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史介紹_第1頁
北京大學校史介紹_第2頁
北京大學校史介紹_第3頁
北京大學校史介紹_第4頁
北京大學校史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大學校史介紹北京大學校史介紹北京大學校史介紹北京大學校史介紹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北京大學校史介紹清朝:京師大學堂(1898-1912年)京師大學堂,最高學府“太學”的學統(tǒng)。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及國民政府時期:1912-1937年)(北京大學校史介紹)

辛亥革命后,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嚴復出任校長。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箲?zhàn)時期: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37-1946年)

1938年局勢動蕩,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校遷址云南昆明,并定校名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與楊振寧是聯(lián)大畢業(yè)的。四、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立北京大學(1946-1949年)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大學(1949年至今)

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的法、文、理科院系均并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土、建四系合并到清華大學,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學。北大從沙灘紅樓遷校址于被中共解散的原燕京大學的校址,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大學?,F(xiàn)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五四大街29號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后啟動了“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慶典禮上的致辭宣布開拓985工程。

燕園簡史

北大的校園又稱燕園,建立在“九大園林”基礎上:勺園

歷史上,這里曾是一片荒地,明代書法家米萬鐘在此修建了一處園林。取“海淀一勺”之意,所以被起名為勺園。暢春園

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清代,康熙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蔚秀園

其初為圓明園附園,稱“含芳園”。咸豐八年(1858年)轉賜醇親王奕譞,御書“蔚秀園”。承澤園

當年曾被譽為京西五大邸園之一。原來和鏡春園同屬春熙園,是圓明園附屬園林之一。乾隆年間,被賜予駕前寵臣和珅為園,成為淑春園的一部分。鏡春園

未名湖畔,曾是春熙園的一部分,是圓明園附屬園林之一。嘉慶七年春熙園的東部改為鏡春園,被賜予了莊靜公主。朗潤園

原名“春和園”,曾是圓明園的附屬園之一,賜給奕欣始稱朗潤園。載濤對保護園中文物做出了巨大貢獻。

圖書館

簡介原為京師大學堂藏書樓。西樓建于1975年,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由香港實業(yè)家李嘉誠先生捐資興建的新館(東樓)落成,在建筑規(guī)模上成為亞洲第一大高校圖書館。鄧小平同志親自為圖書館題寫?zhàn)^名“北京大學圖書館”,江澤民同志為北京大學圖書館題詞“百年書城”。

藏書到2011年底,總、分館文獻資源累積量約1,100余萬冊(件)。其中紙質藏書800余萬冊,各類數(shù)據(jù)庫、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和多媒體資源約300余萬冊?,F(xiàn)有古籍150萬冊,其中善本書17萬冊,金石拓片約24000種,56000份,絕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拓片,其數(shù)量居全國前列。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北大清華校史介紹)

著名館長著名學者李大釗于1918年至1921年任圖書部主任。他主張各類圖書兼容,中外文化并存。與此同時(1917-1918年),毛澤東也曾擔任過北京大學圖書部助理員。

博雅塔

簡介博雅塔原是一座水塔,仿照通州燃燈塔,下部為須彌座。高三十七米,十三級,內中空,有旋梯,井深64尺,時噴水高于地面十余尺,除基座外全是用鋼筋水泥建筑,建于1924年,初為燕京大學提供生活用水。(北京大學校史介紹)

命名主要由當時學校哲學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JamesPorter捐資興建,1930年前,燕京大學校內的文物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故取名“博雅”

特色為維護燕園結構布局,北京大學的任何一個新建的建筑物都不能比博雅塔高。

3.未名湖

簡介在清朝是圓明園附屬的和珅花園淑春園中人工湖。形狀呈U形。未名湖湖水面積約30000平方米,合45畝。該湖以前靠萬泉河供水,目前靠人工蓄水。冬天冰期為滑冰場。

淑春園未名湖一帶在清朝屬于淑春園的一部分,乾隆將該園賜給他的寵臣和珅。

軼聞該湖由國學大師錢穆命名為未名湖。由于大家爭論不定,便只好用“未名”二字為校園中的那一泓湖水命名。未名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包含名字沒有定論,一個是北大包容的精神。

未名湖景區(qū)

