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普通心理學第一章心理學概述名詞解釋.機能主義(中科院2002研)產生于19世紀末,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爾、桑代克、卡爾等。機能主義也主張研究意識,但他們不把意識看成個別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xù)的和有選擇性的。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機體適應環(huán)境。如果說構造注意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那么機能主義則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機能主義的這一特點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過程。20世紀以來,美國心理學一直比較重視心理學在教育及其他領域中的應用,與機能主義思潮有密切的關系。.精神分析(中科院2002研)這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一個學派。與傳統(tǒng)心理學派別不同,精神分析學派不關心對意識經驗和正常行為的研究,它強調心理學應研究無意識現(xiàn)象和異常行為。該學派的理論根據是來自對精神病患者診斷治療的臨床經驗。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的或社會的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欲的沖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現(xiàn)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欲望或動機受到壓抑是導致神經病的重要原因。所謂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lián)想等手段,發(fā)現(xiàn)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泄,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系統(tǒng)。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人格的這三種力量相互矛盾沖突的結果。并且認為,意識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很小的一部分,處于心理的表層。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主體,處于心理的深層,它是被壓抑的或未變成意識的本能沖動。性欲則是人的所有本能沖動中持續(xù)時間最長、沖動力最強,對人的精神活動影響最大的本能。精神分析學派對心理學的重要貢獻在于,他把心理區(qū)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并關注需要、動機等心理的動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為都看成是被壓抑的性欲的表現(xiàn),認為無意識決定意識甚至決定社會發(fā)展則是錯誤的。.行為主義(西北師大如03研)行為主義產生的標志是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fā)表了《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眼光中所看得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學派的誕生。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反對心理學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主張研究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二是反對內省,主張用客觀研究的方法,即實驗的方法。在華生看來,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而無法對他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的對象不應該是意識,而應該是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同時,行為主義把刺激一反應(S-R)作為解釋行為的基本原則。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曾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引進認知、期望、目的等作為中間變量。但斯金納反對任何形式的內因論,拒絕中間變量,認為強化和改變行為的主要動力是有機體“操作”環(huán)境的效果。赫爾則力圖從方法著手,拋棄“觀察一歸納”法,采用“假設一演繹”法,以便把心理學建成近似于幾何學的演繹科學。行為主義產生后,在世界各國心理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行為主義極力主張客觀研究方法,使心理學的研究更嚴謹、更加自然科學化了,這對心理學走上客觀研究的道路有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完全否定了對人的心理意識的研究,以行為和生理反應代替心理現(xiàn)象,把人與動物等同起來,以及分析行為的機械主義觀點,因而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fā)展。簡答題.簡答心理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華東師大2003研)答案要點:心理過程是指心理活動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也就是人腦對現(xiàn)實的反映過程。人的心理是復雜的,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重要方面,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心理活動過程體現(xiàn)出來的特點。整個心理過程又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這三個過程既互相區(qū)別又互相聯(lián)系。認識過程是人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征、聯(lián)系或關系的過程。(另:認識過程是人接受、儲存、加工和理解各種信息的過程,即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xiàn)象和本質的反映過程。)情感過程是指人在認識事物過程中,對所認識的客觀事物所持有態(tài)度的體驗。比如人的喜、怒、哀、懼,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是情感過程的具體表現(xiàn)。意志過程是指人自覺地確立目的,根據目的調節(jié)和支配自己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體現(xiàn)。認識過程、情感過程與意志過程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統(tǒng)一的總體,他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認識過程與情感過程之間的關系是:(1)認識過程是產生情感的基礎。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2)情感過程能反作用于認識過程,這種反作用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認識過程與意志過程的關系是:(1)認識過程是意志過程的前提。只有通過認識過程對事物規(guī)律有了了解,才能確定意志過程的目的,選擇實現(xiàn)目的的途徑、方式、方法等等。(2)意志可以影響人的認識過程,使人在認識過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意志過程和情感過程的關系是:(1)情感對意志有一定的影響。積極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活動的積極性,成為意志的動力。消極不愉快的情感會降低人活動的積極性,妨礙意志活動的進行。(2)意志可以調節(jié)人的情感。意志堅強的人可以控制消極的情感,而意志薄弱的人會被消極的情感所左右。.簡答什么是信息加工的認知心理學(華東師大2003研,華東師大2002研)(1)認知心理學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飛速發(fā)展,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志著認知心理學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學界了。(2)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于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通過與計算機相類比,模擬、驗證等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tǒng)模式:即感知系統(tǒng)、記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和反應系統(tǒng)。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3)在認知心理學中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有不同的研究途徑。當前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說認知心理學相當于信息加工心理學。這種觀點把人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tǒng),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以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lián)系著。信息加工觀點提出的基本問題是:信息加工通過哪些階段?人類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格式塔的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中科院2002。華東師大如04)1912年誕生于德國,后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始人是韋特海默、考夫卡和柯勒。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勒溫。格式塔在德文中意為“完形”、“整體”。格式塔心理學反對把意識分解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格式塔心理學反對構造心理學的心理元素的觀點,也不同意行為主義所持的刺激-反應的觀點。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種元素的總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格式塔心理學派很重視心理學實驗,他們在知覺、學習、思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在思維問題上提出了“頓悟說”。