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簡介及主要作品-著名作家-文化名人_第1頁
余光中簡介及主要作品-著名作家-文化名人_第2頁
余光中簡介及主要作品-著名作家-文化名人_第3頁
余光中簡介及主要作品-著名作家-文化名人_第4頁
余光中簡介及主要作品-著名作家-文化名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余光中簡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篇一:余光中先生簡介及作品集

余光中先生簡介及作品集

余光中(1928-),男,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縣桃城鎮(zhèn)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zhuǎn)入廈門大學),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chuàng)“藍星”詩社及《創(chuàng)世紀》詩刊,致力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如今臺灣居住,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主要詩作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有《靈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詩選》等;詩論集有《詩人之境》、《詩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等。其中《鄉(xiāng)愁》一詩,由于形象而深化抒發(fā)了游子殷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并富有時代感而遭到人們的喜歡河欣賞。他的詩,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xiàn)代文學之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敏,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委婉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yōu)美,節(jié)拍感強。他因而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辟探究的犀利朝氣;他強調(diào)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擅長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行和價值,自成一家。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根本上能夠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zhàn)和70年代中期的鄉(xiāng)土文學論戰(zhàn)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xiàn)實的傾向。如他本人所述,“青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yè)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0年代后,他開場認識到本人民族居住的地點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xiāng)愁詩,對鄉(xiāng)土文學的態(tài)度也由反對變?yōu)橛H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shù)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tǒng)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xiāng)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其文學生涯悠遠、寬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zhèn)、著名批判家、優(yōu)秀翻譯家?,F(xiàn)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余種.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jié)》、《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余光中的詩文創(chuàng)作及翻譯作品,祖國大陸有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廣州花城出版社、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安徽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時又是資深的編輯家,曾主編《藍星》、文星》、《現(xiàn)代文學》等重要詩文刊物。并以“總編輯”名義主編臺灣1970?/FONT1989《中華現(xiàn)代文學大系》共15冊(小說卷、散文卷、詩卷、戲劇卷、評論卷)。

余光中在臺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屢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并發(fā)表演講。也屢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曾朗讀演出他的名詩《鄉(xiāng)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北京圖書目錄》,收錄《余光中詩選》于其中。近年來,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向國內(nèi)觀眾連續(xù)推薦報導余光中先生,妨礙特別大。海內(nèi)外對余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余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臺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璨的五彩筆》;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選釋)等5種。傳記有臺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小孩——余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lián)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出色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久拔河”。呼吸在當今,卻已經(jīng)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jīng)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但其曾經(jīng)在1960,1970年代攻擊臺灣左翼作家及鄉(xiāng)土作家,讓人詬病至今。但這并不為大陸讀者熟知。

【年代】:現(xiàn)當代

【作者】:余光中

【作品】:鄉(xiāng)愁

【內(nèi)容】: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如今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評價: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tǒng)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

尋李白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余光中

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

高力士羞憤的手里,人卻不見了

把滿地的難民和傷兵

把胡馬和羌笛交踐的節(jié)拍

留給杜二去細細的苦吟

自從那年賀知章眼花了

認你做謫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壺

把本人藏起來,連太太也尋不到你

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

在所有的詩里你都預言

會忽然水遁,或許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亂發(fā)當風

樹敵如林,世人皆欲殺

肝硬化怎殺得死你?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從一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

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當?shù)匾粡椞羝鸬幕匾?/p>

一貶世上已經(jīng)夠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難堪

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

隴西或山東,青蓮鄉(xiāng)或碎葉城

不如歸去歸哪個家鄉(xiāng)?

凡你醉處,你說過,皆非他鄉(xiāng)

失蹤,是天才唯一的下場

身后事,終究你遁向何處?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勸你不住

一回頭四窗下竟已白頭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給霧鎖了,無路可入

仍爐火示純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躡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許那才你家鄉(xiāng)

常得你一生癡癡地仰望?

