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各區(qū)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1頁
2022北京各區(qū)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2頁
2022北京各區(qū)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3頁
2022北京各區(qū)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4頁
2022北京各區(qū)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2北京各區(qū)高一上學期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一、文言文閱讀(2022·北京東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ㄈ〔挠陧n愈《師說》)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孰能無惑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B.師之所存也

猶且從師而問焉C.道之所存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D.其出人也遠矣

其皆出于此乎2.下列對句子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怎么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小呢?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出來他的明智之處。D.位卑而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者為師,就感到十分恥辱;以官職高者為師,就覺得是近乎諂媚。3.下列選項中“而”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A.惑而不從師

B.吾從而師之C.擇師而教之

D.則群聚而笑之4.用原文填空。韓愈在第二段中運用對比論證,批判了社會上“①______”的不良風氣。首先,把“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作對比,得出“②______”的結(jié)論;其次,以擇師教子與自己“恥師焉”作對比,得出“③______”的結(jié)論;最后,以“④______”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揭示出尊卑貴賤與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2022·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題。文段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文段二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吾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文段三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騏驥一躍

騏驥:(qíjì)駿馬B.官盛則近諛

諛:(yú)諂媚奉承C.舳艫千里

舳艫:(zhóulú)大船和小船D.舉匏樽以相屬

屬:(zhǔ)勸酒6.對下列句子在文中作用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不停地在金屬、玉石上雕刻就能雕刻出圖案來設(shè)喻,強調(diào)學習要堅持不懈。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為對照,批評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問句形式強調(diào)曹操這樣的英雄今已難覓蹤跡,引發(fā)后文對蕓蕓眾生的聯(lián)想。D.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以在秋風中吟唱悲涼歌曲的方式,寄托客人未能建功立業(yè)、青史留名的遺憾。7.與以上課文節(jié)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一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B.文段二節(jié)選自《師說》,作者韓愈與同時代的柳宗元共同倡導(dǎo)了“新樂府運動”。C.文段三節(jié)選自蘇軾的《赤壁賦》,這篇文章與他的《記承天寺夜游》都寫于黃州。D.“唐宋八大家”為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8.請將下列文言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③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2022·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海愚詩鈔序【1】姚鼐吾嘗以謂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陰陽剛?cè)岫?。茍有得乎陰陽剛?cè)嶂?,皆可以為文章之美。陰陽剛?cè)岵⑿卸蝗萜珡U,有其一端而絕亡其一,剛者至于僨強而拂戾【2】,柔者至于頹廢而暗幽,則必無與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稱為文章之至,雖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無所偏優(yōu)于其間。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協(xié)合以為體,而時發(fā)奇出以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陽而下陰,伸剛而絀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偉而勁直者,必貴于溫深而徐婉。溫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難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為詩人者多矣,為詩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稱為雄才者,千余年中數(shù)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難也。今世詩人,足稱雄才者,其遼東朱子潁乎?即之而光升焉,誦之而聲閎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氣勃然動乎紙上而不可御焉,味之而奇思異趣角立而橫出焉,其惟吾子潁之詩乎?子潁沒而世竟無此才矣!子潁為吾鄉(xiāng)劉海峰先生弟子,其為詩能取師法而變化用之。鼐年二十二,接子潁于京師,即知其為天下絕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數(shù)十年,數(shù)有離合。子潁仕至淮南運使,延余主揚州書院,三年而余歸,子潁亦稱病解官去,遂不復(fù)見。子潁自少孤貧,至于宦達,其胸臆時見于詩,讀者可以想見其蘊也。蓋所蓄猶有未盡發(fā)而身泯焉。其沒后十年,長子白泉觀察督糧【3】江南,??唐浼X九c王禹卿先生同錄訂之,曰《海愚詩鈔》,凡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略有改動)注釋:【1】海愚:朱孝純,字子潁,號海愚。曾任泰安知府、兩淮鹽運使。詩鈔:詩集選本?!?】僨(fèn)強:緊張激烈。拂:不順。戾:乖戾、乖張。【3】白泉:朱爾賡額,原名友桂,字白泉。觀察:清代道員的俗稱。督糧:官職督糧道的簡稱,督運漕糧的官員。9.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其一端而絕亡其一

