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閱讀_第1頁
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閱讀_第2頁
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閱讀_第3頁
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閱讀_第4頁
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閱讀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閱讀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閱讀xxx公司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閱讀文件編號:文件日期:修訂次數(shù):第1.0次更改批準(zhǔn)審核制定方案設(shè)計,管理制度文言文小故事七年級適用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1、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nóng)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田中有株)一天,一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兔走觸株,折勁而死)從此,那個農(nóng)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當(dāng)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2、“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3、注釋耕——耕田種地。耕者,耕田的人,農(nóng)民。株——樹木砍伐后,露出地面的樹根。走——跑的意思。頸——脖頸,就是脖子釋——釋放,把東西從手里放下來的意思。冀——音計,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農(nóng)具,就是犁耙。4、評故事包含著兩種意義,既諷刺了懶漢思想,也批判了經(jīng)驗(yàn)主義。這告訴我們,切不可把偶然的僥幸作為做事的根據(jù),如果抱著僥幸的心理,片面地憑著老經(jīng)驗(yàn)去辦事,一般是不會成功的。拔苗助長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1、[注釋]①閔(mǐn)——同“憫”,擔(dān)心,憂慮。長(zhǎng)——生長,成長,揠(yà)——拔。②芒芒然——疲倦的樣子。③病——精疲力盡,是引申義。④予——我,第一人稱代詞.⑤趨——快走。往——去,到..去。⑥槁(gǎo)——草木干枯。⑦非徒——非但。徒,只是。⑧其人——他家里的人。2、譯文: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guī)椭f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rèn)為養(yǎng)護(hù)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愿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3、文章批評了哪兩種人說說這則語言的現(xiàn)實(shí)意義一個是比較懶的人,另一個是急于求成的人?,F(xiàn)實(shí)意義就是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自有它的規(guī)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dá)"。4、成語-揠苗助長【發(fā)音】yàmiáozhùzhǎng【釋義】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后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近義詞】欲速不達(dá)【反義詞】放任自流、循序漸進(jìn)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1、注釋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的新鄭縣。且置——且,將要。置,購買。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計算、測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家具。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罷——罷了,完結(jié)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jīng)解散。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2、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jīng)選好了一雙鞋,想比比大小,發(fā)現(xiàn)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于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別人知道后對他說:“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腳試一試呢”他固執(zhí)地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边@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shí)際出發(fā),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3、給加點(diǎn)字注音并解釋.[1]先自度其足度[2]吾忘持度度[3]寧信度度(1)duó(第2聲)(2)dù(第四聲)(3)同(2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币蝗松呦瘸?,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1、祠——音詞,祠堂,封建社會中祭祀祖宗或先賢、烈士的地方。這里是祭祀的意思。舍人——部屬,在自己手下辦事的人。卮——音之,古代飲酒用的器皿。固——固然,本來的意思。安——文言疑問詞,怎么、怎樣的意思。亡——不存在,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戰(zhàn)國策——我國一部古書的名稱。原來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記載我國戰(zhàn)國時代謀士和說客的政治活動及其言辭。西漢人劉向?qū)⑦@些材料進(jìn)行了整理和校訂,按照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國排列起來,一共編成三十三卷,簡稱《國策》。2、點(diǎn)評:畫蛇添足;諷刺了那些做事自作聰明,多此一舉的人.3、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后,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有余。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殼,右手繼續(xù)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壺?fù)屵^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么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那個給蛇添腳的人終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壺酒??讨矍髣Τ擞猩娼撸鋭ψ灾壑袎嬘谒?,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注釋】1.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2.自--從。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4.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5.是--這兒。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嗎?惑,迷惑,糊涂?!安灰唷?。。。。。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7.墜--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9.若--如果。10.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11.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12.求--找翻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jìn)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jīng)走(行駛)了很遠(yuǎn),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jìn)。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guī)鄭人買履【反義詞】看風(fēng)使舵、見機(jī)行事刻舟求劍的意思: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知變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yīng)當(dāng)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于這種變化的需要。濫竽充數(shù)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②為王吹竽,宣王悅③之,廩食④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⑤一一聽之,處士逃."[注釋]①宣王——齊國國君②竽(yú)——古代樂器名,象現(xiàn)在的笙(shēng)。③必——一定,必須④處士——古代稱有學(xué)問、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這里帶有嘲諷意味。請——請求。⑤說——同“悅”。⑥廩食(bǐngsì)以數(shù)百人等——待遇跟那幾百人一樣。廩食,官府供食。廩:糧倉。食,供養(yǎng)、給..吃。以,同“與”。等,相同。⑦立——繼承了王位[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yǎng)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繼位。閔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蒙混一時,但是無法蒙混一世,他們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yàn),終究會露出馬腳的。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fù)而走,則鐘大不可負(fù);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咀⑨尅竣俜妒现鲆病妒鲜谴呵锬┢跁x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lián)合打敗后,逃在齊國。亡,逃亡。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③負(fù)——背著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況(huàng)然——形容鐘聲。⑥遽(jǜ)——急速。⑦惡——害怕⑧?!闹嚒咀g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jī)偷了一口鐘,準(zhǔn)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后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fā)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繼續(xù)敲。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涂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窘x詞】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盜鈴掩耳【反義詞】開誠布公【燈謎】聆【提示】: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yàn)槟愣伦《渚拖Я?;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yàn)槟汩]上了眼睛就不復(fù)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shí)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tài)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南轅北轍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行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

