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第五版)第五章 旅游社會文化_第1頁
旅游文化(第五版)第五章 旅游社會文化_第2頁
旅游文化(第五版)第五章 旅游社會文化_第3頁
旅游文化(第五版)第五章 旅游社會文化_第4頁
旅游文化(第五版)第五章 旅游社會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五版)旅游文化01旅游文化概論旅游者文化02旅游自然文化03旅游人文文化04旅游業(yè)文化06CONTENTS目錄旅游社會文化05旅游文化環(huán)境07FIVE旅游社會文化第五章第章旅游社會文化學習目標12熟悉各宗教的起源及發(fā)展,中外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傳統(tǒng)婚俗觀念,以宗法制和官吏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以及西方主要客源國的禮儀習俗。了解各宗教旅游勝地、現(xiàn)代節(jié)慶文化、婚俗以及喪葬文化的形式。3掌握價值觀對旅游的影響,旅游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分類以及各宗教文化藝術的特點。4掌握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起源,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異以及中國禮儀文化的起源5堅定文化自信,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5.1 旅游社會文化價值觀價值觀是

2、一定社會所共同具有的對于區(qū)分好與壞的根本看法,是對于某類事物是否具有價值以及具有何種價值的根本看法,是人類特有的應該希望什么和應該避免什么的規(guī)范化簡介,表示主體對客體的態(tài)度。 從價值觀的主題角度考慮,其既是一種個體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關于旅游與社會文化價值觀的關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首先,旅游作為人類的一種行為是價值觀的體現(xiàn)。旅游者在旅游之前都會有一個價值判斷過程,他們會思考一系列問題,如旅游這一行為是好還是壞,旅游這一過程是否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成本,旅游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等。雖然這一判斷未必深刻,但卻是旅游者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和圖式的體現(xiàn)。其次,價值觀引導旅游行為。價值觀對旅游行為的影響

3、相當深刻,不僅影響個人旅游態(tài)度的形成、旅游方式的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選擇,還直接影響旅游者對滿意度的感知。擁有不同價值觀的旅游者在旅游行為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再次,旅游行為可能改變旅游者以及目的地居民原有的價值觀。雖然旅游是文化活動還是經濟活動仍在爭論之中,但其所體現(xiàn)的文化性不容置疑。旅游對旅游目的地居民價值觀的影響早已受到人們的關注,實際上旅游也同樣影響著旅游者的價值觀。旅游者在與本地文化相異的文化場所中,必然受到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響,當旅游目的地環(huán)境迫使旅游者為了一個重要目標而改變自己的表面行為時,價值觀的改變已經悄然開始,雖然此種改變只是一個很小的改變或只是權宜之計而已。旅游社會文化價值觀

4、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追求信仰的價值觀;另一種是約定俗成的價值觀。5.1 旅游社會文化價值觀5.1.1追求信仰的價值觀信仰是指人們對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統(tǒng)攝其他一切意識形式的最高意識形態(tài),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康德把信仰劃分為實用信仰、道德信仰和宗教信仰三個層次。實用信仰是人對日常物質生活領域行為目的的超越性把握,道德信仰是人對社會生活領域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狀態(tài)或目的的超越性把握。如果說,實用信仰更多地依附于人的物質生活,那么,道德信仰則完全進入人的精神生活領域。就人的現(xiàn)實生活而言,處理人與自然的物質性關系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動,因此,實

5、用信仰和道德信仰構成了人類世俗信仰的兩個基本的層面。宗教信仰作為影響最為深遠的價值觀最為人們所關注,也是人們研究得最多的領域。5.1.2約定俗成的價值觀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人從出生起便被周圍環(huán)境所影響,社會、文化、群體、民族、家庭等都深深影響了個人價值觀的形成。雖然價值觀的個人主觀性相當明顯,但從大范圍看,某一個群體必然擁有相對統(tǒng)一的判斷美丑、善惡等事物的標準,也就是說擁有相同的價值觀,這一共同的價值觀也是凝聚這一群體的核心。一個群體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最后其價值觀往往以約定俗成的形式固定下來。雖然并無明文規(guī)定,但這一群體中的個體都自覺地按照這一價值

6、觀來支配自己的行為。5.2 宗教文化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xiàn)象,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形態(tài),已經滲透到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不斷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宗教與旅游更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宗教教徒因為信仰而自覺地前往宗教圣地朝拜,非宗教教徒則被神秘的宗教文化所吸引,宗教旅游是最古老的旅游形式之一。宗教促進了旅游的發(fā)展,同時旅游也給宗教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旅游讓更多的人接觸甚至接受宗教文化,促進了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在我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除道教外其他都是外來宗教,它們共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學習宗教文化對于深刻理解旅游文化甚至中國

