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芽胞桿菌Bacillusanthracis課件_第1頁
炭疽芽胞桿菌Bacillusanthracis課件_第2頁
炭疽芽胞桿菌Bacillusanthracis課件_第3頁
炭疽芽胞桿菌Bacillusanthracis課件_第4頁
炭疽芽胞桿菌Bacillusanthracis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第一節(jié)炭疽芽胞桿菌

(Bacillusanthracis,B.anthraci)一、臨床意義炭疽是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是牛、羊等食草類動物的傳染病,人可通過接觸或攝食病畜及畜產(chǎn)品而感染皮膚炭疽、腸炭疽、肺炭疽等,并發(fā)敗血癥,甚至炭疽性腦膜炎1第一節(jié)炭疽芽胞桿菌

(Bacillusanthra2致病物質(zhì)莢膜:抗吞噬,有利于細菌在組織內(nèi)繁殖擴散炭疽毒素:保護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腫因子2致病物質(zhì)莢膜:3所致疾病

炭疽?。簜魅驹矗夯疾∈巢輨游锛捌渲破坊虮晃廴疚飩鞑ネ緩剑航佑|——皮膚炭疽食用——腸炭疽吸入——肺炭疽可并發(fā)敗血癥,死亡率極高3所致疾病炭疽病:4乙類傳染病發(fā)生肺炭疽按甲類處理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4乙類傳染病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5形態(tài)染色:致病菌中最大的G+桿菌,兩端平切、竹節(jié)狀有毒株可有明顯莢膜二、微生物特性

炭疽芽胞桿菌亞甲基藍染色×1000

革蘭染色×10005形態(tài)染色:二、微生物特性炭疽芽胞桿菌6芽胞——橢圓形,小于菌體,位于菌體中央多在有氧條件下形成,25~30℃,在培養(yǎng)基中、土壤內(nèi)、動物尸體解剖后暴露在空氣中,都易形成芽胞在活體或完整未解剖尸體內(nèi)不形成芽胞,尸體嚴禁解剖6芽胞——橢圓形,小于菌體,位于菌體中央7培養(yǎng)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生長條件不嚴格,最適溫度30~35℃普通培養(yǎng)基—扁平、粗糙、不透明、灰白色、無光澤,邊緣不整齊的菌落,低倍鏡下菌落邊緣呈卷發(fā)狀7培養(yǎng)特性:8BAP:12~15h不溶血,18~24h輕微溶血其他需氧芽胞桿菌大多溶血明顯而快速炭疽桿菌在血瓊脂平板中菌落8BAP:12~15h不溶血,18~24h輕微溶血炭疽桿菌在9肉湯—絮狀沉淀生長明膠—37℃18~24h表面液化成漏斗狀,由于細菌沿穿刺線向四周擴散形成倒松樹狀。NaHCO3BAP:

--有毒株—5%CO2、37℃24~48h、產(chǎn)生莢膜呈黏液型菌落,挑取時呈粘絲狀(鑒別要點)--無毒株—粗糙型菌落9肉湯—絮狀沉淀生長10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蕈糖,有些菌能遲緩發(fā)酵甘油和水楊素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水解淀粉、還原硝酸鹽不產(chǎn)生吲哚和硫化氫、不利用檸檬酸鹽、不分解尿素在牛乳中生長2~4天牛乳凝固→緩慢胨化觸酶(+)、卵磷脂酶弱(+)10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蕈糖,11

抗原構(gòu)造:菌體多糖抗原:

--與毒力無關(guān),耐熱、耐腐敗,長時間煮沸仍能與特異性抗體發(fā)生環(huán)狀沉淀反應(Ascoli熱沉淀反應)。

--特異性不高,能與其他需氧芽胞桿菌、14型肺炎鏈球菌、人A血型抗原發(fā)生交叉反應。11抗原構(gòu)造:12莢膜多肽抗原:

--與毒力有關(guān),有抗吞噬作用,有利于細菌生長和擴散

--莢膜腫脹試驗,對本菌鑒定有意義芽胞抗原: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學診斷價值12莢膜多肽抗原:13炭疽毒素:--保護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水腫因子(EF)三個組分--單獨皆無致病性,與PA結(jié)合才顯示出致病性--具有抗吞噬和免疫原性13炭疽毒素:14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強,煮沸10min或干熱140℃3h才能殺滅--在干燥土壤中或皮毛中常溫下存活數(shù)十年致病力不減,牧場一旦污染,傳染性可持續(xù)數(shù)十年--生物武器14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強,煮沸10min或干熱140℃15--芽胞對化學消毒劑抵抗力不一,對碘和氧化劑較敏感,常用以下方法殺菌:

1:2500碘10min、

3%H2O21h、

4%高錳酸鉀15min、

0.5%過氧乙酸10min--對磺胺、青霉素、鏈霉素、四環(huán)素、紅霉素、氯酶素均敏感15--芽胞對化學消毒劑抵抗力不一,對碘和氧化16要求快速檢出、分離鑒定病原菌,以利早期確診、查清疫源、及時治療和采取預防對策三、微生物學檢驗16要求快速檢出、分離鑒定病原菌,以利早期確診、查清疫源、及17標本的采集與處理皮膚炭疽:病灶深部標本肺炭疽:痰和血液腸炭疽:糞、嘔吐物腦膜炭疽:CSF、血液死于敗血癥的動物,嚴禁宰殺和解剖,可消毒皮膚后割取耳朵、舌尖采集少量血液,局限性病灶可取病變組織或附近淋巴結(jié)。17標本的采集與處理皮膚炭疽:病灶深部標本18無雜菌污染標本:直接接種肉湯增菌或固體培養(yǎng)基污染雜菌固體標本:加10倍量生理鹽水充分浸泡,振蕩10~15min、靜置10min,取懸液65℃水浴30min或

85℃5min殺死雜菌,保留芽胞活性,再增菌和培養(yǎng)污染雜菌液體標本:離心,棄上清液后,加0.5%洗滌劑振蕩10~15min,離心取沉淀物增菌和分離培養(yǎng)18無雜菌污染標本:直接接種肉湯增菌或固體培養(yǎng)基19生化反應噬菌體裂解青霉素抑制毒力試驗檢驗程序皮毛、腐敗臟器等血液Ascoli試驗以NG制成懸液經(jīng)加溫或飽和尿素處理肉湯增菌培養(yǎng)BAP或戊烷脒平板2%兔血清肉湯4-8hG染色鏡檢菌落特征動力觀察串珠試驗確定報告莢膜腫脹試驗19生化反應噬菌體裂解青霉素抑制毒力試驗檢驗程序皮毛、腐敗臟20痰、嘔吐物、CSF及炎癥分泌物2%兔血清肉湯快速增菌37℃4h莢膜腫脹試驗直接涂片莢膜染色G染色初步報告0.2ml注射小白鼠腹腔,8h后解剖涂片G染色、莢膜染色初步報告20痰、嘔吐物、CSF及炎癥分泌物2%兔血清肉湯快速增菌3721涂片染色:--G染色、莢膜染色、芽胞染色—初步報告--莢膜熒光抗體染色核酸檢測:核酸雜交分離培養(yǎng):--BAP、戊烷脒多粘菌素B平板--2%兔血清肉湯增菌→分離培養(yǎng)21涂片染色:22鑒定試驗:形態(tài)和菌落特征生化試驗:表11-1串珠試驗:--接種于含青霉素(0.05~0.5U/ml)的肉湯中,37℃6h,大而均勻成串的圓球狀菌體--與青霉素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有關(guān)--類炭疽無此現(xiàn)象22鑒定試驗:23青霉素抑制試驗:接種于含青霉素5、10、100U/ml瓊脂平板,37℃24h

生長受抑制不生長串珠和青霉素抑制聯(lián)合試驗:兔血瓊脂平板抑菌環(huán)青霉素紙片23青霉素抑制試驗:兔血瓊脂平板抑菌環(huán)青霉素紙片24

噬菌體裂解試驗:AP631炭疽噬菌體

NaHCO3毒力試驗:接種于含0.5%NaHCO3和10%馬血清的平板,

10%CO2、37℃、24~48h

有毒株形成莢膜—黏液型菌落無毒株不形成莢膜—粗糙型菌落動物試驗:小鼠、家兔或豚鼠皮下接種24噬菌體裂解試驗:AP631炭疽噬菌體25植物凝集素試驗:Ascoli熱沉淀試驗:可作追溯性診斷25植物凝集素試驗:26第二節(jié)蠟樣芽胞桿菌

(Bacilluscereus,

B.cereus

)26第二節(jié)蠟樣芽胞桿菌

(Bacilluscere27一、臨床意義食物中毒含菌量達105/g以上嘔吐型——耐熱腸毒素腹瀉型——不耐熱腸毒素全眼球炎(外傷后)心內(nèi)膜炎、敗血癥和腦膜炎27一、臨床意義食物中毒28夏、秋季多見食物有米飯、乳品、禽畜肉類、果汁飲料等,大多為加熱烹調(diào)過的熟食在米飯中極易繁殖,由米飯受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國內(nèi)、外均為常見中毒食物大多無腐敗、變質(zhì)現(xiàn)象,感官性狀正常,應引起注意28夏、秋季多見29形態(tài)與染色:-G+大桿菌-生長6h后即形成圓形芽胞、位于菌體中心或次末端、不突出菌體-菌體兩端平截,多數(shù)呈鏈狀排列-引起食物中毒的菌株多有周鞭毛、無莢膜二、微生物特性29形態(tài)與染色:二、微生物特性30培養(yǎng)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營養(yǎng)要求不高最適溫度30~35℃普通瓊脂平板:菌落較大,灰白色,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狀或融蠟狀,有蠟樣光澤30培養(yǎng)特性:31BAP—有β溶血卵黃平板—生長迅速,培養(yǎng)3h后,雖看不到菌落,但該菌可分解卵磷脂而形成白色的混濁環(huán),稱乳光反應或卵黃反應31BAP—有β溶血32生化反應: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水楊素、糊精,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能胨化牛乳,液化明膠,VP(+)、卵磷脂酶(+)多次傳代后生化特性??筛淖?2生化反應:33抵抗力:耐熱,肉湯中細菌需100℃20min才能殺死,食物中毒菌株的游離芽胞耐受100℃30min、干熱120℃60min才能殺死對氯霉素、紅霉素、慶大霉素敏感,對青霉素、磺胺、呋喃類耐藥33抵抗力:34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可疑食物、糞便、嘔吐物,因食品暴露于空氣中,在一定程度都會受到本菌污染,所以不能分離出該菌就認為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34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35確診由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必須:從食物中分離出菌數(shù)≥105CFU/g,提示本菌活躍生長,構(gòu)成潛在危險從可疑食物分離到的菌株與從病人糞便和(或)嘔吐物中分離到的菌株屬同一血清型35確診由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必須:從食物中分離出菌數(shù)≥10536檢驗程序嘔吐物、殘留食物等活菌計數(shù)

