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紅樓夢的審美張力
摘要
《紅樓夢》被稱為“亙古絕今一大奇書”,其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復雜而又不盡相同,讓讀者難以忘懷,特別是小說中人物關于“情”的塑造,每一個人物對于情都不盡相同,從而構成了一個因“情”而形成的龐大的體系結構,從有情到無情,從親情到愛情,讓我們體會到那個時代背景下人的悲歡離合。在小說整體結構上采取了多重線索共同進行的網(wǎng)絡式結構,在愛情中寫家族變遷,既不單一也不會太過厚重,再加上結構上虛與實的交叉運用,將理想與現(xiàn)實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除了“現(xiàn)實與浪漫”并存的獨特魅力。一部小說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不僅是“情”的描寫也不僅是結構的宏大而是小說從始至終所體現(xiàn)的思想張力?!都t樓夢》這部書中作者賦予了很多種的思想,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對人性的解讀,即人的“善惡”的評判,對人評價應站在情感的高度上而不是道德,即“崇情”思想。從情感到結構再到思想,《紅樓夢》的每一個部分都展現(xiàn)著其獨特的藝術張力。
關鍵詞:紅樓夢;審美張力;情感張力;虛幻與現(xiàn)實;思想張力
第一章、引言
讀《紅樓夢》,有的人是被其中悲慘的愛情故事所觸動,有的人是被紛繁復雜的場景所震撼,而有的人是被恢弘的歷史氣韻所折服。俗話說“一百個讀者里面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對“紅樓夢”的理解都不盡相同。目前我國對于紅樓夢研究已經(jīng)逐漸成熟,從清末到如今,紅樓夢研究的成果體現(xiàn)在各種方面,最出色的就是成立了專門研究《紅樓夢》的“紅學”,紅學的出現(xiàn)推動了紅樓研究的進程,然而,大都是對其人物的評價與思考,對于紅樓夢整體的研究少之又少,一部小說能夠成功,不僅僅是人物塑造還有其所展現(xiàn)的思想,結構,以及作者的價值觀,只有深入到一部作品的靈魂,才能說讀懂了這部作品。如今,在百花爭鳴的現(xiàn)代思潮影響下,不僅僅是專業(yè)的學者對紅樓研究興趣濃厚,同時很多的非專業(yè)人員也對其興趣濃厚,從林語堂到王昆侖再到劉心武教授再到如今的學生群體與古文化愛好者無疑都對紅樓夢的文化研究還有濃厚的興趣,這也極大的鼓舞了文學的發(fā)展。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更多地人開始關注到審美張力,即對于一部作品如何從審美方面去解讀,近現(xiàn)代中對于紅樓夢的審美研究也是層出不窮,有人物形象的審美,有詩境生成的審美,有藝術形象的審美,卻少有思想方面的審美。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對《紅樓夢》的審美張力作以研究,便于大家淺層認識,小說獨特的魅力。那么如何體現(xiàn)出來呢?這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主要是對于小說中人物情感,結構以及思想方面作以研究,深究其潛藏在表面下的真正靈魂。曹雪芹在貧困潦倒之下寫出了他對自己階級沒落的痛苦,但同時也寫出了他對美好的歌頌,“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钡莱隽怂男了?。也讓我們看到了血淚凝聚后的輝煌。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場景都體現(xiàn)著作者的心血,展示著其獨特的藝術張力。
第二章、審美張力。
