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法理學超全題庫共三十章名詞解釋簡答論述_第1頁
2023年法理學超全題庫共三十章名詞解釋簡答論述_第2頁
2023年法理學超全題庫共三十章名詞解釋簡答論述_第3頁
2023年法理學超全題庫共三十章名詞解釋簡答論述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HYPERLINK"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學第三版習題\\lx\\09\\p_ml.htm"\t"topmain"第九章權利和義務HYPERLINK"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學第三版習題\\lx\\09\\p_4q.htm"\t"RightMain"名詞解釋1.權利,可解釋為規(guī)定或隱含在法律規(guī)范中、實現(xiàn)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2.義務,可理解為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guī)范中、實現(xiàn)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3.

應有權利,是權利的初始形態(tài),它是特定社會的人們基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文化傳統(tǒng)而產(chǎn)生出來的權利需要和權利規(guī)定,是主體認為或被認可應當享有的權利。由于應有權利又往往表現(xiàn)為道德上的主張(以道德主張出現(xiàn)),所以也被稱為“道德權利”。4.

應有義務,是指雖未被法律明文規(guī)定、但根據(jù)社會關系的本質和法律精神應當由主體承擔和履行義務,通常以“道德義務”的形式存在,但不是純粹的道德義務。5.習慣權利,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或從先前的社會中傳承下來的,表現(xiàn)為群體性、反復性自由行動的一種權利。習慣權利也是法外權利。6.法定權利,是通過法律明確規(guī)定或通過立法大綱、法律原則加以宣布的、以規(guī)范與觀念形態(tài)存在的權利。法定權利不限于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權利,也涉及根據(jù)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發(fā)展水平,依照法律的精神和邏輯推定出來的權利,即“推定權利”。7.法定義務,是根據(jù)國家制定的法律所規(guī)定的必須做出一定行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為的約束。8.現(xiàn)實權利,即主體實際享有與行使的權利,亦稱“實有權利”。現(xiàn)實權利是權利運營的重點,也是新權利運營的起點。9.現(xiàn)實義務或實有義務,是由主體實際承擔和履行的義務,是法定義務的現(xiàn)實化?,F(xiàn)實義務和法定義務的關系事實上就是法律的實效與法律的效力的關系。10.基本權利和義務,是人們在國家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線權利和義務,是源于社會關系的本質,與主體的生存、發(fā)展、地位直接相關的,人生而應當有之的,不可剝奪、轉讓、規(guī)避、且為社會公認的,因而也可說是“不證自明的權利和義務”。它們是人們在基本政治關系、經(jīng)濟關系、文化關系和社會關系中所處地位的法律表現(xiàn),一般由憲法或基本法擬定或規(guī)定。11.普通權利和義務,即非基本的權利和義務,是人們在普通經(jīng)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利義務,通常由憲法以外的法律或法規(guī)規(guī)定。12.一般權利亦稱“對世權利”,其特點是權利主體無特定的義務人與之相對,而以一般人(社會上的每個人)作為也許的義務人。它的內容是排除別人的侵害,通常規(guī)定一般人不得做出一定的行為。13.一般義務亦稱“對世義務”,其特點是無例外地合用于每個人,每個義務主體無特定的權利人與之相對。一般義務的內容通常不是積極的作為,而是悲觀的不作為。14.

特殊權利亦稱“對人權利”、“相對權利”或“特定權利”,其特點是權利主體有特定的義務人與之相對,權利主體可以規(guī)定義務人做出一定行為或克制一定行為。15.特殊義務亦稱“對人義務”或“特定義務”,其特點是義務主體有特定的權利主體與之相對,義務主體應當根據(jù)權利主體的合法規(guī)定做出一定行為,以其給付、協(xié)助等行為使特定權利主體的利益得以實現(xiàn)。16第一性權利亦稱“原有權利”。第一性權利是直接由法律賦予的權利或由法律授權的主體依法通過其積極活動而創(chuàng)建的權利。17.第一性義務與第一性權利相對,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的義務或由法律關系主體依法通過積極活動而設定的義務,其內容是不許侵害別人的權利,或適應權利主體的規(guī)定而做出一定行為的義務。義務主體以自己的作為或不作為滿足權利主體的合法主張。18.第二性權利亦稱“補救權利”(或救濟權利),補救權利是在原有權利受到侵害時產(chǎn)生的權利。19.第二性義務與第二性權利相對,其內容是違法行為發(fā)生后所應負的責任。HYPERLINK"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學第三版習題\\lx\\09\\p_7q.htm"\t"RightMain"簡答題

1.簡述法與權利和義務。答: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調整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權利和義務貫穿于法律現(xiàn)象邏輯聯(lián)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法的一切部門和法律運營的所有過程。

