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 西方政治思想史 教學大綱_第1頁
中國政法大學 西方政治思想史 教學大綱_第2頁
中國政法大學 西方政治思想史 教學大綱_第3頁
中國政法大學 西方政治思想史 教學大綱_第4頁
中國政法大學 西方政治思想史 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大綱緒論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政治思想是人們對于政治現(xiàn)象的認識、關于政治問題的觀點和主張。集中體現(xiàn)在關于如何認識國家、組織國家和管理

國家的觀點和主張。政治思想的構成要素:對政治現(xiàn)象的描述、分析,對政治問題的價值選擇。政治思想的產生和發(fā)展構成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西歐和近現(xiàn)代西歐北美的政治思想發(fā)展史。二、西方政治思想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古代希臘、羅馬政治思想中世紀西歐政治思想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三、學習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義有助于全面正確認識西方政治文化豐富有關政治學方面的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和理論水平認識政治思想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提高分析認識政治問題的能力為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提供借鑒和參考第一章古代希臘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古希臘城邦制度與政治思想特點一、古希臘是西方政治思想的發(fā)源地希臘人將科學、哲學與宗教、巫術區(qū)分開來,將從直接經驗而來的技術上升為抽象的科學。希臘城邦制度是產生政治思想的基礎。二、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特征希臘城邦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城邦形成的三條道路和三種類型。城邦制度的外部特征:小國寡民的規(guī)模和多元主義的政治格局。城邦制度的內在特征:城邦是公民的自治組織。城邦的基本社會結構,公民的地位和權利,發(fā)達的公共生活和政治辯論,政治體制的多樣性,公民政治文化。三、政治思想特點1、自然政治觀與整體主義價值觀。2、理性的政治思考與近于科學的研究方法。3、以政體研究為中心,以協(xié)調公民內部關系為主題。4、公民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視角。第二節(jié)柏拉圖以前的政治思想一、早期自然哲學家的貢獻早期自然哲學家的主要派別、代表人物和政治活動。早期自然哲學家對西方政治觀念形成的貢獻:理性思考的開端及求知傳統(tǒng);宇宙秩序和人類社會;邏各斯和自然法;自然秩序和社會和諧、社會正義。二、智者的活動和影響智者的產生和派別。智者是民主生活繁榮的產物: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智者的基本政治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國家產生于人的約定;法律是人約定,自然高于法律。智者對政治思想的重要貢獻。由自然轉向人,從一個新的起點研究政治現(xiàn)象;開闊了人的視野,影響和促進了城邦的政治生活。三、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政治人格及影響。對雅典民主制的批評;知識即美德;應由掌握知識的人管理圖家。蘇格拉底對柏拉圖的影響第三節(jié)柏拉圖的政治思想一、生平和著作柏拉圖(公元前427一347年)古希臘政治思想家,主要政治著作有《理想國》、《法律篇》。二、國家的理念和正義國家理念論是柏拉圖國家學說的理論基礎。理念是事物的本質,國家的本質是國家的理念。人類天賦才能的單一性和社會需要的多面性導致社會分工與合作,國家產生于社會分工和互助的需要。人的不同天性產生不同的美德,形成不同的等級。正義是各等級的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理想的國家是實現(xiàn)正義的國家。三、哲學家執(zhí)政思想哲學家執(zhí)政是挽救城邦制度危機的根本措施?,F(xiàn)實制度的弊端。政治敗壞的根源在于人的品性的墮落。哲學家執(zhí)政是哲學家成為統(tǒng)治者或統(tǒng)治者成為哲學家。治國需要知識,知識即美德。哲學家集知識、美德和權力于一身。哲學家的選撥和培養(yǎng)。消滅私有財產和家庭的思想。強制性公民教育思想四、《法律篇》的“二等好的理想國”從理想國向二等好的國家轉變。私有財產和家庭。法治與民主。第四節(jié)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生平和著作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322年)古希臘百科全書式學者,政治學創(chuàng)始人,主要政治學著作有《雅典政制》、《政治學》。二、城邦的起源、本質和目的從現(xiàn)實出發(fā)的歸納方法。城邦的起源。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從家庭到村社、城邦的進化過程。城邦是至高而廣涵的社會團體,是公民共同體。城邦的目的是至善。三、政體的分類和變革政體是政治權力的分配制度,是最高統(tǒng)治機構的組織。包括議事、行政、審判三種要素。政體劃分的兩個標準:政體的宗旨是為統(tǒng)治者謀利益還是為全體謀利益;掌握最高統(tǒng)治權的人數(shù)。政體可分為正常政體和非正常政體兩類;正常政體有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共和政體,非正常政體有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四、理想的城邦制度對柏拉圖理想國的批判:對公有制的批判,對公妻制的批判。理想國家要實現(xiàn)正義,正義是數(shù)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適當綜合。理想政體的原則是中庸。城邦是公民的自治團體。理想的城邦要以中產階級為基礎,民主制和寡頭制相混合的共和政體。民主制的優(yōu)越性法律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人人必須服從法律,法治優(yōu)于人治。

