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魯迅精讀筆記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于世。浙江紹興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xiàn)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穆勒《論自由》:當社會本身就是暴君時,它就是一種社會暴虐。這種社會暴虐比任何政治壓迫可怕。它不以極端刑法為后盾,而且深入到我們生活細節(jié),直接奴役靈魂本身如果我們承認社會的精神專制,民主社會之前就已存在,中世紀城邦、英國清教徒,社會對他們的專制壓迫更嚴重。因此多數(shù)的暴政可能不是民主的產物而存在于一切社會之中。但我們依然要討論,因為多數(shù)暴政和民主制度的多數(shù)原則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社會將他的思想和實踐強加于個人之上,逼迫他們付出,在民主的多數(shù)性原則上,找到合法化依據(jù)。這樣的說法證明了多數(shù)的暴政比獨夫專制的暴政來得酷烈,因為它有了無懈可擊的理由。批判來自于對社會的觀察,看到了實在的跡象,其觀點有經驗支撐。但魯迅時代的中國處于封建專制下的前民主,他對民主制度的多數(shù)眾制的批判,展現(xiàn)了天才的洞見,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他思想斗爭的策略。中國反對專制的任務一樣艱巨:封建思想對人們頭腦的盤踞——現(xiàn)代個人還未脫穎而出,因此首要任務是掃清封建專制思想的流毒,解放個人,時期獲得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對眾志批判和反封建專制任務是合拍的:魯迅站在了更高思想點上,賦予了個性解放以歷史的必然性三、“個人”與“意力”個人:文章最核心概念,【原文】實現(xiàn)人的精神自覺,文化偏至論的核心觀點。對個人觀念的理解:指出中國人對個人這個詞存在誤解,將其等同于害人利己個人主義:最早追溯到嚴復;翻譯《天演論》時,將個人主義的基本需求“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翻譯為“自營”(包含著對利益的追求),帶上了謀私的負面意義將自我肯定與亂群害治相聯(lián)系。給人以個人對私利追逐帶來破壞社會的效果,嚴復的思想淵源帶來他的偏見與誤解。個人主義流變歷史:法國:個人主義是危險的思想,個人利益在社會、國家利益之上,威脅社會秩序導致其解體托克維爾:它是只顧自己,心安理得的情感,使每個公民建立小社會后不管大社會,任其自行發(fā)展;個人主義是民主主義的產物,隨著身份平等的擴大而發(fā)展。正是強調生而平等、天賦人權的自由思想,給個人主義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并賦予了其正當性;個人主義的人必然陷入內心孤寂。英國:和古典主義、功利主義相聯(lián)系。個人有權支配自己一切行動的基礎,個人有趨利本能,經濟活動中互相競爭。古典主義:政府不應干預自由競爭;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謀取個人利益,社會將實現(xiàn)普遍福利,達到良好狀態(tài)——“看不見的手”德國:正面積極價值,對個人的理解個人:反對個人的原子式無差別認識,而認為個人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個體;他注定要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實現(xiàn)并完善自己,人的使命是完善自己個性——德國的個性觀念強調個人精神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個人拓展到民族和國家。由于獨特性的深刻個人主義的影響,現(xiàn)在德國都以不同形式涌向出對國家的新的獨一無二的形象,世界充滿個性。國家:不是個人的復合體,也不是理性的建構。超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和獨特個人的材料,不斷構造其精神整體,依據(jù)這種精神整體,不斷創(chuàng)造出社會政治和組織制度。某種有機存在,某種實在觀念的具體體現(xiàn)。魯迅關于立人和立國思想的觀點,來自德國為中國設計的現(xiàn)代化方案:充分發(fā)展個性,用獨特個人的材料打造強大國家魯迅:強調意力的重要性。意志的力量,內涵上接近尼采的“權利意志”理性和情感互相調和,圓滿無間。但現(xiàn)代社會不可能實現(xiàn)。因此他說,理性情感兩者和諧融洽的人不可有,唯有意力之人可求,他們是勇猛奮斗之才,百折不撓地奮斗魯迅寄予厚望的個人:有著強大意志力的超強個人,精神強者《摩羅詩力說》中的摩羅詩人,他們爭天拒俗。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他們在社會中不受歡迎。魯迅對意志的強調一以貫之:不斷要求向前發(fā)展的意志,是人之為人的根本進化論:依靠的是明練上證的精神,有了它才能不斷進化《中國地質略論》:如果中國人堅持閉關鎖國,將會汰于天行,以日退化,為猿鳥蜃藻1919《新青年》1月號,魯迅:進化之中有退化,決定人進化還是退化,就是是否黽勉上征的精神寄予希望的個體:重視精神自由和創(chuàng)造性,能以絕大意志力不斷超越自我向上發(fā)展重要素質:精神的自由創(chuàng)造,人的主觀能動性伊藤虎丸:魯迅的個人主義觀和毛澤東思想上的聯(lián)系,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精神上的追求對自由精神上的人的發(fā)現(xiàn),構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原點。因此,毛澤東認為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上的主將,是對魯迅立人思想的深刻揭示早期:魯迅將希望寄托于少數(shù)雄杰之士,他們卻被庸眾包圍和排斥,這導致他們覺得自己寂寞,孤獨,甚至墜入虛無之中。個人與庸眾,希望與絕望,虛無與復仇構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幾組對立主題毛澤東:洞察到每個人,尤其是遭受到嚴重壓迫的工農大眾,更具有成為思想行動主體的潛能。只要加以正確引導,人們大眾身上的精神創(chuàng)作力量,就能被極大發(fā)揮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精髓:對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精神創(chuàng)造的強調四、魯迅對西方自由主義的把握和中國現(xiàn)代方案的設計的相當深度1、個人的價值依據(jù)何在?人要憑借什么力量成為他期許的個人呢?如果依靠不斷抗爭的意志,如何保證它不至于衰竭?這樣向上的意志是內在個人的,是人原本具有的。如何解釋,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是向下而非向上的?更多人選擇向下的路,向上的路是高要求意志:一些人認為魯迅對個人意志的認識,和叔本華的觀點有區(qū)別叔本華:意志是世界的本體。雖然能直觀顯現(xiàn)于個人意志,但意志本身脫離了個人欲望而存在,無根據(jù)無目的,也不能被主題所認識,形而上的概念,相當于康德的物自體主體:可以通過自然直觀,如審美。主體可擺脫意志的束縛而獲得自由,但固著于人層面的個人意志無法使人獲得自由,只能在于外在世界的對抗中感受到個人的自由,而非審美直觀。但這樣的自由不是真自由。這是拜倫式的孤獨英雄,屢屢遭受挫折的原因所在。齊美爾:叔本華的生存意志基于人的內心深處,來自彼岸魯迅:個人意志沒有本體的意味,固著于人格層面,以語言為媒介而表露出來。這種意志被固著于個人內心,因此常常與外在環(huán)境產生沖突——“為社會所不甚愉悅”,與社會的對抗地位。如果個人意志固著于人格層面,自我認同的危機似乎不可避免。個人的人格力量畢竟有限。因此,魯迅本人思想上的彷徨,內心的絕望,和虛無思想的纏繞,可以說是內在自我認同危機的征兆。晚期:思想調整。對尼采的評價:《文化偏至論》中是“個人主義至雄桀者”;30年代:尼采自詡他是太陽,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風,發(fā)瘋是他唯一可能的結局個人并非完全自主,他必有所依賴,所評議,才能真正自立而不至于走向不能崩潰西方思想傳統(tǒng):個人背后的力量支撐多。西方個人觀念與宗教的淵源:和宗教的直接關系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深遠:個人與上帝直接面對,促使現(xiàn)代個體形成。個人和上帝:上帝是位格的存在。個人本質的對象化,人得以確證自己的主體性,通過上帝充當了超驗的存在的管道。一方面承認個人自身局限性,一方面確認了超越自身存在的可能性。強調:西方思想史上,理性和信仰兩者不直接沖突。EG笛卡爾:懷疑論者,我思故我在,但他不懷疑上帝存在。自我之外,必定存在絕對圓滿的本體,只能用上帝來替代現(xiàn)代個人思想形成過程中,宗教維度不可忽略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不存在上帝。