審美張力是在藝術層面的一個理解,當然在文學作品中,審美張力也是研究的一部分。關于”張力“一詞最早是在美國批評家阿倫退特《詩的張力》一文中提出的[1],主要是從其邏輯上的內(nèi)涵和外延方面進行了闡述,當時他指出詩的意義就在于張力,但也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對“張力”的闡釋。而格塔式心理學派的樊奧康納認為張力是文學中的藝術氣質(zhì)[2],如修辭,風格,反諷等寫作手法上的藝術品質(zhì)。很多的學者都提到過“張力”但是對它的定義卻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在我看來,“張力”最開始是物理層面上的概念,是指物體來自外界
的一種牽引力,如今用于文學藝術方面時,其本意便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從概念上升到方法的高度即“藝術品本身具有的內(nèi)在審美價值在審美過程中被欣賞,主體所感受、體驗、發(fā)掘、思考而不斷呈現(xiàn)擴張、增強,散發(fā)出來的藝術魅力。”[3]
“張力”并不是具體的一種力量,它是飄渺的,精神層面上的,藝術中是抽象的一個概念,如何去感知它,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是應該去感知的一個方面。而“審美張力”就是在欣賞一部作品中所從中感受到的與其他的作品不同的東西,不僅僅局限于一部作品的語言,文字,更多的是對作品整體的感知,從中挖掘到作者的心理,這會對我們欣賞藝術層面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拔膶W高于生活,且來源于生活”,文學是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下衍生出來的,將平淡基于藝術的想象中,在強調(diào)生活本質(zhì)的情況下用想象創(chuàng)造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張力效果,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這部巨著《紅樓夢》,詩意的語言,復雜的結構,曲折的情節(jié),......這些都是其特色的體現(xiàn)。在這部書中的藝術層面上,現(xiàn)實與虛幻的完美結合,人物相反對立的性格特色,獨特深邃的藝術思想,在讀作品的時候,作品本身并沒有突出的描述這一觀點,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對人物,環(huán)境等的感知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思想,他的心理世界就這樣完全呈現(xiàn)在了我們的眼前,這就是它的魅力體現(xiàn),也就是它的審美張力。
、紅樓夢人物的情感張力
《紅樓夢》中人物形象多樣,所有人物的塑造都離不開一個情字寶玉的至情,寶釵,王夫人等人的無情,香菱的有情,晴雯,芳官的純情,寶黛的癡情等等。整部小說都在圍繞著朦朧而又有深度的情感張力將人物刻畫的更細致。
第一節(jié)、寶玉的至情
“至情至性”顧名思義就是指真實,直面本心,《紅樓夢》中人物多樣,相比其他人,只有賈寶玉的性情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至情至性”,[4]從小說開篇就說他是因為無情才先去凡塵體驗情的,因此,他就是“情”的代表,與賈母,賈政等人的親情,與惜春探春等的兄弟姐妹情,與鴛鴦襲人等的主仆情,與秦鐘的同窗情,每一種情感其實都是不同的,但是在曹雪芹的筆下,當這些情感集中于賈寶玉一個人身上,卻讓我們在不同中看到了相同,賈寶玉在處理每一件事時他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都是直面本心,在黑暗的封疆道德枷鎖的威脅下,他的情感保持著純真,保持著至情至性,這是這個人物塑造的成功之處,也是作者心中理想的賈寶玉的樣子。