7、傳統(tǒng)文化都有重要意義。5.2 宗教文化5.2.1佛教文化1)佛教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相當于我國的春秋時代,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歷史,據(jù)考證,其創(chuàng)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因其屬于釋迦族,又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圣人)。喬達摩 悉達多出生于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wèi)國,是國王凈飯王的太子,29歲時因其對社會現(xiàn)實不滿而出家修道,6年后在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悟得真諦,創(chuàng)立佛教,并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歷程,80歲時圓寂于居師那迦羅城。5.2 宗教文化5.2.1佛教文化2)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佛教傳入中國大體有三條路線: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北傳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大

8、部分地區(qū),由此再傳入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教義以大乘佛教為主,經書屬于漢文系統(tǒng)。南傳佛教:由印度向南傳入斯里蘭卡,由斯里蘭卡再傳到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國,后又傳入中國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數(shù)民族,其教義以小乘佛教為主,經書屬于巴利文系統(tǒng)。藏傳佛教:屬于北傳佛教一支,由印度傳入中國西藏地區(qū),與當?shù)亍氨浇獭毕嘟Y合,形成另一個新的佛教教派喇嘛教,爾后再向北傳入青海、蒙古、今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區(qū),向南傳入不丹、尼泊爾、錫金和印度北部,經書屬于藏文系統(tǒng)。5.2 宗教文化5.2.1佛教文化2)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譯

9、傳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先后譯出大量的佛教經典,既有大乘教的,也有小乘教的,但以大乘教的為主。南北朝時從廣譯佛經變?yōu)樯钊氲匮芯糠鸾洠S后開始出現(xiàn)中國獨立的佛教學派。隋唐兩代中國佛教進入鼎盛時期。主要有三個標志:一是寺院林立;二是僧尼眾多;三是中國化宗派涌現(xiàn)。中國僧人分別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經典為依據(jù),開宗立派,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形成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賢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凈土宗、禪宗、密宗(真言宗)等八個主要宗派,中國佛教進入成熟期。這一時期,儒、佛、道三教互相影響,互相融合,佛教終于與中國本土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進入宋代以后,佛教衰退。在中國,儒學一直是正統(tǒng),佛

10、教一直是儒家思想的補充。宋代朱程理學一面批判佛教的“出世”思想,一面又吸收佛教的心性學說,形成比先秦儒學更為完善的理論體系,成為官方哲學。佛教只能處于次要、從屬的地位而日益衰落。5.2 宗教文化5.2.1佛教文化3)佛教四大名山(1)五臺山(2)普陀山(4)九華山(3)峨眉山5.2 宗教文化5.2.1佛教文化4)佛教文化藝術賞析佛教文化藝術博大精深,主要可分為五大類:佛教建筑藝術(寺廟、石窟、塔、經幢)、佛教雕塑藝術(雕刻、塑像)、佛教繪畫藝術、佛教音樂藝術、佛教經籍及佛教文學。本書選取佛教佛塔建筑藝術以及繪畫藝術中的唐卡作為佛教文化藝術的代表,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5.2 宗教文化5.2

11、.1佛教文化4)佛教文化藝術賞析(2)唐卡佛教繪畫分為兩大類,即壁畫和帛畫。唐卡是藏傳佛教地區(qū)的佛教帛畫,藏語稱為“湯喀”,為一種在布或絹上作畫的卷軸畫。唐卡內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態(tài)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主要以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唐卡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宗教畫,也有少量取材于社會歷史、世俗生活及醫(yī)學、天文等內容的掛圖,大致歸納為以下十二類:佛,菩薩,女性尊者,羅漢,宗護法神,教派祖師,教理、教規(guī)圖,神話傳說,歷算、醫(yī)藥圖,歷史故事圖,古寺建筑圖,宗教圖案。 (1)佛塔佛塔起源于古印度,稱“窣堵波”或“浮屠”,原是埋葬佛骨的墳冢,后逐漸演變成佛

