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代流外官制度初探】宋代文官制度流外官是相對于流內(nèi)品官而言的,始于南北朝時期,其考課、磨勘等一系列錠選制度,至隋唐時方趨完備。宋朝雖自稱承因唐制,在經(jīng)歷五代兵厄后,兩宋又有元豐改制和靖康之變,其流外官制度顯得比唐代復雜許多。檢視宋朝文獻,關于流外官的記載已多與“更嘴笑聯(lián),說明宋朝時流外官制度已與唐有所不同,“更,的色彩較之前朝更加濃厚。同時,宋人入仕,共有“貢舉、奏蔭、攝署、流外、從軍”五等,說明流外是宋朝選舉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宋朝流外官制度,對于弄清楚它與宋朝職官系統(tǒng)尤其是選官、考課、磨勘等一系列用人制度之間的關系與影響有重要意義。-、宋朝流外官的界定關于流外官的界定,要從流外鍵入手。流外錠是錠選流外官的執(zhí)行管理機關,《宋史職官三》言:“流外鈴,掌考試附奏諸司人吏而已。”不難判定,宋朝的流外官即“諸司人吏”,也就是中央官僚結(jié)構(gòu)中諸臺司的人吏。需要指出的是,“諸司人吏”是通過錠選機關的考試中選的京師諸司吏員,與一般的胥吏、助役和差役之吏不同,要與史料中的“吏”、“胥吏性別對待。真宗在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曾頒布詔書,要求“京百司人有不經(jīng)考試補正名者,只令在司祗應,不得敘理勞考?!倍魍夤倏梢酝ㄟ^敘理勞考來提高級階,甚至人流內(nèi)出官。依此詔令,百司人吏不經(jīng)考試者即使補正名,也只能在本司祗應,不能敘理勞考,就不應算做流外官?!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神宗熙寧五年(1071年)四月丙寅”條言:“初,上(神宗)以樞密諸房案牘煩委,胥吏皆父兄保任,多不得人,因命都承旨李評立法,參補流外選人、三班使臣?!焙苊黠@,神宗初年,樞密院“胥吏”都是由官或吏的父兄保任,后才立法參補流外及三班使臣,也就是說,此處所言樞密諸房“胥吏”,不但包括由流外錠選的流外官,還有經(jīng)其他途徑補授的非流外出身人。又李心傳《嘉定四選總數(shù)》言:“侍左一萬七千六員?!逼渥⒂性疲骸傲魍庖话倭鍐T”;又言:“侍右參部使臣一萬五千六百六員。”其注有云:“吏職一千三百二十一員。”很明顯,后者的“吏職”當是包括一般意義的助役或差役,并非全然是流外官,此處所言,吏職”與流外官有別。但也有史料記載的“胥史'即流外官。元祐元年(1086)八月,上官均《上哲宗乞清入仕之源》奏議有言:“夫以特奏得官,與夫補蔭、流外之人,學術才行皆不足以方進士……。故負才可用之人,率為特奏名得官,與夫資蔭、胥吏之流,冗占壅滯,比肩待闕?!a蔭、流外之人”與“資蔭、胥吏之流”相對應,此處“胥吏”乃指流外官。因此,流外官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胥吏。具體而言,流外官應指通過考試補正名的“京師百司人吏”。在某種意義上,與流內(nèi)官一樣,“諸司人更也是中央通過考試任命的官員,是宋朝中央官僚結(jié)構(gòu)的組成部分,與一般吏職不同。流外官在前朝皆出身卑微者為之,據(jù)《隋書》載:“流外有七班,此是寒微士人為之?!彼宄郧?,受門閥制度的影響,仕途皆為士族掌控,出身寒微士人只能充任流外官。到了宋朝,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平民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流外官不再僅僅是“寒微士人為之”7?!皣酰羧私允看蠓蜃拥懿荒茏粤⒄撸虗u為之?!边@說明,宋朝初年,包括流外官在內(nèi)的吏職已成為“不能自立”士大夫子弟不得已的一個選擇。流外在宋朝屬“三色官”,即攝官、進納和流外,與隋唐一樣,宋朝流外官仍有品階之分?!恩肱_故事》載:“崇宗中,以元豐法參立孔目官等品、從條:昭文館孔目官、書庫官、頭名守當官,史館孔目官、四庫書直官、表奏官、上二名書庫官,集賢院孔目官、書庫官,為流外從九品?!蹦敲矗纬牧魍夤賾苑譃榫牌?,并有正從上下階之別,與隋唐流外九品、視流官九品之制有所不同。