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子夏易傳》即唐張弧偽本考論_第1頁
今本《子夏易傳》即唐張弧偽本考論_第2頁
今本《子夏易傳》即唐張弧偽本考論_第3頁
今本《子夏易傳》即唐張弧偽本考論_第4頁
今本《子夏易傳》即唐張弧偽本考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今本《子夏易傳》即唐張弧偽本考論

B221;B244.99:A1003-3882(2010)02-0023-07一今本《子夏易傳》是偽書,這已經(jīng)是學術(shù)史上的定論。但謂其是偽書,只是說這部書非子夏所作,乃后人假托,并不意味著它完全不具學術(shù)價值。《四庫全書》收錄此書,前人易學著作也不乏引用此書者,都說明它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價值。對待此類有學術(shù)價值的偽書,科學的態(tài)度是弄清其成書年代和真正的作者,以便更好地把它還原到學術(shù)史的正確位置上去理解、評價和利用它。對于今本《子夏易傳》的成書年代,前人諸多誤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此書的利用?!端膸焯嵋ぷ酉囊讉鳌吩疲号f本題卜子夏撰。按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短茣份d開元七年詔:“子夏《易傳》,近無習者,令儒官詳定?!眲⒅獛鬃h曰:“《漢志》《易》有十三家而無子夏作傳者,至梁阮氏《七錄》,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韓嬰作,或云丁寬作。然據(jù)《漢書》,《韓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深以為疑?!彼抉R貞議亦曰:“按劉向《七略》有《子夏易傳》,但此書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經(jīng)簿》云:《子夏傳》四卷,或云丁寬。是先達疑非子夏矣。又《隋書·經(jīng)籍志》云:《子夏傳》殘闕,梁六卷,今二卷。知其書錯謬多矣。又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易傳》子夏,韓氏嬰也。今題不稱韓氏而載薛虞記,其質(zhì)粗略,旨趣非遠,無益后學”云云。是唐以前所謂《子夏傳》,已為偽本。晁說之《傳易堂記》又稱:“今號為《子夏傳》者,乃唐張弧之《易》?!笔翘茣r又一偽本并行。故宋《國史志》以假托《子夏易傳》與真《子夏易傳》兩列其目,而《崇文總目》亦稱此書篇第,略依王氏,決非卜予夏之文也。朱彝尊《經(jīng)義考》,證以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所引,皆今本所無。德明、鼎祚猶曰在張弧以前,應(yīng)麟乃南宋末人,何以當日所見與今本又異?然則今本又出偽托,不但非子夏書,亦并非張弧書矣。流傳既久,姑存以備一家云爾。①《子夏易傳》的流傳過程極為復雜。唐代以前流傳的古本《子夏易傳》,《四庫提要》據(jù)《唐會要》所載劉知幾、司馬貞之說,認為是偽書。臧庸、宋翔鳳、余嘉錫等學者對這一觀點作了修正,認為唐以前流傳的《子夏易傳》的“子夏”不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而是漢代韓嬰(或韓嬰之孫韓商)之字。②當代有些學者則認為唐以前流傳的古本《子夏易傳》真?zhèn)髯圆纷酉?,并非偽書。③古本《子夏易傳》的真?zhèn)螁栴}迄今未有定論,本文不擬討論。古本《子夏易傳》在唐代僅存二卷殘本,唐末此殘本亦亡佚。至宋代卻流傳有十卷本《子夏易傳》,北宋晁說之指為唐張弧偽本。而今本《子夏易傳》則為十一卷?!端膸焯嵋氛J為,今本《子夏易傳》非但不是唐以前流傳的古本《子夏易傳》,也不是唐代張弧所假托偽撰的《子夏易傳》,而是宋以后偽撰的另一新偽本,而唐張弧偽本已亡佚。這一觀點已被后世學者普遍接受,連致力于四庫提要辨證的余嘉錫也認為:“至北宋人所見,據(jù)《通考》引晁說之說,乃唐張弧偽撰。今所傳十一卷本,據(jù)《經(jīng)義考》及《四庫提要》,乃宋以后人偽作,不可混為一書?!雹艿?,筆者仔細考察《四庫提要》的論據(jù)和論證邏輯,并對此問題重新進行詳細考證,認為提要之說不能成立,今本《子夏易傳》就是宋代流傳的唐張弧偽本,并不存在所謂宋以后人偽撰的新偽本。