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學實驗課件_第1頁
普通生物學實驗課件_第2頁
普通生物學實驗課件_第3頁
普通生物學實驗課件_第4頁
普通生物學實驗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普通生物學實驗內容 實驗一 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實驗二 顯微鏡臨時裝片方法以及 微生物標本長度的測量 實驗三 生物繪圖技術 實驗四 真核細胞結構觀察 實驗五 蛋白質沉淀反應 實驗六 血型的測定 普通生物學實驗內容 實驗一 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一、實驗目的 1、掌握一般光學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功能。 2、學會正確使用顯微鏡及其保護方法。 二、實驗材料和用品 1、實驗材料:植物花粉或花瓣 2、實驗器材及用品:生物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滴 管;吸水紙;擦鏡紙;二甲苯。三、一般光學顯微鏡的結構 1、機械部分:用來裝置與調節(jié)光學部分。包括以下部件: 實驗一 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鏡座:用

2、以穩(wěn)定和支持顯微鏡。 鏡柱:鏡座上的短柱,聯系于鏡座與鏡臂之間,用以支持 顯微鏡的其他部分。 鏡臂:它有支撐鏡筒、載物臺、照明裝置以及調節(jié)焦距裝 置等作用。 鏡筒:視線通過之圓筒。上端為接目鏡、下端為旋轉器。 旋轉器上有2-4個接物鏡。 調節(jié)器:一般安裝在鏡筒后方的兩側,有粗細兩種調節(jié) 器,調節(jié)焦距之用。粗調節(jié)器可使鏡筒作較大幅 度升降。細調節(jié)器作比較精細的調節(jié),能緩緩地控 制鏡筒升降。 鏡座:用以穩(wěn)定和支持顯微鏡。 轉換器:一般都裝在鏡筒下方,由兩個金屬圓盤疊合組成, 上有2-4個孔,可依接物鏡放大倍數高低,順序安 裝3-4個接物鏡。轉動轉換器,可更換不同放大倍 數的接物鏡。 載物臺:為放置

3、標本的平臺。位于鏡筒的下方,中央有一 孔,為光線通路,臺上裝有一對壓片夾,用來固定 標本。有的載物臺上裝有標本移動器,既可固定標 本,又可前后左右移動標本。標本移動器上有標 尺,用以尋找物象。 以上部件見圖1-1。 轉換器:一般都裝在鏡筒下方,由兩個金屬圓盤疊合組成,2、光學部分:包括產生物像的光學系統(tǒng)和照明光學系統(tǒng)兩部分。 接目鏡:裝在鏡筒上端,有5、8、10、15等不 同放大倍數,根據需要選擇一個接目鏡插入鏡 筒中使用。 接物鏡:一臺顯微鏡常有2-4個接物鏡,分低倍(10) 、高倍鏡(45或40)和油鏡(90或 100)。在接物鏡上刻有鏡口率為0.3、 0.5、 1.25等標記,這些標記的

4、數字越大,其放大率 越 高。顯微鏡的總放大倍數是接目鏡的放大倍 數與接物鏡的放大倍數的相乘積。2、光學部分:包括產生物像的光學系統(tǒng)和照明光學系統(tǒng)兩部分。 聚光器和光圈:裝置在載物臺下面。聚光器是由一組聚 光透鏡組成,其作用是聚焦反光鏡所反 射的光線于觀察物上,光圈位于聚光器 下方,由多個金屬頁片組合而成,有一小 柄控制。推移小柄,可使光圈孔徑縮小 或放大,藉以調節(jié)入射光量,使照明調 到最適程度。 反光鏡:在聚光器下面,由一平面鏡和一凹面鏡組成, 它是把光源射來的光線反射向上,使穿過聚光 器,照明標本。 聚光器和光圈:裝置在載物臺下面。聚光器是由一組聚四、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顯微鏡的放大作用是

5、通過透鏡來完成的,單透鏡成像具有像差和色差,影響物像質量。由單透鏡組合而成的透鏡組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放大作用更好,可消除或部分消除像差和色差。圖1-2是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模式。AB 和眼睛的距離為顯微鏡的明視距離,標本AB的像經過L0(物鏡)后到AB 處成為一個放大倒立的實像(中間像),F為L0的后焦點。當光線傳到Le(目鏡)時,在AB 處,AB 被放大成一個直立的虛像,然后傳遞到視網膜AB 上,標本AB就被放大了,人眼看到的是AB被放大后的虛像,AB與原樣品像的方向是相反的。見圖1-2。四、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五、顯微鏡的性能 顯微鏡分辨能力的高低決定于光學系統(tǒng)各部件的質量。物像放大后,能否呈