盡管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主觀唯心論,但該學說強調的“整體”觀點以及關于知覺的組織原則、學習和思維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積極意義。近年來認知心理學的出現(xiàn)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的巨大影響。.結合心理學的性質,說明為什么心理學容易受人誤解和遭受非難。(北大如05)答:心理學是一門邊緣學科,融合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后,一直存在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不同乃至對立的研究取向。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自然科學研究取向,即堅持客觀實驗的心理學研究模式。這也是西方心理學的主流。但是,由于人的心理具有自然性、精神性和社會性等復雜屬性,心理學又是一門介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學科或跨界學科,因而自然科學研究取向還不能成為闡釋和解決人類心理問題的真正科學、統(tǒng)一的研究范式。與之相對,以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和解釋學為哲學基礎的社會科學研究取向是非主流的心理學研究取向,它堅持主觀經驗范式的研究取向,突出人的心理的主觀性、內在性、本真性、整體性和能動性。這種研究取向有其特定的優(yōu)勢與合理性,反映出物化心理學向人化心理學的復歸,但它所建構的心理學理論的效度和信度還缺乏實證性檢驗和支持,因而還不能成為主流心理學的理論范式。心理學以人的心理活動為獨特的研究對象,行為主義理論家認為人的心理是黑箱子,無法進行科學的研究?,F(xiàn)代心理學通過人的行為來研究人的心理變化,認為身體的變化反映人的心理活動,人的行為反映人的心理活動,但這其中也存在著復雜性,因為心理與行為并非一一對應,如何對其進行測量也是問題。.結合相關的研究,對楊振寧提出的“易經阻礙中國科學的發(fā)展”進行評價。(北大2005)答:結合心理學學科的特點以及易經的特點、楊振寧的科學家的身份進行綜合闡述。說明:4、5兩道題目,可發(fā)揮的空間比較大,可結合自身對心理學這門學科的認識進行全面而深入的闡釋。.你認為心理過程有哪些,試用一個模型整合說明之。(北大2002)答案要點:參考1題。.格式塔心理學(浙大2005)見3題。.試述10位歷史上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并闡述其主要事跡(浙大05)答案略。依據本章幾個理論流派回答即可。.人本主義心理學(浙大04)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等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學派對心理學研究的窄化及偏頗。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人不是受無意識欲望的驅使并為這些欲望而掙扎的動物。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只要有適當的環(huán)境,人們就會力爭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主張心理學應關心人的價值與尊嚴,研究人自身發(fā)展的潛能,強調心理學應當研究自我的純主觀意識,著重探討個體的自我知覺和自我對事件的解釋。認為,人在充分發(fā)展自我的潛力時,力爭實現(xiàn)自我的各種需要,從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不足之處,在于錯誤地理解了人的本質,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從個人出發(fā)的。另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許多主張還帶有綱領的性質,所使用的名詞缺乏明確的定義,也沒有具體說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這使得其理論難以得到檢驗。不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理念淡化了心理學的純科學色彩,成為近年來心理學發(fā)展的趨勢之一。.試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觀點(浙大2001)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的或社會的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欲的沖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現(xiàn)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欲望或動機受到壓抑是導致神經病的重要原因。所謂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lián)想等手段,發(fā)現(xiàn)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泄,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系統(tǒng)。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人格的這三種力量相互矛盾沖突的結果。并且認為,意識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很小的一部分,處于心理的表層。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主體,處于心理的深層,它是被壓抑的或未變成意識的本能沖動。性欲則是人的所有本能沖動中持續(xù)時間最長、沖動力最強,對人的精神活動影響最大的本能。精神分析學派對心理學的重要貢獻在于,他把心理區(qū)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并關注需要、動機等心理的動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為都看成是被壓抑的性欲的表現(xiàn),認為無意識決定意識甚至決定社會發(fā)展則是錯誤的。.試述心理學研究應遵循的原則及幾種主要方法(浙大如00)進行心理學研究,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基礎,遵循以下幾個科學的原則。(1)客觀性原則遵循客觀性原則也就是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即根據心理現(xiàn)象的本來面貌來研究心理的本性、規(guī)律、機制和事實??陀^地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任何心理現(xiàn)象都是由客觀刺激所引起,并通過個體內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變化而表現(xiàn)在行為上的。通過對刺激變量、機體變量和反應變量三者之間內在關系的考察,就可能客觀地研究各種心理現(xiàn)象。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應具備的條件:一是所研究的心理和行為應該是可以觀察的,是可以得到共證的;二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是可以測量的。(2)發(fā)展性原則人的心理的發(fā)展與其他事物的發(fā)展一樣,也是矛盾運動的結果。作為對客觀事物反映的心理是發(fā)展變化的。遵循發(fā)展性原則,就是將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在發(fā)展中研究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上心理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以發(fā)展的觀點研究心理活動時,不僅要闡明人已經形成的心理品質,而且還要闡明那些剛剛產生、處于形成狀態(tài)的新的心理品質。(3)系統(tǒng)性原則對心理現(xiàn)象的研究必須在各種因素的前后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去分析認識。要研究各種心理過程、心理狀態(tài)、心理特性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關系,而不能把心理現(xiàn)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4)教育性原則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必須保證研究的選題有利于社會和人的發(fā)展,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能僅僅考慮對所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利,還必須考慮對被研究者的身心是否產生不良的影響。任何研究都不能損害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測驗法、調查法、個案法等,它們都涉及到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設計;采用合適的搜集資料的方法;按照一定研究程序進行統(tǒng)計檢驗的基本過程。具體見第一章第二專題。.試述馮特對建立科學心理學的貢獻(浙大2000)答: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的實驗室研究。在心理學史上,人們把這個實驗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學走上獨立發(fā)展道路的標志。馮特又是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奠基人,他主張心理學研究直接經驗,心理學的方法只能是實驗性的自我觀察或內省。馮特用這種方法研究了感覺、知覺、注意、聯(lián)想等過程,提出了統(tǒng)覺學說,還根據內省觀察提出了情感三維說。他還主張用民族心理學的方法研究高級心理學現(xiàn)象,這對社會心理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第二章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簡答題.用實驗說明腦功能的一側優(yōu)勢(北師05)雖然大腦兩半球非常相似,但實際上兩半球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從結構上說,人的大腦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質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額葉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顆葉的不對稱性是和丘腦的不對稱性相關的;各種神經遞質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從功能上說,在正常情況下,大腦兩半球是協(xié)同活動的,進入大腦任何一側的信息會迅速地通過月并月氐體傳達到另一側,做出統(tǒng)一的反應。割裂腦研究表明,大腦兩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語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等。而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等則定位于右半球。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存在一側優(yōu)勢,但不是絕對分離的。