二《四庫提要》的論證實本于朱彝尊《經(jīng)義考》?!督?jīng)義考》卷五云:“按《子夏易傳》,見于《隋經(jīng)籍志》,止二卷;《釋文·序錄》止三卷爾。至宋《中興書目》益為十卷,而今本多至十一卷。不獨篇第悉依王弼,并其本亦無異辭??缄懯稀夺屛摹匪?,如《屯》六二‘乘馬班如’,乘音繩;班如,相牽不進貌?!裎慕圆蝗弧S滞跏稀独W紀聞》引《泰》六五《傳》云:‘湯之歸妹也’,今亦無之。且書中引《周禮》、《春秋傳》,其偽不待攻而自破矣。又按孫坦疑是杜鄴,徐幾、趙汝楳疑是鄧彭祖。蓋兩人俱字子夏也。然繹其文義,總不類漢人文字,并不類唐人文字,謂為張弧所作,恐非今本?!雹葜煲妥鸩榭剂岁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中所引的《子夏易傳》,發(fā)現(xiàn)其引文不見于今本,以此論證今本非唐以前流傳之本。四庫提要本之立論,又補充了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子夏易傳》條文為證,論據(jù)更為充分,結(jié)論也毋庸置疑。但是,朱彝尊又認為今本文字風格不類唐人,因此并非唐張弧偽托之本,而是宋以后人的新偽本。這一論證稍嫌玄虛,不甚可靠,故《四庫提要》棄之不提,另行論證:通過《困學紀聞》所引《子夏易傳》不見于今本來證明今本非宋代流傳的唐張弧偽托之本?!短嵋返恼撟C與《經(jīng)義考》相比似乎顯得嚴謹些,但仔細推敲,其論據(jù)同樣是站不住腳的。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所引《子夏易傳》確實不見于今本,但如果要證明今本不是宋代流傳的唐張弧偽本,還必須有一個前提:《困學紀聞》所引確為當時流傳的張弧偽本,而不是唐以前的《子夏易傳》??肌独W紀聞》引《子夏易傳》僅三條,列舉如下:1、帝乙歸妹,《子夏傳》謂湯之歸妹也。京房載湯嫁妹之辭曰:無以天子之尊而乘諸侯,無以天子之富而驕諸侯。陰之從陽,女之順夫,本天地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荀爽《對策》引帝乙歸妹,言湯以娶禮歸其妹于諸侯也。張說《鄎國公主銘》亦云:帝唐降女,天乙歸妹。若《左傳》筮遇泰之需曰: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虞翻亦云紂父。二說不同,《正義》皆略之。⑥2、《釋文》引《子夏傳》云: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⑦3、《漢書·敘傳》:六世耽耽,其欲浟浟(音滌)。注:頤六四爻辭。浟浟,欲利之貌。今《易》作逐逐,《子夏傳》作攸攸。⑧其中第二條明言轉(zhuǎn)引自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⑨,第三條雖未言轉(zhuǎn)引,實際上亦見于《經(jīng)典釋文》卷二⑩,因此這兩條無疑不是出自張弧偽本,而是出自唐以前流傳的《子夏易傳》。惟第一條并未見于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孔穎達《周易正義》等唐代著作,頗為可疑。然此條述《子夏易傳》后,又引京房、荀爽之說,根據(jù)一般引書習慣,則王應(yīng)麟當視《子夏易傳》在京房、荀爽之前??肌独W紀聞》卷一云:“經(jīng)說多依托,易為甚。子夏傳,張弧作也?!?11)可見王應(yīng)麟已經(jīng)知道當時流傳的《子夏易傳》是張弧偽本,如果該條所引的《子夏易傳》是張弧本,則必不置于京房、荀爽之前。因而此條所引疑是古本《子夏易傳》。事實上,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古本《子夏易傳》就已將此條輯入(12)。誠然,唐以前流傳的《子夏易傳》至宋代早已亡佚,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不可能直接引用原書,但決不能排除其間接引用的可能性??纪鯌?yīng)麟《玉?!肪砣逡秶分尽吩疲骸啊蹲酉囊讉鳌肥?,假托。真《子夏傳》,一行所論是,然殘缺?!?13)所謂一行所論,指的是唐釋一行的《周易傳》。馮椅《厚齋易學》附錄一引《中興書目》云:“《周易傳》十二卷,唐沙門一行撰,采前代諸儒古說,無闕者凡四卷?!?14)《困學紀聞》卷一云:“古易五家,呂微仲、晁以道、睢陽王氏、東萊呂氏、九江周燔,又有程迥、吳仁杰二家。而洪興祖以一行所纂古《子夏傳》為正,以諸書附著其下為《考異釋疑》?!?15)尤袤《遂初堂書目》有唐一行《易集解》(12),當即其書。