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解剖學:腦的臨床應用解剖_第1頁
臨床應用解剖學:腦的臨床應用解剖_第2頁
臨床應用解剖學:腦的臨床應用解剖_第3頁
臨床應用解剖學:腦的臨床應用解剖_第4頁
臨床應用解剖學:腦的臨床應用解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腦的臨床應用解剖

一、腦位于顱腔內,包括端腦、間腦、腦干和小腦四部分;腦干由上向下分為中腦、腦橋和延髓。

旁中央溝內側額回頂下溝(-)端腦

1.外形端腦

2.內部結構

(1)灰質:

1)大腦皮質功能區(qū):

軀體運動中樞、

軀體感覺中樞、

聽覺中樞、

視覺中樞、

語言中樞:

書寫中樞,說話中樞

(Broca區(qū)),

聽覺性語言中樞,閱讀中樞。

內臟活動中樞。

2)基底核:

包括尾狀核、豆狀核(殼和蒼白球)、屏狀核和杏仁體。前兩者合稱紋狀體(尾狀核與殼為新紋狀體,蒼白球為舊紋狀體)。(2)白質:包括聯(lián)絡纖維、投射纖維和連合纖維三類。

1)聯(lián)絡纖維:聯(lián)系同側半球的葉和回,如弓狀纖維、扣帶束、上縱束、下縱束、鉤束等。

2)連合纖維:聯(lián)系兩側大腦半球,包括前連合、穹窿和胼胝體(從前向后分為嘴、膝、干和壓部四部分。

前連合為穹窿前方橫行纖維束,連接兩側嗅球及顳葉。

穹窿為海馬至乳頭體的弓狀纖維束,兩側穹窿在胼胝體下方靠攏前行,部分越過中線連接對側海馬,稱穹窿連合。

3)投射纖維:大部分穿經內囊,小部分經外囊和最外囊。投射纖維是聯(lián)系大腦皮質與皮質下中樞的上、下行纖維。

(二)間腦

間腦位于中腦上方,兩側大腦半球之間。包括:

1.背側丘腦:

2.上丘腦:由

丘腦髓紋、

韁三角、

韁連合、

松果體構成。

3.下丘腦:包括垂體與漏斗、視交叉與視束、灰結節(jié)與乳頭體等。

4.后丘腦:包括外側膝狀體和內側膝狀體(外上視、內下聽)。

5.底丘腦:內含底丘腦核和部分紅核、黑質。間腦內腔為第三腦室。(三)腦干1.延髓2.腦橋3.中腦

(四)小腦小腦半球、小腦蚓、小腦皮質、髓體、小腦核。小腦借上、中、下三對腳與腦干相連。

蚓垂兩旁伸出小腦扁桃體。若形成小腦扁桃體疝,壓迫延髓危及生命。二、.腦膜

1.硬腦膜

大腦鐮,小腦幕,小腦鐮,鞍膈,硬腦膜竇:上、下矢狀竇,直竇,橫竇,乙狀竇海綿竇。

鞍膈為顱底的硬腦膜覆蓋在垂體窩上方的隔膜狀結構,分隔蝶鞍與顱腔。鞍膈中央有一小孔,稱膈孔,有垂體柄通過。正常鞍膈下凹或平直,若上凸可能為垂體病變擴張所致。2.蛛網膜

薄而透明,無血管、神經,它與硬腦膜之間的腔隙稱硬膜下隙,與軟腦膜之間有蛛網膜下隙,內充滿腦脊液。在上矢狀竇處形成蛛網膜粒。腦脊液經蛛網膜粒滲入硬腦膜竇內,回流入靜脈。

橋池環(huán)池腦橋小腦角池大腦外側窩池鞍上池

蛛網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擴大,稱蛛網膜下池,臨床亦稱腦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腳間池或橋池在軸位掃描時的共同顯影。點1點10胼胝體周池、終板池、交叉池、四疊體池、大腦大靜脈池、大腦腳池、腳間池、橋池、小腦上池、小腦延髓池等。3.軟腦膜薄而透明,緊貼于腦的表面,并伸入腦的溝裂,富有血管和神經。軟腦膜夾帶著血管及腦室壁的室管膜上皮形成脈絡叢和脈絡組織,產生腦脊液。

三、腦室系統(tǒng)