12、塔,成為佛教象征性宗教建筑物。據(jù)說最初的佛塔很少,只有佛陀出生地、成道地、說法地、涅槃地等八個地方分別建塔供奉舍利,后來隨佛教日漸興盛,塔也越來越多。古印度佛塔有兩種:一種是埋葬佛骨舍利的名為“窣堵波”,另一種是無舍利的名為“支提”。我國佛塔既受印度佛塔的影響也受本國建筑藝術的影響,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塔。5.2 宗教文化5.2.2道教文化1)道教起源及發(fā)展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思想淵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古代宗教和神仙傳說。中國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道教對民間信仰的神靈不斷地進行吸收和改造,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信仰體系。巫術中的“養(yǎng)形”“養(yǎng)神”“長生不死”“肉體飛升”等鬼神信仰,

13、也成為道教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二是老莊哲學。道教在理論上緊緊依托于道家,原因之一在于道家崇尚 “道”,把“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無具體形象,且被神秘地宣揚為有無限威力的至上神,容易被宗教所利用。道家的“無為”“超脫塵世”等觀點逐漸被演繹成道教的宗教人生觀。而且在東漢后期,黃老道家學說的一支與神仙家結合,使道教與道家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道家思想成為道教思想淵源之一。三是陰陽五行思想。“五行說”是中國古代產生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元素。到漢代,“五行說”產生了占星術,把天、地、人三界聯(lián)系到了一起,十分流行。道教從中攝取思想精華,不斷豐富自己,逐漸形成一

14、套完整的宗教教義。5.2 宗教文化5.2.2道教文化2)道教名山(1)龍虎山(2)武當山(3)青城山(4)齊云山5.2 宗教文化5.2.2道教文化3)道教文化藝術賞析道教建筑道教建筑是我們在旅游過程中接觸最多的道教文化之一,它具有獨特的建筑布局、建造技術、裝飾手法、藝術風格,并蘊含深刻的藝術哲學。道教建筑因其獨特的文化藝術而逐漸受到旅游者的青睞。道教建筑指道教用來祭神、修道、傳教以及舉行祝禱祈禳儀式的建筑物,唐宋以后規(guī)模較大的有宮或觀。道教有名的宮觀有:北京白云觀、陜西周至樓觀臺、蘇州玄妙觀、廣東羅浮山沖虛觀、成都青羊宮等。5.2 宗教文化5.2.3基督教文化1)基督教起源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

15、紀前后的巴勒斯坦地區(qū),最初是猶太教的一支。隨著基督徒社團范圍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邦人加入了基督徒社團,并占得多數(shù),基督教便漸漸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基督教的經典是圣經,英文為“Bible”。圣經包括舊約39卷和新約27卷。舊約反映的是古以色列的宗教生活和經驗,是猶太教的希伯來經典。新約形成于公元12世紀,原文為希臘文。5.2 宗教文化5.2.3基督教文化1)基督教起源公教因為以羅馬為中心,所以也被稱為“羅馬公教”,傳入中國后,被稱為“天主教”。天主教的所有教徒必須信奉接受純正的信仰內容,其宗教活動儀式和裝飾隆重而莊嚴。天主教會在組織體制上實行以羅馬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具

16、有統(tǒng)一的教義、組織制度和禮儀,在教會內部不容許有任何非組織的活動。(3)新教(2)正教(1)公教新教亦稱“抗議宗”,我國把新教稱為“基督教”或“耶穌教”。新教廢除天主教的教階制度和煩瑣的宗教儀式,對教義、禮儀、組織形式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使基督教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其教堂簡樸,只以十字架作標志,崇拜上帝和耶穌,不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不信奉圣母瑪麗亞。正教因為以東方的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而被稱為“東正教”。東正教信奉上帝、耶穌和圣母瑪麗亞,但不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東正教具有明顯的保守性,恪守古代基督教會的教義和禮儀,神秘主義色彩很濃,強調隱修、禁欲、與世隔絕。東正教力量分散,各自獨立為教會,

17、教會各自發(fā)展實力,形成了多個中心。5.2 宗教文化5.2.3基督教文化2)基督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基督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基督教先后四次傳入中國?;浇痰谝淮蝹魅胫袊窃谔瞥?。根據(jù)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的記載,基督教的一支“景教”于唐朝傳入中國當時的首都長安。可見基督教在華至少有1 000多年的歷史了。基督教第二次傳入中國是在元朝。元朝政府對宗教采取寬容態(tài)度,使基督教可以再次興起,當時,人們把在中國的基督教各派統(tǒng)稱為“也里可溫”,由于信徒大多是蒙古人和遷居內地的中亞人,在內地居民中沒有根基,隨著元朝的結束,“也里可溫”也逐漸滅絕?;浇痰谌蝹魅胫袊窃诿鞒腥~。第一位到東方傳教