花神廟,斯諾墓

花神廟即慈濟寺,后來毀于大火,現(xiàn)在僅存一座廟門立于未名湖畔有點景的妙用。而當年正殿的舊址,就是今天斯諾墓所在的地方。

四扇屏

圓明園“夾鏡鳴琴”的遺物,原遺于民主樓西北邊草叢中。燕大建校時發(fā)現(xiàn),就被安放于未名湖的北岸。

抗日聯(lián)絡點:位于未名湖西南方向,校景亭近旁,是一個不起眼的土丘。石舫

乾隆皇帝把與圓明園最近的淑春園賞給寵臣和珅。和珅便在此興建園林風景。因為孟子曾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痹诜饨〞r代,石舫僅供皇家享用。和珅在院子里修建石舫,這在封建王朝時代里就是“逾制”,有殺頭之罪,因此嘉慶皇帝在宣判和珅罪行中便有這一條。后來此院被嘉慶皇帝賞賜給了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他的兒子因為攀上了皇親,卻可以名正言順地享用這些“僭侈逾制”之物了。石舫立有四條石屏,刻有詩文“畫舫平臨蘋岸闊,飛樓俯瞰柳蔭多,夾鏡光澄風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翻尾石魚

翻尾石魚位于未名湖西岸附近的湖中,是圓明園中長春園“西洋樓”“諧奇趣”景觀的遺物。圓明園大劫后,被朗潤園的主人載濤買下運到朗潤園。燕京大學1930班學生畢業(yè)時將石魚買來送給母校。文革期間被推入水中,1981年夏天抽干湖水才終于重見天日,但破損。

校景亭

位于北京大學德齋(紅一樓)北部土山上,北面俯臨紅湖,原名翼然亭,是燕園里最古老的一座亭子。此亭是昔日名園鳴鶴園中一座最大的方亭,得名于乾隆詩賦,后險遭英法聯(lián)軍摧毀。燕大遷來以后,對翼然亭進行了修整,并在亭內彩繪燕園校景十二幅。鐘亭、蔡元培像

鐘亭坐落在未名湖西岸的小土山上,狀如六角,內有一鐘。北面臨湖,正對翻尾石魚,南面土山腳下就是乾隆詩碑,詩碑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與李大釗像一起落成于1982年10月15日)。原為水師報時的大銅鐘,后一度作為學校報時用。(北京大學校史介紹)

德才均備體健全

德、才、均、備四齋為原燕大男生宿舍樓,成兩組品字形,與南邊湖山背后原燕大女生宿舍樓群(現(xiàn)一至六院)遙相呼應。體、健、全三齋則為原教工宿舍樓?!绑w齋”和“健齋”坐落在“德才均備”四齋的東面,

“健齋”緊挨著“體齋”。

“全齋”在前六齋東北面。德齋(紅一樓),現(xiàn)在是北大的宣傳部、組織部、發(fā)展規(guī)劃部、計委等單位的辦公室;才齋(紅二樓),現(xiàn)在是北大的研究生院;均齋(紅三樓),現(xiàn)在是北大的科研部、社科部、產(chǎn)業(yè)部、科技開發(fā)部、國內合作部等單位的辦公室;備齋(紅四樓),現(xiàn)在是北大教務部和繼續(xù)教育部的辦公室。體、健二齋現(xiàn)作為國際訪問學者的公寓,全齋則作為國際數(shù)學研究中心。

西門景區(qū)

校友門

西校門,是燕京大學校友于1926年集資修建的校門,所以又稱為校友門。當時門正中懸掛著由蔡元培先生手書的“燕京大學”四字匾額。1952年,北京大學遷入燕園以后,門正中也換上了根據(jù)毛澤東主席在1950年給北大校徽親筆題字放大而成的“北京大學”的匾額。校門左右兩側還有一對原燕京大學于1924年從民間購得的石獅。校友橋:西校門內一座精心鏤雕鏤的石橋,由校友所捐,名校友橋。華表

歷史這兩座華表原是圓明園安佑宮中的遺物,據(jù)有關資料推斷,這兩座華表至遲建于乾隆七年(1742)。1925年燕京大學建校舍時,只從圓明園運來了三根,第四根卻被運到城里,1931年曾橫臥在天安門前道南。當北京圖書館建文津新館時,欲將燕大多余的一根華表搬走與天安門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對,不料搬運時陰錯陽差,結果使得燕大和北圖的華表皆不成對。望天吼華表頂端有一只神奇動物名稱“望天吼”。放在皇宮門里的華表這一動物朝北稱“望君出”,宮門內華表上這一動物朝南稱“望君歸”。今天,這對華表為北大校園增添幾分神圣和莊重。

