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太原王氏家族文學研究_第1頁
先唐太原王氏家族文學研究_第2頁
先唐太原王氏家族文學研究_第3頁
先唐太原王氏家族文學研究_第4頁
先唐太原王氏家族文學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先唐太原王氏家族文學研究獨創(chuàng)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學位論文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屬于山西師范大學。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山西師范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gòu)的學位或證書使用過的材料。本聲明的法律后果將完全由本人承擔。簽字日期:。刁、?!髡吆灻?滋緣翻學位論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山西師范大學有關(guān)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有權(quán)保留并向國家有關(guān)部門或機構(gòu)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quán)山西師范大學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庫進行網(wǎng)絡(luò)出版,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學位論文。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quán)書。者簽名怍簽字日期:;:;.欽謬暑‘嗣扛≯導師簽字讒參簽字日期:協(xié);,咿驢銥叫中文摘要?論文題目:先唐太原王氏家族文學研究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生:張謙莉簽名:指導教師:趙繼紅簽名:摘要太原王氏起于先秦周靈王太子姬晉,直到漢代王允開始嶄露頭角,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逐步成為顯赫的官宦世家和文學世家。本論文將“先唐”的范圍劃定在東漢至隋末這一階段,即公元年至年。先唐太原王氏文學對山西地區(qū)的文學發(fā)展乃至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不容忽視。整個家族在創(chuàng)作上既深受時代風氣的影響,又有其特有的地域風貌;既有儒家立言立德的積極入世思想,又有道家縱情放誕的玄學風格?,F(xiàn)存太原王氏著作除少量詩歌外,還留下大量文章,如辭賦、奏、表、疏、啟、箋、書、誡、教令、答、論、議、狀、諫、贊、祭、志、記等,體裁多樣,各具特色。本文從宏觀上對先唐太原王氏家族及其詩文進行研究。首先,本文在查閱地方志、史志的基礎(chǔ)上,對現(xiàn)存文獻中王遵業(yè)家世籍貫的兩種不同記載進行辯證分析,審視研究現(xiàn)狀,并在總結(jié)前賢觀點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王遵業(yè)是太原晉陽人,王瓊的長子。此外,對重名的王睿進行了分析,分別梳理了祁縣王睿和晉陽王睿的家族譜系與生平仕跡。其次,通過參閱地方志、王氏族譜等文獻,比較系統(tǒng)地梳理了太原王氏的譜系淵源,列出祁縣支、晉陽支的家族譜系圖,歸納了祁縣王氏與晉陽王氏的著述,并對太原王氏各個人物的生平事跡進行了簡要概括。通過查閱丁福?!度珴h三國晉南北朝詩》、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申維辰《山西文學大系》等著作,對本文研究的人物及其著作進行了列表整理。在查閱上述文獻資料的基礎(chǔ)上,輯補前人遺漏的詩歌一首,即晉陽王瓊的《崇福田莊詩》。再次,本文結(jié)合各朝代地方志的藝文志,將先唐太原王氏的文學體裁分為詩歌、辭賦、散文三類,又將散文細分為四個小類,并對這些文體進行解讀,進而分析各種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文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從整體來看,先唐太原王氏文學表現(xiàn)出質(zhì)樸尚實、凝重沉穩(wěn)、典雅睿智的風格。最后一章從政治背景、地域風貌、家風家學與玄釋思想等方面進行論述,對太原王氏文學這些風格的成因進行探討歸納,并著重從崇文尚武、儒學立家、依古行事這些方面探討該家族家風家學對其文學的影響?!娟P(guān)鍵詞】太原王氏家族文學詩文特點影響因素【論文類型】基礎(chǔ)英文摘要:?::::;:也山鑼,,,.””.,,,;,’.。,,’,,,,,,,,,,,,,,,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后,,,,.,,,.英文摘要,,,。