由此可知,一行《周易傳》至南宋猶存,而其中引有古本《子夏傳》。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所引“帝乙歸妹,《子夏傳》謂湯之歸妹也”條,或即轉(zhuǎn)引自一行《周易傳》。三既然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所引《子夏易傳》皆為唐以前流行之古本,《四庫提要》因其所引不見于今本,而斷定今本非宋時流傳的唐張弧偽本,此推論顯然就不能成立。為了更好地判斷今本是否宋人所見的唐張弧偽本,我們應(yīng)該廣泛考察其他宋代著述討論、引用張弧偽本《子夏易傳》的情況,并與今本《子夏易傳》相對照,看其是否相符合,這樣才能得到更可靠的結(jié)論?!冻缥目偰俊?、《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子夏易傳》皆作十卷,而今本作十一卷,稍有不同。但古書在流傳過程中卷數(shù)發(fā)生改變是常有之事,僅此不足以證明兩者并非一書,尚需綜合考慮其他證據(jù)?!段墨I通考·經(jīng)籍考》引《崇文總目》云:“此書篇第略依王氏,決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篤,然學者尚異,頗傳習之?!?17)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且其經(jīng)文《彖》、《象》爻辭相錯,正用王弼本,決非漢世書?!?18)古本《周易》經(jīng)傳分立,共十二篇,經(jīng)分為上經(jīng)、下經(jīng)兩篇,傳則有十篇,即十翼:《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系辭上傳》、《系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王弼《周易注》析傳以附經(jīng),將《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文言傳》皆散附于諸卦之下?!冻缥目偰俊泛汀吨饼S書錄解題》謂《子夏易傳》用王弼本,這與今本《子夏易傳》是相符合的。又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今此書約王弼注為之者,止《雜卦》?!?19)今本《子夏易傳》亦止于《雜卦》,且其解說對王弼注也有一定的承襲,符合晁氏的記載。龔鼎臣《東原錄》:“《易·上系》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四藚⑽殄e綜之數(shù)爾,故《子夏易傳》置于前段之末,韓康伯以為后段之首,非也。”(20)考今本《子夏易傳》卷七正是將此段置于前段之末進行解說,亦與之相合。當然,上述這些大略的相合仍不足以說明問題,下面我們以宋人所引唐張弧偽本《子夏易傳》與今本作具體的對照。馮椅《厚齋易學》云:元豐二年,楚州連水縣丞張聘賢論次者,亦止王本。自以為出于近世,而信其以為子夏不疑,反謂唐孔穎達、陸德明所引,止見其偽本。且引《歸妹》六五傳云:“古者王女下嫁于諸侯,衣服不系其夫,下王侯一等?!睘槌觥对娦⌒颉?。不知《詩小序》,衛(wèi)宏之徒所作,非卜氏也?!吨信d書目》則謂陸德明所引,與近本間有合者,若云:“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比今本“地藏水而澤也,水得地而安也”,但小異爾。至束帛戔戔作殘殘,又云五匹為束,三玄二纁,象陰陽,則今本無此。(21)北宋元豐年間張聘賢論次《子夏易傳》亦張弧偽本,而因其中一段論述與《毛詩序》相合,信以為真子夏所作,反而認為孔穎達《周易正義》、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所引《子夏易傳》是偽本。張聘賢的觀點自是無稽,不必詳論。值得注意的是,其所引《子夏易傳》之《歸妹》六五傳,與今本《子夏易傳》卷五“古者王女下嫁于諸侯,衣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故君之袂不如娣之袂,妻貴于夫,夫下妻也”條完全相合(22)。