.辦公樓,外文樓,化學北樓,大銀杏

辦公樓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樓”,是燕京大學早期主體建筑之一,曾定名為“貝公樓”,以紀念對匯文大學堂及燕京大學卓有貢獻的學者辦公樓曾是司徒雷登辦公室,也是負責鐘亭的校工周大爺每天的出發(fā)點。現(xiàn)在,辦公樓一樓是黨委和校長辦公室各個下屬單位的辦公室,二樓就是“辦公樓禮堂”和校長、黨委書記辦公室。辦公樓前的巨大銀杏,位于西門右望,辦公樓前的右華表處,已有百年以上。外文樓原名M樓,化學北樓原名S樓。后經(jīng)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倡議,改“M”樓為“穆”樓,“S”樓為“適”樓,“貝公”樓為“辦公”樓,其他建筑也一律賦以中國名稱。現(xiàn)在定名如上。

塞萬提斯像、智慧之樹、校史館

(北京大學校史介紹)塞萬提斯像矗立在北大勺園荷花池北側的草地上,校史館的西南方。

塞萬提斯曾在《堂吉訶德》第二部的獻詞中幻想過堂吉訶德到中國的情形。1986年北京市與西班牙馬德里市結為姊妹城市,之后,馬德里市政局特意復制矗立在該市區(qū)廣場的塞萬提斯像,贈送給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決定將它安放在北京大學校園。

勺園故址:即西側門大荷塘,另一邊是一大片樹林子。向南,通往北京大學的學生生活區(qū)。18.俄文樓、南北閣、李大釗像

俄文樓當時被稱為“課室樓”,是學生上課的地方,南、北閣分別叫甘德閣和麥風閣,北邊的麥風閣為音樂教室和男女學生活動室,南邊的甘德閣當時作為女部的辦公樓使用。俄文樓前有一株元寶楓,還有一座由77、78級學生捐資鑄建的李大釗先生的半身青銅雕像。南北閣(建于1924年)位于俄文樓前,正對著李大釗銅像,是一對成方形(北大建筑一般成長方形)的“孿生”式建筑,與俄文樓組成了一個品字形的獨立單元。相傳是司徒雷登思念遠在大洋彼岸的兩個女兒而建。

1983年,七九級的學生捐款在俄文樓與南北二閣之間辟建了一個小型的園林景區(qū)。

宿舍附近及東門

靜園、六院、爬山虎

在俄文樓和南北閣之南,靜園草坪兩側,分別是三座中國傳統(tǒng)式的小型庭院,合稱六院,曾是女生宿舍。六院與二體構成品字形,分局中軸南北。這里與清華一樣都有過“開放日”的傳統(tǒng)?,F(xiàn)在,六院是文科院系辦公室,靜園則是戶外素拓的好地方。

百周年紀念講堂

80年代之前的北大,圖書館前有大草坪、柿子林、三角地、大飯廳等。大草坪上常有清北兩校的吉他手相互切磋,后來因為圖書館擴建而消失;柿子林的廉價圖書、大飯廳的廉價舞會,則因為百年講堂的興建而消失;三角地則被廣告鋪滿。

當然,緊鄰三角地的百周年紀念講堂,也營造起硬地廣場的交往空間,夜夜上演經(jīng)典,是大型活動的舉辦地。理科樓群:

北大校園東西臨成府路新建的教學樓群,是現(xiàn)代式樣的多層建筑。

(碑)

振興中華碑:由1980級學生捐贈,與體育振興有關。

乾隆詩碑:其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中間夾著一條小徑,通向未名湖。

梅石碑:原為圓明園遺物,后被移入中山公園。上刻江南奇石“青蓮朵”(現(xiàn)位于中山公園內),記述了一段上啟南宋、下至乾隆的梅枯、石駐、碑續(xù)的佳話。(北京大學校史介紹)

西南聯(lián)大紀念碑:1946年3月2日,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決定在原址立碑紀念。1946年5月4日,聯(lián)大師生舉行了“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揭幕式。后南開、清華、北大(1989年5月4日揭幕)先后復制原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