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的對策與研究(論文)9300字》_第1頁
《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的對策與研究(論文)9300字》_第2頁
《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的對策與研究(論文)9300字》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的對策與研究摘要:本文運用觀察法、訪談法和文獻研究法對XX村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對所收集資料的分析總結隔代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方面的影響,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最后落位到改變祖輩的認知、協(xié)調留守兒童、父母、祖輩和老師之間的關系、解決問題的措施上,呼吁農村的留守老人重視隔代家庭教育,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隔代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重要影響。關鍵詞: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心理人格問題一、緒論(一)研究背景與意義1.研究背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農村許多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使得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問題越發(fā)突出,隨著他們數量的增加,導致的社會問題越多,從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特別是他們的教育問題,因為他們是由自己的祖輩進行教育的,而祖輩大部分是與社會脫軌的,這使得他們不能讓學到更好的知識,落后于他人。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也引起社會工作領域的重要關注,社會工作者通過專業(yè)的工作方法,運用個案、小組和社區(qū)工作的方法引導留守兒童的學習和家人的溝通方面,改變留守兒童的不良習慣,重新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2.研究意義(1)理論意義對隔代教育下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問題進行研究,對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筆者所選擇的理論是認知行為理論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在小組社會工作和個案社會工作介入時運用認知行為理論中埃利斯的“ABC理論”分析祖輩不合理信念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通過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改變其行為;在如何協(xié)調父母、祖輩、老師和孩子四者之間的關系時,筆者運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分析各個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其作用的基礎上提出有利于協(xié)調各系統(tǒng)之間關系的建議。在以往的有關“隔代教育影響”的研究中,多運用的是兒童社會化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人格發(fā)展理論。筆者所選用的這兩個理論,豐富并完善了理論在留守兒童隔代教育方面的研究;同時實踐中運用理論,對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提供理論依據。(2)實踐意義有利于構建幸福的家庭。留守在家的祖輩和孫輩由于思想觀念的差異,很容易引發(fā)口角,甚至會危及生命。通過研究隔代教育對其孫輩行為方面的影響,能夠改善祖輩和孫輩之間的關系,使祖輩與孫輩和諧相處,促進家庭生活的穩(wěn)定。有利于留守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祖輩對孫輩過分溺愛,可能會使孫輩形成自私嬌氣的性格,養(yǎng)成依賴祖輩的不良行為習慣。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使祖輩明確自身的溫飽式溺愛教育對孩子會有消極的影響,讓祖輩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變自己錯誤的教育觀念,使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研究方法①文獻研究法。該法也稱為歷史研究法,是搜集文獻資料、摘取有用信息、研究有關內容的方法。文獻查閱分析是研究的開端,本研究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超星讀秀等數據庫,收集“留守兒童隔代監(jiān)護人”相關研究文獻,了解社會工作服務農村留守兒童隔代監(jiān)護人家庭教育問題的研究現狀,以便理清研究思路,為深化研究提供素材和參考。②社會調查法。該法是通過有計劃地考察社會現象,收集有關資料并分析各因素間的關系,以掌握社會實際情況的過程,該法常采用問卷、訪談方式收集資料。