而不管出門向西哭,向東哭

長安卻早已陷落

二十四萬里的歸程

也不必驚擾大鵬了,也無須招鶴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飛碟

詭緣的閃光愈轉(zhuǎn)愈快

接你回傳說里去

余光中(1928-),男,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縣桃城鎮(zhèn)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zhuǎn)入廈門大學),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chuàng)“藍星”詩社及《創(chuàng)世紀》詩刊,致力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如今臺灣居住,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主要詩作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有《靈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詩選》等;詩論集有《詩人之境》、《詩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等。其中《鄉(xiāng)愁》一詩,由于形象而深化抒發(fā)了游子殷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并富有時代感而遭到人們的喜歡河欣賞。他的詩,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xiàn)代文學之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敏,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委婉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yōu)美,節(jié)拍感強。他因而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辟探究的犀利朝氣;他強調(diào)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擅長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行和價值,自成一家。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根本上能夠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zhàn)和70年代中期的鄉(xiāng)土文學論戰(zhàn)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xiàn)實的傾向。如他本人所述,“青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yè)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0年代后,他開場認識到本人民族居住的地點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xiāng)愁詩,對鄉(xiāng)土文學的態(tài)度也由反對變?yōu)橛H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shù)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tǒng)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xiāng)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其文學生涯悠遠、寬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zhèn)、著名批判家、優(yōu)秀翻譯家。現(xiàn)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余種.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jié)》、《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余光中的詩文創(chuàng)作及翻譯作品,祖國大陸有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廣州花城出版社、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安徽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時又是資深的編輯家,曾主編《藍星》、文星》、《現(xiàn)代文學》等重要文刊物。并以“總編輯”名義主編臺灣1970?/FONT1989《中華現(xiàn)代文學大系》共15冊(小說卷、散文卷、卷、戲劇卷、評論卷)。

余光中在臺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屢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并發(fā)表演講。也屢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曾朗讀演出他的名詩《鄉(xiāng)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北京圖書目錄》,收錄《余光中詩選》于其中。近年來,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向國內(nèi)觀眾連續(xù)推薦報導余光中先生,妨礙特別大。海內(nèi)外對余光中作品的評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余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臺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璨的五彩筆》;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選釋)等5種。傳記有臺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小孩——余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lián)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出色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久拔河”。呼吸在當今,卻已經(jīng)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jīng)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但其曾經(jīng)在1960,1970年代攻擊臺灣左翼作家及鄉(xiāng)土作家,讓人詬病至今。但這并不為大陸讀者熟知。

【年代】:現(xiàn)當代

【作者】:余光中

【作品】:鄉(xiāng)愁

【內(nèi)容】: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如今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評價: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tǒng)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

尋李白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余光中

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

高力士羞憤的手里,人卻不見了

把滿地的難民和傷兵

把胡馬和羌笛交踐的節(jié)拍

留給杜二去細細的苦吟

篇二:余光中先生作品及簡介

余光中簡介及作品

簡介: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貫福建泉州市永春縣桃城鎮(zhèn)洋上村(母為江蘇人,故也自稱“江南人”)。詩人。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當代著名評論家。主要作品有《鄉(xiāng)愁》《余光中經(jīng)典》《傳說》,其中《傳說》獲臺北新聞局金鼎獎歌詞獎。

人物評價:從詩歌藝術(shù)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者”。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tǒng)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xiāng)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鐘乳石》、《萬圣節(jié)》、《蓮的聯(lián)想》、《五陵青年》、《敲打樂》、《在冷戰(zhàn)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種。其中最著名有《鄉(xiāng)愁》。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出色的詩人與散文家,他仍在“與永久拔河”。呼吸在當今,卻已經(jīng)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jīng)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篇三:2013年廣播電視編導著名作家及作品整理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生于天津一個衰敗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國現(xiàn)代出色的戲劇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寫過8部劇作。

