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和分類的臨床意義課件_第1頁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和分類的臨床意義課件_第2頁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和分類的臨床意義課件_第3頁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和分類的臨床意義課件_第4頁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和分類的臨床意義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參考值(參考區(qū)間)

白細胞計數(shù):成人:4×109/L~10×109/L;

兒童:5×109/L~12×109/L

初生兒:15×109/L~20×109/L。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一、參考值(參考區(qū)間)

白細胞計數(shù):返回上一頁下一1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參考值

百分率(%)濃度數(shù)(×109/L)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0.04~0.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7

嗜酸性粒細胞0.5~50.05~0.5

嗜堿性粒細胞0~10~0.1

淋巴細胞20~400.8~4

單核細胞3~80.12~0.8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參考值2絕對值的計算方法某種細胞絕對值=白細胞總數(shù)×該種細胞%

例:某患者WBC為4×109/L;D.C中Nc為60%,求該患者中性粒細胞濃度數(shù)(絕對值)?解:絕對值=4×109×60%

=2.4×109/L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絕對值的計算方法某種細胞絕對值=白細胞總數(shù)×該種細胞%返回上3二、生理變化

年齡日間變化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妊娠與分娩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二、生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4二、生理變化年齡因素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二次交叉。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二、生理變化年齡因素返回上一頁下一頁5二、生理變化日間變化

活動進食后較高下午高于上午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

當劇烈運動、劇痛和情緒激動時,可引起白細胞顯著增加。妊娠與分娩

妊娠期白細胞常輕度增加。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有產后感染的可能。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二、生理變化日間變化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妊娠與分娩返回上一頁6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病理增多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病理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7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需要專用稀釋液破壞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急性感染兒童:5×109/L~12×109/L色的均勻體,吞噬細胞常脹大,其本身的核被中性粒細胞有嚴重核象左移;解:絕對值=4×109×60%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參考值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長期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病等。其他:如淋巴網(wǎng)細胞瘤,脾切除術后和某些轉移癌等可見嗜堿粒細胞增多。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長期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病等。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2.嗜酸性粒細胞消失表示病情險惡的征兆。乙肝、麻疹等,無并發(fā)癥時均可見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40%)

(1)相對增多:即每升血液中淋巴細胞濃度數(shù)不增加,因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使淋巴細胞分類計數(shù)百分率相對增高。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妊娠與分娩當劇烈運動、劇痛和情緒激動時,可引起白細胞顯著增加。日間變化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

急性細菌性感染和化膿性炎癥

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感染等、其白細胞總數(shù)的增高視感染范圍,嚴重程度及機體反應性如何而有所不同。

常見疾病有肺炎、丹毒、猩紅熱、敗血癥、白喉、蘭尾炎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需要專用稀釋液破壞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三、8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急性中毒急性藥物及農藥中毒如安眠藥、有機磷等中毒;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及汞、鉛中毒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9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急性大出血內臟(肝、脾等)破裂或宮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大量血細胞破壞、此時白細胞可迅速增高,達20×109/L,且出現(xiàn)于血紅蛋白降低之前。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10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嚴重的組織損傷

如嚴重燒傷、較大手術后、心肌梗死等均可見白細胞增多,并可借此來區(qū)別心肌梗死與心絞痛。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11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

白血病及惡性腫瘤常見于急性、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12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傳染病理化損傷血液病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傳染病返回上一頁下一頁13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傳染病某些革蘭陰性桿菌如傷寒、副傷寒感染和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麻疹等,無并發(fā)癥時均可見白細胞減少。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傳染病返回上一頁下一頁14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某些理化損傷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或應用、接觸某些化學藥物、抗癌藥物、有毒物質,如晚期或嚴重的苯、鉛、砷、汞等中毒。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某些理化損傷返回上一頁15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可<1×109/L。分類時呈淋巴細胞相對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某些血液病返回上一頁下16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脾功能亢進腫大的脾臟中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破壞過多的白細胞及分泌過多的脾素滅活了促進粒細胞生成的某些因子。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脾功能亢進返回上一頁下17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自身免疫性疾?。?/p>