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yuǎn)耳。今王動欲成霸王,欲舉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yuǎn)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字詞解釋】1.駕:車2.善:技術(shù)好,善于御:車夫3.中道:半路反:反通“返”返回。4.去:彈下身上的塵土5.數(shù):幾個,幾樣6.用:盤纏7.為:為什么8.舉:舉動信:信用9.廣:擴(kuò)大尊:提高10.王:指建立王業(yè)11.恃:依仗12.方:正在13.之:到14.奚:為何15.焦:打皺申:通“伸”,理平16.大行:大路,寬闊的道路17.“離王愈遠(yuǎn)耳”“王”wàng稱霸【譯文】國君魏安厘王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fēng)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fèi)多著呢?!矣纸o他指明,路費(fèi)多也不濟(jì)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fèi)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再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yuǎn)?!闭f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yè),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quán)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己國家大、兵力強(qiáng),動不動進(jìn)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yè)的目標(biāo)越來越遠(yuǎn)!”【寓意】“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澳限@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jié)果離目標(biāo)越來越遠(yuǎn)。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zhǔn)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南轅北轍說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合實(shí)際情況。鷸蚌相爭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注釋】①選自《戰(zhàn)國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種軟體動物,有兩扇橢圓形硬殼,可以開合。③曝(p)):曬,這里指蚌上河灘曬太陽。④鷸(y));鳥名,常在水邊捕吃魚、蟲、貝類。⑤鉗(qi2n):夾住。⑥喙(hu@):鳥類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鷸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曬太陽,一只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卑鲆矊栒f:“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jié)果都被漁夫毫不費(fèi)力地抓住了?!驹⒁狻俊耳柊鱿酄帯分v的是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quán)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鉆空子?!窘x詞】兩虎相斗【反義詞】和衷共濟(jì)、同舟共濟(jì)狐假虎威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⒉恢F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狐假虎威)假:假借,憑借。狐貍假借老虎的威風(fēng)去嚇唬其它野獸。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去欺壓別人。(虎求百獸而食之)求:尋求,尋找。(子無敢食我也)子:你。無:不。(天帝使我長百獸)使,長(zhang):使:派遣。同“掌”,掌管。(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然:對的,正確的。遂:前進(jìn),前往。(故遂與之行)遂:于是。(獸見之皆走)走:逃跑。(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畏:害怕。譯文: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一只)狐貍。狐貍說:“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來掌管百獸的,現(xiàn)在你吃掉我,就是違背天帝的命令。(如果)你認(rèn)為我的(話)不誠實(shí),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隨在我后面,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rèn)為(狐貍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rèn)為(它們)是害怕狐貍。【道理】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借著權(quán)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借著職務(wù)上的權(quán)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同時也說明凡事應(yīng)開動腦筋,不能盲信盲從,否則,就會鬧出笑話。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笆恰保ù~:這)(2)獸見之皆走?!白摺保ㄌ优埽?)天帝使我長百獸?!伴L”讀zhǎng。“長”,就是“首領(lǐng)”的意思。是名詞動用,“當(dāng)首領(lǐng)”。翻譯:“天帝已經(jīng)命令我做百獸之王了。”【近義詞】仗勢欺人、狗仗人勢、狐虎之威【反義詞】獨(dú)步天下、獨(dú)擅勝場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窘忉尅竣贋椋╓éi)——做、制造。木蘭—一1種木紋很細(xì)的香木。柜——這里指匣子。②桂、椒——有芳香味的植物。③綴(zhuì)——連結(jié)、裝飾。④玫瑰(méigui)——一種美麗的玉石,美玉。⑤輯——通假字,通“緝”,連綴。羽翠(yǔcuì)——翠鳥的羽毛。⑥櫝(dú)——小匣。還——退回。⑦鬻(yù)——賣。⑧飾——裝飾。⑨已——用【翻譯】楚國有一個(商)人把他的珍珠賣給鄭國的人,(珠寶)是用木蘭樹的木制的盒子裝,用桂椒來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點(diǎn)綴其上,用美玉點(diǎn)飾,用翠鳥的羽毛裝飾(盒子)。鄭國的人買了這個盒子卻把珠寶還給了商人。這可以說是善于賣盒子了,卻不能說善于賣珍珠。形容目光短淺,取舍不當(dāng)?shù)娜??!驹⒁狻?、人的眼睛只盯著那只精美的盒子,結(jié)果卻丟掉了真正有價值的寶珠??梢姡鍪裁词虑槎家智逯鞔?,否則就會象這位“買櫝還珠”的鄭人那樣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當(dāng)?shù)纳凳聛?。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與矛者①,譽(yù)之曰②:“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庇肿u(yù)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虎埽骸耙宰又葑又?,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俄n非子難一》[【注釋】①鬻(yù)——賣。②譽(yù)——贊美。③陷——攻破。這里是刺透的意思。④或曰——有的人說。5莫不——沒有不6應(yīng)——回答7或——有人8“譽(yù)之曰”的之:代詞,指代盾9“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詞,無義10“吾盾之堅”的之:同上11堅——堅固12以——用13俄而——然后14莫能——沒有能寓意:說話辦事要說實(shí)話,辦實(shí)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不然吃虧的是自己?!咀g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庇挚渌拿f:“我的矛很銳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有人質(zhì)問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jié)果會怎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窘x詞】相互抵觸前后抵觸【反義詞】天衣無縫自圓其說無懈可擊兩小兒辯日[1]孔子?xùn)|游,見兩小兒辯斗[2],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yuǎn)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yuǎn),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6]日中則如盤盂(yú)[7],此不為遠(yuǎn)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8],及其日中如探湯[9],此不為近者熱而遠(yuǎn)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0]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11]多知[12]乎?”注釋: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2、辯斗:辯論,爭論。