“曹禺”是他在1926年發(fā)表小說時第一次使用的筆名(姓氏“萬”的繁體字的“草”字頭諧音“曹”)。曹禺是“文明戲的觀眾,愛美劇的業(yè)余演員,左翼劇動妨礙下的劇作家”(孫慶升:《曹禺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這句話,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戲劇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劇旦角演員。曹禺的女兒萬方是當代著名劇作家。

梁鳳儀:香港著名財經(jīng)作家、企業(yè)家,首開為香港家庭引進菲律賓女傭之先河,從1989年推出第一部小說《盡在不言中》后,成為風行一時的暢銷作家,已發(fā)表小說、散文一百余部。代表作《醉紅塵》《花魁劫》

作家李碧華,女,原名李白,廣東人,出生、成長于香港,同時也擔任記者(人物專訪)、電視編劇、電影編劇及舞劇籌劃。代表作品有《霸王別姬》、《青蛇》、《秦俑》、《胭脂扣》、《生死橋》、《餃子》、《誘僧》等。專欄及小說在中港臺新馬等報登載載,并結(jié)集出版逾百本并有多國譯本。另有臺灣知名歌手李碧華,在1980年代中期的后民歌時代,因其高學歷與純樸形象獲得一定歌壇地位。代表作品《霸王別姬》《胭脂扣》《青蛇》。

倪匡,著名小說家。原名倪亦明,后改名倪聰。1957年到香港。作過工人、校正、編輯,自學成才,成為專業(yè)作家。他寫作面十分寬闊,眾體皆備,小說那么包括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各種。寫作速度也十分驚人,每小時可寫八千字,曾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武俠小說以《六指琴魔》為代表,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國期間代金庸寫《天龍八部》連載。倪匡先生的作品范圍極廣,包括武俠、科幻、奇情、偵探、神怪、推理、文藝等各類型的小說及雜文、散文評論、劇本等

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長是香港作家倪匡。五歲時到香港定居,中學畢業(yè)后,曾在《明報》任職記者,及擔任電影雜志采訪和編輯等。1973年,亦舒赴英國修讀酒店食物治理課程,三年后回港,任職華美華酒店公關(guān)部,后進入政府新聞處擔任新聞官,也曾當過電視臺編劇。后為專業(yè)作家,并移居加拿大。代表作品《喜寶》《圓舞》《玫瑰的故事》

朱天文:中國臺灣女小說家、影視編劇。原籍山東臨朐,生于臺北。1978年畢業(yè)于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yè)后創(chuàng)辦《三三雜志》、《三三書壇》。高中時代就寫小說,曾獲《結(jié)合報》、《中國時報》文學獎。1972年發(fā)表小說處女作《強說心愁》。大學時創(chuàng)作的《喬太守新記》,獲1976年結(jié)合報小說征文獎。還寫有小說《淡江記》、《小畢的故事》、《炎夏之都》等。

龍應臺:以《龍應臺評小說》引起國人留意。刮起了一股“龍卷風”龍應臺,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臺灣地區(qū)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臺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特別大的妨礙。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農(nóng)歷2月21日)生于重慶。她主張一種“在路上”的人生狀態(tài)。

文集:《傾城》《溫順的夜》《哭泣的駱駝》《夢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馬》《背影》《我的寶貝》《鬧學記》《萬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記》《隨想》《談心》《我的歡樂天堂》《高原的百合花》《親愛的三毛》《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三毛的書信札與私相簿》

劇本:《滾滾紅塵》共出版發(fā)行作品23部

有聲作品:《三毛說書》《閱讀大地》《流星雨》

譯作:《剎那光陰》《蘭嶼之歌》《清泉故事》《娃娃看天下》(共兩本)詩:《朋友》音樂專輯(填詞):《回聲》

古龍,原名熊耀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和宗師。他在1969年創(chuàng)作了一部先有劇本后有小說的武林奇書《蕭十一郎》,贏得讀者的廣泛欣賞。古龍與金庸、梁羽生并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的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理念是“求新求變”,不受傳統(tǒng)拘謹,將中外經(jīng)典镕鑄一爐,他為“武俠美學”理念的構(gòu)成與“武俠文化”的推行作出了宏大奉獻。古龍為人豪氣干云,俠骨蓋世,才華驚人,他以豐富無比的創(chuàng)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絕倫、風行天下的武俠巨作,妨礙宏大,創(chuàng)始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頂峰。