接種普通瓊脂平板、BAP、卵黃平板37℃18-24h純培養(yǎng)動物試驗(腸毒素測定)生化反應血清凝集(分型)報告結(jié)果直接涂片染色鏡檢36檢驗程序嘔吐物、殘留食物等活菌計數(shù)接種37檢驗方法:直接鏡檢分離培養(yǎng)與活菌計數(shù)普通瓊脂平板、BAP、卵黃平板鑒定與分型:根據(jù)菌落特點、形態(tài)染色、生化反應等初步鑒定生化分型、血清分型、噬菌體分型,腸毒素檢測37檢驗方法:38

第三節(jié)

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和

紅斑丹毒絲菌38第三節(jié)

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和

紅斑丹毒絲菌39一、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

(Listeriamonocytogenes

)

隸屬于李斯特菌屬

39一、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

(Listeriamonoc40(一)臨床意義

李斯特菌屬有7個種,只有該菌對人和動物致病分布廣泛,土壤、水、植物、人和動物糞便中均存在,亦可自甲殼動物、蠅、蜱中分離出能引起多種野生動物和家畜感染(羊、馬、狗、貓、鳥、魚等)正常人糞便帶菌率達10%左右,70%的人可短期帶菌。新生兒、免疫功能降低者,易受該菌感染40(一)臨床意義李斯特菌屬有7個種,只有該菌對人和動41致病物質(zhì):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主要毒力因子內(nèi)在素——表面蛋白(侵襲性蛋白)磷脂酶C41致病物質(zhì):42所致疾病:健康帶菌者是主要的傳染源污染食物,糞-口途徑傳播,通過腸道擴散全身胎盤和產(chǎn)道——感染新生兒接觸病畜及產(chǎn)品——眼和皮膚的局部感染42所致疾病:健康帶菌者是主要的傳染源43孕婦李斯特菌病新生兒李斯特菌病成人李斯特菌病局部感染43孕婦李斯特菌病44(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

G+短小桿菌,形態(tài)與培養(yǎng)時間有關(guān)-37℃3~6h,菌體主要呈桿狀,隨后以球桿狀為主,3~5天常形成長絲狀無芽胞,一般不形成莢膜,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莢膜44(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4520~25℃形成周鞭毛,有動力;37℃時鞭毛很少或無細菌接種半固體培養(yǎng)基,置室溫,由于動力強,細菌自穿刺線向四周彌漫生長,在離瓊脂表面數(shù)毫米處出現(xiàn)一個倒傘形的生長,是本菌特征之一4520~25℃形成周鞭毛,有動力;37℃時鞭毛46培養(yǎng)特性:兼性厭氧菌、生長溫度范圍廣0.5~45℃均生長(4℃冷增菌),最適30~37℃營養(yǎng)要求不高,在含血液、血清、腹水的培養(yǎng)基生長更好BAP—極小的露滴狀、側(cè)光微顯藍綠色→灰白色菌落。狹窄的β溶血環(huán)萘啶酸選擇性平板—細密濕潤、邊緣整齊的蘭色圓形小菌落肉湯——均勻混濁,表面有菌膜46培養(yǎng)特性:兼性厭氧菌、生長溫度范圍廣0.5~45℃均生長47生化反應:37℃24h,發(fā)酵葡萄糖、果糖、蕈糖、麥芽糖和水楊素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觸酶(+)甲基紅(+)VP(+)水解七葉苷、水解精氨酸產(chǎn)氨CAMP(+)47生化反應:37℃24h,發(fā)酵葡萄糖、果糖、蕈糖、麥芽糖和48分型:根據(jù)O抗原和H抗原,分4個血清型,

1、3、4型可分若干亞型抗原結(jié)構(gòu)與毒力無關(guān),與地理分布有聯(lián)系與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等有共同抗原48分型:根據(jù)O抗原和H抗原,分4個血清型,49抵抗力:耐鹽、耐堿、不耐酸對熱、常用消毒劑敏感多種抗生素敏感,首選氨芐青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紅霉素等也敏感對桿菌肽、多粘菌素耐藥49抵抗力:耐鹽、耐堿、不耐酸50(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血液、CSF、宮頸、陰道、鼻煙分泌物等直接涂片:

--在CSF標本中成對排列,形如球菌,易誤認為肺炎鏈球菌

--G染色過度脫色形似流感桿菌

--有時與類白喉桿菌也極易混淆可用該菌1型和4型及多價熒光抗體染色,同時作動力檢查50(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51分離培養(yǎng):BAP、巧克力平板雜菌污染標本可用20%NaCl心腦浸液肉湯2支

1支—10%CO2,37℃24~48h→分離培養(yǎng)(BAP、萘啶酸選擇性平板)

1支—4℃“冷增菌”→分離培養(yǎng)(每24h一次,共4次,以后每周一次,至少4周)51分離培養(yǎng):52鑒定:形態(tài)特征、菌落特點、動力及生化反應作出鑒定可疑菌落用已知李斯特菌1型、4型或多價抗血清做玻片凝集試驗進行鑒定與其他G+菌鑒別52鑒定:53

觸酶動力馬尿酸鹽水解產(chǎn)單核李斯++-B群鏈球菌--+本菌有耐堿耐鹽的特點,可用觸酶試驗與腸球菌鑒別53觸酶54二、紅斑丹毒絲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

E.rhusiopathiae)

本菌隸屬于丹毒絲菌屬54二、紅斑丹毒絲菌(Erysipelothrixrh55(一)臨床意義

廣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許多脊髓動物和無脊髓動物的共生菌或致病菌易感動物有小鼠、豬、魚、火雞等主要儲存宿主是豬人類可因接觸病畜或其產(chǎn)品而感染55(一)臨床意義廣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許多脊髓動物和無56毒力與其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氨酸酶有關(guān),能使細菌粘附至靶細胞從事屠宰、經(jīng)營魚類和皮革行業(yè)的人員及獸醫(yī)等感染機會較多通過破損皮膚侵入,引起局限性皮膚病灶,通常稱“魚毒”或“類丹毒”56毒力與其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氨酸酶有關(guān),能使細菌粘附至靶細胞57(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

G+桿菌,菌體細長、直或稍彎,單個或短鏈狀,慢性期分離的菌落為粗糙型,常呈長絲狀,而且有分支及斷裂,與放線菌近似.無莢膜、無芽胞、無鞭毛

紅斑丹毒絲菌革蘭染色1000×57(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紅斑丹毒絲菌革蘭染色1058培養(yǎng)特性:厭氧或微需氧、初次分離需在厭氧環(huán)境,傳代后有氧環(huán)境也能生長,最適溫度30-35℃。在含葡萄糖或血清培養(yǎng)基生長旺盛

58培養(yǎng)特性:59BAP:35℃24h可形成兩種菌落光滑型:菌落細小、透明突起、發(fā)亮、邊緣整齊、質(zhì)軟易于懸于液體中,毒力較強粗糙型:菌落較大,顆粒狀、扁平、邊緣不齊可呈卷發(fā)狀,無毒力BAP上新分離的菌株有輕微的α溶血,培養(yǎng)時間延長溶血現(xiàn)象明顯,傳代后溶血特性常消失59BAP:35℃24h可形成兩種菌落60

在半固體表層下數(shù)mm處發(fā)育最好,常呈帶狀含碲鹽的培養(yǎng)基——黑色菌落

60在半固體表層下數(shù)mm處發(fā)育最好,常呈帶狀61

葡萄糖肉湯:培養(yǎng)24h后,呈輕微混濁,不形成菌膜,室溫靜置2~3天后,管底有少量灰色沉淀;粗糙型沉淀較多。

S-R變異同時毒力、抗原性也發(fā)生變異,但遺傳學上不穩(wěn)定,常出現(xiàn)互變。

61葡萄糖肉湯:培養(yǎng)24h后,呈輕微混濁,不62(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病灶邊緣組織碎片或皮膚病變抽出液直接涂片G染色鏡檢:G+細長桿菌,有時長絲形,單獨或呈短鏈狀。分離培養(yǎng):1%葡萄糖肉湯,35℃5%CO2環(huán)境增菌,每日移種BAP,可出現(xiàn)二種菌落(S型和R型)62(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病灶邊緣組織碎片或皮膚病變抽出液63鑒定依據(jù):

G+、H2S+、無動力、觸酶-、吲哚-、VP-與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鑒別(表11-2)新霉素敏感試驗:紅斑丹毒絲菌—R

產(chǎn)單核李斯特菌—S動物毒力試驗:對小鼠、大鼠、兔、鴿均有致病性,0.2ml的2~4天培養(yǎng)物注入小鼠腹腔,4-5天后,敗血癥而死,心血培養(yǎng)(+)63鑒定依據(jù):64第四節(jié)

陰道加特納菌

(Gardnerellavaginalis

,GV)

屬于加特納菌屬此菌屬只有本菌一個種64第四節(jié)陰道加特納菌(Gardnere65一、臨床意義與非特異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有關(guān)65一、臨床意義與非特異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嘘P(guān)66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

