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知識講解_第1頁
《大學、中庸》知識講解_第2頁
《大學、中庸》知識講解_第3頁
《大學、中庸》知識講解_第4頁
《大學、中庸》知識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第 頁大學、中庸學習目標.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意;.理解其中經典名句的含義;.了解文章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知識積累文學常識大學大學原來不是一部書的名字,只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禮記從“記”這個字來看,最初給這本書的定位是不高的。儒家文獻一般分三個等級:經、傳、記。經地位最高,如詩經:傳地位其次,如左傳;記地位最低,如禮記。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禮記先后兩次提高地位。第一次,禮記上升為經。東漢末年的經學家鄭玄,把儀禮周禮禮記這三部書合并起來,稱為“三禮經”,把禮記的地位提到了“經”的高度。第二次,禮記中的兩篇與大學中庸并稱為“四書”。朱熹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并起來,認為這四部書是儒者必須

2、學習的教材;朱熹甚至認為儒者必須先學的是大學,而不是論語孟子。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字詞匯總通假字在明明德,在親民此之謂自謙堯、舜帥天下以仁上恤孤而民不倍莫見乎隱知者過之詞類活用在明明德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上老老而民行孝上長長而民行弟上老老而民行孝上長長而民行弟天地位焉親親也子庶民來百工古今異義親通新,革新。謙通慊,滿足。帥通率,率領。倍通背,違背。大學見同現,顯現。知同智,智慧。中庸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顯明,彰明。形容詞作動詞,厭惡/喜歡。形容詞作動詞,尊敬

3、。形容詞作動詞,尊重。形容詞作名詞,老人。形容詞作名詞,長輩。大學名詞作動詞,就其位。形容詞作動詞,親愛。名詞活用為意動詞,以為子,可引申為愛護。使動用法,使來,可譯為招來。中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教育的機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教育的機構。如好好色孝者,所以事君也道之不行也則知所以治人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不肯改變,常含貶義。課文精要古義:美好的女子;今義:喜好美色。古義:的方式、途徑;今義:因果關系連詞。大學古義:沒有實行;今義:不可以。古義:治理百姓;今義;整治、懲罰人。古義:牢牢握住或堅守不渝,無貶義色彩;今義:堅持己見,中庸理解主旨大學大學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統(tǒng)申述治國平天下學說的一篇政治論文。

4、它把先秦儒家的零散的道德政治學說,集中概括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其“三綱八目”超越了簡單的文獻學意義,不僅提煉出了王道政治的基本模式,而且指出了在變化了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承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徑。中庸中庸的主要內容中庸之道,是儒家論述的人生哲理,即為人處事的普遍原則。它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通過論證“天”“性”“道”“教”之間的關系,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至誠至善、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以達到“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把握重點課文脈絡大學這篇文章有兩千多字,被朱熹概括為:三綱八目。三綱

5、: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是三個綱領,人要想修養(yǎng)自己,成就事業(yè),這三點是最重要的。八目是具體做法,在這八個做法中,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內圣如何修養(yǎng)自己,使自己靠近圣人的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第二階段:外王如何影響別人,安百姓,平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意思是高深的學問,“道”指的是最終極的道理、宗旨、規(guī)律?!懊髅鞯隆本褪鞘棺约旱某蚊鞯钠返抡蔑@出來,是自我啟蒙。“親民”就是親近百姓,宋代的程頤說“親,當作新”。如果是親近百姓的意思,還是“明明德”的范疇,

6、屬于自我的修養(yǎng);如果解釋成“新”,這個字便是使動用法,使民新。通過孔圣人及其弟子的教化,讓老百姓不斷突破自己,不斷進步。從更抽象的層面上看,親民,是自我啟蒙;新民,則是啟蒙他人。不但自己要不斷修養(yǎng),而且還要推己及人,也讓他人、百姓不斷提高修養(yǎng)。親民是內圣,新民則是外王。“止于至善”是講的是人生目標。至善,就是最完善的意思。只有達到最完善了,才會停下追求的腳步;但是,沒有人能達到至善。要想內圣外王,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學習、修養(yǎng)不止。以上講的是大學的三綱,意思是說人要不斷修正自己,彰顯美好的品德,之后再推己及人,啟蒙他人,治平天下。在這個過程中,要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斷朝著至善的方向努力。知止而后

7、有定“定”在甲骨文里是“房中止息”的意思。這句話是說,人一旦有了高遠的目標,就不會急功近利,便會把自己的皮囊安頓在一個能管束住物理欲望的房間里。定而后能靜安頓了皮囊、管住了物理欲望后,人的心就能靜了。這是皮囊安頓后的第二步,給自己的內心尋找到一個安靜的處所。靜而后能安心靈安頓下來之后,就不會被眼前的一得一失攪亂心緒。安而后能慮這句話之前,都是在做準備工作,前面工作都做好了,便可以慮了,便可以研習高深的學問了,便能夠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了。慮而后能得?!暗谩奔坠俏睦锸恰暗玫绞裁础钡囊馑迹褪悄艿么髮W之道了。這句話說的是結果,思慮了、學習了,肯定就能進步了,就能“得”了。(二)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

8、天下者,先治其國。這句話把“明明德”和“平天下”直接聯系起來,這兩者不是并列關系。“明明德”,培養(yǎng)、激發(fā)、彰顯自己的美德,這本是修身的問題,但是后面添加了狀語“于天下”,便把“明明德”這個原本是個體的行為上升到如何治理天下的高度了。大學的作者認為,“明明德”本身并不是人的最終追求,而是實現天下大治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礎。儒者的追求可以這樣表述:通過內圣的手段,達到外王的目的。“先治其國”,國比天下的范圍小。儒者認為,要想干好大事,就必須從小事做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這句話是對前文的逆推。前文說儒者的最大理想是治天下,這里說的是要想治天下,第一步就要格物

