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形圖測繪_第1頁
第七章地形圖測繪_第2頁
第七章地形圖測繪_第3頁
第七章地形圖測繪_第4頁
第七章地形圖測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前幾章內容回顧測量基本知識距離測量水準測量角度測量誤差基本知識地形圖測繪一.平面圖、地形圖、地圖在小區(qū)域內,將地面上各種地物的平面位置按一定比例尺、用規(guī)定的符號和線條垂直投影后縮繪在圖紙上,這種圖稱為平面圖。如果既表示出各種地物,又用等高線表示出地貌(等高線),這種圖稱為地形圖。

在大區(qū)域或整個地球范圍內測圖時,將各點用特殊的投影方式展繪到圖紙上,這樣制成的圖為地圖。

第七章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7.1地形圖基本知識平面圖地物:地球表面自然物體及人工建筑物。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地貌: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

高山\丘陵地圖要素:數學要素、地形要素、注記要素。

地形圖4

5

6

二、地形圖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圖上一段直線長度與地面上相應線段的實際水平長度之比,稱為圖的比例尺。

①數字比例尺

l:500、l:1000、l:2O00②圖示比例尺(直線、斜線)復式比例尺(斜線)2.比例尺分類大比例尺:500、1000、2000、5000中比例尺:1萬、2.5萬、5萬、10萬小比例尺:20萬、50萬、100萬3.比例尺精度人眼的分辨率為0.1㎜,所以小于該值的長度則模糊為一個點。地形圖上0.1㎜所表示的實地水平長度。三.地形圖符號地形圖符號:在圖上用簡單統(tǒng)一的符號來表示地物、地貌。地形圖圖式:國家制定的統(tǒng)一的圖符格式。1.地物符號比例符號:輪廓按比例尺縮繪。非比例符號:不能按比例尺縮繪。定位點。半比例符號:長度能縮繪而寬度不能。2.地貌符號:

等高線3.注記符號:文字、數字、線段等。比例符號半比例符號非比例符號定位點確定方法規(guī)則幾何圖形:幾何中心;底部有底線的:底線中心;底部沒底線的:下方兩端點的中心點;底部為直角:直角頂點;組合圖形:下方圖形的中心。地貌與注記四、圖幅、圖號和圖廓1.圖幅

40*40、50*50梯形:小比例尺矩形:大比例尺2.圖名用突出地物或地貌的名稱來命名。位于圖幅上方中央。圖名圖號接圖表圖廓比例尺坐標信息坐標格網3.圖號地圖的編號。用于存放和檢索方便。一般位于圖幅名稱的正下方。4.接圖表表示相鄰圖幅位置關系。一般在圖幅左上方。5.圖廓:內圖廓、外圖廓6.其他:

坐標系、比例尺、坐標格網、坐標值、

測繪日期、測繪單位等。

7.2地貌與等高線地貌: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凸凹不平的自然形態(tài)。按其起伏的變化程度分為以下四種地貌類型:地勢起伏小,地面傾斜角在3°以下,稱為平地;地面高低變化大,傾斜角在3°~10°,稱為丘陵;高低變化懸殊,傾斜角為3°~25°,稱為山地;絕大多數傾斜角超過的25°,稱為高山地。按其起伏的變化方向及趨勢分為:山地\洼地、山脊\山谷、鞍部、懸崖、峭壁。一.等高線表示地貌的原理等高線: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鄰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表示地貌的原理:用不同高程的水平面與實地相截所得的閉合曲線,其形狀代表了地貌各部位的形狀。優(yōu)點:簡單正確的顯示地貌的起伏狀態(tài),能計算圖上點的高程。

等高線表示地貌的原理二.等高距和等高線平距等高距:

相鄰等高線間的高差。等高距選擇依據:基本規(guī)定、圖的用途、比例尺大小、測區(qū)地形等。等高線平距:

相鄰等高線在水平面上投影距離。等高線平距常用d來表示。性質:地勢越陡,平距愈小,等高線愈稠密。反之,平距愈大,等高線愈稀疏,地勢愈平緩。等高線平距處處相等,則地面坡度均勻一致。示坡線:垂直于等高線用于指示坡度下降方向的短線。

三.典型地貌的等高線典型地貌有:山地\洼地山脊\山谷鞍部:相鄰兩山頭之間呈馬鞍形的低凹部分。懸崖、峭壁、沖溝洼地山頭山谷鞍部懸崖山脊山頭山脊山谷鞍部山頭山脊山頭和洼地的等高線,它們都是一組閉合曲線。山頭的等高線由外圈向內圈高程逐漸增加,洼地的等高線外圈向內圈高程逐漸減小。山脊的等高線均向下坡方向凸出,兩側基本對稱。山脊線是山體延伸的最高棱線,也稱分水線。山谷的等高線均凸向高處,兩側也基本對稱。山谷線是谷底點的連線,也稱集水線。

山脊線山谷線鞍部、盆地、懸崖、峭壁

陡崖(峭壁)和懸崖

陡崖是坡度在以上的陡峭崖壁;