賈寶玉是出生在官宦家庭的貴族公子,他理應是這種封疆思想的維護者,然而相反,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對親情表現(xiàn)最突出的就是與賈母之間的感情,對其他人只是畏懼躲避,他的親人是封建思想的擁護者,而他自己是這樣思想的反叛者,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下依然沒有被同化,賈政說他這是蠢,其實這正是曹雪芹賦予它至情至性的表現(xiàn),在去上學時學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他說那是滿口的酸臭,然后與林妹妹一起去看他認為有意思的“禁書”《西廂記》,公然的反抗封建禮教,這是他對親情,對姐妹情,是書中描繪較多的一部分,寶玉她們大多則是合乎于理,都以姐妹相稱,純純的兄妹情,對于照顧他的隨從則是不計較身份地位,毫無主仆的等級意味,襲人生氣,他會說好話,去哄,晴雯因為一把扇子生氣,他便把自己的扇子給她,讓她撕著玩,消氣,與其說他們是丫鬟,不如說寶玉把他們當成朋友,賈寶玉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女兒是水做的”他說出這樣的話在當時可以說是大逆不道的,但是他依然是這樣做的,并且毫不避諱,他心里的坦蕩是無人能及,哪怕是林黛玉也不會這樣毫不避諱的說出心里所想,當寶玉遇到芳官時,連王夫人,趙姨娘等人都指著芳官的鼻子罵,說她是唱戲的戲子,是小狐貍精,小淫婦,但是當寶玉看到她被干娘霸占月錢[5],還欺負她時,卻為她鳴不平,還在他生日時等其他人走了之后與芳官酒令暢飲,他們沒有主仆之分。他只是根據(jù)他內(nèi)心最原始的判斷去做,保持著他最本真的情感。在別人看來這種至情至性是又瘋又傻,但是在曹雪芹卻站在情中有理的角度,塑造出寶玉這樣的至情至性,在情感中樹立自己的思想觀念。
第二節(jié)、有情中的無情
在大觀園中,有寶玉,黛玉這樣對封建思想的反叛者,就有王夫人,薛寶釵這樣的對封建思想的擁護者。王夫人在大觀園中相當于最高層的決策者,而作者賦予她的標簽是吃齋念佛的“大善人”,然而這樣一位“大善人”卻因為丫鬟金釧和寶玉的一句玩笑話,把金釧“打得半邊臉火熱”,把還她攆了出去,致使金釧兒投井身亡,知道金釧兒死了后她還流下了偽善的淚水,在晴雯“病的四五日水米不沾”的情況下,硬把她從炕上拉下來,當也就悲慘的死去。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次,如此的無情,曹雪芹在塑造時從吃齋念佛的“大善人”這樣一個仿佛有情的人到她做出的事的“太無情”的轉(zhuǎn)變,極盡的諷刺了封建禮教下人的丑陋,在書中還有許多人是這樣的形象,賈母,寶釵也有這樣的特點。這種無情也正與寶玉的至情形成一個極端的比較,完美的突出作者對“有情”的追求。
第三節(jié)、難得的純情
在封建禮教下由于身份地位的因素,很難有“純情”的人,曹雪芹將他的理想情感賦予給藕官,在58回中,清明節(jié)藕官在大觀園山石后面燒紙被婆子發(fā)現(xiàn),硬要拉她去受罰,結果正好遇上寶玉,寶玉便幫她解脫了,寶玉問她給誰燒紙時,她讓寶玉去問芳官,然后作者借芳官的嘴塑造了藕官的純情,藕官僅僅因為和藥官一起扮演夫妻,飲食起坐,互相噓寒問暖,便在藥官死后,哭的死去活來,不忘給她燒紙。[5]對于藕官來講,她的身份卑微,感情生活沒有人會去理會,而與藥官是演夫妻生情,即使不是愛情,這樣的情卻也是真情,如此真摯的情感,用“純”來修飾再好不過了,作者對每一個人的塑造都是從情出發(fā),然而賦予他們的情卻截然不同,對藕官的“純情”形象的塑造,也說明了曹雪芹心中最理想的不是只有地位高身份高的人才有。往往處在社會低端的人才會對情更加的珍惜,對情的保護也突出了作者的對情感的推崇。
第四節(jié)、極盡的癡情
