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滬粵版物理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設計6.1怎樣認識力eq\x(知識目標)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會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4.知道力的三要素。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教學難點:1.力的概念;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eq\x(教學準備)滑板,多媒體課件,磁體等。一、新課引入先請學生談談對力的認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實例,然后講解人們對力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經驗的結晶,如:提水、挑物體、拉車、射箭等都感覺到肌肉不同程度地緊張。在此基礎上,引入課題。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什么是力活動1:讓學生觀察下面幾張圖片,并在教師的指引下加以分析:學生分析:螞蟻搬運食物,螞蟻對“食物”產生了“搬”的作用;運動員舉起杠鈴,運動員對杠鈴產生了一個“舉”的作用;起重機提升重物,起重機對重物產生了一個“提”的作用;甲、乙兩磁體運動一段距離,一個磁體對另一個磁體產生“推”的作用。螞蟻搬食物運動員舉杠鈴起重機提重物磁體推磁體補充:在物理學中推、拉、提、壓等都稱之為“作用”?;顒?:請學生回答:(1)力是什么?(2)力的存在要有幾個物體?教師總結并進行多媒體投影:(1)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2)力的存在必須要有兩個物體:施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受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探究點二:力的作用效果教師設計情景,讓學生體會發(fā)現以下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怎樣的效果。活動1: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分析:小朋友把橡皮泥捏成想要的形狀;運動員用力拉弓,使弓彎曲;成年人兩手施加力可以使彈簧發(fā)生彎曲。綜上分析: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活動2:多媒體展示踢球動畫。學生分析:運動員甲用腳踢球,使球由靜止變成運動。運動員乙用頭頂球,球的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守門員丙用手接住球,球由運動變成靜止。綜上分析:力可以使物體的速度或方向(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教師總結歸納: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探究點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動:選甲、乙兩同學均站在滑板上,當其中一人用力推另一人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兩人的運動情況,活動結束后,甲、乙兩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顒臃治觯杭淄瑢W推乙同學時,感覺乙同學也在同時推他,他們同時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乙同學在推甲同學時,感覺甲同學也在同時推他,他們也同時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教師歸納總結: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究點四:力的三要素活動1:學生實驗:(1)學生甲在門上同一點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門。(2)學生乙在門上不同點用大小相同的力推門。甲、乙同學報告自己的感受?;顒?: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分析總結剛才的活動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有關。教師歸納總結(板書):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有關。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作力的三要素。6.1怎樣認識力1.什么是力(1)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2)力的存在必須要有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同時也受到后者對它的力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無論是在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生產中,還是在尖端的科學研究中,各種各樣的“力”無處不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離開力,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將不復存在。因此,認識“力”,研究“力”,運用“力”顯得十分必要。力學知識在物理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階段,我們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力,辨別力。而這一節(jié)則要讓學生認識物理學中力的概念,明白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為以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做必要的鋪墊。
6.2怎樣測量和表示力eq\x(知識目標)1.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和使用方法。2.經歷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過程,通過實際操作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3.會作力的示意圖。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教學難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eq\x(教學準備)彈簧,彈簧測力計,拉力器,多媒體課件等。一、新課引入讓兩名學生分別拉同一拉力器,其他學生猜想他倆誰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測量。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怎樣測量力的大小活動1:學生實驗:讓學生手拉自然狀態(tài)下的彈簧,若拉力大小不同,彈簧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現象分析:用力拉彈簧,彈簧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教師提問:F1與x1的比值和F2與x2的比值有什么關系?多做幾組實驗,驗證這種關系。教師歸納總結:實驗表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就被拉得越長。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跟其所受拉力的大小成正比。彈簧測力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顒?: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并讓學生閱讀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說明。教師歸納總結:(1)彈簧測力計的結構:主要是由彈簧、指針、掛鉤、刻度板等組成。這個彈簧測力計的量程是0~5N,分度值是0.2N。(2)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①首先要看清量程,也就是測量范圍。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其量程,否則就會損壞彈簧。②認清分度值,以便讀數時快速準確。③觀察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若沒有,則需要把指針調到零刻度線。④使用前輕輕地拉動幾次掛鉤,避免彈簧被外殼卡住。⑤使用時,拉力方向與彈簧的軸線方向一致,確保測量準確?;顒?:學生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紙條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探究點二:怎樣用圖表示力活動1:多媒體展示:一個人推或拉一輛車(力的大小、方向相同,且在一條直線上);舉或提一個木箱(力的大小、方向相同,且在一條直線上)……教師提問:我們怎樣來表示力對物體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樣的力?學生分析討論,交流后回答。教師講解:假設剛才人拉車的力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強調在作圖時,如何規(guī)定一個合適的長度,如何選擇起點、線段的長度、箭頭的畫法、意義等。教師歸納總結:力的三要素可以用一段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患^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點。這種表示力的方法就是力的示意圖?;顒?:多媒體展示:力的作用點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并作圖;力的作用點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并作圖;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點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并作圖?;顒?:學生練習:(1)水平冰面上有一重為300N的雪橇,受到的拉力為35N,方向與水平面成30度角。請在圖中畫出雪橇受拉力的示意圖。(2)一鉤碼豎直掛在彈簧上,鉤碼對彈簧的拉力為2.6N,請在圖中畫出鉤碼受到拉力的示意圖。6.2怎樣測量和表示力1.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彈簧測力計2.彈簧測力計:原理——彈簧的伸長量和拉力成正比3.使用方法(1)調零(2)認清量程、分度值(3)使彈簧的伸長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4.力的示意圖:畫法通過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使學生掌握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會畫力的示意圖。在中考中,本節(jié)有可能與高中的胡克定律相聯系,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做一點這方面的拓展,一方面是作為知識擴展,另一方面可以為考試做一定的鋪墊。