根本:天人合一,人和宇宙萬物并生唯一;極端:陸王心學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天理、人理、物理均為內在于吾心的,這就是完滿自足的個體心學對近代思想的影響:張揚了人的主體性;流于空疏(明代材料)一旦將個人的心等同于天地宇宙,實際是無視個人存在的行為,在幻覺中達成個人的自我超越禪學:“開悟”,口頭目標,現(xiàn)成說法,開悟的隨意性西方:認識理性和實踐理性發(fā)達,且兩者分開。中國:思想兩方面皆欠缺,虛浮,未建立在嚴密的認識、實踐理性的基礎上。魯迅:觀念上心學、莊子思想的影子。其思想有根,但這些傳統(tǒng)的資糧本身存在問題,實際上無法徹底解答。個人意志的最終根據(jù)來自神馬?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無解。2、立人和立國的邏輯轉換如何實現(xiàn)?魯迅:個性張……人國人國:人的國家。晚清末年無人國,因為無人道人國不是強國(金鐵主義,獸性愛國),但人國必定包含強大意思晚清:一片散沙,積弱之因。孫中山:國人是散沙。因為人人自由過多,如要改變,則應加入水和混凝土==+使沙子彼此結合,成為堅固團體個人、國家社會之間存在著中介,如水和水泥,它們將人變成整體水和混凝土:政黨、政府等社會組織和制度。強調政府作用,承擔組織發(fā)動的任務魯迅:更關心人,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人的內在精神相比,制度、組織仍然是淺表的東西。人的物質精神不能發(fā)揚,無法成為現(xiàn)代個體,那么制度變更不能根本上改變國家社會的面貌辛亥革命的失望:內在觀念的體現(xiàn)人如何成為現(xiàn)代個人?成為思想行動主體?世界歷史:現(xiàn)代的個人主體,總在具體的社會政治運動中成長起來,不是孤立狀態(tài)。主體性在具體實踐中獲得對現(xiàn)代個體的確立,社會政治組織和制度依然重要;他們創(chuàng)造了活動和實踐的舞臺,活動方式的能力至關重要德國:獨特個人創(chuàng)建精神主體,強調組織制度創(chuàng)造能力,它是一國獲得自己個性的關鍵所在后期:魯迅的認識,組織化斗爭實踐對“立人”的重要性新文化運動后,魯迅孤獨抗戰(zhàn)、靠攏左翼的軌跡,說明他在不斷調整自我思想,同時在斗爭實踐上不斷努力向前。體現(xiàn):人生軌跡的內在一致性《破惡聲論》:未完成,發(fā)表于《河南》雜志批判:兩種有影響的思潮,一是主張每個人成為國民的民族主義,或國民主義;一種是世界主義或全球主義一、“內曜”、“心聲”和“寂漠”1、三部分:第一段:緒論,寫作出發(fā)殿和基本理論,主要觀點:蓋視寂漠第二段:起論,提出批判對象及其主要觀點;兩個思潮分別有3個論題,均會泯滅人的個性分別三個分論點:民族主義:破迷信;全球主義:同文字,棄祖國魯迅:兩種主張看上去相反,其個性相似第三、四段:對民族主義的破迷信、崇侵略的論述第一段:描繪了肅殺景象,因心生內曜而寂漠,各種惡聲沸反盈天,只能讓寂漠更孤苦當時士大夫的丑態(tài):只有私欲沒有心聲和內曜,因此魯迅希望有一二士出現(xiàn),以拯救世人2、心聲:追溯到揚雄(西漢)《法言詞神》:“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語言傳達人的心聲,通過語言能辨別君子和小人;心聲就是人內在的情志【思想情感,意志】3、寂漠:言和心脫節(jié)【內心有言無法表達;言不由心,兩種狀態(tài)皆為寂漠】指出言和心脫節(jié)造成的寂寞之境1)“一二士”為何能用心聲喚醒人?他們真誠,能表達內心情感意志;他們作為天才,其心聲能傳達作為民族心聲;心聲不只是個人情感,民族和國家也可成為心聲“按邦國使其,籀讀起心聲,以相度神思之所在,則此雖大濤之微漚,而性解【天才】思維,實寓于此?!币粋€國家按邦國時期,民族心聲通過它所養(yǎng)育的天才人物的心聲表達。個人呢心聲和民族心聲貫通,通過民族天才杰出人士實現(xiàn)。2)“一二士”作用:成為他人榜樣,就像琴上的獨弦,秋風中的孤星,他們延續(xù)民族文化精神血脈鮮明對比:志士英雄,他們用自己的心聲激蕩別人心聲,用自己的光輝照耀別人上征之路,二者不同;他們只是以其惡聲徒增擾攘4、內曜:人的內在精神。曜:光華【比喻】,它是內心的一道光輝能破除灰暗。黑暗:不僅為外邊世界,內心的黑暗【雙向批判】,志士英雄只承認身體黑暗就是偽作朕:主權者每個人成為自我主宰的主權者,群之大絕實現(xiàn)社會:日本概念【客觀描述】,當中每一分子是原子一般的存在,無機社會群:道德文化上的一致,有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強調群中的個人不是孤立的,是聲氣相同的嚴復:希望用“群”代表society,強調理想社會應具有道德文化上的一致認同魯迅:強調人的內在精神變革,內在精神革命才是一切社會變革的基礎二、“白心”與“偽士”1、白心《古小說勾陳序》:況乃錄自里巷,為國人所白心;出于造作,則思士之結想國人與思士形成對比,思士指思想之士;白心歸于樸素之名,士人往往是偽士最早出現(xiàn)于《管子》:《白心》無為而治的理論;白心之白,大白若辱。心清凈也。《莊子·天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者,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不載也。人的本性:清凈空明,但因外在力量使人內有機心,機心一起,白心不復存在,因此白心可為與生俱來的樸素本性,和機心造成對比能保持白心者,只有辟居于鄉(xiāng)野之人魯迅對白心的使用:繼承了道家思想,農民最有白心“樸素之民,決心純白,氣秉未失?!毕喾矗骸笆咳恕贝蠖酁閭问?,其思想似乎受到章太炎影響。他將道德水平分為十六等,最高者為農民士人中,最高者為學究,在工人第二,裨販第三,坐賈第四,通人第七,樸學之士多貪,理學之士多詐,文學之士多淫;看不起學問上不如自己的人;對高于自己的人嫉妒不已;對和自己相似者互相標榜,對見解不同者起斗爭;2、偽士:對知識分子的辛辣批判讀書人:以志士英雄自居,其實都是偽士,揭示其嘴臉。他們喜歡談科學功利文明國民進步世界等流行話題,但無精深研究,只懂皮毛就敢于以物質否定靈魂的存在明顯特征:1、蒙幗面而不能白心,喪失樸實真誠之心,所做一切皆出于私欲,不真誠2、心奪于人,信不繇己;無主見,無正信。自己并不信中國當務之急:掃除偽士,偽士不去,中國無有寧日,也不可能真正寧靜迷信可存,偽士當去真士:一二士,有白心,真誠而不詐偽;精神上獲得自覺,有內曜;不是利欲熏心的人,敢于為了理想而犧牲自己;強調最后一點:大革命后的演講《關于知識階級》“真的知識階級不顧利害,想到種種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知識階級,不會有個人物質利益的考慮,不會患得患失,真的知識階級思想上的進步不可能很快實現(xiàn);思想迅速轉換的人不可能是真士;真的知識階級對現(xiàn)實永遠不可能感到滿意,因此他們永遠感到痛苦”對早期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揮補充三、“迷信”、“正信”與宗教要批駁的六大言論中,第一謬論為破迷信:為何為迷信辯護?迷信和正信相區(qū)別而存在,沒有正信,如何判別迷信?主張破迷信的人,卻不站出來說什么是正信。被偽士斥之為迷信的信仰或習俗包含著合乎人性的精神需求,有一定道理,如古代先民將不可知的自然力解釋為超自然神的力量,這種想象出于前進,包含著超出物質至上的形尚需求,也是宗教得以萌芽的基礎;其信仰不是迷信,必須知道,其中包含著欲離有限現(xiàn)實,而接近無限絕對至上的精神上的超越性,超越于當下物質生活。宗教精神的基礎。民間風俗習慣也不能看做迷信,如農民賽會,是一年勞動后精神上的自我放松,通過這樣的活動感受自由的愉悅,對農民來說,如果沒有這樣的活動,如何承受經年累月重體力勞動?豈非牛馬乎?如何宣泄其苦?“精神的升華,欲望的宣泄。”——弗洛伊德神話:歐西的文藝,和神話離不開,如果沒有神話,如何有莊嚴美貌的思想文化批駁借科學之名而疑古的學者,批判對龍的否定:以動物學的知識否定了龍的存在,認為這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龍為國徽,古代先民神思的創(chuàng)造,民族精神所寄托,不能用科學知識加以誹謗和迷信密切相關者:宗教,他的建立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心必有所憑依,自身存在時有限和脆弱的,宗教的建立滿足人們尋找依靠,超越自身有限存在的基本需求,宗教滿足人向上的需求但他并不認為只有基督教的唯一神教為唯一神教:無形存在的唯一上帝是唯一正神?不同意獨尊一神教而將多神教視為迷信崇拜萬物的多神論是文化之根,一切義理、國家制度,從上面建立積極效果:不輕賤舊鄉(xiāng),不生階級,崇愛溥博,反對用基督教貶低中國傳統(tǒng)宗教,反對中國基督教宗教哲學上,魯迅質疑太淺,上帝是無限的存在,是造物主,作為造物主,必須與所造之物區(qū)分開來;上帝不能是任何實體的存在關于上帝的存在問題,既不能問,也不能答,任何答案隱含著對上帝本性的否認;肯定或否定本身都是無神論,上帝本身是存在,不是存在者,對上帝的無限性唯一性強調的必要;這種實在因具體的存在性喪失其普遍的唯一性,這樣才能永遠不可企及,引導人不斷超越自身思想:合乎理性,只有上帝是無限的絕對的唯一存在,人才能保持前進性多神教:神的存在性,削弱的人對其的敬畏基督教一神教:確立了絕對秩序和現(xiàn)實秩序的二元結構對立,這是西方文化的基本邏輯結構,在此基礎上衍生了許多對立統(tǒng)一的范疇;希臘文化的對立范疇成為基礎,柏拉圖放棄多神教認可一神教魯迅宗教觀:晚清思想背景下看待【特別】1、主流:近代科學否定宗教如譚嗣同,根據(jù)生物進化論等知識否定了基督教的創(chuàng)世說,否定了大乘佛教說,“毀天下寺廟觀宇,沒收其收入上繳國庫”,疑似偽士作為嚴復、梁啟超等人認為,隨著科學昌明,宗教將完全失去根據(jù),科學和宗教勢不兩立2、主張建立宗教:康有為,建孔教以孔子為教主,現(xiàn)實考慮:排滿革命,康有為本人不贊成種族革命,提出建孔教,目的是使中國人超越種族異同,建立種族統(tǒng)一信仰,獲得文化認同,從而不推翻滿清王朝統(tǒng)治,實現(xiàn)君主立憲制度;康有為建立孔教,本身不具有宗教關懷,而是出于現(xiàn)實政治需要。