近年來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右半球在語言理解中同樣也起重要作用。在加工復雜程度不同的句子時,右半球上與左半球經典的語言區(qū)對應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的強度低于左半球。.腦成像技術(北師04)腦成像技術是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術來攝取人及動物顱骨和顱內組織結構的影像,從而了解其異常的技術。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有核磁共振腦成像技術,功能性核磁共振腦成像技術,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技術。.腦功能的模塊說(北師03)模塊說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中出現(xiàn)的一種重要理論。這種學說認為,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由高度專門化并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的。這些模塊復雜而巧妙的結合,是實現(xiàn)復雜而精細的認知功能的基礎。認知神經科學的許多新的研究結果都支持了模塊學說。例如在視覺研究的領域發(fā)現(xiàn),猴子的視覺與31個腦區(qū)有關;顏色、運動和形狀知覺是兩個大的功能模塊,他們之間的精細分工和合作,是視覺的神經基礎;在詞的識別研究中發(fā)現(xiàn),詞的命名與廣大的腦區(qū)有關,這些腦區(qū)的動力學決定了詞的識別。.什么叫割裂腦研究?它對揭示左右腦的不同更能有何重要意義?(北師02)由于進入大腦的任何一側的信息會迅速經過肌月氐體傳達到另外一側,所以割裂腦研究,是在提供了切斷駢月氐體的情況下,分別對到腦兩半球的功能進行研究的。經過切斷月并月氐體手術后大腦兩半球分割的病人,視力、聽力、運動能力都正常,而命名、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理解語言的能力都出現(xiàn)選擇性的障礙。割裂腦研究表明,大腦兩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語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等。而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等則定位于右半球。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存在一側優(yōu)勢,但不是絕對分離的。近年來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右半球在語言理解中同樣也起重要作用。在加工復雜程度不同的句子時,右半球上與左半球經典的語言區(qū)對應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的強度低于左半球。割裂腦研究對揭示大腦兩半球功能單側化優(yōu)勢有很大的意義。它為研究大腦兩半球功能單側化優(yōu)勢提供了實驗基礎。由于人類的左右兩個大腦半球是由駢月氐體,前聯(lián)合和海馬聯(lián)合這三束神經纖維聯(lián)系起來的,其中駢月氐體是最大的聯(lián)合纖維束,它由大約兩億根神經纖維組成,如果將月并且氐體和前聯(lián)合都切斷,聯(lián)系大腦左右兩半球的神經纖維就幾乎全部被切斷了,使這種大腦為“割裂腦”。由于大腦兩半球的分離,每個半球就能像一個完整的腦一樣獨立地起作用,所以可以單獨研究兩半球的功能。這樣,在左右腦分離的情況下,我們能利用實驗來揭示左右腦兩半球各自的功能,它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此外,割裂腦研究還可以為治療和幫助腦損傷病人提供依據和辦法。.試述大腦皮層幾個主要的語言區(qū)及其語言功能(北師02)大多數人的言語區(qū)主要定位在大腦左半球,它由發(fā)達的腦區(qū)所組成。若損壞了這些區(qū)域將引起各種形式的失語癥。包括言語運動區(qū)、言語聽覺中樞和言語視覺中樞。言語運動區(qū)在左半球額葉的后下方,靠近外側裂區(qū),即布魯德曼第44、45區(qū),亦稱布羅卡區(qū),它通過鄰近的運動區(qū)控制說話時的舌頭和顆的運動,這個區(qū)域受損就會發(fā)生運動性失語癥。言語聽覺中樞在顆葉上方、靠近枕葉處,它與理解口頭言語有關,成為威爾尼克區(qū),損傷這個區(qū)域將引起聽覺性失語癥,即病人不理解口語單詞,不能重復他剛剛聽過的句子,也不能完成聽寫活動。言語視覺中樞在頂枕葉交界處,損壞這個區(qū)域將出現(xiàn)理解書面言語的障礙,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產生視覺失語癥或失讀癥。.簡述左右腦的功能。(北師99)雖然大腦兩半球非常相似,但實際上兩半球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從結構上說,人的大腦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質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額葉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顆葉的不對稱性是和丘腦的不對稱性相關的;各種神經遞質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從功能上說,在正常情況下,大腦兩半球是協(xié)同活動的,進入大腦任何一側的信息會迅速地通過月并月氐體傳達到另一側,做出統(tǒng)一的反應。割裂腦研究表明,大腦兩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語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等。而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等則定位于右半球。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存在一側優(yōu)勢,但不是絕對分離的。近年來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右半球在語言理解中同樣也起重要作用。在加工復雜程度不同的句子時,右半球上與左半球經典的語言區(qū)對應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的強度低于左半球。.魯利亞機能系統(tǒng)學說(浙大06)魯利亞認為,腦是一個動態(tài)的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機能系統(tǒng)。在機能系統(tǒng)的個別環(huán)節(jié)受到損傷時,高級心理機能確實會受到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大腦皮層的機能定位是一種動態(tài)的和系統(tǒng)的機能定位。她把腦分成三個互相聯(lián)系的機能系統(tǒng):第一機能系統(tǒng)是調節(jié)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tài)的機能系統(tǒng),也叫動力系統(tǒng)。由腦干網狀結構和邊緣系統(tǒng)等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腦皮層的一般覺醒狀態(tài),提高興奮性和感受性,并實現(xiàn)對行為的自我調節(jié)。這一系統(tǒng)并不對某個特定的信息進行加工,但卻提供了各種活動的背景。當這個系統(tǒng)受到損傷時,大腦的激活水平或興奮水平將普遍下降,并影響對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對行為的調節(jié)。第二機能系統(tǒng)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儲的系統(tǒng)。它位于大腦皮層的后部,包括皮層的枕葉、顆葉和頂葉以及相應的皮層下組織。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實現(xiàn)對信息的空間和時間整合,并把它們保存下來。第三機能系統(tǒng)也叫行為調節(jié)系統(tǒng),是編制行為程序、調節(jié)和控制行為的系統(tǒng)。它包括額葉的廣大腦區(qū)。它的基本作用是產生活動意圖,形成行為程序,實現(xiàn)對復雜行為的調節(jié)和控制。當這些腦區(qū)受到損傷時,將產生不同形式的行為障礙。如前額葉皮層受到損傷的病人將喪失計劃與組織行動的能力,不能將行為的結果與原有計劃、目的進行對照,也不能矯正自己的行為。魯利亞認為,人的各種行為和心理活動是三個機能系統(tǒng)相互作用、協(xié)同活動的結果。其中每個機能系統(tǒng)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魯利亞的研究豐富和發(fā)展了腦功能的理論,引起了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的普遍重視。.皮層的言語區(qū)(浙大04)大多數人的言語區(qū)主要定位在大腦左半球,它由發(fā)達的腦區(qū)所組成。若損壞了這些區(qū)域將引起各種形式的失語癥。包括言語運動區(qū)、言語聽覺中樞和言語視覺中樞。言語運動區(qū)在左半球額葉的后下方,靠近外側裂區(qū),即布魯德曼第44、45區(qū),亦稱布羅卡區(qū),它通過鄰近的運動區(qū)控制說話時的舌頭和顆的運動,這個區(qū)域受損就會發(fā)生運動性失語癥。言語聽覺中樞在顆葉上方、靠近枕葉處,它與理解口頭言語有關,成為威爾尼克區(qū),損傷這個區(qū)域將引起聽覺性失語癥,即病人不理解口語單詞,不能重復他剛剛聽過的句子,也不能完成聽寫活動。言語視覺中樞在頂枕葉交界處,損壞這個區(qū)域將出現(xiàn)理解書面言語的障礙,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產生視覺失語癥或失讀癥。第三章意識和注意簡答題.試說明注意的概念及功能。(05北師大)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識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但不同于意識。簡單地說,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同時,注意的對象又是在變化的,而且在大多數時候,人們可以有意識地控制這種變化。注意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具有一系列的功能。(1)選擇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對信息進行選擇,使心理活動選擇有意義的、符合需要的和與當前活動任務相一致的各種刺激;避開或抑制其他無意義的、附加的、干擾當前活動的刺激。既注意將有關信息線索區(qū)分出來,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許多心理學家把注意看作認識選擇性的高度表現(xiàn)。(2)保持功能外界大量信息輸入后,每種信息單元必須經過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會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將注意對象的映像或內容保持在意識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務,達到目的為止。(3)對活動的調節(jié)和監(jiān)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動向著一定的目標和方向進行,使注意適當分配和適時轉移。