6.3重力eq\x(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心位置的不同會影響物體的穩(wěn)定性。2.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3.通過調查和實際測量了解一些常見物體的重力的數值,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及物體的重心。教學難點:重力和重心概念的建立。一、新課引入教師提問:1.放開手中的粉筆,為什么會自由下落?2.把杯中的水倒出來,水為什么從高處流向低處?3.包圍地球的大氣為什么不會逃逸?4.月球為什么會繞著地球轉動?通過觀察,讓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通過討論得出:物體都是由高處落到低處,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重力的產生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講個故事,在20世紀,有個愛思考、愛提問的小男孩。一天,他站在一棵蘋果樹下,突然,成熟的蘋果紛紛從樹上落下來,有一個蘋果剛好落在小男孩的頭上,于是,小男孩想到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那個小男孩是誰嗎?生:牛頓。師:那么他想到的是什么問題呢?生:蘋果為什么會落地?師:我們班有沒有哪位同學能解答牛頓的疑問???生:是因為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師: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在座的每位同學,這里的桌子、儀器等受不受重力作用?生:受。師:那么天上的飛機和小鳥,它們受不受重力作用?生:受。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物體。例如:粉筆所受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粉筆;水所受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水。重力在物理學中用字母G表示。生活中,物體重力的大小,稱為物重。探究點二:重力的方向重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師:砸到牛頓的蘋果為什么落下,從什么方向落下的?生: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與水平面垂直?;顒樱貉菔緦嶒灒鹤屚瑢W注意觀察兩條鉛垂線的方向。一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物體的鉛垂線;二是放在斜面上物體的鉛垂線。教師分析:在地球表面的每個地方,豎直是個特定的方向,跟當地的水平面相垂直,近似指向地心。舉例分析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墻壁是否豎直。我們??吹浇ㄖと擞靡桓U垂線檢查墻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著鉛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同學們有興趣的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得是否水平。探究點三:重力的大小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重力活動:學生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質量分別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內。分析實驗記錄,得出結論:物體的質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物體的質量不同,但物體受到的重力與物體質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由此說明物體受到的重力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2.g的值實驗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N/kg。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N/kg,這個值用g表示,g=9.8N/kg。粗略計算,g可取10N/kg。3.G=mg如果用G表示物體受到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受到的重力和物體的質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千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9.8N/kg。教師歸納總結:從G=mg知道,重力跟質量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但是它們是實質不同的兩個物理量。質量重力定義物體所含有物質的多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無豎直向下大小不隨物體位置、形狀等變化而變化,是物體的屬性隨物體的位置發(fā)生變化單位kgN測量工具天平彈簧測力計探究點四:物體的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粗細均勻的同種材料組成的棒,它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質量分布均勻的圓球的重心在球心;質量分布均勻的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增大底部支承面積,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體的穩(wěn)定性。6.3重力1.重力: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2.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2)鉛垂線的應用3.重力的大小(1)用彈簧測力計測物體受到的重力(2)重力公式G=mg,g=9.8N/kg4.物體的重心(1)把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作用在某一點上(2)物體的穩(wěn)定性與什么因素有關本節(jié)我對研究方法比較重視,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教學中我不呆板地搬用“什么法”,側重于讓學生去體驗、領悟。采用演示法、觀察法、實驗與討論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容易也更好把握住本節(jié)的重、難點。
第1課時探究滑動摩擦力eq\x(知識目標)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現象,知道滑動摩擦、滾動摩擦。2.通過觀察與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受到的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教學難點:滑動摩擦力的定義。eq\x(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木板,玻璃板,彈簧測力計,毛巾,木塊等。一、新課引入通過播放錄像導入新課:①從滑梯上滑下的兒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離后,慢慢停下來;②滑雪運動員停止動作后滑行一段停下來;③推出的砂壺球,在軌道上慢慢停下來。教師:它們的運動最終都會停下來,這是為什么?學完今天的課我們就會知道原因了。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生活中的摩擦教師:摩擦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圖: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事例,使學生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接觸面間就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摩擦力。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的概念。教師歸納總結: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發(fā)生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受到的阻礙作用叫作摩擦力,摩擦力可以分為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探究點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1.提出問題:教師先通過幾個活動讓學生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猜想?;顒?:把手放在桌面上,輕壓桌面,拖動;手用力壓桌面,再拖動?;顒?:用鉛筆在紙上寫字,再在玻璃上寫字。讓學生談談,有什么發(fā)現?能提出什么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2.猜想與假設:學生根據實驗的感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考,提出可能猜想:滑動摩擦力大小跟壓力有關,跟物體的粗糙程度有關,跟物體運動的快慢有關,跟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跟物體的重力有關等。教師既要對學生大膽的猜想給予鼓勵,又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讓學生說出猜想的依據。然后,師生共同對這些猜想進行分析、歸納,最后可合并為四個因素: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積、運動速度有關。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實驗和收集證據了。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先讓學生交流和討論制定出實驗方案,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不止一個,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來研究呢?在實驗中如何控制這些變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測量?如何才能準確讀數?并且要求學生設計出記錄數據的表格。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大多數學生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然后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方案,并且讓全體學生對該方案進行評估、糾錯、補充、完善。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每2-4人為一組,因課堂時間有限,每個小組可選擇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必選問題: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自選問題:其他幾個猜想任選其一進行實驗。鑒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實驗中,要給學生做如下具體指導:①勻速直線拉木塊運動時,拉動木塊所用的力與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因此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②使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關鍵是拉力要均勻,眼睛注視彈簧測力計的指針,在指針不顫動時讀數。③由于彈簧測力計本身受到重力的作用,為了保證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牽引木塊時,可握住彈簧測力計的外殼,而不是只拉住吊環(huán)。④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并正確讀數,如實記錄實驗數據。5.分析與論證:實驗結束后,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描述。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分類整理,得出結論。實驗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壓力的大小有關。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接觸表面越光滑,滑動摩擦力越??;在接觸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6.收獲與反思:實驗結束后,詢問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無法解決?這里的“收獲”不僅指學到了什么知識,而且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到了哪些方法、有哪些情感體驗,如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及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即使是失敗了,學生也會積累一些經驗和教訓,并且失敗后會反思,會進行再實踐、再驗證,這也是他們的收獲?;顒樱洪喿x“信息瀏覽”中關于“在相同壓力情況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的資料。