亡:通“無”,沒有B.伸剛而絀柔

絀:通“黜”,廢棄C.延余主揚州書院

延:延續(xù)D.曰《海愚詩鈔》,凡十二卷

凡:總共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文之雄偉而勁直者

凌萬頃之茫然B.必貴于溫深而徐婉

接子潁于京師C.為詩而善者亦多矣

子潁為吾鄉(xiāng)劉海峰先生弟子D.其遼東朱子潁乎

其胸臆時見于詩11.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嘗以謂文章之原,本乎天地。我曾說過寫文章的根本(規(guī)律),原本來自于天地之道。B.則必無與于至文者矣。(這樣的文章)就一定不會加入好文章(的行列)了。C.而時發(fā)奇出以為用者,理固然也。但時常產(chǎn)生奇妙變化并以此作為(獨特的)功用,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D.甚矣,其得之難也。太難了,他寫出這些詩真是太難了。12.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子潁的詩,能使讀者感受到一種雄偉勁直之美。B.聽朱子潁誦讀詩歌,感覺他光彩照人、聲音洪亮。C.讀朱子潁的詩歌,能感受到一種超越當世的氣概。D.朱子潁的詩中蘊藏著他的胸襟抱負以及豐富情感。13.本文第一段,從哪幾個角度闡釋了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與“陰陽柔剛”的關(guān)系?請結(jié)合相關(guān)語句,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2022·北京朝陽·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師說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14.下列對兩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

孰能無惑

惑矣②

吾師道也

師道之不復(fù)A.①兩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相同。B.①兩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相同。C.①兩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不同。D.①兩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不同。1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師不必賢于弟子A.而恥學于師

B.學于余C.而青于藍

D.善假于物也16.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去掉后,影響句子意思表達的一項是(

)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圣人之所以為圣C.吾未見其明也

D.則群聚而笑之17.下列各句中,最能體現(xiàn)出作者推崇的擇師標準的一項是(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D.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8.“其可怪也歟”一句,有人翻譯為“這是應(yīng)該感到奇怪的啊”,有人翻譯為“難道值得奇怪嗎”。你認為哪種翻譯更合理?請根據(jù)文意,簡要闡明理由。(2022·北京朝陽·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1】擇之,芻蕘【2】之微,先民【3】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4】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之由乎?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nèi)f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ㄈ〔挠趧㈤_《問說》)注釋:【1】圣人:指孔子?!墩撜Z·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薄?】芻蕘:樵夫?!?】先民:指古圣先王?!?】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19.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問焉以資切磋

資:積蓄B.以大知而察及邇言

邇:淺近C.狎之而不甘問焉

狎:親近而不莊重D.夫子賢之

賢:認為……賢德2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相輔而行者也

其以義理相咨訪所謂B.非學無以致疑

以能問于不能C.其奚決焉

問焉以破其疑D.強以為知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21.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認為只有“問”才能將道理更好地應(yīng)用于實際,將總體原則更好地落實到細節(jié)。B.第二段引用孟子等人的言論,意在表明先賢很重視“問”在學與德的提升中的作用。C.本文認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要想真正增長知識、掌握真理,“問”是必不可少的。D.古人認為“不問”是極可恥的,后世之人卻不以為恥,本文對此表達了強烈的憤慨。22.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2)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之由乎?23.下列各組語句,意思無關(guān)的一項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

(《師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B.圣人無常師

(《師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子張》)C.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問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論語·述而》)D.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

(《問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述而》)24.《問說》第二段和《師說》第二段都采用了“古今對比”的方法論證觀點。請結(jié)合這兩段中的相關(guān)語句,簡要分析這樣論證的效果。(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說京師翠微山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聞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隱者之所居也。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為高矣。不絕高,不敢絕高,以俯臨京師也。不居正北,居西北,為傘蓋,不為枕障也。出阜城門三十五里,不敢遠京師也。僧寺八九架其上,構(gòu)其半,臚其趾,不使人無攀躋之階,無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與香山靜宜園,相絡(luò)相互,不觸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⑴為懟也。與西山亦離亦合,不欲為主峰,又恥附西山也。草木有江東之玉蘭,有蘋婆,有巨松柏,雜華靡靡芳膠。石皆黝潤,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諧于俗,不以僻儉名其平生也。最高處曰寶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山之盩⑵有泉,曰龍泉,澄澄然淳其間,其甃⑶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為僧廬焉,名之曰龍泉寺。名與京師室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寺有藏經(jīng)一份,禮經(jīng)以禮文佛,不則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龍泉?龍泉遲焉。余皆顯露,無龍泉,則不得為隱矣。余極不忘龍泉也。不忘龍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飛,白晝?nèi)衾子?,四松之蔽可千畝。平生至是,見八松矣。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取材于龔自珍的同名文章)注釋:⑴三山:香山、玉桌山、萬壽山。⑵盩