《紅樓夢》最直觀的情感線就是寶黛的愛情,關于這部分,作者用“木石前盟”來定義,在開篇就定義了他們的遇見是“以淚還情”,這就導致了林黛玉只能愛賈寶玉,這是宿命論,為她的癡情做了鋪墊,拋開這樣的虛幻故事,在小說中林黛玉第一次見寶玉時就曾說“這個哥哥好似見過一般”,而寶玉也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對于這樣的開場白黛玉只在心里驚訝,而寶玉則是直接說出來了,兩人處理的不同,但卻想法一樣,足以看出寶玉的真實,黛玉的內(nèi)斂,他們的愛情與他們各自的性格息息相關,寶玉作為貴族子弟,卻沒有染上貴族子弟的紈绔,反而保持著最純的真、善、美,他的心思是最純凈的,這也是為何黛玉對他不同的原因,寶玉對于桎梏的封建教條持否定態(tài)度,這點與黛玉的看法完全相同,在大觀園中,能夠找到知己,是那么困難,因此兩人比較親近,久之生愛。黛玉的身世導致寶玉稱為她精神上唯一的依靠,在整部書中,幾乎黛玉的每一次出場都與寶玉有關。最經(jīng)典的幾次,第二十三回時共讀西廂記中,黛玉看到寶玉在看書,黛玉對寶玉看西廂記并沒有像襲人寶釵那樣對他說教,反而和他一起看,說那才是好書,共同的愛好讓黛玉對寶玉生情,后來的黛玉葬花,寶玉贈帕等都呈現(xiàn)了他們的愛情,但因為寶玉處在大觀園中,對別人的關心又讓內(nèi)心孤僻的黛玉頻頻落淚,后來的“金玉良緣”終于打敗了“木石前盟”,黛玉焚稿到黛玉之死,她終于將眼淚流盡,用生命為自己的愛情悲劇畫上句號。她用盡一生去完成自己的愛情,她的每一次落淚,每一次心痛,到最后的悲慘結局都是和寶玉有關,她就是為了愛情而活。她的癡情讓人心痛。曹雪芹所建構的這個愛情故事它的悲劇結局完全與社會背景相契合,在黛玉的身上,她用生命來反抗不公的命運,結果卻是在反叛中走向悲劇,這是那個時代最普遍的也是最現(xiàn)實的。對于黛玉她的情專一,對于寶玉,即使小說中寶玉是在女兒堆里成長,他看似“處處留情”,其實是有著“專一”的愛情。作者塑造的寶玉是一個有著博愛之人,其實他把這樣的情和對黛玉的愛情認得很清楚,作者賦予的寶玉是一個認為“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見了女孩子便覺著清爽,見了男子便覺得濁臭逼人”[6]的人,所以他對女孩子都很關心,不論是他的姐妹還是仆人,這是他“處處留情”,其實這正是他性格的亮點,他的博愛,而與黛玉的愛情,他也曾說過的,在三十二回互訴衷腸中,黛玉說她吃醋的對象是寶姐姐和云妹妹,而寶玉卻說“我心里的事難對你說,日后自會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爺、太太第四個就是你了”[7],寶玉的這番話已經(jīng)說明了他對黛玉的不同,并且也很清楚他的感情。這足以說明寶玉不是“多情”而是癡情,后來在成親時知道新娘不是黛玉時便瘋癲,“舊病復發(fā)”,為這段情畫上句號。寶黛的愛情中不僅黛玉是癡情人,寶玉又何嘗不是。這樣真摯的愛情是對我們愛情最美好的向往,卻最終在封建道德的桎梏下破滅,理想與現(xiàn)實的結合將這樣的癡情描繪的淋漓盡致。
第五節(jié)、小結
以愛情為線索,又不僅僅寫愛情,以“無情”寫“有情”,將“情”之一字刻畫到極致,人物更加立體。用“情”來映射時代產(chǎn)物下人思想的桎梏,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第三章、《紅樓夢》敘事結構的審美張力。
《紅樓夢》不同于其他小說的第一點就是它也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一種自傳,因為作者本身的經(jīng)歷與小說中的相似,賈府與曹府,賈寶玉之于曹雪芹,似乎就是作者在寫自己的故事,小說文本的真實性讓我們認為這似乎就是作者的自傳,但是細細分析時又覺得它不僅僅是一個自傳的文本,作家的身世經(jīng)歷并不是與小說一一對應,它超越了一家一事的敘事模式,賈府仿佛是曹府,但又不是,它只代表了那時的官宦家庭的普遍情況。作者借用自己的經(jīng)歷來寫出了那個時代的官宦家族的故事,而寶玉的塑造或許有著他的影子[8],但更多的是他作為一個局外人。因此,這部小說本身就是作者基于現(xiàn)實而創(chuàng)造出的假的世界,但又與社會現(xiàn)實相關,又有了真實的一面,虛幻的世界,寫實的思想,虛實相間的結構成就了這部小說的千古流傳。
第一節(jié)、豐富立體的多重線索網(wǎng)絡結構
