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課件_第1頁
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課件_第2頁
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課件_第3頁
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課件_第4頁
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9年中考語文分類總復習

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南寧良慶區(qū)南曉中學黃河制作2019年中考語文分類總復習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1(一).北人食菱北人①生而不識菱②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④菱,并殼入口?;蛟唬骸笆沉忭毴ぁ!逼淙俗宰o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chǎn),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選自江盈科《雪濤小說·知無涯》)【注釋】①北人:北方人。②菱:菱角。③仕:當官。④啖(dàn):吃。(一).北人食菱北人①生而不識菱②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席上啖菱()()2.并殼入口()1.宴席;吃;2.一起3.啖菱須去殼()4.欲以清熱也()3.去除掉;4.用來5.何地不有()6.北人生而不識菱5.什么;6.認識7.北土亦有此物否()8.仕于南方()7.副詞,也8、到、在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席上啖菱()()232、翻譯句子。①北土亦有此物否?①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塊吃,是想用來清熱啊。3.本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只能出丑。2、翻譯句子。①北土亦有此物否?4【參考譯文】一個生來就沒有見過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上吃菱角,(他)連殼一塊吃。有人告訴(他)說:“吃菱角必須剝?nèi)ネ鈿??!蹦侨藶榱苏谘谧约旱亩烫?,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塊吃,是想用來清熱啊。”問話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山后山,哪個地方?jīng)]有!”菱角長在水里,卻說是土里產(chǎn)的,這是硬要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緟⒖甲g文】一個生來就沒有見過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5

(二).螳臂當車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①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選自《淮南子·人間訓》)【注釋】①御:車夫。②回車:調(diào)轉(zhuǎn)車頭。

(二).螳臂當車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①6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不量力而輕敵2.此為人輕:看輕。為:是。2.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1).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這蟲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2).不量力而輕敵不估計一下力量對比就輕率和敵方對陣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不量力而輕敵73.與“其為蟲也”中的“其”的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其如土石何B、其真不知馬也C、其一犬坐于前D、專其利三世矣【答案】D3.文章中“勇士歸之”的原因是什么?“螳臂當車”現(xiàn)在主要是諷刺什么樣的人?“勇士歸之”是因為齊莊公回車避讓螳螂,表現(xiàn)了他對勇士的尊重?,F(xiàn)在多用來比喻不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去做辦不到的事情,必然導致失敗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3.與“其為蟲也”中的“其”的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初中8翻譯齊國國王莊公出門打獵,有一只螳螂舉起腳,準備和他的馬車車輪子搏斗。莊公問他的車夫說:“這是什么蟲?。俊避嚪蛘f:“這是稱為螳螂的東西。作為是蟲來說,它是那種只知道進不知道退的,不估計一下力量對比就輕率和敵方對陣?!鼻f公說:“這蟲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庇谑亲屲嚴@道避開了它,后來勇士都投奔了莊公。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翻譯齊國國王莊公出門打獵,有一只螳螂舉起腳,準備和他的馬車車9(三)楚人有不識姜者楚人有生而不識姜者,曰:"此從樹上結成。"或曰:"從土地生成。"其人固執(zhí)己見,曰:"請與子以十人為質(zhì),以所乘驢為賭。"已而遍問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啞然失色,曰:"驢則付汝,姜還樹生。"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三)楚人有不識姜者楚人有生而不識姜者,曰:"此從樹上結成。10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其人固執(zhí)己見2.請與子以十人為質(zhì)1.固:頑固。.執(zhí):堅持。2.子:你。質(zhì):見證3.驢則付汝,姜還樹生付:交給2、翻譯句子。驢則付汝,姜還樹生驢交給你,姜卻還應該是樹上生成的。北方人因?qū)α庖粺o所知而鬧出這場笑話,對此你有什么感想?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讀書學習,我們都決不能不博裝懂,否則就會貽笑大方。(意思對即可)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其人固執(zhí)己見2.11譯文有個從小就不認識生姜的楚國人,說:"這是從樹上結成的。"有人說:"是從土里長成的。"那人固執(zhí)己見,說:"讓我與您問十個人見證,用所騎的驢為賭注。"然后問遍十個人,都說:"出自土里。"那人啞然失色道:"驢交給你,姜卻還應該是樹上生成的。"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譯文有個從小就不認識生姜的楚國人,說:"這是從樹上結成的。"12(四)劉氏善舉劉氏者,某鄉(xiāng)寡婦也。育一兒,晝則疾耕作于田間,夜則紡織于燭下,竟年如是。鄰有貧乏者,劉氏輒以斗升相濟。偶有無衣者,劉氏以己之衣遺之。鄉(xiāng)里咸稱其善。然兒不解,心有憾。母誡之曰:“與人為善,乃為人之本,誰無緩急之事?!蹦缸淙辏瑒⒓掖蠡?,屋舍衣物皆盡。鄉(xiāng)鄰紛紛給其衣物,且為之伐木建第,皆念劉氏之情也。時劉兒方悟母之善舉也。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四)劉氏善舉劉氏者,某鄉(xiāng)寡婦也。育一兒,晝則疾耕作于田間,13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竟年如是(2).然兒不解,心有憾1.竟年:終年,一年到頭。2.憾:怨恨。(3).晝則疾耕作于田間(4).時劉兒方悟母之善舉也。于:在悟:明白2.把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與人為善,乃為人之本,誰無緩急之事。和別人相處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誰沒有緊急的事情呢?鄉(xiāng)鄰給衣物,且為之伐木建屋。大家不僅給他衣服,并且為他砍樹建造房屋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竟年如是143.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幫助別人也是幫自己。多給別人做好事,當自己有困難時,別人也會來幫助你。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其實,助人為樂是一件善事。這樣才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劉家兒子“方悟”,他明白了對別人做好事,別人也會回報自己的道理。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3.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幫助別人也是幫自己。多15