zhōu

;山的曲折處。⑶甃

zhòu

:用磚砌。25.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籍于朝,有聞于朝

籍:登記入冊B.不敢絕高

絕:極,最C.不以僻儉名其平生也

名:聞名D.其甃之也中矩

中:符合26.下列句子括號內(nèi)補出的內(nèi)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翠微山)出阜城門三十五里B.(僧寺)不孤巉,近人情也C.山之盩有泉,(泉)曰龍泉D.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鄧尉山)有四松焉27.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山腰、山腳等處有多座寺廟,人在攀登時有臺階可走,疲乏時有地方可憩。B.翠微山不因依附西山而心生怨恨,不愿成為主峰,恥于名列“三山”之外。C.山名“翠微”,既典雅又隨俗;寺名“龍泉”與別處同名,沒有刻意回避。D.文章巧妙運用擬人手法,賦予翠微山謙和、淡泊、有獨立意識等人格特征。28.根據(jù)文意,用自己的話分別回答作者為什么“極不忘龍泉”“尤不忘松”。(2022·北京豐臺·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勸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佥涶R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9.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聞?wù)哒?/p>

彰:清楚B.而絕江河

絕:橫渡C.駑馬十駕

駕:駕馭D.金石可鏤

鏤:雕刻3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青,取之于藍

而寒于水B.使之然也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C.故木受繩則直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D.登高而招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1.下面兩句話,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①學不可以已

②金就礪則利A.①學習是不可以成為過去的事情。

②刀斧放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B.①學習是不可以成為過去的事情。

②金屬靠攏磨刀石就鋒利了。C.①學習不可以停止。

②金屬靠攏磨刀石就鋒利了。D.①學習不可以停止。

②刀斧放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32.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33.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簡要說明本文的論證思路。(2022·北京懷柔·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新修滕王閣記韓愈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①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陽,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過南昌而觀所謂滕王閣者。其冬,以天子進大號③,加恩區(qū)內(nèi),移刺袁州。袁于南昌為屬邑,私喜幸自語,以為當?shù)霉劥蟾?,受約束于下執(zhí)事,及其無事且還,儻④得一至其處,竊寄目償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詔以中書舍人太原王公為御史中丞,觀察江南西道;洪、江、饒、虔、吉、信、撫、袁悉屬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罷行之。大者驛聞,小者立變,春生秋殺,陽開陰閉。令修于庭戶數(shù)日之間,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雖欲出意見,論利害,聽命于幕下,而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館人?則滕王閣又無因而至焉矣!其歲九月,人吏浹和,公與監(jiān)軍使燕⑤于此閣,文武賓士皆與在席。酒半,合辭言曰:“此屋不修,且壞。前公為從事此邦,適理新之,公所為文,實書在壁;今三十年而公來為邦伯,適及期月,公又來燕于此,公烏得無情哉?”公應(yīng)曰:“諾?!庇谑菞濋毫鸿霭鍣懼趽险壅撸w瓦級磚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鮮者,治之則已;無侈前人,無廢后觀。工既訖功,公以眾飲,而以書命愈曰:“子其為我記之!”愈既以未得造觀為嘆,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乃不辭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樂,雖老矣,如獲從公游,尚能為公賦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韓愈記。注釋:①王勃作《滕王閣序》,王緒作《滕王閣賦》,王仲舒作《修滕王閣記》。后兩作已失傳。②言事:指上《論佛骨表》被貶斥揭陽。③大號:年號。④儻:或許。⑤燕:通“宴”。3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疾:疾病B.以為當?shù)霉劥蟾?/p>

詣:往,到C.竊寄目償所愿焉

竊:私下D.而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

假:借機3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言事斥守揭陽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公至之日,皆罷行之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C.公又來燕于此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D.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36.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益欲往一觀而讀之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閱讀前人文章B.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館人又安心放下自己的事情來辛苦你的館人C.無侈前人,無廢后觀沒有比前人奢侈,沒有荒廢后人可觀賞的景觀D.乃不辭而承公命于是不推辭接受了您的命令3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題目上看,本文似乎是一篇游記,然而,作者卻一反常規(guī),僅僅是以滕王閣為線索,并未詳細記敘其建造修葺過程、歷史沿革、壯觀景貌等。B.開篇寫道“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作者出筆入題,毫不拖泥帶水,把滕王閣的壯觀、雄奇、美麗僅用“瑰偉絕特”四字高度概括。C.因為有壯美之辭的“序、賦、記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卻自己的煩憂。下面筆勢一轉(zhuǎn),卻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D.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樂,雖老矣,如獲從公游,尚能為公賦之”,表達了作者人到老年,在為王公作賦之余,隨王公盡情游覽滕王閣的快樂之情。38.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系官于朝,愿莫之遂。39.全文用大量篇幅傾訴作者“欲游滕王閣而不得游”的深深遺憾,請分條概括作者未能登閣的具體原因。(2022·北京平谷·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登泰山記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40.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說,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①其陰