6、現清晰的細微結構,主要取決于物鏡性能,其次為目鏡和聚光器的性能。 1、數值孔徑: 也叫做鏡口率(或開口率),簡寫為NA,在物鏡和聚光器上都標有它們的數值孔徑,數值孔徑是物鏡和聚光器的主要參數,也是判斷它們性能的重要指標。數值孔徑和顯微鏡的光學性能有密切的關系,它與顯微鏡的分辨率成正比,與焦深成反比,與鏡像亮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數值孔徑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n-物鏡與標本之間的介質折射率;-物鏡的鏡口角。 見圖1-3 。NAn sina2五、顯微鏡的性能 NAn sina2 2、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分辨物像細微結構的能力。分辨率常用可分辨出的物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D)表示,而D又和二分之一波長(

7、)及物鏡的數值孔徑有關。因為光波只能對其波長較長的物體造像,若某個物體小于二分之一波長,光線可繞過該物體,不能造像。 D可用下式計算:D/(2NA) 可見光的波長為0.40.7m,平均波長為0.55m。若用數值孔徑為0.65的物鏡,則D0.55m/(20.65)0.42m,這表示被檢物體在0.42m以上時可被觀察到,若小于0.42m就不能視見。如果使用數值孔徑為1.25的物鏡,則D0.22m。凡被檢物體長度大于這個數值,均能視見。由此可見,D值愈小,分辨率(分辨能力)愈高,物像愈清楚。 2、分辨率: 根據上式,可通過以下措施來提高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 減低波長; 增大折射率; 加大鏡口角來提高

8、分辨率。 見圖1-4。 以紫外線作光源的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就是利用短光波來提高分辨率以檢視更小的物像的。物鏡分辨率的高低與造像清晰度有密切的關系。目鏡沒有這種性能。目鏡只放大物鏡所造的像。 根據上式,可通過以下措施來提高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 3、放大率: 顯微鏡首先經過物鏡第一次放大物像,目鏡在明視距離形成第二次放大像。放大率就是放大物像原物體兩者大小之比例。因此,顯微鏡的放大率(V)等于物鏡放大率(V1)和目鏡放大率(V2)的乘積,即: VV1 V2 比較精確的計算方法,可用下列公式求得: M = 式中: F1 物鏡焦離; F2 目鏡焦距; 光學筒長; M 顯微鏡放大倍數; S 明視距離;

9、物鏡的放大倍數; 目鏡的放大倍數; F1 S F2 F1 S F2 3、放大率: 4、焦深: 在顯微鏡下觀察一個標本時,焦點對在某一像面時,物像最清晰,該像面稱為焦平面。在視野內除了目的面以外,還能在焦平面的上面和下面看見物像,這兩個面之間的距離稱為焦深。物鏡的焦深和數值孔徑及放大率成反比:即數值孔徑和放大率愈大,焦深愈小。因此,調節(jié)油鏡(或高倍鏡)比調節(jié)低倍鏡要更加仔細,否則容易使物像滑過而找不到。 4、焦深:六、一般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保護 1、使用方法: 使用顯微鏡時,應按下述步驟進行: 注意姿勢:鏡檢者姿勢端正,鏡臂向著自己,一般用左眼 觀察,右眼便于繪圖或記錄。兩眼必須同時睜開,以

10、減少 疲勞。 選好光源:晴朗的白晝,面對窗外靜射光線,有時也可利用 20-40瓦日光燈。當然,最好的光源是專為顯微鏡照明用的 聚絲燈光。六、一般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保護 調好光照:先把低倍接物鏡轉至鏡筒下方,使距載物臺的1cm 處,然后將聚光器升到最高,光圈放到最大。至此,一面由接 目鏡觀察,一面轉動反光鏡,使得到充分的照明。注意:接著 觀察標本時,顯微鏡和反光鏡都不要動,而光圈大小和聚光器 高低可依所用接目鏡不同和所觀察物體的大小厚薄的差異而隨 時調節(jié)。 低倍接物鏡觀察:將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使待檢查部分位 于低倍鏡正下方,然后將接物鏡降至距標本約0.5cm處,用左 眼看接目鏡進行觀察,