遺憾的是,現(xiàn)在很難找到有關宋朝流外官品階的系統(tǒng)記載,或許正如前代史書所言“勛品流外,位卑而不載矣”°二、宋朝流外官的錠選宋朝流外錠選與流內(nèi)錠選之法“其實通用”,二者程序和要求相類似。但流外官終究為九流品官之外的官吏,其錠選之法還是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奏薦、任子、遠州諸選一樣,“委曲瑣細,咸有品式”。(-)錠選對象。根據(jù)宋朝流外錠選之法,流外官錠選對象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由官吏直接保引、以私名祗役的親屬、子弟,“內(nèi)外百司差遣,皆以恩例保引親屬系籍待試或超補,非比州縣泛常差補也。”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十一月,中書門下條例所刪定《堂吏保引試賞罰條約》云:“堂后官一經(jīng)南郊,主事兩經(jīng)南郊,錄事、主書、守當官三經(jīng)南郊,各許保引弟侄或有服外親一人,充制敕院私名?!弊鳛榱魍夤僦衅冯A較高、職位較為重要的堂吏,可以保引弟侄及五服之內(nèi)的親屬,充私名祗應,以待試遷補正名,“制敕院須堂后官以下親屬,五院須父祖有官者,樞密院亦如之,惟本院試驗?!蔽鯇幬迥晔迹瑯忻茉褐鸱扛背兄肌懊坑龃蠖Y,許保引親屬兩名,充守闕貼房主事、令史一名,書令史兩遇大禮一名”。一是有特殊要求的部門自諸司吏人中選取者以及州縣諸色役人選補至諸司者,“學士、審官、審刑院,登聞檢鼓院,糾察刑獄司,皆選取諸司吏人,或以年限,或理本司選?!倍芍菘h差役選補到諸司,早在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就規(guī)定,補百司吏職以不妨礙州縣差役為前提,“詔縣令佐檢察差役,務底均平?;蛴胁划斦?,許民自相糾舉。京百司補吏,須不礙差役,乃聽?!迸c所有役人一樣,流外官只要在職充官,皆需著籍,“凡天下役人,與在京百司吏職,皆有籍,以考其役?!币虼耍瑹o論是保引入職,還是州縣差役補職,皆須著籍,然后經(jīng)過舉薦、考試等一系列程序補正名,方能敘理勞考,成為流外官。因有役籍,有機會出官入流者,其身份仍是流外出身人。(二)銓選機關。宋初即設置流外錠作為錠選流外官的管理機關,“掌考試附奏諸人司”,歸屬吏部。元豐改制,“錠注之法,悉歸選部:以審官東院為尚書左選,流內(nèi)錠為侍郎左選,審官西院為尚書右選,三班院為侍郎右選,于是吏部有四選之法?!边@里沒有提到流外錠歸于哪個選部,宋時流外官中品階較高的堂吏曾用士人擔任,而士人錠選歸流內(nèi)錠,疑與之緊密相關的流外錠也應與流內(nèi)錠一樣歸侍郎左選。武官的吏職錠選則應由侍郎右選負責。官吏錠選是一個復雜過程,除直接的錠選機關及流外官所在百司之外,還需要其他相關部司的配合?!端问贰费裕骸胞}鐵分掌七案:一曰兵案?!逼渥⒃唬骸罢蒲盟拒妼?、大將、四排岸司兵卒之名籍,及庫務月帳,吉兇儀制,官吏宿直,諸州衙吏、胥史之遷補,本司官吏功過,三部胥吏之名帳及刑獄,造船、捕盜、亡逃絕戶資產(chǎn)、禁錢。”又云:“刑部都官郎中、員外郎:掌徒流,配隸。凡天下役人與在京百司吏職皆有籍,以考其役放及增損廢置之數(shù)?!憋@而易見,流外錠選的對象是京師諸司人吏和州縣祗應役人,故流外錠選雖由吏部總負責,諸如三司鹽鐵使、刑部都官等相關部門也需要對之進行配合,共同完成流外錠選。(三)錠選程序。從制度層面看,宋朝流外官的錠選程序與流內(nèi)官一樣嚴格。按宋朝規(guī)定,有空缺職位的諸司,需要在每年十月二十五日以前,“牒到承闕姓名,,,年終統(tǒng)一報備于吏部,由吏部公示空缺職位,諸司,祗役私名入仕三年已上”者,“依次牒送、比試、補填,敘理資考”,“若抽在別處祗應,與計勞考者,不更充在司額;留司祗應者,亦于現(xiàn)定額內(nèi)抽,不得別補”,然后由吏部“至春夏差官考試”。由于諸司職能有別,對流外官的要求各有不同,考試內(nèi)容與程序也稍有差別,據(jù)《宋史》載:“凡流外補選,五省、御史臺、九寺、三監(jiān)、金吾司、四方館職掌,每歲遣近臣與判銓曹,就尚書同試律三道,中者補正名,理勞考。三館、秘閣楷書,皆本司試書札,中書覆試,補受?!蔽迨?