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課件《脊髓疾病》_第1頁
中研課件《脊髓疾病》_第2頁
中研課件《脊髓疾病》_第3頁
中研課件《脊髓疾病》_第4頁
中研課件《脊髓疾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脊髓疾病宋曉南當前1頁,總共74頁。Contents脊髓解剖及脊髓功能1脊髓的血液供應2脊髓損失的定位診斷3脊髓疾病的診斷思路4當前2頁,總共74頁。脊髓1.外形:脊髓節(jié)段和椎骨序數(shù)的對應關系2.內構灰質白質網(wǎng)狀結構3.脊髓的功能4.損傷及臨床表現(xiàn)當前3頁,總共74頁。外部結構脊髓上端與延髓在枕骨大孔處相連(以C1脊神經(jīng)為界),下端形成脊髓圓錐至第一腰椎下緣,占據(jù)椎管上2/3。脊髓自上而下共發(fā)出31對脊神經(jīng),包括頸段8對,胸段12對,腰段5對,骶段5對,尾神經(jīng)1對;與此相對應,脊髓也分31個節(jié)段。

當前4頁,總共74頁。脊神經(jīng)的分布

頸神經(jīng)(C)

8對胸神經(jīng)(T)12對腰神經(jīng)(L)5對骶神經(jīng)(S)

5對尾神經(jīng)(Co)

1對(共31對)頸膨大:C4~T2

腰膨大:L1~S2

圓錐:S3~Co1

馬尾:L2~Co1終絲:止于S2下緣硬膜囊

底,穿出硬膜止于

尾骨后面的骨膜。

當前5頁,總共74頁。脊髓與脊椎的關系髓找椎-;椎找髓+頸髓與頸椎節(jié)段相當,上胸髓+1,中胸髓+2,下胸髓+3,腰髓相當?shù)?0-12胸椎骶髓相當?shù)谝谎邓絃2至尾節(jié)共10對神經(jīng)根組成馬尾。當前6頁,總共74頁。脊髓的外形脊髓呈微扁圓柱形,有頸膨大(C5-T2)和腰膨大(L1-S2),分別發(fā)出支配上肢與下肢的神經(jīng)根。腰膨大以下逐漸變細,稱脊髓圓錐,圓錐末端伸出終絲,止于尾椎骨膜。當前7頁,總共74頁。脊髓的形狀略呈扁圓柱形,上下粗細不均,越向下白質成分越少。溝裂:

腹側前正中裂

前外測溝背側后正中溝

后外測溝脊髓表面有6條縱行溝裂,前正中裂深達脊髓前后徑的1/3,后正中溝伸入脊髓背索將其對稱地分為左右兩部分前外側溝和后外側溝左右各一,脊神經(jīng)的前根由前外側溝離開脊髓,后根由后外側溝進入脊髓。當前8頁,總共74頁。脊神經(jīng)在體表的分布C1-腦底的腦膜和血管

C2-后頭部皮膚

C3-頸部

C4-肩部及鎖骨上區(qū)