3、以:認(rèn)為。4、去:離。5、日中:正午。6、及:到。

7、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8、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9、探湯:把手伸向熱水里。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10、決:判斷。11、汝:你。12、知:通“智”。譯文:孔子到東方游歷,路遇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一個小孩兒說:“我認(rèn)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太陽運(yùn)行到中午時就離人遠(yuǎn)了。”另一個小孩兒認(rèn)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yuǎn),而太陽遠(yuǎn)行到中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yuǎn)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jìn)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yuǎn)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故事蘊(yùn)含的道理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rèn)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dú)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xué)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xué)習(xí)是無止境的。程門立雪[1]楊時見程頤于洛[2]。時蓋[3]年四十矣。一日見[4]頤,頤偶瞑坐[5],時與游酢[6]侍立[7]不去。頤既覺[8],則門外雪深一尺矣。注釋

1.洛,洛陽。2.蓋,大約,大概。3.見:拜見。4.瞑坐:打瞌睡。5、游酢(音zuò):人名,是楊時的同學(xué)。6.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7.頤既覺:已經(jīng)睡醒。故事人物了解:程頤(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陽人。學(xué)者稱伊川先生,與其兄被合稱為“二程”,他被稱為“小程”。北宋儒家學(xué)者,著名哲學(xué)家,北宋理學(xué)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2、楊時,北宋著名理學(xué)家,號龜山,曾受業(yè)于程灝、程頤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學(xué)傳入福建,開創(chuàng)理學(xué)的“道南系”。被尊為“閩學(xué)鼻祖”。~楊時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xué)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jīng)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jīng)一尺多深了。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一)孟母戒子(《韓詩外傳》)孟子少時,誦(1),其母方織。孟子輟然(2)中止,乃復(fù)進(jìn)。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fù)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fù)讠宣矣。[注釋](1)[誦]背誦。少(sh4o):小時候。③輟(chu^)然:突然停止的樣子。輟:中止。④諠(xu1n):因?yàn)榉中亩z忘。⑤裂其織:割斷她自己織的布??棧哼@里指織的布。⑥戒:警告。⑦自是:從此。1、解釋各組中加點(diǎn)的詞的含義。①孟子輟然中止()②呼而問之:“何為中止?”()處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義詞填在下面的橫線上。①失:()②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A、呼而問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見之D、自是之后[閱讀提示]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遺忘,使孟子從此養(yǎng)成了嚴(yán)謹(jǐn)治學(xué)的態(tài)度,長大后終于成為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譯文:孟子年少的時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織布。孟子(受她的影響)突然停止,過了一會兒便繼續(xù)背誦下去。(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孟母知道他是因?yàn)榉中亩z忘了書中的內(nèi)容,(于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么要在中間停頓”