,,.’【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目錄目錄緒論??..選題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綜述??..先唐太原王氏考辨.王遵業(yè)家世籍貫考??...王睿家世籍貫考...祁縣王睿?....晉陽王睿?..先唐太原王氏生平、仕歷及其譜系著述考錄...祁縣王氏??..晉陽王氏先唐太原王氏文學研究??..詩歌...濃郁政教之風..拳拳愛國之心..清新雋秀之美..玄學任誕之美.辭賦...參差錯落之美..宏大富麗之美.散文.?..?...奏、表、疏、啟、箋?..書、誡、教令、答?....論、議、狀、諫??...贊、祭、志、記?....先唐太原王氏文學風格的成因??..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政治仕途?...地域環(huán)境?...家族風氣?.。..崇文尚武?..儒學立家?..依古行事?.玄釋思想?..結(jié)語;口口?‘‘?\致謝參考文獻.附錄?.附錄?.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緒論緒論選題的目的和意義王姓這一氏族大姓肇始于太原,太原王氏家族自魏晉至隋唐一直處于顯赫地位,乃至“后魏定氏族,僉以太原王為天下首姓。故古今時諺有鼎蓋之名,蓋謂蓋海內(nèi)甲族著姓也。??太原房譜稱顯姓之祖,始白周靈王太子晉:瑯琊房譜亦云太子晉后”Ⅲ。本文研究的“先唐”的范圍是自漢代王允始,至隋朝滅亡止。追根溯源,太原王氏是黃帝之后裔?!拔覈耐跏鲜加谖髦?即周靈王太子晉,占據(jù)汾河兩岸,開始立祖造族,時至今日,可考的歷史約有三千年”三。周靈王太子姬晉,字子喬,生卒年為前一前。其子宗敬居于太原,于周景王時官至司徒,時人呼為“王家”,意為“王家之后”或“帝王之裔”?!缎绿贫?宰相世系表》記載:“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日‘王家’,因以為氏”。后人尊太子晉為王氏“系姓始祖”,尊晉公子宗敬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十四世孫王翦,是秦朝大將?!扒亟y(tǒng)一六國過程中,王翦征燕國,平楚地,下百越,戰(zhàn)功顯赫。秦始皇論功行賞,王翦與大將蒙恬共執(zhí)牛耳。王姓遂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其后,太原王氏之后裔徙居各地,形成許多源于太原王氏之衍派”五。翦孫王離有二子:長子王元遷往山東瑯琊,成為瑯琊王氏始祖,《文選?任彥舁王文憲集序注》在解釋瑯琊王氏時亦日:“王氏之先,出白周王子晉”:次子王威仍然留在晉陽,而他的后代散居各地,十世孫王霸,“字孺仲,太原廣武人也。少有清節(jié)。及王莽篡位,棄冠帶,絕交宦。建武中,征到尚書,拜稱名,不稱臣。有司問其故,霸日:‘天子有所不臣,諸侯有所不友?!就胶畎宰屛混栋?閻陽毀之日:‘太原俗黨,孺仲頗有其風’,遂止。以病歸,隱居守志,連征不至?!弊源?王霸重返故里,定居太原。王霸長子殷食邑祁縣,其后裔稱為祁縣王氏;次子王咸仍居晉陽,其后裔稱為晉陽王氏。于是太原王氏就分為祁縣、晉陽兩支。祁縣王殷十二世孫王軌,“漢司徒允之后,世為州郡冠族。累業(yè)仕魏,賜姓烏丸氏”。,王軌便成為烏丸王氏之始祖。唐末王緒起義,居住在河南的王潮、王邦、王審知兄弟積極響應(yīng),帶領(lǐng)二十七姓以王氏、鄭氏為主五千多人南遷,后王潮占領(lǐng)福建,在他去世之后,由其弟王審知繼承,王審知遂被稱為“閩王”,開閩王氏尊王審知為一世祖,“王審知,字信通,其先世為瑯琊人,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后裔”,《十國春秋?閩一?太祖世家》注引錢昱《忠懿王廟碑》:“審之,字詳卿,姓王氏,本瑯琊人。秦將翦三十四代孫。高祖曄,唐貞元中為光州定城宰,有善政以及民,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因遷家于是郡,遂為固始人矣”九,可見,王審知本是太原王氏的后代,唐代時舉家遷到河南固始,因此開閩王氏也是太原王氏的分支。另外,由祁縣王氏王通又分衍出河汾王氏,其后代又分衍出三槐王氏,而三沙王氏又是三槐王氏的正宗支脈。因此,河汾王氏、三槐王氏、三沙王氏均出自太原王氏??傊?瑯琊王氏、烏丸王氏、開閩王氏、洞庭王氏、河汾王氏、三槐王氏、三沙王氏、臨川王氏、中山王氏等都尊奉太子晉,都是太原王氏之后裔,故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稱?!翱甲C太原王氏的分支脈,分布全國海外,約四百余支。傳承經(jīng)過,初萌太原,續(xù)衍瑯琊,南植江左,北移咸陽,共王氏顯赫八國,榮華三坂,分播新安,至及朝莞,徙南洋各國”圓。因此,后世有詩稱日:天下第一王,開族始太原:避亂徙瑯琊,輔弼顯烏巷,就祿遷成陽,修德居固始,開疆建閩國,傳業(yè)銘槐堂,漂泊去南洋,祖德亦流光。。太原郡自秦朝建置以來,疆域不斷發(fā)生變化,甚為復雜。據(jù)明代《永樂大典方志輯佚》記載:東漢時期“太原郡統(tǒng)十六城。晉陽,界休,榆次,中都,于離,慈氏,狼孟,鄔,盂,平陶,京陵,陽曲,大陵,祁,盧廄,陽邑”鯽;晉代“太原國統(tǒng)縣十三。