工作和學習中的錯誤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沒有及時轉移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試述關于注意的認知資源分配雙加工理論(浙大2006)在注意的認知資源理論的基礎上,謝夫林等人(1977)進一步提出了雙加工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加工有兩類: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動化進行的。這些加工過程由適當的刺激引發(fā),發(fā)生比較快,也不影響其他的加工過程。在習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過程比較難改變。而意識控制的加工受認知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可以隨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雙加工理論可以解釋很多注意的現(xiàn)象。我們通常能夠同時做好幾件事,如可以一邊騎自行車一邊欣賞路邊的風景,或是一邊看電視一邊織毛衣等。在同時進行的活動中,其中一項或多項已變成自動化的過程(如維持自行車平衡和織毛衣),不需要個體再消耗認知資源,因此個體可以將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認知過程上。意識控制的加工在經過大量的練習后,有可能轉變?yōu)樽詣踊庸?。例如,初學一種動作技能(如騎自行車)時,需要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當經過不斷練習,已經熟練掌握這一技能時,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注思JO.意識(浙大2005)就心理狀態(tài)而言,“意識”意味著清醒、警覺、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內容而言,“意識”包括可用語言報告出的一些東西,如對幸福的體驗、對周圍環(huán)境的知覺、對往事的回憶等。在行為水平上,“意識”意味著受意愿支配的動作或活動,與自動化的動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個人在選擇穿哪一件衣服時,是受意識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動作本身通常是自動化的,不受意識的控制。在更高的哲學水平上,“意識”是一種與物質相對立的精神實體,由思想?;孟?、夢等構成。意識概念本身很復雜,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1)意識是一種覺知。人也能覺察到某些內部狀態(tài),如疲勞、眩暈、焦慮、舒服或饑餓等等。人還能覺察到時間的延續(xù)性和空間的廣延性等。(2)意識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官能。在這個意義上,意識對個體的身心系統(tǒng)起統(tǒng)合、管理和調控的作用。這就像在機器人或人工智能這樣復雜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中,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對系統(tǒng)進行控制和調節(jié),這種控制和調節(jié)對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與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換句話說,意識不只是對信息的被動覺察和感知。它還具有能動性和調節(jié)作用。(3)意識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或水平,如從無意識到意識到注意,是一個連續(xù)體。另外,意識還存在一般性變化,如覺醒、驚奇、憤怒、警覺等。.試評述幾種主要的注意選擇理論。(浙大2005)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對注意的選擇功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模型。這些理論解釋了注意的選擇作用的實質,以及人腦對信息的選擇究竟發(fā)生在信息加工的哪個階段上。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理論。(1)過濾器理論1958年,英國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據雙耳分聽的一系列實驗結果,提出了解釋注意的選擇作用的一種理論:過濾器理論(filtertheory)o布羅德本特認為:神經系統(tǒng)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刺激進行加工。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人神經系統(tǒng)時,要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過這個機制,并接受進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斷在它的外面,而完全喪失了。布羅德本特把這種過濾機制比喻為一個狹長的瓶口,當人們往瓶內灌水時,一部分水通過瓶頸進人瓶內,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頸狹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這種理論有時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2)衰減理論過濾器理論得到了某些實驗事實的支持,但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理論并不完善。例如,在雙耳分聽的研究中,有研究發(fā)現(xiàn)來自非追隨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Gray,I960)。基于日常生活觀察和實驗研究的結果,特瑞斯曼(Trels。an,1964)提出了衰減理論。衰減理論主張,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閾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對人有重要意義,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號等,它們的激活閾限低,容易激活。當它們出現(xiàn)在非追隨的通道時,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特瑞斯曼的理論與布羅德本特的理論對過濾裝置的具體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兩種理論又有共同的地方:①兩種理論有相同的出發(fā)點,即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容量有限,因此,對外來的信息必須經過過濾或衰減裝置加以調節(jié);②兩種理論都假定信息的選擇發(fā)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經過選擇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進一步的加工、處理。(3)后期選擇理論多伊奇等人(Deutschetal,1963)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另外一種觀點:后期選擇理論,后由諾爾曼(Norman,1968)加以完善。這種理論認為,所有輸人的信息在進人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進人過濾或衰減的裝置,因而對信息的選擇發(fā)生在加工后期的反應階段。后期選擇理論有時也叫完善加工理論。反應選擇理論或記憶選擇理論。(4)多階段選擇理論過濾器理論、衰減理論及后期選擇理論都假設,注意的選擇過程發(fā)生在信息加工的某個特定階段上,這意味著信息加工系統(tǒng)是非??贪宓?。約翰斯頓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個較靈活的模型,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上都有可能發(fā)生。這就是多階段選擇理論。這一理論的兩個主要假設是:①在進行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②選擇發(fā)生的階段依賴于當前的任務要求。多階段選擇理論看起來更有彈性,由于強調任務要求對選擇階段的影響,避免了過于絕對化的假設所帶來的難題。.特征整合理論(浙大03)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論主要探討視覺早期加工的問題,因此可看其為一種知覺理論或模式識別的理論。由特雷斯曼、賽克斯和蓋拉德(Treisman,Sykes&Gelade)1980年提出。Treisman認為,視覺加工過程分為兩個階段。⑴特征登記階段,相當于前注意階段:此時人幾乎不需要努力,甚至意識不到它的發(fā)生。前注意加工可以幫助人們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指向性的搜索。視覺系統(tǒng)從光刺激模式中抽取特征,是一種平行的、自動化的加工過程。Treiasman假定,視覺早期階段只能檢測獨立的特征,包括顏色、尺寸、方向、反差、傾斜性、曲率和線段端點等,還可能包括運動和距離的遠近差別。這些特征處于自由漂浮狀態(tài)(free-floatingstate)(不受所屬客體的約束,其位置在主觀上是不確定的)。知覺系統(tǒng)對各個維量的特征進行獨立的編碼,這些個別特征的心理表征叫特征地圖(featuremap)。⑵特征整合階段(物體知覺階段)。知覺系統(tǒng)把彼此分開的特征(特征表征)正確聯(lián)系起來,形成能夠對某一物體的表征。此階段,要求對特征進行定位,即確定特征的邊界位置在哪里。這是叫位置地圖(mapoflocations)o處理特征的位置信息需要集中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就像膠水一樣,把原始的、彼此分開的特征整合為一個單一的物體。這一系列加工過程較前者要慢一些。由于需要努力,當注意超負荷或人們分心時,特別是對注意的要求很高時,就會將刺激的特征不恰當地結合,造成錯覺現(xiàn)象。特征整合發(fā)生在視覺處理的后期階段,是一種非自動化的、序列的處理。該模型假定:⑴早期視覺把景物中的一些簡單和有用的信息,編碼成一些特征模塊,這些模塊可能保持著可見世界的空間關系,但它們本身并不能向處理過程的以后各階段直接提供空間信息。⑵隨后,集中注意開始發(fā)生作用,它選取和整合位于一個特定位置上的特征。這種選取和整合的作用是通過一張主要的位置地圖而起作用的。通過注意的作用,當前在某個被選定的位置上出現(xiàn)的所有特征,就都進入一個臨時的物體表征或文件中。⑶最后,在每個物體文件中關于性質和結構關系的整合信息將與在識別網絡(recognitionnetwork)中已儲存的對物體的描述進行比較??傊?,對物體的識別依賴于感覺特征的分析和識別網絡,即依賴于有關特定物體的信息的集合;當信息更新時,原來的物體文件可能被取消,并被新的文件所取代,因而開始一段新的知覺過程。.簡述人類意識的概念及表現(xiàn)水平(浙大03)意識就心理狀態(tài)而言,意味著清醒、警覺、覺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內容而言,“意識”包括可用語言報告出來的一些東西;在行為水平上,“意識”意味著受意愿支配的動作或活動;在更高的哲學水平上,“意識”是一種與物質相對立精神實體。其表現(xiàn)水平有:無意識水平、前意識水平和潛意識水平等。.什么是注意的晚期選擇理論(反映選擇理論)?什么是內隱加工?兩者的關系怎樣?(浙大03)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另外一種觀點:注意的晚期選擇理論。后由諾爾曼(Norman,1968)加以完善。這種理論認為,所有輸人的信息在進人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進人過濾或衰減的裝置,因而對信息的選擇發(fā)生在加工后期的反應階段。