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中興書目》謂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所引間有與張弧偽本相近者,《經(jīng)典釋文》卷二:“《子夏傳》云:‘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23)而《中興書目》所舉張弧偽本則作:“地藏水而澤也,水得地而安也?!笨冀癖尽蹲酉囊讉鳌肪硪辉疲骸暗剌d水而澤也,水得地而安也?!?24)亦與《中興書目》所舉張弧偽本相合。其一字之異則或是《中興書目》引用之訛,或是今本流傳之訛。今本倘如《提要》所論非唐張弧偽本,而是張弧之后的新偽本,則不可能出現(xiàn)此情形。因為如果今本是張弧之后的新偽本,即使偽造者故意將前人引語附入以掩其偽,也必是附入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等人所引唐以前流傳的《子夏易傳》,而不會附入《中興書目》明謂其偽而引用的張弧偽本。最有力的證據(jù)是,南宋初李衡《周易義海撮要》征引了百余條《子夏易傳》,其中卷一引十一條、卷二引二十六條、卷三引二十條、卷四引二十三條、卷五引十五條、卷六引十八條。卷一《屯》六二引“相牽不進,班如也”條(25),見于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二。卷四《遯》上九引“肥,饒裕也”條(26),見于孔穎達《周易正義》卷六。除此兩條不見于今本《子夏易傳》,當是轉(zhuǎn)引自陸、孔著作外,其余全部皆見于今本。為省篇幅,僅列卷二所引二十六條為例:1、《泰》九三:君子見交會之際,思其所終,慮患而艱守之,不失其正。(27)2、《否》六三:位陽也,而陰處之。包承柔佞之過,是以羞辱及之。(頁319)3、《否》九四:上近至尊,下?lián)涿?,咎以專也。五之休否有命。任己卑以奉上,正以率下,其志得行,又何咎?誰麗其福,乃已自致。(頁319)4、《同人·象》:火炎上同乎天,必待時燥而后盛,上能與下也。(頁321)5、《同人》初九:初比于二。(頁321)6、《同人》六二:不能大同,守宗獨應(yīng),失其于野之義,可謂吝矣。(頁321)7、《同人》上九:居外,已過其同。無與同者,患爭之禍則免矣,求同之志可得乎?(頁323)8、《大有》九四:柔得尊位,而上下咸愿,應(yīng)之以時,相親難處之地也。能知禍福之端,畏天下之所睹,如非在五旁,兢以自警,不敢怙恃,則無咎矣。(頁326)9、《謙·彖》:尊而謙,益光大;卑而謙,不可逾,君子所以有終。(頁327-328)10、《謙》九三:居下之上,為眾之則。勤于正眾,雖勞而謙,厚之至也。謙以保位,萬民服也,故得保其終吉。(頁329)11、《謙》六四:謙以在位,不僭不逼,不違其則者也。以之奉五而待于三,奉事得宜,所揮皆從。(頁329)12、《謙》六五:柔之過,盜之生心。(頁330)13、《隨》初九:與二相得,出門交有功也。(頁336)14、《隨》九四:得三而附,私擅其民,正之兇也。以隨之時,協(xié)隨之義,竭誠奉王,立功明道,皆上之有,夫何咎哉!(頁337)15、《隨》上六:六無所附,而保其上,守于險阻,可拘之乃從,維之以力而后至,服而通命于遠。(頁338)16、《蠱》初六:臨事專,故厲。終成其志,故無咎。(頁340)17、《蠱》九三:以剛得位,干事專任,終成其志。(頁340)18、《蠱》六四:以柔處柔,不敏于事,寬其事而無成者也。復命得乎?終無功也。(頁341)19、《蠱》六五:柔非能為,必有主其事者,居中得正,用德而不勞力也。(頁341)20、《蠱》上九:終其事,而不享其利。(頁341)21、《臨》九二:履位得中,有德感五,五順于二,二未盡順。(頁343)22、《臨》上六:四五皆應(yīng)于陽,上為至順,亦歸而從之。遠而至于陽,厚于君子之道,順時知幾。(頁344-345)23、《觀·象》:先王察其方,觀其俗性,而易其素履,則民自行其道也。草木從上之風,偃。(頁346)24、《觀》六四:利用為王者之上賓。(頁347)25、《觀》九五:我之風化備于民,觀其民有君子之風,天下無所歸咎。(頁347)26、《觀》上九:居無位之地,乘五之上,憂悔之地,志不得平。(頁347)以上二十六條,全部都見于今本《子夏易傳》卷二相應(yīng)部分。據(jù)李衡自序,北宋熙寧中,房審權(quán)曾集鄭玄至王安石凡百家易說為《周易義海》一百卷,《周易義海撮要》是刪削其書而成,新增者僅程頤、蘇軾、朱震、龔原四家。那么,此書所引百余條《子夏易傳》必是房氏原書所有。晁以道《傳易堂記》曰:“古今學者咸謂卜子夏受《易》孔子而為之傳,然太史公、劉向父子、班固皆不論著。唐劉子玄知其偽矣,是書亡,不傳于今。