--G染色視菌株和菌齡不同而異,實驗室保存菌株趨向G-,新鮮臨床標本中分離的菌株趨向G+,生長在高濃度的血清中呈G+

--具有多形性,兩端鈍圓,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66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67培養(yǎng)特性:

兼性厭氧,營養(yǎng)要求較高,在含5%人血瓊脂平板上3%~5%CO2、35~37℃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48h后,可形成0.3~0.5mm大小、圓形、光滑不透明的菌落,在兔血平板上可出現(xiàn)β溶血,在羊血平板上不溶血。67培養(yǎng)特性:兼性厭氧,營養(yǎng)要求較高,在含5%人血瓊脂68生化反應:氧化酶-、觸酶-、尿素酶-發(fā)酵葡萄糖、麥芽糖、蔗糖等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水解馬尿酸鈉和淀粉,吲哚-、明膠液化-、甘露醇分解-抵抗力:對氨芐青霉素、羥氨芐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青霉素、萬古霉素、甲硝噠唑敏感,對萘啶酸、新霉素、多粘菌素和磺胺嘧啶耐藥。68生化反應:69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陰道和宮頸分泌物等直接濕片鏡檢:大量陰道上皮細胞,少量膿細胞及無數(shù)成簇的細小桿菌群集并吸附于上皮細胞表面,使細胞特別是邊緣不清,呈鋸齒形,即為線索細胞69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70涂片染色鏡檢:觀察線索細胞,了解陰道菌群狀況,常見大量小的G-和染色不定的桿菌和球桿菌,而無大的G+桿菌(乳酸桿菌)pH測定:pH>4.5,提示細菌性陰道病胺試驗:滴加10%KOH即發(fā)出魚腥嗅為“+”70涂片染色鏡檢:71分離培養(yǎng):

5%人血瓊脂平板、35℃、5%CO2環(huán)境48h鑒定:菌落、涂片染色、氧化酶-、觸酶-、糖發(fā)酵及其他生化反應71分離培養(yǎng):72分泌物(陰道、宮頸)新鮮濕片(找線索細胞)涂片染色鏡檢分離培養(yǎng)(5%人血平板)β溶血菌落純培養(yǎng)(5%人血平板)觸酶(-)氧化酶(-)GV的主要鑒定試驗初步報告最后報告72分泌物(陰道、宮頸)新鮮濕片(找線索細胞)分離培養(yǎng)(5%73

第一節(jié)炭疽芽胞桿菌

(Bacillusanthracis,B.anthraci)一、臨床意義炭疽是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是牛、羊等食草類動物的傳染病,人可通過接觸或攝食病畜及畜產(chǎn)品而感染皮膚炭疽、腸炭疽、肺炭疽等,并發(fā)敗血癥,甚至炭疽性腦膜炎1第一節(jié)炭疽芽胞桿菌

(Bacillusanthra74致病物質(zhì)莢膜:抗吞噬,有利于細菌在組織內(nèi)繁殖擴散炭疽毒素:保護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腫因子2致病物質(zhì)莢膜:75所致疾病

炭疽?。簜魅驹矗夯疾∈巢輨游锛捌渲破坊虮晃廴疚飩鞑ネ緩剑航佑|——皮膚炭疽食用——腸炭疽吸入——肺炭疽可并發(fā)敗血癥,死亡率極高3所致疾病炭疽?。?6乙類傳染病發(fā)生肺炭疽按甲類處理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4乙類傳染病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77形態(tài)染色:致病菌中最大的G+桿菌,兩端平切、竹節(jié)狀有毒株可有明顯莢膜二、微生物特性

炭疽芽胞桿菌亞甲基藍染色×1000

革蘭染色×10005形態(tài)染色:二、微生物特性炭疽芽胞桿菌78芽胞——橢圓形,小于菌體,位于菌體中央多在有氧條件下形成,25~30℃,在培養(yǎng)基中、土壤內(nèi)、動物尸體解剖后暴露在空氣中,都易形成芽胞在活體或完整未解剖尸體內(nèi)不形成芽胞,尸體嚴禁解剖6芽胞——橢圓形,小于菌體,位于菌體中央79培養(yǎng)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生長條件不嚴格,最適溫度30~35℃普通培養(yǎng)基—扁平、粗糙、不透明、灰白色、無光澤,邊緣不整齊的菌落,低倍鏡下菌落邊緣呈卷發(fā)狀7培養(yǎng)特性:80BAP:12~15h不溶血,18~24h輕微溶血其他需氧芽胞桿菌大多溶血明顯而快速炭疽桿菌在血瓊脂平板中菌落8BAP:12~15h不溶血,18~24h輕微溶血炭疽桿菌在81肉湯—絮狀沉淀生長明膠—37℃18~24h表面液化成漏斗狀,由于細菌沿穿刺線向四周擴散形成倒松樹狀。NaHCO3BAP:

--有毒株—5%CO2、37℃24~48h、產(chǎn)生莢膜呈黏液型菌落,挑取時呈粘絲狀(鑒別要點)--無毒株—粗糙型菌落9肉湯—絮狀沉淀生長82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蕈糖,有些菌能遲緩發(fā)酵甘油和水楊素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水解淀粉、還原硝酸鹽不產(chǎn)生吲哚和硫化氫、不利用檸檬酸鹽、不分解尿素在牛乳中生長2~4天牛乳凝固→緩慢胨化觸酶(+)、卵磷脂酶弱(+)10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蕈糖,83

抗原構(gòu)造:菌體多糖抗原:

--與毒力無關(guān),耐熱、耐腐敗,長時間煮沸仍能與特異性抗體發(fā)生環(huán)狀沉淀反應(Ascoli熱沉淀反應)。

--特異性不高,能與其他需氧芽胞桿菌、14型肺炎鏈球菌、人A血型抗原發(fā)生交叉反應。11抗原構(gòu)造:84莢膜多肽抗原:

--與毒力有關(guān),有抗吞噬作用,有利于細菌生長和擴散

--莢膜腫脹試驗,對本菌鑒定有意義芽胞抗原: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學診斷價值12莢膜多肽抗原:85炭疽毒素:--保護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水腫因子(EF)三個組分--單獨皆無致病性,與PA結(jié)合才顯示出致病性--具有抗吞噬和免疫原性13炭疽毒素:86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強,煮沸10min或干熱140℃3h才能殺滅--在干燥土壤中或皮毛中常溫下存活數(shù)十年致病力不減,牧場一旦污染,傳染性可持續(xù)數(shù)十年--生物武器14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強,煮沸10min或干熱140℃87--芽胞對化學消毒劑抵抗力不一,對碘和氧化劑較敏感,常用以下方法殺菌:

1:2500碘10min、

3%H2O21h、

4%高錳酸鉀15min、

0.5%過氧乙酸10min--對磺胺、青霉素、鏈霉素、四環(huán)素、紅霉素、氯酶素均敏感15--芽胞對化學消毒劑抵抗力不一,對碘和氧化88要求快速檢出、分離鑒定病原菌,以利早期確診、查清疫源、及時治療和采取預防對策三、微生物學檢驗16要求快速檢出、分離鑒定病原菌,以利早期確診、查清疫源、及89標本的采集與處理皮膚炭疽:病灶深部標本肺炭疽:痰和血液腸炭疽:糞、嘔吐物腦膜炭疽:CSF、血液死于敗血癥的動物,嚴禁宰殺和解剖,可消毒皮膚后割取耳朵、舌尖采集少量血液,局限性病灶可取病變組織或附近淋巴結(jié)。17標本的采集與處理皮膚炭疽:病灶深部標本90無雜菌污染標本:直接接種肉湯增菌或固體培養(yǎng)基污染雜菌固體標本:加10倍量生理鹽水充分浸泡,振蕩10~15min、靜置10min,取懸液65℃水浴30min或

85℃5min殺死雜菌,保留芽胞活性,再增菌和培養(yǎng)污染雜菌液體標本:離心,棄上清液后,加0.5%洗滌劑振蕩10~15min,離心取沉淀物增菌和分離培養(yǎng)18無雜菌污染標本:直接接種肉湯增菌或固體培養(yǎng)基91生化反應噬菌體裂解青霉素抑制毒力試驗檢驗程序皮毛、腐敗臟器等血液Ascoli試驗以NG制成懸液經(jīng)加溫或飽和尿素處理肉湯增菌培養(yǎng)BAP或戊烷脒平板2%兔血清肉湯4-8hG染色鏡檢菌落特征動力觀察串珠試驗確定報告莢膜腫脹試驗19生化反應噬菌體裂解青霉素抑制毒力試驗檢驗程序皮毛、腐敗臟92痰、嘔吐物、CSF及炎癥分泌物2%兔血清肉湯快速增菌37℃4h莢膜腫脹試驗直接涂片莢膜染色G染色初步報告0.2ml注射小白鼠腹腔,8h后解剖涂片G染色、莢膜染色初步報告20痰、嘔吐物、CSF及炎癥分泌物2%兔血清肉湯快速增菌3793涂片染色:--G染色、莢膜染色、芽胞染色—初步報告--莢膜熒光抗體染色核酸檢測:核酸雜交分離培養(yǎng):--BAP、戊烷脒多粘菌素B平板--2%兔血清肉湯增菌→分離培養(yǎng)21涂片染色:94鑒定試驗:形態(tài)和菌落特征生化試驗:表11-1串珠試驗:--接種于含青霉素(0.05~0.5U/ml)的肉湯中,37℃6h,大而均勻成串的圓球狀菌體--與青霉素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有關(guān)--類炭疽無此現(xiàn)象22鑒定試驗:95青霉素抑制試驗:接種于含青霉素5、10、100U/ml瓊脂平板,37℃24h