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粒細胞破壞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自身免疫性疾?。悍祷厣弦?8嗜酸粒細胞增多與減少1.嗜酸粒細胞增多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皮膚病傳染病腫瘤血液病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增多與減少1.嗜酸粒細胞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19嗜酸粒細胞增多與減少

2.嗜酸粒細胞減少由于嗜酸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率較低,故其減少意義不大,在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時由于它抑制組胺合成可間接導致嗜酸粒細胞減少。急性傳染病的早期亦常見減少。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增多與減少2.嗜酸粒細胞減少返回上一20嗜堿粒細胞增多

1.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堿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

2.嗜堿粒細胞性白血病:此病罕見嗜堿粒細胞增多,多為稚型

3.其他:如淋巴網(wǎng)細胞瘤,脾切除術后和某些轉移癌等可見嗜堿粒細胞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堿粒細胞增多1.慢性粒細胞性白血?。菏葔A粒細胞增21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等。白細胞計數(shù):血液病腫大的脾臟中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破壞過多的白細胞及分泌過多的脾素滅活了促進粒細胞生成的某些因子。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二次交叉。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常見疾病有肺炎、丹毒、猩紅熱、敗血癥、白喉、蘭尾炎等。紅斑狼瘡(LE)細胞的形成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需要專用稀釋液破壞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由于嗜酸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率較低,故其減少意義不大,在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時由于它抑制組胺合成可間接導致嗜酸粒細胞減少。急性感染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有產后感染的可能。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有產后感染的可能。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109/L及>80%;內臟(肝、脾等)破裂或宮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大量血細胞破壞、此時白細胞可迅速增高,達20×109/L,且出現(xiàn)于血紅蛋白降低之前。例:某患者WBC為4×109/L;急性感染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某些感染如結核、傷寒、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及某些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

1.淋巴細胞增多(>40%)

(1)相對增多:即每升血液中淋巴細胞濃度數(shù)不增加,因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使淋巴細胞分類計數(shù)百分率相對增高。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22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

1.淋巴細胞增多(>40%)

(2)絕對增多是指淋巴細胞濃度數(shù)和分數(shù)數(shù)都增多,可見于:

①某些傳染?、谀承﹤魅静〉幕謴推诤湍I移植術后發(fā)生排異反應時。③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時淋巴細胞均增高。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1.淋巴細胞增多(>40%)

23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

2.淋巴細胞減少(<20%)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長期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病等。此外,各種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均可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少。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2.淋巴細胞減少(<20%)返回上一頁下24單核細胞增多

1.某些感染如結核、傷寒、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及某些急性感染的恢復期。

2.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等。

3.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單核細胞增多1.某些感染如結核、傷寒、亞急25預后良好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或稍高中性粒細胞略有增高核象輕度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較輕,機體抵抗力強,預后良好。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預后良好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正?;蛏愿叻祷厣弦豁撓乱豁?6病情較重征兆中性粒細胞>10×109/L

核象出現(xiàn)中度左移及毒性變化嗜酸性粒細胞消失表示病情較重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病情較重征兆中性粒細胞>10×109/L返回上一頁下一頁27病情險惡的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109/L及>80%;感染嚴重時白細胞不增高反而降低;中性粒細胞有嚴重核象左移;嗜酸性粒細胞消失表示病情險惡的征兆。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病情險惡的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28或應用、接觸某些化學藥物、抗癌藥物、有毒物質,如晚期或嚴重的苯、鉛、砷、汞等中毒。妊娠與分娩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109/L及>80%;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枸椽酸三鈉可防止血液凝固。嗜酸性粒細胞消失表示病情險惡的征兆。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可<1×109/L。常見于急性、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色的均勻體,吞噬細胞常脹大,其本身的核被過敏性疾病三、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②某些傳染病的恢復期和腎移植術后發(fā)生排異反應時。(1)觀察急性傳染病的預后。計數(shù)遵循白細胞計數(shù)的基本原則。單核細胞3~80.嗜酸性粒細胞0.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內,常含有抗細胞核的抗體(屬于IGG),在體內它可使受累的白細胞核的DNA解聚,核溶解和破壞,失去原有的致密結構而變得模糊,形成一種圓形云霧狀的均勻物質,稱之為均勻體。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血液病感染已被清除征兆