晉陽,陽曲,榆次,于離,孟,狼孟,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⑨;后魏時“太原郡領(lǐng)縣十。晉陽,祁,榆次,中都,鄔,平遙,沾,壽陽,長安,陽邑”;隋朝“太原郡統(tǒng)縣十五。晉陽,太原,交城,汾陽,文水,祁,壽陽,榆次,太谷,樂平,和順,遼山,平城,石艾,孟”④。本文討論的僅是先唐太原所轄的較為穩(wěn)定的大致區(qū)域,其余一些變動頻繁的地區(qū)暫且不論。先唐太原王氏成為顯赫世家,一方面在于其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在于其文學成就?!皷|晉一代,太原王氏頗顯貴,他家人物在東晉時頗貴盛,其中有文集者八人,凡五十五卷”。該家族是以政治家兼文學家的雙重身份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的,在政壇與文壇上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力。對太原王氏進行研究,理清其家族譜系,首先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太原王氏的傳承脈絡(luò),幫助我們正確地定位太原王氏家族在文學史與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我們對太原王氏家族的重視。其次,為研究家族文學提供借鑒作用,太原王氏作為“五姓七族高門”之一,對其進行①②③葉荃.天下第一王??太原王氏祖地尋根記.滄桑..④明?馬蓉等.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太原志.北京:中華書局,.⑤明?馬蓉等.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太原志.北京:中華書局,.⑥⑦明?馬蓉等.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太原志.北京:中華書局,..⑧緒論研究,為研究世家大族之間的關(guān)系與影響提供便利,并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與姻親關(guān)系提供方便。此外,研究太原王氏文學有利于彌補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對該家族文學研究的空白,尤其是其在散文方面的貢獻不容忽視。研究綜述目前,學術(shù)界對太原王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歷史、政治方面,注重其歷史著作、政治才干等方面的貢獻,而忽略了其在文學方面的影響。如:王洪軍《名門望族與中古社會??太原王氏研究》博士論文,年月、《魏晉時期太原王氏居地考》《齊魯學刊》年第期、《太原王氏北方宗支世系居地考》《齊魯學刊》年第期,朱林芳《太原王氏被列為北魏四姓的原因》《蘭州學刊》年第期,和慶鋒《唐代太原王氏研究》碩士論文,年月等,都是關(guān)于太原王氏歷史方面的研究。此外,很多研究都是選取太原王氏家族中的一個人物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或是對其單部著作加以解讀,很少從宏觀上對整個太原王氏家族進行研究。如:曉楓《王沈》《山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第期,謝金簫《北魏名將王慧龍》《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年月等,是針對單個人物的研究:王青《晉陽王氏的家世門風與冥祥記的創(chuàng)作》《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介紹晉陽王氏家風及宗教信仰,以及《冥祥記》在中國宗教、文學和史學中的重要價值,孫呂武《關(guān)于王琰冥祥記的補充意見》《文學遺產(chǎn)》年第期等,這些都是針對單部著作的研究。國內(nèi)文學界對太原王氏家族文學成就的研究尚顯薄弱,主要研究成果有:劉光秀《隋唐之際王氏家族文學研究》博士論文,年月,該文敘述了隋唐太原王氏的家族世系、文化背景、思想個性與詩歌、散文、小說的特點,以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柏俊才《并州的建置與先唐山西文學的繁榮》《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月,該文系統(tǒng)地梳理了自漢至隋七百余年并州四姓王、郭、溫、孫中的文學家,并對他們的著述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錄??傮w來看,太原王氏成員眾多、譜系凌亂,這給研究帶來很大困難。在已有的學術(shù)評論中,對先唐太原王氏家族文學的研究比較薄弱,從宏觀上對先唐太原王氏文學進行整體研究仍有著廣闊的探討空間。太原王氏經(jīng)歷了上下余年的興衰沉浮,其立家之本、家族風貌與文化構(gòu)成無疑值得我們深思。