孟子回答說:“書中有些地方忘記了,后來又記起來了。”(這時)孟母拿起刀割斷了織布,用這來告誡孟子學(xué)習(xí)不能半途而廢。從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遺忘書中的內(nèi)容了。

啟發(fā):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學(xué)習(xí)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適當(dāng)?shù)姆绞剑詡魃斫?,事半功?。(二)鐵杵磨針[選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注釋](1)[媼]ǎo,年老的婦女。(2)[卒]完成。1、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成()去()方()欲()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問之,曰:“欲作針?!保ǎ?)學(xué)而時習(xí)之()(3)一日曝書畫,牧童見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3、翻譯文中橫線的句子。[閱讀提示]后人所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即指此事。只要堅持不懈,即可創(chuàng)佳績。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做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里磨一根鐵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么。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崩畎资煮@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xiàn)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鑿壁偷光(《西京雜記》)匡衡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3),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而問衡,衡曰:“原得主人書遍讀之?!敝魅烁袊@,資(4)給以書,遂成大學(xué)(5)。[注釋](1)[逮]及。(2)[穿壁]在墻上找洞。(3)[文不識]姓文名不識。(4)[資]借。(5)[大學(xué)]大學(xué)問家。1、解釋文中加點(diǎn)的詞。而()大姓()償()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A、鄰舍有燭而不逮。B、匡衡勤學(xué)而無燭。C、與其傭作而不求償。D、學(xué)而時習(xí)之。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A、以書映光而讀之。B、資給以書。C、非學(xué)無以致疑。D、以此戒之。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5、由本文而來的一個形容勤學(xué)的成語是,再寫出三個由勤學(xué)故事而來的成語:.【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xué),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xiāng)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锖饩偷剿胰プ龉凸ぃ植灰獔蟪?。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敝魅寺犃?,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xué)問家。(四)螳螂捕蟬(《說苑》)吳王欲伐荊(1),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3)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wù)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注釋](1)[吳王欲伐荊]吳王,指吳王闔閭;荊,楚國。(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國王的侍從官;少孺子,年輕人。(3)[懷丸操彈]藏著子彈拿著彈弓。(4)[委身曲附]彎曲著身體,屈著前肢。(5)[務(wù)欲]一心想要。(6)[前利]眼前的利益。1、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伐()旦()子()延()2、在文中找出與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意義相同的詞,并寫出相應(yīng)的句子。(1)則懷丸操彈于后園。字:句:()(2)如是者三旦。字:句:()3、為下列句子補(bǔ)出省略的成分。(1)[]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2)[]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4、填空。(1)《螳螂捕蛇》寫了和兩種動物,告訴人們的道理是:(2)《螳螂捕蟬》寫了、和等幾種動物,告訴人們的道理是:5、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閱讀提示]本文通過年輕的侍從官給吳王講的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凡事須瞻前顧后,全面權(quán)衡,千萬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卻身后的禍患。吳王要進(jìn)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進(jìn)諫,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后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吳王知道后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

少孺子回答道:“園子里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著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蟬,而不知黃雀在它身傍。黃雀伸著頭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張開的彈丸。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處,而不顧身后隱藏著禍患啊!”吳王說:“您說得好??!”于是停止用兵。(五)鸚鵡滅火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后數(shù)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碧焐窦胃?,即為滅火。1.解釋加點(diǎn)字詞:集輒去遙足云2.翻譯劃線句:雖知不能救,然嘗僑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3.鸚鵡具有怎樣的精神文中鸚鵡的哪些舉動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