C5~7-上臂、前臂及手的撓側

C8~T2-手、前臂及上臂的尺側當前9頁,總共74頁。脊神經(jīng)在體表的分布T4-平乳頭線T6-平劍突線T8-平肋緣線T10-平臍T12-平腹股溝L1~3-股前L4~5-小腿前面S1~2-足底、小腿及股后S3~5-鞍區(qū)當前10頁,總共74頁。脊髓的被膜脊髓由三層結締組織被膜包裹,最外層為硬脊膜,硬脊膜外面與脊椎骨膜之間的間隙為硬膜外腔,其中有靜脈叢與脂肪組織,硬脊膜在第2骶椎水平形成盲端;最內層緊貼脊髓表面,稱為軟脊膜;硬脊膜與軟脊膜之間為蛛網(wǎng)膜,蛛網(wǎng)膜與硬脊膜之間為硬膜下腔,其間無特殊結構;蛛網(wǎng)膜與軟脊膜之間為蛛網(wǎng)膜下腔,與腦內蛛網(wǎng)膜下腔相通,其間充滿腦脊液。當前11頁,總共74頁。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spinalduramater上:附于枕骨大孔,與硬腦膜相延續(xù)下:包裹馬尾和終絲,末端附于尾骨兩側:與脊神經(jīng)外膜相延續(xù)當脊神經(jīng)穿過硬脊膜時,硬脊膜也沿神經(jīng)根延伸,形成脊神經(jīng)根的被膜。當前12頁,總共74頁。脊髓的被膜硬膜外隙:(epiduralspace)硬脊膜與椎管內面的骨膜之間的間隙,內有脂肪、淋巴管、靜脈,略成負壓硬膜下隙:(subduralspace)硬脊膜與脊蛛網(wǎng)膜之間的潛在間隙當前13頁,總共74頁。脊髓的被膜二、脊蛛網(wǎng)膜(spinalarachnoid)半透明薄膜,與腦蛛網(wǎng)膜相延續(xù)當前14頁,總共74頁。脊髓的被膜蛛網(wǎng)膜下隙(subarachnoidspace)脊蛛網(wǎng)膜與軟脊膜之間的間隙,兩層間有許多結締組織小梁相連,充滿腦脊液。當前15頁,總共74頁。終池(terminalcistern)蛛網(wǎng)膜下隙的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二骶椎水平擴大。當前16頁,總共74頁。脊髓的被膜三、軟脊膜(spinalpiamater)薄而富有血管,緊貼脊髓表面齒狀韌帶:尖端附于硬脊膜上,固定脊髓。在脊髓的兩側軟脊膜形成多個三角形突起,穿過蛛網(wǎng)膜附著于硬脊膜的內面,為齒狀韌帶,脊神經(jīng)和齒狀韌帶對脊髓起固定作用。當前17頁,總共74頁。常用術語【白質】【灰質】【神經(jīng)核】【纖維束】【神經(jīng)節(jié)】【神經(jīng)】【髓質】【皮質】在中樞內,神經(jīng)元胞體和樹突聚集在一起,切面呈灰色。在中樞內,形態(tài)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經(jīng)元胞體聚集在一起。在中樞外,----在中樞內,【神經(jīng)纖維】聚集在一起,切面呈白色。在大腦和小腦,灰質位于表面,稱---。---起止、性質相同---當前18頁,總共74頁。脊髓內部結構1.灰質2.白質3.網(wǎng)狀結構灰質板層及其對應的神經(jīng)核團13條纖維束的位置、性質、纖維聯(lián)系功能反射傳導深反射當前19頁,總共74頁。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橫切面上可見由白質和灰質兩種組織組成?;屹|主要由神經(jīng)細胞核團和一部分膠質細胞組成,成蝴蝶形或H形排列在脊髓中央,中心有中央管;白質主要由上下行傳導束及大量的膠質細胞組成,包繞于灰質周圍。當前20頁,總共74頁。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灰質H形灰質中間的橫桿稱為灰質連合,兩旁的灰質分為前角和后角,C8-L2及S2-4尚有側角。前角含有前角細胞,屬下運動神經(jīng)元,它發(fā)出的神經(jīng)纖維組成前根,支配各有關肌肉;后角內含有后角細胞,為痛、溫及部分觸覺的第二級神經(jīng)元,接受來自后根神經(jīng)節(jié)發(fā)出的后根纖維的神經(jīng)沖動。當前21頁,總共74頁。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灰質1.灰質(graymatter)----神經(jīng)細胞核團

前角細胞:下運動神經(jīng)元(同側肌肉)

后角:二級感覺神經(jīng)元(痛覺、溫覺、部分觸覺)當前22頁,總共74頁。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灰質1.GrayMatter

側角:自主神經(jīng)細胞

C8~L2交感神經(jīng)細胞

-調節(jié)內臟、腺體功能

C8~T1脊髓交感中樞

-瞳孔擴大肌、眼眶肌、瞼板肌

-面部血管和汗腺

S2~S4脊髓副交感中樞

-膀胱、直腸、性腺功能當前23頁,總共74頁。脊髓灰質板層纖維投射概況來自大腦皮質

皮質下結構調節(jié)運動的下行纖維感覺區(qū)運動區(qū)錐體束與調節(jié)肌張力有關的下行束淺感覺傳入深感覺傳入淺感覺區(qū)(隨意運動)當前24頁,總共74頁。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白質白質分為前索、側索、后索三部分。主要由上行(感覺)和下行(運動)傳導束組成。前索位于前角及前根的內側,側索位于前后角之間,后索位于后正中溝與后角、后根之間。下行傳導束主要有皮質脊髓束、紅核脊髓束(側)、頂蓋脊髓束等;上行傳導束主要有脊髓丘腦束(側)、脊髓小腦前后束、薄束、楔束(后)等。當前25頁,總共74頁。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白質2.白質