一方面,權利和義務是從法律規(guī)范到法律關系再到法律責任的邏輯聯(lián)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構成要素。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guī)范的核心內容,授予人們一定權利,或者給人們設定某種義務。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這就在于它是依法形成的、以權利和義務的互相聯(lián)系和互相制約為內容的社會關系。至于法律責任則是由于侵犯法定權利或違反法定義務而引起的、由專門國家機關認定并歸結于法律關系主體的、帶有直接強制性的義務,亦即由于違反第一性義務而招致的第二性義務。?另一方面,權利和義務貫穿于法的一切部門。例如,作為國家主線大法和總章程的憲法,它規(guī)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事實上就是確認和規(guī)定社會各個階級、階層、集團、民族等社會基本力量在國家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并以此為基礎,規(guī)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職權和職責。

再次,權利和義務貫穿于法的運營和操作的整個過程。法的運作以立法為起點,以執(zhí)法、守法、司法、法律監(jiān)督為重要環(huán)節(jié)。?最后,權利和義務全面地表現(xiàn)和實現(xiàn)法的價值。權利、義務是法的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方式,正是通過權利和義務的宣告與貫徹,統(tǒng)治階級把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變?yōu)閲液头ǖ膬r值取向和選擇,并借助于國家權威和法律程序而實現(xiàn)。

正由于如此,許多法學家認為,權利和義務是法的核心內容,也是法學的基本(基石)范疇;并進而主張法學應是權利義務之學,應以權利和義務為基本(基石)范疇構建當代中國法學理論體系。2.簡述現(xiàn)實權利和法定權利的關系。答:現(xiàn)實權利,即主體實際享有與行使的權利,亦稱“實有權利”?,F(xiàn)實權利是權利運營的重點,又是新權利運營的起點。因而現(xiàn)實權利是法定權利的另一種參照和評價標準。法定權利只有轉化為現(xiàn)實權利,才干成為或再現(xiàn)生活的事實,才對主體有實際的價值,才是真實的和完整的;對于國家來說,才算實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的價值。從法定權利到現(xiàn)實權利是一個決定性的轉變。3.簡述權利的界線。答:權利和義務都有明確的界線。權利和義務所體現(xiàn)的利益以及為追求這種利益而采用的行動,是被限制在統(tǒng)治階級的主線利益和社會普遍利益之中的,是受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發(fā)展水平所制約的,即以社會承受能力為限度的。權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超越社會經(jīng)濟結構以及由它決定的其他制度所產(chǎn)生的制約。權利義務界線擬定得適當,符合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提供的也許,可以帶來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反之,就會引發(fā)政治上的動蕩、遲滯甚至破壞社會的發(fā)展。

權利和義務的界線可從兩方面觀之。一方面是指立法時的界線,即哪些權利應當有,哪些權利不應有,哪些權利可以有,哪些權利不能有。另一方面,權利界線是指權利被法概括出來之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營的界線,即權利在什么時間、在什么范圍內、對什么人可以實現(xiàn)的界線,即法律上的保護力在多大限度上與人的價值相統(tǒng)一的界線。一方面,權利具有時間性。一些權利可供人終生享有,而有些權利卻只是一時的。另一方面,權利具有空間性。有些權利的空間是固定的或絕對的,而有些權利的空間是不固定或相對的。最后,權利具有對人性。權利對人的范圍一般應分為普通對人范圍和特殊對人范圍兩種界線。普通范圍又稱一般范圍,它是指向所有人的范圍,具有對世性。特殊范圍是指向特定人的范圍,即權利的效力表現(xiàn)在只有特定的人才認可的義務上,這個范圍是極其有限的。權利的對人界線重要是相對權的界線。4.簡述西方思想史上的義務概念。答:與對法律權利的分析比較,西方學者對法律義務的分析是相對匱乏的。在眾多著作中論述的義務,基本上是道德義務或宗教義務。

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沒有明確的法律義務概念,雖然義務的觀念在社會中根深蒂固,并且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賽羅等思想家的論著中已相稱廣泛進一步地探討了現(xiàn)今可以稱之為法律義務的種種實質問題。在中世紀的文獻中,亦沒有與法律權利相相應的法律義務的明確表述。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神學家雖然有過關于義務的分析,但它們的分析重要限于宗教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范圍。