在傳統(tǒng)的小說中往往只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即單線結構方式,要么全文以愛情為主,要么全文以歷史為主,而曹雪芹則突破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單線結構的方式,采取了各種線索齊頭并進,交相連結又互相制約的網(wǎng)狀結構。[9]青埂峰下的頑石由一僧一道攜入紅塵,經(jīng)歷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又由一僧一道攜青埂峰下,這在全書形成了一個嚴密的、契合天地循環(huán)的圓形的結構,這條線索是第一條線,到了大觀園后又以大觀園這個理想世界為舞臺展開了寶玉與黛玉的愛情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悲劇結局,這是第二條線也可以說是小說的主線,同時,體現(xiàn)了賈府及整個社會這個現(xiàn)實世界由盛而衰的沒落過程。這是第三條線索。從愛情悲劇來看,賈府的盛衰是這個悲劇的產(chǎn)生的典型環(huán)境;從賈府的盛衰方面看,賈府的衰敗趨勢促進了叛逆者愛情的滋生,叛逆者的愛情又給賈府以巨大的沖擊,加速了它的敗落。這樣全書兩個世界構成了一個立體的交叉重疊的宏大結構。[10]
甄士隱聯(lián)系著虛幻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賈雨村一頭聯(lián)系著甄士隱,一頭聯(lián)系著賈府,也就是虛幻與現(xiàn)實的連接點,他們兩人出世入世兩相對照,甄賈二寶玉兩相映襯,使作品呈現(xiàn)出亦真亦假的變化,使神話世界、理想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相加,形成一體,。青埂峰下的頑石經(jīng)歷了人間的悲歡離合之后又回到青埂峰下,完成了嚴密的完整的總體結構。這是《紅樓夢》在結構方面的創(chuàng)新,也是令讀者震撼的因素之一,給我們展現(xiàn)出多重網(wǎng)絡式的結構藝術之美。
第二節(jié)小說虛幻與現(xiàn)實相間的結構張力
曹先生在小說開篇就介紹了主人公的來歷,在第一回中甄士隱夢中遇到了一僧一道,道士說:“你攜了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說到一句:“趁此機會,就將此蠢物夾帶于中,使他去經(jīng)歷經(jīng)厲。”[11]在這里,介紹了賈寶玉的來歷,還提到這塊寶玉是女媧補天時遺留的,他去到塵世只是為了體驗凡塵俗世,所以就被癩頭僧人送到了俗世成了賈寶玉,這是介紹了賈寶玉如何入世的,從夢境開始,夢境本就是空談一場,從夢境介紹,讓人不由得覺得這場景的虛幻性,小說中的這種出世與入世的還有林黛玉,也是第一回中介紹到降珠仙子,它是被神瑛侍者也就是賈寶玉用甘露灌溉救活,所以為了報恩便跟著寶玉入世,以眼淚來還恩。降珠仙子的存在也是一種飄渺的神仙論,而還淚之說也是空談而已,可是在小說中,林黛玉的命運又確實與這種“還淚說”息息相關,甚至最后的結局也是用淚盡來完結她的故事。這與寶玉的介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虛幻也就是不真實,神的世界是假但是俗世是真,真假世界的靈活運用揭開了小說的開端。
在故事的發(fā)展中作者多次借用托夢來完善情節(jié),在第五回時,寶玉神游太虛幻境,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太虛幻境”虛幻的,空的,神游,又是一場夢,但是夢中的場景又仿佛是真實存在的。借用虛幻的神仙論來揭示人物的命運,這是《紅樓夢》的一大創(chuàng)新。在第十三回中,借秦可卿托夢一事告訴王熙鳳賈府終會“樹倒猢猻散”的事實,那時候秦可卿已死,只能借夢境來實現(xiàn)這一隱性的事實,夢是虛幻的但是夢中所揭示的是現(xiàn)實的,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作者將虛實相間運用的非常嫻熟。