、御史臺、九寺、三監(jiān)、金吾司、四方館等司由本司差近臣與流外錠和尚書省一起負責,僅試律三道;而三館、秘閣楷書,先由本司試書札,再有中書覆試??傮w而言,考試內(nèi)容主要包括“書札、人材、刑各'等,每年百司空缺職位數(shù)量不同,真宗咸平元年(998)百司闕額達332人,而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闕額165人。為防止“懷挾傳授等作弊行為,景德二年(1005年),要求所有考試都在尚書省舉行,且“鎖院、巡搜、糊名”,考試的嚴格程度與科考無異。“考試至日,巢閉中門,權住六房行事一日,及先引保各納坐席上,書司分姓名。試日,于都堂前每三步一人稀行排坐,其刑部大理寺即坐階上,或遇風雨,只移就兩廊。前一日旋牒,開封府抽散從官二人把門,選差京朝官三人,一人監(jiān)門搜檢,二人分兩面提舉才候放人就坐下,笑金巢門。令吏部手分二人,分依卷子。試官出問題三道,堂上、堂下各義牌,抄訖,即時歸坐。次對義,不得遞相指教、遙口傳授。考試官每廳只留一二人當直,此外不得別放入人。其供飲食者只在后廳。試人先寫了卷,旋納押出所納卷子,止于試官前垛堆,未得看讀,直候齊了實對印,在司收掌。次日入省交互考較,內(nèi)人材、書札、對義,優(yōu)者與定名近上。若人材低,次書札、對義,稍通者為次,或無此合格人,其間人材、對義、書札一事稍通,亦與相度品量揀選。若雖人材、對義、書札不通,或人材不中、對義維繆,有書札并不在試中之限。”天禧三年(1019年)三月,真宗皇帝根據(jù)翰林學士盛度等人的奏疏,對考試中的一些細則加以修改?!翱荚嚲┌偎救?,舊準景德二年條詔,刑部大理寺于都堂上別貼問題,其余諸司人于堂下別立義牌,每年就試不下百五七十人,除刑部大理寺外人數(shù)尚多,若只作一牌,即聚處傳授,難為止約。今欲約人數(shù)多少,寫問目十本已上分散抄寫,稍涉口授,具名報覆,又先寫了卷,旋納押出所,納卷子止于試官前垛堆,未得看讀,直候齊封印,在司收掌。次日入省交互考校者,今欲令試人旋寫了卷子對提舉官納下封印卷首,旋送考校,如當日未了,一時金巢宿奏訖方出,其考校義通否定名,訖拆封令念過,更選人材得中者,方為合格?!睘榉乐箍荚囍杏忻苫爝^關者,所有考試合格的百司人吏,須,復令口誦所對,以防其弊”。只有那些“自敘勞績,臣僚為之陳請”者,才,特免口誦”,這一類被稱之謂“優(yōu)試”。得優(yōu)試者,就一定能中選。隨著宋朝官冗現(xiàn)象的日益嚴重,對優(yōu)試者的數(shù)量也嚴加控制,規(guī)定每年以二十人為限額。三、流外官遷補條件流外官任職后,經(jīng)過一定的年限,且沒有什么過錯,可依例敘理勞考,循資遷補。流外注授官時,被稱之為“流外補”或“流外補選”,也就是通常講的“流外人流”。流外人流是由吏部流內(nèi)錠負責。流外官的敘遷同流內(nèi)官一樣,要依例磨勘,敘理勞考彳旦在宋初,流外勒留出官及選限都無定制,“其隸近司,有才三二年即堂除外官者”,流外出官之制稍顯輕率。為此,宋統(tǒng)治者參照流內(nèi)錠,逐步完善流外遷補官制,要求流外遷補皆需舉主保薦、承例引對,對年齡也有一定的限制。(一)舉主流外出官,按宋朝敘遷之例,需有舉主薦舉,方可敘遷。此制始于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命翰林學士及文班常參官曾任幕職、州縣官者,各舉堪為幕職、令錄一人?!碧焓ザ辏?024年)六月,仁宗皇帝又用監(jiān)察御史李統(tǒng)言,對舉官者、被舉者進行限制,“非通判以上不得舉官,非現(xiàn)任屬吏不得受薦,及舉主須用職司”。神宗熙寧初年,常平使者可以薦吏提轉(zhuǎn),遂罷通判舉官。哲宗元祐初,曾又允許通判舉官,不久旋即廢止,同時頒布薦舉令,要求諸路舉幕職州縣官改官者,被薦舉者以三員為限,即其中的二員可改官,一員充幕職,如仍有余數(shù),多出者或改官、或充幕職皆可;舉流外人充令、錄或換使臣者,“理改官人數(shù),勘會所舉不及三員,及有余之數(shù)”,皆可改官。幾年之后,吏部待次改官人數(shù)漸多,哲宗對薦舉令進行了修改,從元祐八年(1093年)正月一日始,奏舉幕職官若不及三員,可通計三年合舉員數(shù),以三分之一舉幕官,其他二員改官。(二)引對為確保敘遷的公正性,流外入官通過考試后,還要承例引對,即由皇帝親自對通過考試者進行面試,通過者才可以注擬出官。