因此,將他們留存下來的著作作為一種文學現(xiàn)象進行研究,從這些作品中探究太原王氏家族的政治與文學思想,對我們整體把握其文化內(nèi)涵和文學風格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先唐”這一時間范圍劃定在東漢年至隋末年,共余年的時間,在柏俊才老師對并州四姓研究的基礎(chǔ)上,集中研究先唐太原王氏家族的文學。本文比較系統(tǒng)地梳理了先唐太原王氏家族的譜系圖,目的是要理清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但本文研究的太原王氏僅集中在對文學做出貢獻的一些人物。本文以文獻資料為依據(jù),若某個王氏成員有文學作品記載,則視為本論文的研究對象;若沒有作品記載,本文暫不論述。筆者在參閱文獻的基礎(chǔ)上,共整理出位有作品記載的文學家,其中祁縣王氏人,晉陽王氏人見附錄。本文輯錄該家族作品百余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篇:詩歌首其中一首為筆者補錄,辭賦篇,散文篇。在此基礎(chǔ)上,筆者對太原王氏留存的散文作品分為四類,并逐類進行了分析。先唐太原王氏考辨先唐太原王氏考辨目前,關(guān)于太原王氏家族的成員仍有頗多爭議,表現(xiàn)在:某個王姓人物是否屬于太原王氏他是祁縣王氏還是晉陽王氏他的生平、籍貫、仕跡是何狀況面對重名情況如何分辨其所指??本論文將對筆者在查閱文獻過程中遇到的若干問題進行分析。.王遵業(yè)家世籍貫考關(guān)于王遵業(yè)生平,文獻中有兩種記載:一為祁人,神念子:一為晉陽人,瓊子?!端膸烊?山西通志》卷記載:“王神念,??長子遵業(yè),太仆卿?!雹罄钛訅邸赌鲜贰肪碛涊d:“神念,太原祁人也。少好儒術(shù),尤明內(nèi)典。仕魏位潁川太守,與子僧辯據(jù)郡歸梁,封南城縣侯。??神念長子遵業(yè),位太仆卿。次子僧辯”④。對王遵業(yè)的介紹,《山西通志》和《南史》都是僅用一句話,講明王遵業(yè)是王神念的長子,官至太仆卿,而對王遵業(yè)的生平、事跡只字朱提?!读憾鳌芬嗳??!读簳?王神念傳》:“王神念,太原祁人也。??子尊業(yè),仕至太仆卿。卒,贈信威將軍,青、冀二州刺史,鼓吹一部。次子僧辯,別有傳”。而這些史書中的《王神念傳》和《王僧辯傳》中均未提及王遵業(yè)生平事跡。這樣的記載不免令人質(zhì)疑:其一,既然是史志,理應(yīng)對當時有顯著地位的人物進行詳實的介紹。而《南史》、《山西通志》都只提一句,下文并沒有對王遵業(yè)進行介紹。如此著名的人物,怎么可以一筆帶過其二,如果根據(jù)《通志》和《南史》、《梁書》的記載,將王遵業(yè)視為王神念之長子。既然王遵業(yè)是長子,且官至太仆卿,在講究尊卑有序的時代,遵業(yè)的事跡在神念的傳中更應(yīng)當被著重介紹,這里卻沒有提及。相反對次子僧辯給予濃墨重筆,對三子僧智、幼子僧情亦有大量介紹。而各類史書在介紹神念、僧辯、僧智父子時,均未提起作為長子的王遵業(yè)。這未免有些蹊蹺。其三,神念諸子中,僧辯、僧智、僧情這三子均為“僧”字輩,將遵業(yè)列為其子,單從名字上看也顯得格格不入。由此,筆者推測:王遵業(yè)并非神念之子。在查閱清代至今多個版本的《祁縣志》時,也沒有留下對王遵業(yè)的記載。如果王遵業(yè)是祁縣人,那么以介紹本縣為任的地方志定會比較全面地收錄本縣的著名人物事跡。再者,祁縣是個小縣城,有如此卓越之士定會倍覺珍視,遺漏的情況實屬罕見。此外,《祁縣志》對王神念、王僧辯的記載頗為詳盡,如果王遵業(yè)是長子,又怎么可能會被遺漏由此得知,王遵業(yè)既非祁縣人,也非神念長子。在《魏書》卷中記載:“王慧龍,自云太原晉陽人,??生一男一女,遂絕房室。子寶興襲爵。??卒,子瓊襲爵。??瓊子遵業(yè)為黃門郎,故有此授。卒,年七十四。贈征北將軍、中軍監(jiān)、并史。自慧龍入國,三世一身,至瓊始有四子。長子遵業(yè),風儀清秀,涉歷經(jīng)史。位著作佐郎,與司徒左長史崔鴻同撰《起居注》。??贈并州刺史,著《三晉記》十卷。遵①②③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業(yè)子松年,尚書庫部郎’’①。李延壽《北史》卷云:“王慧龍,太原晉陽人。晉尚書仆射愉之孫,散騎侍郎緝之子也。??子寶興襲爵。??松年少知名,齊文襄臨并州,辟為主簿。??發(fā)晉陽之鄴,在道遇疾卒。贈吏部尚書,并州刺史,謚日平。第二子劭最知名。劭字君懋,少沉默,好讀書”②。道光《太原縣志》亦稱王瓊‘‘有四子:遵業(yè)、廣業(yè)、延業(yè)、季和。王遵業(yè),瓊長子’’根據(jù)《魏二傳》、《北史》,結(jié)合《晉書》等史料,我們可以理清王遵業(yè)一支的家族世系譜:廣愷廣綏坦之卜愉一廣遵業(yè)一松年一劭卜國寶緝一慧龍一寶興一瓊廣業(yè)忱卜延業(yè)?季和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確:王遵業(yè),太原晉陽人,瓊長子。對于《通志》和《南史》記載失實的原因,筆者進行了分析?!赌鲜贰泛汀侗笔贰吠瑸樘评钛訅圩?二書對王遵業(yè)的記載卻大相徑庭,可見,《南?北史》關(guān)于王遵業(yè)的介紹并非出于同一人之手?!赌?北史》是由李延壽之父李大師最先開始編纂的,李大師辭世后,由李延壽繼續(xù)編纂?!