3、章太炎建立宗教,以宗教發(fā)起信心,增進國民道德?!督⒆诮陶摗罚哼M一步闡述宗教和道德關系,認為世間道德來自宗教引申,道德普及之勢,宗教消融之勢也。宗教史建立和發(fā)揚道德的工具,道德發(fā)達了,宗教也可消亡。根本:無神論宗教;因此“不得于萬有之宗,不得于萬物之上”理想宗教:佛教中的法相宗,代表的佛教正是無神的宗教,釋迦牟尼是作為先師而崇拜的存在,魯迅受其影響4、魯迅1)將宗教看成發(fā)起國民信心的源泉,看重宗教的超越現(xiàn)實物質生活,追求向上物質精神,精神超越的需求出于人呢的白心,是人的內曜,必須加以肯定。沒有宗教正信,可能落入功利至上的物質世界,無法從中超脫2)魯迅宗教觀和他的立人思想緊密相連3)宗教主要作用:幫助人們不為世俗利益所蒙蔽,始終保持向上的精神力量;反對將基督教奉為正統(tǒng)的人,他們心奪于人,信不由己強調:人各由己,不為任何外力所奪的自立精神沒有糾纏于一神教或多神教,不討論神是否存在,而是強調宗教與人的精神超越需求之間的關系,抓住了宗教的本質,對宗教的認識超越于晚清其他人之上四、“獸性愛國”與“奴子性”如何批判崇侵略?這是獸性的遺留。人的本性帶有侵略性,又通過俄羅斯的例子含蓄指出,人的本性中有熱愛和平的一面,主要體現(xiàn)在小老百姓身上——托爾斯泰思想再次表明態(tài)度:對上層階級志士英雄的不信任感,他們崇尚侵略,以此為中國輝光,只是滿足個人野心而已。將這種試圖通過侵略戰(zhàn)爭壯大國威的行為稱為獸性愛國,不值得羨慕,也不值得效仿。但中國國就有這樣的人,打著愛國旗幟,脫離文化,他們連獸性愛國也稱不上,獸性愛國之士必生于強大之邦,這些國家是實力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軍事力量雄厚,而且他們還會找各種理由和借口粉飾侵略行徑,還以進化論作為旗幟,仿佛都是道義的化身,但在當年中國是弱小被侵略的國家,毫無獸性愛國的資格。從侵略的民族主義者身上兩樣是獸性愛國主義者沒有的:崇強國;唯西方列強馬首是瞻的世界人嘴臉;崇拜強國,輕視弱小民族的人民,不能稱之為獸性,只是奴才性。何謂奴才?《忽然想到·七》:奴才是兇獸樣的羊,對羊呈現(xiàn)出兇獸像,對兇獸顯出羊相《略論中國人的臉》:人+獸性=西洋人;人+家畜性=某種人【當時的中國人:奴才】獸性:進化不徹底的原始遺留奴才性:個人的墮落“倘若不得已,我寧愿帶著獸性。”但他不希望中國成為獸性之國。五、對“世界人”的批判:與世界人相關的三個命題1、同文字康有為《大同書》——夫語言文字,只是交流工具,為了便于交流應刪繁就簡,最好統(tǒng)一的說法譚嗣同——盡改象形字為諧聲無政府主義者【極端】——將語言工具推到極端,要求刪繁就簡,并且徹底廢除漢字,用萬國新語,就是世界語取代漢語,代表人物是吳稚暉【認為漢字天生有野蠻性,低效率,不能與世界共同進化】;章太炎極力反對,寫文章《規(guī)新世紀》以反對:《新世紀》為在巴黎發(fā)表的雜志,刊登有關廢除漢語的內容文字者,語言之福,語言者,心思之幟;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由人創(chuàng)造出的,既然由人創(chuàng)造,人和人是不同的,人所創(chuàng)造的語言不可能一致。歷史上看,每個民族語言有其自身特點,都在不同的特定自然文化環(huán)境形成,與民族文化之根緊密聯(lián)系、如果廢棄,民族文化將難以延續(xù)EG:印度語言自從“并音”之后,梵文廢除,一千年不到,已經很少有人能懂梵文,導致“古史荒昧”。魯迅:贊同他師父的觀點【言為心聲:揚雄的觀點】。心聲強調語言和自我的緊密聯(lián)系。語言不是簡單的交流工具,而是心聲的表露,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也是個人和民族的主體性得以確立和延續(xù)的基礎。取消語言差異性,等于取消了民族文化的主體性。魯迅的一系列古文就是通過寫作實踐駁斥世界人主張的同文字謬論。他的觀點建立在差異基礎上,將語言和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2、去祖國:和無政府主義者聯(lián)系康有為:國家存在會帶來戰(zhàn)爭。戰(zhàn)爭存在就會危害人類,要消除戰(zhàn)爭就要從破除國界開始,達到天下大同新世紀派:無政府則無國界,無國界則世界大同矣五個批判目標:軍國主義、家庭主義、私產主義、宗教主義、祖國主義,五大強權主義,應該被批判章太炎《國家論》:國家本質上是虛擬的東西,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不得已而設立的機構。國家之事業(yè)是最低賤者,非最神圣者。凡言愛國者,均為迷惘。將其看為不得已而存在之物。但他同時指出:愛國不能完全破除。強國之名不可有,弱國之名不可無。中國實在是弱國。因此他說,只要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日不解散,國家就不得不互相牽制而存在觀點:國家終將消亡,但現(xiàn)在還不具備條件,比起無政府主義者更有彈性魯迅:國家自然形成,國家是自古以來形成的東西,國與國能平等相處則再好不過。但人與人進化不平等,有的人身上保留了更多獸性,他們的存在導致戰(zhàn)爭不能消除。只要人類存在一天,戰(zhàn)爭就不可能徹底消除?;诖?,他對托爾斯泰的和平主義有所批評,他認為那是理想化觀點,不能存在。如果老百姓無國家觀念,只顧自己生活,敵軍入侵時就會失去土地。流離失所,毫無抵抗力,人民受到更大的苦。中國人向來熱愛和平,世界罕見,但我們除了夸自己熱愛和平,不要忘了世上還存在虎狼,如果因太愛和平而軟弱如綿羊,狼的闖入將消滅所有羊,此時求保障,悔之晚矣!國家疆界萬萬不可驅除,守家衛(wèi)國是每個人的職責所在。獸性的外族入侵危害生活,我們必將其驅除,否則無法存活。個人觀點以個人進化程度不等為基礎。當然,個人目的只是將侵略者趕出去,而不是自反于獸性,去侵略他國論調批判:建立于強調差異性基礎上,強調“個體”,個人個體、民族個體、語言個體等。這是魯迅思想的根本一點。因此他的思想的深刻,在于它始終強調差異性存在,將其作為他一切理論的基本點??偨Y: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的雙重批判有重要時代意義。一個世紀過去,中國仍然是個寂漠之國,和百年前相同,同樣有各種惡聲不絕于耳,其中力量最大的兩種恰好是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中國強調:走向世界,與世界接軌。90年底融入全球化,加入WTO。從中央高層到普通百姓,上下鼓吹“普世價值”。但所謂成為世界文明的主流,做徹頭徹尾的世界人的心情急切。其實,我們希望獲得西方人認同。外交上迫于得到承認,承認市場經濟和人權狀況,心情急切。其夢想今天一步步實現(xiàn)。城市的空間到日常生活,一切非常世界化,但反思一下,我們自己的東西,根在哪里?如果沒有核心價值和理念,這個世界人只是空心人。沒有一樣東西是他自己的。這種狀況是魯迅在文中說的:“種姓放失”。當下的主流為世界主義/全球化,力量之大不可抵擋。另一方面,民族主義迅速抬頭。隨著中國國力強大,民族主義日漸高漲,有時非常極端,雖然未落實到軍事或政治上,思想上已經很有跡象。某種聲音“借著黃禍論以自豪,厲聲而嚎”。時間在流逝,但過去的一切又重演了。對人們的警醒與悲哀,我們木有長進><牢記魯迅的雙重批判,對我們準確判斷形勢有所幫助《吶喊》第一部小說集,1918~1922年作品,小說15篇創(chuàng)作經過和意圖:自序中,走上文學創(chuàng)造的道路是錢玄同的邀請。開始不同意,認為這些事無用。錢玄同:有人醒過來,則禁錮的鐵屋子能夠打破。但希望在于未來,并不可知,不可以我的證明來證明他之可有。第一篇為《狂人日記》——鐵屋子的比喻。吶喊的意義:用吶喊而為在寂寞中的猛士壯膽諸位。個人表露的自我意識與新文化運動其他人不同陳獨秀:說話不容對方的辯駁余地,真理在握的啟蒙者自我意識。主題:對國民靈魂的批判。自己寫小說,抱著這樣的觀念:小說必須為人生,而且能改良人生。個人取材多來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在接觸病苦中引起療治不幸的人們:醒不來的人【農民】;醒過來但無路可走的人,如范愛農【知識分子】小說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小說的兩大體裁:農民和知識分子病苦:不僅是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的貧困,更主要是精神上的病苦,疾病困苦。寫農民時,不著力于其生活之苦,寫其精神愚昧和麻木;知識分子則著重他們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和孤獨者的命運,著重揭示人們精神上的病態(tài)和孤苦。精神開掘是吶喊具有拷問靈魂的精神高度小說受到西方小說影響,因此盡管簡潔完全是現(xiàn)代小說的形態(tài),吸收西方現(xiàn)代小說的技巧,同時繼承發(fā)揚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白描技法。這是他塑造人物時的常用手法。