瓊瑤(原名陳喆)中國當代作家,衡陽縣渣江鎮(zhèn)人,現(xiàn)居中國臺灣省臺北市。筆名除了瓊瑤外,還用過心如、鳳凰等。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隨父陳致平由大陸到臺灣。父親陳致平是大學教授,母親袁行恕出身書香門第。高中畢業(yè)后不久結(jié)婚生子,做主婦的同時開場嘗試寫作,其后步入職業(yè)作家行列,并進入電視、電影制造行業(yè),其間婚姻破裂。現(xiàn)任丈夫為其經(jīng)紀人、出版人,運營家庭作坊式的皇冠出版公司,瓊瑤所有作品均由該公司出品。以自傳式長篇小說《窗外》知名。美化人生的愛情理想是她小說的主旋律。雅俗共賞的文學語言是她小說的獨特魅力。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生于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歲時,經(jīng)醫(yī)診斷患有肺結(jié)核,不能就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yè),1965年,獲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兒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話劇《游園驚夢》等。

席慕容:作品浸潤著東方陳舊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種人生無常的蒼涼神韻。她多寫愛情、人生、鄉(xiāng)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一顆開花的樹》廣為人知。

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一位來自察哈爾盟明安旗的蒙古小姐,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隨家落居臺灣。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七里香》,在臺灣刮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表現(xiàn)她另一種創(chuàng)作的方式,連續(xù)新詩溫順淡泊的風格。

余光中:詩人。代表作《鄉(xiāng)愁》。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zhuǎn)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yè)。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chuàng)“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學位。返臺后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xiàn)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金庸,原名查良鏞,華人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yè)家、政治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聲譽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根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勛章”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金庸與古龍、梁羽生并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報創(chuàng)辦人,并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等14部武俠小說,作品亦被改編成影視劇集、游戲、漫畫等產(chǎn)品,膾炙人口。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壇才子和讀者都提筆撰寫書評,構(gòu)成「金學」研究的風潮。香港明報創(chuàng)刊人。第一部武俠小說是《書劍恩仇錄》?!缎Π两贰短忑埌瞬俊仿苟τ洝肪巧铣酥?。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tǒng),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病于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去世,享年85周歲。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并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代表作《七劍下天山》

賈平凹,陜西省丹鳳縣人,著名作家。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shù)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制造精神和廣泛妨礙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能夠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shù)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歡樂》、《心跡》、《愛的蹤跡》等,曾獲屢次文學大獎。

王安憶,中國當代文學女作家,現(xiàn)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復旦大學教授。被視為文化大革命完畢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chuàng)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本人于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在安徽插隊落戶。王安憶的文學作品摒棄現(xiàn)實功利性雜質(zhì),將人置于廣袤的時空背景中,在人類意義層面展示人的價值內(nèi)涵,使價值求索具有了終極追尋的意蘊。

《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米尼》《紀實與虛構(gòu)》《長恨歌》《富萍》《上種紅菱下種藕》《桃之夭夭》《遍地梟雄》《啟蒙時代》《天香》。

《雨,沙沙沙》《黑黑白白》《流逝》《尾聲》《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小鮑莊》《烏托邦詩篇》《荒山之戀》《傷心太平洋》《海上繁華夢》《香港的情與愛》《叔叔的故事》《人世的沉浮》《隱居的時代》《憂傷的年代》《化裝間》《兒女英雄傳》《剃度》《現(xiàn)代生活》《文工團》《月色撩人》??

《蒲公英》《獨語》《走近世紀初》《旅德的故事》《乘火車旅行》《重建象牙塔》《王安憶散文》《窗外與窗里》《漂泊的語言》《母女同游美利堅》(與茹志娟合作)《街燈底下》??