(五)徙木立信

孝公既用衛(wèi)鞅①,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已乃②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庇幸蝗酸阒?,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選自《史記·商君列傳》)【注釋】①孝公:秦孝公。衛(wèi)鞅:人名,即商鞅。②已乃:旋即,不久。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五)徙木立信

孝公既用衛(wèi)鞅①,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16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恐天下議己(2)以明不欺恐:擔心以:來2.把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招募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金子。民怪之,莫敢徙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去搬動。(關鍵詞是怪徙,少一個扣一分。)3.從這個故事中看,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初中階段所學的文言文中還有哪一篇也表達了類似的道理?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是取信于民。(1分)《曹劌論戰(zhàn)》。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恐天下議己(2)以17孝公已經(jīng)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chǎn)生非議。法令已經(jīng)完備,但沒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庇幸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于頒布(變法的)法令。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孝公已經(jīng)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18

(六)人琴俱亡

王子猷①、子敬俱病篤,而子敬②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闭Z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③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diào),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選自《晉書·王徽之傳》)【注釋】①王子猷:王徽之。②子敬:王獻之。③素:向來。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六)人琴俱亡

王子猷①、子敬俱病篤,而子敬②先亡。子猷問19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每小題1分,共2分)(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2)弦既不調(diào)俱:都既:已經(jīng)2.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jīng)死了。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于是極度悲哀,痛哭了很久。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死了。

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每小題1分,共2分)20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jīng)死了。”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轎子來去看望喪事,一路上都沒有哭。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jīng)不協(xié)調(diào)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死了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21(七)世間愚人昔有長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jīng)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世間愚人亦復如是。(選自伽斯那《百喻經(jīng)》)【注釋】①長者子:年長有聲望之人的兒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質(zhì)堅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賣出去。④直:通“值”價值。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七)世間愚人昔有長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積有年載,方得一車22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方得一車(2)以其貴故(1)方:才;(2)故:原因2.把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譯文:他就把所有的沉香木燒成了炭,拉到市場上去賣,結果得到不到半車炭的價值。(2)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譯文:世上的愚人也像這樣。(3)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由于價格昂貴,一直沒有人買。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方得一車(2)以23

3.從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見異思遷,應有耐心和恒心【文言知識】

釋“詣”“詣”可解釋為“前往”、“到……去”。上文中“詣市賣之”,譯為前去市場出賣它。又,“詣官訟之”,意為前往官府將這事告狀?!霸劇币部山忉尀椤鞍菰L”、“拜見”。《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句意為漁人到了郡府,去拜見太守,稟報了如此這般的情況。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3.從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24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長者的兒子,到海中打撈沉香這種木料。過了一年,才打撈了一車,并把它運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場上去賣,由于價格昂貴,一直沒有人買。過了許多天,他都沒能賣出去,感到很疲勞厭煩,十分苦惱。他看到賣木炭的,都很快地將木炭賣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燒成木炭,這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運到市場賣掉,只賣了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世間上的愚人也是這樣。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長者的兒子,到海中打撈沉香這種木料。過了一25

(八)鄭人逃暑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①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陰逾②去,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選自《苻子》)【注釋】①衽(rèn):睡席。②逾:同“愈”,更加。

(八)鄭人逃暑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①26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而患露之濡于身(2)而其身逾濕患:擔憂其:他的2.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到了黃昏,他又把睡席放到大樹底下3.鄭人的“拙”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方面?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2分)“拙”具體表現(xiàn)在晚上也跟著樹影移動睡席。(1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事要隨機應變,不要墨守成規(guī)的道理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而患露之濡于身27(九)魏文侯守信侯①與虞人②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住,身自罷③之。魏于是乎始強。[注解】①文侯:戰(zhàn)國時期魏國國君,在諸侯中有美譽。②虞人:管理山澤的官。(九)魏文侯守信侯①與虞人②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28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2分)

