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進步中的技術使用問題_第1頁
文明進步中的技術使用問題_第2頁
文明進步中的技術使用問題_第3頁
文明進步中的技術使用問題_第4頁
文明進步中的技術使用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明進步中的技術使用問題

在現(xiàn)代社會,技術已然成為人的存在方式,人類無時不刻都在使用著技術,因為充斥在人類周圍的是各種各樣的人工物,技術使用儼然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技術使用不僅是技術在世的方式,也是人類生存的處境,人類因此具備了一個共同的身份角色——技術使用者。國內學術界曾對實踐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但對使用這一形式卻重視不夠。使用和使用者作為一個研究主題在學術領域里缺失了,技術使用因此也就成為一種“熟知而非真知”的現(xiàn)象。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技術使用的分析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對技術本質、技術生產、技術異化等大量技術問題進行了哲學反思。馬克思的“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的至理名言,揭示人類的目的和任務不是認識世界而是改造世界。人是如何在自然界中打下他們意志的印記?又是如何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之歸結為勞動,而這種勞動正是在技術的使用中實現(xiàn)的。技術在本質上“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①可以想象,離開了技術的使用實踐,人類不可能走出人猿相揖的界別。人類的歷史,隨著技術使用而逐漸演化:以手工工具為主的使用實踐使人類徹底從動物界里脫胎出來;以機器為主的使用實踐又使人類成為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主體;智能技術的廣泛使用又將人類帶入了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的理論沉思。在馬克思看來,技術表現(xiàn)為機器之類的勞動資料,他從勞動過程的視角指出,勞動資料延長了人的“自然的肢體”,在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起到橋梁和傳遞作用,是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fā)揮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②馬克思還形象地把勞動資料中的“機械性的勞動資料”的總和稱為“生產的骨骼系統(tǒng)和肌肉系統(tǒng)”,把那些只是“充當勞動對象的容器的勞動資料”(如管、桶、籃、罐等)的總和稱為“生產的脈管系統(tǒng)”,并進一步提出機器的發(fā)展就是人類社會生產器官進化的工藝史。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蒸汽機已經得到廣泛使用,從而為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迅速引起了一系列產業(yè)的革命性變化,如紡織業(yè)、機器加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采礦業(yè)等等。在最早爆發(fā)工業(yè)革命的英國,由于機器大工業(yè)生產的普及,商品經濟迅速取代了自然經濟,機器的大規(guī)模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飛躍發(fā)展。同樣,美國也借著工業(yè)革命的翅膀飛速趕超了英國,工業(yè)產值位居世界之首。對此,馬克思總結道:“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yè)和農業(yè)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里呢”?③人類憑借著技術的使用來改造世界,而建立在技術使用基礎上的生產活動就成為了人類全部社會生活得以進行的前提。在馬克思看來,有生命特征的人類個體的存在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前提,而要維持生命個體的存在就首先要滿足基本的生存要求即對食物的需求,“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④人們要生產這些物質資料就得使用一定的物質手段,石器技術的使用使人類告別了猿類,取火技術的使用又使人類告別了生食時代,而自從掌握了栽培技術后,人類不再僅僅依賴于自然界的恩賜,而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生產出自己賴以生存的食物,這樣,技術使用是與生產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生產過程中,因為使用的技術手段的不同,不同時代的人們造就了不同的生產關系,最初人們使用石器來加工和獲取食物,后來使用鐵器、銅器、蒸汽機、電力機,現(xiàn)在使用計算機等等。