞的魚分開。魚-漁禽:先秦時期,“禽”用作名詞指稱鳥類。在最初的時候,擒獲的鳥叫“禽”,后來詞義引申,擒獲的野獸,乃至擒獲的人,都叫“禽”。至于動詞的“擒”,經傳一般也寫作“禽”。禽-擒“齊師敗績,知伯親禽顏夷?!弊髠靼Ч?“獸”字似乎只用作名詞了。其實不然。甲骨文有“王弜jing漁,其獸”?!矮F” 是動詞。這個動詞后來寫作“狩”,就看不出它和“獸”的關系了。在原始時代,名詞和動詞往往是分不開的。這種情況在生產方面更為關于物質文化的詞匯 宮室方面的名稱有“宮 室 宗 宣 寢 官 家 庭 門 戶 向”等。宮室方面“宮”、“室”二字起源很早。關于物質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