本研究將根據研究內容,設計調查問卷、列好訪談提綱,對研究樣本——XX村的留守兒童及隔代監(jiān)護人進行問卷調查,對村民、老師等相關人員進行訪談,以便全面掌握農村留守兒童隔代監(jiān)護人家庭教育水平的具體情況,進而剖析問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設計社會工作服務方案。二、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現狀與問題(一)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現狀中國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農村的一個普遍問題,留守兒童的本質是父母外出打工而無法將其未成年子女帶在身邊照顧,是親子分離而形成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期沒有父母的關愛和指導,學業(yè)和個性的發(fā)展都受到影響,導致一些極端的事例的發(fā)生。2018年3月21日,全國婦聯在中國婦女活動中心召開了全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和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的發(fā)布會。在發(fā)布會上發(fā)布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總人數、學齡比例以及地區(qū)分布等都做了詳細的統(tǒng)計?!秷蟾妗肥菍?017年全國1%人口作為調查對象,從《報告》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已超過6000萬人,在未成年不滿16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在4000萬以上,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69%。尤其是在2006年后,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及規(guī)模迅速增長呈直線上升。在全國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30.19%。由以上的數據顯而易見,農村留守兒童在全國農村兒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齡的留守兒童為主。(二)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1.心理人格問題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陪伴,沒有父母的教育,沒有父母的管理。這會讓他們對父母產生一種恨意,恨父母對他們沒有足夠的關心與呵護,讓他們沒有一個完整的家,以至于父母回來后疏離父母,對父母不理解。他們總是認為當自己需要父母的時候,但父母不能及時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受到傷害時,父母沒能第一時間的來安慰自己,來保護自己。使得一些留守兒童的心理扭曲,認為父母不愛他們,自己變得封閉,總覺得別人做什么都是針對他,覺得自己沒有父母的保護好欺負,所以他們對別人總是帶著一種敵意,讓別人害怕自己從而保護自己。村里有這么一件事:一位留守兒童他家就在筆者的對面,他經常來筆者家,筆者曾問他這件事,他也不避諱什么,坦誠的告訴筆者,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改嫁到四川,留下他與姐姐與奶奶一起生活,他從小就記恨他的母親,他告訴我們說他們小時闖禍被打時,別人都是叫媽媽,而他卻是叫奶奶。他知道他的母親在那里,但他從來不會去他母親那里,哪怕他知道他的母親生病了,他也不會去看他母親,他說自從他母親把他丟下時,他與母親就沒有任何的關系。他說他的母親從小就對他沒有什么的關愛,哪怕是他母親去世他也不會去。2.管理問題傳統(tǒng)與現代教育觀念是不同的,傳統(tǒng)教育認為不打不成才,所以他們的教育方法就是,當孩子們做錯事時或者在孩子們闖禍時,先打一頓然后再給他們講道理這使得孩子們對其非常的畏懼,這使得他們的童年是有陰影的,最終使得童年是不快樂的。還有就是因為祖輩的人崇尚節(jié)儉,所以不會給孩子們很多零花錢,這使得這些留守兒童與他人相處時,他們會感到自卑,這些問題會使得一些留守兒童變得自閉,而另一部分的留守兒童變得具有攻擊性,與他人相處容易發(fā)生矛盾。許多的留守兒童長時間的沒有父母在身邊,沒有父母的管教,他們沒有在祖父祖母們哪里得到足夠的零花錢,他們很有可能會通過不正確的方法去獲取錢財。傳統(tǒng)與現代教育觀念是不同的,這些事例有許多,由于觀念的不同,他們對下一輩的管理就與我們有很大的區(qū)別,傳統(tǒng)與現代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傳統(tǒng)教育認為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他們對待犯了錯的孩子就是進行體罰;不同于現代教育的教育方法,我們會原諒孩子犯錯,但是我們會告訴他他錯在那里,以后要怎樣做才能避免他們再次犯錯,我們會尋序漸進的告訴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不是先體罰他們,只是讓他們知道什么是不對的原因。我們要讓孩子知其所以然。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讓孩子們感到“怕”,而現代的教育方法是讓孩子們了解“為什么”。通過知道為什么而教育孩子,使孩子們學校新的知識而了解我們的社會。