后期選擇理論有時也叫完善加工理論。反應選擇理論或記憶選擇理論。內隱加工是指無意識的、不知不覺地加工方式。在有意識的外顯記憶之外,還存在無需意識參與的內隱記憶。內隱記憶雖然無需意識參與就可以回憶或再認,就能對人的某些活動間接地產生影響。兩者都是對知識的加工選擇過程。但是角度不同,前者從注意的加工角度來看,后者從記憶加工的角度來考慮。同時,前者需要意識的參與,后者不需要。.簡述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浙大02)不隨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刺激物自身的特點。刺激物自身的特點包括刺激物的新異性、刺激物的強度、運動變化等。所謂新異性是指刺激物的異乎尋常的特性。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強烈刺激也容易引起不隨意注意,如一聲巨響、一道強光、一種濃烈的氣味、一下猛烈的碰撞,都會不由自主地引起我們的注意。對不隨意注意來說,起決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絕對強度,而是刺激的相對強度,即刺激物強度與周圍物體強度的對比(2)人本身的狀態(tài)。不隨意注意不僅由外界刺激物被動地引起,而且和人自身的狀態(tài)、需要、情感、興趣、過去經驗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響下,由于人自身的狀態(tài)不同,不隨意注意的情況也不同。需要既是人們主動地探索環(huán)境的內部原因,也是引起不隨意注意的重要條件。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隨意注意的重要條件。不隨意注意既可幫助人們對新異事物進行定向,使人們獲得對事物的清晰認識,也能使人們從當前進行的活動中被動地離開,干擾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因而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作用。對教師來說,正確掌握不隨意注意的規(guī)律,對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是有幫助的。.結合當代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說明意識和無意識的關系。(華南師大2006)(1)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是由人的認知、情緒、情感、欲望等構成的一種豐富而穩(wěn)定的內在世界,是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部資源,這是人的意識的第一個特點。由于人有意識,因而人類就和單純適應自然界的動物有了本質的區(qū)別。人們憑借對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不僅能夠了解客觀事物的現(xiàn)狀,而且能夠通曉過去和預見未來,這是任何動物的心理所不能及的。人的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能夠預先計劃達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這是人類意識的另一特點。換句話說,人的意識表現(xiàn)為人能夠計劃自己的行動,在實現(xiàn)目的的過程中,能堅持預定的方向,分析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將行為的結果與目的進行對照,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障礙。(2)人的心理除意識外,還有無意識(unconsciousness)現(xiàn)象。這是人們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自覺調節(jié)和控制的心理現(xiàn)象。人在夢境中產生的心理現(xiàn)象,多數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人們一般不能預先計劃夢境的內容,也無法支配夢境的進程。在多數情況下,人們也難以回憶夢境的內容,對夢進行正確的報告。人在清醒的時候,有些心理現(xiàn)象也是無意識的。某些動作方式起初可能受到意識的調節(jié),但在多次反復后,便可能轉化為自動化的無意識現(xiàn)象。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某種意識不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存在的。(3)當代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發(fā)現(xiàn)了對應意識機能的外顯過程和對應無意識機能的內隱過程,兩者相對獨立又共生共存。任何認知過程都是意識和無意識共同作用的產物。兩者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并表現(xiàn)出權衡的特點。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意識和無意識在發(fā)生學意義上可能的先后關系。無意識在心理過程中起的作用是普遍的、抽象的、抗干擾的,而意識則建筑在無意識的基礎之上,有著更大的變異性。總之,意識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的口常生活、學習和上作,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只有精神錯亂、大腦損傷的病人他們的行為才失去意識的控制,而完全為無意識的欲望所支配、但是,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著無意識現(xiàn)象.它為人的行為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無意識現(xiàn)象也應該成為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第四章感覺.感覺剝奪(2005年北師大)感覺剝奪是指將志愿者和外界環(huán)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xiàn)象。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海勃(Hebb)實驗室所進行的感覺剝奪實驗。受試者在感覺剝奪試驗七天后,出現(xiàn)了經典的病理心理現(xiàn)象:①出現(xiàn)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及繼發(fā)性情緒行為障礙;②對刺激過敏,緊張焦慮,情緒不穩(wěn);③思維遲鈍;④暗示性增高;⑤身體訴訟多,各種神經癥癥狀;另外,美國心理學者的“感覺剝奪試驗”,也說明一個人在被剝奪感覺后,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各種心理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經過一天以上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正常。這說明人們日常生活中,漫不經心地接受各種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種感覺是很重要的。.什么是馬赫帶(machband),如何解釋(北師大2004)馬赫帶是指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上,常常在亮區(qū)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qū)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從刺激物的能量分布來說,亮區(qū)的明亮部分與暗區(qū)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強度上和該區(qū)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們看到的明暗分布在邊界處卻出現(xiàn)了起伏現(xiàn)象。可見,馬赫帶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實際分布,而是由于神經網絡對視覺信息進行加工的結果。這種現(xiàn)象可以用側抑制現(xiàn)象來解釋。由于相鄰細胞間存在側抑制的現(xiàn)象,來自暗明交界處亮區(qū)一側的抑制大于來自暗區(qū)一側的抑制,因而使暗區(qū)的邊界顯得更暗;同樣,來自暗明交界處暗區(qū)一側的抑制小于亮區(qū)一側的抑制,因而使鳧區(qū)的邊界更鳧。.特征覺察器(04北師,04北大)根據對感受野的研究,休伯等認為,視覺系統(tǒng)的高級神經元能夠對呈現(xiàn)給網膜上的、具有某種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應。這種高級神經元叫特征覺察器。高等哺乳動物和人類的視覺皮層具有邊界、直線、運動、方向、角度等特征覺察器,由此保證了機體對環(huán)境中提供的視覺信息作出選擇性的反應。.三色說(03北師)色覺理論的基本理論主要有三色說和對立過程說。三色說先由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Young,1807)提出,后有赫爾姆霍茨(HvonHelmholtZ,1821—1894)擴展。認為人的視網膜由三種不同的感受器。各種顏色經驗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應比例活動而產生的。三色理論不能解釋紅綠色盲。對立過程理論的前身是黑林(Hering,1874)的四色說。黑林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一白視素,紅一綠樹素,黃一藍視素,它們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現(xiàn)為對抗過程。行為實驗和電生理學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黑林的觀點。此外,現(xiàn)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理由使我們相信,在視網膜上存在的三種錐體細胞,分別對不同波長的光敏感。在網膜水平上,色覺是按三色理論提供的原理產生的,而在視覺系統(tǒng)更高級的水平上,存在著功能對立的細胞,顏色的信息加工表現(xiàn)為對立過程。.感受野(03北師)視覺感受野(receptivefieldofvision)是指網膜上的一定區(qū)域或范圍。當它受到刺激時,能激活視覺系統(tǒng)與這個區(qū)域有聯(lián)系的各層神經細胞的活動。細胞(例如:外側膝狀體、皮層細胞)的感受野一般具有性質對抗的兩個區(qū)域。根據對感受野的研究,休伯等認為,視覺系統(tǒng)的高級神經元能夠對呈現(xiàn)給網膜上的、具有某種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應。這種高級神經元叫特征覺察器。高等哺乳動物和人類的視覺皮層具有邊界、直線、運動、方向、角度等特征覺察器,由此保證了機體對環(huán)境中提供的視覺信息作出選擇性的反應。.馬赫帶現(xiàn)象及機制(浙大06)馬赫帶是指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上,常常在亮區(qū)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qū)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從刺激物的能量分布來說,亮區(qū)的明亮部分與暗區(qū)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強度上和該區(qū)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們看到的明暗分布在邊界處卻出現(xiàn)了起伏現(xiàn)象??