(l)魏文侯與虞人期獵(2)是日,飲酒樂,天雨期:(約定)雨:(下雨)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翻譯:雖然現(xiàn)在很開心,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約定呢?3.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魏文候具有怎樣的美德?(2分)魏文侯講誠信,不因自己的快樂或事情而違背承諾。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2分)

(l)魏文侯與虞人期獵29【參考譯文】魏文侯同管理苑固的官約定了打獵的時間。這天,魏文侯與百官飲酒非常的高興,天下起雨來。文侯要出去赴約,左右的侍臣說:今天飲酒非常快樂,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說:我與別人約好了打獵的時間,雖然現(xiàn)在很快樂,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約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親自前往。魏國從此變得強大?!緟⒖甲g文】魏文侯同管理苑固的官約定了打獵的時間。這天,魏文30.(十)—目之羅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今被甲者,以備矣之至,若使人必知所集①,則懸一札而已矣。事或不可前規(guī),物或不可慮卒,然不戒而至,故圣人畜道以待時。[注釋]①集:聚集,此指聚集在某一點。②畜道:猶守道,謂遵守客觀規(guī)律。禽島將要飛來;張開網(wǎng)等待鳥飛進來,抓住鳥的只是一個網(wǎng)眼。現(xiàn)在做一張只有一個眼的網(wǎng),就永無捉到鳥的時候。如今穿戴盔甲,用來防備箭射過來,倘若人們知道箭矢一定聚集在某一點,那么只要懸掛一片甲葉就可以了。事物有的不可提前規(guī)劃,有的不可提前預見,但是沒有戒備卻突然而至,因此圣人遵守客觀規(guī)律來等待時機。.(十)—目之羅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31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1)則無時得鳥矣(2)故圣人畜道以待時時:時候以:來2.翻譯下面的句子。今被甲者,以備矢之至。如今穿戴盔甲,用來防備箭射過來3.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分)啟示: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大局意識,要從整體、全局出發(fā)進行綜合考量。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1)則無時得鳥矣(2)故圣人畜32(十一)子貢問政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弊迂晢栐鯓又卫韲摇?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保ㄊ唬┳迂晢栒迂晢栒釉唬骸白闶?,足兵,民信之矣?!弊?3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1)足食(2)自古皆有死足:充足皆:都2.翻譯下面的句子。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3.短文中,孔子的觀點是什么?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孔子的觀點是“民無信不立”。(1分)啟示:國家應當取信于民,如此才能常盛不衰。(1分)(意對即可)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1)足食34(十二)孟母斷織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孟子懼,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注釋】①既:已經(jīng).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xù)起來搓成線.這里指織布.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⑤斯:這.⑥是以:因此.⑦則:就.⑧旦:早晨.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則、方法.(十二)孟母斷織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35翻譯: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剪斷段布。孟母說:“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xiàn)在荒廢了學業(yè),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孟子聽后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做人法則。翻譯: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36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孟子懼而問其故(2)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故:原因,緣故謂:認為,以為2.翻譯下面的句子。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3.孟母認為學習幾大好處是什么?從“孟母斷織”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分)示例:廣知、安定、遠害。(1分)啟發(fā):學習應該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1分)(意對即可)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孟子懼而問其故(237

(十三)顧榮貽炙

顧榮居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①人有欲炙之色,因輟②己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jīng)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顧榮異之,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注釋:①炙,烤肉。②輟,停下來。這里有讓出的意思。

(十三)顧榮貽炙

38顧榮在洛陽時,曾經(jīng)應別人的宴邀趕赴宴席.(在宴席上)他發(fā)覺上肉的仆人的臉上顯露出對烤肉渴求的神色.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給他吃.同席的人都譏笑他.顧榮說:“怎么會有整天拿著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后來遇到戰(zhàn)亂,顧榮渡過長江南下,每當(顧榮)遇到危難,經(jīng)常有一個人在旁邊幫助(他).顧榮對此感到奇怪,后來問會這樣的原因,原來是(當年)接受他烤肉的人.顧榮在洛陽時,曾經(jīng)應別人的宴邀趕赴宴席.(在宴席上)他發(fā)覺上39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嘗應人請

(2)乃受炙人也嘗:曾經(jīng)乃:居然2.翻譯下面的句子。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怎么(哪里)會有整天拿著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3.顧榮“遭亂渡江.每繹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啟示?(2分)示例:顧榮曾施炙給仆人。(1分)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既要學會替他人著想,又要知恩圖報。(1分)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嘗應人請(2)乃受40(十四)八元好學八元少喜為詩,嘗于郵亭①偶題數(shù)語,蓋激楚之音②也。宗匠③嚴維到驛,見而異之,問八元曰:“爾能從我授格乎?”曰:“素所愿也?!鄙夙曀彀l(fā),八元已辭親矣。維大器之,親為指諭。數(shù)歲間,詩賦精絕。他少年時喜歡寫詩,曾經(jīng)在驛館的墻壁上偶然題了幾句,大概是高亢凄清的音調(diào)。詩壇大師嚴維來到驛館,見詩后感到驚奇,他就問章八元說:“你能跟我學習寫詩之道嗎?”章八元回答說:“這正是我素來的心愿?!边^了一會兒,兩人就上路了,章八元此時已與父母告別過了。嚴維把章八元當作大才來培養(yǎng),親手為他指點講解,幾年之內(nèi),章八元的詩賦達到了精妙絕倫的程度。(十四)八元好學八元少喜為詩,嘗于郵亭①偶題數(shù)語,蓋激楚之音41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蓋激楚之音也