法律義務成為獨立概念并被學理分析始于近代。分析法學派的鼻祖霍布斯也許是把義務與法律權利相應、把義務作為限定自由之法律約束的第一人。以后隨著權利義務平等觀念的傳播,特別是立法的發(fā)展,義務作為權利的相應物進入更多法學家的視野。20世紀50年代以后,以英國法學家哈特、米爾恩、迪亞斯等為代表的新分析法學派(即語義分析法學派)對義務概念進行了卓越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特點、也最富有啟迪的是他們越來越強調義務概念中的“應當”而不是制裁要素——從分析“應當”入手,對義務范疇和義務現(xiàn)象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涉及義務的性質、義務的功能、義務的結構、義務的表現(xiàn)形式、義務的沖突、義務的違反、義務的實行等,使義務研究達成了相稱進一步的限度。HYPERLINK"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學第三版習題\\lx\\09\\p_8q.htm"\t"RightMain"論述題

1.結合馬克思“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來論述權利和義務的關系。答: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是權利義務理論的基本內容。法律關系主體所擁有的所有權利,一部分以別人履行義務而獲得,一部分以自己履行義務而獲得,除此之外,再沒有第三種形式。從這一立論出發(fā),權利義務關系對同一主體就形成了兩種形式:當別人履行義務而自己是單純的權利主體時,權利和義務是以分離的形式統(tǒng)一于一組關系中的;當該主體既享有權利又履行義務而具有雙重性時,權利和義務是以相合的形式統(tǒng)一于一組關系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對同一主體兩種形式的結論來自于馬克思關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的思想,由此,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權利義務的對立統(tǒng)一,一方面表現(xiàn)為結構上的相關關系。權利和義務兩者是互相關聯(lián)的,即對立統(tǒng)一的。權利與義務一個表征利益,另一個表征承擔;一個是積極的,另一個是受動的;就此而言,它們是法這一事物中兩個分離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同時,它們又是互相依存、互相貫通的?;ハ嘁来姹憩F(xiàn)為,權利和義務不也許孤立存在和發(fā)展。它們的存在和發(fā)展都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fā)展為條件?;ハ嘭炌ū憩F(xiàn)為權利和義務的互相滲透、互相包含以及一定條件下的互相轉化。從上述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意義上,可以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與義務一方假如不存在了,另一方也不能存在。?權利和義務的另一關系式是數(shù)量上的等值關系。權利和義務在數(shù)量上是等值的。一方面,一個社會的權利總量和義務總量是相等的。在一個社會,無論權利和義務如何分派,不管每個社會成員具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如何不等,也不管規(guī)定權利與規(guī)定義務的法條是否相等,在數(shù)量關系上,權利與義務總是等值或等額的。另一方面,在具體法律關系中,權利義務互相包含。權利的范圍就是義務的界線,同樣,義務的范圍就是權利的界線。因而權利主體超越義務范圍,規(guī)定義務主體去從事“超法義務”或“法外義務”是非分非法主張,義務主體有理由拒絕接受。另一方面,權利主體有資格規(guī)定義務主體不折不扣地履行義務,以保障其權利的實現(xiàn)。

權利義務關系的第三種展現(xiàn)方式是功能上的互補關系。權利和義務各有其獨特的而總體上又是互相補充的功能。第一,權利直接體現(xiàn)法律的價值目的,義務保障價值目的和權利的實現(xiàn)。法律總是以確認和維護某種利益為其價值目的,并且以權利的宣告直接體現(xiàn)其價值目的。當價值目的得以確立并且由權利加以體現(xiàn)之后,義務的設定就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權利提供不擬定的指引,義務提供擬定的指引。權利和義務都有指引人們行為的功能。但它們指引行為的方式及其結果是不同的。第三,擬定指引與不擬定指引標記著義務與權利另一功能上的差別:義務以其強制某些積極行為發(fā)生、防范某些悲觀行為出現(xiàn)的特有的約束機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秩序,權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導向和激勵機制而更有助于實現(xiàn)自由。?權利和義務關系的第四種展現(xiàn)方式是價值意義上的主次關系。從價值意義或綜合價值的視角,在法律體系即權利義務體系中,權利和義務的地位不是各自半斤八兩,而是有重要與次要、主導與非主導之分。由于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政治的性質和結構不同,法律的價值取向不同,權利與義務何者為本位,是歷史地變化著的;古代法律總體上是以義務為本位,現(xiàn)代法律是或應當是以權利為本位;在權利本位的法律模式中存在著階級本質、社會意義的差別。所謂權利本位指的是這樣一些法律特性:第一,社會成員皆為法律上平等的權利主體,權利本位意味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在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范圍內,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法律設定義務的目的在于保障權利的實現(xiàn);權利是第一性的因素,義務是第二性的因素,權利是義務存在的依據(jù)和意義。第三,在法律沒有明確嚴禁或強制的情況下,可以做出權利推定,即推定為公民有權利(自由)去作為或不作為。第四,權利主體在行使其權利的過程中,只受法律所規(guī)定的限制,而擬定這種限制的目的又在于保證對其他主體的權利給以應有的同樣的認可、尊重和保護,以發(fā)明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