梢?,馬赫帶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實際分布,而是由于神經網絡對視覺信息進行加工的結果。這種現(xiàn)象可以用側抑制現(xiàn)象來解釋。由于相鄰細胞間存在側抑制的現(xiàn)象,來自暗明交界處亮區(qū)一側的抑制大于來自暗區(qū)一側的抑制,因而使暗區(qū)的邊界顯得更暗;同樣,來自暗明交界處暗區(qū)一側的抑制小于亮區(qū)一側的抑制,因而使鳧區(qū)的邊界更鳧。.試述感受性和感受閾限以及感覺大小與刺激強度的關系。(浙大04)感覺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種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對一定范圍內的刺激作出反應;只有在這個范圍內的刺激,才能引起人們的感覺。這個刺激范圍及相應的感覺能力。我們稱之為感覺閾限(sensory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o(1)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刺激物只有達到一定強度才能引起人們的感覺。這種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限;而人的感官覺察這種刺激的能力,叫絕對感受性。絕對感受性可以用絕對感覺閾限來衡量。絕對感覺閾限越大,即能夠引起感覺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絕對感覺閾限越小,即能夠引起感覺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則感受性越大。因此,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在數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為:E=l/R在這個公式中,E代表絕對感受性,R代表絕對感覺閾限。(2)差別感受性和差別閾限兩個同類的刺激物,它們的強度只有達到一定的差異,才能引起差別感覺,即人們能夠覺察出它們的差別,或把它們區(qū)分開來。這種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叫差別閾限(differencethreshold)或最小可覺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簡稱JND)。對這一最小差異量的感覺能力,叫差別感受性(differencesensitivity)。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在數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別閾限越少,即剛剛能夠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越小,差別感受性就越大。(3)費希納對數定律I860年,德國物理學家費希納在韋伯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刺激強度與感覺強度的關系。他所推導出的數學關系式為:P=KlogI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覺量。按照這個公式,感覺的大小是刺激強度的對數函數。當刺激強度按幾何級數增加時,感覺強度只按算術級數上升。費希納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覺大小的一個星表,對許多實踐部門有重要意義。但他假定所有最小可覺差在主觀上相等,已經為事實所否定。費希納定律以韋伯定律作基礎,由于韋伯定律只適用于中等強度的刺激,因此,費希納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強度的刺激時才適用。(4)斯蒂文斯幕定律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數量估計法(magnitudeestimationmethod)研究了刺激強度與感覺大小的關系。他發(fā)現(xiàn),強度加倍,并不使知覺到的明度加倍,而只引起明度的微小變化。在強度較高時,這種現(xiàn)象更明顯,叫反應的凝縮(compression)o知覺到的大小是與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這種關系用數學式表達為:P=KIn式中的P指知覺到的大小或者感覺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評定的某類經驗的常定特征,這就是斯蒂文斯的幕定律。.側抑制和感受野(浙大05)側抑制是指相鄰的感受器之間能夠互相抑制的現(xiàn)象。會影響到神經信號的加工。其中,一個感受器細胞的信息輸出,不僅取決于它本身的輸入,而且也取決于臨近細胞對它的影響。視覺感受野(receptivefieldofvision)是指網膜上的一定區(qū)域或范圍。當它受到刺激時,能激活視覺系統(tǒng)與這個區(qū)域有聯(lián)系的各層神經細胞的活動。細胞(例如:外側膝狀體、皮層細胞)的感受野一般具有性質對抗的兩個區(qū)域。.暗適應(浙大02)暗適應(darkadaptation)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時間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視網膜上的棒體細胞和錐體細胞都參與暗適應過程,但是作用的大小及其作用的階段,兩者是不同的。早期的暗適應是由錐體細胞和棒體細胞共同完成的。以后,錐體細胞完成暗適應過程,只有棒體細胞繼續(xù)其作用。整個暗適應持續(xù)大約30-40分鐘,以后感受性就不再提高了.試評述有關顏色知覺的理論(浙大2000)色覺理論的基本理論主要有三色說和對立過程說。三色說先由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Young,1807)提出,后有赫爾姆霍茨(HvonHelmholtZ,1821-1894)擴展。認為人的視網膜由三種不同的感受器。各種顏色經驗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應比例活動而產生的。三色理論不能解釋紅綠色盲。對立過程理論的前身是黑林(Hering,1874)的四色說。黑林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一白視素,紅一綠樹素,黃一藍視素,它們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現(xiàn)為對抗過程。行為實驗和電生理學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黑林的觀點。止匕外,現(xiàn)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理由使我們相信,在視網膜上存在的三種錐體細胞,分別對不同波長的光敏感。在網膜水平上,色覺是按三色理論提供的原理產生的,而在視覺系統(tǒng)更高級的水平上,存在著功能對立的細胞,顏色的信息加工表現(xiàn)為對立過程。第五章知覺.用實例說明為什么知覺要比感覺復雜得多?(北師2003)感覺和知覺是兩種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心理現(xiàn)象,都是屬于認識過程的低級階段。但知覺比感覺要復雜得多。這是因為,第一,知覺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過程。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沖擊我們的感官,我們傾向于有選擇地輸入信息,把感覺信息整合、組織起來,形成穩(wěn)定、清晰的完整映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意識到孤立的感覺,我們的頭腦總是不斷對感覺信息加以組織的。第二,知覺是人對感覺信息的解釋過程。在知覺一個客體時我們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把它歸為某一類,說出它的名稱或賦予它某種意義。因此,在知覺中除了包含感覺之外,還包含記憶、思維和言語活動等等。知覺屬于高于感覺的感性認識階段,是比感覺復雜得多的心理過程。例如,人們感覺到面前蘋果的顏色、香味、硬度和甜味等個別屬性,然后把感覺到的個別屬性的信息進行綜合,加上經驗的參與就形成了蘋果這一整體的映象,這咎信息整合的過程就是知覺。可見,知覺的產生,必須是以種種形式的感覺遙存在為前提,并且是與感覺一起進行的,而且比感覺復雜得多。.用實驗事實說明知覺整體加工的優(yōu)越性(北師如02)在知覺過程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辨證的、互相依存的。實驗證明,人們對整體的知覺可能優(yōu)先于對個別成分的知覺。例如:我們對一輛急馳而來的汽車的知覺,最先看到的是汽車的整體,然后才是它的具體細節(jié)。勒溫用實驗證明了知覺整體加工的優(yōu)越性。給被試短暫地呈現(xiàn)由許多小字母組成的一個大字母,如由小字母“H”和“S”組成大字母“H”,或者組成大字母“S”,被試的反應有兩種:局部反應和整體反應。在局部反應中,要求被試判斷小字母("H”或“S”);在整體反應中,要求被試判斷大字母(“H”或“S”)。結果發(fā)現(xiàn),當注意小字母時(局部反應),如果小字母與大字母不一致(如小字母為“S",大字母為"H”),被試的反應時將變慢;相反,當被試判斷大字母時(整體反應),被試的反應不受組成的小字母的影響。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整體優(yōu)先,即整體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如果在視覺呈現(xiàn)刺激圖形后,讓被試同時確定從聽覺接受的一個字母,結果是當聽覺接受的刺激與視覺呈現(xiàn)的大字母一致時,反應時短;而當聽到的字母與視覺呈現(xiàn)的小字母一致時,反應時長。這同樣說明,被試對整體特征比對局部特征更敏感。.什么是控制加工和自主加工?他們在知覺過程中起怎樣的作用?(浙大06)在資源限制理論的基礎上,謝夫林等人進一步提出了雙重加工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兩種:自動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動加工是由刺激自動引發(fā)的無意識的加工過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自動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統(tǒng)的加工資源,所以也不影響其他的加工過程??刂萍庸な鞘芤庾R控制的加工過程,它需要注意的積極參與,要占用系統(tǒng)的加工資源。和自動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為主動和靈活,它可以隨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資源分配的策略。雙重加工理論是對資源限制理論的有益補充,它們共同解釋了為什么人們有時能同時做好幾件事,如一邊做作業(yè)一邊聽音樂,或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等。因為人類認知加工系統(tǒng)的資源是有限的,在同時執(zhí)行兩種以上的加工任務時,往往會發(fā)生困難。而如果其中的一項或幾項加工已經變得自動化了,不需要占用加工資源,個體就可以將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其他受意識控制的加工過程之上??刂萍庸そ涍^充分的練習之后,有可能轉化為自動加工。熟練技能的形成過程,就是動作信息由控制加工向自動加工轉化的過程。例如,人在初學騎自行車的時候,注意高度集中于自身,動作僵硬,全身緊張。這時,頭腦中對騎車動作的控制屬于控制加工。經過充分的練習,騎車技能達到熟練后,頭腦中對騎車動作的控制變?yōu)樽詣蛹庸?。