單核細胞逐漸增多;嗜酸性粒細胞重新出現(xiàn)或上升;中性粒細胞核象左移減輕;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消失表示感染已被清除。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或應用、接觸某些化學藥物、抗癌藥物、有毒物質,如晚期或嚴重的29重慶藥劑學校臨床檢驗教研室須建制作多媒體教學中心張曉輝返回上一頁下一頁重慶藥劑學校臨床檢驗教研室須建制作返回上一頁下一頁30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原理】用嗜酸粒細胞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shù)破壞其紅細胞和部分其他白細胞,將嗜酸粒細胞顆粒染色,充入計數(shù)池內,計數(shù)一定體積內嗜酸粒細胞,經(jīng)換算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粒細胞數(shù)。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原理】返回上一頁下一頁31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試劑成分的作用1.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2.甘油可防止乙醇揮發(fā)。3.碳酸鉀可促進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溶解并增加嗜酸粒細胞對染料的著色力。4.枸椽酸三鈉可防止血液凝固。5.伊紅可使嗜酸性顆粒染橘紅色。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試劑成分的作用返回上一頁下一頁32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臨床意義

1.參考區(qū)間:

0.05×109/L~0.5×109/L(50/μl~500/μl)。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臨床意義返回上一頁下一頁33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2.臨床應用(1)觀察急性傳染病的預后。(2)觀察大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后。(3)腎上腺皮質功能和腦垂體前葉功能測定(減數(shù)試驗)。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2.臨床應用返回上一頁下一頁34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等。05×109/L~0.多媒體教學中心張曉輝②某些傳染病的恢復期和腎移植術后發(fā)生排異反應時。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二次交叉。嗜堿粒細胞性白血?。捍瞬『币娛葔A粒細胞增多,多為稚型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嗜酸性粒細胞0.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百分率(%)濃度數(shù)(×109/L)妊娠期白細胞常輕度增加。某種細胞絕對值=白細胞總數(shù)×該種細胞%例:某患者WBC為4×109/L;因此.發(fā)現(xiàn)LE細胞,發(fā)現(xiàn)LE細胞尚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抗核抗體檢查才能確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7白血病及惡性腫瘤白細胞計數(shù):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典型的紅斑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

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需要專用稀釋液破壞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鏡下嗜酸粒細胞顆粒染橘紅色,有立體感,殘存的中性粒細胞顆粒不受色。計數(shù)遵循白細胞計數(shù)的基本原則。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35返回上一頁下一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36紅斑狼瘡(LE)細胞的形成

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內,常含有抗細胞核的抗體(屬于IGG),在體內它可使受累的白細胞核的DNA解聚,核溶解和破壞,失去原有的致密結構而變得模糊,形成一種圓形云霧狀的均勻物質,稱之為均勻體。均勻體可同時吸引數(shù)個吞噬細胞于其周圍,形成花形細胞簇,也有的均勻體游離存在于血液中,最后被一個中性粒細胞吞噬而成為紅斑狼細胞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紅斑狼瘡(LE)細胞的形成在系統(tǒng)性紅37返回上一頁下一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38LE細胞的形成需要的條件:患者特有的抗細胞核抗體受損或退變的細胞核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細胞返回上一頁下一頁LE細胞的形成需要的條件:患者特有的抗細胞核抗體返回上一頁下39三、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

典型的紅斑狼瘡細胞是在一個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亦可為單核細胞。但罕見)中吞噬了1至數(shù)個圓形或橢圓形呈云霧狀的、染成淡紅色的均勻體,吞噬細胞常脹大,其本身的核被擠在一邊,僅在均勻體周圍可看到少許細胞質。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