生長受抑制不生長串珠和青霉素抑制聯(lián)合試驗:兔血瓊脂平板抑菌環(huán)青霉素紙片23青霉素抑制試驗:兔血瓊脂平板抑菌環(huán)青霉素紙片96

噬菌體裂解試驗:AP631炭疽噬菌體

NaHCO3毒力試驗:接種于含0.5%NaHCO3和10%馬血清的平板,

10%CO2、37℃、24~48h

有毒株形成莢膜—黏液型菌落無毒株不形成莢膜—粗糙型菌落動物試驗:小鼠、家兔或豚鼠皮下接種24噬菌體裂解試驗:AP631炭疽噬菌體97植物凝集素試驗:Ascoli熱沉淀試驗:可作追溯性診斷25植物凝集素試驗:98第二節(jié)蠟樣芽胞桿菌

(Bacilluscereus,

B.cereus

)26第二節(jié)蠟樣芽胞桿菌

(Bacilluscere99一、臨床意義食物中毒含菌量達105/g以上嘔吐型——耐熱腸毒素腹瀉型——不耐熱腸毒素全眼球炎(外傷后)心內(nèi)膜炎、敗血癥和腦膜炎27一、臨床意義食物中毒100夏、秋季多見食物有米飯、乳品、禽畜肉類、果汁飲料等,大多為加熱烹調(diào)過的熟食在米飯中極易繁殖,由米飯受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國內(nèi)、外均為常見中毒食物大多無腐敗、變質(zhì)現(xiàn)象,感官性狀正常,應引起注意28夏、秋季多見101形態(tài)與染色:-G+大桿菌-生長6h后即形成圓形芽胞、位于菌體中心或次末端、不突出菌體-菌體兩端平截,多數(shù)呈鏈狀排列-引起食物中毒的菌株多有周鞭毛、無莢膜二、微生物特性29形態(tài)與染色:二、微生物特性102培養(yǎng)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營養(yǎng)要求不高最適溫度30~35℃普通瓊脂平板:菌落較大,灰白色,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狀或融蠟狀,有蠟樣光澤30培養(yǎng)特性:103BAP—有β溶血卵黃平板—生長迅速,培養(yǎng)3h后,雖看不到菌落,但該菌可分解卵磷脂而形成白色的混濁環(huán),稱乳光反應或卵黃反應31BAP—有β溶血104生化反應: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水楊素、糊精,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能胨化牛乳,液化明膠,VP(+)、卵磷脂酶(+)多次傳代后生化特性常可改變32生化反應:105抵抗力:耐熱,肉湯中細菌需100℃20min才能殺死,食物中毒菌株的游離芽胞耐受100℃30min、干熱120℃60min才能殺死對氯霉素、紅霉素、慶大霉素敏感,對青霉素、磺胺、呋喃類耐藥33抵抗力:106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可疑食物、糞便、嘔吐物,因食品暴露于空氣中,在一定程度都會受到本菌污染,所以不能分離出該菌就認為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34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107確診由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必須:從食物中分離出菌數(shù)≥105CFU/g,提示本菌活躍生長,構(gòu)成潛在危險從可疑食物分離到的菌株與從病人糞便和(或)嘔吐物中分離到的菌株屬同一血清型35確診由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必須:從食物中分離出菌數(shù)≥105108檢驗程序嘔吐物、殘留食物等活菌計數(shù)

接種普通瓊脂平板、BAP、卵黃平板37℃18-24h純培養(yǎng)動物試驗(腸毒素測定)生化反應血清凝集(分型)報告結(jié)果直接涂片染色鏡檢36檢驗程序嘔吐物、殘留食物等活菌計數(shù)接種109檢驗方法:直接鏡檢分離培養(yǎng)與活菌計數(shù)普通瓊脂平板、BAP、卵黃平板鑒定與分型:根據(jù)菌落特點、形態(tài)染色、生化反應等初步鑒定生化分型、血清分型、噬菌體分型,腸毒素檢測37檢驗方法:110

第三節(jié)

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和

紅斑丹毒絲菌38第三節(jié)

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和

紅斑丹毒絲菌111一、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

(Listeriamonocytogenes

)

隸屬于李斯特菌屬

39一、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

(Listeriamonoc112(一)臨床意義

李斯特菌屬有7個種,只有該菌對人和動物致病分布廣泛,土壤、水、植物、人和動物糞便中均存在,亦可自甲殼動物、蠅、蜱中分離出能引起多種野生動物和家畜感染(羊、馬、狗、貓、鳥、魚等)正常人糞便帶菌率達10%左右,70%的人可短期帶菌。新生兒、免疫功能降低者,易受該菌感染40(一)臨床意義李斯特菌屬有7個種,只有該菌對人和動113致病物質(zhì):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主要毒力因子內(nèi)在素——表面蛋白(侵襲性蛋白)磷脂酶C41致病物質(zhì):114所致疾病:健康帶菌者是主要的傳染源污染食物,糞-口途徑傳播,通過腸道擴散全身胎盤和產(chǎn)道——感染新生兒接觸病畜及產(chǎn)品——眼和皮膚的局部感染42所致疾病:健康帶菌者是主要的傳染源115孕婦李斯特菌病新生兒李斯特菌病成人李斯特菌病局部感染43孕婦李斯特菌病116(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