WhiteMatter

前索:

脊髓丘腦前束

皮質脊髓前束

側索:

皮質脊髓側束、

脊髓丘腦側束、

脊髓小腦前后束等

后索:薄束、楔束當前26頁,總共74頁。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傳導束1)上行束:

脊髓丘腦束傳遞對側軀體皮膚的痛、溫覺和輕觸覺至大腦皮層傳導束型感覺異常體表平面較脊髓受累節(jié)段低2~3節(jié)段)脊髓小腦前后束傳遞本體感覺至小腦,參與維持同側軀干與肢體的平衡與協(xié)調。當前27頁,總共74頁。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傳導束1)上行束:

薄束;楔束:傳導同側(肌肉、關節(jié)、肌腱)深感覺、識別性觸覺薄束(T4以下)、傳遞同側下半身深感覺與識別性觸覺,楔束在T4以上出現(xiàn),傳遞同側上半身深感覺和識別性觸覺;當前28頁,總共74頁。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傳導束2)下行束:

皮質脊髓束(側、前束):傳遞對側大腦皮質的運動沖動至同側前角細胞,支配隨意運動;當前29頁,總共74頁。纖維束薄束楔束脊髓小腦后束脊髓小腦前束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Barne前外側束紅核脊髓束頂蓋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網(wǎng)狀脊髓束內側縱束固有束脊髓白質深感覺淺感覺脊髓反射軀體運動肌張力視聽反射脊髓丘腦束感覺(

)纖維束短()纖維束運動()纖維束當前30頁,總共74頁。固有束參與構成【節(jié)段內反射】【節(jié)段間反射】的反射弧連系。根據(jù)反射弧參加的神經(jīng)元多少,分為【單突觸反射】【多突觸反射】【屈曲反射】包括【病理反射】脊髓反射根據(jù)反射弧參加的神經(jīng)纖維性質,分為軀體反射內臟反射

(豎毛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當前31頁,總共74頁。當前32頁,總共74頁。當前33頁,總共74頁。脊髓的血液供應脊髓的動脈:脊髓的血液供應主要有3個來源:脊髓前動脈、脊髓后動脈節(jié)段性動脈。其中1/10來自椎動脈;9/10來自主動脈的節(jié)段性動脈。當前34頁,總共74頁。脊髓的動脈:

脊髓前動脈:起源于兩側椎動脈的顱內部分,在延髓腹側合并成一支,沿脊髓前正中裂下行,分出溝連合動脈,不規(guī)則地左右交替地深入脊髓,供應脊髓橫斷前2/3區(qū)域。溝動脈約3~5支/cm,脊髓全長約200支,左右交替發(fā)出,吻合支少,這些動脈系終末支,易發(fā)生缺血性病變。當前35頁,總共74頁。脊髓的動脈:

脊髓后動脈:起源于同側椎動脈的顱內部分,左右各一根,沿脊髓的全長的后外側溝下行,其分支供應脊髓的橫斷面的后1/3區(qū)域。脊髓后動脈并未形成一條完整連續(xù)的縱行血管,略呈網(wǎng)狀,分支間吻合較好,故極少發(fā)生供血障礙。

當前36頁,總共74頁。脊髓的動脈:

3.節(jié)段性動脈(根動脈)頸段―椎動脈及頸升動脈;胸段―肋間動脈;腰段―腰動脈;骶段―骶外側動脈。根動脈:脊髓各段還分別接受來自頸部椎動脈、甲狀腺下動脈、肋間動脈、腰動脈、髂腰動脈和骶外諸動脈分支的血液供應,這些分支沿脊神經(jīng)根進入椎管,故稱根動脈。它們進入椎間孔后分為前后兩股,即根前動脈與根后動脈,分別與脊前動脈與脊后動脈吻合,由此構成圍繞脊髓的冠狀動脈環(huán),它們分出的分支供應脊髓表面結構及脊髓實質外周部分的供血。當前37頁,總共74頁。脊髓的動脈供血特點:

