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簡介-歷史人物篇_第1頁
清華大學簡介-歷史人物篇_第2頁
清華大學簡介-歷史人物篇_第3頁
清華大學簡介-歷史人物篇_第4頁
清華大學簡介-歷史人物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共鑄輝煌成就未來

——來自清華新百年的邀約

歷史人物篇2013年4月

歷史與人物清華園清華學堂與國立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清華人物百年清華清華園歷史考清華大學校園在幾處滿清皇家園林遺址上發(fā)展而成。清華園始建于康熙年間,原名“熙春園”,地域二頃六十一畝,是圓明園五大園林之一。道光年間分為東西兩園。東園仍名“熙春園”,西園起名為“近春園”。咸豐即位后將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并親題匾額。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清廷計劃重修,將旁邊近春園內的齋堂軒榭悉數拆卸,后來未果,近春園卻因此淪為“荒島”。清華學堂的建立《辛丑條約》與“庚子賠款”——清華學堂誕生于屈辱的歷史中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城。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賠償八國“損失費”4.5億兩白銀,本息共計高達9.82億兩,相當于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2倍。其中美國3294萬兩,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表示:“庚子賠案實屬過多”。1906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IUC)校長給總統羅斯福寫到:“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個國家就能由于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yè)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908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退款協議1078.529612萬美元。中美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建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中美草擬派留美學生規(guī)程(1908年10月28日)4年內:每年100人;4年后:每年50人,直到退款用完為止。學生要求: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當年齡。英文:能直接入美國大學聽講;中文:作文及文學和歷史知識。1911~1929年清華共計派出留美生:1279人1911年清華學堂1912年清華學校1928年國立清華大學西南聯大1937-19461937年7月,“七七事變”,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南遷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1月1日開學。1938年2月,南京淪陷,武漢告急,師生啟程奔赴云南昆明。1938年4月2日,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訓:剛毅堅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培養(yǎng)畢業(yè)生2522人,師生中118人成為中科院學部委員。1946年5月4日,抗戰(zhàn)勝利后,西南聯大完成戰(zhàn)時聯合辦學使命,宣布結束,三校北上復校。西南聯大1937-19461948年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950年6月毛主席為清華題名清華大學1948年12月,毛主席指示部隊注意保護清華校園,解放軍戰(zhàn)士同敵人展開近戰(zhàn)和肉搏,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950年6月,毛主席應時任教育部部長張奚諾的請求,親筆題寫校名“清華大學”。1948年毛主席指示注意保護清華校園歷史上的清華人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林徽因梁思成朱自清聞一多錢鐘書曹禺季羨林歷史上的清華人梁啟超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崩は笤唬骸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條件庶幾近之矣。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雖然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華學子,將來即為社會之表率,語默作止,皆為國民所仿效。王國維治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14歷史上的清華人:為國獻身的革命先烈

韋杰三施滉黃誠張甲洲

姚名達楊光泩熊大縝紀毓秀

清華人物:梅貽琦校長梅貽琦(1931年-1949年)“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拔嵴J為教授的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教師言行之中所表現的高尚品格,會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學術自由、大師辦學。1949年赴臺后建立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梅貽琦(1931-1949年任清華校長)(1889~1962)清華人物:蔣南翔校長蔣南翔(1952年-1966年)創(chuàng)辦高新技術專業(yè):實驗核物理、電子學、無線電物理、空氣動力學、固體物理、自動控制、精密儀器、工程物理、工程化學“因材施教”“真刀真槍”畢業(yè)設計“雙肩挑”與政治輔導員制度“又紅又?!?,全面發(fā)展“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三支代表隊:政治工作代表隊、科學登山隊、文體代表隊鐵路“搬家”,校園東擴蔣南翔(1952-1966年任清華校長)(1913~1988)鐵路“搬家”

校園東擴京張鐵路東移800米4.04平方公里全國單個的、有圍墻的大學中面積最大“真刀真槍”的畢業(yè)設計。1958年,水利系師生承擔密云水庫的設計任務,密云水庫40多億立方米庫容解決了北京市的供水問題。中國第一座試驗原子反應堆,設計者平均年齡23歲。在歡樂的人群中,人們找不到王淦昌的身影。他本人抖落滿身的塵埃,又平靜地踏上了新的征程……擔任氫彈和地下核試驗的技術總負責人,又一次奉獻了巨大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討論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歷史上的清華人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的14位清華校友趙九章王淦昌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錢學森陳芳允屠守鍔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楊嘉墀周光召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鄧稼先對妻子許鹿希說:“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yè)?!焙教熘浮X學森我姓錢,但我不愛錢。我的事業(yè)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X學森清華人物華羅庚陳省身費孝通潘光旦楊振寧李政道梅汝璈王鐵崖張仃吳冠中胡錦濤考察清華大學(2011年4月20日)百年清華習近平聽取清華大學工作匯報(2011年4月6日)朱镕基回母校與師生共慶百年華誕(2011年4月23日)百年聚焦百年清華吳邦國與清華學子交流(2011年3月7日,清華圖書館)賈慶林、劉延東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2011年4月19日)百年清華百年清華胡錦濤總書記在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2011年4月24日,人民大會堂)“清華園里蓬勃昂揚的青春理想、嚴謹勤奮的治學氛圍、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生動活潑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們。當時,蔣南翔校長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思想,劉仙洲、梁思成、馬約翰、張光斗等大家名師執(zhí)教講壇、垂范學子的風采,令我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薄霸谝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清華……培養(yǎng)了17萬名優(yōu)秀人才,涌現出一大批學術大師、興業(yè)英才、治國棟梁。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勛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460位清華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0年來,一代又一代清華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頑強拼搏、真誠奉獻,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績。”

——胡錦濤百年清華“水木清華”百年校慶文藝晚會(2011年4月24日晚)成龍、譚晶在校慶文藝晚會上演唱百年清華自1911年建校以來,清華大學在百年歷程中始終與國家共命運、與民族齊奮進、與時代同步伐,秉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光榮傳統,恪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弘揚“行勝于言”校風,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作出了突出貢獻?!櫛帧⒑推剑骸栋倌昵迦A永創(chuàng)一流》(人民日報,2011年4月20日)百年清華陽春三月,青春激蕩,在舉國上下追尋“中國夢”的時候,你也在憧憬著自己的未來。我代表清華大學,盛情邀請你加入清華人的行列,不僅因為清華是有志青年開啟人生夢想的地方,更因為這里是探尋和鑄就“中國夢”的舞臺。來到這里,你將獲得學術大師對你人生夢想的指點。百年清華,名師薈萃,群星璀璨,眾多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家名師曾執(zhí)教講壇、垂范學子。來到這里,你將觸碰到科技和學術夢想的最前沿。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之一,清華每年承擔了大批國家重大研究項目,學術聲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