實驗驗證:把帶輪的小車車輪向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拉著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再將小車倒置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拉著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可得出結論。6.4探究滑動摩擦力第1課時探究滑動摩擦力1.摩擦力(1)概念(2)產生(3)方向(4)分類2.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摩擦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力之一?;瑒幽Σ亮仁潜菊碌闹攸c,又是以后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力和運動的關系、力的平衡等知識的基礎。本節(jié)課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注重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先舉生活中的幾個現象,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發(fā)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再讓學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摩擦,體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為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提供依據?!爸贫ㄓ媱澟c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兩個環(huán)節(jié),我并沒把現成的方案和具體的實驗步驟詳盡地寫出來,而是指引思路,教給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和智慧,以學生為主體,這樣學生也更容易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
第2課時增大與減小摩擦的方法eq\x(知識目標)知道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應用。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教學難點:會用摩擦力的知識解釋相關現象。eq\x(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一、新課引入生活中摩擦現象普遍存在,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嗎?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摩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相關知識。二、新課教學探究點: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教師:上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實驗探究活動認識了摩擦力,并從探究活動中知道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下面請同學回答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學生作答。教師:請同學們進行討論,舉出例子說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交流。多媒體展示:鞋底摩擦大可防滑,傳送帶等。教師總結:可見,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們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教師提問:誰能舉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舉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和實例。如:(1)輪胎印上花紋,增大摩擦;(2)演奏前在小提琴的弓弦上擦些松香;(3)自行車的剎車??偨Y:可以通過增加壓力和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加摩擦力。教師提問:誰能舉出減小摩擦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舉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和實例。如:(1)打氣筒的內部做得很光滑;(2)在自行車車輪的軸承中加潤滑劑;(3)自行車的車軸處裝有滾珠軸承;(4)氣墊船能夠快速行駛;等等??偨Y:減小摩擦的方法:(1)減小壓力;(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4)使摩擦面分離。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簡單介紹“氣墊船”和“磁懸浮列車”等,還可以給學生講解氣墊導軌的原理。教師歸納總結:(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加壓力;②使接觸面更粗糙。(2)減小摩擦的方法:①減小壓力;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④使摩擦面分離。第2課時增大與減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加壓力(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2.減小摩擦的方法(1)減小壓力(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4)使摩擦面分離本節(jié)課上,我先讓同學們回顧了上節(jié)課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們舉出生活中一些摩擦力的例子,來分析、總結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利用簡捷明了的圖片提示,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感受。最后我還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和氣墊船的原理,激發(fā)了學生們對科學的熱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和智慧,以學生為主體,讓其感受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學生也更容易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
第1課時認識杠桿eq\x(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工具中辨認出杠桿。2.能夠辨認出支點、動力、阻力,會確定動力臂、阻力臂。3.通過觀察與實驗,探究并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進行簡單計算。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杠桿平衡條件,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并運用它分析有關問題。教學難點:力臂的概念和畫法。eq\x(教學準備)羊角錘,鐵架臺,鉤碼,細繩,等分刻度的均質木尺,多媒體課件等。一、新課引入多媒體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時利用簡單機械搬運巨大石塊;我國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現代建筑工地上,人們利用挖土機、起重機、吊車、鉗子等工具進行勞動,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通過這些實例,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導入新課。二、新課教學探究點:探究蹺蹺板中的道理教師:多媒體展示的工具中共同點有哪些?學生分組討論回答:(1)都是硬棒;(2)工作過程都在轉動,轉動過程中有一點是不動的;(3)除了固定點不動以外,還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個使它轉動,另外一個阻礙它轉動。1.提出問題看教材P24圖6-37,提問:蹺蹺板為什么能上下轉動?蹺蹺板為什么能平衡?蹺蹺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樣才能使蹺蹺板保持水平平衡狀態(tài)?2.設計方案教師講解:為了便于探究蹺蹺板怎樣才能成水平平衡狀態(tài),我們可采取轉換法。用帶有等分刻度的均質木尺代替蹺蹺板,用鉤碼代替人進行實驗研究。每2人一組實驗,要求討論如何設計這個實驗。設計如下:(1)將杠桿掛在鐵架臺上,觀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靜止);若不是,可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此處可提問:為什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學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課后思考。(2)在杠桿支點的左邊掛一定量的鉤碼,在支點右邊也掛上鉤碼,直至杠桿平衡為止。(3)重復多做幾次平衡實驗,得到不同數據。(4)將數據記錄下來,分析得出結論。3.進行實驗開始實驗,完成探究任務。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進行巡視,發(fā)現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完成實驗后,任意選擇五組,請組中作記錄的學生將結果投影到屏幕上。將五組中的實驗數據任意各取一組填入表格中,討論可得到什么結論?教師可提出各種猜想,加、減、乘、除關系都可??赡苡袑W生得到其他關系式,但不適合所有數據,因此它不是杠桿平衡條件。4.分析論證教師講解:杠桿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杠桿繞著轉動的點叫作支點,從支點到力作用線的距離L1和L2叫作力臂;動力的力臂叫動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叫作平衡。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或eq\f(F1,F2)=eq\f(L2,L1),它的含義: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那么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顒?: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要求學生觀察教材P27圖6-42:生活中的杠桿并分析杠桿的固定點。活動2: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fā)生轉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從支點O向動力F1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從支點O向阻力F2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直線的垂線。教師歸納總結出作力臂的步驟:(1)確定支點;(2)畫力的作用線(過F1、F2的直線);(3)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垂足在力的作用線上;(4)標出力臂。可簡記為“一找點,二畫線,三作垂線段,四標力臂”。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6.5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第1課時認識杠桿1.杠桿(1)定義:能繞著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2)五要素: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2.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3.