袄钛訅墼诶畲髱煹幕A(chǔ)上,改用《史記》紀傳的體裁,刪節(jié)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八書,又補充了一些史料,寫成《南史》和《北史》”∞??梢酝浦?《南史》中關(guān)于王遵業(yè)的記載是李大師完成的,認為王遵業(yè)是太原祁人,神念子,這是李大師記載的一個錯誤。后來《山西通志》沿襲了這個觀點。李延壽在《北史》的編纂過程中,結(jié)合《魏書》等史料,認為王遵業(yè)是太原晉陽人,瓊子。此后的道光《太原縣志》等文獻亦采納其觀點。.王睿家世籍貫考文獻中關(guān)于王睿的記載頗豐,但與王睿重名的人物也多,有祁縣王睿、晉陽王睿、瑯琊王睿、趙郡王睿??這樣,我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xiàn)混淆現(xiàn)象,因此有必要對重名王睿進行區(qū)分。本論文將針對同屬太原王氏的祁縣王睿和晉陽王睿進行分析。..祁縣王睿祁縣王睿,字元德:其弟王懿約?,字仲德。《太平廣記》卷記載:“晉王懿,字仲德,太原人,為車騎將軍,世信佛法。父黃,為中山太守,為丁岑所害”?!端螘肪碛涊d:“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漢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孫也。祖宏,事石季龍。父苗,事苻堅。皆為二千石。仲德少沉審,有意略,通陰陽,解聲律。苻氏之敗,仲德年十七,與兄睿同起義兵,與慕容垂戰(zhàn),敗,仲德被重創(chuàng)走,與家屬相失。??十五年,卒。謚日桓侯。亦于廟①②③④⑤先唐太原王氏考辨立白狼、童子壇,每祭必祠之。子正修嗣,為家僮所殺”①。《南史》卷的記載同《宋書》。據(jù)此,我們可以推出祁縣王睿的家族世系譜為:睿懋?礎(chǔ)宏??苗懿??正修《太平廣記》稱王懿“父黃”,“黃”與“苗”字形相似,這里當是“苗”之訛文。王睿、王懿兄弟當是王苗之子。王睿一,東晉太原祁人,與其弟王懿起兵反慕容集團,戰(zhàn)敗后投奔王愉,不受重用。又投桓玄,桓玄圖謀篡位。元興三年,王睿與劉裕起義軍聲討桓玄,事未發(fā)起便已泄露,王睿被桓玄捕殺?!凹翱私ㄠ?仲德抱睿子方回出候武帝,武帝于馬上抱方回,與仲德相對號慟,追贈給事中,封安復縣侯”圓。..晉陽王睿晉陽王睿?,字洛誠,北朝后魏孝文帝時尚書令?!侗笔贰肪碛涊d:“王睿字洛誠,自云太原晉陽人也。六世祖橫,張軌參軍。晉亂,子孫因居于姑臧。父橋,字法生,解天文卜筮。??睿少傳父業(yè),而姿貌偉麗,景穆之在東宮,見而奇之。興安初,擢為太卜中散,稍遷為令,領(lǐng)太史。承明元年,文明太后臨朝,睿因緣見幸,超遷給事中。俄為散騎常侍、侍中、吏部尚書,賜爵太原公。??贈衛(wèi)大將軍、太宰、并州牧,謚日宣王。內(nèi)侍長董丑奴營墳?zāi)埂A罡咴蕿橹?。京邑士?諂稱睿美,造新聲而弦歌之,名日中山王”。《魏書》卷的記載同《北史》,并輯錄了王?!都埠V上疏》全文和王椿《上孝武帝讜言疏》全文。乾隆《太原府志》卷載:“王襲,睿子,太和中鎮(zhèn)西將軍、并州刺史;王椿,睿子,正始初太原太守”④。道光《太原縣志》記載:“王椿,字元壽,睿次子”:“王靜,字元安,睿弟魏誠子”。結(jié)合這些史料,我們可以列出晉陽王睿的家世譜系:襲五世橫梳睿一一諶魏椿翔靜一一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亮黼①②③④⑤⑥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晉陽王睿也是中山王氏之始祖。《新唐書》日:“中山王氏亦出晉陽。永嘉之亂,?州參軍王軌子孫因居武威姑臧。五世孫橋,字法生,侍御史、贈武威定王。生睿,封中山王,號‘中山王氏’,后徙樂陵。睿字洛誠,后魏尚二島令、中山宣王”∞。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王睿拜相,“遷尚二謗令,進中山王,加鎮(zhèn)東大將軍,置王官二十二人中二;侍郎鄭義為傅中郎令,以下皆當時名流,又拜睿妻丁氏為妃。沙門法秀潛謀多所牽引。睿日:‘與殺不辜,寧赦有罪宜梟斬首惡,余從原赦,不亦善乎’從之,得免者千余人”②。太和五年六月甲辰卒,謚宣王?!渡轿魍ㄖ尽肪硭浲躅!吨溯炞与s錄注解五卷》即指北魏晉陽王睿。①②先唐太原王氏生平、仕歷及其譜系著述考錄先唐太原王氏主要分祁縣、晉陽兩大支。根據(jù)《太原王氏通譜》山西社科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王氏宗譜》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王氏族譜》乾隆庚戌版續(xù)編本等資料,我們可以梳理出前太原王氏的譜系與太原王氏威公譜系:周靈王一姬晉受姓王一宗敬太原王姓始祖一風一覃一渠一豐一芝一億一錯一憒一諭一息一恢一亢一頤一翦一賁一離一長子:元瑯琊王始祖;次子:威威一志一殉一言一峙一嵌一彝一彝一島一勵一霸一長子:殷祁縣支;次子:咸晉陽支.祁縣王氏王霸長子王殷定居祁縣,其后裔成為祁縣王氏。殷四世孫王述有三予:隗、允、懋。王氏成為顯赫家族始于東漢末年的王允。王允,字子師,漢獻帝時任司徒,故里在今祁縣修善村?!