脊前動脈與根前動脈主要供應脊髓灰質前角、中央管周圍和灰質后角的前半部、白質前索、前連合及側索的深部;脊髓后動脈、根后動脈與冠狀動脈主要供應灰質后角的表淺部分、白質后索和白質側索的表淺部分。大多數(shù)根動脈較細小,在C6、T9、L2三處的根動脈較大。由于根動脈補充血供,使脊髓動脈血流十分豐富,不易發(fā)生缺血,在脊髓的主要動脈(脊前、脊后動脈)發(fā)生缺血時,常在相鄰兩根動脈分布區(qū)的交界處即T4、L1發(fā)生供血不足的現(xiàn)象。脊髓后動脈根前動脈根后動脈冠狀動脈環(huán)脊髓前動脈溝連合動脈脊髓后動脈脊髓的動脈供應當前38頁,總共74頁。脊髓的靜脈

在脊髓表面形成一靜脈叢及6條主要回流通道,分別位于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溝、前后外側溝的相應部位脊髓的靜脈回流經(jīng)根前靜脈與根后靜脈引流至椎靜脈叢,由椎靜脈向上與延髓靜脈相通,在胸段與胸腔內奇靜脈及上腔靜脈,在腹部與下腔靜脈、門靜脈及盆腔靜脈多處相通。椎靜脈叢內壓力很低,沒有靜脈瓣膜,血流方向常隨胸、腹腔壓力變化(如舉重、咳嗽、排便等)而改變,易使感染及惡性腫瘤由此轉移入顱。

當前39頁,總共74頁。脊髓的靜脈當前40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前角前角綜合征(Syndromeoftheanteriorhorns)見于急性脊髓灰質炎及慢性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當前41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前角當前42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前角及皮質脊髓束當前43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后角后角綜合征(Syndromeoftheposteriorhorns)見于脊髓空洞、脊髓出血或髓內腫瘤當前44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灰質綜合征(Syndromeofthegraymatter)

見于脊髓空洞、脊髓出血和偶爾髓內腫瘤。當前45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當前46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當前47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后索后索綜合征(Syndromeoftheposteriortracts)見于脊髓癆、亞急性脊髓聯(lián)合變性、Friedreich共濟失調、外傷和髓外腫瘤。當前48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后索當前49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后索和皮質脊髓束后索和皮質脊髓束聯(lián)合變性綜合征(Syndromeofcombineddegenerationofposteriorfuniculiandcorticospinaltracts)亞急性聯(lián)合變性(subacutecombineddegenerationofspinalcord)當前50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后索和皮質脊髓束當前51頁,總共74頁。脊髓損傷的表現(xiàn)------白質當前52頁,總共74頁。脊髓半橫斷綜合征(Syndromeofhemisectionofthespinalcord)

Brown-SequardSyndrome主要特征病變同側損害節(jié)段以下上運動神經(jīng)元性癱瘓,同側深感覺障礙病變對側損害節(jié)段以下痛溫覺減退或喪失,而觸覺保持良好,病變側損害節(jié)段以下血管舒縮功能障礙。當前53頁,總共74頁。脊髓橫貫性損害的定位診斷脊髓橫貫性損害:表現(xiàn)受損節(jié)段以下雙側感覺、運動全部障礙、大小便障礙及自主神經(jīng)功能障礙當脊髓受到急性嚴重的橫貫性損害時,早期呈脊髓休克(spinalshock),表現(xiàn)肌肉松弛、肌張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陰性和尿潴留等,一般持續(xù)1~6周;以后逐漸進入高反射期,表現(xiàn)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和反射性排尿等。