腦室系統(tǒng)主要由四個腦室組成,即兩個側腦室及第三、四腦室,此外,尚有發(fā)育上的變異有第五、六腦室。

(-)側腦室

分為:①前角,額狀切面呈倒三角形。②中央部,橫切面也呈三角形。③后角,額切面上呈圓形。④下角,額切面上呈半月形。后方在與后角結合處呈三角形,稱三角區(qū)。點6

(二)第三腦室

第三腦室位兩側間腦間,前壁為前連合和終板;頂有脈絡叢;后壁為韁連合、松果體和后連合;底由前向后為視交叉、灰結節(jié)、漏斗和乳頭體;側壁由背側丘腦和下丘腦所構成。

點7

(三)第四腦室

介于延髓、腦橋和小腦間。底為菱形窩,頂的前部為小腦上腳和前髓帆,后部為后髓帆及脈絡組織,兩個外側角突向小腦與腦干之間,稱小腦外側隱窩。小腦外側隱窩末端有外側孔(Luschka孔),在頂的下部有一正中孔。

(四)中腦水管

位于中腦背側,縱貫中腦全長,向上、下分別與第三、四腦室相續(xù)。寬度變化最大,通常中部最寬,上下端稍窄。

(三)第五腦室:此為發(fā)育上的變異,位于透明隔之間,前膝、上體、后柱、下嘴合??赏ǖ谌X室,可形成囊腫堵室間孔。

第六腦室(Vergae腔):亦為發(fā)育上的變異,位于前者后方,胼胝體壓部與海馬連合之間,借穹窿前柱與第五腦室隔開。第五、六腦室可以相通,有第五腦室則有第六腦室。四、臨床應用

1、腦橋小腦角綜合征

1)位置:是延髓、腦橋和小腦之間三角形區(qū)域,該區(qū)域的主要病變?yōu)槁犐窠浟觥⒛X膜瘤和蛛網膜炎、多發(fā)性神經炎以及小腦下前動脈綜合征等。其中聽神經瘤為耳神經外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占腦橋小腦角腫瘤的70%-80%,占顱內腫瘤總數5%-10%,發(fā)病率僅次于神經膠質瘤、腦膜瘤和垂體瘤。聽神經瘤多見于女生,好發(fā)年齡為30-50歲。

2)臨床表現:以聽神經瘤為主引起的腦橋小腦角綜合征,在臨床上多為單側,典型病例臨床表現出現的順序依次為耳蝸與前庭功能異常、小腦源性運動失調、鄰近腦神經受累、顱壓增高、腦干受壓、小腦危象等。非典型性病例的臨床表現可為面癱、耳痛、面肌痙攣、視覺障礙等。

2、腦疝

腦疝是腦組織在高顱壓作用下,通過生理的或非生理的孔道或間隙,移位至低顱壓區(qū)的非正常位置,造成包括移位腦組織在內的和被擠壓的腦組織、腦神經、腦血管的病變,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臨床上常見的腦疝,小腦幕切跡疝和枕骨大孔疝。小腦幕切跡疝

1)小腦幕:是顱后窩略呈水平位的硬腦膜間隔,伸入小腦與大腦顳、枕葉之間的大腦橫裂內。小腦幕形似帳篷頂,中央高,兩側低。

2)小腦幕切跡:小腦幕前內側緣游離,呈切跡狀。

3)小腦幕切跡疝:通常是由幕上占位性病變導致的顱壓增高所引起,使顳葉鉤回、海馬回及臨近部分舌回被擠進小腦幕裂孔,這些結構若超過小腦幕游離緣3mm以上者即可確認顳葉疝的存在。顳葉鉤回為疝出結構,小腦幕切跡為疝環(huán)。4)主要表現:隨著早期、中期和晚期病程進展臨床表現呈進行性發(fā)展。(1)劇烈頭痛:顱內壓增高表現為劇烈頭痛。(2)瞳孔改變:疝出的顳葉鉤回刺激患側動眼神經導致患側瞳孔縮小,對光反應遲鈍。(3)痙攣性癱瘓(硬癱):疝出的腦組織擠壓中腦大腦腳,錐體束受損。(4)意識改變:腦干上行網狀激活系統(tǒng)受損加重,患者意識障礙從嗜睡、朦朧、陣發(fā)性昏迷到淺昏迷、呼喚無反應,最終呈深昏迷,對一切刺激均無反應。(5)腦干缺血、腦水腫、腦積水:

2.枕骨大孔疝

枕骨大孔位于顱后窩最低處中央,通過枕骨大孔的結構有脊髓延髓連接部及其被膜、副神經脊髓根、椎動脈、椎內靜脈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