霸噬俸么蠊?jié),有志立功,嘗習誦經(jīng)傳,朝夕試馳射,三公并辟為侍御史”Ⅲ,王允痛恨宦官,曾鎮(zhèn)壓黃巾義軍、誅殺董卓。初平三年,為董卓部將李催、郭汜等所殺,時年五十六?!伴L子侍中蓋、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見誅害,唯兄子晨、凌得脫歸鄉(xiāng)里”三,今存作品有《奏行六隱事》和《復奏》兩篇。王允孫王黑,允卒后,“封其孫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王允后裔祜,州主簿,祜子思政。王思政北魏時任員外散騎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任安東將軍、封祁縣侯,拜驃騎大將軍,西魏時任荊州刺史、河南諸軍事,“卒,贈以本官,加兗州刺史”五。其作品僅存《在玉璧復高王書》、《重與安定公啟請于潁川為行臺治所》兩篇?!吨軙酚涊d崔猷有《復王思政書》。思政有六子:元遜、康、揆、邗、恭、幼,均有顯著政績。元遜子景,被封為晉陽縣侯。允兄子晨、凌,王凌?,字彥云,今祁縣修善村人,約生活在漢獻帝建安年間至曹魏嘉平年間,舉孝廉,魏文帝時任揚州、豫州刺史。魏嘉平元年,凌不聽兒子廣的勸說,與外甥令狐愚發(fā)動了第一次反司馬氏兵變。魏嘉平三年,欲廢曹芳改立曹彪,事泄自殺?,F(xiàn)存《司馬太傅書》表述了他對于“赦罪”的感激之情,以及事發(fā)后的自責與悔恨。僅此一文,就足見其文學素養(yǎng)。凌有四子:廣、飛梟、金虎、明山,以廣、明山為著?!妒勒f新語箋疏?賢媛第十九》引《魏氏春秋》日:“王廣字公淵,王凌子也。有風量才學,名重當時。與傅嘏等論才性同異,行于世”?!短接[》記載王廣散文《子貢畫贊》一篇。懋六世孫:光、苗,光長子王軌一,小名沙門,曾為武帝心腹,歷任內(nèi)史下大夫、開府儀同大將軍、徐州總管,是烏丸王氏之始祖:光次子王同,同之子王神念約?,今祁縣王賢村人,南朝梁右衛(wèi)將軍,他文武兼?zhèn)?好儒學,養(yǎng)成了溫柔敦厚、謙虛謹慎的處事態(tài)度。同時,他熟諳兵法、勤習武藝,忠于國家、戰(zhàn)功顯著,禁淫祠、正風俗,一生廉潔清正,上①②③④⑤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報朝廷、下安黎民,暮年時仍領(lǐng)兵北上,在北伐途中染病身亡,時年七十五歲,謚日“壯”,“追贈侍中中書令,改謚忠公”叫。其子僧辯約,字君才,初仕北魏,南奔歸梁,為簡文帝重臣,任湘東王蕭繹左常侍及司馬,深受蕭繹信任,稱其“器宇凝深,風格詳遠”。僧辯“學涉該博,尤明《左氏春秋》,言辭辨捷,器宇肅然,雖射不穿札,而有凌云之氣”④,他以勇猛武略著稱于世稱,戰(zhàn)功顯赫。唐代李延壽評價他“風格秀舉,有文武奇才,而逢茲酷濫,幾致隕覆。幸全首領(lǐng),卒樹奇功,事人之道,于斯為得”。西魏攻破江陵后,王僧辯被徐州刺史陳霸先擒獲并殺害。今存文《檄》、《與貞陽侯淵明啟》、《重與貞陽侯啟》、《答許亨》篇。僧辯長子王頌,“承圣初位侍中,魏克江陵,隨王琳入齊,為竟陵太守。齊遣王琳鎮(zhèn)壽春,將圖江左。及陳平淮南殺琳,頌聞之,乃出郡城南登高冢上,號哭一慟而絕~。顎子王硅,字叔玢,“性沉澹,志量隱正”,很受叔父王頰器重。隋文帝開皇十三年,璉入秘二磚省,掌管校訂、整理典籍事務(wù)。唐貞觀二年,拜侍中,官至初唐宰相,成為初唐政治家、諍臣。貞觀十二年,病卒于長安,時年六十九歲,贈吏部尚二偉,謚日“懿”。頤弟頒,字景珍,少有志氣,風流有才俊,文武兼修,尤以孝道聞名于世。“聞其父為陳武帝所殺,號慟而絕,食頃乃蘇,哭不絕聲,毀瘠骨立。至服闕,常布衣蔬食,藉藁而臥”,陳滅后,頒聚集千余人為父報仇,“夜發(fā)其陵,剖棺,見陳武帝須皆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頒遂焚骨取灰,投水飲之。既而自縛歸罪”,文帝感其孝義,未治其罪。任代州刺史,勉于政事,卒于齊州刺史。頒弟頰?,字景文,隋經(jīng)學家,“少好游俠,年二十,尚不知書,為其兄頤所責怒。于是感激,始讀《孝經(jīng)》、《論語》、晝夜不倦,遂讀《左傳》、《禮》、《易》、《詩》、《書》,乃嘆日:‘書無不可讀者’。勤學累載,遂遍通五經(jīng),究其旨趣,大為儒者所稱。解綴文,善談話。年三十,周武帝引為露門學士,每有議決,多姨所為。性識甄明,精力不倦,好讀諸子,遍記異書,以博物稱。又曉兵法,益有縱橫之志,每嘆不逢時,常以將相自許”④,先后任著作佐郎、國子講授、國子博士,隋文帝仁壽四年,“王頰在漢王楊諒敗后,將奔突厥,至山中,徑路斷絕,自殺。年五十四”四,“撰《五經(jīng)大義》三十卷,有集《王參軍集》十卷,并因兵亂,無復存者”。王苗子王懿,字仲德,“自言漢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孫也。祖宏仕石季龍,父苗仕苻堅,皆至二干石。仲德少沉審有意略,事母甚謹,學通陰陽,精解聲律”吵。懿十七歲時與兄王睿同起義兵,戰(zhàn)敗后投奔王愉。歷任太尉諮議參軍、徐州刺史、鎮(zhèn)北大將軍。謚日“桓侯”,子正循一作正修嗣。殷九世孫寓,寓生罕,罕生秀,秀生二子:玄則、玄謨。玄則一支,以六世孫隋末王度、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先唐太原王氏生平、仕歷及其譜系著述考錄王通較為著名,入唐后詩人、文學家涌現(xiàn),如王績、王質(zhì)、王勃等。