力臂的畫法:一找點,二畫線,三作垂線段,四標力臂杠桿在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杠桿是一種重要的簡單機械,也是學習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大部分學生對生活中的杠桿比較熟悉,也很感興趣,但對杠桿的“五要素”及杠桿的平衡條件,還不清楚。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把學生的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另外,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全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第2課時杠桿的應用eq\x(知識目標)1.會對杠桿分類,并能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杠桿。2.會畫杠桿的示意圖。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杠桿的分類。教學難點:杠桿的分類。eq\x(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一、新課引入我們先來聽一個小故事:“只要您讓我有一個地方站著,我就可以把地球推動起來?!惫畔ED大數學家阿基米德對國王說?!肮?!你太吹牛了!”國王大笑著說:“你先給我推動一樣東西看看,看你講的話怎么樣?!碑敃r,國王造了一只很大的船,可是沒有辦法推到水里去。即使把全城的人都集合起來,恐怕也不能推動。國王對阿基米德說:“那么,就請你來幫忙吧,把這條船推到水里去吧,我的吹牛家!”阿基米德滿口答應。他精心設計了一套復雜的杠桿和滑輪組合成的機械,末端留了一條拉繩,然后請國王來看表演。這一天,海邊人山人海。那艘大船長十幾丈,高幾層樓,確實是一個龐然大物。阿基米德將那一條小繩交給了國王,說:“請你拉一下吧,一切都解決了?!眹醢胄虐胍?,手里拿著繩子,先看了看,然后這么輕輕一拉。奇跡出現了:大船移動起來,漸漸地向海里滑去,就像耍魔術一樣。國王瞪大了眼睛,張著嘴半天才說:“這,這是怎么回事,莫非有上帝在相助?”頓時,岸上爆發(fā)出一陣歡呼聲。在這個小故事里,聰明的阿基米德巧妙地運用了杠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杠桿的應用。二、新課教學探究點:杠桿的應用多媒體展示:蹺蹺板。從幼兒園放學后的小明、小偉和大勇正在玩蹺蹺板,他們三人一起坐在蹺蹺板上,坐在同一邊的小明、小偉一下子將大勇翹了起來,大勇怎樣才能將他們兩人翹起來呢?對,大勇迅速滑向蹺蹺板的外端,也就是增加大勇的力臂,這樣大勇一個人就可以將他們兩個人翹起來。對于大勇,蹺蹺板這時候就是一個省力杠桿。這時小明、小偉怎樣才能將大勇再次翹起來?坐在哪里才能使蹺蹺板平衡?他們可以像大勇一樣,通過增加力臂的方法,滑向蹺蹺板的末端;還可以再加上一個人,通過三個人的力量將大勇翹起來。這時對于小明等三人來說,該蹺蹺板就是一個費力杠桿。通過上面的動畫,可知,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另外還有一種等臂杠桿。1.省力杠桿多媒體展示:壓水機的手柄杠桿示意圖。請同學們根據杠桿示意圖探究它們有什么特點,再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判斷一下。歸納總結: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費距離。請同學們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桿。出示省力杠桿如:鍘刀(圖)、瓶蓋起子(圖)、獨輪車(圖)。討論:阿基米德運用了發(fā)散性思維設想如果動力臂“無限長”,就可以承受“無限大”的阻力,于是沉重的東西都可“撬動”起來。但是如果阿基米德把地球撬起eq\f(1,10000)毫米那么一點的話,他就將在空中劃過一個很大很大的弧,一輩子也走不到頭。2.費力杠桿多媒體展示:鐵鍬挖土。請同學們根據杠桿示意圖探究它們有什么特點,再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判斷一下。歸納總結: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費力但省距離。請同學們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費力杠桿。出示費力杠桿如:筷子、鑷子等。簡介筷子:筷子,被外國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的使用,標志著中華民族文明的進步。美國哈佛大學一位人類學家認為,中國最古老的筷子的出現,大約是在公元前1200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幾百年。3.等臂杠桿多媒體展示:天平。特點: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動力等于阻力。等臂杠桿最重要的應用是天平。天平是支點在中間的等臂杠桿。多媒體展示:人體內許多地方的骨骼、關節(jié)構成的杠桿。教師結合一些具體的動作(例如:舉、拿、抬、踢等)來講解這些杠桿是如何工作的。第2課時杠桿的應用杠桿類型杠桿特點杠桿優(yōu)點杠桿缺點應用省力杠桿L1>L2,F1<F2省力費距離老虎鉗費力杠桿L1<L2,F1>F2省距離費力鑷子等臂杠桿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天平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領悟到杠桿的理論知識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并且讓他們知道杠桿在我國古代就有了許多巧妙地應用,大約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用來搗谷的舂,用來井上汲水的桔槔,還有能夠做精確稱量的天平和桿秤。在古書《墨經》中就有相關記載,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同學們應該為我國這樣悠久的文化歷史感到自豪。
第1課時動滑輪和定滑輪eq\x(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定滑輪、動滑輪及其特點。2.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實質,能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對兩種滑輪進行理論分析。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和工作原理。教學難點:動滑輪的特點和它的工作原理。eq\x(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動滑輪,定滑輪,鉤碼,多媒體課件等。一、新課引入當我們參加升旗儀式時,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繩子,國旗就徐徐升起了。你知道旗桿頂端有一個什么器件幫助把旗升上去的嗎?你了解它的作用與實質嗎?你還能舉出它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嗎?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賞、有目的地思考、回答,從而引入課題。二、新課教學探究點:動滑輪和定滑輪活動1:演示用定滑輪提升鉤碼,讓學生觀察定滑輪在使用過程中有些什么特點。然后演示動滑輪提升鉤碼,讓學生觀察動滑輪在使用過程中有些什么特點。引導學生總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教師板書:滑輪的軸心位置不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喌妮S心位置隨提升的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顒?:兩種滑輪的區(qū)別探究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1.提出問題:動滑輪、定滑輪各有什么作用?2.猜想: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3.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寫出實驗步驟,做出記錄表格并畫出草圖。4.進行實驗:組裝定滑輪和動滑輪。按實驗步驟進行操作。使用定滑輪時,注意分別改變拉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斜向下),記錄拉力的大小。5.分析實驗數據。6.小組分析討論實驗數據,共同討論后得出結論:使用動滑輪時拉力比重力小,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使用定滑輪時,拉力大小與重力大小相等,能改變力的方向。7.發(fā)現并提出新的問題:如何改進實驗,確定動滑輪中拉力與物體重力的定量關系?設疑: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只是物重嗎?分析:彈簧測力計的拉力還要克服摩擦力,還要提升動滑輪。8.學生實驗:直接用彈簧測力計拉鉤碼和動滑輪,然后通過動滑輪拉鉤碼,再比較彈簧測力計的示數。9.重新訂正結論:可近似認為,動滑輪的拉力等于物體重力的一半。教師板書: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教師講授:使用滑輪時的理論分析:在黑板上畫課本P33圖6—55和圖6—57,引導學生找出定滑輪、動滑輪上的支點、力臂,分析動力臂與阻力臂之間的關系,理解定滑輪不能省力的原因和動滑輪能省力的原因。教師板書:定滑輪相當于一個等臂杠桿;動滑輪相當于一個動力臂等于二倍阻力臂的杠桿。在不計滑輪自重和摩擦力時,使用動滑輪所用的拉力F=eq\f(G,2)?;顒?: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實際應用。6.6探究滑輪的作用第1課時動滑輪和定滑輪1.動滑輪和定滑輪的概念2.兩種滑輪的特點(1)定滑輪①使用特點: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②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2)動滑輪①使用特點: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②實質:動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桿本節(jié)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滑輪是繼上一節(jié)“杠桿”之后學生學習的又一種重要的簡單機械,滑輪實質上是杠桿的變形,可以通過杠桿平衡條件來分析;同時滑輪也是以后學習功的原理、機械效率等知識的基礎。通過對滑輪特點的理論分析,再次體會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我首先從實物引入,讓學生認識滑輪、利用滑輪、區(qū)分滑輪;然后讓學生探究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好處,并從理論上分析滑輪的實質。