典型的紅斑返40五、臨床意義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LE細胞陽性率一般為70%~90%。通常在活動期容易找到,在緩解期不易找到,使用激素治療后常消失,病情嚴重者,在骨髓、血液、胸腹水的直接涂片中,亦可找到LE細胞。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硬皮病以及活動性肝炎等,亦可發(fā)現(xiàn)LE細胞。因此.發(fā)現(xiàn)LE細胞,發(fā)現(xiàn)LE細胞尚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抗核抗體檢查才能確診。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五、臨床意義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LE細胞陽性率一般41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42看一看:有無LE細胞?插入LE細胞與果餡細胞的照片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看一看:有無LE細胞?插入LE細胞與果餡細胞的照片返回上一頁43再見!胡建新再見!胡建新44慢性粒細胞性白血?。菏葔A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兒童:5×109/L~12×109/L患者特有的抗細胞核抗體典型的紅斑(50/μl~500/μl)。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7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7感染嚴重時白細胞不增高反而降低;白血病及惡性腫瘤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急性中毒(50/μl~500/μl)。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慢性粒細胞性白血?。菏葔A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1)觀察急性傳染病的預后。解:絕對值=4×109×60%妊娠期白細胞常輕度增加。(2)觀察大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后。二、生理變化

年齡日間變化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妊娠與分娩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慢性粒細胞性白血?。菏葔A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二、生理變45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某些理化損傷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或應用、接觸某些化學藥物、抗癌藥物、有毒物質,如晚期或嚴重的苯、鉛、砷、汞等中毒。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某些理化損傷返回上一頁46嗜堿粒細胞增多

1.慢性粒細胞性白血?。菏葔A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

2.嗜堿粒細胞性白血病:此病罕見嗜堿粒細胞增多,多為稚型

3.其他:如淋巴網(wǎng)細胞瘤,脾切除術后和某些轉移癌等可見嗜堿粒細胞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堿粒細胞增多1.慢性粒細胞性白血?。菏葔A粒細胞增47單核細胞增多

1.某些感染如結核、傷寒、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及某些急性感染的恢復期。

2.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等。

3.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單核細胞增多1.某些感染如結核、傷寒、亞急48病情險惡的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109/L及>80%;感染嚴重時白細胞不增高反而降低;中性粒細胞有嚴重核象左移;嗜酸性粒細胞消失表示病情險惡的征兆。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病情險惡的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49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試劑成分的作用1.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2.甘油可防止乙醇揮發(fā)。3.碳酸鉀可促進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溶解并增加嗜酸粒細胞對染料的著色力。4.枸椽酸三鈉可防止血液凝固。5.伊紅可使嗜酸性顆粒染橘紅色。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試劑成分的作用返回上一頁下一頁50返回上一頁下一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51感染嚴重時白細胞不增高反而降低;中性粒細胞有嚴重核象左移;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有產后感染的可能。某些理化損傷枸椽酸三鈉可防止血液凝固。急性傳染病的早期亦常見減少。色的均勻體,吞噬細胞常脹大,其本身的核被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颊咛赜械目辜毎丝贵w(50/μl~500/μl)。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7急性大出血感染嚴重時白細胞不增高反而降低;1至數(shù)個圓形或橢圓形呈云霧狀的、染成淡紅淋巴細胞增多(>40%)

(1)相對增多:即每升血液中淋巴細胞濃度數(shù)不增加,因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使淋巴細胞分類計數(shù)百分率相對增高。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粒細胞破壞增多。均勻體可同時吸引數(shù)個吞噬細胞于其周圍,形成花形細胞簇,也有的均勻體游離存在于血液中,最后被一個中性粒細胞吞噬而成為紅斑狼細胞。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粒細胞破壞增多。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單核細胞3~80.中性粒細胞核象左移減輕;三、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

典型的紅斑狼瘡細胞是在一個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亦可為單核細胞。但罕見)中吞噬了1至數(shù)個圓形或橢圓形呈云霧狀的、染成淡紅色的均勻體,吞噬細胞常脹大,其本身的核被擠在一邊,僅在均勻體周圍可看到少許細胞質。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感染嚴重時白細胞不增高反而降低;三、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

52一、參考值(參考區(qū)間)

白細胞計數(shù):成人:4×109/L~10×109/L;

兒童:5×109/L~12×109/L

初生兒:15×109/L~20×109/L。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一、參考值(參考區(qū)間)

白細胞計數(shù):返回上一頁下一53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參考值

百分率(%)濃度數(shù)(×109/L)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0.04~0.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7