白描:線條勾勒人物,文學上繳就是寥寥幾筆傳神地表現(xiàn)人物內在精神狀態(tài),特別通過描畫眼睛揭示白描的精神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對作者的高要求:敏銳觀察力,從表像看出精神實質;語言修養(yǎng)高,用簡省筆墨抓住對方精神狀態(tài)。《狂人日記》狂人是怎樣的一個人?狂人是精神界覺醒的戰(zhàn)士。小說并未說明他如何覺醒,開始他就已經醒來,但未交待他因為什么醒來。20年前,他反抗過,1898年戊戌維新之年,或許是維新派,或許正因為這段歷史他受到迫害,從而發(fā)狂??袢司哂懈蟠硇?,代表戊戌維新變法等系列歷史事件的近代知識分子狂人看到久違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覺悟到此前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月光照亮了狂人的世界和內心,使他覺醒。這意味著他從原來的常規(guī)世界脫落,成為這個世界的異己,意味著他必將成為被排斥和打擊的對象。趙家狗多看她幾眼,代表著敵視。結構第二節(jié):周圍人的敵意——周圍人似乎怕他又想害他。第三節(jié):猛然醒悟,身邊的那些人原來是吃人的人,他們吃人還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而且自古以來都是如此,這是一大發(fā)現(xiàn)。第四節(jié):從歷史回到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大哥也是吃人的人,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為后文轉變埋下伏筆第五六節(jié):揭露吃人的人的兇殘、怯懦和狡猾。心理裝著吃人的心思,嘴上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七到十節(jié):狂人有所行動,試圖勸阻大哥和其他人不要吃人,但沒有效果,使自己被關起來,沉重的壓迫感出現(xiàn),萬分沉重,動彈不得第十一節(jié):過度,發(fā)現(xiàn)妹妹也是大哥吃的第十二節(jié):驚人轉折,狂人醒悟到自己未必不再無意中吃了人,他將“我”泛化,從個體上升為具有四千年吃人歷史的中華文明。四千年文明史就是四千年吃人史。最后一節(jié):狂人寄希望于未來的微弱呼聲?!緝仍诮Y構】覺醒到有所行動,從個人到民族共同體,現(xiàn)實到歷史文化層面,不斷深化逐步推進的深化過程。同時,也是狂人不斷自我反思,從而獲得根本覺醒的過程。開始醒得不徹底,后來上升到普遍性高度。小說批判的矛頭不只是指向中華文明,同時指向受文明熏陶的每個人。不是文明吃人,每個人都在吃人!對身外世界和內心黑暗的雙向批判。1、怎樣看狂人這個人?說他是精神界的戰(zhàn)士——過于抬高。他戰(zhàn)斗表現(xiàn)有限。從文言的序看出,狂人最后痊愈了,趕赴某地候補??袢俗詈蠓穸俗约喊l(fā)狂時獲得的真知,重新回到了常規(guī)世界,凜然眾人。小說支持:最后一節(jié),“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狂人不相信還有吃過人的孩子,否定態(tài)度。如果吃人的文化未被徹底掃蕩,在這文化中的不管大人小孩,都是吃人者,無一例外?!熬染群⒆印保汉袈暠焕L,而且越來越弱,最后消失。表達不是壯懷激烈的戰(zhàn)斗情懷,而是懷疑、不相信,甚至絕望的心情??袢瞬幌嘈藕⒆涌梢哉?,即使他們現(xiàn)在不吃人,他們長大以后還是會變成吃人的人。因此,狂人的痊愈有了根據(jù)。絕望,所以回歸。向現(xiàn)實社會秩序投降。因此,狂人是失敗的決心者。他的反抗以失敗而告終。自己注定失敗。這就是狂人被治愈的過程,他的失敗使得小說有了更深刻的悲劇意義。2、狂人是否真的痊愈?通過什么方式治愈?狂人痊愈在小序中,是他的大哥告訴的敘述者的二重轉轉述,真實性值得懷疑;另外:候補的說法值得懷疑,它是清代官職。當時為民國七年,不可能有這種官職存在,候補的說法更像隱射或搪塞之策;狂人日記的書名,是本人痊愈后所提,為何不提瘋人日記而是狂人日記?狂在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不完全是貶義??駷椴皇匾?guī)范而行的激進含義。雖然有癲狂的意思,狂人所言雖然偏激,往往含有某種政見。因此,狂人是在隱約表露了他對自己發(fā)狂的態(tài)度,這就是他沒有全盤否定自己,而是暗示了其中包含著某種真理性;另外,常理角度推測,一個人經歷了那樣刻骨銘心的覺醒后,是否能重新回到從前的狀態(tài)中繼續(xù)昏睡?常理來說不可能,最大的可能是在裝睡。裝作被痊愈,狂人治愈更有可能是裝出來的,其實根本未被治愈;兩種可能性:1、狂人認識到這個吃人的世界根本無從改變,自己如果繼續(xù)呼喚下去就有被迅速吃掉的危險,因此就此打住,裝作和其他人一樣,但內心卻極為痛苦。他不能認同常規(guī)世界的邏輯和秩序,那么狂人就成了廢物。2、狂人認識到單靠呼喊和勸說沒用,毫無力量而無濟于事,而且將自己放在與社會敵對的位置上,不是明智的斗爭策略。真正有效的斗爭,必須通過實在的工作實現(xiàn),這樣的斗爭是漫長的,在斗爭中,戰(zhàn)斗者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懂得如何長久戰(zhàn)斗,因此狂人是為了更好的戰(zhàn)斗,這樣的他是精神界戰(zhàn)士,他的痊愈代表了他的成熟?!昂蜓a”可以理解為狂人策略性地選擇了“忍”的戰(zhàn)斗方式?!爵斞福罕救司驮浽诮逃慨敼佟咳?、“吃人”:象征與真實魯迅給許壽裳的一封信:談到自己創(chuàng)作狂人日記的靈感起源:看資治通鑒,內含諸多饑荒之時的吃人記載,頓時悟到中國依然是吃人之國,此為寫狂人日記的起因。1、一般說法:將吃人看做象征意義行為,象征性-并非實際的吃人行為,而是仁義道德對人性的摧殘虐殺,禮教吃人支持觀點者:第三節(jié),狂人夜翻歷史書,書上“歪歪斜斜的字縫”里看到“吃人”兩字,從此推演出“禮教吃人”的象征說法,更容易被一般人接受;排除了真實吃人行為的存在,真實的吃人行為被否定,狂人關于“吃人”的言說從而被當成瘋話;減弱了“吃人”這一說法的震撼力2、魯迅本人:不認為吃人只是象征。歷史、現(xiàn)實中都存在實際吃人行為。第十節(jié):從古到今真實吃人行為始終存在,與仁義道德相聯(lián)系,吃人的事實被仁義道德合理化,可在仁義道德中尋找理由,使人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吃人,滿足了自我的道德欲望,此乃仁義道德最可怕之處,不止摧殘人性,更支持了真實吃人行為;凡是觸犯了仁義道德規(guī)定秩序的人,都會被人以堂皇冠冕的理由吃掉真實的吃人行為的存在刺破了其象征的一面,將禮教實實在在的兇殘的一面揭露出來,有其歷史真實性;人的內在欲望:持久地存在每個人的意識、潛意識中第五節(jié):大哥心里的吃人欲望,從古到今都存在,沉淀為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一旦有可能,這種欲望將轉變?yōu)楝F(xiàn)實的吃人世界。這是狂人最驚人的發(fā)現(xiàn):即使在事實層面上每個人未必吃過人,但每個人都有吃人之心,吃人之欲,吃人之心在意識層面上否認,洶涌存在著的吃人的無意識潛流,才是人心當中最黑暗的存在第十二節(jié):吃了妹子的肉,有意無意并不重要,說“無意”不過自我欺騙,只是意識層面的拒絕承認而已,并不否認吃人欲望的無意識存在;另一個證據(jù):大哥和他在同一種文化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長大,既然大哥吃人,當然自己不可能干凈,甚至無法否認自己在無意識層面上存在吃人的欲望吃人:現(xiàn)實的歷史存在,深入意識和潛意識;既然每個人都有吃人的欲望,那么吃人作為一種事實獲得了社會的結構性支撐第九節(jié):社會中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吃人和被吃,都是一伙的,只是不說破罷了。當然,每個人都存在僥幸心:自己在吃別人,不會被別人吃,每個人似乎都能找到比自己更弱的被吃者;社會中,再底層的人也會找到比他更底層的人作為受虐對象和犧牲品;在社會中獲得結構性支持。正是有了這種結構性存在,于是“大小無數(shù)的人肉的,一直排著,這樣的文化掃蕩不了。”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但是不能說:正是靠這樣的社會結構和心理機制,使其從古到今一直延續(xù),吃人才能存在。要根除十分困難四、文言小序:探討小說的敘述結構,作為敘述框架的存在第一人稱敘述者交待日記來源,主人公的結局和他編輯日記的方式,成為了一個給作為小說主題的日記套上的框架。問題:敘述的作用?前言是否可拿掉?一般看法:小序和日記構成二元對立的關系,前者文言后者白話,文言的世界代表常規(guī)世界,而日記的部分是不正常的發(fā)狂,此二者是對立的;文言敘述平和安詳,語言放松典雅,狂人日記的世界混亂分裂,兩個世界構成了鮮明對照,表面上看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價值觀迥異,文言代表著傳統(tǒng)、保守、落后的價值觀,后者有現(xiàn)代啟蒙的價值觀,因此文言小序的存在構成了背景性框架,反襯了作為小說主題的日記,使得日記更鮮明有力。此為框架性敘述通常起到的作用。另外,文言小序的存在彰顯了常規(guī)世界的強大和穩(wěn)定,狂人一度發(fā)瘋最后依然被“收復”被治愈,似乎賦予了日記部分狂人覺醒和反抗的悲劇意味。小序交待的結果增添了反抗無效的悲涼感。