第二章希臘化時期和古羅馬后期的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世界帝國的建立及其對政治思想的影響一、城邦的解體和帝國的建立城邦的解體及其原因。世界帝國的建立。二、軍事帝國的政治狀況及其政治思想的影響帝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個人與國家關系的變化。政治思想趨向沉寂,倫理思想繁榮。個人主義和世界主義思想的出現(xiàn)。第二節(jié)希臘化時期的政治思想一、犬儒學派犬儒學派的產生和主要代表人物。對文明制度的批判和反習俗的生活方式。回歸自然的政治主張。二、斯多噶學派斯多葛派的產生發(fā)展。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自然法是宇宙的理性。人在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人類一體、人類一家的世界主義觀念。第三節(jié)波利比阿和西塞羅的政治思想一、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臘化時期的史學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歷史》。主要思想:政治思考的動因,國家興衰的關鍵是政治制度。六種政體的區(qū)分。政治的蛻變規(guī)律。理想政體是混合政體,它是三種正宗政體即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優(yōu)良因素的混合。二、西塞羅的政治思想西塞羅(公元前106一前42年)古羅馬政治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共和國》、《法律篇》。主要思想:共和思想,共和國是“人民的事業(yè)”。最理想的政體是混和政體思想,自然法是理性的命令,是一切人類法律的準則。人人平等思想。第四節(jié)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一、早期基督教及其神學思想早期基督教的產生發(fā)展。早期基督教與國家的關系?!妒ソ洝返漠a生?!妒ソ洝返纳系蹌?chuàng)世說和基督救世說?;浇剃P于順從、禁欲、博愛、平等的倫理思想。二、基督教的政治價值觀對政治的疏遠態(tài)度。雙重的政治忠誠。關于上帝選民的新觀念:信徒的精神自由和在上帝面前的平等。三、奧古斯丁的政治思想奧古斯丁(354--430年),古羅馬時期基督教政治思想家,教父學最高權威。主要著作:《上帝之城》。主要思想:對羅馬災難原因的解釋,人的原罪與上帝的恩典。由人的兩種愛而造成兩座城,即上帝之城與世上之城。教會與國家的關系。第三章中世紀西歐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中世紀的政治經濟關系及其對政治思想的影響一、中世紀紀政治經濟關系的特點采邑制和等級制。契約關系和微弱的君權。政權與教權的并列和相互制約。二、中世紀政治思想的特點神學是統(tǒng)治一切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學淪為神學的分枝。政治學理論不發(fā)達,政治思想的表現(xiàn)形式。政權與教權關系問題占有突出位置。第二節(jié)王權與教權斗爭中的政治思想一、中世紀的政教關系天主教會的勢力和組織?;浇痰恼斡^念對政教關系的影響。國家與教會關系的演變。二元化權力體系及人的雙重角色。二、維護教權的理論教權至上論。尼古拉一世的“君士坦丁贈禮”。格里高利七世維護教權的活動和理論。英諾森三世的活動和思想,卜尼法斯八世的教權派理論。三、阿奎那的政治思想托馬斯*阿奎那(1227—1274),中世紀經院哲學最大代表。主要政治學著作收集在《阿奎那政治著作選》中。其政治思想將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經過改造后融入基督教神學,其方法有將信仰和理性、經驗調合起來的特征。國家產生于社會需要,君主制是最合乎自然的政體,其形式應為混合政體。教會與國家各有各的領域,但教皇是基督教社會最高權威。四、馬西略的思想帕多亞的馬西略(約1270—1342年),中世紀意大利政治思想家。政治著作有《和平的保衛(wèi)者》。其政治思想的宗旨是排除教會對世俗事務的干涉,以實現(xiàn)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教會是和平的最大威脅,是分裂和戰(zhàn)爭的根源。必須反對教會對國家事務的干預和教會的司法特權;取消教會特權的措施。第四章16世紀西歐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xiàn)和民族國家崛起及對政治思想的影響一、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及其特點封建主義的衰落。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革命。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個人主義世界觀和社會主義學說的出現(xiàn)。二、近代民族國家的崛起及意義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及特征。近代政治思想是對民族國家的認識和研究。近代初期政治思想家主張民族統(tǒng)一,支持專制王權。三、西方政治思想的重大變革開始以人的眼光考察國家問題,把政治學建立在世俗的基礎上。以對國家權力的考察為政治學研究的焦點,研究其起源、性質、職能、目的等。近代政治學的創(chuàng)立。第二節(jié)文藝復興運動和人文主義思潮一、文藝復興運動概況意大利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對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二、人文主義思潮人文主義是人文學科,也指提倡以人為核心、尊重人的人道主義和人道精神。抽象的人性論。按自然生活的倫理觀。第三節(jié)馬基雅弗利的政治思想一、生平和著作馬基雅弗利(1469--1527年),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君主論》、《論提圖斯?李維的前十卷》。二、研究政治問題的新方法拋棄神學教條,從人的眼光考察國家問題,從人的本性、歷史經驗和政治現(xiàn)實中總結出政治的規(guī)律。把政治與倫理區(qū)分開來,把國家視為純粹的權力組織。關注國家的管理、統(tǒng)治的藝術問題。三、馬基雅弗利主義共和國的理想和專制主義的現(xiàn)實選擇。人的本性自私卑鄙,君主統(tǒng)治國家須考慮人的本性。君主要建立強大國家,鞏固政權,須將權力與權術相結合。君主統(tǒng)治的最高原則是國家的強大安全,為此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政治面前無道德。第四節(jié)新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一、新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運動的歷史背景,宗教改革運動的進程和影響。二、路德的政治思想路德(1483—1546年),德國宗教改革領袖,新教思想家。主要著作:《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論基督徒的自由》,《論世俗權力》?!妒ソ洝纷罡邫嗤?,因信稱義思想,平信徒皆為祭司。世俗國家權力的性質。基督徒的服從義務與自由。三、加爾文的政治思想加爾文(1509—1564年),宗教改革領袖之一,新教思想家。主要著作:《基督教要義》。預定論,教會民主的主張,教會與國家的合作,基督徒服從世俗政府的義務和反抗暴君的權利。第五節(jié)布丹的政治思想一、生平著作讓·布丹(1530一1596年),16世紀法國政治思想家,近代主權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主要政治學著作有《國家論六卷》。二、國家理論由家庭、村落到國家,家庭與國家的不同,公民與國家。三、主權理論主權是不受法律約束的、對公民和臣民進行統(tǒng)治的最高權力。主權的真正標志是立法權。主權具有永久性和絕對性,至上性、不受限制和不可分割性。主權者受自然法、神法的限制,不得侵犯私有財產。四、政體理論按主權者的人數(shù)區(qū)分三種國家類型,按行使權力的方式區(qū)分三種政府形式。君主專制是最好的政體形式。地理環(huán)境與政體選擇。第六節(jié)法國反暴君派的政治思想一、反暴君派的產生法國專制王權的成長,胡格諾派與王權的矛盾。反暴君派的主要代表:浩特曼,莫耐(布魯塔),鮑埃西等。二、浩特曼和莫耐的反暴君思想法蘭西斯科?浩特曼(1524—1590年),法國著名法學家,反暴君派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法蘭克—高盧》。法國自古以來王權就是受限制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等級代表君主制主張。莫耐(1549——1623年),法國反暴君派代表,主要著作:《論反抗暴君的自由》。政府的目的。雙重契約論。人民是國家主人,國王是人民代理人。人民反抗暴君的權利。三、鮑埃西的反暴君思想艾提安·德·拉·鮑埃西:《1530—1563年》,法國反暴君派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自愿的奴隸制》。人類的自然自由與平等,暴君制的產生。君主制是反社會的制度。反抗暴君的權利。