(2)詩賦精絕蓋:大概絕:極,極點2.翻譯下面的句子。爾能從我授格乎?譯文:你能跟我學習寫詩之道嗎?(“授格”“乎”)3.結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章八元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示例:章八元年少離家,從師求學,(1分)說明章八元是一個獨立自主,勤奮好學的人。(1分)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蓋激楚之音也(2)詩賦42(十五)孔子施教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問孔子:“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么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冉有也來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應該聽到后就去實行。”公西華問道:“子路問是否聞而后行,先生說有父兄在。冉有問是否聞而后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請教先生一下?!笨鬃诱f:“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十五)孔子施教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43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敢問(2)求也退,故進之敢問:冒昧請教故:所以,因此2.翻譯下面的句子。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你)有父親兄長在,怎么能聽到什么就去行動起來呢?3..對同一個問題,孔子對子路和冉有的要求有何不同?這則故事可以用哪個成語概括?(2分)示例:孔子針對子路好勇過人的特點,讓他謙退,不能聽到后立即行動。針對冉有膽小怕事的特點,鼓勵他勇進,聽到后立即行動;(1分)這則故事可以用成語“因材施教”來概括。(1分)(意對即可)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敢問(2)求也退,故進44(十六)夏后伯啟與有扈夏后伯啟與有扈戰(zhàn)于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后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zhàn)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②淺:狹、窄?、劢蹋航袒?。④飭:同“飾”,修飾。(十六)夏后伯啟與有扈夏后伯啟與有扈戰(zhàn)于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45夏后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zhàn)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zhàn),夏后伯啟說:“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zhàn)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庇谑亲P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肴,不彈琴瑟,不設鐘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所以想要戰(zhàn)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zhàn)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夏后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zhàn)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zhàn),夏后46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夏后伯啟與有扈戰(zhàn)于甘澤而不勝

(2)食不貳味于:介詞,表處所,譯為“在”食:吃飯2.翻譯下面的句子。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所以想要戰(zhàn)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zhàn)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3.夏后伯啟認為他戰(zhàn)而不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夏后伯啟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根本原因:他德行淺薄,教化不好。(1分)有自知之明,善于自省,善于實施教化。(1分)(意對即可)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夏后伯啟與有扈戰(zhàn)于甘澤而不勝47(十七)太宗自即位之始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為災,米谷踴貴②,外敵侵擾,州縣騷然。帝志在憂人,銳精為政,崇尚節(jié)儉,大布恩德。是時,自京師及河東、河南、隴右,饑饉攻甚,一匹絹才得一斗米。百姓雖東西逐食,未嘗嗟怨③,莫不自安。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咸自歸鄉(xiāng),竟無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注釋1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踴(y6ng)貴:指物價上漲。③嗟怨:嗟嘆怨恨。(十七)太宗自即位之始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為災,米谷踴貴②,48【譯文】(貞觀十九年)太宗剛即位那幾年,國家接連發(fā)生旱災、霜災,糧食的價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進犯騷擾,州縣更加不得安寧.太宗憂心百姓,精心治理國政,提倡節(jié)儉,大力廣布恩德.當時,從京城到河東、河南、隴右一帶地區(qū),饑荒更為嚴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絲才能夠買上一斗米的境地.百姓雖然四處奔走尋找食物,但沒有一個人埋怨,無不安分守己.到了貞觀三年,關中一帶大豐收,百姓一個個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竟然沒有一個人逃散.【譯文】(貞觀十九年)太宗剛即位那幾年,國家接連發(fā)生旱災、霜49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莫不自安(2)咸自歸鄉(xiāng)莫:沒有誰咸:全、都2.翻譯下面的句子。饑饉攻甚,一匹絹才得一斗米饑荒更為嚴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絲才能夠買上一斗米的境地.3.文章中哪幾句話寫出了唐太宗“得人心”的舉措?生活在衣食無憂的今天,簡要談談你對太宗崇尚節(jié)儉的看法。示例:志在憂人,銳精為政,崇尚節(jié)儉,大布恩德。(1分)看法:太宗崇尚節(jié)儉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在物質(zhì)豐富、衣食無憂的今天,我們應謹記先輩教誨,將其發(fā)揚光大。(1分)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莫不自安50(十八)倫①奉公盡節(jié)司空第五倫以老病乞身②,五月,丙子,賜策罷,以二千石俸終其身。倫奉公盡節(jié),言事無所依違。性質(zhì)愨④,少文采,在位以貞白⑤稱。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里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注釋]①倫:第五倫,,東漢大臣,字伯魚。②乞身:請求遇體。依諱,遲疑.模棱兩可。④愨(que):誠實,謹慎。⑤貞白:守正清白,(十八)倫①奉公盡節(jié)司空第五倫以老病乞身②,五月,丙子,賜策51司空第五倫因年老患病請求退休。五月丙子(初三),章帝賜策書,將第五倫免官,賞給他二千石的終身俸祿。第五倫奉公盡節(jié),發(fā)表政見時觀點鮮明,從不模棱兩可。他天性質(zhì)樸誠實,少有文采,為官以清白著稱。有人問第五倫說:“閣下有私心嗎?”他回答道:“從前曾有人送我千里馬,我雖未接受,但每當要三公舉薦人才的時候,心中總不忘此事,只是最終也沒有舉薦這個人。像這樣,難道能說沒有私心嗎?”司空第五倫因年老患病請求退休。五月丙子(初三),章帝賜策書,52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在位以貞白稱(2)吾雖不受稱:著稱雖:雖然2.翻譯下面的句子。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像這樣,難道可以說沒有私心嗎?3.從中可以看出夏后伯啟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他是一個公正無私、廉潔奉公的品質(zhì)。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在位以貞白稱53(十九)多多益善上①嘗從容與信②言諸將能不③,各有差④.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鄙显唬骸坝诰稳纾俊痹唬骸俺级喽喽嫔贫??!鄙闲υ唬骸岸喽嘁嫔?,何為為⑤我禽⑥!”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注】:①上:皇上,這里指劉邦。②信:韓信③不:同“否”④差:不同等第⑤為:被⑥禽:同“擒”捕捉(十九)多多益善上①嘗從容與信②言諸將能不③,各有差④.上問54