寓意:盡心盡力去做看似無用的事情,而以誠心感動了他人并得到幫助。這則寓言高度贊揚(yáng)了珍視友誼,為友誼寧肯獻(xiàn)出生命的無私精神譯文

有只鸚鵡飛到別的山頭上住下,那里的禽獸都喜歡它。鸚鵡自己想:(在這里)雖然很愉快,但是不能久留,便離開了。幾月以后那山中發(fā)生大火,鸚鵡遙遙望見,就飛到有水的地方把自己羽毛沾濕了,然后飛去灑在火上。天神說:“你雖然有好的愿望,(但這幾滴水)對你的心意來說能稱得上什么呢”

(鸚鵡)回答說:即使明知不可能(滅火),然而我曾寄住在這山中,禽獸都好好待我,都成了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見到他們受(火災(zāi)之)苦!”天神贊揚(yáng)鸚鵡的行為并十分受感動,于是就替(鸚鵡)滅火。(六)割肉相啖齊之好勇者,其一人居?xùn)|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飲乎?”觴數(shù)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為?于是具染而已③。”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無勇。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②革:更,另。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這里;染,調(diào)味用的豆醬。在這里置辦點(diǎn)豆醬就可以了。1.解釋加點(diǎn)字詞:其涂姑子2.“觴”在句子“引觴滿酌”中作本義講,但在文中“觴數(shù)行”一句中詞性發(fā)生了改變,3.文中表明作者態(tài)度的一句話是:4.聯(lián)系生活實(shí)際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這一話題談一點(diǎn)感想。齊國有兩個自吹為勇敢的人,一個住在城東,一個住在城西,有一天兩人在路上突然遇到。一個說:“難得見面,我們姑且去喝酒吧?!薄靶小?。幾巡酒后,一人說:“要吃肉嗎”另一人說:“你是肉;我是肉。那么還要另外找肉干什么”于是就準(zhǔn)備豆豉醬,互相割肉吃,直到死才停止。要是像這樣也算勇敢的話,還不如不勇敢。我們做人要做一個有思想、有作為的人,不要盲目追求勇敢或做沒有意義的盲目崇拜,否則會鬧出笑話,嚴(yán)重的話還可能會受到傷害,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七)歧路亡羊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仆)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奔确矗瑔枺骸矮@羊乎?”曰:“亡之矣?!痹唬骸稗赏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保ā读凶印ふf符》)1.解釋下面加點(diǎn)的“之”字。(1)楊子之鄰人亡羊之:(2)又請楊子之豎追之之:2.補(bǔ)出省略成分。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翻譯。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4.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2分)楊子的鄰居丟失了羊,于是率領(lǐng)他的朋友,還請楊子的童仆一起追趕。楊子說:“呵!丟一只羊,干嗎要這么多人去追”鄰居說:“岔路很多?!辈痪没貋砹?,楊子問:“找到羊了嗎”回答:“掉了?!眴枺骸霸趺磿亍被卮穑骸安砺分羞€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往那邊去追,所以就回來了?!北疚母嬖V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客觀事物錯綜復(fù)雜,干什么事情,都必須專一,不能三心二意,見異思遷。如果毫無主見,見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會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誡的那樣,到頭來是會一無所獲。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況復(fù)雜多變或用心不專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誤入歧途,一無所成,后果嚴(yán)重。(八)破缸救友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既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如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1、選出與“君將哀而生之乎”句中“生”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A、光持石擊甕,破之B、擇其善者而從之C、比先苦其心志D、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2、翻譯句子: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3、這篇短文贊揚(yáng)了兒時的司馬光的哪些優(yōu)秀品質(zhì)?贊美了司馬光聰明好學(xué)、機(jī)智勇敢的品質(zhì)!司馬光7歲的時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樣穩(wěn)重,聽到別人講述<左傳>后,非常喜歡,放學(xué)后就自己講給家里人聽,對講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徹,從此后就很喜歡看書,甚至連饑渴寒暑都毫不在意.和一群兒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個小孩爬大缸子,失足掉進(jìn)缸里積水中,大家都嚇跑了,司馬光卻拿起石頭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來,小孩子得救了.(九)楊布打狗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選自《列子》)注〕緇(zī):黑色。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diǎn)的詞。①天雨,解素衣②豈能無怪哉2.解釋下面的短語的意思。①衣素衣而出②迎而吠之3.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停頓兩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4.讀了這則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是怎樣悟出來的

[翻譯]楊朱的弟弟叫楊布,他穿著件白色的衣服出門去,遇到了大雨,便脫下白衣,換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了。他家的狗不知道,迎上去向他汪汪地叫了起來。楊布十分惱火,要去打狗。楊朱說:“你不要打狗,你自己也會這樣的。倘若你的狗出去時是一身白而回來時卻變成了一身黑,那你難道不同樣覺得奇怪嗎”