傳統(tǒng)教育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了,所以他們不能與時俱進的去教導他們,傳統(tǒng)的教導會使留守兒童他們跟不上社會的發(fā)展,當他們去上學時會被同學笑話,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傷害。3.安全問題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是跟隨自己的祖輩生活,他們年紀大了,由于身體原因,注意力下降,對小孩的管理力度不夠,祖輩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顧,他們的學習、行為祖輩之人是很難管理的,這對這些留守兒童是極大的安全隱患。(二)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1.溺愛孩子愛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愛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需求層次。隔代監(jiān)護人幫助自己的子女照顧孩子,他們會覺得這是一份自然而然的責任,孩子珍貴,不能有任何的閃失和意外發(fā)生,于是他們在照顧孫輩的時候往往是寸步不離,生怕孩子發(fā)生意外事故,隔代監(jiān)護人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愛的過度,調查發(fā)現,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對隔代監(jiān)護人的“寸步不離”表示反感,隔代監(jiān)護人的這種行為不僅束縛孩子的天性,而且容易讓孫輩產生抵抗情緒,不易于家庭教育的開展。溺愛的文化淵源是儒家的“親情本位”思想,儒家倡導“親情至上”,是從血緣關系上去理解“仁”和“愛”,從而將“仁”這一原則建立在“親情至上”,在我國,這一倫理思想長期占據統(tǒng)治地位,以致古代人際信任僅局限在家庭和有血緣關系的群體。當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多是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放寬之前所生,每戶家庭大多只有兩個小孩,很多隔代監(jiān)護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習慣性地把孩子看成是傳宗接代的種子,對孩子溺愛有加,這正是“親情本位”思想的有力體現。2.觀念陳舊一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隔代監(jiān)護人的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他們的學齡階段位于60、70年代,由于時代背景不同,那時國家的教育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在農村,能夠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很少,調查顯示,田村隔代監(jiān)護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僅占7.8%,沒上過學的占比達2.2%,絕大多數隔代監(jiān)護人只有小學和初中文化,接受教育的程度總體不高,在他們的既有觀念中,孩子只要老實、聽話、不出安全問題就行,習慣于用老一套來教育孫輩,缺乏對孩子潛能的挖掘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二是缺少再學習的平臺。隔代監(jiān)護人成家立業(yè)之后很少有機會再次進校參加學習,而且農村社區(qū)也缺少相應的互助學習平臺,接觸教育新思想、新觀念的機會很少,知識面窄,習慣于憑經驗辦事,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三是部分隔代監(jiān)護人學習新知識的欲望不強。訪談得知,有些隔代監(jiān)護人具有倚老賣老的傾向,要么認為自己教過子女,已經有了一定家庭教育經驗,要么就以自己幾十歲的人了,學習起來比較費勁為由進行搪塞。3.忽視成長一是和孫輩溝通少。隔代監(jiān)護人在長達幾十年的生命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兩點一線的生活是常態(tài),“坐不住”、“閑不住”是對他們最直觀的描述,留守兒童普遍反映,隔代監(jiān)護人閑暇時間忙家務活多,平時很少陪他們一起玩耍,聊天交流也少。溝通是促進了解的潤滑劑,作為家庭教育主體的隔代監(jiān)護人不能很好地和孫輩溝通交流,自然不了解孫輩的實際需求。二是知識水平有限。隔代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不高,常年深居一處,接觸的新鮮事物也少,對孫輩的年齡及生理特征了解不多,常常用傳統(tǒng)觀念和自身既有思維所形成的心理定式去教育孩子,容易忽視孩子的需求,因此,要鼓勵隔代監(jiān)護人與時俱進、學習新知。三、社會工作介入(一)小組工作介入社會工作者在了解W村祖輩和孫輩的關系,各自存在的問題和基本需求之后,根據問題和需求設計適合他們的小組活動方案。此次小組活動是由祖輩和孫輩共同參加,一共有6次活動,每次活動都會有一些新的主題和形式,同時在第5次活動時,會邀請一位老師,與祖輩、孫輩一起參與到活動中。1.前期準備工作在社會工作認可度還不高的社會里,在從沒有接受過社會工作服務的農村社區(qū)里開展專業(yè)服務,村委會的信任和支持起到了很大作用。社會工作者首先與村委會的人取得聯系,向村委會的人了解W村里的留守兒童情況,說明此次活動的內容和目的,闡明了解決隔代教育對留守兒童不利影響的重要性。