18、的是濟各沙勿略。他受葡萄牙國王派遣,以羅馬教皇使者的名義來華傳教。在濟各沙勿略死后30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真正打開了中國大門,在廣東肇慶建立了第一個傳教教堂,奠定了基督教在華傳播的基業(yè)?;浇淘谌A的第四次傳播始于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在不平等條約壓制下,被迫取消傳教禁令,教會勢力迅速膨脹。至19世紀末中國已建成五大傳教區(qū),發(fā)展教徒70多萬人。5.2 宗教文化5.2.3基督教文化3)基督教文化藝術賞析教堂藝術一般認為,公元2世紀下半葉或3世紀上半葉就有基督教藝術的存在,在形式上受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浇痰乃囆g表達,無論是時間藝術之最的音樂,還是空間藝術之最的建筑,都是圍繞著布道活動而逐漸綜合起來

19、的?;浇痰乃囆g,特別是中世紀基督教的藝術,在神學思想的直接影響之下,更加注重的不是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個人自由,而是如何藝術地表達出人對于上帝的信仰,因而也就使其具有形象性的啟示與體驗性的接受的雙重特征,促使基督教的藝術在進行宗教預言的藝術表達之中喚起宗教熱情,在宗教熱情的藝術表達之中堅守宗教信仰,從而在理性與感性趨于和諧的宗教虔誠之中進行對于天國的理想性追求。 基督教教堂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三種:羅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5.2 宗教文化5.2.4伊斯蘭教文化1)伊斯蘭教的起源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7世紀初產生于阿拉伯半島,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天方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

20、“順從”,指順從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的意志。其創(chuàng)始人為穆罕默德,伊斯蘭教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東南歐,以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一帶最為盛行。伊斯蘭教有兩個基本的經典,即古蘭經和圣訓。古蘭經是伊斯蘭教最根本的經典,闡述伊斯蘭教教義,是穆斯林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行為準則,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伊斯蘭國家與阿拉伯國家的經濟、政治與傳統(tǒng)文化。圣訓是穆罕默德言行的記錄,作為古蘭經的補充是僅次于古蘭經的基本經典。5.2 宗教文化5.2.4伊斯蘭教文化2)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伊斯蘭教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傳入中國,路線有兩條:一條是絲綢之路(陸路),經波斯(今伊朗),過天山南北,穿過河西走廊,進入

21、中原,沿絲綢之路而傳入。另一條是香料之路(水路),經印度洋,到天竺(今印度),經馬六甲海峽,到我國東南沿海廣州和泉州等地,沿著香料之路而傳入。唐宋時期是伊斯蘭教初傳階段,唐朝時人們對伊斯蘭教有了一定的了解。宋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數(shù)明顯增加,伊斯蘭教有了初步的發(fā)展。元朝時伊斯蘭教在中國發(fā)展迅速,信徒開始遍及社會各階層,并逐漸進入統(tǒng)治者行列。在蒙古西征過程中,大批來自中亞、波斯等國的人被迫東遷到中國,形成“元時回回遍天下”的局面。另外,各伊斯蘭教國家與中國西部邊境文化交流頻繁,也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到了明朝,隨著蒙古軍隊的敗退,作為“色目人”主要成員的伊斯蘭教教徒大多退回漠北,社會地位低下

22、,不久就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民族即回回民族共同體。到了清朝,伊斯蘭教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5.2 宗教文化5.2.4伊斯蘭教文化3)伊斯蘭教文化藝術賞析中國回族的清真寺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建筑的主要類型,它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點中必須建立的建筑,是穆斯林舉行宗教儀式、學習宗教知識、慶祝節(jié)日、舉行儀式、集會的場所,對穆斯林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清真寺傳到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建筑藝術中國的清真寺,中國的清真寺從形制原則上可分為兩類:回族清真寺和維吾爾族清真寺,本書以更具代表性的回族清真寺作為賞析對象。5.3 民俗文化民俗反映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表現(xiàn)了各民族的

23、生活方式、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tǒng)。民俗相對于法律是一種軟性的控制,被人稱為“不成文習慣法”。5.3 民俗文化5.3.1節(jié)慶文化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自先秦發(fā)端,至今已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月二、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等。在中國漫長的農耕時代,傳統(tǒng)節(jié)日對人們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審美特性及民族精神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發(fā)揮著融合民族情感、形成文化共識、積淀社會文化等作用。5.3 民俗文化1)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的起源及分類中國古代的農歷把一年分為12個月,在這12個月里按照氣