今號為《子夏易傳》者,《崇文總目》亦斥其非是,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為唐張弧之易也?!?28)房審權(quán)與晁以道約略同時,其所見之《子夏易傳》亦當相同。故馮椅亦謂“《崇文》、《中興》、張聘賢、房審權(quán)本,則唐初本已亡而張弧書也”(29)。綜上所述,北宋時候流傳的本子是張弧偽本,而此偽本的內(nèi)容與今本完全相同,今本《子夏易傳》即唐張弧偽本《子夏易傳》。《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宋代書目著錄的張弧偽本《子夏易傳》皆作十卷。而今本《子夏易傳》卻為十一卷,前六卷為六十四卦經(jīng)注,卷七至十一分別為:《系辭上》、《系辭下》、《說卦》、《序卦》、《雜卦》??肌吨芤琢x海撮要》共十二卷,前六卷亦為經(jīng)注,而所引《子夏易傳》皆集中在前六卷。巧合的是,卷一所引見于今本《子夏易傳》卷一,卷二所引見于卷二,前六卷所引皆能一一對應(yīng),無一例外。而且所引百余條涉及了六十四卦的大部分。這說明至少前六卷經(jīng)注部分,今本幾乎完整保存了北宋本的原貌。后五卷雖較少見宋人征引,但也并非沒有,如《周易口義·系辭上》:“子夏則曰:其一不用者,太極也。無可名之,謂之太極?!?30)即見于今本《子夏易傳》卷七。因此,今本十一卷,與宋代十卷本不同,但其內(nèi)容未必有散佚附益。筆者頗疑今本卷七《系辭上》、卷八《系辭下》在宋本為一卷,后來因其篇幅較大分為二卷,故變十卷為十一卷。這種篇卷分合在古書流傳過程中也是常有之事,可惜文獻不足征,無法確考。如上所論,今本《子夏易傳》即唐張弧偽托之本。那張弧是何時人呢?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子夏易傳》”條云:“張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見《館閣書目》,云唐大理評事,亦不詳何時人?!?31)朱彝尊《經(jīng)義考》卷十四“張弧《周易王道小疏》”條云:“弧未詳何時人,所著《素履子》三卷,題曰唐將仕郎試大理寺評事??肌蹲酉囊讉鳌烽_元中即詔儒官詳定,而資州李氏《集解》屢引之,意其為唐初人乎?”(32)可見自宋以后,僅知其為唐人,而不詳其具體時代。朱彝尊以為唐初人,但開元詔儒官詳定和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之《子夏易傳》皆非張弧偽本,張弧必非唐初人無疑。今考張弧《素履子》卷上云:“昔鴟夷子在俗教民種植治生之道,竟乘舟而去。羅真人卜肆教人忠孝之道,乃拔宅而升。此乃大道不器,在物皆有知,道不虛行,物有玄應(yīng),不在高臺廣廈之間,東林西域之內(nèi)。”自注:“近代淮南高公置延和閣求道,非也。”(33)羅真人乃羅公遠,唐玄宗時道士?;茨细吖珓t指的是唐末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高駢喜神仙之術(shù),信用方士呂用之,造迎仙樓、延和閣以求仙。《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引《廣陵妖亂志》云:“中和元年(881),(呂)用之以神仙好樓居,請于公廨邸北,跨河為迎仙樓,其斤斧之聲,晝夜不絕,費數(shù)萬緡,半歲方就。自成至敗,竟不一游,扄鐍儼然,以至灰燼。是冬,又起延和閣于大廳之西,凡七間,高八丈,皆飾以珠玉,綺窗繡戶,殆非人工。每旦,焚名香,列異寶,以祈王母之降?!?34)《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四亦載其事。張弧時代猶在高駢之后,則當為唐末或五代時人。四考證清楚今本《子夏易傳》的作者和時代、成書對我們研究易學史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弄清今本《子夏易傳》是唐末或五代之作,重新將此書置于唐末五代的易學史背景中審視,則或許可視其為王弼以玄解易到程頤儒理釋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義理派易學的發(fā)展源流。其次,弄清今本《子夏易傳》即張弧偽本,這對古本《子夏易傳》的輯佚也很有意義。因為古本《子夏易傳》除了主要保存在《經(jīng)典釋文》、《周易正義》、《周易集解》等唐人著述中外,尚有部分條目保存在宋人著述中。既然并不存在朱彝尊、《四庫提要》所謂張弧之外的另一新偽本,則宋人所引《子夏易傳》不見于今本者,皆當為古本《子夏易傳》。