因此,具有諷刺性看法。此為小說作為敘述框架的基本功能前提條件: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對立世界。疑問:是否截然對立?否。事實上,作出常規(guī)與發(fā)瘋劃分,是正常人所為。正常人將常規(guī)和狂人的世界區(qū)分開來,使其似乎在現(xiàn)實之外,這樣給這種現(xiàn)實帶上了虛擬性,這種劃分是正常人為維護常規(guī)世界設定的策略。他將狂人及其世界從正常現(xiàn)實剔除,將其視為偶然暫時的存在。事實上,狂人恰恰也是常規(guī)世界的一員,生活于現(xiàn)實中,只因為其思想擁有叛逆性,因此被命名為狂人,從而被從常規(guī)世界中驅除,這是正常人角度的一種命名。強調:狂人及其生活的存在,在歷史現(xiàn)實中??袢吮旧砭褪沁@個常規(guī)世界制造的產物,是這個世界本身發(fā)生扭曲、斷裂甚至面臨崩潰時孕育的叛逆者??袢说某霈F(xiàn),昭示著常規(guī)世界出了問題,有著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甚至走向末路,因此才會出現(xiàn)狂人。根本目的:維護常規(guī)世界的存在與運行。從狂人角度看,狂人并非活在想象中。他不是瘋子,而是覺醒者。不是狂想者,所記錄的不是臆想而是事實,只不過他在用不同眼光重新打量事實,加以評判,從而使得司空見慣的事實具有不同尋常的意味。從以上兩個方面看,常規(guī)世界和發(fā)狂世界之間的對立與其說是截然相對的世界的對立,不如說是常規(guī)世界中兩種現(xiàn)實力量對抗之間的沖突。狂人的出現(xiàn)昭示常規(guī)世界已經存在不可克服的危機。表面看來常規(guī)世界仍然強大,但是這種強大卻因為狂人和狂人世界的出現(xiàn)而暴露了他的虛弱。而它的穩(wěn)定只是暫時現(xiàn)象,這個世界終究會崩潰。所以不存在兩種世界的對立,而是現(xiàn)實世界兩種對立力量的沖突,都是現(xiàn)實。強調:兩個世界的互相貫通文言小序對小說思想主題的深化拓展作用,同時指出它和白話日記不是對立的,而是聯(lián)系、貫通的。文言小序的敘述者:余一般認為,余是思想頑固保守的人,以文言寫作,是既定秩序的捍衛(wèi)者,立場和狂人相對,一言以蔽之,余就是吃人文化的幫兇。觀點:從小序中,可以看到敘述者是接受了現(xiàn)代中學教育的學生,是中學同學。同時,他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醫(yī)學知識,能準確地判斷出狂人患了“迫害狂”。另外,日記經過他編輯整理,“撮錄一篇”不是隨便交待。如果他是幫兇,那么日記不會是現(xiàn)在這樣,改頭換面。日記內在結構嚴密,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最后揭示出具有震撼力的主題,顯然經過精心安排。承認這一點,余和狂人實際上心意相通,能準確地看清狂人思想的實質。并且通過對日記的編輯,將其完美地表達,這樣說的話,余就不是狂人的對立面。而是同路人。文言小序的記載方式標注了民國紀年,也是值得玩味的。表面敘述者對民國的認同。紀年方式隱約表達余對民國新的政治制度和價值理念的認同。假設:余是舊文人,舊秩序捍衛(wèi)者,那么他可能用“庚辰”等天干地支紀年方式。因此,紀年的形式實際上隱約表達了敘述者自身的價值立場從所謂的“以供一家研究”可玩味,不僅從字面理解?!耙患摇币苍S不是指普通醫(yī)生,而是以醫(yī)治國民精神為己任的啟蒙者。醫(yī)與啟蒙者的隱喻關系,在《吶喊·自序》中已經有所表現(xiàn)。倘若如此,那么狂人日記潛藏的讀者正是這些啟蒙者,迎合自序中所寫的“為在寂漠中馳驅的勇士們”。余“語頗錯雜無論次”一句給人以余是對立者的錯覺。猜想:反語,魯迅經常使用反語作為斗爭的修辭策略。之于文言和白話的對立,魯迅對文言古文的看法復雜,不能將文言和反動直接劃等號。所以,根據(jù)以上說法,可能還能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余,從而得出結論:余不是狂人的對立面而是同道者。這也證明了文言小序和白話日記不是截然對立的世界。它們世界不是對立的世界觀,而是彼此支持互相貫通的。兩者有機結合深刻表達了小說主題,更能表現(xiàn)魯迅關于“仞”的戰(zhàn)斗的思考。好的文本:深入挖掘的可能性??袢巳沼浟粝铝溯^大的展示空間,此為一切經典作品的共同優(yōu)勢和特征?!栋正傳》背景:魯迅在其他作品中談論。阿Q的形象在心里有好幾年,但沒有馬上寫出的意思。這個機會在1921年實現(xiàn)。當時一個學生孫伏園在晨報副刊當主編,開辟新欄目《開心話》向魯迅約稿。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刊登九章。小說開頭:行文滑稽色彩濃厚,此后越寫越嚴肅,不適合放在《開心話》,后轉移到《新文藝》板塊??梢娖鋰烂C的題材,如果用滑稽的筆調來寫無法完成。一旦認真書寫,筆端會不由自主地流露沉郁悲痛之感。一、小說結構和敘述雖然最長,篇幅不長,行文隨意放松,第一章松散,其實仔細研究能發(fā)現(xiàn),內在結構的嚴謹性。魯迅在結構上的用心,幾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嚴密。1、第一章:序,設定了小說敘述的視角和姿態(tài)。敘述者以說書人的姿態(tài)講述阿Q故事中國傳統(tǒng)話本小說的技法:敘述方式強調故事趣味性,能抓住聽者,繪聲繪色地講述,使觀眾身臨其境,得到愉悅滿足。趣味性的重要;說書的方式帶有隨意性,因此他講的故事并不完全嚴密和緊湊,說書人可以隨時跳出發(fā)表自己的議論;設定了一個相對較遠的接收距離,說書的方式使說書人和聽者拉開距離,聽書的人知道自己在聽故事,所以不會沉湎在故事中,所以這樣的距離使得聽書人可以對故事抱著超然清醒的審視態(tài)度。魯迅使用傳統(tǒng)話本小說的敘述方式,有他個人的考慮。從效果看不錯。體現(xiàn):1)和說書人的方式相反。故事性不強,沒有趣味性可談。相反,故事實際上很沉重,以故作輕松的口吻敘述這個故事,襯托了這篇作品內在的“痛切之感”,也襯托了作者憂憤之深廣。貌似輕松,實際沉重。2)說書人的方式賦予故事講述者特權,使其在貌似散漫的講述中,四處出擊評點事件,享有大的自由權,使敘述者最大限度發(fā)揮戰(zhàn)斗力量。第一章,圍繞“傳”字大做文章,做了許多繁瑣無趣的交代,這樣的敘述具有諷刺性,實際上是對當時世界的各種人等的諷刺。被諷刺的人中既有被舊的文化傳統(tǒng)張弄的舊文人,包括文言白話文論證中的林紓;另外顧頡剛之流的疑古、考據(jù)派也被諷刺;打擊對象廣。這是這種講述方式的優(yōu)勢3)說書人的敘述方式設定了一個閱讀的距離。這樣的接受者和對象之間距離的設定,使讀者在對象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和一切人影子的同時,接受距離的尋在,使讀者不會因為距離過近而陷入對象中。閱讀過程中,自我能夠超越于對象之上,在笑阿Q同時笑自己,在這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反省和超越。魯迅說明:從果戈里的《欽差大臣》得到了啟發(fā):“你們笑自己”,“我的方法使讀者摸不著寫自己以外的誰,成為旁觀者,而疑心到寫自己又像寫其他人,由此開出反省的道路?!庇幸欢ň嚯x的接受造成的效果。能達到這種效果,和說書人的敘述方式不無關系。2、第二章: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層次的遞進。第一層: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第二層:自己頭上的瘡疤你還不配;第三層:兒子打老子;第四層:被人打了,自己為自己是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兒驕傲;【可以用語言消解】第五層:心中無法釋然而打自己耳光,認為打的人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人,仿佛自己打了別人,從而心滿意足。外在壓力逐漸升級,越來越難加以消解,但他總能找到精神勝利的方法,隨著層次遞進,精神勝利法發(fā)揮作用越來越大,自我欺騙程度越來越大。體現(xiàn)精神勝利法的層次感3、第三章:阿Q的奴才性。在洋鬼子、趙太爺面前的卑怯,柔順,低聲下氣。對王胡:打不過而只好忍受。對比他弱小的人,如小尼姑,變得兇:將自己所遭受屈辱后的不平衡轉嫁到比自己弱小的人頭上,通過這種方式繼續(xù)精神優(yōu)勝。與前一章的承接和區(qū)別:刻畫欺軟怕硬的奴才性4、第四、五章:戀愛和生計。精神勝利法不管用,遭到了挫敗,由此指出它只是虛幻的自我欺騙,不能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真相5、第六章:中心到末路。當壞人都沒有資格,膽子太小,反過來證明阿Q不是流氓、地痞,骨子里還是一個膽小農民。此章揭示阿Q沒能力;另外,中興后未莊人對他態(tài)度的變化,刻畫出他周圍如趙太爺那些人的勢力虛偽嘴臉6、第七、八章:革命。阿Q另一條改變境況的生路的幻滅。阿Q的革命要求,體現(xiàn)他對生活境況不滿。他不知道革命是什么,但見其使舉人老爺恐慌,就認為革命是有意義的,反映樸素的階級意識。但他對革命仍然有極大局限性,沒有脫離傳統(tǒng)農民起義的思維模式“彼可取而代之”。革命:他能取代趙太爺?shù)奈恢?。如果革命以這種方式進行,壓迫和被壓迫、奴役和被奴役的結構絲毫未改變,只是互換了位置而已。如果阿Q變成了趙太爺,更多人將落到阿Q的位置。即指出他有革命要求,又指出了他的革命的局限性。第八章:不準革命。阿Q要求革命,卻被驅除,反映對辛亥革命諷刺,反映魯迅看法。