第五章17世紀西歐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社會背景一、資本主義發(fā)展與動蕩并存●資本主義經濟縱深發(fā)展●各國矛盾沖突加劇●宗教戰(zhàn)爭頻繁●期望國際秩序和平穩(wěn)定二、科學與哲學顯著發(fā)展●自然科學發(fā)展(天文學、物理與數(shù)學)●新哲學出現(xiàn)(培根與笛卡爾)三、政治思想世俗化◆從人的經驗和理性出發(fā)◆理性主義興起◆自然法復興◆契約論流行◆權利政治觀建立第二節(jié)格老秀斯一、生平1583-1645《論海上自由》《戰(zhàn)爭與和平法》近代自然法理論創(chuàng)始人近代國際法奠基人開創(chuàng)“論證體系”時代主權學說的發(fā)展者二、自然法學說○理性與意志是法的基礎(自然法、人類學和神法)○自然法源自理性,高于神法○維護私有財產,初步提出自然權利○共同的道德標準是人類社會的結合力評價●孤立的個人沒有成為政治學說的唯一基礎●更多倡導個人道德義務,尚未提出天賦人權觀點●自然法實質是“一種強迫我們去做正當事情的道德行動的規(guī)則”三、政治學方法論●先天的論證方法(依據(jù)人類本性)●后天的論證方法(參照普遍事實,借助理性推論)●開創(chuàng)了法學和政治學“論證體系”的時代四、國家與主權理論