第2課時滑輪組和輪軸eq\x(知識目標)1.通過圖片介紹,讓學生知道滑輪組的概念;使學生初步掌握滑輪組的特點。2.知道使用滑輪組時拉力與物重的關系;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使用滑輪組時拉力與物重的關系。教學難點:知道使用滑輪組時拉力與物重的關系。eq\x(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動滑輪,定滑輪,鉤碼,多媒體課件等。一、新課引入多媒體展示:小孩吊起牛犢動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一個小孩能自己把牛吊起來?這其中用到了什么原理呢?學完今天的課程我們就會知道。二、新課教學探究點:滑輪組教師:我們先來回顧上節(jié)課的知識,請同學回答動滑輪、定滑輪的特點。學生回顧思考并作答。教師總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工作特點,自然地引出滑輪組: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如果我們既想省力,又要改變力的方向,大家想想有什么好辦法。學生作答。1.提出問題用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合起來提升重物,你能設計出多少種方法?每種方法分別能省多少力?2.設計實驗與進行實驗教師引導: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繩子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概念,提醒他們繩子的繞法是設計實驗的關鍵。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大膽、科學地設計,實在設計不出來的話,可以參考教材P34圖6-58進行實驗。然后讓學生交流設計的方案,并給予鼓勵。讓學生按照設計的方案進行操作,準確記錄實驗數據并填在教材表格中,引導學生觀察吊起動滑輪的繩子的股數。再次提醒學生注意操作安全,加強合作。3.分析論證與實驗結論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和吊起動滑輪的繩子的股數,可以得出結論:使用滑輪組吊重物時,若動滑輪重和摩擦不計,動滑輪被幾股繩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F=eq\f(1,n)G。4.拓展與提高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還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通過觀察,思考:滑輪組省力的多少取決于什么?(2)若不計摩擦但考慮動滑輪重,則拉力與物重、動滑輪的重之間有什么關系?(3)課前多媒體所示的情景,你認為可能嗎?理由是什么?學完這部分內容后,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表格的形式對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進行對比總結。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定義實質特點知識拓展:活動1:布置學生閱讀P34-35“信息瀏覽”,了解輪軸的知識及其應用?;顒?:多媒體展示我國古代對簡單機械的利用情況。第2課時滑輪組和輪軸1.滑輪組(1)使用優(yōu)點:既可省力又可改變力的方向(2)公式:F=eq\f(1,n)G(不計動滑輪重及摩擦)2.輪軸本節(jié)先回顧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后指出如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改變力的方向,接著研究使用滑輪組時拉力與物重的關系;最后利用“信息瀏覽”介紹了另一種常見的簡單機械——輪軸,通過圖片、錄像等媒體資料介紹我國古代對簡單機械的利用情況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7.1怎樣描述運動eq\x(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2.知道要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首先要選取參照物,會根據參照物科學地描述物體的運動與靜止。3.知道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4.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生活實例,認識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教學難點:運動的相對性。eq\x(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一、新課引入多媒體展示:如激烈的足球比賽,優(yōu)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飛流直下;遼闊的草原上萬馬奔騰,蔚藍的天空中飛機編隊拖著彩色煙霧在做特技飛行;子彈擊碎雞蛋的慢鏡頭特寫,花朵盛開的快鏡頭播放……畫面戛然而止,學生意猶未盡。這時,可聲情并茂地誦出如下文字:“星移斗轉,滄海桑田,草長鶯飛,萬馬奔騰。公路上車輛如梭,川流不息;長空里機群呼嘯,風馳電掣。運動使我們的世界變化多姿。宇宙中的一切都在運動嗎?物理學中怎樣描述運動?”從而引出課題。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什么是運動和靜止活動1:讓學生帶著以下兩個問題觀察下圖:(1)對比甲、乙兩圖,判斷:哪個小孩運動了,哪個沒動?(2)你判斷的根據是什么?第一個問題,學生容易回答;重點應放在第二個問題上,教師不做任何提示,要留足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感悟,體會“比較”的方法。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明參照物的概念:要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先要選一個物體作參照,這個物體叫參照物。活動2:學生交流、討論,總結判斷物體運動和靜止的方法。教師引導:先選參照物,再作比較,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否則,就說這個物體是靜止的。教師提問:除了以上例子外,還有哪些物體是運動的?你是以什么為參照物作出判斷的?學生列舉大量生活實例。啟發(fā)學生思考:這些實例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師總結得出機械運動的定義: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叫作機械運動。探究點二: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多媒體展示:“游云西行,而謂月之東馳”——晉朝葛洪《抱樸子》“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唐無名氏《浪淘沙》“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李白《秋浦歌》活動1:學生齊聲朗誦,并對之做出分析和解釋。教師引導:引導學生發(fā)現這類佳句與運動的相對性相關,再結合運動的概念,引導學生歸納出“運動的相對性”的含義。教師歸納總結:同一物體,相對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結果可以不同,機械運動的這種性質叫運動的相對性?;顒?:讓學生做下面的實驗:將課本放在課桌上,把鋼筆或圓珠筆固定在課本上,推動課本沿桌面緩緩移動。請學生思考回答:以課本為參照物,筆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以課桌為參照物,筆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活動3:請學生舉例說明相對運動和靜止,并指明參照物?;顒?:介紹“運動的相對性”在電影特技鏡頭中的應用:例如要拍攝孫悟空騰云駕霧的情景,一般先拍出孫悟空在布景云朵上表演的鏡頭,再拍出天空中真實的白云、地面上的山河湖泊,然后將兩組畫面放到“特技機”中疊合,疊合時迅速移動作為背景的白云、山河,由于人們習慣以地面為參照物,所以觀眾感覺到孫悟空在駕云飛行。為方便說明,教師最好制作一個Flash課件,或制作抽拉式投影片,并按下列順序演示:(1)作為背景的藍天、白云、大地不動,使孫悟空運動;(2)孫悟空不動,藍天、白云、大地的背景運動。學生感覺兩次好像都是孫悟空在運動,從而體會到運動的相對性所造成的神奇的視覺效果。探究點三:自然界中運動的多樣性活動:請學生舉例說明所知道的運動。教師引導:通過天體運動、地質運動、微觀粒子運動、電磁運動、生命運動等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更多形式的運動。多媒體展示:教師總結:運動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而機械運動只是其中最簡單、最基本的運動。7.1怎樣描述運動1.機械運動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3.自然界中運動的多樣性本節(jié)課我由淺入深,先讓學生認識什么是機械運動,再進一步探討運動的相對性和多樣性,即機械運動→怎樣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運動的相對性→自然界中運動的多樣性。每一個知識點的展開,大都是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然后引導學生運用有關知識分析實際問題。本節(jié)課最后我對運動的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下認識運動: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是運動的,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
7.2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eq\x(知識目標)1.通過分析,理解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2.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3.知道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理解速度的定義方法——比值定義法。4.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單位,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5.知道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什么是變速直線運動。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計算;3.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教學難點: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及速度的計算。eq\x(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一、新課引入多媒體展示:運動會上的百米賽跑設疑:如何判斷運動員的快慢?學生猜想,教師點評:猜想是否合理、科學?應該用什么來探究驗證?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多媒體展示:游泳池中,比賽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在比賽過程中,觀眾是怎么判斷誰游得快?裁判員是怎樣判斷輸贏的?學生交流、討論,得出結論:觀眾看誰在前面,裁判員看用的時間。教師講解:(1)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較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路程的長短。例如:在1min內,騎自行車可通過200m,汽車可通過1000m,在相等的時間內,汽車通過的路程長,它的運動比自行車快。(2)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它是比較物體通過相等的路程所用時間的多少。例如:百米賽跑時,11.25s的成績比11.45s的成績快。學生看圖分析:教材P43圖7-13(a)、(b)兩圖分別表示比較運動員游泳快慢的兩種方法,圖(a)表明,在相同的時間內,中間運動員通過的路程最長,所以中間的運動員運動得最快;而圖(b)表明三個運動員在通過相同的路程內,中間運動員所用的時間最短,所以中間的運動員運動得最快。教師歸納總結: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兩種方法:相同的時間比路程,路程多的運動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較時間,所用時間少的運動快。教師提問:如果兩個物體各自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都不相同,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呢?如教材P43圖7-14所示。教師講解:在物理學中,采用“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的長短”的方法。只要將路程和時間相除,算出各自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就可以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了。探究點二:速度及其計算公式教師講解:物理學中,把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作速度。學生練習:寫出速度的數學表達式。若用字母v表示速度,t表示時間,s表示路程,寫出速度的字母表達式。教師講解:(1)三個物理量必須對應于同一個物體。s是在時間t內所通過的路程,t是通過路程s所用的時間。(2)計算公式:v=eq\f(s,t)。(3)運算中單位要統(tǒng)一,且單位參與計算過程。(4)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合而成的。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單位是m/s,讀作“米每秒”,例如汽車1s通過10m記作“10m/s”,在交通運輸中常用km/h。學生練習:15m/s=________km/h;1km/h=________m/s例題講解:一輛汽車經高速公路從合肥開往南京,汽車上的速度表指針始終指在100km/h的位置。合肥到南京為160km,需要多少時間?