辛亥革命失敗,是因為它沒動搖社會結構,仍然是舉人老爺掌權,阿Q生活境況不僅絲毫未變,相反更為其付出了莫名其妙的代價,甚至生命。寫出了革命失敗的根本所在,指出阿Q另一條道路的破滅。7、第九章:大團圓。循環(huán),回到原來的精神勝利法起點:一瞬間,阿Q似乎獲得了清醒意識;最后,看到無數(shù)雙狼一般的清醒,短暫的一瞬間,最后結束生命。醒悟太晚且膚淺。根本上,他對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沒有自覺的認識。他最大的悲劇,缺乏內在自我和反省自我,他不具有這樣的自我。彼此關系能看出各部分嚴密的邏輯關系,其中,精神勝利法和奴才性構成了阿Q性格最基本的兩個方面;戀愛和生計揭示了精神勝利法的無濟于事;革命和最后失敗體現(xiàn)阿Q在現(xiàn)有社會結構中找不到出路;全體構思體現(xiàn)作者在結構上的精心設計。一、國民靈魂的寫照:阿Q是個怎樣的人?“低賤的地痞”(夏志清)——不準確雖然他是流氓無產者,但他不是地痞流氓,魯迅的強調,他心目中的阿Q形象:“阿Q應該是三十歲左右,樣子平平常常,有農民的質樸、愚蠢,也很占了那些游手好閑的狡猾,但沒有流氓相,也沒有癟三相。因為如果阿Q有流氓地痞的兇相,他就可以吃閑飯了,不必給人做工?!睆娬{了阿Q是普通農民的一員,他的性格遭遇和命運,在一定程度上是廣大農民的縮影。夏志清的說法不準確。阿Q是魯迅塑造的最著名形象,寫出了中國人靈魂中的空虛、是國民靈魂的寫照。典型性在于,它既是“這一個”,又是無數(shù)“那一個”。他不僅代表辛亥革命前后時期的中國農民,額葉代表著中國的愚弱國民,超越了那個時代,有廣泛代表性。通過對其病態(tài)心理的揭示,揭露了中國人國民性中的陰暗面。刻畫最深的兩點:精神勝利法;奴才性。1、精神勝利法:以虛擬的勝利掩蓋自己的失敗,不承認自己的弱點,自欺欺人,自我排遣,自我麻醉,以此逃避現(xiàn)實。這是精神勝利法運作的機制。其自我欺騙使人喪失對自我和身邊世界的清醒認識,看不清周圍和自己;也使人輕易消解了反抗、不公正現(xiàn)實的心理動因,一切失敗屈辱都能以其排遣,一切不公正現(xiàn)實他都能承受,也就不可能有沖動反抗、顛覆現(xiàn)實,導致他心安理得接受現(xiàn)實,對一切逆來順受。實際作用:鞏固原有社會結構,沒有絲毫觸動,反而愈加牢固。他是構成既有社會結構得以不斷再生產的個體心理基礎。2、奴才性:羊獸同體性。在兇獸面前是羊,羊面前是兇獸。羊性除了軟弱卑怯,還有遺忘。生活中的屈辱失敗可以用精神勝利法僻解,但有些不能完全依靠它,此時對這種失敗和屈辱采用遺忘對付。抹去了不堪的記憶,阿Q也就恢復了心理承受能力。他的遺忘能力驚人,“一轉眼就忘了”。這也是一種奴才的羊性體現(xiàn)。獸性體現(xiàn)在對更弱者的壓迫,在更弱者面前,他將自己的怨憤轉嫁到他們頭上。此時,奴才成為了獸?!靶∧峁谩眱烧邩嫵闪怂愿裢怀龅膬煞矫?,并彼此補充,在不同條件下交替適用,達到自欺欺人的效果。有著這樣精神病癥的人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他缺乏內在的自我,對自己存在缺乏自覺意識。自我意識停留在動物本能層面,完全缺乏反思性,簡直就是行尸走肉?,F(xiàn)代主題的構成現(xiàn)代人的重要一點:自我意識。因此阿Q缺乏這種意識,他的自我沒有深度。這樣的人正是魯迅要批判的愚弱國民,也是庸眾。魯迅的態(tài)度: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鄙視中帶有同情和憐憫。表面上魯迅無論怎樣嚴厲批評中國國民,他心底對他們仍然有著愛和憐憫?!局靥岢觥坷铋L之的敏銳捕捉:“阿Q并不是魯迅要詛咒的人。恰恰相反,他是魯迅最關切、最不放心、最讓他感到焦灼的人,總之他是他愛著的人。”【看法準確】文中對他的言行可笑、可鄙的描畫:筆觸銳利,批判透徹,但魯迅對阿Q依然有著無限同情。小說中,他對趙太爺、假洋鬼子的態(tài)度完全不同,他對他們毫無愛和同情,徹底否定態(tài)度。如果說趙太爺?shù)热藷o可救藥,注定要被淘汰;阿Q雖然愚昧,本質上不壞,屬于可以療救的國民。如何療救他們的靈魂,是魯迅思考的一生的問題。中國的出路就在于救治阿Q們的靈魂,這也是魯迅棄醫(yī)從文的目的所在。因此,對阿Q的認識要正視。阿Q是需要拯救的靈魂二、阿Q們的出路魯迅并未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也沒有這個能力,但他知道唯一的出路是革命。因此魯迅在阿Q正傳成因中說,“據(jù)我的意識,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彼皇悄欠N能率先起來抗爭的人,但先有革命,他就能跟進。他所處的社會位置、遭受剝削的位置決定了他天然具有革命愿望和動力。只要有革命發(fā)生,他必然投身其中。這種革命動力是由他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決定的?!澳睦镉袎浩?,哪里就有革命?!敝挥心切┮粺o所有,在社會中遭到最大剝削壓榨的人,革命意志最堅決。雖然他對革命目的缺乏正確認識,但他不缺乏革命熱情。因此只要聽到革命風聲,他就要參加。“我的阿Q的命運也只能如此……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還會有阿Q式的革命黨出現(xiàn)。我也很愿意如人們所說,但我所看見的恐怕并非現(xiàn)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然是二三十年后。其實這卻不算辱罵了革命,阿Q終究已經逐漸盤上了他的辮子?!彼麑Π的革命抱有疑慮,因為阿Q們對革命的夢想有問題,他只是想成為另一個趙太爺。這種革命只是盲目的復仇,將趙太爺揪下來,自己坐上去,而整個社會壓迫和被壓迫的結構未打破,雙方互換位置而已。這種革命不可能打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如果這樣,這個革命不會是過去時,完成時,永遠未完成,將不斷循環(huán)下去。革命變成了現(xiàn)有社會壓迫結構內部的無限循環(huán)。但革命不管有多少問題,也許他是原來結構的重復循環(huán),即使是這樣,革命也總是比不革命為好。既然他已經逐漸盤起辮子,說明革命至少比不革命好,阿Q有所觸動。這樣的革命盡管失敗,他的革命認識盲目,卻也有一定意義。魯迅對革命看法的復雜性:雖然對革命懷有一絲疑慮,但他總體態(tài)度積極。在他看來,一旦革命發(fā)生,就不能斷言革命不會帶來任何積極變化,不能說他毫無成效。同樣也不能說,阿Q們在革命中不會得到自我改造的機會。事實上,革命本身就是一場改造人的運動?;仡欀袊?0世紀革命史,一場現(xiàn)代革命即改造了國家也改造了人,很大程度上改造了人的精神狀況。主力軍是農民,他們很多人和阿Q相似,但在革命洗禮中逐步改造自己,成為新的革命主題和歷史主題。在中國革命中,很多人保持了自己的劣根性,沒有徹底改造自己,但不能說他們和革命前完全一樣。對革命的看法,是魯迅對未來一以貫之的態(tài)度。不能以現(xiàn)在的沒有證明將來之必無。因此,希望不是對未來的樂觀想象、構想,希望的意義在于使人為了改變不合理的現(xiàn)實而頑強地走下去。是否能打造一個新的世界,誰也不知道,將來究竟有什么面貌和狀況,也不知道。但不管怎樣,依然要前進,這是魯迅始終強調的戰(zhàn)斗。盲目的樂觀和悲觀的絕望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虛妄。他對革命的看法復雜,但整體肯定。革命作為改變社會壓迫結構的手段,是阿Q們改變命運,改造自我出路的唯一手段。魯迅覺察到阿Q們唯一可走的方向。等到中國革命展開,他們自我解放的道路才明晰起來。革命中有無數(shù)類似阿Q的農民,他們真正站起來,獲得了明確階級意識,成為了歷史主體。姚文元《從阿Q到梁聲寶》:站在歷史的高度,概括二十世紀農民的革命軌跡。兩者的距離很大,但中國農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中間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朱老鐘是個過渡時期的人物,為家族復仇而自發(fā)反抗,后接受共產黨啟發(fā),思想轉變,為自己反抗確立了歷史合理性,成為了無產階級戰(zhàn)士。因此這其中存在著革命軌跡,中國的農民正是在這場革命中逐漸成長起來。姚文元高屋建瓴地抓住了革命軌跡?!夺葆濉芬?、《彷徨》:1924-1925年小說,一共11篇?!凹夹g雖然比以前好一些,戰(zhàn)斗的意氣卻比以前更冷了?!眳群皶r,他振臂高呼,啟發(fā)民眾,波瀾壯闊,意氣高昂。三十年代后,新青年啟蒙陣營已經瓦解。陳獨秀等其中一部分優(yōu)秀青年知識分子找到一條出路,迅速左轉,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從文化革命轉向政治革命。另一部份人以胡適為代表:信奉自由主義,在中國復興資本主義。他們不相信革命,希望通過點滴的改良改造中國社會,使中國走上西方式的發(fā)展道路。魯迅在《南腔北調集·自序》中說,“昔日的戰(zhàn)友們,有的高升【胡適等人當官】,有的退隱【錢玄同,寫文偏激,五四后專心搞語言文字,不再觀望社會事務】,有的前進【陳獨秀等人代表積極的個人方向,繼續(xù)探索中國之路的人】?!濒斞鸽m然仍然堅持戰(zhàn)斗,他卻不屬于上述任何一種,獨自一人在沙漠中行走,名副其實的“核戟獨彷徨”,一個人,“布不成陣了?!币环矫鎲⒚申嚑I瓦解,一方面社會黑暗如故。五四新文化運動并未改變現(xiàn)實,反而被黑暗社會現(xiàn)實吞沒。民眾依然是鐵屋子里面沉睡的人們,還是沒有醒來,這樣的狀況不能不讓魯迅在寂寞和孤獨中感受絕望。