馬克思考察了從工場手工業(yè)到機器大工業(yè)初期機器的發(fā)展過程后指出,“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雹菁夹g手段的革新,必然會引起生產關系本身的變革,因為“隨著一旦已經發(fā)生的,表現(xiàn)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xiàn)著生產關系的革命”。⑥技術使用在塑造了不同生產關系的同時,還推動著科學和社會的發(fā)展。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類一旦滿足了自己的基本物質需求,就會滋生出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人類在技術使用的過程中,將自己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之后也就將自己從物質生產中解放出來了,人類有了自由思索的時間,并慢慢將其作為自己的事業(yè)來經營。哲學家是最初的思想者,之后科學家從哲學家中分化出來,開始對自然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正因為如此,恩格斯毫不猶豫地把科學在中世紀黑夜之后重新興起和迅速發(fā)展這個事實稱之為“奇跡”,⑦并將造成這個奇跡的原因歸功于生產,斷言科學和技術雖然是相互影響的,但科學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也明確提出了生產是科學發(fā)展的動因,“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fā)展、應用,并體現(xiàn)在生活中,其規(guī)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象不到的?!雹唷稒C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一書集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對大規(guī)模機器使用的看法。馬克思指出,只有機器得到了大規(guī)模的應用,自然力即風、蒸汽、電等才第一次大規(guī)模地從屬于直接的生產過程,使自然力變成社會勞動的因素,而自然力的應用是同科學作為生產過程的獨立因素的發(fā)展相一致的,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每一項發(fā)現(xiàn)都成了新的發(fā)明或生產方法改進的基礎。在使用中機器不僅代替了活勞動,而且代替了勞動者及其手工工具,從而形成了發(fā)達的機器體系,即以使用機器為基礎的生產體系。這使得工人們聚集在同一個地點,集中在資本家的指揮之下進行機器生產,從而大量降低了資本生產的各種成本,第一次達到使科學的應用成為可能和必要的那樣一種規(guī)模。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正是由于17世紀的機器技術的應用,“為當時的大多數(shù)數(shù)學家創(chuàng)立現(xiàn)代力學提供了實際支點和刺激”。⑨在肯定技術及技術革命積極作用的條件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忽視人的作用,強調技術只是人類實踐的產物,自然界并沒有制造出任何機器,它們都只是“人類工業(yè)的產物”。⑩人類雖然是各種技術的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但是也離不開技術的制約和影響。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在人類發(fā)展早期階段,因為人“還沒有造成自己豐富的關系,并且還沒有使這種關系作為獨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會權力和社會關系同他自己相對立”,(11)所以此時的人是比較全面的人;到了資本主義生產階段,使用機器技術的結果使得勞動成為了同工人相對立的、異己的存在,即“勞動不是把它本身的現(xiàn)實性變成自己的存在,而是把它變成單純?yōu)樗拇嬖?,因而也是變成單純的他在,即同自身相對立的他物的存在”?12)此時的人成為了單一的、異化的個體……馬克思時刻提醒著我們,人類創(chuàng)造和使用技術最終目的是為了人自身,為了整個人類的解放,為了實現(xiàn)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才是人類一切工作的目標。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還是得依賴于技術的使用,“只有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yè)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13)科學力量只有通過機械的運用才能被占有,才能加以利用,才能變成直接生產力,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一再強調技術的強大力量,但他們也看到了濫用技術改造自然的后果,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14)因為每一次對自然界的征服活動都會給人類自身帶來一些副產品。也就是說,機器技術的使用雖然給人們帶來了物質財富的繁榮,但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可逆的后果:“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15)所以,對技術的使用,人類始終要保持一種理性、一種睿智。