當前54頁,總共74頁。脊髓橫貫性損害的定位診斷高頸位C1~4四肢上運動神經(jīng)元性癱瘓、全感覺缺失、括約肌障礙。頸膨大C5~T2

雙上肢下運動神經(jīng)元性癱瘓、雙下肢上運動神經(jīng)元性癱瘓。胸髓雙下肢截癱。當前55頁,總共74頁。脊髓橫貫性損害的定位診斷腰膨大L1~S2雙下肢下運動神經(jīng)元性癱瘓、雙下肢及會陰部各種感覺缺失、括約肌障礙。圓錐S3~Co1會陰部及肛周感覺缺失,髓內病變可出現(xiàn)分離性感覺障礙、肛門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礙。。馬尾L2~Co1下肢劇烈自發(fā)痛,放射至會陰部、臀部,燒灼樣,腹壓增加時痛加重,下肢肌萎縮、弛緩癱及足下垂,踝反射消失,提睪反射常保存,性功能下降和尿便障礙晚、輕,癥狀常起自一側。當前56頁,總共74頁。脊髓橫貫性損害的定位診斷---高頸段(C1-C4)高頸段(C1-C4):損害平面以下各種感覺缺失,四肢呈上運動神經(jīng)元癱瘓,括約肌功能障礙,四肢軀干多無汗,根痛位于枕及頸后部,咳嗽、轉頸時加重,可有該區(qū)感覺喪失。C3-C5損害可出現(xiàn)膈肌癱瘓、呼吸困難,位于頸髓內的三叉神經(jīng)脊束核亦可受損,出現(xiàn)同側面部外側痛溫覺喪失;副神經(jīng)核受累則可出現(xiàn)同側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癱瘓,頭顱活動及提肩胛運動無力及肌肉萎縮。有些病變可由枕骨大孔波及后顱凹,引起延髓小腦癥狀,如吞咽困難、飲水反嗆、共濟失調、眩暈及眼球震顫,甚至波及延髓的心血管呼吸中樞,引起呼吸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占位性病變可阻塞小腦延髓池而引起顱內壓增高。當前57頁,總共74頁。脊髓橫貫性損害的定位診斷---頸膨大(C5-T2)頸膨大(C5-T2):雙上肢呈周圍性癱瘓,雙下肢呈中樞性癱瘓,病變平面以下各種感覺缺失,括約肌障礙,上肢有節(jié)段性感覺減退或消失,可有向肩部及上肢放射性根痛。C8-T1側角受損時產(chǎn)生同側Horner征,表現(xiàn)瞳孔縮小、眼球內陷、眼裂變小及面部出汗減少。上肢腱反射改變有助于病變節(jié)段的定位,如肱二頭肌反射減弱或消失而肱三頭肌反射亢進提示病變在頸5或頸6,肱二頭肌反射正常而肱三頭肌反射減弱或消失,提示病變在C7。當前58頁,總共74頁。脊髓橫貫性損害的定位診斷---胸髓(T3-T12)胸髓(T3-T12):雙上肢正常,雙下肢呈上運動神經(jīng)元性癱瘓(截癱),病變平面以下各種感覺缺失,出汗異常,大小便障礙,伴相應胸腹部根痛或束帶感。T4、5水平是血供較差、易發(fā)病部位,感覺障礙水平有助于判斷病損部位。上、中、下腹壁反射對應的脊髓反射中樞分別位于T7-8、T9-10、T11-12,故腹壁反射消失有助于定位。病變在T10時,下半部腹直肌無力,上半部肌力正常,患者仰臥用力抬頭時,可見臍孔被上半部牽拉而向上移動,稱為Beevor征當前59頁,總共74頁。脊髓橫貫性損害的定位診斷---腰膨大(L1-S2):腰膨大(L1-S2):受損時出現(xiàn)雙下肢下運動神經(jīng)元癱瘓,雙下肢及會陰部皮膚感覺喪失,大小便功能障礙,損害平面在L2-4時膝反射消失,在S1-2時踝反射消失,S1-3受損出現(xiàn)陽痿。腰膨大上段受損神經(jīng)根痛區(qū)在腹股溝或下背部,下段受損時根痛表現(xiàn)為坐骨神經(jīng)痛當前60頁,總共74頁。脊髓橫貫性損害的定位診斷---脊髓圓錐(S3-5和尾節(jié))

無下肢癱瘓及錐體束征,※

肛門周圍及會陰部皮膚感覺缺失,呈鞍狀分布,髓內病變可有分離性感覺障礙,※

肛門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礙,※

脊髓圓錐為括約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樞,故圓錐病變可出現(xiàn)真性尿失禁。

當前61頁,總共74頁。脊髓橫貫性損害的定位診斷—馬尾其病變與脊髓圓錐病變的臨床表現(xiàn)相似,但損害癥狀及體征可為單側或不對稱,根性痛多見且嚴重,位于會陰部、股部或小腿,下肢可有下運動神經(jīng)元性癱瘓,大小便功能障礙常不明顯或出現(xiàn)較晚。