多多益善

劉邦曾經(jīng)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的才能,(認為)他們各有高下.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劉邦笑道:“統(tǒng)帥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為什么被我捉?。俊表n信說:“陛下不善于帶兵,但善于統(tǒng)領將領,這就是韓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所能達到的.”

多多益善

劉邦曾經(jīng)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的才能,(認為)他55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如我,能將幾何(2)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將:帶領

嘗:曾經(jīng)2.翻譯下面的句子。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你(能帶的兵)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為什么被我捉???3.結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劉邦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示例:韓信肯定自己帶兵能力比劉邦強,劉邦卻沒有怪罪他,(1分)說明劉邦是一個胸懷寬廣、知人善任的人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如我,能將幾何(2)上562019年中考語文分類總復習

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南寧良慶區(qū)南曉中學黃河制作2019年中考語文分類總復習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57(一).北人食菱北人①生而不識菱②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④菱,并殼入口?;蛟唬骸笆沉忭毴??!逼淙俗宰o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眴栒咴唬骸氨蓖烈嘤写宋锓瘢俊贝鹪唬骸扒吧胶笊?,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chǎn),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選自江盈科《雪濤小說·知無涯》)【注釋】①北人:北方人。②菱:菱角。③仕:當官。④啖(dàn):吃。(一).北人食菱北人①生而不識菱②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58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席上啖菱()()2.并殼入口()1.宴席;吃;2.一起3.啖菱須去殼()4.欲以清熱也()3.去除掉;4.用來5.何地不有()6.北人生而不識菱5.什么;6.認識7.北土亦有此物否()8.仕于南方()7.副詞,也8、到、在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席上啖菱()()2592、翻譯句子。①北土亦有此物否?①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塊吃,是想用來清熱啊。3.本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只能出丑。2、翻譯句子。①北土亦有此物否?60【參考譯文】一個生來就沒有見過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上吃菱角,(他)連殼一塊吃。有人告訴(他)說:“吃菱角必須剝?nèi)ネ鈿??!蹦侨藶榱苏谘谧约旱亩烫?,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塊吃,是想用來清熱啊?!眴栐挼娜苏f:“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山后山,哪個地方?jīng)]有!”菱角長在水里,卻說是土里產(chǎn)的,這是硬要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緟⒖甲g文】一個生來就沒有見過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61

(二).螳臂當車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①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選自《淮南子·人間訓》)【注釋】①御:車夫。②回車:調(diào)轉(zhuǎn)車頭。