這是魯迅這一時期主導的精神狀況。二十年代中期的創(chuàng)作,他在《華蓋集》中,保持了犀利風格。另外《野草》和《彷徨》是別種風格,噴發(fā)著彷徨于無地的精神氣質。在這其中,我們能感受到魯迅內心的巨大痛苦。在他內心存在各種力量,他們彼此對立,互相牽扯,使他處于精神的交戰(zhàn)和分裂中,這種內心的交戰(zhàn)使他感受到虛無感和絕望感。此時他,他的人生的虛無絕望的體驗非常深刻。但他并未被這種感覺擊倒。他努力克服著,同時與形形色色的敵人展開斗爭。二十年代中期的魯迅,在精神上始終保持緊張感,使其煥發(fā)出了巨大戰(zhàn)斗力。在此時期,魯迅寫出了他最好的額一批作品。因此,我們知道魯迅何以說“戰(zhàn)斗的意氣冷了不少”。個人的生活波瀾與打擊,給他帶來巨大傷害。和周作人關系的變化:兄弟失和。二、彷徨作品的分類:第一類繼承了吶喊主題,繼續(xù)發(fā)揮,深處拓展。這些作品一如既往地深入剖析和批判了國民劣根性,寫出了他們靈魂的空虛麻木,揭露了他們精神上的病癥。如《離婚》、《示蹤》,第三人稱敘述寫作。其中,雖然主題一致,他們和《吶喊》相比仍然有新的東西。表現(xiàn)在魯迅更多地將批判矛頭對準了舊知識階級。揭露了舊知識階級內心的空虛、靈魂的猥瑣。如《肥皂》、《高老夫子》等。發(fā)展新的描寫技法:魯迅從精神分析法得到了借鑒,就是通過對人物潛意識活動的捕捉,來揭示人物內在隱秘的欲望與動力,從而在更深層面上刻畫人物靈魂的卑瑣。典型作品《肥皂》:主人公潛意識的活動,看到一個賣身葬母的女子,起了不潔的念頭。從這種細節(jié)揭露了他雖然道貌岸然,滿嘴仁義道德,內心其實很骯臟。他們還是一群虛偽的人。另外,從文章風格來說,《彷徨》中的作品不僅使用白描,還加入了諷謔的筆法,如《離婚》等。喜劇性描寫,冷冷的喜劇,這是彷徨中的新特點。第二類主要寫現(xiàn)代知識分子,有《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祝福》。第一人稱敘述,其中都出現(xiàn)了新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都接受了啟蒙思想的熏陶,但這些覺醒者在四周黑暗力量的圍攻下,紛紛出現(xiàn)了精神上的崩潰,出現(xiàn)了精神危機。看不到社會和個人的生活出路所在,陷入頹唐和絕望中?!对诰茦巧稀贰ⅰ豆陋氄摺返任囊灾R分子為主人公。《祝?!反嬖跀⑹稣摺拔摇?,是作品的重要人物,包含了對啟蒙知識分子自身的批判。魯迅態(tài)度:無限同情,他們遭遇的精神危機和困境,同樣是魯迅自己的危機和困境,他們感同身受。但魯迅否認了他們的個人選擇。他們的頹唐或復仇都不可取,因此魯迅在同情同時,包含批評之意。對這批知識分子精神困境的刻畫,目的在于從中尋找到新的出路。第二類作品,是彷徨中最有特色的作品,也最重要,明顯和吶喊中的有所區(qū)別?!豆陋氄摺芬?、人物形象魏連殳:殳為古代攻城的工具?!赌印分杏小斑B殳戰(zhàn)法”?!局C音】未連殳——殳單獨使用沒有威力,沒有連在一起,本身有孤獨的意思。他是魯迅小說中一系列孤獨者形象的總結。從狂人到夏瑜,N先生(頭發(fā)的故事)到瘋子(長明燈),人物構成了一個孤獨者的形象。他帶有自己的影子。“其實魏連殳就是寫自己。”形象描寫:和魯迅相似。他有魯迅的影子。另外,他也有魯迅好友范愛農的影子。《范愛農》作品收入《朝花夕拾》。兩人的經歷相似,特別是范愛農失業(yè)后。魏連殳的形象糅合了魯迅自己和范愛農的經歷、感受體驗而創(chuàng)造出的人,具有很大代表性,代表現(xiàn)代知識分子中一類人,他們在鐵屋子中率先醒來,但在這社會是另類,遭到排擠、四處碰壁,最后等待他們的只有崩潰毀滅。二、什么造成了他的孤獨?黑暗現(xiàn)實的壓迫,社會現(xiàn)實太黑暗、沉默、保守。魏連殳本人卻有很獨立,有見解有原則,不肯輕易屈服,他們必然和社會現(xiàn)實構成巨大沖突。在報紙上發(fā)表不合時宜的議論,終于遭到排擠,社會的黑暗使其陷入孤獨中。但不僅僅只有這一方面。社會的原因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是,他的孤獨是他親手造成。如何理解?由于痛恨黑暗現(xiàn)實,這種痛恨使其疏遠一切,疏遠了自己故鄉(xiāng),也疏遠了自己所愛的祖母。這樣的有意疏遠使其成為了沒有根的人。故鄉(xiāng)象征了人的過去、家園,使我們生命中的過去和來源,也是精神情感的最終依托。但當魏連殳和故鄉(xiāng)情感紐帶隔斷,生命中出現(xiàn)空洞,需要為自己生活找到理由。祖母去世,世界上似乎無人愿意他活著,生存的意義成了問題。還有,為什么活著?活著是要找到目的的,愿意為之而活著的人。必須找到理由。一開始,填補空洞的是孩子。但魏連殳相信,孩子總是好的,因他當看到孩子,表情變化,他們環(huán)境交換,所以他認為無論現(xiàn)狀多么壞,將來總是有希望的,只要有孩子,將來總歸有希望,孩子代表將來和希望,魏連殳將全部希望寄托在這一地方。魯迅進化論思想的殘余?!段覀冊鯓幼龈赣H》體現(xiàn)他引誘為本的思想。“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幸福度日?!彪m然提出這種思想,其實他從來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者,他不會無條件相信未來一定是美好光明的。《狂人日記》最后,“救救孩子”(省略號使其微弱無力)。狂人的出現(xiàn):小孩和大人相同的表情。環(huán)境能使人污染的。小孩和大人都是吃人的人??袢巳沼浿?,魯迅已經表露了自己矛盾的看法。孤獨者中,思想上的矛盾再次暴露。敘述者“我”看來,在孩子的本性中,已經有了壞的根苗,否定了將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的樂觀。這一席話對魏連殳來說是很大打擊,因此他很氣憤,頓時“不理他了”。魏連殳的氣憤可以理解,如果孩子本性中有壞的根苗,他長大后必然變壞,也就是說所謂將來其實毫無希望,這種社會現(xiàn)狀永無改變可能。如果承認“我”的說法,魏連殳全部生存意義和根據(jù)沒有了,因此他不能接受。但現(xiàn)實給他上了生動一課。三個月后,他和我說:【細節(jié)】小孩拿著盧葉,對自己喊“殺!”。它證實了魏連殳先前關于孩子天真的想法,只是一種天真美麗的幻想。此時他對世界、生活、未來的信心發(fā)生了動搖。此后,果然往反方向發(fā)展。隨著生活日漸窘困,那些圍在身邊的小孩子現(xiàn)在都躲得遠遠的,說明他將未來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夢想徹底破滅。支撐他活下去的原因只有仇恨,他“偏要為不愿我活下去的人活下去”,向敵人、世界“復仇”。《墳·題記》:“給我的敵人增添一點缺陷?!币虼耍`反自己的意愿當了顧問,對孩子的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將其當成動物一樣戲耍,以此向世界復仇,表達他對世界的輕蔑和嘲弄。但這樣的復仇無意義,對世界起不了正面作用,反而給他帶來更大傷害,人格分裂。肉身存在,似乎獲得了現(xiàn)世的榮耀,阿諛之輩圍著他傳,但他的心在滴血,他的靈魂死去。肉身和靈魂、外在行動和內在思想的分裂,給他帶來了巨大痛苦。更具諷刺的是,他向世界的復仇證明是沒用的,沒傷害到敵人,卻到了他所憎惡的人的歡迎。魏連殳剩下的最后的復仇手段:毀滅自己。將肉身作為毀滅對象,加速死亡,以肉身之死加速,但最后一擊未能取勝,還是失敗的,通過其尸身的表現(xiàn):一場鬧劇。尸身被穿上軍裝【原文】。對死后的尸身描寫滑稽可笑,因此他的死作為復仇手段完全落空,其尸身反而成為點綴品,被他所憎惡的社會秩序所征用。因此,他的復仇完全失敗,獨具諷刺意味這是從愛到憎恨,同情到輕蔑的轉變過程。原本他有愛有希望,對弱小者有同情,轉變?yōu)楹?,生存的正面意義逐漸流失。當他將仇恨作為生存下去的力量時,人生已經被扭曲。造成悲劇性結局原因:外部黑暗現(xiàn)實包圍、自己的責任也有。他對世界的一種態(tài)度本身有問題:因為對現(xiàn)實懷著憎惡,因此對身邊的世界和人們保持距離感。和世界有意識疏離。這使他和世界難以建立有機的活躍的聯(lián)系。無論是他對世界的愛還是對世界的恨,都是極端片面的,一個到另一個極端,對現(xiàn)實和人性缺乏理性全面認識。從此角度,孤獨者的命運是他造成的。但他對此沒有意識,他認為孤獨是他的命,將責任推卸給社會,是他認識的局限性。小說例證:對祖母的態(tài)度。對祖母,他保持著疏離態(tài)度。他不能理解祖母。他說:“他的祖母將一生縮在眼前,親手造成了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闭J為是他親手造成的,其實他也是如此。自己造就的獨頭繭,將自己裹在里面總結:對世界的拒絕不等于有了拒絕他的理由,而是要進入現(xiàn)實和他搏斗,這才是更可取的態(tài)度。魏連殳的孤獨是必然。一、如何克服孤獨?“走”是對孤獨的克服。故事中有魯迅對人生的經驗和思考,但魏連殳的形象不是魯迅自我寫照,不能將魯迅和他劃等號。魯迅對他確實抱有同情,但更多是對他的批判。通過敘述者形象實現(xiàn),關注小說第一人稱敘述者“我”,是唯一能理解魏連殳的人,因為他們遭遇相似。和他相比,“我”更沉穩(wěn),他善于控制情緒,當他陷入困窘,我能通過自嘲消解壓力,我的冷靜和克制體現(xiàn)在他對魏連殳故事的敘述上。雖然他同情其遭遇,但敘述小說克制,沒有放縱情感,有意識保存敘述距離感。意味著他在同情魏連殳遭遇同時,表面了自己和他的差異性。自己不能完全認同其態(tài)度,這種差異性是通過兩個人的辯論展開。關于孩子本性的爭論:魏認為孩子好,我認為孩子有壞根苗,兩人不歡而散。三個月后兩個人想法轉變。我的態(tài)度改變:“環(huán)境教壞了”,而這是之前魏連殳說的,此時我來說,表示他對魏連殳的安慰,未嘗卻不是他的真實想法。