這時騎車者的部分注意資源就可以分配于其他活動。.試結合實例分析知覺是對輸入信息的組織和解釋(浙大05)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的整體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對感覺的整合和解釋,但它不是個別感覺信息的簡單總和。知覺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過程。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沖擊著我們的感官,我們傾向于有選擇的輸入信息,把感覺整合、組織起來,形成穩(wěn)定、清晰的完整映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意識到孤立的感覺,我們的頭腦總是不斷的對感覺信息加以阻止。例如,聽覺刺激是一個復雜的序列,被我們知覺為言語、或流水聲,或汽車聲等各種各樣有意義的聲音。知覺是人對感覺信息的解釋過程。在知覺一個客體時,我們總是感覺自己的經驗把他歸為某一類,說出它的名稱或賦予它某種意義。我們對感覺信息地解釋,通常采取假設驗證的方式,即從提出假設到檢驗假設的過程。.知覺的恒常性(浙大04)知覺的恒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fā)生變化時,人的知覺映像相對不變。在視覺范圍內,恒常性的種類有:①形狀恒常性是指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物體在視網膜上投射的形狀是不斷變化的,但知覺到的物體形狀并沒有顯出很大的變化。②大小恒常性是指對物體大小的知覺映像不因距離遠近的不同而變化。③亮度恒常性是指照明條件改變時,物體的相對亮度或視亮度保持不變。④顏色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照明條件下人對物體的顏色知覺映像相對不變。知覺的恒常性不僅表現(xiàn)在視知覺上,還表現(xiàn)在方位知覺、聽知覺等方面。.結構優(yōu)勢效應(浙大03)知覺是個體對當前刺激意義的理解,其機制為模式識別,由于人們對過去知識經驗在知覺過程中作用的看法不同,因而提出了多種模式識別的理論或模型。但無論在哪種實驗中,一個知覺過程的共有現(xiàn)象均被研究者注意到了。這就是知覺過程中的結構優(yōu)勢應。結構優(yōu)勢效應表明,在知覺過程,整體的結構在模式識別中可起到有利作用,位于整體結構中的對象的知覺速度高快于結構不嚴密的組織中知覺對象的知覺速度。這種結構優(yōu)勢效應主要表現(xiàn)為字詞優(yōu)勢效應、客體優(yōu)勢效應以及構型優(yōu)勢效應等。.簡述知覺研究的三種主要導向:假說考驗說、直接知覺(刺激物說)、格式塔心理學知覺研究的三種主要導向:假說考驗說、直接知覺(刺激物說)、格式塔心理學。(1)假設檢驗說假設考驗說認為:過去的知識經驗主要是以假設、期望或因式的形式在知覺中起作用的。人在知覺時,接收感覺輸入,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形成關于當前的刺激是什么(Bruner,1957;Gregory,1970),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識單元而形成對某種客體的期望(Neisser,1967)。知覺是在這些假設、期望等的引導和規(guī)劃下進行的。依照Gregory的看法,知覺是一種包含假設考驗的構造過程。人通過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驗假設,再接收或搜尋信息,再考驗假設,直至驗證某個假設,從而對感覺刺激作出正確的解釋,這被稱作知覺的假設考驗說。照這個學說看來,感覺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關的概念都可激活長時記憶中的有關知識而形成各種假設。知覺因而是以假設為紐帶的現(xiàn)實刺激信息和記憶信息相結合的再造。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在知覺時意識不到假設的參與,但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東西,有時是可以體驗到這種假設考驗的。假設考驗說賦予知覺過程以主動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認知心理學中有相當影響的知覺理論。(2)直接知覺刺激物說與假設考驗說相反,主張知覺只具有直接性質,否認已有知識經驗的作用。其著名代表人Gibson(1950,1966,1979)認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豐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這些信息,直接產生與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對應的知覺經驗,根本不需要在過去經驗基礎上形成假設并進行考驗。(3)格式塔心理學。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的格式塔心理學,更強調內在結構——先天的-在知覺經驗中的作用。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成員主張心理現(xiàn)象只有被看成是組織和結構的整體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覺單元時才可以理解。他們認為,對世界的這種整體知覺的產生是由于大腦皮層被組織成用這種方式來工作。人用這種方式來組織感覺信息,是因為對大腦特定的結構和生理來說,這是一種最經濟簡單的組織感覺輸入方式。.模式識別(浙大02)所謂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關系形成某種刺激結構,也可以說模式是刺激的組合。當人們能夠確認他所知覺的某個模式是什么時,將它與其他模式區(qū)分開來,這就是模式識別。(1)模板說核心思想是認為在人的長時記憶中,貯存著各式各樣的過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復本。這些袖珍復本即稱作模板(Template),它們與外部模式有一對一的對應關系;當一個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時,刺激信息得到編碼,并與已貯存的各種模板進行比較,然后作出決定,看哪一個模板與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這個刺激確認為與那個模板相同。這樣模式就得到識別了。(2)原型說記憶中貯存的不是與外部一對一的模板,而是原型,即一類客體基本特征的概括表征。模式識別過程,外部刺激與原型比較,不需要嚴格的準確匹配,只需近似即可。這意味著只要有相應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可以識別。減輕了記憶的負擔,使模式識別更加靈活,更能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3)特征說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稱為特征(Feature)o特征說認為,模式可以分解為特征。在識別過程中,首先要對刺激的特征進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關特征,然后將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與長時記憶中的各種特征進行比較,一旦獲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識別了。.圖形掩蔽(浙大02)由于刺激在時間和空間上接近,而引起的刺激之間相互干擾或掩蔽對方的知覺的現(xiàn)象。根據掩蔽刺激物呈現(xiàn)的時間不同,可將之分為前項掩蔽和后項掩蔽。我們把目標刺激物出現(xiàn)之前較短時間內,呈現(xiàn)掩蔽刺激物所產生干擾的實驗條件成為前項掩蔽,把在目標刺激物出現(xiàn)之后較短時間內,呈現(xiàn)掩蔽刺激物所產生干擾的實驗條件叫做后項掩蔽。.簡述知覺的基本特征(浙大02)知覺的基本體征主要包括:知覺的理解性、知覺的整體性、知覺的選擇性以及知覺的恒常性四個特點。分別介紹如下: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覺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把知覺對象的特點登記下來,而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對象做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知覺的理解性與知覺選擇性、整體性有密切的關系。理解幫助對象從背景中分出。理解也有助于知覺的整體性,把刺激物知覺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人們對自己理解和熟悉的東西,容易當成一個整體來感知。理解還能產生知覺期待和預測。知覺的整體性是指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由許多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的特性。知覺的整體性是知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提高了人們知覺事物的能力。知覺整體性的組織反映出一定的規(guī)則,格式塔學派將它們歸納為幾條定律:①接近律,即空間、時間上接近的客體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②相似律,即刺激物在強度、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相似的客體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③連續(xù)律,即具有連續(xù)性的客體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知覺的整體性不僅與刺激物的特性有關,也與個體的主觀狀態(tài)有關,過去的知識、經驗可對當前知覺活動提供補充信息。所謂知覺的選擇性,在指人在進行知覺時從復雜的環(huán)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當作知覺對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現(xiàn)象當作知覺的背景。實際上,知覺過程就是從背景中選擇出知覺對象的過程。知覺的選擇性是在實踐中產生并為人的實踐服務的。知覺的選擇性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一般地說,強度較大、色彩鮮明、活動性、變化性的刺激物容易成為知覺對象;組合比較規(guī)律的刺激物(即良好圖形)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知覺的恒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fā)生變化時,人的知覺映像相對不變。.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了哪些知覺組織原則,請舉一實例說明其中任一原則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中科院如00)考夫卡認為,我們自然而然地觀察到的經驗,都帶有格式塔的特點,它們均屬于心物場和同型論。以心物場和同型論為格式塔的總綱,由此派生出若干亞原則,稱作組織律。在考夫卡看來,每一個人,包括兒童和未開化的人,都是依照組織律經驗到有意義的知覺場的。這些良好的組織原則包括:(1)圖形與背景。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內,有些對象突現(xiàn)出來形成圖形,有些對象退居到襯托地位而成為背景。一般說來,圖形與背景的區(qū)分度越大,圖形就越可突出而成為我們的知覺對象。(2)接近性和連續(xù)性。某些距離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3)完整和閉合傾向。