隨后社會工作者在村干部的帶領下,走訪了W村的留守兒童家庭,一方面實地了解了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另一方面在走訪時向村民講解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內容,不僅宣傳了社會工作,而且加深了村民對我們的了解,提高了認知度。對于后續(xù)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2.招募宣傳(1)張貼海報,發(fā)放傳單。在村委會的支持下,社工同村委會的人一起制作了小組工作招募成員的海報,張貼在了W村人群經常聚集的幾個地方,供人們觀看。社會工作者定時去張貼地點觀察情況,向有疑問的村民進行解釋說明。發(fā)放小組活動的傳單,向大家介紹小組活動內容及情況。(2)通過村委會了解W村每戶人家隔代教育留守兒童的情況,在了解基本情況后,向適合本小組活動內容的家庭發(fā)出正式的邀請。(3)由于招募活動趕上農忙時節(jié),所以祖輩們大多不在家,社工跟村委會共同合作對人員進行篩選,挑選合適的人員。備注:社會工作者在上初中的兒童中,挑選3人做志愿者,在活動開始前,對志愿者進行了詳細的知識培訓和所負責的內容。3.預計困難及解決(1)組員人數不夠。社工在訪談前期仔細向服務對象介紹本次活動的目的,動員有意向的村名來參加;同村委會干部和村內有聲望的老人動員符合小組活動條件的組員來參加。(2)組員因農忙不能參加活動。時間靈活變動,避免特殊的時間舉行;提前告知組員活動舉辦的具體時間,對此征求組員的意見,確定最終的時間。(3)組員在分享時,礙于情面,有所保留。社工再次強調保密原則,告知大家遵守小組規(guī)范;同時社工適當自我表露,使得組員放下戒心,信任工作者和組員,分享心中真實的想法。4.評估方法(1)過程評估:在小組活動過程中,社工和志愿者的觀察與分析,對小組過程進行記錄,反思不足;同時社工根據觀察組員的反應來調整活動的技巧與進程,反思自己的不足。(2)成效評估:第一次小組活動,請組員填寫個人情況表,在小組活動結束時,請組員填答滿意度評估表,聽取組員對小組活動的反饋及意見;社工自我評估,自我反思。5.小組評估與反思此次小組活動主要由5對祖輩和孫輩組成。在第一次小組活動時,社工就發(fā)現雖然參與小組的組員都是W村的村民,但是大家彼此之間話并不多,表現的很拘束,一是對于這種專業(yè)的小組活動形式及內容感到新奇,二是礙于情面,缺乏一種安全感,害怕組員在私下說出自己的隱私,所以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所保留。社工多次強調“保密性”的小組規(guī)范,并且主動分享自己了的“秘密”,在社會工作者的鼓勵下,小組氛圍的逐漸轉變。第一次小組活動主要是彼此熟悉和制定小組規(guī)范。第二次、第三次活動正式進入正題,主要內容是請組員觀看了教育影片、社工收集的事例,演情景劇,然后進行討論,使祖輩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孫輩談談自己的看法。社會工作者通過引導孫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引導祖輩主動反思并說出自己的錯誤行為和不合理觀念。第四次活動主要通過角色扮演讓孫輩站在祖輩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祖輩的良苦用心。由于組員之間有了一定的信任感,所以活動現場的氛圍就活躍起來了。第五次活動在針對留守兒童召開的小組中,老師參與了小組活動,以老師的角度看待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的閃光點和存在的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幫助他們認識自身,解決問題。反思:(一)社會工作者在引導技巧上不夠熟練。在活動現場出現冷場時,社會工作者的引導技巧不恰當,這是社會工作者缺乏實踐經驗的表現。(二)對于整場活動環(huán)節(jié)的把握不到位。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上和時間上的把握不夠準確。(三)社會工作者的權威建設不到位。小組規(guī)范沒有被組員嚴格遵守,經常出現組員遲到現象。(四)社工與志愿者的分工不都明確,出現了配合不默契的現象。(二)個案工作介入個案工作是專業(yè)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指引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巧、以專業(yè)的服務為有需要的個人或家庭提供物質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幫助個人或家庭解決問題、發(fā)現自身優(yōu)勢,不斷提高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福利水平。父母—學?!⒆邮情L時間形成的穩(wěn)定的教育模式,對于父母的缺席,祖輩進入了這模式中,形成了非常普遍的隔代教育模式,筆者從“行為習慣”角度來分析隔代教育會對農村留守兒童造成怎么影響。樣本基本情況如下:序號姓名年齡與誰生活祖輩年齡祖輩學歷主要問題1LYB12外祖父母70,69小學以下隔閡問題2WHJ12外祖父母56,57高中,初中厭學情緒3KKY12外祖父65小學人際問題4WBS13外祖父母45,48小學以下基本禮貌5QST12外祖父58初中厭學情緒6ZFL11祖父母63,60小學以下撲克癮7ZSY13祖父母62,61高中,小學生活能力8ZBH11祖父母60,62小學以下手機癮9ZSJ10祖父母48,50小學網癮10ZFK11祖母62初中生活能力個案選取的理由:(一)問題特殊,具有代表性,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二)問題都具有嚴重性,這些家庭中,祖輩和留守兒童都出現了重大的摩擦,亟需社工介入。