(二).螳臂當車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①6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不量力而輕敵2.此為人輕:看輕。為:是。2.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1).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這蟲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2).不量力而輕敵不估計一下力量對比就輕率和敵方對陣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不量力而輕敵633.與“其為蟲也”中的“其”的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其如土石何B、其真不知馬也C、其一犬坐于前D、專其利三世矣【答案】D3.文章中“勇士歸之”的原因是什么?“螳臂當車”現(xiàn)在主要是諷刺什么樣的人?“勇士歸之”是因為齊莊公回車避讓螳螂,表現(xiàn)了他對勇士的尊重。現(xiàn)在多用來比喻不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去做辦不到的事情,必然導致失敗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3.與“其為蟲也”中的“其”的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初中64翻譯齊國國王莊公出門打獵,有一只螳螂舉起腳,準備和他的馬車車輪子搏斗。莊公問他的車夫說:“這是什么蟲???”車夫說:“這是稱為螳螂的東西。作為是蟲來說,它是那種只知道進不知道退的,不估計一下力量對比就輕率和敵方對陣?!鼻f公說:“這蟲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庇谑亲屲嚴@道避開了它,后來勇士都投奔了莊公。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翻譯齊國國王莊公出門打獵,有一只螳螂舉起腳,準備和他的馬車車65(三)楚人有不識姜者楚人有生而不識姜者,曰:"此從樹上結成。"或曰:"從土地生成。"其人固執(zhí)己見,曰:"請與子以十人為質(zhì),以所乘驢為賭。"已而遍問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啞然失色,曰:"驢則付汝,姜還樹生。"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三)楚人有不識姜者楚人有生而不識姜者,曰:"此從樹上結成。66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其人固執(zhí)己見2.請與子以十人為質(zhì)1.固:頑固。.執(zhí):堅持。2.子:你。質(zhì):見證3.驢則付汝,姜還樹生付:交給2、翻譯句子。驢則付汝,姜還樹生驢交給你,姜卻還應該是樹上生成的。北方人因?qū)α庖粺o所知而鬧出這場笑話,對此你有什么感想?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讀書學習,我們都決不能不博裝懂,否則就會貽笑大方。(意思對即可)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其人固執(zhí)己見2.67譯文有個從小就不認識生姜的楚國人,說:"這是從樹上結成的。"有人說:"是從土里長成的。"那人固執(zhí)己見,說:"讓我與您問十個人見證,用所騎的驢為賭注。"然后問遍十個人,都說:"出自土里。"那人啞然失色道:"驢交給你,姜卻還應該是樹上生成的。"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譯文有個從小就不認識生姜的楚國人,說:"這是從樹上結成的。"68(四)劉氏善舉劉氏者,某鄉(xiāng)寡婦也。育一兒,晝則疾耕作于田間,夜則紡織于燭下,竟年如是。鄰有貧乏者,劉氏輒以斗升相濟。偶有無衣者,劉氏以己之衣遺之。鄉(xiāng)里咸稱其善。然兒不解,心有憾。母誡之曰:“與人為善,乃為人之本,誰無緩急之事?!蹦缸淙?,劉家大火,屋舍衣物皆盡。鄉(xiāng)鄰紛紛給其衣物,且為之伐木建第,皆念劉氏之情也。時劉兒方悟母之善舉也。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四)劉氏善舉劉氏者,某鄉(xiāng)寡婦也。育一兒,晝則疾耕作于田間,69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竟年如是(2).然兒不解,心有憾1.竟年:終年,一年到頭。2.憾:怨恨。(3).晝則疾耕作于田間(4).時劉兒方悟母之善舉也。于:在悟:明白2.把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與人為善,乃為人之本,誰無緩急之事。和別人相處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誰沒有緊急的事情呢?鄉(xiāng)鄰給衣物,且為之伐木建屋。大家不僅給他衣服,并且為他砍樹建造房屋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竟年如是703.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幫助別人也是幫自己。多給別人做好事,當自己有困難時,別人也會來幫助你。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其實,助人為樂是一件善事。這樣才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劉家兒子“方悟”,他明白了對別人做好事,別人也會回報自己的道理。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3.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幫助別人也是幫自己。多71

(五)徙木立信

孝公既用衛(wèi)鞅①,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已乃②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庇幸蝗酸阒?,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選自《史記·商君列傳》)【注釋】①孝公:秦孝公。衛(wèi)鞅:人名,即商鞅。②已乃:旋即,不久。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五)徙木立信

孝公既用衛(wèi)鞅①,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7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恐天下議己(2)以明不欺恐:擔心以:來2.把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招募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金子。民怪之,莫敢徙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去搬動。(關鍵詞是怪徙,少一個扣一分。)3.從這個故事中看,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初中階段所學的文言文中還有哪一篇也表達了類似的道理?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是取信于民。(1分)《曹劌論戰(zhàn)》。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恐天下議己(2)以73孝公已經(jīng)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chǎn)生非議。法令已經(jīng)完備,但沒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庇幸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于頒布(變法的)法令。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孝公已經(jīng)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74

(六)人琴俱亡

王子猷①、子敬俱病篤,而子敬②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③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diào),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選自《晉書·王徽之傳》)【注釋】①王子猷:王徽之。②子敬:王獻之。③素:向來。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六)人琴俱亡

王子猷①、子敬俱病篤,而子敬②先亡。子猷問75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每小題1分,共2分)(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2)弦既不調(diào)俱:都既:已經(jīng)2.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jīng)死了。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于是極度悲哀,痛哭了很久。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死了。