知覺印象隨環(huán)境而呈現(xiàn)最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屬的部分,容易組合成整體,反之,彼此不相屬的部分,則容易被隔離開來。(4)相似性。如果各部分的距離相等,但它的顏色有異,那么顏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組合成為整體。這說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5)轉換律。按照同型論,由于格式塔與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經歷廣泛的改變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6)共同方向運動。一個整體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動,則這些作共同方向移動的部分容易組成新的整體。下面是一些例子,考生可以任選一個做為參考,最好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以闡述。圖形與背景原則的例子:例如,我們在寂靜中比較容易聽到清脆的鐘聲,在綠葉中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紅花。反之,圖形與背景的區(qū)分度越小,就越是難以把圖形與背景分開,軍事上的偽裝便是如此。要使圖形成為知覺的對象,不僅要具備突出的特點,而且應具有明確的輪廓。明暗度和統(tǒng)一性。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特征不是物理刺激物的特性,而是心理場的特性。一個物體,例如一塊冰,就物理意義而言,具有輪廓、硬度、高度,以及其他一些特性,但如果此物沒有成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會成為圖形,而只能成為背景,從而在觀察者的心理場內缺乏輪廓、硬度、高度等等。一俟它成為觀察者的注意中心,便又成為圖形,呈現(xiàn)輪廓、硬度、高度等等。轉換律的例子:例如,一個曲調變調后仍可保持同樣的曲調,盡管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個不大會歌唱的人走調了,聽者通過轉換仍能知覺到他在唱什么曲子。第六章記憶1、什么是外顯和內隱記憶?它們之間的區(qū)別?(07統(tǒng)考試題)
答:內隱記憶是指在個體無法意識的情況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yè)產生的無意識的影響,有時又叫自動的無意識記憶。外顯記憶是指在意識的控制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yè)產生的有意識的影響。它對行為的影響是個體能夠意識到的,又叫受意識控制的記憶。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之間有許多不同之處,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加工深度對兩者的影響不同1984年Graf等人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對刺激項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響被試的內隱記憶效果,卻對外顯記憶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如圖:有意記憶回憶百分數01 回憶百分數01 --評定喜愛程度 看出字母加工深度對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的影響(資料來源:Grafetal..1984.)(2)兩者保持時間不同在外顯記憶的研究中,人們都發(fā)現(xiàn)回憶量會隨著學習和測驗之間時間間隔的延長而逐漸減少。但是,內隱記憶隨時間延長而發(fā)生的消退要比外顯記憶慢得多。(3)記憶負荷的變化對兩者產生的影響不同記憶的項目越多,越不容易記住,這是記憶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但是研究表明,這一規(guī)律僅適用于外顯記憶,而內隱記憶則不然。(4)呈現(xiàn)方式的改變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影響不同以聽覺形式呈現(xiàn)的刺激以視覺形式進行測驗時,這種感覺通道的改變會嚴重影響內隱記憶的作業(yè)成績,而對外顯記憶的效果沒有影響。(5)干擾因素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影響不同外顯記憶很容易受到其他無關信息的干擾,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現(xiàn)象的存在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內隱記憶的情況則有所不同。2、試比較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的異同,并說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北師06)心理學家根據信息保持時間的長短,將記憶分為感覺記憶(即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被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感覺記憶(sensorymemory)或感覺登記(sensoryregister)。它是記憶系統(tǒng)的開始階段。感覺記憶的存儲時間大約為0.25秒?2秒。例如,當人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雖然呈現(xiàn)在屏幕上的是一幅幅靜止的圖像,但是我們卻可以將這些圖像看成是在運動的,這就是由于感覺記憶存在的結果。短時記憶是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2分鐘。一般包括兩個成分:一個成分是直接記憶,即輸人的信息沒有經過進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當有限,大約為7士2個單位。編碼方式以言語聽覺形式為主,也存在視覺和語義的編碼。另一個成分是工作記憶,即輸人信息經過再編碼,使其容量擴大。由于與長時記憶中已經儲存的信息發(fā)生了意義上的聯(lián)系,編碼后的信息進人了長時記憶。必要時還能將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提取出來解決面臨的問題O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這是一種永久性的存儲。它的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身;容量沒有限度;信息的來源大部分是對短時記憶內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獲得的。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區(qū)分只是相對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任何信息都必須經過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才可能轉入長時記憶,沒有感覺記憶的登記和短時記憶的加工,信息就不可能長時間存儲在頭腦中。3、簡要說明內隱記憶的特點,你認為研究內隱記憶有什么重要意義?(北師05)答案要點:內隱記憶即過去經驗對個體當前活動的一種無意識的影響。由于這種記憶對行為的影響是自動發(fā)生的,個體無法意識到,因此又可稱為自動的、無意識的記憶。研究內隱記憶的意義是:和外顯記憶相比,內隱記憶不受加工深度、間隔時間、記憶負荷和干擾等因素的影響。許多研究證明了過去的經驗可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影響人的行為。內因記憶的研究不僅擴充、豐富了記憶研究的方法、技術和內容,而且使我們對人類記憶的本質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4、論述記憶研究的歷史,并說明不同歷史階段記憶研究的側重點(北師04)答:(1)1875年后,艾賓浩斯在費希納《心理物理學》的啟發(fā)下開始了記憶的研究。他的目標是用精心控制的自然科學方法去研究德國經驗主義所描述的聯(lián)想過程。1885年出版了《記憶論》。(2)自20世紀20年代起到50年代的30余年,是行為主義的盛行時期,行為主義堅持以動物研究為主,故以人為對象的記憶心理研究受到了影響。這種影響的結果不僅是研究內容方面的限制,而且實際進行的研究數量也非常有限。記憶研究工作呈現(xiàn)螺旋上升的特點,從早期的“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研究再回到更深入的“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的研究階段,直到“瞬時記憶”的研究。50年代中期以后,許多心理學家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去解釋記憶,根據記憶過程中信息輸入到提取所經歷的時間間隔不同,對信息的編碼方法有不同的特點,把記憶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采用了回憶法、再認法、再學法、重建法、部分報告法、記憶廣度法、分散注意法等傳統(tǒng)方法對材料的存儲、遺忘等進行研究。(4)近些年來,研究者認為存在著“多重記憶結構”,提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概念,并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對再學時的節(jié)省、閾下編碼刺激、無意識學習、啟動效應等進行了深入研究。(5)新近研究者又提出了前瞻記憶,這是一種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lián)的記憶類型,是指對預定事件或未來要執(zhí)行行為的記憶,即對于將來的某種意向和計劃的記憶,它指向于將來的情況,使人們記得要做某事。前瞻記憶已成為記憶乃至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前沿和特點問題,其中探討最多的領域是前瞻記憶的老化問題,此外,還有其理論模型以及影響因素等。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防用電課件教學課件
- 2024「銷售代理」合同標的與代理商責任義務
- 2024年度租賃合同標的及租賃期限的詳細約定
- 2024年度供應鏈管理服務合同協(xié)同操作與風險控制
- 2024年建筑工程項目安全協(xié)議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業(yè)BIM模型設計與安全評估合同
- 2024年度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合同范例
- 2024標準勞務合同書3
- 2024年土地暫時使用協(xié)議
- 2024年度技術開發(fā)成果共享協(xié)議
- 2023科室醫(yī)療質量、安全管理持續(xù)改進記錄本
- (完整word)大學西門子plcs7-1200考試復習習題
- 中考數學復習微專題:有理數運算中的錯解及對策
- DB11-972-2013保險營業(yè)場所風險等級與安全防范要求
- 高中政治部編版教材高考雙向細目表
- 輪扣式模板支撐架安全專項施工方案
- 酒店裝飾裝修工程驗收表
- 中國行業(yè)分類代碼表
- 社會組織協(xié)會換屆選舉會議主持詞
- 呼吸科(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出科理論試題及答案
- 清新個人工作述職報告PPT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