已知:汽車的速度v=100km/h,兩地之間的距離s=160km求:汽車從合肥到南京需要的時間解:由v=eq\f(s,t)可得t=eq\f(s,v)=eq\f(160km,100km/h)=1.6h=96min答:汽車從合肥到南京需要96min學生練習:P45例題探究點三: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學生看圖:看教材P46圖7-16、7-17,感知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教師講解: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速度保持不變,這種運動叫作勻速直線運動。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機械運動。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這種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例如,火車在出站時速度逐漸增大,進站時速度逐漸減小?;顒?:讓學生觀察教材P46圖7-18(a)、(b),比較汽車速度的變化,兩車的運動有什么特點?教師講解:物理學中把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叫作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相等的。如自動扶梯的上下。物體做直線運動時,若其速度的大小是變化的,即在相等的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不相等,就叫變速直線運動。如教材P47圖7-20小球豎直下落的頻閃照片?;顒?:讓學生交流、討論并列舉見過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例子。7.2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1.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2.速度及其計算公式(1)定義(2)計算公式(3)單位3.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速度是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物理量,了解一些運動物體大致的速度值,學會速度的計算和單位換算,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是上一節(jié)機械運動知識的延伸,后面兩節(jié)描述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和“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也要用到這些知識。我引導學生歸納出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為建立速度的概念提供方法上的準備。然后利用教材P43圖7-14提出問題:如果物體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都不相等,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啟發(fā)學生討論、深思。此問題解決了,自然就得到了速度的定義方法。于是我接下來一氣呵成,順次介紹速度的定義、公式、單位和計算。最后我講解了機械運動的分類,運用速度的知識,研究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第1課時牛頓第一定律eq\x(知識目標)1.認識、理解牛頓第一定律。2.知道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3.通過實驗和推理,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體會“理想實驗”的科學方法。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內容和意義。教學難點:牛頓第一定律的表述。eq\x(教學準備)毛巾,棉布,木板,小車,刻度尺,斜面,多媒體課件等。一、新課引入演示:靜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車受力后運動,撤去力后慢慢停止。教師提問:那么是不是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xù)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止運動?二、新課教學探究點:牛頓第一定律教師講解: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說過“運動者皆被推動”,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就是說,小車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大家都同意他的觀點嗎?演示實驗:從斜面滑下的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小車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力推它,但小車仍然向前運動。教師提問:小車沒有受到水平的推力作用卻仍然能運動,這不是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相違背了嗎?那么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一下物體的運動是否需要力來維持。1.提出問題:物體的運動一定需要力來維持嗎?2.猜想與假設:學生活動:學生對問題做出猜想,教師進行適當的評價。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教師講解:我們現在還是回到這輛小車,我給它一個推力,它就能運動,那么它為什么運動一段距離以后又會停下來呢?小車在運動過程中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阻礙了小車的前進,水平方向上沒有其他力的作用,這樣我們想辦法讓摩擦力更小,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學生討論:怎樣改變小車所受的摩擦力?教師點撥:我們通過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來改變小車所受的摩擦力。教師展示:出示三種材料:毛巾、棉布、木板。讓學生感覺它們表面的光滑程度。學生討論:小車滑行的距離會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呢?教師講解:摩擦力和初始速度都對小車滑行距離有影響,這里就有兩個變量,我們講過當探究多個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時,我們可以采用控制變量法??刂颇Σ亮Σ蛔兊那闆r下,改變速度,觀察小車在水平軌道上運動的情況,這探究的是速度對物體運動情況的影響,這不是我們今天探究的問題。我們今天探究力是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那么我們就應該在保持速度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摩擦力的大小,觀察小車在水平軌道上的運動情況。學生討論:如何讓物體在水平軌道上運動時的初始速度保持一樣呢?教師點撥:推力或從高處滑下,讓小車獲得速度,但推力不好控制。教師歸納總結:我們可以將小車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讓其自由下滑,注意不能給小車力,保證小車在水平軌道上開始運動時具有相同的速度。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實驗:讓小車分別從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觀察小車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運動的情況。(分別鋪上毛巾、棉布、木板)填寫表格接觸面小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選填“大”“較小”或“最小”)小車運動的距離(選填“短”“較長”或“最長”)毛巾棉布木板5.分析與論證: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車的速度減小得越慢,小車運動距離就越長。學生討論:假如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了,那么運動的小車將會怎樣?教師歸納總結:假如水平面對小車完全沒有摩擦,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實際上,接觸面絕對光滑,完全沒有摩擦是做不到的。這里,用設想完全沒有摩擦的理想化的方法進行推理,通常叫“理想實驗”,它是科學推理的一種重要方法。教師講解:如果接觸面光滑時,摩擦力為零,速度也就不再減小,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小車不受力也能夠永遠運動下去,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只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17世紀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就是根據類似的實驗推理認為:“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運動的物體會停下來,是因為它受到了摩擦阻力的緣故。”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得出了力和運動的第一條定律,也就是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一切”,表示這個定律具有普遍性,沒有例外?!安皇芡饬Α笔潜径沙闪⒌臈l件,定律要成立的前提條件是不受外力或者是合外力為零?!翱偙3帧笔侵肝矬w不受外力時只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7.3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第1課時牛頓第一定律1.阻力對運動物體的影響:平面越光滑,物體受到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運動的距離越遠。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我首先介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容易引起學生“共鳴”,也符合人們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的一般規(guī)律:要建立牛頓第一定律,必先突破頭腦中錯誤的前概念。針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我提出問題:“物體的運動一定需要力來維持嗎?”接下來,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對“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展開探究,在教材P50圖7-25所示實驗的基礎上,經過科學推理,得出結論:運動物體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將以恒定的速度運動下去。通過以上科學探究,學生對“理想實驗”法有了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我介紹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并否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最后給出了牛頓第一定律,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握好本節(jié)課知識。