11、并用粗調節(jié)器慢慢向上旋轉鏡筒,直至 影像出現,并找出最適于觀察的部分,再用標本移動器推移到 視野中央,改用細調節(jié)器調節(jié),讓物像十分清楚,調節(jié)光圈的 大小和聚光器的高低,使視野中的光亮適度,以便仔細觀察。 調好光照:先把低倍接物鏡轉至鏡筒下方,使距載物臺的高倍接物鏡觀察:使用高倍接物鏡時,一定先從低倍鏡開始。 用低倍接物鏡找到目的物后,把要詳細觀察 的部分移到視野正中,然后再將高倍接物鏡 旋轉到鏡筒正下方,轉動細調節(jié)器,略升高 鏡筒,調節(jié)聚光器和細調節(jié)器,使物像達到 最清晰為止。注意:在高倍接物鏡下調節(jié)焦 距時,切勿使用粗調節(jié)器,以免壓壞標 本,損壞顯微鏡。高倍接物鏡觀察:使用高倍接物鏡時,一定

12、先從低倍鏡開始。油鏡觀察:用高倍鏡找到目的物,并推移到視野中央,用粗調節(jié) 器提升鏡筒,將油鏡頭轉至鏡筒正下方,在已找好的 觀察部位滴上一滴鏡油(香柏油),用粗調節(jié)器將鏡 筒小心下降,同時目光應從顯微鏡的側面觀察,直至 油鏡頭浸入油滴。再從接目鏡觀察,進一步調節(jié)光線 (一般用虹彩光圈來調節(jié)視野的明暗程度),當出現 觀察物的物象時,改用細調節(jié)器,使物像清晰。油浸 物鏡的工作距離(指物鏡前透鏡的表面到被檢物體之 間的距離)很短,一般在0.2mm以內,再加上一些光 學顯微鏡的油浸物鏡沒有“彈簧裝置”,因此使用油浸 物鏡時要特別細心,避免由于“調焦”不慎而壓碎標本 片并使物鏡受損。不同物鏡的焦距,工作距

13、離和虹彩 光圈的關系圖見圖1-5。 觀察完畢后,旋開鏡頭,用擦鏡紙沾一滴二甲苯抹去 油鏡上的香柏油,再用干凈擦鏡紙將鏡頭抹干。油鏡觀察:用高倍鏡找到目的物,并推移到視野中央,用粗調節(jié) 2、顯微鏡的保護: 顯微鏡是精密光學儀器,使用時一定要小心,注意保護。切忌水、酒精或其他化學藥品等物浸損鏡頭、載物臺或其它部分,顯微鏡的光學玻璃部分,切勿用手、手帕或其他紙張擦拭,只能用擦鏡紙或綢布來輕擦。顯微鏡使用完畢,移去標本,將鏡頭移向兩側轉成“八”字,再將鏡筒下降,關閉光圈,適當下降聚光器,并把反光鏡直立,送還原處。提放顯微鏡時,一定要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平貼胸部,輕提放。 2、顯微鏡的保護:七、課堂

14、練習 1、“上”字裝片: 取“上”字裝片,放置載物臺上,用低倍鏡進行觀察。注意 視野內看到的字形。用移動器上下左右移動裝片,看物象移動 的方向如何,為什么? 2、臨時制片(或標本切片)觀察: 用滴管取蒸餾水1滴,滴到載玻片上,然后把植物花朵的 雄蕊輕輕地蘸在載玻片水滴上(加蓋玻片),置載物臺上按顯 微鏡使用方法進行操作,在低倍鏡和高倍鏡下觀察植物花粉的 形態(tài)。七、課堂練習八、作業(yè) 1、使用顯微鏡應注意些什么? 2、光學顯微鏡的性能主要決定于什么? 3、顯微鏡中所觀察到的物體位置、移動方向與實際的差 別是什么?為什么?八、作業(yè)實驗二 顯微鏡臨時裝片方法以及 微生物標本長度的測量 一、實驗目的 1