(三)在前期走訪的過程中社工發(fā)現案主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且有想改變的意識。ABC理論,即理性情緒療法。在本次的個案介入過程中,社工運用“ABC理論”進行分析介入。社工用“ABC理論”介入的步驟如下:首先,了解祖輩、孫輩、留守兒童對彼此的看法和認知;其次,指出其看法和認知中的非理性的部分;然后,通過社工的溝通、調節(jié)等方式,使彼此意識到其中非理性的看法和認知;最后,向他們灌輸合理的看法和認知。1.隔閡問題的介入隔閡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缺乏溝通和情感交流,祖輩和父輩往往只追求留守兒童生活、物質上的滿足,而缺乏精神上的支持和管束,再加上在溝通過程中表達方式的不當,致使“隔閡”加深,使得大多數留守兒童變得性格孤僻,戒備心強,對以后的人際交往、性格發(fā)展等產生不良影響。案例一:小李,與外祖父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留守時間2年。小李與外祖父母生活的這兩年以來,一直和外祖父母心存隔閡。父母打電話的時候父母也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人際情況,大多數都是小李在向父母抱怨外祖父母的不好,不想在外祖父母家里呆著了。父母在引導時缺乏技巧,對于小李的抱怨只能簡單說幾句,慢慢地小李開始對父母有意見。社工:你和外祖父母的關系好嗎?小李:一般.社工:為什么一般呢?他們對你不好嗎?小李:也沒有不好,就是我姥姥老說我,我姥爺還打過我。社工:說你什么?為什么打你呢?小李:我姥姥說我自己不會干活,不知道換衣服,天天就知道說我,我姥爺那次是因為我離家出走了。社工:能說說你為什么離家出走嗎?小李:因為我真的受夠了我姥姥天天說我,我不想在這上學了,我想去找我媽。社工:那后來你怎么回來的呢?小李:他們在親戚家找到了我,就把我?guī)Щ厝チ?。其實我很害怕回去,因為我姥爺看著很生氣。社工:到家后呢,發(fā)生了什么?小李:姥爺打了我,我心理不服氣,但是我不敢說話。社工:你覺得姥爺為什么打你?姥姥為什么經常說你呢?小李: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他倆一直不太喜歡我,畢竟我不是他們的孫子。社工:你覺得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不喜歡你?小李:也許吧。社工:姥姥說你不干活,那如果你慢慢的學會姥姥說的那些活,你覺得姥姥還會說你嗎?小李:恩…社工:你離家出走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他們會擔心?你自己一個人,萬一遇到什么危險,他們會愧疚一輩子的,所以他們也是因為太過擔心你,才會發(fā)脾氣,氣你不在乎自己的安全,只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對。姥姥說你也是為你好,你如果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以后你去住宿的時候,他們也不用太擔心的是不是?小李:恩…社工:如果你有什么想法,你可以說給他們聽,他們也經歷過很多,所以能夠聽懂你說的話,如果你不說,他們永遠不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也會和他們好好溝通的。小李對于姥爺的打罵和姥姥的抱怨有了錯誤的認知,認為他們是不喜歡自己才這樣的,祖輩不當的表達方式和缺乏心理溝通,彼此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使得小李產生了誤會。通過社工的介入,小李的想法開始慢慢的改變。2.生活自理能力的介入祖輩的補償心理使得祖輩對于留守兒童過度溺愛,在日常生活中,祖輩基本包辦了孩子所有的活動,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對于家務活動還是處于“零”接觸的狀態(tài)。很多留守兒童的動手能力差也與此有關。生活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祖輩的過度溺愛和補償心理,所以對此介入的對象主要是祖輩。通過改變祖輩不合理的想法來改變祖輩的溺愛行為,從而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樣本七:小雅的爺爺是W村為數不多的高中畢業(yè)生,奶奶是小學畢業(yè),小雅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祖輩的想法是為小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家務活都不用小雅干,小雅只負責好好學習就行。所以小雅雖然已經5年級,但是一些簡單的家務活都不會干,動手能力也很差。社工:我聽說小雅的學習成績很好啊,在家是不是也經常幫你們干活呢?祖父母:哪有啊,我們不想讓她干活,她很聽話,想幫我們干活,但是我們說讓她好好學習就行了,不需要干活。社工:您不讓孩子干活是覺得干活會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覺得干家務活這些事情沒有學習重要嗎?祖父母:是的啊,孩子學習好,考上大學那我們也很高興啊。社工:孩子的學習是很重要,那如果孩子去鎮(zhèn)上念書,住學校的話,您們還能什么事情都幫她嗎?祖父母:這個……社工:讓孩子適當的干點活對她也有好處哦,不僅可以讓她感受到勞動的快樂,而且還能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可以為她的學習提高動力,增強他對學習的上進心呢。祖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