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獻學-古代史研究前沿 教學大綱_第1頁
歷史文獻學-古代史研究前沿 教學大綱_第2頁
歷史文獻學-古代史研究前沿 教學大綱_第3頁
歷史文獻學-古代史研究前沿 教學大綱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籍所A歷史文獻學專業(yè)(B古典文獻學專業(yè))《古代史研究前沿》課程大綱 (TheFrontierofAncientHistoryStudies)一、課程目標古代史研究并無邊界,所謂前沿問題,歷史學界亦并無確切之標準衡定。本課程目的在于在恪守文獻的基礎上,擷取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各個階段的熱點問題進行講授和探討,最大程度地接近和還原歷史的本真,使學生對歷史研究的重要問題有所把握,從而能夠在治學過程中按照正確的方向和脈絡進行探索。在講授過程中達到經典文獻與最新研究成果相結合,力爭實現(xiàn)如下目標:1.通過對要點的講授,引導學生熟悉古代史研究的熱點問題,拓展思維,了解國內學術的前沿走向。2.教授學生在復雜的史料中對信息的提取和接受,從而使學生把握正確的治史路徑,,形成正確的史觀。3.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文獻與歷史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研究。二、課程內容本課程共分4個模塊,含8個專題。模塊一(專題1)為“中華早期文明”,模塊二(專題2-5)為“中古士族”,模塊三(專題6)為“唐宋變革”,模塊四(專題7、8)為“東北史與文化”,課程共60課時,8個專題擬用50課時,緒論和結論共用4課時,兩次階段研討共用4課時,其余2課時用作機動(如個別專題超時所用、法定假日等)、輔導與答疑及考試與課程論文指導等。專題1:中華民族早期文明探索講授要點國內外學者對于文明的定義中國田野考古的現(xiàn)狀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研究對象考古學中對區(qū)系的文化面貌的劃分,以蘇秉琦、嚴文明、佟柱臣三說為例。2.參考文獻(1)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三聯(lián)書店(2)恩格斯《家族、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3)徐旭升《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李學勤《輝煌的中華早期文明》,《科學中國人》,2005,04期(5)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6)格林·丹尼爾《最初的文明》專題2:中國古代姓氏制度1.講授要點(1)不同歷史時期姓氏制度的演變(2)姓氏的來源與數(shù)量(3)改姓的原因探析2.參考文獻應劭:《風俗通義·姓氏篇》,中華書局.1985史游:《急就篇》,中華書局.1985.鄭樵:《通志·氏族略》,中華書局.1987閻福卿編:《中國姓氏匯編》,人民郵電出版社.1984竇學田編:《古今姓氏大辭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專題3:漢代的經濟形勢與政策講授要點(1)漢代的經濟情況與政策(2)桑弘羊與漢武帝的經濟政策(3)從董仲舒到王莽的儒家經濟思想參考文獻(1)恒寬:《鹽鐵論》,中華書局.1991(2)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97(3)班固:《漢書·貨殖列傳》,中華書局.1997(4)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1975(5)呂思勉《秦漢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專題4:東漢時期地主莊園經濟發(fā)展與世家大族的形成1.講授要點(1)莊園經濟的特點(2)豪族的經濟積累(3)豪族的政治積累(4)東漢世家大族的文化積累2.參考文獻楊聯(lián)升:《東漢的豪族》,《清華大學學報》,1936年第4期王彥輝《漢代豪民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劉華祝:《試論兩漢豪強地主塢壁》,《歷史研究》,1985年第5期專題5: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士族1.講授要點(1)門閥士族研究現(xiàn)狀(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士族2.參考文獻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上海古籍,1982年新一版。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世界漢學譯叢),中華書局,2002年專題6:唐宋變革論1.講授要點(1)唐宋變革論的提出(2)唐宋變革論的本質(3)唐宋變革論對國內史學研究的影響2.參考文獻(1)[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中華書局,1992(2)[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論文選集》,商務印書館,1963.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專題7:朝鮮半島形勢1.講授要點(1)朝鮮半島形勢及與唐朝的微妙關系(2)唐朝不同歷史時期的半島政策2.參考文獻(1)李德山:《唐朝對高句麗政策的形成、嬗變及其原因》,《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2)李蓉:《唐初兩蕃與唐的東北策略》,《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3)耿鐵華:《中國高句麗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4)翁獨?。骸吨袊褡尻P系史綱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5)劉子敏:《高句麗歷史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1995年專題8:論漢文化東傳及東北社會變遷1.講授要點(1)漢文化的內核與特征(2)漢文化東傳的途徑與傳播方式:擴展傳播、擴散傳播、接受傳播(4)漢文化東傳的意義2.參考文獻(1)李德山:《論漢文化東傳的途徑及研究的意義》,《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2)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3)李德山、欒凡:《中國東北古民族發(fā)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王恩涌:《王恩涌文化地理隨筆》,商務印書館2010年(5)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三、教學方式1.講授法。通過主講教師目標明確、層次清晰、邏輯嚴謹、語言流暢的講授,引導學生接觸史學原典,熟悉史學基本思維的習慣,啟發(fā)學術問題的生成。2.研討法。通過預設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史學經典文獻,結合學術研究前沿信息,自主尋找答案,最后得出結論并經歷集體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分析和綜合表述能力。四、教學評價評價標準與重點:以是否實現(xiàn)預設教學目標為主要評價標準,即認知、技能與情意三個方面的目標,同時注重評價教學過程中所能夠實現(xiàn)的其他功用,尤其是注重整體評價、過程評價以及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質的評價。評價方式與目的:1.學生課堂表現(xiàn)記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