國家的產生

主權具有內、外兩個層面

否定人民主權,主張君主主權五、國際法思想◆國際法的目的在于和平◆改變了古代的萬民法◆“萬民法”:近代意義的國際法?

國際關系的公法通則第三節(jié)斯賓諾莎一、生平與著作1632-1677《神學政治論》《倫理學》重釋《圣經》無神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系統(tǒng)闡釋自然權利二、自然權利觀○自我保存是人之共性○理性是人性基礎○理性指引人們保護自然權利三、社會契約論

自然狀態(tài)→社會契約→從社會到國家

國家的統(tǒng)治權以人們訂立契約時轉讓的權利為基礎,是社會中的最大權威

國家權力要強有力,借助恐懼來統(tǒng)治社會

否定君主制,贊美民主制,倡導貴族共和制四、思想自由權●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每個人是自己思想的主人,不能轉讓也不可放棄●維護個人的思想和言論自由,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最好方法●政府應允許自由爭論●人在行動上要守法第四節(jié)普芬道夫一、生平與著作1632-1694《法理學基礎》《自然法和萬民法》二、主要思想●自然義務理論●“兩個契約”理論●相對主權理論第六章17世紀英國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17世紀英國政治狀況及政治思想的一般特點一、英國的政治傳統(tǒng)和英國革命英國的憲政傳統(tǒng),英國革命及特點二、17世紀英國革命時期政治思想的特點以新教思想為思想背景,以自然法契約論為理論基礎。以人權學說為基石。三、革命中的各派政治學說菲爾麥的父權論,霍布斯的專制集權理論,彌爾頓、哈靈頓的共和主義主張,利爾本的人民主權理論,溫斯坦萊的空想社會主義,洛克的自由主義。第二節(jié)霍布斯的政治學說一、生平和著作托馬斯·霍布斯(1588一1679年)17世紀英國政治思想家,近代政治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主要政治著作有《論公民》、《利維坦》。二、人性論與自然狀態(tài)理論機械唯物論是霍布斯研究社會政治問題的理論基礎。抽象的人性論是其理論體系的出發(fā)點。人性是自私的,趨利避害是人生的準則。自然狀態(tài)是探討國家起源的出發(fā)點。自然狀態(tài)下人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自然狀態(tài)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三、社會契約論國家產生于人們的契釣。人們訂立契約的宗旨是自我保存。締約者自愿交出全部權力和權利。主權者沒有參加契約,不受契約的限制。國家是集合在主權下的人群,國家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絕對權力。四、主權論與政體學說主權是給予國家以生命和運動的靈魂。凡與公共和平和安全有關的一切事務均屬主權者管轄。主權具有至上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轉讓性。主權的歸屬是政體劃分的依據(jù)。政體可分為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民主政體;君主政體使君主私利和公益統(tǒng)一,最能避免內亂,實現(xiàn)和平和穩(wěn)定。第三節(jié)洛克的政治學說一、生平和著作約翰·洛克(1632一1704年)17世紀英國政治思想家,近代自由主義的奠基人。主要的政治著作有《論宗教寬客》、《政府論》。二、自然狀態(tài)和國家的起源從自然狀態(tài)出發(fā)探討國家權力的起源。自然狀態(tài)是自由平等和和平的狀態(tài)。但有缺陷。政府源于人們的契約。契約的特點:立約者沒有交出生命、自由、財產的權利。立約者交出的只是保護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被授予權力的人是契約的參加者,必須受契約的限制。個人將權力交給了社會共同體。三、個人的天賦權利,家權力的性質、范圍和目的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屬于自然權利。人民沒有交給國家。它們是不可剝奪不可轉讓的。政府權力的有限的,不是絕對的。政府的目的是保護個人的自然權利,尤其是于保護人民的財產。四、民主、分權、法治思想代議制民主思想。國家必須依據(jù)正式頒布的法律進行統(tǒng)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對權力的制約,政府要依法治理。政府只有依法治理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自由必須以守法為前提。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執(zhí)行權和對外權。執(zhí)行權和對外權應由君主掌握;立法權應由代表人民的國會行使。