產業(yè)革命的完成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在提高生產效率與生產效益的同時,也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銳。在這種背景之下,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技術使用的分析緊緊圍繞著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帶有濃厚的批判色彩。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基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大規(guī)模應用機器才給無產者帶來了很多否定性的后果,造就了人性的扭曲和變異,“由于推廣機器和分工,無產者的勞動已經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因而對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變成了機器單純的附屬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極其簡單、極其單調和極容易學會的操作?!?16)機器大工業(yè)使工人淪為了機器的零部件,剝奪了工人勞動的快樂,更糟糕的是“機器勞動極度地損害了神經系統(tǒng),同時它又壓抑肌肉的多方面運動,侵吞身體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這種顛倒只是隨著機器的采用才取得了在技術上很明顯的現(xiàn)實性”。(17)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邪惡的制度,建立在此制度上的任何進步,比如,機器的改進、工具的改良、新技術的采用、新科學的應用、新市場的開辟、新產品的開發(fā)等等,都只會加劇資產階級對勞動群眾的剝削,加速勞動群眾的異化和貧困。因此,馬克思號召無產者要團結起來,推翻資本主義統(tǒng)治,“奪取政權已成為工人階級的偉大使命”。(18)只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人們才能自由地使用技術,并自由地享受對技術的使用。二、技術哲學應該關注技術使用技術哲學就是關于技術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體性思考,雖然人類很早就使用了技術,有了對技術的理性反思,但在哲學的發(fā)展史上,技術哲學卻姍姍來遲。隨著18世紀蒸汽革命的到來,人類揭開了大肆改造自然的新篇章,這才為技術哲學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滋養(yǎng)。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技術進行過系統(tǒng)深入的哲學反思,但只是到了1877年,“技術哲學”一詞才正式出現(xiàn)在人類改造自然的字典中。這一年,德國工程師卡普(E.Kapp)《技術哲學綱要》一書的面世被認為是技術哲學誕生的里程碑,他在書中提出了“器官投影說”,認為一切工具和機械都是人體器官的外化,是向大自然的“投影”,是人體結構對自然的“置換”,“這樣,大量的精神創(chuàng)造物突然從手、臂和牙齒中涌現(xiàn)出來。彎曲的手指變成了一只鉤子,手的凹陷成為一只碗;人們從刀、矛、槳、鏟、耙、犁和鍬等,看到了臂、手和手指的各種各樣的姿勢,很顯然,它們適合于打獵、捕魚,從園藝,以及耕作?!?19)人也正是通過工具的使用而不斷地創(chuàng)造自身。世紀之交,技術哲學研究出現(xiàn)了“經驗轉向”的趨勢。1998年,荷蘭學者克羅斯(PeterKroes)和梅萊斯(AnthonieMeijers)共同提出了“技術哲學研究中的經驗轉向”研究綱領。經驗轉向的凸顯實際上源自于傳統(tǒng)技術哲學的困境。技術哲學如米切姆所說的是“作為一對孿生子孕育出來的”,(20)自誕生以來就分化為兩種截然相反的研究傳統(tǒng)——工程主義的技術哲學和人文主義的技術哲學。工程主義的技術哲學執(zhí)著于是技術如何產生的,設計被當成是工程活動的精粹,也被珍視為解決現(xiàn)實世界控制和操縱技術問題的關鍵;而人文主義的技術哲學則青睞于技術使用的社會后果,從而聚焦于技術對社會的作用以及社會對技術的制約。這兩種技術哲學傳統(tǒng)都無一例外地忽略了對技術使用本身的關注,從而導致了技術黑箱的形成,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就是要解蔽技術的“黑箱”。繼“技術哲學研究中的經驗轉向”研究綱領之后,克羅斯又提出了技術人工物雙重屬性的技術解釋學論綱,認為任何由人所設計制造的技術人工物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都具有物質屬性,這表現(xiàn)為特定的物質結構,是自然規(guī)律的顯現(xiàn),人的意圖無法對其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又都具有功能屬性,這表現(xiàn)為人的主體性和計劃性,意味著在人類活動的具體情境中它能夠被用來實現(xiàn)某種目的,與人的意圖密切相關,“人工物的功能是不能脫離于人類的使用情境的”。(21)克羅斯進而將人類與人工物有關的活動情境分為了兩種基本類型:(22)一類是設計情境,這里人們關注的是技術人工物的物理結構,考慮的是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目標該如何建構一個物質系統(tǒng);一類是使用情境,這里社會功能是人們首要考量的,關心的是為了實現(xiàn)某一目的該如何使用人工物??