第2課時慣性eq\x(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2.會用慣性知識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認識任何物體在任何運動狀態(tài)下都具有慣性;2.解釋日常生活中簡單的慣性現象。教學難點:1.任何物體在任何運動狀態(tài)下都具有慣性;2.正確解釋慣性現象;3.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qū)別。eq\x(教學準備)硬幣,硬紙片,水杯,多媒體課件,展示臺,木塊,小車,生、熟雞蛋各一只,象棋子,鋼尺等。一、新課引入多媒體課件展示,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教師提問: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那么是什么維持了物體的運動呢?為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入《慣性》這個課題。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慣性演示實驗1:迅速擊打硬幣下的硬紙片,上面的硬幣會怎樣?演示實驗2:用尺子迅速打出較下面的象棋子,上面的象棋子會怎樣?教師提問:根據觀察到的現象,讓學生思考:(1)彈飛紙片的時候,硬幣為什么沒有飛出,而是落進杯子?(2)為什么打出較下面的象棋子,上面的象棋子能夠保持原來的狀態(tài)?以四人為小組,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積極展開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分析實驗現象:實驗1現象分析:因為硬幣原來是靜止在硬紙片上的,當紙片飛出去時,硬幣由于慣性依然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所以硬幣最后沒有隨硬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玻璃杯里。實驗2現象分析:用尺子迅速打出較下面的象棋子,上面的象棋子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所以就會落在正下方。教師總結: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叫慣性。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關于慣性的幾點理解。多媒體展示:對慣性的幾點理解:(1)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2)慣性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不論物體處于怎樣的運動狀態(tài),慣性總是存在的。(3)慣性與是否受力無關,與速度大小無關。多媒體展示:乘客坐在行駛的汽車上,汽車轉彎時,乘客傾斜;汽車急剎車,乘客向前摔倒。學生分析:解釋看到的現象。(從研究對象→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受力情況→運動狀態(tài)變化情況來分析。)教師隨時訂正不準確之處。慣性和慣性定律的區(qū)別和聯系。1.教師先引出上節(jié)課所學的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由于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2.教師利用表格對兩者進行對照比較,并跟學生一起總結填寫表格內容。多媒體展示:慣性(性質)≠慣性定律(運動規(guī)律)兩者的區(qū)別和聯系:慣性慣性定律區(qū)別固有性質運動規(guī)律物體處于任何運動狀態(tài)都存在不受外力的作用(即合外力為零)的情況下才成立聯系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慣性的直接表現探究點二:生活中的慣性現象活動1:演示以下兩實驗。(1)突然拉動小車(2)小車突然停下來學生觀察實驗后,小組討論分析現象,學生大膽舉手發(fā)言,與班上同學分享自己對此現象的分析結果。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后,教師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現象?,F象(1)分析: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突然拉動小車時,木塊下部隨車一起運動,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所以向后倒?,F象(2)分析:木塊處于運動狀態(tài),小車突然停下時,木塊下部隨車一起停止運動,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所以向前倒。教師歸納總結:分析慣性現象的一般解題思路:1.交代研究對象原狀態(tài);2.物理過程(突然發(fā)生的情況);3.研究對象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狀態(tài)而產生的結果。活動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區(qū)分生雞蛋和熟雞蛋呢?教師拿兩枚雞蛋演示,學生觀察現象并總結結論。觀察實驗后,小組討論分析現象,學生大膽舉手發(fā)言,與班上同學分享自己對此現象的分析結果。綜合學生分析,得出結論:因為生雞蛋里面的蛋黃和蛋白是液體,當我們轉動雞蛋后,蛋殼開始旋轉,而雞蛋里面的液體由于慣性的作用,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所以生雞蛋轉起來比較慢!活動3:請學生列舉慣性現象的實例并加以分析。教師點撥: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來;公共汽車在進站前幾米處就關閉油門;用力甩手可將手上的水甩掉;翻滾過山車向最高點的運動靠什么;宇航員走出飛船后,仍然能與飛船并肩前進,不會落在飛船的后面等。第2課時慣性1.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者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叫慣性2.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3.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是一種性質;而慣性定律則是一種運動規(guī)律4.分析慣性現象的一般解題思路:(1)交代研究對象原狀態(tài)(2)物理過程(突然發(fā)生的情況)(3)研究對象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狀態(tài)而產生的結果對于慣性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上《慣性》這一節(jié)內容時,我在教學中緊扣物理學科的特點,突出實驗教學,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增強實踐能力。通過在課堂上演示這些實驗,化抽象為具體,由靜到動,由易到難,使學生更易理解所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十分輕松活躍。
7.4探究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eq\x(知識目標)1.讓學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使學生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2.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有兩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3.了解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tài)是變化的。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二力平衡條件。教學難點: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線”問題;2.二力平衡的條件。eq\x(教學準備)小球,演示用彈簧秤,鐵架臺,滑輪組,細繩,小車,鉤碼,一塊輕質塑料片(片上有幾個洞),一把剪刀,多媒體課件等。一、新課引入教師提問:慣性定律的內容是什么?能不能反過來說,凡是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物體都沒有受到外力呢?多媒體展示: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靜止的人、在空中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教師提問:他們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什么是二力平衡小組討論(四人一組):讓同學們說說自己平時生活中觀察到的物理現象,舉出身邊一兩個受力物體的實例,分析它們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tài),并畫出物體所受力的示意圖。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展示同學所舉的實例,利用這些例子使學生認識到:當一個物體受幾個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這時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說幾個力互相平衡。教師歸納總結:物體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在幾個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我們來研究二力平衡的情況。探究點二:二力平衡的條件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平衡。從同學們所舉的例子中找出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那么,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要使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這兩個力要滿足什么條件?請同學們大膽猜測二力平衡的條件,并建議同學們用實驗去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對于提供的實驗器材感到不能滿足的,還可提出實驗設計方案。)學生實驗:用兩把彈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樣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靜止不動。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請學生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實驗過程,并歸納小結塑料片靜止必須滿足的條件。多媒體展示: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這兩個力可能出現的幾種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條直線上、二力不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并動態(tài)顯示最終的結果(均不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對第四種情形(二力不作用在同一物體上)進行點撥:將塑料片從中剪斷,變成兩部分,這兩部分能靜止嗎?教師歸納總結:物體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tài)的條件是這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演示實驗:手在繩端用力F拉彈簧秤和鉤碼,使之靜止,觀察彈簧秤的示數。然后用力拉彈簧秤和鉤碼使之勻速上升,觀察彈簧秤的示數,并比較兩次彈簧秤示數的大小。分析鉤碼受到的兩個力的大小、兩個力的方向、兩個力是否在一條直線上。教師歸納總結:物體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也是這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得出結論: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將條件歸納成口訣:“同物、等大、反向、同線”。探究點三:非平衡力和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活動1:觀察教材中P58“活動3”的示意圖,明確各物體受到哪些力?是否為平衡力?然后進行實驗。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個實驗:在保證小車做加速運動的前提下,小車的質量要大一些,砝碼的質量小一些,這樣小車加速緩慢,便于觀察;第二個實驗:斜面不要做得太陡,以能觀察到小球在水平面上做減速運動,最后停下為宜;第三個實驗:可用橡皮代替小球,既安全又方便,提醒學生從側面水平觀察,學生實驗后,教師可用噴出的水流來演示斜拋物體運動的路徑。