G+短小桿菌,形態(tài)與培養(yǎng)時間有關(guān)-37℃3~6h,菌體主要呈桿狀,隨后以球桿狀為主,3~5天常形成長絲狀無芽胞,一般不形成莢膜,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莢膜44(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11720~25℃形成周鞭毛,有動力;37℃時鞭毛很少或無細菌接種半固體培養(yǎng)基,置室溫,由于動力強,細菌自穿刺線向四周彌漫生長,在離瓊脂表面數(shù)毫米處出現(xiàn)一個倒傘形的生長,是本菌特征之一4520~25℃形成周鞭毛,有動力;37℃時鞭毛118培養(yǎng)特性:兼性厭氧菌、生長溫度范圍廣0.5~45℃均生長(4℃冷增菌),最適30~37℃營養(yǎng)要求不高,在含血液、血清、腹水的培養(yǎng)基生長更好BAP—極小的露滴狀、側(cè)光微顯藍綠色→灰白色菌落。狹窄的β溶血環(huán)萘啶酸選擇性平板—細密濕潤、邊緣整齊的蘭色圓形小菌落肉湯——均勻混濁,表面有菌膜46培養(yǎng)特性:兼性厭氧菌、生長溫度范圍廣0.5~45℃均生長119生化反應:37℃24h,發(fā)酵葡萄糖、果糖、蕈糖、麥芽糖和水楊素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觸酶(+)甲基紅(+)VP(+)水解七葉苷、水解精氨酸產(chǎn)氨CAMP(+)47生化反應:37℃24h,發(fā)酵葡萄糖、果糖、蕈糖、麥芽糖和120分型:根據(jù)O抗原和H抗原,分4個血清型,

1、3、4型可分若干亞型抗原結(jié)構(gòu)與毒力無關(guān),與地理分布有聯(lián)系與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等有共同抗原48分型:根據(jù)O抗原和H抗原,分4個血清型,121抵抗力:耐鹽、耐堿、不耐酸對熱、常用消毒劑敏感多種抗生素敏感,首選氨芐青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紅霉素等也敏感對桿菌肽、多粘菌素耐藥49抵抗力:耐鹽、耐堿、不耐酸122(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血液、CSF、宮頸、陰道、鼻煙分泌物等直接涂片:

--在CSF標本中成對排列,形如球菌,易誤認為肺炎鏈球菌

--G染色過度脫色形似流感桿菌

--有時與類白喉桿菌也極易混淆可用該菌1型和4型及多價熒光抗體染色,同時作動力檢查50(三)微生物學檢驗標本采集:123分離培養(yǎng):BAP、巧克力平板雜菌污染標本可用20%NaCl心腦浸液肉湯2支

1支—10%CO2,37℃24~48h→分離培養(yǎng)(BAP、萘啶酸選擇性平板)

1支—4℃“冷增菌”→分離培養(yǎng)(每24h一次,共4次,以后每周一次,至少4周)51分離培養(yǎng):124鑒定:形態(tài)特征、菌落特點、動力及生化反應作出鑒定可疑菌落用已知李斯特菌1型、4型或多價抗血清做玻片凝集試驗進行鑒定與其他G+菌鑒別52鑒定:125

觸酶動力馬尿酸鹽水解產(chǎn)單核李斯++-B群鏈球菌--+本菌有耐堿耐鹽的特點,可用觸酶試驗與腸球菌鑒別53觸酶126二、紅斑丹毒絲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

E.rhusiopathiae)

本菌隸屬于丹毒絲菌屬54二、紅斑丹毒絲菌(Erysipelothrixrh127(一)臨床意義

廣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許多脊髓動物和無脊髓動物的共生菌或致病菌易感動物有小鼠、豬、魚、火雞等主要儲存宿主是豬人類可因接觸病畜或其產(chǎn)品而感染55(一)臨床意義廣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許多脊髓動物和無128毒力與其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氨酸酶有關(guān),能使細菌粘附至靶細胞從事屠宰、經(jīng)營魚類和皮革行業(yè)的人員及獸醫(yī)等感染機會較多通過破損皮膚侵入,引起局限性皮膚病灶,通常稱“魚毒”或“類丹毒”56毒力與其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氨酸酶有關(guān),能使細菌粘附至靶細胞129(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

G+桿菌,菌體細長、直或稍彎,單個或短鏈狀,慢性期分離的菌落為粗糙型,常呈長絲狀,而且有分支及斷裂,與放線菌近似.無莢膜、無芽胞、無鞭毛

紅斑丹毒絲菌革蘭染色1000×57(二)微生物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紅斑丹毒絲菌革蘭染色10130培養(yǎng)特性:厭氧或微需氧、初次分離需在厭氧環(huán)境,傳代后有氧環(huán)境也能生長,最適溫度30-35℃。在含葡萄糖或血清培養(yǎng)基生長旺盛

58培養(yǎng)特性:131BAP:35℃24h可形成兩種菌落光滑型:菌落細小、透明突起、發(fā)亮、邊緣整齊、質(zhì)軟易于懸于液體中,毒力較強粗糙型:菌落較大,顆粒狀、扁平、邊緣不齊可呈卷發(fā)狀,無毒力BA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