立法權與執(zhí)行權必須分開。立法權高于執(zhí)行權。執(zhí)行權應服從議會。第七章18世紀法國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及政治思想特點一、啟蒙運動18世紀法國的君主專制及封建等級制,第三等級的崛起,啟蒙運動的發(fā)展和影響。二、政治思想特點以理性論為基礎,以平等為旗幟及對平等的不同理解。社會分層與思想分野。第二節(jié)孟德斯鳩的政治思想一、生平和著作孟德斯鳩(1689一1755年)18世紀法國政治思想家。主要政治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褒原因論》和《論法的精神》。二、自由與分權學說自由的定義。政治的目的是自由。對自由最大的威脅是濫用權力。防止濫用權力的唯一手段是以權力制約權力。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種。三種權力中任何兩個不能合一,必須由三個不同機構來掌握。三權之間要相互制約。三、“法的精神”法的精神是法與政體原則、風俗習慣、自然環(huán)境、人口、貿易、宗教等之間的聯(lián)系。政體的性質與法的關系,政體的原則與法的關系。法與氣候、土壤等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法與人口、國土面積、貿易、宗教等的關系。第三節(jié)盧梭的政治思想一、生平和著作盧梭(1712一1778年)18世紀法國政治思想家,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主要政治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自然狀態(tài)人是自由的、平等的。人具有善良的天性,即憐憫心,使自然狀態(tài)是和平狀態(tài)。人類的自我完善化能力是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是不平等的直接原因。從經濟上的不平等到政治上的不平等。專制政體是不平等的頂點。專制政治被推翻,建立新的平等。三、社會契約論契約論的宗旨是在不喪失個人自由的前提下,尋找一種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保障個人安全和財產的社會結合方式。契約是社會共同體各成員之間的共同約定。個人的權利和權力的轉讓是毫無保留的。權利和權力轉讓給整個集體,而不是轉讓給某個人或某個團體;個人從社會共同體獲得所喪失的一切的等價物。四、人民主權學說人民主權是人民和主權者的統(tǒng)一,國家最高權力屬于人民全體。人民主權是公意的體現(xiàn)與運用。公意是人民整體的共同意志,以公共利益為目標。主權不可轉讓。主權不可分割。主權的絕對性和至上性。政府是主權者為自身利益建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權構,其權力是主權者的委托。政府官吏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可以限制、改變和收回委托給官吏的權力。第八章18世紀美國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18世紀美國政治思想的背景一、美國的歷史傳統(tǒng)美國是移民國家,沒有舊秩序:貴族、君主、統(tǒng)一的教會等。移民的獨立、自由、平等精神和開拓意識。契約型社會。多元文化。17—18世紀歐洲政治思想的影響。二、北美獨立戰(zhàn)爭和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美國政治思想的實踐性。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理論依據(jù)是天賦人權學說。戰(zhàn)后圍繞制憲展開的爭論。第二節(jié)杰斐遜的政治思想一、生平和著作托馬斯·杰斐遜(1743—1826年),18世紀美國民主政治思想家,美國民主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杰斐遜集》二、天賦人權思想人人生來具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人的精神自由權利應該得到保障,人民有革命的權利。三、民主共和思想君主政體是最壞的政體,大國實行民主的保障:代議民主;中央與地方層層分權。防止暴政的制度:三權分立與制衡,中央與地方層層分權,人民廣泛參政。第三節(jié)聯(lián)邦黨人的政治思想一、憲法之爭和《聯(lián)邦黨人文集》憲法的起草的論爭,漢密爾頓,麥迪遜,杰伊簡介。《聯(lián)邦黨人文集》。二、“聯(lián)邦黨人”的政治思想人性的缺陷與政府的權力,聯(lián)邦制思想,分權制衡思想。第十章19世紀法國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社會背景與政治思想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