陰:山、水的背面②當其南北分者

當:擋著③自京師乘風雪

乘:冒著④余始循以入

始:才⑤遂至其巔

巔:山頂⑥須臾成五采

采:同“彩”,色彩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4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至于泰安

師不必賢于弟子B.其級七千有余

其皆出于此乎C.古謂之天門溪水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D.余所不至也

師之所存也4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三段,作者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色,突出了泰山日出時色彩鮮明、氣勢雄偉的特點。B.第四段,主要描繪了一幅日觀峰古跡圖。既增加了知識性,也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歷史。C.本文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象。D.本文語言精練簡潔,生動形象。雖然全文不過五百多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43.下列對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號紀年是古人常用的一種紀年方法,如“乾隆三十九年”。B.干支紀年是古人常用的一種紀年方法,如“壬戌之秋”。C.干支紀日是古人常用的一種紀日方法,如“是月丁未”。D.古人用特定的名稱紀日,如“晦”指農(nóng)歷的每月第一天。44.本文善于運用側(cè)面描寫突出景物特點,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試舉一例加以說明。(2022·北京房山·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赤壁賦蘇

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笨拖捕?,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4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酒屬客

屬:勸請B.山川相繆

繆:同“繚”,盤繞、圍繞C.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來D.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經(jīng)4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泣孤舟之嫠婦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B.徘徊于斗牛之間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蘇子愀然

何為其然也D.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相與枕藉乎舟中47.對下面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A.何況你我和漁人樵夫同處江邊,以魚蝦為伴,與麋鹿為友。B.何況你我和漁人樵夫同處江邊,就像那魚蝦相伴,麋鹿共友。C.何況我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就像那魚蝦相伴,麋鹿共友。D.何況我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以魚蝦為伴,與麋鹿為友。4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第一段介紹游赤壁的緣由,表達了縱是面對美景也要脫離它而升仙的愿望。B.第二段寫蘇軾飲酒縱歌的歡樂和客人簫聲的悲涼,氣氛由輕松走向了沉重。C.第三段由景入事,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慨嘆,彌漫著無限感傷的情緒。D.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人所言而發(fā)的議論,表達了其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49.用選文原句,將下面一段文字補充完整。在作者看來,自然界中的“水與月”,以至“天與地”、“物與我”都包含著變與不變的關(guān)系。文中表現(xiàn)“水與月”時刻在變這一層面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現(xiàn)“水與月”其實終究沒變這一層面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參考答案:1.B2.B3.A4.

恥學于師

圣益圣,愚益愚

小學而大遺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

名詞,疑惑。句意:誰能沒有疑惑?/形容詞,糊涂。句意: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名詞,老師。句意: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名詞,老師。句意: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C.名詞,道理。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名詞,風尚。句意: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D.動詞,超出。句意: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動詞,產(chǎn)生、出現(xiàn)。句意: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怎么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小呢”錯誤,應(yīng)是“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例句:連詞,表轉(zhuǎn)折。A.

表轉(zhuǎn)折。B.

表遞進。C.

表順承。D.