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每小題1分,共2分)76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jīng)死了?!闭f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轎子來去看望喪事,一路上都沒有哭。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jīng)不協(xié)調(diào)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庇谑峭纯蘖撕芫茫瑤缀跻柽^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死了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77(七)世間愚人昔有長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jīng)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世間愚人亦復如是。(選自伽斯那《百喻經(jīng)》)【注釋】①長者子:年長有聲望之人的兒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質(zhì)堅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賣出去。④直:通“值”價值。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七)世間愚人昔有長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積有年載,方得一車78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方得一車(2)以其貴故(1)方:才;(2)故:原因2.把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譯文:他就把所有的沉香木燒成了炭,拉到市場上去賣,結果得到不到半車炭的價值。(2)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譯文:世上的愚人也像這樣。(3)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由于價格昂貴,一直沒有人買。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方得一車(2)以79

3.從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見異思遷,應有耐心和恒心【文言知識】

釋“詣”“詣”可解釋為“前往”、“到……去”。上文中“詣市賣之”,譯為前去市場出賣它。又,“詣官訟之”,意為前往官府將這事告狀?!霸劇币部山忉尀椤鞍菰L”、“拜見”。《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句意為漁人到了郡府,去拜見太守,稟報了如此這般的情況。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

3.從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80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長者的兒子,到海中打撈沉香這種木料。過了一年,才打撈了一車,并把它運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場上去賣,由于價格昂貴,一直沒有人買。過了許多天,他都沒能賣出去,感到很疲勞厭煩,十分苦惱。他看到賣木炭的,都很快地將木炭賣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燒成木炭,這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運到市場賣掉,只賣了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世間上的愚人也是這樣。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初中語文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復習(共56張PPT)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長者的兒子,到海中打撈沉香這種木料。過了一81

(八)鄭人逃暑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①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陰逾②去,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選自《苻子》)【注釋】①衽(rèn):睡席。②逾:同“愈”,更加。

(八)鄭人逃暑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①8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而患露之濡于身(2)而其身逾濕患:擔憂其:他的2.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到了黃昏,他又把睡席放到大樹底下3.鄭人的“拙”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方面?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2分)“拙”具體表現(xiàn)在晚上也跟著樹影移動睡席。(1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事要隨機應變,不要墨守成規(guī)的道理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而患露之濡于身83(九)魏文侯守信侯①與虞人②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住,身自罷③之。魏于是乎始強。[注解】①文侯:戰(zhàn)國時期魏國國君,在諸侯中有美譽。②虞人:管理山澤的官。(九)魏文侯守信侯①與虞人②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84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2分)

(l)魏文侯與虞人期獵(2)是日,飲酒樂,天雨期:(約定)雨:(下雨)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翻譯:雖然現(xiàn)在很開心,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約定呢?3.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魏文候具有怎樣的美德?(2分)魏文侯講誠信,不因自己的快樂或事情而違背承諾。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2分)

(l)魏文侯與虞人期獵85【參考譯文】魏文侯同管理苑固的官約定了打獵的時間。這天,魏文侯與百官飲酒非常的高興,天下起雨來。文侯要出去赴約,左右的侍臣說:今天飲酒非??鞓?,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說:我與別人約好了打獵的時間,雖然現(xiàn)在很快樂,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約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親自前往。魏國從此變得強大。【參考譯文】魏文侯同管理苑固的官約定了打獵的時間。這天,魏文86.(十)—目之羅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今被甲者,以備矣之至,若使人必知所集①,則懸一札而已矣。事或不可前規(guī),物或不可慮卒,然不戒而至,故圣人畜道以待時。[注釋]①集:聚集,此指聚集在某一點。②畜道:猶守道,謂遵守客觀規(guī)律。禽島將要飛來;張開網(wǎng)等待鳥飛進來,抓住鳥的只是一個網(wǎng)眼?,F(xiàn)在做一張只有一個眼的網(wǎng),就永無捉到鳥的時候。如今穿戴盔甲,用來防備箭射過來,倘若人們知道箭矢一定聚集在某一點,那么只要懸掛一片甲葉就可以了。事物有的不可提前規(guī)劃,有的不可提前預見,但是沒有戒備卻突然而至,因此圣人遵守客觀規(guī)律來等待時機。.(十)—目之羅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87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1)則無時得鳥矣(2)故圣人畜道以待時時:時候以:來2.翻譯下面的句子。今被甲者,以備矢之至。如今穿戴盔甲,用來防備箭射過來3.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分)啟示: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大局意識,要從整體、全局出發(fā)進行綜合考量。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1)則無時得鳥矣(2)故圣人畜88(十一)子貢問政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谄诙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弊迂晢栐鯓又卫韲摇?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保ㄊ唬┳迂晢栒迂晢栒?,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9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1)足食(2)自古皆有死足:充足皆:都2.翻譯下面的句子。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3.短文中,孔子的觀點是什么?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孔子的觀點是“民無信不立”。(1分)啟示:國家應當取信于民,如此才能常盛不衰。(1分)(意對即可)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1)足食90(十二)孟母斷織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孟子懼,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注釋】①既:已經(jīng).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xù)起來搓成線.這里指織布.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⑤斯:這.⑥是以:因此.⑦則:就.⑧旦:早晨.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則、方法.(十二)孟母斷織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91翻譯: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泵夏福ㄒ娝麩o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剪斷段布。孟母說:“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xiàn)在荒廢了學業(yè),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泵献勇牶髧樍艘惶?,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做人法則。翻譯: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92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孟子懼而問其故(2)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故:原因,緣故謂:認為,以為2.翻譯下面的句子。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3.孟母認為學習幾大好處是什么?從“孟母斷織”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分)示例:廣知、安定、遠害。(1分)啟發(fā):學習應該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1分)(意對即可)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孟子懼而問其故(293