15、、掌握制備用于顯微鏡觀察的臨時玻片。 2、熟悉顯微測量標本長度的臺微尺,目微尺的結構及 使用原理。 3、掌握顯微鏡下標本長度的測量方法。二、實驗材料和用品 1、實驗材料:扁藻培養(yǎng)液(活體材料) 2、器材及用品:生物顯微鏡;鏡臺測微尺(臺微尺); 目鏡測微尺(目微尺);載玻片;蓋玻 片;滴管;吸水紙;鑷子。實驗二 顯微鏡臨時裝片方法以及三、實驗原理 微生物細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態(tài)特征之一,由于菌體微小,只能在顯微鏡下測量。用于測量微生物細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鏡測微尺和鏡臺測微尺。 1、 目鏡測微尺(見圖2-1) 是一塊圓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長度刻成50等分,或把10mm長度刻成100等分。

16、測量時,將其放在接目鏡中的隔板上(此處正好與物鏡放大的中間物像重疊)用于測量經顯微鏡放大后的細胞物像。由于不同目鏡、物鏡組合的放大倍數不相同,目鏡測微尺每格實際表示的長度也不一樣,因此,目鏡測微尺測量微生物細胞大小時須先用置于鏡臺上的鏡臺測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數下,目鏡測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對長度。三、實驗原理 2、鏡臺測微尺(見圖2-2) 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確等分線的專用載玻片,一般將1mm等分為10中格,每中格0.1mm,每個中格又等分為10小格,共100小格,每小格為0.01mm(即10m),是專門用來校正目鏡測微尺的。校正時,將鏡臺測微尺放在載物臺上,由于鏡臺測微尺與細胞標本是處

17、于同一位置,都要經過物鏡和目鏡的兩次放大成像進入視野,即鏡臺測微尺隨著顯微鏡總放大倍數的放大而放大,因此,從鏡臺測微尺上得到的讀數就是細胞的真實大小,所以用鏡臺測微尺的已知長度在一定放大倍數下校正目鏡測微尺,即可求出目鏡測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實際長度,然后移去鏡臺測微尺,換上待測標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鏡測微尺在同樣放大倍數下測量微生物細胞大小。 2、鏡臺測微尺(見圖2-2)四、實驗方法 (一)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見圖2-3) 1、用滴管取一滴培養(yǎng)液,放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 2、用鑷子夾起玻片,使蓋玻片的一邊接觸水滴的邊緣, 然后慢慢地放開蓋玻片,這樣蓋玻片下的空氣給排擠 掉,可以避免產生氣泡。 3、

18、為了使細胞的結構在顯微鏡下觀察得更清楚,有時臨 時裝片需要著色。方法是:在蓋玻片的一邊加一滴染 色劑,在蓋玻片的另一邊用吸水紙吸水,讓染色劑迅 速擴散進去,也可在蓋蓋玻片之前加染色劑。 4、蓋玻片下的液體過多,材料和蓋玻片就容易浮動,妨礙 觀察,必須用吸水紙從側面吸去一部分液體。反之,液 體不足,容易產生氣泡,可以用滴管加一滴水液在蓋玻 片的一邊,讓水滴徐徐滲入,壓出氣泡。四、實驗方法(二)目鏡測微尺、鏡臺測微尺的操作方法及細胞 大小的測定 1、目鏡測微尺的校正: 把目鏡的上透鏡旋下,將目鏡測微尺的刻度朝下輕輕地裝入目鏡的隔板上,把鏡臺測微尺置于載物臺上,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鏡觀察,對準焦距,視

19、野中看清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后,轉動目鏡,使目鏡測微尺與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動推進器,使兩尺重疊,再使兩尺的“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細尋找兩尺第二個完全重合的刻度(圖2-4), 計數兩重合刻度之間目鏡測微尺的格數和鏡臺測微尺的格數。因為鏡臺測微尺的刻度每格長10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計算出目鏡測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實際長度。(二)目鏡測微尺、鏡臺測微尺的操作方法及細胞 例如:目鏡測微尺5小格正好與鏡臺測微尺5小格重疊,已知鏡臺測微尺每小格為10m,則目鏡測微尺上每小格長度為510m/510m。 用同樣方法分別校正在高倍鏡下或油鏡下目鏡測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實際長度。 由于不同顯微鏡及其附件的放

