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漢語言基礎(上)_第1頁
第一章漢語言基礎(上)_第2頁
第一章漢語言基礎(上)_第3頁
第一章漢語言基礎(上)_第4頁
第一章漢語言基礎(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語言文學第一章漢語言基礎(上)第一節(jié)漢語概說一、語言概說

1.語言的屬性

(1)結構上(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詞匯、語法)(2)功能上(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2.語言存在的形式

(1)口語(特點:簡短明快、通俗自然)(2)書面語(特點:語句雅正、結構完整)

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二、漢語發(fā)展的歷史分期

王力《漢語史稿》以語法的演變?yōu)橹饕罁?,參照語音和詞匯的變化,將漢語的發(fā)展分為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現代漢語四個時期。三、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和方言(一)民族共同語和方言“現代漢語”通常有兩種解釋,狹義是指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廣義是兼指現代漢民族使用的普通話和方言。(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1.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

民族共同語是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F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與地緣、政治、經濟優(yōu)勢等因素有關。

2.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規(guī)范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普通話”。(三)現代漢語方言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匯、語法各個方面,其中語音方面尤為突出。對我國現代漢語方言區(qū)域的劃分語言學界存在不同的意見,但大多數人主張分為七大類:

1.北方方言2.吳方言3.湘方言4.贛方言5.客家方言6.閩方言7.粵方言四、漢語的地位(一)漢語在國內的地位:國語(二)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

1.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極強生命力的語言;2.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較廣的語言;3.曾與許多外語互相接觸、相互影響;(日語、韓語等)4.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5.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漢語熱、孔子學院、對外漢語教學、HSK—漢語水平等級考試)五、現代漢語的特點

(一)語音方面:音節(jié)界限分明,樂音較多,音樂性強1.元音占優(yōu)勢,沒有復輔音2.有可以區(qū)別意義的聲調

(二)詞匯方面:1.雙音節(jié)詞數量最多2.詞根復合為主要構詞方式(三)語法方面:1.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2.量詞十分豐富隨堂練習單選題1.普通話的語法規(guī)范是()A北方語音B北京語音C北方方言D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2.先秦時期的《論語》曾提到當時民族共同語的口語為()A官話B通語C雅言D國語3.唐代的變文是用()寫作的。A文言B白話C白話文D官話4.明清小說,像《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這些白話文學作品雖也帶有各自地方特色,但總的看來都是用()寫成的。A西南方言B吳方言C粵方言D北方方言5.白話產生于()A先秦B唐宋C元明D明清6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在()的基礎上形成的。A西南方言B吳方言C粵方言D北方方言7()是漢語最大的一種方言,它分布地域最廣、是用人口最多。A北方方言B閩方言C湘方言D吳方言8下列關于漢語的表述錯誤的是()A漢語有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形式,有共同語和方言兩種類型。B漢語口語一直有著共同語的存在,春秋時稱為“通語”,漢代則常常使用“雅言”這一名稱。C唐宋時期,產生了一種與當時口語直接相聯系的書面語——白話。D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互相推動、互相影響、互相結合,促使書面語和口語接近,形成了書面形式和口頭形式上都有了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文學語言,改變了原先言文不一致和方言病歷的局面。9下列關于文字的表述錯誤的是()A現已發(fā)現的甲骨文大多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B現已發(fā)現的甲骨文全部單字約4500個,其中已認識的約1000個,尚未認識的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C漢代的隸書成為“秦隸”或“古隸”;秦代的隸書稱為“漢隸”或“今隸”D甲骨文又被稱為“不辭”、“殷契”“契文”等10下列關于方言的表述錯誤的是()A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既是漢語最大的一個方言,也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B客家方言以潮州話為代表,分布在廣東、福建、臺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等省區(qū)C吳方言以上海話為代表,贛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D湘方言、西南方言、客家方言和吳方言都是湖南境內使用的方言11在關于“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規(guī)范”中,“語音方面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中表述不正確的是()A北京近八百年來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元、明、清四代都建都北京B明、清的“官話”和后來的白話都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C對于北京語音中的輕聲、兒化、異讀字等,普通話進行了取舍和規(guī)范D北京話里的一些土音成分,普通話應該很好的吸收12長江南岸鎮(zhèn)江以西九江以東的沿江地帶所使用的方言是()A華北、東北方言B西北方言C西南方言D江淮方言13.新湘語以()話為代表,收北方方言的影響比較大A長沙話B雙峰話C株洲話D湘潭話14.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分布在廣東、福建、臺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等省區(qū)的是()A粵方言B閩方言C客家方言D贛方言15下列方言不是湖南境內使用的有()A湘方言B閩方言C客家方言D贛方言16華僑和華裔主要說粵方言和()A閩方言B北方方言C客家方言D贛方言17方言與普通話在()方面的差異最小。A語音B詞匯C語法D語序第二節(jié)文字一、文字概說(一)文字的性質和作用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是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二)漢字的起源

1.倉頡造字說2.圖畫造字說

漢字的造字法

人民群眾是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漢字起源于遠古人類的記事圖畫和標記符號。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漢字資料,是距今3000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文。(三)漢字的性質:表意文字二、漢字的形體演變

(一)古文1.甲骨文

特點:線條細瘦,拐彎多是方筆,外形參差不齊,結構大小不一,圖形性強,許多字寫法不固定,異體字多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卜辭”、“殷契”,是中國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發(fā)現?!凹坠撬奶谩保汗簦ㄗ侄μ茫⒍髻e(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2.金文(舊稱鐘鼎文)特點:筆形豐滿粗肥,外形方正勻稱,異體字較多部分字的筆畫增減、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隨意性。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3.篆書(1)大篆特點:形體結構勻稱整齊,以“石鼓文”為代表。廣義的大篆是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zhàn)國時通行于六國的文字;狹義的大篆專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文字,即籀文。(2)小篆特點:字形更加勻稱整齊,線條圓轉簡化,異體字基本廢除,是漢字發(fā)展史上首次出現的規(guī)范字體,以李斯所書的《泰山刻石》、《瑯琊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為代表。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而創(chuàng)制的統(tǒng)一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字體優(yōu)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二)今文1.隸書

特點:將小篆圓轉弧形的線條變成了方折平直的筆畫,基本擺脫了象形的特點,字形由長圓變成扁方“隸變”:古隸、今隸2.楷書特點:筆劃平正,結體整齊。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是通行時間最長的標準字體3.草書

特點: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草書形成于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癫莩霈F于唐代,以張旭《肚痛》、懷素《自敘帖》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chuàng)作。4.行書特點: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筆畫連綿,各自獨立,好寫好認,切合實用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三、漢字的整理、標準化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