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交流,讓學生列舉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分析:如小車由靜變動,速度越來越大等,教師把學生列舉的現象板書在黑板上,然后結合板書用大括號總結:物體由靜變動,由動變靜,由慢變快,由快變慢,都是速度的大小發(fā)生了變化;物體做曲線運動時,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當物體運動速度發(fā)生變化,或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時,不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統(tǒng)稱為“運動狀態(tài)改變”。得出結論: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tài)是變化的。這一結論進一步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顒?:讓學生列舉或解釋生活中非平衡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事例。7.4探究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1.什么是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條件3.非平衡力和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本節(jié)我緊接上一節(jié)的思路,步步設疑,層層遞進,深入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最后認識到物體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分別怎樣運動。上一節(jié)已經知道: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總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教材P56圖7-37展示的情景表明,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也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物體受到的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從而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但是生活中也有很多二力不平衡的現象,學生要問:兩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什么情況下這兩個力才能相互平衡?學生實驗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知道了物體不受力和受平衡力時的運動狀態(tài),自然又會想到:物體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時,又將怎樣運動?為此我安排了“探究點三”,探究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tài)。學生通過“探究點三”感性地認識到: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體運動的速度或者方向會發(fā)生改變,即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tài)”是變化的。
第1課時什么是壓強eq\x(知識目標)1.知道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2.知道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3.經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eq\x(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及其建立過程。教學難點:壓力和壓強的概念。eq\x(教學準備)圖釘,氣球,釘板、砝碼,海綿,小木桌,多媒體課件等。一、新課引入讓學生觀察教材P62圖8-1,并思考:為什么圖釘的釘尖做得很尖,而釘帽做得很大?為什么坐沙發(fā)比坐板凳舒服?為什么刀口磨得越薄,刀越鋒利?你認為書包帶寬一些好,還是窄一些好,為什么?教師引導并提問:它們都跟壓力的作用效果有關,那么,什么是壓力呢?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呢?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壓力讓學生觀察教材P62圖8-2中所示的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對受力物體產生什么效果?并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出來。練習:(1)向墻面按圖釘,墻面受到的壓力;(2)向天花板上按物體,物體對天花板的壓力。教師提問:這些力的方向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學生分組交流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歸納總結:物理學中,把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作壓力。知識拓展分析:1.壓力產生的條件:物體間相互接觸,而且有擠壓作用2.方向:垂直于接觸面,并指向受力物體內部3.作用點:在受力物體的接觸面上4.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和聯系:壓力重力施力物體物體地球受力物體物體物體大小決定于形變情況G=mg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總是豎直向下作用點在接觸面上重心性質彈力引力(重力)5.聯系: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且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時,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重力的大小,且兩個力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探究點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活動1:指導學生做釘板扎氣球實驗。第一次,把氣球放在有很多釘子的釘板上,然后用一盒砝碼壓氣球,氣球不破。老師提問:“有沒有同學能夠想到辦法用釘子把氣球弄破?”接下來做實驗驗證學生的想法。換一塊有一顆釘子的釘板,其他的都不變,重復第一次實驗,氣球破了。學生思考先后兩次的不同之處,找出原因:受力面積不同?;顒?:再拿一個氣球放在有很多釘子的釘板上,在氣球上壓一盒砝碼,氣球不破。讓一位學生,用力向下壓,結果氣球破了。學生思考先后兩次不同之處,找出原因:壓力大小不同。1.提出問題:壓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2.猜想與假設:(1)可能與受力面積有關;(2)可能與壓力大小有關。3.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教師提問:(1)如果我要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是否有關,應該怎樣做?實驗方法是什么?(2)如果我要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是否有關,應該怎樣做?實驗方法是什么?4.進行實驗:學生實驗,教師觀察、指導。5.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1)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是否有關。實驗次數壓力受力面積壓力作用效果1相同大明顯2小不明顯(2)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是否有關。實驗次數受力面積壓力壓力作用效果1相同大明顯2小不明顯當壓力大小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探究點三:什么叫壓強教師提問:當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都不相同時,我們該如何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教師引導:利用以前學過的速度知識和現在的壓力作用效果進行類比,找出方法,引入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并測量人對地面的壓強。教師歸納總結:1.由于壓力的作用效果同時跟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利用比值定義法引出壓強的概念:物理學中,把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作壓強。即壓強=eq\f(壓力,受力面積)p=eq\f(F,S)(適用一切物體)。2.壓強的單位:Pa1Pa=1N/m2,表示在1m2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3.壓強的大小(1)讓學生了解教材P65圖8-4中一些物體的壓強;(2)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產生的壓強約為10000Pa;(3)物理課本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產生的壓強約為60Pa。4.壓強公式的應用8.1認識壓強第1課時什么是壓強1.壓力(1)定義(2)方向(3)eq\a\vs4\al(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eq\b\lc\{(\a\vs4\al\co1(壓力大小,受力面積))2.壓強(1)定義(2)單位(3)公式壓強是生活中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但學生比較陌生。本節(jié)內容主要建立在前面學過的力的初步知識基礎上,是學習了重力、摩擦力后另一類力的學習遷移,是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和力的關系后對力的另外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本節(jié)課著重學習的壓強是整個單元的基礎,也是學好液體壓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貼劑行業(yè)發(fā)展現狀及前景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稀土冶煉分離市場運行動態(tài)及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2025甘肅省安全員考試題庫附答案
- 南京醫(yī)科大學《課程論文寫作與學術規(guī)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外國建筑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青海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傳感檢測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商業(yè)大學《學術論文選題與寫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大學《財務會計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上海市建筑安全員考試題庫及答案
- 西藏大學《軟件交互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開學安全第一課主題班會課件
- 新版《醫(yī)療器械經營質量管理規(guī)范》(2024)培訓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含進度表)
- 2025年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全國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4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與對策
- 中心靜脈壓測量技術-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2023
- 部編人教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同步練習(全冊)
- 數量金融的概況和歷史課件
- 專業(yè)醫(yī)院lovo常用文件產品介紹customer presentation
- 叉車日常使用狀況點檢記錄表(日常檢查記錄)
- ME基礎知識培訓PPT學習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