表修飾。故選A。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韓愈在第二段中批判當時社會流行于士大夫階層中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得出結(jié)論“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所在;第二層,“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參考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卑?!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fù)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5.C6.D7.B8.①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②有的人不懂得句讀知識,就從師學習;有的人不能解除疑惑,(卻)不從師學習?;颍翰欢镁渥x知識,不能解除疑惑,有的從師學習,有的不從師學習③當他奪取荊州、攻占江陵,(率領(lǐng)軍隊)順著長江向東面進發(fā)的時候【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常見字讀音,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舳艫”,讀作(zhúlú),戰(zhàn)船前后相接。這里指戰(zhàn)船。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句子意思的能力。D.“在秋風中吟唱悲涼歌曲”錯誤,“遺響”,指簫聲的余音。應(yīng)是“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B.“共同倡導(dǎo)了‘新樂府運動’”錯誤,韓柳共同倡導(dǎo)的是“古文運動”?!靶聵犯\動”是元稹、白居易倡導(dǎo)的。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指“利爪牙,強筋骨”,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不知句讀,不解惑”,不懂得句讀知識,不能解除疑惑;“或”,有的(人);“師”,從師學習。③“方”,當;“破”,奪?。弧跋隆?,攻占;“東”,名詞作動詞,向東面進發(fā)。參考譯文:文段一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chǎn)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文段二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切﹥和睦蠋?,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卑?!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fù)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文段三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jīng)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C10.A11.D12.B13.①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應(yīng)當兼具陽剛與陰柔之美?;颍簝?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所具有的陰陽剛?cè)嶂涝醋蕴斓刂馈"趦?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陽剛與陰柔的調(diào)和中應(yīng)有所側(cè)重。③雄偉剛勁的作品比溫深徐婉的作品更可貴。【解析】【分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延:延續(xù)”錯誤,應(yīng)為“延:延請,邀請”。句意是邀請我主持揚州梅花書院。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之”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B.“于”前者為介詞,比;后者為介詞,在。C.“為”前者為動詞,作、寫;后者為動詞,是。D.“其”前者為語氣副詞,大概;后者為代詞,他的。故選A。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應(yīng)為“甚矣,其得之難也”。句意是“遇到這樣的人才真是太難得了”。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聽朱子潁誦讀詩歌”錯誤,結(jié)合原文“即之而光升焉,誦之而聲閎焉,……其惟吾子潁之詩乎?”可知,應(yīng)是讀他的詩帶給人的感覺。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結(jié)合“茍有得乎陰陽剛?cè)嶂?,皆可以為文章之美”可知,對陽剛陰柔的精微有所領(lǐng)悟,可以成就文章之美;結(jié)合“陰陽剛?cè)岵⑿卸蝗萜珡U,……則必無與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稱為文章之至,雖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無所偏優(yōu)于其間”可知,古代君子所稱贊的好文章,陽剛陰柔應(yīng)當并存,但也不能在兩者之間毫無偏勝。結(jié)合“文之雄偉而勁直者,必貴于溫深而徐婉”可知,雄偉剛勁的作品比溫深徐婉的作品更可貴。參考譯文我曾說過寫文章的根本(規(guī)律),源于天地之道。天地的規(guī)律,不過是陽剛陰柔罷了。如果對陽剛陰柔的精微有所領(lǐng)悟,都可以用來成就文章之美。陽剛陰柔應(yīng)當并存而不應(yīng)偏廢。如果(文章)只有其中的一端而完全沒有另一端,陽剛發(fā)展為緊張激烈、乖張不順,陰柔發(fā)展為萎靡消沉、閉塞昏暗,(這種文章)就一定不會成為好文章。但是古代君子所稱贊的好文章,雖然兼具兩方面的特點,但也不能在兩者之間毫無偏勝。這是為什么呢?天地的規(guī)律,以協(xié)調(diào)融合為本體,但時常產(chǎn)生特殊變化并以此作為功用,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事物(如果)在天地間發(fā)揮獨特功用,常常尚“陽”而貶“陰”,揚“剛”而抑“柔”,所以人們領(lǐng)悟的天地規(guī)律也如此。雄偉剛勁的文章,一定比溫和深厚、舒緩委婉的文章更可貴。能作溫深徐婉之文的才子是難得的,而更為難得的,一定是在天下遇到能作雄文的才子。從古到今,會寫詩的人有很多,詩寫得好的人也有很多,然而卓爾不群值得稱為雄才的人,一千多年中不過幾個人罷了。遇到這樣的人才真是太難得了。今世的詩人,可稱為雄才的,大概就是遼東的朱子潁吧。接近它,會覺得光華升騰;朗讀它,會覺得聲韻宏大;順著讀下去,會覺得那種超越當世的氣概躍然紙上而無法控制;品味它,會覺得奇異的思想情趣卓然特立、橫空出現(xiàn),(這些)說的大概就是我們子潁的詩吧。子潁去世后,世間(再也)遇不到這樣的雄才了。子潁是我同鄉(xiāng)劉海峰先生的弟子,他寫詩既能吸取老師的技法又能靈活運用。我二十二歲時,在京師接觸到子潁,就知道他是天下絕少的雄才,從此相知數(shù)十年,多次離別又重逢。子潁官至淮南鹽運使時,邀請我主持揚州梅花書院。三年后,我告老還鄉(xiāng),子潁也稱病辭官離職,(我們)從此再沒見過面。子潁年少時失去父親,生活貧困,后來仕途通達,他的胸懷志向時常體現(xiàn)在詩中,讀者可以(通過他的詩)想見他內(nèi)心蘊蓄的情感。他內(nèi)心蘊蓄的情感還沒有全部抒發(fā)出來就去世了。他去世十年后,長子白泉任江安督糧道,校訂刻印了父親的詩集。我和王禹卿先生一同選錄校定此集,命名為《海愚詩鈔》,共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作序。14.D15.C16.C17.B18.翻譯為“這是應(yīng)該感到奇怪的啊”更合理。“難道值得奇怪嗎”是反問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窘馕觥?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①中“孰能無惑”的意思為:誰能夠沒有疑惑呢?