實際上,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子夏易傳》已從宋人朱震《漢上易傳》、項安世《周易玩辭》中輯得十余條。只是馬氏所輯存在誤輯、漏輯者,如輯自王應(yīng)麟《玉海》的《系辭上傳》“一不用者太極也”條(35),實見今本《子夏易傳》卷七;輯自羅泌《路史》的《系辭下傳》“上古官職未設(shè),人民自為治,記其事將其命而已,故可以結(jié)繩為”條(36),實見今本《子夏易傳》卷八。另外,《漢上易傳》卷一《坤》:“子夏傳曰:先迷后得,主也。二進至三坤體成,西南坤也。止而不進成艮,東北艮也?!?37)卷一《屯》初九:“子夏傳曰:磐桓猶桓旋也。”(38)卷五《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子夏傳作握?!?39)此三條皆不見于今本《子夏易傳》,當出自古本《子夏易傳》,而馬氏卻漏輯了。收稿日期:2009-12-16注釋:①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頁。②參見臧庸《拜經(jīng)日記》卷二;宋翔鳳《過庭錄》卷一;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18—222頁。③劉玉建《〈子夏易傳〉真?zhèn)慰甲C》,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劉大鈞《今古文易學流變述略——兼論〈子夏易傳〉真?zhèn)巍罚d《周易研究》2006年第6期。④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18頁。此外吳承仕、顧實、張心澂、黃云眉、劉玉建等皆認同提要之說。參見吳承仕《經(jīng)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37頁;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頁;張心澂《偽書通考》,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57年,第128頁;黃云眉《古今偽書考補正》,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0頁。劉玉建《兩漢象數(shù)易學研究》(上冊),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2頁。⑤朱彝尊《經(jīng)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影印四部備要本,第42頁。⑥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3頁。⑦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6頁。⑧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4頁。⑨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第81頁。⑩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第94頁。(11)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7頁。(12)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第50頁。(13)王應(yīng)麟《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影印本,第665頁。(14)馮椅《厚齋易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1頁。(15)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5頁。(16)尤袤《遂初堂書目》,見《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477頁。(17)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1516頁。(18)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