嗜酸性粒細胞0.5~50.05~0.5

嗜堿性粒細胞0~10~0.1

淋巴細胞20~400.8~4

單核細胞3~80.12~0.8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參考值54絕對值的計算方法某種細胞絕對值=白細胞總數(shù)×該種細胞%

例:某患者WBC為4×109/L;D.C中Nc為60%,求該患者中性粒細胞濃度數(shù)(絕對值)?解:絕對值=4×109×60%

=2.4×109/L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絕對值的計算方法某種細胞絕對值=白細胞總數(shù)×該種細胞%返回上55二、生理變化

年齡日間變化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妊娠與分娩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二、生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56二、生理變化年齡因素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二次交叉。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二、生理變化年齡因素返回上一頁下一頁57二、生理變化日間變化

活動進食后較高下午高于上午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

當劇烈運動、劇痛和情緒激動時,可引起白細胞顯著增加。妊娠與分娩

妊娠期白細胞常輕度增加。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有產后感染的可能。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二、生理變化日間變化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妊娠與分娩返回上一頁58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病理增多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病理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59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需要專用稀釋液破壞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急性感染兒童:5×109/L~12×109/L色的均勻體,吞噬細胞常脹大,其本身的核被中性粒細胞有嚴重核象左移;解:絕對值=4×109×60%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參考值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長期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病等。其他:如淋巴網(wǎng)細胞瘤,脾切除術后和某些轉移癌等可見嗜堿粒細胞增多。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長期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病等。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2.嗜酸性粒細胞消失表示病情險惡的征兆。乙肝、麻疹等,無并發(fā)癥時均可見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40%)

(1)相對增多:即每升血液中淋巴細胞濃度數(shù)不增加,因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使淋巴細胞分類計數(shù)百分率相對增高。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妊娠與分娩當劇烈運動、劇痛和情緒激動時,可引起白細胞顯著增加。日間變化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

急性細菌性感染和化膿性炎癥

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感染等、其白細胞總數(shù)的增高視感染范圍,嚴重程度及機體反應性如何而有所不同。

常見疾病有肺炎、丹毒、猩紅熱、敗血癥、白喉、蘭尾炎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需要專用稀釋液破壞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三、60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急性中毒急性藥物及農藥中毒如安眠藥、有機磷等中毒;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及汞、鉛中毒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61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急性大出血內臟(肝、脾等)破裂或宮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大量血細胞破壞、此時白細胞可迅速增高,達20×109/L,且出現(xiàn)于血紅蛋白降低之前。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62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嚴重的組織損傷

如嚴重燒傷、較大手術后、心肌梗死等均可見白細胞增多,并可借此來區(qū)別心肌梗死與心絞痛。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63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

白血病及惡性腫瘤常見于急性、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病理性變化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64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傳染病理化損傷血液病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傳染病返回上一頁下一頁65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傳染病某些革蘭陰性桿菌如傷寒、副傷寒感染和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麻疹等,無并發(fā)癥時均可見白細胞減少。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傳染病返回上一頁下一頁66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某些理化損傷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或應用、接觸某些化學藥物、抗癌藥物、有毒物質,如晚期或嚴重的苯、鉛、砷、汞等中毒。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某些理化損傷返回上一頁67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可<1×109/L。分類時呈淋巴細胞相對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某些血液病返回上一頁下68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脾功能亢進腫大的脾臟中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破壞過多的白細胞及分泌過多的脾素滅活了促進粒細胞生成的某些因子。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脾功能亢進返回上一頁下69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

自身免疫性疾?。?/p>

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粒細胞破壞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自身免疫性疾?。悍祷厣弦?0嗜酸粒細胞增多與減少1.嗜酸粒細胞增多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皮膚病傳染病腫瘤血液病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增多與減少1.嗜酸粒細胞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71嗜酸粒細胞增多與減少

2.嗜酸粒細胞減少由于嗜酸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率較低,故其減少意義不大,在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時由于它抑制組胺合成可間接導致嗜酸粒細胞減少。急性傳染病的早期亦常見減少。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增多與減少2.嗜酸粒細胞減少返回上一72嗜堿粒細胞增多