當前62頁,總共74頁。脊髓圓錐病變和馬尾病變的鑒別當前63頁,總共74頁。診斷脊髓疾病所需的檢查步驟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是正確定位、定性診斷的基礎。急-炎癥、血管病、外傷慢-腫瘤、變性當前64頁,總共74頁。診斷脊髓疾病所需的檢查步驟2.血常規(guī)生化檢查末梢血-除外血液系統(tǒng)疾病,尤其淋巴系統(tǒng)腫瘤易從椎旁靜脈叢轉移至脊髓;血沉增快-注意除外惡性病癥;肝功改變-注意肝性脊髓病。當前65頁,總共74頁。診斷脊髓疾病所需的檢查步驟3.放射線檢查(放在腰穿之前)應注意除外如下疾?。杭怪Y核椎體蟲蝕樣,椎旁流注膿腫脊髓腫瘤良性椎弓根距離增寬;惡性椎弓根骨質破壞椎骨病環(huán)樞椎脫位、椎間盤脫出、膨隆、椎管狹窄先天畸形頸椎融合、扁平顱底、隱性骶椎裂當前66頁,總共74頁。診斷脊髓疾病所需的檢查步驟4.腰穿CSF壓力正常、增高、降低顏色無色透明非特異性炎癥、閉塞性血管病、髓內腫瘤黃色蛋白含量增加、結核、出血后黃變血性出血性脊髓血管病、外傷細胞數(shù)正?;蜉p度增加蛋白增高見于脊髓壓迫癥、結核、

脊部蛛網(wǎng)膜粘連糖降低見于結核當前67頁,總共74頁。診斷脊髓疾病所需的檢查步驟5.脊髓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6.脊髓CT每次給掃3個椎體,需正確定位。能發(fā)現(xiàn)椎管狹窄、后縱韌帶鈣化、間盤疝、間盤膨隆。7.MRI能發(fā)現(xiàn)脊髓空洞癥、MS、脊髓內外腫瘤、間盤疝、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當前68頁,總共74頁。脊髓疾病的診斷思路1.定位:

是否脊髓病變;

病變的水平/節(jié)段;

髓內或髓外,若是髓外→硬膜外或硬膜下2.定性據(jù)誘因、起病形式、伴隨癥狀、發(fā)展經(jīng)過,綜合分析輔助檢查結果。當前69頁,總共74頁。脊髓疾病的定性診斷根據(jù)病變部位確位疾病的性質

☆后根神經(jīng)纖維瘤神經(jīng)根炎(帶狀皰疹)、椎間盤突出。

☆后根及后索

脊髓腫瘤、脊髓癆。

☆后索及脊髓小腦束

家族性共濟失調癥。

☆后根、后索及側索

亞急性聯(lián)合變性、結核性脊膜脊髓炎。

☆側索及前角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當前70頁,總共74頁。脊髓疾病的定性診斷

☆前角及前根脊髓前角灰質炎,流行性乙型腦脊髓炎、脊髓前動脈病變。

☆脊髓中央灰質及前角脊髓空洞癥、脊髓血腫、脊髓過伸性損傷、髓內腫瘤

☆脊髓半切綜合征脊髓髓外腫瘤、脊髓外傷。

☆脊髓橫斷性損傷脊髓外傷、橫貫性脊髓炎、脊髓壓迫癥晚期、硬脊膜下膿腫、轉移癌、結核等。

當前71頁,總共74頁。脊髓疾病的定性診斷根據(jù)起病情況及病程經(jīng)過

(一)急性、亞急性起病炎癥、脊髓血管?。ǘ┞云鸩∫娪谀[瘤、轉移瘤、變性病、代謝營養(yǎng)障礙性脊髓病,慢性炎病。

(三)病程長且進行性加重見于腫瘤變性病、遺傳病、脊髓空洞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四)病程呈波動性見于多發(fā)性硬化。

(五)與生具有者先天性疾病。

(六)理化有毒因素接觸史放射性脊髓病、中毒性脊髓病。當前72頁,總共74頁。不同部位脊髓疾病的好發(fā)部位及損害表現(xiàn)前角下運動神經(jīng)元癱瘓急性脊髓灰質炎、進行性脊肌萎縮癥錐體束上運動神經(jīng)元癱瘓原發(fā)性側索硬化前角、錐體束上、下運動神經(jīng)元癱瘓肌萎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