(1)衣素衣而出他穿著件白色的衣服出門去。衣:第一個衣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動詞,穿衣;第二個衣是名詞,衣服。

(2)豈能無怪哉怪:奇怪。

(3)天雨,解素衣:天上下雨,他把白色衣服脫下。

(4)迎而吠之:迎上去汪汪地對著他大叫。

(5)素:白色。

(6)緇(zi)衣:黑色的衣服。

[編輯本段][寓意]

1.當(dāng)朋友誤解自己的時候,不要腦子發(fā)熱,動怒發(fā)火;而應(yīng)該設(shè)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

2.以短淺的目光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質(zhì),最后吃虧的終究是自己.

3.凡事不能主觀臆斷,要視情況變化而變化。

4.凡遇是非,務(wù)必先內(nèi)求諸己,切莫忙于責(zé)人。

5.看待事物不能只局限于表面而要透過表面看清事物的實(shí)質(zhì)。(十)三人成虎龐恭與太子將質(zhì)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薄岸搜允杏谢?,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薄叭搜允杏谢ⅲ跣胖??”曰:“寡人信之?!饼嫻г唬骸胺蚴兄疅o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yuǎn)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饼嫻暮惙矗共坏靡?。注釋:①質(zhì):做人質(zhì)。②邯鄲:趙國國都,在今河北邯鄲市。1.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的意思。今邯鄲之去魏也遠(yuǎn)于市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2.你從“三人成虎”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譯文:戰(zhàn)國時代,龐蔥陪伴魏國太子到邯鄲做人質(zhì)。在臨行前,龐蔥對魏王說:“要是現(xiàn)在有個人跑來說,熱鬧的街上出現(xiàn)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叭绻瑫r有兩個人跑來,熱鬧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嗎”龐蔥又問?!拔視岩伞!蔽和趸卮鸬??!澳敲匆侨齻€人異口同聲的說街上有只老虎時,您會相信嗎”

龐蔥接著問,魏王想了一會兒回答:“我會相信?!庇谑驱嬍[就勸誡魏王:“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墒墙?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F(xiàn)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yuǎn)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饼嬍[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道理[1](1)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shù)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面進(jìn)行考察,并以事實(shí)為依據(jù)作出正確的判斷。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十一)害群之馬黃帝將見大隗(wěi)①乎具茨②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薄叭糁筅笾婧?”曰:“然?!秉S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毙⊥o。黃帝又問。小童曰:“夫?yàn)樘煜抡?,亦奚③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秉S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選自《莊子·徐無鬼》)【注釋】①大隗:傳說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1.選出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解釋錯誤的一項。A.適遇牧馬童子(適合)B.問涂焉(通“途”,路)C.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罷了)D.黃帝再拜稽首(第二次)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夫?yàn)樘煜抡撸噢梢援惡跄榴R者哉?3.成語“害群之馬”現(xiàn)在通常用來比喻什么?

4.讀了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啟示?【譯文】

黃帝到具茨山去拜見大隗,方明趕車,昌宇做陪乘,張若、謵朋在馬前導(dǎo)引,昆閽、滑稽在車后跟隨;來到襄城的曠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問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少年,便向牧馬少年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少年回答:“是的?!庇謫枺骸澳阒来筅缶幼≡谑裁吹胤絾帷鄙倌昊卮穑骸笆堑摹!秉S帝說:“真是奇怪啊,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鄙倌暾f:“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又何須多事呢!我幼小時獨(dú)自在宇宙范圍內(nèi)游玩,碰巧生了頭眼眩暈的病,有位長者教導(dǎo)我說:‘你還是乘坐太陽車去襄城的曠野里游玩?!缃裎业牟∫呀?jīng)有了好轉(zhuǎn),我又將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我又何須去多事?。 秉S帝說:“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雖然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怎樣治理天下?!鄙倌曷犃司芙^回答。

黃帝又問。少年說:“治理天下,跟牧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過分、任其自然罷了!”黃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天師”而退去。(十二)鄭人逃暑鄭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fù)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注釋]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dú)立的一棵樹。③衽(rěn):臥席。④濡(rú):沾濕。⑤逾:同“愈”,更加。1.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diǎn)的詞語。(1)徙衽以從陰()(2)其陰逾去()2.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是巧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