在高潮中寶玉丟玉事件中曾說到過一個“甄寶玉”他的出現(xiàn)既不突然也不突兀,在曹雪芹僅存的前八十回中,只有兩次提到了甄寶玉,但是并沒有正面出場。在第二回中,賈雨村談過他教過的學生中有一位甄寶玉,性格與賈寶玉無異,在第五十六回中,江南甄家遣人來送禮,甄府的人看到寶玉后,也很驚奇,說甄寶玉與賈寶玉模樣性格都很相似,而寶玉也曾在夢中見到過,在這樣的描寫中,如此一模一樣的人在一部作品種出現(xiàn),其實很少見,在這里,很多學者認為,甄是賈的影子,也就是說甄是賈的另一面,而甄府是賈府的影子[12],前面開端的時候已經(jīng)說過寶玉是一塊頑石,而甄寶玉的出現(xiàn),仿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里面賈寶玉是在體驗甄寶玉的人生,因此當他在俗世的“不堪教化”中選擇了堅持本性時他就與這個俗世格格不入時,在高鶚的續(xù)集中,寶玉最終還是與空空道人走了,本就是從虛幻中來,最終回到了自已的頑石身份重歸虛幻。寶玉這一生正是一種“虛假”的真實寫照。
而甄寶玉,他是這個世界中本來就存在的,不管他如何選擇,他都是要繼續(xù)完成他在世間存在的軌跡,他是真實的。這也就形成一個反襯,相同的性情,在最后會怎樣,會被時代所同化,還是堅持自己的本心,這是遺留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后四十回的原稿,所以不能去揣測,但是曹雪芹的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卻是成功的,一個是虛幻的但是卻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狀態(tài)一個是現(xiàn)實的卻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究竟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反諷意味十足。
整部小說中結構從假入真,又從真歸假,真真假假將虛幻與現(xiàn)實完美結合。
第三節(jié)、小結
究竟誰是虛幻誰又是真實的難以說明,就像書中那首詩中說的那樣“假作真時真亦假”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作者將故事的發(fā)展與人物塑造在現(xiàn)實和虛幻的時空中穿插,有著現(xiàn)實與浪漫相結合的審美效果。
五、意義深遠的思想張力
一部成功的作品,除了它的情感,構造外,最主要的還是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張力?!都t樓夢》中最出彩的是作者對封建社會的諷刺與批判,在這基礎上作者對于人性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節(jié)、紅樓人物善與惡
在小說中總是有好人有壞人,包括現(xiàn)實社會中也是一樣,但是在紅樓人物中,作者卻筆下留情,并沒有把善惡分的那么清楚,一個人到底是善人還是惡人,不是由他的出生決定,而是取決于他做了什么事,在《紅樓夢》中,每一個人物都有著性格的多面性,復雜性,也就不好判斷作者寫的人物到底是善還是惡,這也正是這部小說的高明之處,人性是最難琢磨的,曹雪芹自己也說“不寫大仁人和大惡人主要寫不能成仁人君子,亦不能成大兇大惡之人”[13],就像爭議較大的薛寶釵這個角色,她是封建教條下最典型的人物,與林黛玉完全相反,林黛玉是追求自我,反抗腐朽的封建教條的典型,曹雪芹筆下的薛寶釵溫婉大方,端莊秀麗,這樣的女孩正是封建社會下最完美的,她與黛玉一樣,都是美的,黛玉的美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陰暗,腐朽,人性的壓抑,精神的枷鎖,寶釵的美則是那個時代下完美的產(chǎn)物,她的美就是為了那個時代服務的,所以太多的人憐惜黛玉,討厭寶釵,認為她是偽善,其實她也不過是一個少女而已,住進大觀園寄人籬下的不止黛玉一人,寶釵也是一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她不得不輕言寡欲,端莊寧靜,她