玄則仕宋,曾任太仆、國子博士,著《時變論》六篇。其孫王勃在《送劫赴太學序》中稱:“吾家以儒輔仁,述作存者八代矣,未有不久于其道而求茍出者也”∞,就是在稱贊王玄則所著《時變論》。王度祖父王一,一作王杰,曾擔任安康獻公,因為受田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而定居于此。但其祖籍仍為祁縣,屬于太原王氏家族。王度于隋大業(yè)八年任御史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曾撰《春秋》,記載了北魏、北周時期的歷史,但未能流傳一來。他的小說《古鏡記》尤為著名,開唐傳奇這一新體。王通,是隋末大儒,卒后門人私謚為“文中子”。王通自幼篤學,并到各地求師訪學,“蓋受《書》于東海李育,學《詩》于會稽夏琪,問禮于河東關(guān)子明,正《樂》予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華,不解衣者六歲,其精志如此”五。這就為他精湛深厚的學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隋文帝仁壽二年,向文帝陳獻《太平十二策》,但未被采納。王通因此作《東征歌》來表達失望之情,棄官而歸,從此絕意于官場,并將聚徒講學與讀二述作作為其終身事業(yè),被稱為“河汾道統(tǒng)”,其弟子有千余人,時稱“河汾門下”,為培養(yǎng)賢才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陳寅恪《論韓愈》高度評價:“世傳隋末王通講學河汾,卒開貞觀之治”③。王通繼承了孔子“仁者,愛人”和孟子“民為貴”的思想,提出“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的觀點,認為百姓的生命最重要,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人權(quán)思想。同時,他主張“學以明道”、“文以濟義”,強調(diào)“君子之學講于道,小人之學進于義,”這對唐代韓愈、李翱的“文以明道”思想與宋明理學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被認為是開理學先河的大儒。王通模仿孔子《六經(jīng)》,用九年時間完成了《續(xù)六經(jīng)》,共六百六十五篇,八十卷,在唐末五代時均已亡佚?,F(xiàn)存《元經(jīng)》,當是阮逸偽作。《文中子中說?禮樂篇》中記載了王通《六經(jīng)》的作用:“吾續(xù)《書》以存漢晉之實,續(xù)《詩》以辯六代之俗,修《元經(jīng)》以斷南北之疑,贊《易》道以申先師之旨,正《禮》、《樂》以旌后王之失,如斯而已矣”④。杜淹《文中子世家》記載:“《禮論》二十五篇,列為十卷;《樂論》二十篇,列為十卷;《續(xù)書》一百五十篇,列為二十五卷;《續(xù)詩》三百六十篇,列為十卷;《元經(jīng)》五十篇,列為十五卷:《贊易》七十篇,列為十卷”⑨。王通進獻文帝的《十二策》,記載了天、地、人三才的運行規(guī)律,后來編成四卷,已佚,得以保存的惟有《中說》,《中說》并非王通自著,而是其弟子薛收、姚義搜集往日師徒對答言語,經(jīng)王通之弟王凝及子孫三代整理而成,與《論語》的成書過程基本一致。據(jù)《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記載,《中說》流傳于唐五代時為五卷本,但未能流傳下來?,F(xiàn)存《中說》為阮逸注釋本。劉師培認為王通與其弟王質(zhì)“雖不以文名,亦均工文”。到了唐代,祁縣王氏中又將王通的后裔稱為“文中子支”。玄謨一支,以王玄謨、王茂的影響最大。王玄謨,字彥德,南朝宋大臣。“玄謨①②③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lián)書店,.④⑥③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漢魏六朝文研究.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幼而不群,世父蕤有知人鑒,常笑日:‘此兒氣概高亮,有太尉彥云之風”?。東晉義熙四年,玄謨受武帝劉裕賞識,辟為從事史。此后一直為官,先后出任武昌太守、汝陰太守、興安侯義賓輔國司馬、彭城太守、益州刺史、徐州刺史、都督、曲江縣侯、豫州刺史、雍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青冀二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光祿大夫、開府儀三司、南豫州刺史等職。他生性嚴直,不迎合權(quán)貴,謚日“莊公”。李延壽評價:“玄謨雖苛克少恩,然其大:肖,亦足為美。當少帝失道,多所殺戮,而能冒履不測,傾心輔弼,斯可謂忘身殉國者歟”罾。玄謨文今存《論彭城表》、《請用楊頭為西秦州假節(jié)表》、《領(lǐng)汝陰太守上疏》、《臨雍州上言》、《懇起湖田議》、《報南郡王義宣二;》、《馳信告柳元景》七篇。玄謨有三子:深、寬、瞻。王深,北中郎司馬,其孫王茂?,字休連《梁二諱》作“休遠”,一字茂先,南朝梁將軍。