懸崖是上部突出、下部凹進的陡崖;

特殊符號四.等高線特性等高性:同一等高線上的點的高程都相等。閉合性:等高線是一閉合曲線,在本圖幅內不能閉合,則在相鄰圖幅內閉合。非相交性:除陡崖或懸崖,等高線不能相交或合并。正交性:山脊和山谷處等高線與山谷線和山脊線正交。

密陡稀緩性:同一幅圖內,等高線越密表示地面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表示地面坡度越緩。五.等高線種類首曲線:按照測圖前選定的基本等高距測繪的等高線。---細實線計曲線:每隔四條首曲線加粗描繪的等高線。

間曲線:按1/2等高距測繪的等高線---長虛線。助曲線:按1/4等高距測繪的等高線---短虛線。注:首曲線與計曲線是地形圖中表示地貌必須描繪的曲線,而間曲線、助曲線根據需要來確定是否描繪。29

六.等高線描繪測定特征高程點;連接地性線;(山脊、山谷線等)中間內插點;勾繪等高線。等高線的勾繪原理由于相鄰兩地形點選在地面坡度變化處,可以認為相鄰兩個地形點間的坡度是均勻的,因此,在圖紙上勾繪等高線時,各等高線的位置可以根據點的高程和圖上兩點間的平距用比例內插法確定。如圖:

7.3常規(guī)測圖方法一.準備工作1.上級成果準備:測區(qū)控制點\測區(qū)地形。2.儀器及工具準備:檢查與校正。3.圖紙準備圖紙:半透明聚脂薄膜;優(yōu)質繪圖紙繪制直角坐標格網:直尺----對角線法

展繪控制點:先確定小方格—按比例量取直角坐標格網:直尺----對角線法二.小平板儀測圖1.小平板儀構造圖板照準器對點器三腳架附件:尺子、夾子、大頭針、三棱尺、三角板2.測圖原理極坐標法已知A,B定向點,測繪其它地物特征點。在A點對中,整平,用B點定向,固定圖紙。瞄準其它測繪點,定出其方向線,再沿方向線量取A到該點的距離,按比例尺縮繪到圖紙上即可。平板儀測圖原理abBA321S3.測圖步驟⑴安置平板儀:①對點(對中)②整平③定向:使圖紙上已知方向線與實地方向線一致。⑵測繪特征點:用照準器瞄準特征點方向,并量距離標于圖上。⑶勾繪地物:按地物符號平滑連接。四、經緯儀+小平板測圖經緯儀安置于測站,小平板安置于測站旁:經緯儀測量特征點方向和距離,在小平板上進行角度和距離的描繪。經緯儀安置于測站旁,小平板安置于測站:小平板測量特征點的方向,經緯儀測量特征點的距離,交會得特征點位置。

小平板與經緯儀聯(lián)合測圖7.4數字化測圖技術傳統(tǒng)測圖:將測得的成果按圖解法繪成靜態(tài)的線劃圖。數字化測圖:將測得的成果信息通過電子測量儀器或數字化轉換為數字量化值存在計算機里,需要時用繪圖儀繪制出來。

一、數字測圖的產生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及其在測繪領域的廣泛應用,20世紀80年代產生了電子速測儀、電子數據終端,并逐步地構成了野外數據采集系統(tǒng),將其與內業(yè)機助制圖系統(tǒng)結合,形成了一套從野外數據采集到內業(yè)制圖全過程的、實現(xiàn)數字化和自動化的測量制圖系統(tǒng),人們通常稱作為數字化測圖(簡稱數字測圖)或機助成圖。二、數字地圖與紙質地圖的區(qū)別1、從載體上看,紙質地圖的載體是圖紙,數字地圖的載體是磁盤等計算機存儲介質。2、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紙質地圖通過描述在圖紙上的符號、線條、文字等形式來模擬表現(xiàn)地理元素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屬性的,而數字地圖通過數據來描述,具體如下所示:表現(xiàn)形式不同地物

紙質地圖

數字地圖

獨立符號(路燈)(3521,x,y)3521:為路燈代碼x,y為地理元素的空間坐標線狀地物(柵欄)

(1444,x1,y1,x2,y2……)1444為柵欄的代碼xi,yi為各特征點坐標面狀地物(花圃)(2135,x1,y1,x2,y2……)2135為花圃的代碼xi,yi為各特征點坐標3、紙質地圖的管理和維護不方便,且易損壞和變形。數字地圖易于保管和維護。4、從應用來看,紙質地圖對圖的比例尺、內容無法選擇,而數字地圖比較靈活。三、全站儀數字化測圖1、編碼:測點編碼2、野外數據采集:全站儀野外測量3、數據處理:實測數據導入計算機,數據處理和分類。4、繪圖:利用軟件進行圖形繪制。AutoCAD、CASS。7.5航空攝影測量測量學分類:1、大地測量學/地形測量學2、攝影測量學(航天航空、地面、水下,近景)3、海洋測量/工程測量/礦山測量4、制圖學航空攝影測量:利用航空攝影相片測繪地形圖的測量方法。過程:航空攝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