這一規(guī)定在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十二月就已實施,“流外選人,經(jīng)十考入令、錄者,引對方得注擬。”后來,凡流外人入官,無論入何種級階,皆要引對才可注授,無疑大大增加了皇帝的負擔。天禧四年(1020年),“權判吏部流內(nèi)鈴陳堯咨言「近準赦放選,投狀選人并多,其間有司士、文學諸色出身,流外人入官資序已定,向來承例引對,虛煩圣聽。請自今比類未入令、錄者,更不引對,依格注擬?!畯闹??!奔戳魍馊牍傥醇傲睢浺陨瞎匐A者,只按資序敘遷注擬,不再引對,入令、錄者仍需引對。(三)年齡限制流外出官在年齡上也有具體的規(guī)定。北宋前期,“凡非登科及特旨者,年二十五方注官”。流外出官即屬此類,皆需年滿二十五。王安石變法,試格又規(guī)定,要求凡試中者,須年滿二十才可注授出官。哲宗時又改回年二十五,“諸初受使臣,依下項年甲聽赴選及出官。其該說不盡,比附施行:……三省、樞密院書令史以上,流外,右年二十五以上°"流外入官也有年齡上限,如司理參軍(兼管同)及司法參軍(兼管同)皆“注年未六十無贓罪人”,沿邊縣尉,“必注年末五十人”。四、流外官的勒留、考任及出官“勒留”或“勒留官”,就現(xiàn)可資利用的史料中,并沒有一個非常確切的定義。朱瑞熙先生對“勒留官”的解釋是:“吏胥們在出職授官,卻勒令繼續(xù)留司擔任本職;或者在任滿得替之后,仍勒歸本司任職,稱為‘勒留官’。勒留官任滿后,方能完全脫離本司,出外任官?!敝煜壬睦斫庵?,歸司人也稱為“勒留官”。事實上,二者仍有區(qū)別,考《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太平興國八年三月丁巳朔”條記載:“有司言:'京諸司流外人選滿并授官,勒留及有歸司者,準律;……望自今流內(nèi)品官任流外職事,準律文處分;諸司授勒留官及歸司人,犯徒、流等罪,公罪許當贖,私罪以決罰論?!畯闹??!边@里是講流外官犯罪可否當贖事,但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勒留官”與“歸司人,是同時被提及的,說明在宋律當中,勒留官與歸司人是兩個概念。流外出身人勒留出官,《宋史》有詳細的記載:“(宋)白等請令,中書沿堂五院行首、副行首,依舊制補三班;通引、堂門、直省、發(fā)敕驗使臣,遇闕,依名次補正名;三年授勒留官,遇恩則一年,授后,七年出官。宣徽院貼房至都勾押官,軍將至知客、押衙各六等,并以次補;至勾押官、押衙,及五年以上出官,補三班或簿、尉。學士院孔目官,補正三年授勒留官,遇恩一年,授后,五年出官;驅(qū)使官,補正四年授勒留官,遇恩二年,授后,八年出官。三館孔目官,書直庫表奏、守當官,四年授勒留官,遇恩二年,授后,守當官八年、書直庫表奏官七年、孔目官六年出職;其職遷補者,許通計年考,有奉錢官者,更留三年。典書、楷書五選集,準格三館人流,歲數(shù)已少,無得以諸色優(yōu)勞減選。閣門、客省、承受、驅(qū)使官轉(zhuǎn)次第,并依本司舊例補正名,四年授勒留官,遇恩則二年,授后,七年出授簿、尉;其行首并如舊制。審刑院本無職掌名額,于諸司選差正名,令不以有無勒留。審官五年、審刑三年,出官以前,諸司請自今勒留,并比七選集授官例,赴選日不以州縣地望為資敘。,從之?!贝颂幩d即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由宋白等所定勒留出官之制,很明顯,流外官在中試后需要補正名若干年,先授勒留官,年滿若干年方可出官。也就是說,注授勒留官應該是流外出官的必須環(huán)節(jié)。又《宋會要輯稿》載:“仁宗天圣元年五月,翰林學士晏殊等言,定奪殿中侍御史李孝若奏請,百司年滿授官人得替之后,乞依格卻勒歸司祗應,其正名為公事,勒停后,遇赦敘理,卻送諸司降充承闕,須候再試中,方得理選。如限滿日,只注判、司。仁宗令:京百司已出外官更不歸司,今后并依長定格施行。,,這段文字意思是說,百司吏人授官年滿得替,要勒歸本司祗應,再經(jīng)敘理,達到一定年限,方可出官。按真宗朝宋白等制定格式,流外出官應是先授勒留官。又大中祥符三年四月,流外銓曾言:“按《編敕》:諸司人每覃恩授勒留官,限兩月請官告,如不請,更不在給限?!