《故事與講故事》《心靈世界》《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我讀我看》《王安憶說》《華美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王安憶讀書筆記》《王安憶導修報告》《對話lt;啟蒙時代》(與人合著)《對話錄》(與人合著)等。*電影電視話劇電影《風月》由王安憶編劇。長篇小說《長恨歌》除了由香港知名導演關(guān)錦鵬拍攝成電影外,還被拍成了電視劇,排演了話劇。

陳忠實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鄉(xiāng)村》、《到老白楊樹背后去》,以及文論集《創(chuàng)作感受談》。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陳忠實文集》,散文集《辭別白鴿》等。

路遙(1949年~1992年),中國當代作家,生于陜北一個世代農(nóng)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氣概和史詩般的品行,全景式地表現(xiàn)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xiāng)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宏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后因肝病早逝,年僅42歲。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謨業(yè),生于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現(xiàn)實主義妨礙,寫的是一出出發(fā)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xiāng)的“傳奇”。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構(gòu)造獨特的主觀感受世界,天馬行

空般的表達,生疏化的處理,塑造神奇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都t高粱家族》被張藝謀拍成電影《紅高粱》

余華,當代作家,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shù)》《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zhàn)栗》等,中短篇小說集《世事如煙》《黃昏里的男孩》,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隨筆集《溫溫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樂妨礙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也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文論及音樂評論。

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一個特立獨行的作家。生前不為人知,死后聲名廣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幾乎全部出版。評論、紀念文章大量涌現(xiàn),出現(xiàn)了“王小波熱”的文化現(xiàn)象。

出版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shù)》、《黑鐵時代》、《地久天長》;紀念、評論集有:《浪漫騎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畫傳》。一個嚴肅作家在死后兩年時間里,如此地被人們閱讀、關(guān)注、討論,應該說是十分罕見的,其中所蘊涵的文化意義是特別豐富的,而它所透露出來的一個根本信息確實是,王小波為許許多多的人們深深地喜歡著。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當過知青、民辦老師、工人、工科大學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再學電腦,于統(tǒng)計系當助教,回國后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80年,他與李銀河結(jié)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黃金時代》被當局查禁,甚至不準在國營的新華書店擺賣,但是卻受廣大的讀者和文學評論家欣賞。

事實上,《黃金時代》在個體戶書攤上已經(jīng)售出六萬多冊,同時出版了臺灣版和香港版,對此,《人民日報》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認:“這部小說不管在國內(nèi)依然海外留學生偶一露面總會造成排隊閱讀的場面?!敝劣谒ㄒ灰徊侩娪皠”尽稏|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jié)最正確編劇獎,同時榮膺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入圍作品,使王小波成為在國際電影節(jié)為中國獲得最正確編劇獎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臟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譽為中國的喬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世界華語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臺灣結(jié)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

王朔:我國著名作家,編劇。1978年開場創(chuàng)作,先后發(fā)表了《玩的確實是心跳》、《看上去特別美》等中、長篇小說。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選集》等,他的早期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是以本人部隊“大雜院”的成長經(jīng)歷為素材,后來的小說那么構(gòu)成特有風格,對白淺顯化又充滿活力,表達語言那么戲謔、反諷為主,對權(quán)威話語和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都有嘲諷,后進入影視業(yè),電視連續(xù)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都獲成功。

王朔的特別多作品被改變成影視劇?!秳游飪春荨犯木帪椤蛾柟鉅N爛的日子》,《我是你爸爸》改編為電影《爸爸》,《過把癮就死》改編為《我愛你》。《看上去特別美》用的是原名。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老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p>

孫犁(1913.4.6-2002.7.11)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蕓夫,河北省安平縣孫遙城村人。當代著名文學家,中共黨員,抗日老戰(zhàn)士,被譽為“荷花淀派”的創(chuàng)始人。1927年開場文學創(chuàng)作。1933年畢業(yè)于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zhèn)小學老師,1939年后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zhàn)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qū)文聯(lián)、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結(jié)合大學編輯、老師等職業(yè),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