24、候變化分為“二十四節(jié)氣”?!肮?jié)”是對歲時的分節(jié),把兩個節(jié)氣相交的日子定為交節(jié),由此轉成節(jié)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感謝上天的恩賜,人們在這些特定的日子里舉行祭祀儀式,開展各種文娛活動,節(jié)慶就應運而生。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根據(jù)其性質或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生產類節(jié)慶。第二類是宗教祭祀類節(jié)慶。第三類是紀念性節(jié)日。第四類是慶賀類。第五類是社交、游樂類節(jié)日。5.3.1節(jié)慶文化 5.3 民俗文化2)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世界各國各民族因文化的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節(jié)日。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冬至等;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火

25、把節(jié)、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潑水節(jié)、白族的三月節(jié)、壯族的歌圩節(jié)、苗族的花山節(jié)、藏族的雪頓節(jié)等;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情人節(jié)、感恩節(jié)、古爾邦節(jié)、開齋節(jié)、圣紀節(jié)等。5.3.1節(jié)慶文化 5.3 民俗文化3)現(xiàn)代節(jié)慶文化節(jié)慶從古至今都與旅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節(jié)慶旅游也是旅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古代,人們并無旅游概念,但都會不自覺地把旅游當作節(jié)慶中的一項重要活動。比如清明節(jié),雖是祭祖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卻也是人們出外踏青、放松心情的一個好機會,以致后來踏青演變成清明節(jié)的活動之一。到今天,節(jié)慶與旅游的關系更為緊密,旅游已成為人們主辦節(jié)慶活動的主要目的。節(jié)慶活動推動了當?shù)氐穆糜谓洕?,提高了當?shù)刂?;旅游也為傳統(tǒng)

26、節(jié)慶增添了新的內容,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一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慶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獲得新的生命?,F(xiàn)代節(jié)慶文化已經成為旅游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5.3.1節(jié)慶文化 5.3 民俗文化3)現(xiàn)代節(jié)慶文化現(xiàn)代節(jié)慶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進行挖掘,在延續(xù)的基礎上進行提升而形成的節(jié)慶文化,如傣族的潑水節(jié)等。第二類是人們根據(jù)時代特色創(chuàng)造出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節(jié)慶活動并由此形成的節(jié)慶文化,如“五一”勞動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等。第三類是人們利用當?shù)貪庥舻淖匀?、人文、歷史和文化特色,有目的地策劃節(jié)慶活動,這類節(jié)慶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借助節(jié)慶活動吸引旅游者,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并從節(jié)慶活動所帶來的一系列經濟效應中獲益。

27、如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jié)、大連國際服裝節(jié)等。5.3.1節(jié)慶文化 5.3 民俗文化1)婚俗文化5.3.2婚喪文化婚俗文化伴隨著婚姻的產生而產生,它是民族群體的社會生活面貌,是審美觀、倫理觀、價值觀、宗教觀、性意識和民族心理的發(fā)展態(tài)勢的集中體現(xiàn),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積累和精神財富。5.3 民俗文化1)婚俗文化(1)傳統(tǒng)婚姻觀念傳統(tǒng)婚姻觀念從古至今一直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社會觀,總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的觀念:第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門當戶對。第三,貞操觀念。第四,生育觀念。5.3.2婚喪文化5.3 民俗文化1)婚俗文化(2)婚禮儀式文化婚姻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最為人們所重視,在中國這個崇尚禮

28、儀的國家,自然有一套完整而又繁雜的婚禮禮儀。漢族婚禮的基本儀式是“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5.3.2婚喪文化5.3 民俗文化2)喪葬文化(1)中國傳統(tǒng)喪禮程序我國的葬禮以漢族的葬禮為代表,是從周禮演變而來的。中國傳統(tǒng)觀念認為,死是靈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因而把喪葬看作重大莊嚴的事情。在傳統(tǒng)喪禮中,大致包括以下程序:停尸、招魂、吊喪、殯儀、送葬。5.3.2婚喪文化5.3 民俗文化2)喪葬文化(2)葬禮的形式葬禮的習俗是民俗史上最有科學依據(jù)的部分,我國各民族古老的葬禮有很多種類型,大致可分為土葬、火葬、水葬等。土葬是古代通用的形式。不僅漢族,苗族及古代匈奴、突厥都以土葬為主要葬