的身世決定了他是一位官宦女子,她的教育也是封建正統(tǒng)思想,所以她的突出點也就是對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維護,在詩社時,黛玉的詩中出現(xiàn)了《西廂記》等的詞句,寶釵便去和黛玉說她的說的都是些什么,去提醒黛玉不能再說,她的善體現(xiàn)在小細節(jié)上,在元妃省親時,寶玉的詩中出現(xiàn)了“綠玉”這樣的詞,寶釵便幫他改了,這些細節(jié)正好表現(xiàn)出寶釵她的與人為善,不論她的動機為何,至少她在這些事上沒有傷害到別人,但是在作者的筆下,又沒有一直把她刻畫成這樣良善的樣子,她的心思也有體現(xiàn)出她“惡”的一面,有一次,她因撲蝶來到滴翠庭旁邊,正好聽到小紅和墜兒在說悄悄話,怕被認出是自己,便嫁禍給黛玉,不管最后嫁禍給誰,她的這種舉動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她性格中的“費盡心機”也就體現(xiàn)出來了,在金釧兒跳井而死時,她知道后也只是驚訝,然后反而去安慰罪魁禍首王夫人,這樣的行徑難免讓人意難平,所以她的“惡”就是她美麗下靈魂的虛偽,對封建統(tǒng)治的極盡維護。但到底她也不算“大兇大惡”之人。
不僅寶釵,賈璉也是典型的非善非惡之人,曹雪芹對賈璉的定義是一個好色縱欲之人,賈璉的好色整部小說多加渲染,從平兒到鮑二媳婦再到尤二姐,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和紈绔子弟的形象[14],最后,因他導致了尤二姐的慘死,雖不是他所為卻也是因他而死,他的“惡”是對王熙鳳的不忠,對其他與他曖昧的女子的不負責,但導致他這種性格的直接原因則是封建社會下腐朽的婚姻觀念,他并不能說是惡人,他也有值得稱頌的一面,小說中的賈璉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都知道他好色,但對于王熙鳳他還是飽含深情的,他也會和王熙鳳“打情罵俏”,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王熙鳳對賈璉離開后的思念,以及幫他準備行囊,這些都說明他們之間是有真情的,后來他把自己的私房交給尤二姐,想要娶她,這點也說明了他對尤二姐有真情,他的善還有對石呆子的態(tài)度,父親喜歡石呆子的折扇[15],他便去想辦法,他的辦法是出高價買,被拒絕后他也就此作罷,當賈雨村誣陷石呆子時他也對此事持鄙夷的態(tài)度,還說“為這點小事弄得人坑家敗業(yè)也不算什么能為”,最后被他的父親打,如此看來,賈璉內(nèi)心并沒有什么“惡”的思想,相反他還有一些良善。賈璉同樣是作者筆下難以用“善”還是“惡”去評價的人,他與薛寶釵一樣,都只是封建教條下培養(yǎng)出來的“封建普遍人物”,是封建統(tǒng)治下的犧牲品。曹雪芹將這樣非善非惡的思想貫穿整部小說,也明確的體現(xiàn)了他對人性的思考,“盡善與盡惡”都無法真正的表現(xiàn)人性,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下這樣的“非善非惡”才更能展現(xiàn)人性的復雜性。這樣的思想是《紅樓夢》的一大創(chuàng)新。也影響著我們對人性的思考。
第二節(jié)、對人物的評價來源于生活的“情”而非“道德”[16]
《紅樓夢》中人物在作者塑造時便融入了他對人物的看法,可以把《紅樓夢》中的人物分為兩種,一種是封建思想的擁護者一種是反叛者,一種是美,一種是丑,封建思想的擁護者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薛寶釵,而反叛者最典型的就是林黛玉,薛寶釵無疑是所有人物中最“溫淑良善”的典范,這樣的性格是封建社會中最標準的也是最成功的,是當時社會所推崇的,但是在曹雪芹筆下,這個少女的溫淑,端莊都是封建腐朽下的偽裝,她的小心思,“會做人”在吃人的封建禮教下成了最讓人歡喜的,而林黛玉的“率真”卻成了“尖酸刻薄”,因為林黛玉不喜歡“正統(tǒng)的酸臭”所以她與寶玉的愛情只能是悲劇,而寶釵與寶玉才是最合適的,因此對于薛寶釵于林黛玉,讀者明顯傾向于黛玉,與道德無關,與情有關,在越來越走下坡路的封建社會下,黛玉的真性情才是作者理想的女性,并且在“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金玉良緣”才是最終選擇,而“木石前盟”則為悲劇結局,但在這里,作者卻更偏向于“木石前盟”,寶黛之間的愛情越是真摯其悲劇效果越是強烈,對讀者的沖擊越是大,容易引起共鳴,而寶玉與寶釵的婚姻則沒有愛情,高鶚續(xù)的結局也是寶釵空余一人,凄苦一生。