1.慢性粒細胞性白血?。菏葔A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

2.嗜堿粒細胞性白血?。捍瞬『币娛葔A粒細胞增多,多為稚型

3.其他:如淋巴網(wǎng)細胞瘤,脾切除術后和某些轉移癌等可見嗜堿粒細胞增多。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堿粒細胞增多1.慢性粒細胞性白血?。菏葔A粒細胞增73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等。白細胞計數(shù):血液病腫大的脾臟中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破壞過多的白細胞及分泌過多的脾素滅活了促進粒細胞生成的某些因子。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二次交叉。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常見疾病有肺炎、丹毒、猩紅熱、敗血癥、白喉、蘭尾炎等。紅斑狼瘡(LE)細胞的形成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需要專用稀釋液破壞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由于嗜酸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率較低,故其減少意義不大,在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時由于它抑制組胺合成可間接導致嗜酸粒細胞減少。急性感染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有產后感染的可能。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有產后感染的可能。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109/L及>80%;內臟(肝、脾等)破裂或宮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大量血細胞破壞、此時白細胞可迅速增高,達20×109/L,且出現(xiàn)于血紅蛋白降低之前。例:某患者WBC為4×109/L;急性感染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理變化某些感染如結核、傷寒、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及某些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

1.淋巴細胞增多(>40%)

(1)相對增多:即每升血液中淋巴細胞濃度數(shù)不增加,因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使淋巴細胞分類計數(shù)百分率相對增高。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74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

1.淋巴細胞增多(>40%)

(2)絕對增多是指淋巴細胞濃度數(shù)和分數(shù)數(shù)都增多,可見于:

①某些傳染?、谀承﹤魅静〉幕謴推诤湍I移植術后發(fā)生排異反應時。③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時淋巴細胞均增高。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1.淋巴細胞增多(>40%)

75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

2.淋巴細胞減少(<20%)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長期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病等。此外,各種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均可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少。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2.淋巴細胞減少(<20%)返回上一頁下76單核細胞增多

1.某些感染如結核、傷寒、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及某些急性感染的恢復期。

2.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等。

3.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單核細胞增多1.某些感染如結核、傷寒、亞急77預后良好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或稍高中性粒細胞略有增高核象輕度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較輕,機體抵抗力強,預后良好。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預后良好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正?;蛏愿叻祷厣弦豁撓乱豁?8病情較重征兆中性粒細胞>10×109/L

核象出現(xiàn)中度左移及毒性變化嗜酸性粒細胞消失表示病情較重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病情較重征兆中性粒細胞>10×109/L返回上一頁下一頁79病情險惡的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109/L及>80%;感染嚴重時白細胞不增高反而降低;中性粒細胞有嚴重核象左移;嗜酸性粒細胞消失表示病情險惡的征兆。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病情險惡的征兆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80或應用、接觸某些化學藥物、抗癌藥物、有毒物質,如晚期或嚴重的苯、鉛、砷、汞等中毒。妊娠與分娩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值明顯增高分別>20×109/L及>80%;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X線、鐳照射等;枸椽酸三鈉可防止血液凝固。嗜酸性粒細胞消失表示病情險惡的征兆。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可<1×109/L。常見于急性、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色的均勻體,吞噬細胞常脹大,其本身的核被過敏性疾病三、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②某些傳染病的恢復期和腎移植術后發(fā)生排異反應時。(1)觀察急性傳染病的預后。計數(shù)遵循白細胞計數(shù)的基本原則。單核細胞3~80.嗜酸性粒細胞0.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內,常含有抗細胞核的抗體(屬于IGG),在體內它可使受累的白細胞核的DNA解聚,核溶解和破壞,失去原有的致密結構而變得模糊,形成一種圓形云霧狀的均勻物質,稱之為均勻體。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理變化血液病感染已被清除征兆