(十三)顧榮貽炙

顧榮居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①人有欲炙之色,因輟②己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jīng)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顧榮異之,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注釋:①炙,烤肉。②輟,停下來。這里有讓出的意思。

(十三)顧榮貽炙

94顧榮在洛陽時,曾經(jīng)應別人的宴邀趕赴宴席.(在宴席上)他發(fā)覺上肉的仆人的臉上顯露出對烤肉渴求的神色.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給他吃.同席的人都譏笑他.顧榮說:“怎么會有整天拿著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后來遇到戰(zhàn)亂,顧榮渡過長江南下,每當(顧榮)遇到危難,經(jīng)常有一個人在旁邊幫助(他).顧榮對此感到奇怪,后來問會這樣的原因,原來是(當年)接受他烤肉的人.顧榮在洛陽時,曾經(jīng)應別人的宴邀趕赴宴席.(在宴席上)他發(fā)覺上95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嘗應人請

(2)乃受炙人也嘗:曾經(jīng)乃:居然2.翻譯下面的句子。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怎么(哪里)會有整天拿著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3.顧榮“遭亂渡江.每繹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啟示?(2分)示例:顧榮曾施炙給仆人。(1分)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既要學會替他人著想,又要知恩圖報。(1分)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嘗應人請(2)乃受96(十四)八元好學八元少喜為詩,嘗于郵亭①偶題數(shù)語,蓋激楚之音②也。宗匠③嚴維到驛,見而異之,問八元曰:“爾能從我授格乎?”曰:“素所愿也。”少頃遂發(fā),八元已辭親矣。維大器之,親為指諭。數(shù)歲間,詩賦精絕。他少年時喜歡寫詩,曾經(jīng)在驛館的墻壁上偶然題了幾句,大概是高亢凄清的音調(diào)。詩壇大師嚴維來到驛館,見詩后感到驚奇,他就問章八元說:“你能跟我學習寫詩之道嗎?”章八元回答說:“這正是我素來的心愿?!边^了一會兒,兩人就上路了,章八元此時已與父母告別過了。嚴維把章八元當作大才來培養(yǎng),親手為他指點講解,幾年之內(nèi),章八元的詩賦達到了精妙絕倫的程度。(十四)八元好學八元少喜為詩,嘗于郵亭①偶題數(shù)語,蓋激楚之音97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蓋激楚之音也

(2)詩賦精絕蓋:大概絕:極,極點2.翻譯下面的句子。爾能從我授格乎?譯文:你能跟我學習寫詩之道嗎?(“授格”“乎”)3.結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章八元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示例:章八元年少離家,從師求學,(1分)說明章八元是一個獨立自主,勤奮好學的人。(1分)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蓋激楚之音也(2)詩賦98(十五)孔子施教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弊勇穯柨鬃樱骸奥牭绞裁淳托袆悠饋韱幔俊笨鬃诱f:“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么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冉有也來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應該聽到后就去實行。”公西華問道:“子路問是否聞而后行,先生說有父兄在。冉有問是否聞而后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請教先生一下?!笨鬃诱f:“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保ㄊ澹┛鬃邮┙套勇穯?“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99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敢問(2)求也退,故進之敢問:冒昧請教故:所以,因此2.翻譯下面的句子。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你)有父親兄長在,怎么能聽到什么就去行動起來呢?3..對同一個問題,孔子對子路和冉有的要求有何不同?這則故事可以用哪個成語概括?(2分)示例:孔子針對子路好勇過人的特點,讓他謙退,不能聽到后立即行動。針對冉有膽小怕事的特點,鼓勵他勇進,聽到后立即行動;(1分)這則故事可以用成語“因材施教”來概括。(1分)(意對即可)

1.解釋文中加點的含義

(1)敢問(2)求也退,故進100(十六)夏后伯啟與有扈夏后伯啟與有扈戰(zhàn)于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后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zhàn)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②淺:狹、窄?、劢蹋航袒"茱啠和帮棥?,修飾。(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