惑:疑惑。“惑矣”的意思是:糊涂啊?;螅汉俊烧叩囊馑疾煌?。②“吾師道也”的意思:我學習的是道理。師道:學習道理?!皫煹乐粡?fù)”的意思是: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fù)由此可以知道了。師道:求師的風尚。兩者的意思不同。故選D。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于”,介詞,比。A.介詞,向。B.介詞,向。C.介詞,比。與例句相同。D.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于”,一般不用譯出來。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也”在句中表停頓,去掉不影響句意。B.“之”是助詞,無實意,去掉不影響句意。C.“其”,此處為代詞,指代上文“小學而大遺”的人,如果去掉,則“明”失去所指明的對象,故不可去掉。D.“而”,表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不譯。去掉不影響句意。故選C。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強調(diào)教師的職責。不能體現(xiàn)作者推崇的擇師標準。B.根據(jù)文中內(nèi)容可知,原文“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中揭示了作者擇師的標準。作者在此處認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所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最能代表作者的擇師標準。C.強調(diào)古代圣人德行高。不能體現(xiàn)作者推崇的擇師標準。D.是說不從師的荒謬心態(tài)。不能體現(xiàn)作者推崇的擇師標準。故選B。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及句子翻譯的能力?!捌淇晒忠矚e”是對“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發(fā)出的感慨?!拔揍t(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個現(xiàn)象是奇怪的。而“難道值得奇怪嗎”是反問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與原文意思不符。所以應(yīng)翻譯為“這是應(yīng)該感到奇怪的啊”。參考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切﹥和睦蠋?,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作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作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卑?!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fù)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19.A20.A21.D22.(1)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2)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這(原因)嗎?23.A24.《問說》第二段將古代圣人不恥下問的精神與當時有學無問的現(xiàn)實相對比,指出了當時缺少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稁熣f》的第二段則是將“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的行為相對比,突出了“人必有師”的觀點。通過古今對比,讓論證的觀點更具有典型性和說服力?!窘馕觥?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A.句意: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資:借助,借以。故選A。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相,兩個詞都是副詞,相互。B.以,介詞,用來/介詞,憑借。C.焉,句末語氣詞,呢/代詞,相當于“之”,指代上文的內(nèi)容。D.為,此處與“以”連用,構(gòu)成一個詞語“以為”,動詞,認為/介詞,被。故選A。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古人認為‘不問’是極可恥的”說法錯誤。根據(jù)文章最后一段“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可知,這里是說古人不認為“問”是極可恥的。故選D。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認為……對,肯定;“非”,認為……不對,否定;“俗”,世俗的人。(2)“幾”,接近;“由”,原因。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意及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人非生而知之者”的意思是:人并非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此處是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應(yīng)該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此處是強調(diào)的人應(yīng)該有的處事態(tài)度。B.“圣人無常師”意思是: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意思是:我的老師從哪里不能學到呢?又為什么非得有固定的老師專門的傳授不可呢?這兩句話都強調(diào)人要勇于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去學習。C.“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意思是:(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養(yǎng)和學業(yè)的就可以了。“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意思是: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兩句都強調(diào)了要向人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東西。D.“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意思是: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懊舳脤W,不恥下問”意思是: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兩句都強調(diào)了要謙虛好學。故選A。2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在《問說》第二段和《師說》第二段都采用了“古今對比”的方法論證觀點。在《問說》第二段中,作者提出“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這與“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形成了鮮明地對比?!稁熣f》的第二段,作者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的做法進行了對比,突出了“人必有師”的觀點。正是通過這種古今對比,作者都更加突出了自己的觀點,從而讓論證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說服力。