這樣的處理無疑繼承了曹雪芹的思想,對于這樣的偏向無關道德,只是從“情”出發(fā),宣泄自己的反叛思想,追求自我。在對劉姥姥的描寫中也是將這樣的思想注入其中,劉姥姥在小說中出場不多,她是個小人物,她的存在諷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階級人物,劉姥姥的形象是市井小民,下等人物,靠著與王家微薄的關系蹭吃蹭喝,在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時介紹了她與王家的關系,因為自己的女婿家曾與金陵王家連過宗,便想盡辦法與王熙鳳聯(lián)系,占些小便宜,在二次進大觀園時,又鬧出許多的笑料供賈家人娛樂,可以用一個“丑”來形容她在賈府眾人中的形象,但就是這樣一個“丑陋”的人,卻成了后來“巧姐”的救命稻草,在高鶚續(xù)寫的后四十回中王仁和賈環(huán)合計趁亂將巧姐變賣,最終被平兒知道,讓劉姥姥將巧姐帶到鄉(xiāng)下躲過一遭,在賈家失勢時,劉姥姥卻不忘之前的恩情,幫著救下巧姐,而作為高門子弟的王仁和賈環(huán)與巧姐還有血緣關系竟要將她變賣,誰美誰丑一目了然,這兩種形成鮮明的對比,書中對這樣以丑諷美,也是站到了“情”的角度,劉姥姥是承了王熙鳳的恩情,救巧姐,而王仁卻是站在道德的高度賣巧姐,兩相對比不難看出在作者心中,那個社會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考歷史總復習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世界現(xiàn)代史部分)全冊知識清單(超強)
- 酒店餐飲營銷培訓體系構建
- 《醫(yī)學影像信息交流實施工具》課件
- 仿銅浮雕畫培訓
- 輪胎購銷合同協(xié)議版
- 殘聯(lián)免責協(xié)議書
- 《管理基礎理論》教學課件
- 灌漿施工協(xié)議書
- 轉(zhuǎn)讓家具工具合同協(xié)議
- 《中醫(yī)養(yǎng)生基礎》課件
-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期末測試卷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題)
- JT-T-1198-2018公路交通噪聲防護措施分類及技術要求
- 上海市寶山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卷
- 暢銷書營銷分析報告
-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2024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英語試卷附答案
- 2024學年(上)廈門市九年級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題及答案
- 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鄭州大學
- SYT 6169-2021 油藏分類-PDF解密
- 2024-2029年中國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fā)展研究報告
- 24春國家開放大學《兒童心理學》期末大作業(yè)參考答案
- 2024年中國人保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