29、式。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墓穴,將棺木深埋土中,以土丘為標記。火葬主要盛行于少數(shù)民族。至今青海土族、藏族都沿用火葬,中原地區(qū)早在宋代就有火葬的習俗。佛教僧侶多采取火葬。水葬在我國不多見,只在康藏古俗中有此形式。人死后有喇嘛誦經,然后投入河中,后來因為水葬會導致河水污染等問題而逐漸被棄用。5.3.2婚喪文化5.4 制度文化關于制度,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學科,學者也會根據(jù)研究需要對制度進行定義,因此,目前還沒有為大多數(shù)學者共同認同的定義。根據(jù)產生方式可將制度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經由人類自身自發(fā)的行動和經驗逐步演化而形成的;另一種是經人們設計而產生的。前者也被稱為“內在制度”,它循著習慣

30、、習俗到慣例這一穩(wěn)定的路徑演變而來,是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后者是人為地設計出來并依靠政治力量強加于社會的規(guī)則,也被稱為“外在制度”,這一制度通常由國家來構建和執(zhí)行,具有很強的強制性。對制度做這樣的劃分并非是將兩者完全割裂,事實上,“外在制度”的設立深受“內在制度”的影響,其實施的有效性還取決于與作為社會傳統(tǒng)的內在制度的相容性,相容程度越高,就越能為人們所接受和遵從。不管是外在制度還是內在制度都包含眾多內容,本書選取國家制度作為“外在制度”的代表,其中主要介紹政治、教育及選舉制度,而“內在制度”則以禮儀文化為代表。5.4 制度文化1)政治制度5.4.1國家制度政治制度是指通過權力機構、國家機器

31、等對社會、群體或極端的政治活動進行協(xié)調、監(jiān)督與控制的一套規(guī)范體系。專制的宗法制官吏制政府體制政黨制度(1)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2)國外政治制度5.4 制度文化2)教育及選舉制度5.4.1國家制度(1)中國傳統(tǒng)教育及選舉制度據(jù)古籍記載,夏朝開始出現(xiàn)“養(yǎng)”“?!薄靶颉?,是養(yǎng)育與教育兼施的機構,可謂學校的雛形。商代產生了正式的學校,學校由國家管理,教師由官吏擔任,學生是貴族子弟,這是最早的官學。西周時形成“學在官府”的體制,主要有兩大系統(tǒng),即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設在王城和諸侯國都,鄉(xiāng)學屬地方官學。西周社會逐漸形成了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體的“六藝”教育體制。其中禮指等級倫理教育,樂指藝術教育,射和御

32、指軍事訓練,書指書法練習,數(shù)指算術、天文立法知識。春秋以后教學體制由“學在官府”發(fā)展到私學和官學并進??鬃邮莿?chuàng)辦私學的第一人,墨子、孟子、荀子等都是民間私學大師。漢代官學的最高學府是太學,太學教師采取聘任制,稱博士。太學學生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儀表端莊的貴族子弟;第二種是由父親所任職位而得以直接入學的青年;第三種是地方官吏推薦的德才兼?zhèn)涞那嗄???婆e制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有極大促進作用,它使出生貧寒的有識之士有一個通暢的途徑踏入仕途,在社會中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但科舉制也有與生俱來的弊端,尤其是明清的八股取士,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而且科舉制中的腐敗也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5.4 制度文化2)教育

33、及選舉制度5.4.1國家制度(2)國外選舉制度選舉制度是選舉國家各級機關代表和其他公職人員的原則和制度的總稱,同代議制度、政黨制度構成現(xiàn)代西方國家民主政治制度的三大支柱。西方選舉制度是隨議會制度產生而產生的,不同國家選舉制度也存在差異。5.4 制度文化2)教育及選舉制度5.4.1國家制度(2)國外選舉制度A英國B法國英國最早實現(xiàn)資產階級革命,其選舉制度的產生最為典型。法國的議會兩院是經過兩種不同的選舉方式產生的,國民議會直接由選舉產生,參議院則間接產生。B美國美國眾議院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各州在眾議院中的席位,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攤。采取“單名選區(qū)制”,每一選區(qū)選出一名眾議員。5.4 制度文化2)教育及選舉制度5.4.1國家制度(3)中西方選舉的差異中國古代的“選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選”和“舉”?!斑x”是根據(jù)候選者的才能,量才授官?!芭e”是推薦選用,即通過推薦或選拔的方式向君主提供可出任官職的候選人。但無論是“薦舉”還是“科舉”,都是由少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