茂深受祖父王深器重,深日:“此吾家千里駒,成門戶者必此兒也”。王茂年少時喜讀兵二,精心研究兵法,“性沉穩(wěn),不妄交游”,歷任侍中、領(lǐng)軍將軍、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丹陽尹、司空、江州刺史。天監(jiān)十四年卒于江州,朝廷念其功,追贈太尉,詔謚“忠烈”。其文僅存《答釋法云書難范縝神滅論》一篇。玄謨從弟玄象、玄載、玄邈,皆身居要職。玄象曾任下邳太守。玄載仕宋,歷益州刺史,兗州刺史,謚日“烈子”。玄邈仕宋,做過青州刺史、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河陽縣侯、中護軍,卒于官,追贈雍州刺史,謚日“壯侯”。李延壽評價:“瞻王瞻傲恨不悔,卒至亡軀,然齊武追恨魚服,匹夫懼矣。玄邈行己之度,有士君子之風乎”。①②③④⑤先唐太原王氏生平、仕歷及其譜系著述考錄圖先唐祁縣王氏家族譜系.晉陽王氏王霸次子王咸,隨父定居晉陽,其后裔被稱為晉陽王氏。王咸后代王柔、王澤兄弟,“是太原王氏的可靠始祖”①,他們學識淵博,奠定了晉陽王氏一支的顯赫地位。年出土于北京西郊的《晉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幽州諸軍事領(lǐng)護烏丸校尉幽州刺史驃騎大將軍博陵公太原晉陽王公故夫①日?守屋美都雄.六朝門閥之一研究??太原王氏系譜考.日本出版協(xié)同,.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人平原華氏之銘》志陽載:“柔,字叔優(yōu),故漢使持節(jié)護匈奴中郎將雁門太守。夫人宋氏、李氏。墓在本國晉陽城北二里”叫。王澤,字季道,代郡太守。同郡郭林宗“許日:二人皆二干石才也。雖然,叔優(yōu)當以仕宦顯,季道宜以經(jīng)術(shù)進”罾,果合其言。柔子王機,曹魏東郡太守。機之子王沈,字處道,少孤,由叔父王昶收養(yǎng)。好讀,善屬文,有“文籍先生”之譽。曹爽辟為掾,曾任中書門下侍郎、秘二括監(jiān)、散騎常侍,甘露之變后被封為安平侯、博陵侯,之后任驃騎將軍,卒后贈司空。他的成就主要在史學方面,曾參與編撰《魏餑》四十八卷一作四十四卷?!端宥?經(jīng)籍志》載有《晉王沈集》五卷,今已亡俠?!度珪x文》錄其文十四篇:《正會賦》、《宴嘉賓賦》、《餞行賦》、《馬腦勒賦》、《車渠斛賦》、《賀正表》、《賀肅慎貢獻表》、《到豫州下表》、《又下教》二篇、《與傅玄書》、《辟雍頌》、《祭先考東郡文》、《火題》。王浚,字彭祖,“母趙氏婦,良家女也,貧賤,出入沈家,遂生浚,??沈薨,無子,親戚共立浚為嗣,拜駙馬都尉?!弊鲞^員外散騎侍郎、寧朔將軍、持節(jié)、都督幽州諸軍事、驃騎將軍、都督東夷河北諸軍事、幽州刺史等職。晉愍帝建興二年,石勒殺王浚,占領(lǐng)幽州??S形募褚沿?。今存《從幸洛水餞王公歸國詩》一首?!疤跏献钤绲巧险挝枧_的早期人物是三國時魏司空王昶”。王昶一,字文舒,澤之子,建安末為魏王之太子文學,仕歷顯赫,官至司空,并因軍功登上了超級貴族的高位。甘露四年卒,謚日“穆侯”。昶既有軍事才能,又有文化涵養(yǎng),《隋書?經(jīng)籍志》載有《魏司空王昶集》五卷,今已佚;“著《治論略》,依古制而合于時務(wù)者二十余篇,又著《兵書》十余篇,言奇正之用”,現(xiàn)均己佚。現(xiàn)存王昶文九篇:《謝粲表》、《考課疏》、《考課事》、《陳治略五事》、《秦吳蜀事狀》、《自晉文王箋》、《檄吳將校部曲》、《家誡》、《三戲論》,多為表奏議論等文體,語言淺近、明白曉暢。昶兄子王默《晉書》作王黯,字處靖,任魏尚書。王默曾孫王漾?,字仲祖,是哀靖皇后之父,“少時放縱不羈,后乃克己勵行,有風流美譽,居家孝友,善隸書,美姿容”四,“有好儀形,每攬鏡自照,日:‘王文開那生如馨兒”’∞曾任長山令、司徒左西屬、中書郎、司徒左長史,別名王長史、王掾、阿奴。他善清談、通禮制,是東晉名士,任自然、重情性,但王漾的自然情性不同于西晉時期名士的放縱任達,而是自然有節(jié)制。劉尹稱贊王漾:“性至通,而自然有節(jié)”。孫綽稱贊日:“劉恢清蔚簡令,王漾溫潤恬和,桓溫高爽邁出,謝尚清易令達,而漾性和暢,能言理,辭簡而有會”。《世說新語?賞譽》亦稱:“漾性和暢,能清言,談道貴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先唐太原王氏生平、仕歷及其譜系著述考錄中,簡而有會。商略古賢,顯默之際,辭旨劭令,往往有高致?!雹傺c恢齊名,曹旭《詩品箋注》校注云:“時人以恢方茍奉倩,漾比袁曜卿,凡稱風流者,舉漾、恢為宗”圓。王漾不僅喜美酒、飲食,善清談,還長于繪畫?!妒勒f新語箋疏》中引《歷代名畫記》五日:“王漾字仲祖,晉陽人。放誕不羈,二比庾翼。丹青甚妙,頗希高達。常往驢肆家畫糯車,白云:‘我嗜酒、好肉、善畫,但人有飲食、美酒、精絹,我何不往也’特善清言,為時所重。卒時年三十九。官至司徒左長史?!薄陡呱畟?支遁傳》記載:“至晉哀帝即位,頻遣兩使,征請出都,止東安寺,講《道行波若》,白黑欽崇,朝野悅服。太原王漾,宿構(gòu)精理,撰其才詞,往詣遁,作數(shù)百語,自謂莫能抗”④?!端宥?經(jīng)籍志》錄《司徒左長史王漾集》五卷,著有《論語釋疑》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