币沧C明了這一點。但“百司年滿授官人,在其授官之前是否曾先授勒留官?史實不詳,無法確定,若是“百司年滿授官人'曾先授勒留官,那么,“百司年滿授官人'又勒歸本司,疑即上述的“歸司人”,與勒留官有別。流外官的考任,與流內(nèi)官一樣,都是通過對官員的治績、資序等的評定來作為仕途升降的依據(jù)?,F(xiàn)存史料未見宋朝流外官考任評價標準的明文,宋乃承襲唐制,而唐代對流外官考任的標準是:“清謹勤公為上,執(zhí)事無私為中,不勤其職為下,貪濁有狀為下下?!彼纬魍夤倏既螛藴蕬c唐時相類。通過敘理勞考補選人官,是流外官出職的最主要途徑,根據(jù)宋朝格式,流外官敘理勞考要在每年六月完成奏狀檢勘,八月奏畢?!绷魍獬龉倨冯A不同,考任要求也有區(qū)別。判、司、簿、尉流外出身常調(diào)出官,要經(jīng)四任十考,且“歷任無贓私罪及公罪徒或曾停替者”,可注擬錄事參軍。判、司、簿、尉的流外出身者要經(jīng)三任七考,且有舉主六人,方移縣令、通判。若流外人有贓罪,及級別較低的“諸司驅(qū)使散官,三省只應人出職者”,皆“不得入錄事參軍”。注授司理參軍(兼管同)、司法參軍(兼管同)者,要求年末六十,且無贓罪,流外出身者需經(jīng)任二考,可“作一等依名次差注”。對于流外人的考任規(guī)定,《吏部條法》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諸流外人三任七考,有縣令舉主六員,與就移縣令。就移后通有使臣舉主三員,與磨勘,換本等使臣。三省祗應人出職三任七考,有縣令舉主六員,與占射迪功郎一次。經(jīng)占射后,通有使臣舉主四員,并從政郎三任七考,常調(diào)迪功郎四任十考,有使臣舉主六員,(有私罪者添職司一員,或余官二員。受供饋并和市有剩利,各計贓不滿匹者,添職司二員,或余官四員。)并與磨勘,奏舉移注依流內(nèi)法?!背雎?,也稱出官或人流,“凡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生個性化創(chuàng)新力的美術課堂教學研究
- 科技展會的未來趨勢強化觀眾體驗的互動設計研究
- 科技金融驅(qū)動家庭資產(chǎn)增長的新動力
-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匯報方法論
- 2025年湖南現(xiàn)代物流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效節(jié)能窯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跨文化交流與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商業(yè)模式構(gòu)建
- 教育新時代的校園體育環(huán)境改善與創(chuàng)新思考-以操場為出發(fā)點
- 2025年連續(xù)式合片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山區(qū)特色墓地的設計與文化傳承研究
- 2025年銷售部年度工作計劃
- 2024年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服務外包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ESG表現(xiàn)對企業(yè)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
- 車間空調(diào)崗位送風方案
- 使用錯誤評估報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初一年級班主任上學期工作總結(jié)
- 2023-2024年同等學力經(jīng)濟學綜合真題及參考答案
- 農(nóng)村集體土地使用權轉(zhuǎn)讓協(xié)議
- 課件四露天礦山安全知識培訓
- 2024年高考全國甲卷英語試卷(含答案)
- 職業(yè)技術學院《裝配式混凝土構(gòu)件生產(chǎn)與管理》課程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