20、大倍數不同,因此校正目鏡測微尺必須針對特定的顯微鏡和附件(特定的物鏡、目鏡、鏡筒長度)進行,而且只能在該顯微鏡上重復使用,當更換不同顯微鏡目鏡或物鏡時,必須重新校正目鏡測微尺每一小格所代表的實際長度。目鏡測微尺每格長度(m) 兩重合線間鏡臺測微尺的格數10 兩重合線間目鏡測微尺的格數 例如:目鏡測微尺5小格正好與鏡臺測微尺5小格 2、扁藻(或微生物)細胞大小的測定: (1)將扁藻培養(yǎng)液制備成一定濃度的懸液(10-2); (2)取一滴扁藻懸液按圖2-3方法制成水浸片; (3)移去鏡臺測微尺,換上酵扁藻水浸片,先在低倍鏡下 找到目的物,然后在高倍鏡下用目鏡測微尺來測量扁 藻細胞的長、寬各占幾格(不

21、足一格的部分估計到小 數點后一位數)。測出的格數乘上目鏡測微尺每小格 的校正值,即等于該細胞的長和寬。一般測量微生物 細胞的大小要求在同一個標本片上測定1020個細胞 ,求出平均值,才能代表該微生物細胞的大小。如待 測微生物是細菌,則需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至對數生長期時 才對其菌體進行測定; 2、扁藻(或微生物)細胞大小的測定:(4)同法,用油鏡或高倍鏡也可測定其它微生物細胞如枯草 桿菌、酵母菌等細胞及其染色標本的細胞大小。(4)同法,用油鏡或高倍鏡也可測定其它微生物細胞如枯草 五、實驗作業(yè) 1、計算在不同倍數下目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長度(結果填 入表2-1)。 2、測量出扁藻(或其它微生物細胞)的大小

22、(結果填入表 2-2)。 表2-1 目鏡測微尺校正結果物鏡 目尺格數 臺尺格數 目尺校正值/m 41040100 五、實驗作業(yè)物鏡 目尺格數 臺尺格數 目尺校正值/m 4表2-2 扁藻細胞大小測定記錄(格)12345678910平均值 長寬 結果計算 : 長m平均格數校正值 寬m平均格數校正值 大小表示:寬m長m表2-2 扁藻細胞大小測定記錄(格)12345678910實驗三 生物繪圖技術 一、實驗目的 1、了解生物繪圖的基本要領。 2、掌握生物繪圖的特點。 二、實驗材料和實驗用品 1、實驗材料:眼蟲、草履蟲標本切片(或培養(yǎng)液) 2、實驗器材及用品:生物顯微鏡;鉛筆;繪圖紙;載玻 片;蓋玻片;

23、滴管三、作圖基本要領 1、繪生物圖要具備高度科學的正確性,即形體正確、比例 正確、倍數正確。 2、繪生物圖要有立體的真實感:生物圖通常以黑白線圖或 點線圖來表示生物體的立體感。實驗三 生物繪圖技術 四、作圖的一般步驟 1、認真觀察標本,目測或鏡測實物形象的大小和長短,對 實物要有一個完整清楚的印象。選定圖應畫在紙的恰當 方位。 2、用較軟的鉛筆輕輕勾畫出實物標本輪廓,并根據實物形 象繪出各部分比例,作出草圖。 3、對照實物修改和補充各部分的詳細結構及比例,再用較 硬的鉛筆,以清晰的點、線繪制全圖。 4、作完圖后,將圖的各部分注釋清楚。并在圖的正下方寫 明標題。 四、作圖的一般步驟 五、注意點:

24、 1、生物作圖不同于美術繪圖,圖畫只能用線條和圓點表示 明暗,不可用美術繪圖法涂黑。線條要清晰、結實、粗 細要一致。圓點要排列整齊、均勻。點、線不要重復描 繪。 2、繪圖紙上的字都應用鉛筆以楷書寫出,不得潦草。注字 要橫寫,最好在右側排成豎行。注字的引線盡量水平伸 出,引線不得互相交叉。 六、實驗作業(yè):繪出眼蟲和草履蟲的放大圖。 五、注意點:實驗四 真核細胞結構觀察 一、實驗目的 通過動物和植物細胞的觀察,了解生命活動的基本位 細胞的主要結構,并了解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 異 同。 二、實驗材料和用品 1、實驗材料:洋蔥鱗莖;人口腔上皮細胞 2、實驗用品:生物顯微鏡;0.1%亞甲基藍染液