9、,然后致知,依次類推,最終實現治天下的理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點出前面所講道理的適用范圍,從天子,皇帝到平頭百姓,全都適用。無論你是什么樣的職業(yè),什么樣的身份,處事的基礎是個人的修養(yǎng)。大學所說的修養(yǎng),首先是格物致知,是專業(yè)技術層面的;其次是道德修養(yǎng),誠意正心,修養(yǎng)身心。道德修養(yǎng)是任何人處事的根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氨尽钡谋玖x是樹根,“末”的本義是樹梢。本末,一般指根本的問題和枝葉的問題。在這里,“本”指的是個人的道德修為;“末”指的是利祿欲望。不能固本,就不能控制利祿欲望?!捌渌裾弑 保瑧摵竦男男造`魂不屈培元固本,應該薄的利

10、祿欲望卻不鄙薄摒棄。這樣的結果,非但不能成為君子,更別談治平天下了。以上是對八目以及相互關系的一個概述。.格物,2.致知格物和致知缺失了,通過字面的提示,大概可以猜到:格物的意思是通過由外而內的順序,探尋、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致知的意思是通過上面的過程,獲得知識,獲得智慧。.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里提出了毋自欺的要求:慎獨。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不知道的時候、場合,仍然能做到和人前一樣有修養(yǎng)、有原則。接下來,文章用一個小人不能慎獨從反面論證。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

11、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不能慎獨,要掩蓋自己獨處時的過失,所以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大學中說,別人看自己的時候,其實自己就是一個玻璃人,心肝五臟都能被看見。人和人相處,會長時間交往,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所以,君子要引以為戒,要慎獨。人前不偽善,人后不為惡。這便是誠意,是修養(yǎng)。.正心正心首先是心不能亂,不能被各種情緒擾亂自己。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慎,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大學認為:魯莽武斷、畏首畏尾、玩物喪志、患得患失這四種非常態(tài)的情緒,都是影響人的判斷力的因素。非常態(tài)情感因素,會左右人的理性判斷

12、。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心不在焉,今天是說一個人精神溜號;這里的意思卻是一個人的內心始終保持一個中正平和的心態(tài)。.修身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修身,這里講的是要公正地對待別人,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親疏而影響如何做事。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這句話非常發(fā)人深省。人們經常黨同伐異:因為討厭一個人,便對他的一切都加以否定;因為喜歡一個人,便容忍他的毛病錯誤。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正如諺語所說:孩子都是自己的好,

13、是因為太過于親近;莊稼都是別人的好,是因為別人的東西總是好的??傆X得自己擁有的不如別人的多,不如別人的好。其實,對事不對人是非常難做到的。連孔子也做不到,他就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是正常的人倫要求。.齊家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事眾也。國是家的擴大版,家是國的迷你版。治理的道理是相通的,更是相同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這些話的意思是強調齊家具有推廣性。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

14、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這段話是舉例子論證上述觀點。.治國,8.平天下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治國和齊家邏輯推理相同,但是,更強調統(tǒng)治者、君子修養(yǎng)的示范性。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這里的國,指的是諸侯國。禮記反映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思想。當時諸侯國有很多,為了擴大勢力,要不斷擴大地盤,地盤怎么能擴大,先吸引人口。所以就有了上面的說法。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是根本,錢財是末流。中國的古人在思想上往往排斥

15、財,重視德行。他們認為德行是人修行的根本。修行好了,自然有財;修行不好,有了錢也是不義之財。小結老羊曰:大學者,內圣外王之經也。言終欲治平天下,皆應以明明德為始,救世良言也!今世風澆薄,是說可啟浮浪小人之蒙。然蒙可啟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哉!知識遷移一翻譯下列句子.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注:鮮:少,不多。.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注:道:即中庸之道。知者:即智者,與愚者相對,指智慧超群的人。知,“智。不肖者:與賢者相對,指不賢的人。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一次演講中,在介紹中

16、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時,指出“和而不同是其中一個偉大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觀點觀察、處理問題,不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國際社會化解矛盾”。根據本文內容,聯系總理溫家寶的話,你認為“中庸之道”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參考答案一1.孔子說:“中庸可以說是最完美的道德了,然而人們很少能夠長久地實行它的?!?.孔子說:“中庸的道理不能夠施行,我知道原因了,這就是聰明的人做得過頭,愚笨的人達不到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昭示于世,我知道原因了:這就是賢能的人做得過頭,不賢能的人又達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們沒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滋味?!倍?/p>

17、所謂“中庸之道”,其實就是君子之道,君子模范遵守社會規(guī)則之道?!爸杏怪馈笔悄壳叭澜缱顬橹匾暤暮侠碇髁x。它注重人在處世的行為及態(tài)度上的“適度”。要求人們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和心態(tài),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惡,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以求在為人處事上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關鍵是對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構建,重在時時刻刻對人的靈魂進行洗禮,讓靈魂保持純潔、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軟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強、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實際上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無法達到的,但是可以無限地接近。拓展閱讀參考譯文大學節(jié)選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

18、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

19、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反而疏遠了,所疏遠的卻厚待于他,這樣的事情是沒有的。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fā)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

20、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之所以說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說,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yǎng)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

21、會有偏恨;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边@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yǎng)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統(tǒng)治民眾。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

22、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堯舜用仁愛統(tǒng)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兇暴統(tǒng)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兇暴。統(tǒng)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后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采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

23、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yǎng)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中庸節(jié)選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yǎng)叫做“教”?!暗馈笔遣豢梢云屉x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