參考譯文: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皢枴焙汀皩W”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yīng)用于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lǐng)、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jié),(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對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對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它。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并提“學問之道”,“學”之后(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yǎng)”(時),歸結(jié)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的前面。古代的人虛心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養(yǎng)和學業(yè)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圣人(也)采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后,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guī)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wù)(的人),其他人還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wěn)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tài)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這(原因)嗎?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孜淖硬灰韵虮人拖碌娜苏埥虨閻u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25.C26.B27.B28.(1)龍泉既有藏經(jīng),又所處曲折隱秘,是隱士的隱居之地,又與清朝一類士大夫與人不觸不背、處世既仕又隱的特點相合;(2)翠微山的松莊重正直,與隱于朝、居遠山的士大夫形象相合。【解析】2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不以偏僻儉樸而名一生志向?!懊?,動詞,表明,說出。故選C。2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B.“不孤巉,近人情也”意思是“它并非獨立高險,難于攀登,是那樣的近人情”,這是說“翠微山”,所以此處應(yīng)補充“翠微山”。故選B。2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恥于名列‘三山’之外”錯誤,文中說“不以不列于三山為懟也……不欲為主峰,又恥附西山也”,意思是“不因為名不列于享有盛譽的‘三山’而心懷怨恨……它不愿意成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腳下為恥”,可見是以依附在西山腳下為恥,不是“恥于名列‘三山’之外”。故選B。2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由題干可知,要想回答“極不忘龍泉”“尤不忘松”的原因,需要到文中找出“龍泉”“松”的特點。如倒數(shù)第二段“寺有藏經(jīng)一份,禮經(jīng)以禮文佛,不則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龍泉?龍泉遲焉。余皆顯露,無龍泉,則不得為隱矣”,這里既提到龍泉的功能,“有藏經(jīng)一份”“禮經(jīng)以禮文佛”,同時又提到其地理特征,與其他地方“顯露”的特點相比,“龍泉遲焉”,這是說龍泉地處曲折隱秘之地,是隱士的隱居之地,同時龍泉的這一特點和清朝那些處事圓通、既仕又隱的特點相合。如最后一段“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由此可知,翠微之松“肅”“古”“直”,這與當時的一部分士大夫形象相合。參考譯文: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記載,有聲譽,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小而喜歡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隱士居住的地方。山高大約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為俯臨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傘、一頂車蓋,不像枕頭和屏障,那么重要。距離阜成門三十五里,不敢遠離京師。有八九座寺廟分別建筑在翠微山山頂、山腰和山腳,使人們攀登時有臺階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氣。它并非獨立高險,難于攀登,是那樣的近人情。翠微山與香山靜宜園,既相互連絡(luò),又不很緊密,既不碰觸,又不背離。不因為名不列于享有盛譽的“三山”而心懷怨恨。翠微山與西山似乎分離,又似乎連為一體,它不愿意成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腳下為恥。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長江以東的玉蘭,有蘋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種鮮花隨風搖曳,芳香華美。山上的石頭都黝黑光潤,并有花紋。命名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儉樸而名一生志向。山的最高處是寶珠洞,山腳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塊巨石并排聳立。山的幽深處有泉,叫“龍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滯于人們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廟,名為龍泉寺。名與京師宣武城南面的寺廟相同,它并不回避這樣的相同。龍泉寺藏經(jīng),禮拜藏經(jīng),以示禮拜由文字組成的佛,不然就屬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辭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頌德的褒語。翠微山八九座寺,為何要特別說龍泉?龍泉所處曲折隱秘。其余的寺廟都是地位顯露,無所隱避,倘若沒有龍泉,就不能成為隱士的隱居勝地。我絕對忘不了龍泉寺。忘不了龍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過去我曾經(jīng)游覽蘇州的鄧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樹形態(tài)下臥,而神態(tài)卻是飛揚的,白晝之中四棵松神情極富生氣,如風雨雷霆;四松之蔭可遮蔽千畝。一生所見的松樹最獨特最難忘的就是這八棵松。鄧尉山的松樹舒展,翠微山的松樹莊重;鄧尉山的松樹是古時的隱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樹猶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鄧尉山的松樹,性格狂放不羈,天地都敢藐視;翠微山的松樹,性格正直堅定,天地賴以支柱,缺少不得。29.C30.C31.D32.(1)君子廣泛地學習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見識明達,行動不犯錯誤了。(2)君子天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33.文章開篇先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然后從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積累、堅持、專心)三個角度展開論述?!窘馕觥?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劣馬連走十天?!