承認人的本性中有壞的根源,同時承認環(huán)境的壞影響。因此,我的看法是帶有辯證性的。我勸魏連殳,他把人間看得太壞,親手造成了獨頭繭,將自己裹在里面。魏連殳片面極端,但我的看法帶有辯證性。我這么說不是要完全否定魏連殳,其實他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認同。但我的話指出了另一種理解現(xiàn)實的可能性,因此魏連殳和我之間的對話關系構成,兩種聲音互相辯駁,其中一種宣稱孩子代表希望時,另一種聲音提醒,這希望不牢靠;一種聲音表達對世界的絕望時,另一種聲音說不必如此絕望。兩種聲音其實都是同時存在魯迅內心,此起彼伏,代表心靈的兩個不同側面,都是真實的。總體看,我的聲音占有上風,總對魏連殳補充、糾偏,是理性的糾偏,有意識克服衛(wèi)的聲音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當然,這也是試圖說服自己,克服孤獨的努力。敘述者我和魏連殳之間的差異性到后面愈發(fā)彰顯。小說第四部份后面,我“漸漸忘卻魏連殳,面貌也不時常出現(xiàn),但當?shù)貓蠹埳铣3霈F(xiàn)”,“不知怎的,雖然因此記起,面貌卻逐漸模糊【代表有意識將其遺忘,表面兩者之間的距離和差異】,然而似乎和我越加密切起來【這種聯(lián)系可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感到自己的莫名其妙的不安和輕微震顫【可能變成另一個魏連殳的自我反省和警惕】。”敘述者我對魏連殳經歷的認識有了清醒的自我意識,針對魏連殳同時指向自己。忘卻是無意識的,但他已經意識到魏連殳是另一個自我,而不是外在的一個他。當我獲得了這樣的意識,魏連殳的影子就不能從自己身上驅除。我和魏連殳朝夕相伴,難以分離【不安的來源】。第五段的景物描寫:暗示決斷時刻的來臨。“月亮的冷靜清輝”象征理性。孤獨者中月亮出現(xiàn)的隱喻性。第三節(jié)末尾,我和魏連殳夜談后辭別出門,“圓月已經升在中天了”,暗示思想的明澈。通過與魏連殳的對談,我的思想逐漸變得明朗。此時已經種下了我和他選擇上分道揚鑣的種子。小說最后,我的行動:“快步走著,從沉重的東西中沖出”,聯(lián)想到小說開頭,魏連殳“像一匹狼一樣長嚎”,但不意味著他擺脫不了魏連殳的宿命。他的長嚎不等于他認同魏連殳,不等于他也將踏上其道路,這是通過最后一段最后一節(jié)表示?!拜p松坦然”表達他擺脫了宿命的怪圈,得到了解脫。“潮濕的石路”容易滑倒,和魏連殳走不同道路也很困難,可能在中途滑倒。但有明亮月光照耀,在石板路上走,是無大礙的。走的行為代表不平息的行動。走的特殊意義。雖然并不明確方向和目標,但作為一種行動,總是對停滯的現(xiàn)狀的反抗,也是克服孤獨絕望的方式。同樣,在酒樓上的結尾,也有“走”的意象。我和呂偉甫分手后沿著相反方向走,意味著兩者選擇道路不同?!半m有寒風雪片在臉上,反而讓他感到爽快?!薄昂L雪片”象征環(huán)境險惡,反而激起反抗者更大的快意?!白摺钡囊庀蟮姆磸统霈F(xiàn),代表魯迅獨特的人生哲學?!叭松L途的兩大難關:歧途和窮途?!睂Ω掇k法:走!“碰到歧途,選一條可以走的路走;碰到窮途,不放在沒有路的刺蓯里姑且走走。但我也并未碰到全是荊棘而沒有路的地方?!濒斞笀猿忠宰咦鳛榉纯构陋毥^望的方式,堅持走就是堅持行動,就不會陷入歧途的孤獨和窮途的絕望。然而如果沒有方向感,也不行。一生在尋找方向,方向不明確時,唯一的選擇是向前走去?!秱拧穼懹?925年:唯一一篇以愛情為主題小說。敘述方式:強烈抒情色彩,內心獨白,在小說中別具一格主題:對涓生子君的愛情悲劇的描寫,寫出了在一個無愛的世界里,愛情必然遭到毀滅的悲劇。作品在魯迅小說中難以理解。造成理解困難:敘述。微妙而多義一、敘述聲音:注意隱含作者和敘述者之間的關系。隱含作者:美國文學理論家布斯在《修辭學》中提出的概念——潛在與小說世界中的作者的替身,作者的第二自我,存在于小說中,不能將其與作者本人等同。因為一個作者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替身,但在一個作品中,只有一個隱含作者,魯迅作品也是如此。傷逝和阿Q中是不同的。對作品理解的錯誤來自于將作者和隱含作者等同。有的因作品譴責作者,是錯誤理解。隱含作者不等同于敘述者。敘述者講述故事,作品中可能有多個敘述者,如《狂人日記》的兩個敘述者,狂人和“余”。現(xiàn)代小說中,采用多個敘述者的方式流行。如??思{的《喧嘩與騷動》,不同敘述者敘述同一時間點的故事,取得眾生喧嘩的效果,但作品中的隱含作者只能有一個。在小說中隱含作者,傳遞作者的價值判斷,隱含作者的態(tài)度和判斷很大程度影響對作品的感知和看待方式。隱含作者的聲音表達了對敘事者聲音的質疑和否定傷逝的敘述者:涓生。作品的主題是涓生手記,以手記方式呈現(xiàn)其內心獨白。但在其中,存在隱含作者,雖然沒明確獻身,但通過小說敘述看出他隱約存在,揣測他的基本判斷。標題:【郜元寶】不和諧、古典意味和情感。但“涓生的手記”和古雅不相稱,副標題的作用:提供旁觀視角。使涓生的強烈主觀性敘述被擺在被審視的客體位置上。同時提醒讀者,關于故事的所有敘述,是涓生的個人敘述,其可信度要讀者自己判斷。否則,喪失旁觀位置。顯示了隱含作者和敘述者的差異和距離。隱含作者并不完全認可涓生的敘述,對涓生的敘述聲音含有批判、質疑。在小說中,隱含作者的聲音通過涓生敘述內在的矛盾、斷裂和盲點而顯示出來。作品的抒情語調強烈,在其他作品罕見。行文方式也有獨特性:其他敘述語言節(jié)制而干凈,但這里他的情感不節(jié)制、放縱,語句冗長,造成模仿效果,模仿受到五四熏陶的文藝青年腔調,造成反諷效果。文學性強的抒情片段,給人以過于雕琢的感覺。給人以做作不自然的感覺。從敘述的抒情筆調看到反諷效果。通觀作品,在涓生貌似誠懇的聲音中,始終存在反諷。開頭:【敘事者】不能夠寫下悔恨和悲哀。但在后面,指出其實他寫下悔恨和悲哀,其實他并不能。如果把“能夠”和“為自己為子君”聯(lián)系,“如果我能夠”的表述構成了對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的行為的質疑,暗示了他的懺悔不是為子君也不能為自己。因為子君是被犧牲者,生者的墜毀對死者無意義。涓生的悔恨缺乏對自我的徹底反省,反而充斥了對子君的誤解。小說結尾,明確認為它寫下悔恨和悲哀是給子君送葬,“葬在遺忘中”,他表達悔恨是希望將子君徹底遺忘,而不是活在愛和希望中。因此這是他對自我的開脫;為自己:涓生的意識中,就是為了遺忘,為了遺忘是向新的生路跨出去的第一步,這是他意識層面的認為;無意識層面,是在為自己辯護,實際上是讀者所看到的。涓生的敘述充斥了對自我的辯解,將責任推在子君和社會頭上。而他的責任只在于他說了真話,他將不愛的真實告訴了子君,只是告訴的時機不對。從涓生的敘述看出,涓生對造成愛情悲劇的原因遠遠不深刻。對自我的反省和檢討不徹底。從這場悲劇中引出的教訓是錯誤的。小說結尾:極端錯誤的,認為自己只是因為說了真話所以引起了悲劇。新的生路以說謊和遺忘作為前提,將真實藏在心里不說出來,是錯誤的。因此他所謂懺悔不能達到真正為自己的目的,只是更大的自我欺騙、自我開脫和解脫。用這種說法欺騙自己,從根本上自我辯解只能起到欺騙的效果。不能為自己開脫,將“能夠”和后面“為自己和子君”聯(lián)系,表達了隱含作者的判斷。從開頭簡單的一句話,看到了敘述者和隱含作者聲音之間的差異性。在這種貌似平淡的一句話中,包含了反諷的張力。在小說中類似表達多,是這篇小說造成理解困難的主要原因,始終包含了內在張力。女性主義批評視角的引入提供了研究《傷逝》敘述的另一個視角。傷逝中敘述者的聲音是典型的男性話語。許多評論者指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如何簽訂股權融資合同及相關內容
- 浙江國企招聘2025嘉興桐鄉(xiāng)市部分國有企業(yè)公開招聘4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浙江寧波洞橋環(huán)保有限公司招聘4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紡織工程師考試的邏輯分析與試題及答案
- 紡織行業(yè)市場調查試題及答案
- 青海禁毒專干試題及答案
- 團建餐飲合同協(xié)議書
- 地板合同協(xié)議書
- 2024年冷氣(N2)推進系統(tǒng)項目投資申請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商標轉讓合同協(xié)議書
- 《2023中國會議統(tǒng)計分析報告》
-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護理
- The three wishes課外閱讀故事(說課稿)-2022-2023學年英語五年級上冊
- SHL7.0-1.09570-AⅡ熱水鍋爐設計-畢業(yè)論文
- 《伊利乳業(yè)集團企業(yè)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對策分析案例(論文)10000字》
- DB65T 2283-2005新疆平原楊樹人工林二元立木材積表
- 生產過程時間組織教材
- 2023年副主任醫(yī)師(副高)-急診醫(yī)學(副高)考試歷年高頻考點真題附帶含答案
- 三晶8000B系列變頻器說明書
- 2022屆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中考二模化學試題
- 2023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競賽英語口語項目方案申報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