25、;0.7% 氯化鈉溶液;吸水紙;滴管;擦鏡紙;鑷子;解剖針 實驗四 真核細胞結構觀察三、操作與觀察 1、洋蔥鱗莖表皮細胞的觀察 用鑷子從洋蔥鱗莖內表面撕取一小塊表皮,鋪在加有一小滴水的載玻片上,并用解剖針輕輕地展平,然后加上蓋玻片,置低倍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略成長方形或楔形。每個細胞內有一卵圓形的細胞核,核內有時可以看到1-2個核仁。在高倍鏡下可看到細胞外有一雙層結構的細胞壁,細胞質中有充滿著細胞液的液泡。 為更明顯地區(qū)別細胞質和細胞核,可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少許0.1%亞甲基藍染液,從另一側用小片吸水紙吸引,將染液引到標本上12分鐘后,細胞核就會染成淺藍色。三、操作與觀察 2、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觀察

26、 用一清潔牙簽的鈍端,在自己口腔頰部刮取粘液少許,放于載玻片上的水滴中,涂成均勻薄膜。然后加一滴0.7%氯化鈉溶液,蓋上蓋玻片。在低倍鏡下較暗的光線看清扁平多邊形的細胞輪廓后,再換高倍鏡。轉動細調節(jié)器并調整光線,試辨認細胞核、細胞質和細胞膜。如果觀察不夠清楚,可在蓋玻片的一側加一小滴0.1%亞甲基藍染液,從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把染液引到標本上。染色后,細胞成淺藍色,細胞核為深藍色。 四、作業(yè) 1、繪制洋蔥磷莖表皮細胞結構圖。 2、繪制人口腔上皮細胞結構圖。 2、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觀察實驗五 蛋白質沉淀反應一、實驗目的 了解當蛋白質穩(wěn)定因素受到破壞后,蛋白質產生不同程度的沉淀反應。二、實驗材料和試

27、劑 1、蛋白質溶液:將雞(鴨)蛋白用蒸餾水稀釋2040倍, 用23層紗布過濾,冷藏備用; 2、飽和硫酸銨溶液;3、95%乙醇; 4、結晶氯化鈉; 5、1%醋酸鉛; 6、1%硫酸銅; 7、硫酸銨晶體; 8、試管若干。實驗五 蛋白質沉淀反應三、沉淀反應 (一)蛋白質鹽析作用 1、原理:向蛋白質溶液中加入中性鹽至一定濃度,蛋白質即 沉淀析出,這種作用稱鹽析。 2、步驟: 取蛋白質溶液5ml,加入等量飽和硫酸銨溶液(此時硫酸 銨的濃度為50%飽和)微微搖動試管,使溶液混合后靜置 數分鐘,球蛋白即析出(如無沉淀可再加少許飽和硫酸 鈉)。 將上述混合液過濾,濾液中加硫酸銨粉末,至不再溶解, 析出的即為清蛋

28、白。再加水稀釋,觀察沉淀是否溶解。三、沉淀反應(二)酒精沉淀蛋白質 1、原理:酒精為脫水劑,能破壞蛋白質膠體質點的水化層 而使其沉淀析出。 2、步驟:取蛋白質溶液1ml,加晶體NaCl少許(加速沉淀 并使沉淀完全),待溶解后再加入95%乙醇2ml混 勻。觀察有無沉淀析出。(三)重金屬鹽沉淀蛋白質 1、原理:蛋白質與重金屬離子(如Ca2+、Ag+、Hg2+等)結 合成不溶性鹽類而沉淀。 2、步驟:取試管2支各加蛋白質溶液2ml,一管內滴加1%醋 酸鉛溶液,另一管內滴加1%CuSO4溶液,至有沉 淀生成。(二)酒精沉淀蛋白質 四、作業(yè): 1、觀察各種反應的結果。 2、比較上述反應有何差異,為什么? 四、作業(yè):實驗六 血型的測定 一、實驗目的 掌握血型測定的方法以及血型與遺傳的關系。 二、實驗原理 ABO血型系統(tǒng)是人類的共有血型系統(tǒ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