榜{”,用馬拉車的路程,一天叫做一駕。故選C。3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介詞,從;介詞,比。B.代詞,它;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都是副詞,就。D.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zhuǎn)折。故選C。3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夠停止。排除AB。②金就礪則利:刀斧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排除C。故選D。3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學”,古今異義,廣泛地學習;“日”,每天;“參省”,檢查、省察;“知明”,見識明達。(2)“生”,通“性”,天性;“善”,善于;“假”,借助。3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分析文章論證思路的能力。首段為“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文章開篇先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二段,多方比喻,最后通過“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提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觀點,論述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第三段,通過多方比喻,最后通過“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的比喻,得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的結(jié)論,論述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第四段,通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等的對比談學習日積月累的重要性;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對比論證談學習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以“蚯蚓”和“螃蟹”對比談學習專心致志的重要性。從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積累、堅持、專心)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參考譯文: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jié)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斧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zhì)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chǎn)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34.A35.C36.B37.D38.在朝中做官,沒有能如愿。39.①因在朝為官,被職位牽絆,沒有去滕王閣游覽;②因取便道走的是海路,所以沒去成;③在御史中丞王公前來查看江南西道時,下令大小事宜‘公至之日,皆罷行之’,而自己的治所安定順遂,‘無一事可假而行者’,錯失時機,未能等滕王閣游覽。【解析】3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疾:快。句意為:貪圖走便道更快些,走了海路。故選A。3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詞,因為/連詞,在;B.之:代詞,代指前文所說以前不便于做以及愿意去做卻沒有做成的事/助詞,的;C.于:介詞,在/介詞,在;D.焉: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啊”/兼詞,于此,在這里。故選C。3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安:怎么。句意為:又怎么能舍掉自己要做的事來勞頓館人?故選B。3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的能力。D.“表達了作者人到老年,在為王公作賦之余,隨王公盡情游覽滕王閣的快樂之情”錯。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樂,雖老矣,如獲從公游,尚能為公賦之”意思是“那江山的美景,登高望遠的快樂,即使我老了,如果能夠和王公一起游覽,還可以為王公作賦”,可見作者并未盡情游覽滕王閣,表達的是作者滿腔的不盡之意,并不是選項所說“表達了作者人到老年,在為王公作賦之余,隨王公盡情游覽滕王閣的快樂之情”。故選D。3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句中“系官”,指被官職束縛,即做官;“系官于朝”,狀語后置,即“于朝系官”,指在朝廷中任職;“遂”,順著,合乎,實現(xiàn);“愿莫之遂”,賓語前置,即“莫遂愿”,未能實現(xiàn)這個愿望。3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言文信息,歸納概括文言文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根據(jù)“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①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得出“因在朝為官,被職位牽絆,沒有去滕王閣游覽”;根據(jù)“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陽,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過南昌而觀所謂滕王閣者”概括出“被貶揭陽時,因貪圖捷便,取便道走的是海路,所以沒去成滕王閣”;根據(jù)“至州之七月,詔以中書舍人太原王公為御史中丞,觀察江南西道;洪、江、饒、虔、吉、信、撫、袁悉屬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罷行之”“吾雖欲出意見,論利害,聽命于幕下,而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館人?則滕王閣又無因而至焉矣”概括出“在御史中丞王公前來查看江南西道時,下令大小事宜‘公至之日,皆罷行之’,而自己的治所安定順遂,‘無一事可假而行者’,錯失時機,未能等滕王閣游覽”。參考譯文:我小時候就聽說譽滿江南的臨觀美景很多,而滕王閣獨獨排在第一位,有瑰麗、奇?zhèn)?、絕妙、獨特的稱贊。等到看了三王所作的序、賦、記等,覺得文章寫得很是壯美,更加想要去觀賞細讀,以便忘卻自己的煩惱。在朝中做官,沒有能如愿。元和十四年,因為上書發(fā)表意見,被貶官到潮州,貪圖走便道更快些,走了海路,未能途經(jīng)南昌去觀賞滕王閣。這個冬天,因為天子進大號,施恩于潮州區(qū)內(nèi),讓我移職到了袁州,袁州對南昌來說是隸屬都邑,我竊自欣喜慶幸,自認為應(yīng)能夠親自進見太府,受其下執(zhí)事的約束,在沒有公事回去后,如能到滕王閣那兒去,該能一飽眼福,了卻心愿了。到袁州后的七月里,詔命讓中書舍人太原的王公做御史中丞,前來視察江南西道;洪、江、饒、虔、吉、信、撫、袁八州都屬于治理范圍。八州的人,這以前不便于做以及愿意去做卻沒有做成的事,在王公到達那天,全都停止進行。大的事情通過使者告知,小的事情立刻就改變了。過了一些時日,百姓有美好的品德,然而您在很遠的地方游山玩水。我雖然想提出意見,討論其中利害,在幕下聽候命令,可是我們州卻沒有一件事可以用來作借口出行的,又怎么能舍掉自己要做的事來勞頓館人?這樣,又沒有理由可以去滕王閣了。這一年九月,百姓、官吏關(guān)系和諧,王公和監(jiān)軍在滕王閣設(shè)宴,文官、武將、賓客、士人都就座了。酒飲到一半,都說:

“這房子再不修理,就要壞掉了。以前王公您在這地方做事,正好整修翻新過,您所寫的文章,還寫在壁上,現(xiàn)在三十年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