單核細胞逐漸增多;嗜酸性粒細胞重新出現(xiàn)或上升;中性粒細胞核象左移減輕;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消失表示感染已被清除。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或應用、接觸某些化學藥物、抗癌藥物、有毒物質,如晚期或嚴重的81重慶藥劑學校臨床檢驗教研室須建制作多媒體教學中心張曉輝返回上一頁下一頁重慶藥劑學校臨床檢驗教研室須建制作返回上一頁下一頁82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原理】用嗜酸粒細胞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shù)破壞其紅細胞和部分其他白細胞,將嗜酸粒細胞顆粒染色,充入計數(shù)池內,計數(shù)一定體積內嗜酸粒細胞,經(jīng)換算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粒細胞數(shù)。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原理】返回上一頁下一頁83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試劑成分的作用1.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2.甘油可防止乙醇揮發(fā)。3.碳酸鉀可促進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溶解并增加嗜酸粒細胞對染料的著色力。4.枸椽酸三鈉可防止血液凝固。5.伊紅可使嗜酸性顆粒染橘紅色。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試劑成分的作用返回上一頁下一頁84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臨床意義

1.參考區(qū)間:

0.05×109/L~0.5×109/L(50/μl~500/μl)。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臨床意義返回上一頁下一頁85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2.臨床應用(1)觀察急性傳染病的預后。(2)觀察大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后。(3)腎上腺皮質功能和腦垂體前葉功能測定(減數(shù)試驗)。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2.臨床應用返回上一頁下一頁86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等。05×109/L~0.多媒體教學中心張曉輝②某些傳染病的恢復期和腎移植術后發(fā)生排異反應時。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二次交叉。嗜堿粒細胞性白血?。捍瞬『币娛葔A粒細胞增多,多為稚型乙醇為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其濃度以30%~35%較為合適。嗜酸性粒細胞0.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百分率(%)濃度數(shù)(×109/L)妊娠期白細胞常輕度增加。某種細胞絕對值=白細胞總數(shù)×該種細胞%例:某患者WBC為4×109/L;因此.發(fā)現(xiàn)LE細胞,發(fā)現(xiàn)LE細胞尚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抗核抗體檢查才能確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7白血病及惡性腫瘤白細胞計數(shù):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均可增高。典型的紅斑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

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需要專用稀釋液破壞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鏡下嗜酸粒細胞顆粒染橘紅色,有立體感,殘存的中性粒細胞顆粒不受色。計數(shù)遵循白細胞計數(shù)的基本原則。返回上一頁下一頁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骨髓增生異87返回上一頁下一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88紅斑狼瘡(LE)細胞的形成

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內,常含有抗細胞核的抗體(屬于IGG),在體內它可使受累的白細胞核的DNA解聚,核溶解和破壞,失去原有的致密結構而變得模糊,形成一種圓形云霧狀的均勻物質,稱之為均勻體。均勻體可同時吸引數(shù)個吞噬細胞于其周圍,形成花形細胞簇,也有的均勻體游離存在于血液中,最后被一個中性粒細胞吞噬而成為紅斑狼細胞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紅斑狼瘡(LE)細胞的形成在系統(tǒng)性紅89返回上一頁下一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90LE細胞的形成需要的條件:患者特有的抗細胞核抗體受損或退變的細胞核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細胞返回上一頁下一頁LE細胞的形成需要的條件:患者特有的抗細胞核抗體返回上一頁下91三、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

典型的紅斑狼瘡細胞是在一個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亦可為單核細胞。但罕見)中吞噬了1至數(shù)個圓形或橢圓形呈云霧狀的、染成淡紅色的均勻體,吞噬細胞常脹大,其本身的核被擠在一邊,僅在均勻體周圍可看到少許細胞質。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三、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

典型的紅斑返92五、臨床意義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LE細胞陽性率一般為70%~90%。通常在活動期容易找到,在緩解期不易找到,使用激素治療后常消失,病情嚴重者,在骨髓、血液、胸腹水的直接涂片中,亦可找到LE細胞。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硬皮病以及活動性肝炎等,亦可發(fā)現(xiàn)LE細胞。因此.發(fā)現(xiàn)LE細胞,發(fā)現(xiàn)LE細胞尚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抗核抗體檢查才能確診。返回上一頁下一頁五、臨床意義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LE細胞陽性率一般93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94看一看:有無LE細胞?插入LE細胞與果餡細胞的照片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看一看:有無LE細胞?插入LE細胞與果餡細胞的照片返回上一頁95再見!胡建新再見!胡建新96慢性粒細胞性白血?。菏葔A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兒童:5×109/L~12×109/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