肆_斯的研究激起了人們對“如何才能夠在設計實踐中構橋搭架于一個客體的功能描述(設計過程的輸入)和設計中所給定的結構描述(設計過程的輸出)之間的鴻溝之上”(23)這個問題的強烈興趣,從而推動了人們對技術設計的積極探討,并已取得不少成果。在國內,繼陳凡教授率先把技術設計引入到我國的技術哲學研究之后,喬瑞金教授等人也對技術設計進行了哲學反思,他們認為技術設計是“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所指涉的重要概念,是建構當代技術哲學的核心話語”。(24)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作為人工物功能實現(xiàn)過程的技術使用卻依然處在技術哲學的邊緣地帶,鮮有人問津。即便如此,還是有技術哲學家對技術使用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主要有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唐·伊德(DonIhde)、卡爾·米切姆(CarlMitcham)和安德魯·芬伯格(AndrewFeenberg)等。阿倫特認為,工具和器具的純粹的“人的價值”僅限于勞動的動物對它們的使用,世界的持久性和穩(wěn)定性主要表現(xiàn)于勞動的動物所使用的工具和器具。她指出,以往關于工具與人的“手段—目的”之爭只是一條無止盡的悖論,而要想擺脫所有純粹功利主義哲學中的無意義困境,唯一的出路在于,“撇開由使用事物組成的客體世界,轉而依靠使用自身的主體性”;(25)海德格爾也肯定了使用的重要價值,他把人工自然界看作是一種聯(lián)系結構:“……錘子、鉗子、針,它們在自己身上就指向了它們由之構成的東西:鋼鐵、礦石、石頭、木頭。在被使用的用具中,‘自然’通過使用被共同揭示著”;(26)米切姆對使用進行了經濟學剖析,肯定了使用一詞具有比制作更大的包容性,認為一項技術的使用至少有三個不同且重疊的含義:技術功能、技術功能的目的或結果、使用它的動作以完成它的技術功能;并從被使用對象的角度將使用過程劃分為制作、維修或報廢;從經濟學的視角把技術使用的過程劃分為:節(jié)省勞動力的(資本密集)過程、節(jié)省資本的(勞動力密集)過程、中性的過程、潛在的技術和現(xiàn)實的技術、發(fā)明和創(chuàng)新、自然物質技術和社會技術等之間的比較;(27)伊德則認為,“技術是它們在使用中所是的東西,是它們在與使用者相聯(lián)系的過程中所是的東西……沒有離開關系和相關情境的所謂的‘單一’技術或工具之類的任何事物”,(28)所有的技術都是在生活世界里的使用中才能獲得自己的意義,它們只有進入了使用者的手中,成為使用中的技術才成為了活生生的技術;芬伯格則強調根本沒有所謂的技術“本身”,技術的每一個重要方面都是某種類型的“使用”,他的次級工具化理論就對技術如何通過使用融入到情境之中進行了很好的闡述,其中,在原創(chuàng)性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使用者以數(shù)不清的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使用技術裝置和系統(tǒng),使用者在初級工具化時期是消極的,但在此階段能夠改變技術甚至以與原初設想相反的方式使用它們,這個時期是技術發(fā)展過程中使用者個人原創(chuàng)力得到最大限度發(fā)揮的時期。(29)在國內,舒紅躍教授不惜重墨強調技術使用的重要性,認為技術使用是對已經存在的或已經在此的技術人造物的“現(xiàn)成”操作、控制或利用,而技術的發(fā)明、設計和生產最多只能提供一種海德格爾意義上的“框架”而已,“技術完整的生命只有經過使用者的使用,經過使用者把自己生活世界的質料‘填入’制造者所提供的‘框架’之后才能實現(xiàn)”。(30)通過近年的深入研究,我們認為技術使用具有不同于技術設計的獨特性。雖然就具體的人工物實踐而言,技術設計是技術使用的前提,使用的總是某種業(yè)已存在的設計好的客體;但就總體的人工物實踐而言,技術使用總是技術設計的前提,設計的過程不僅受使用的指引,還會涉及各種工具的使用。設計的價值也只能在使用中得到實現(xiàn),設計只是為使用提供了某種可能性,而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完成設計者設計人工物的意義。因此,技術使用比技術設計的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泛,歷史也更為悠久,擁有著與技術設計不同的獨特活動特征和價值底蘊,無疑也值得人們去進一步深入研究。在本體論上,技術使用是技術的寓身之所;在認識論上,技術使用是技術活動周期的最后一個階段;從價值論上看,技術使用則是技術價值的最終完成,由此對技術使用本身進行專門、系統(tǒng)的哲學解讀頗有必要。其實,對技術使用活動本身的關注不僅吻合技術現(xiàn)象學“朝向事物本身”的精髓,也符合現(xiàn)代技術哲學“經驗轉向”的趨勢,直面人類實踐本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無疑更有利于理解技術的本質、人與自然的關系?,F(xiàn)時代,生產異化和消費異化的圖景里使用者主體性的缺位,導致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沒有使用者在場的關系、技術發(fā)展的歷史是看不到使用者身影的歷史,最終跌入了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囚牢,而打破這一囚牢的關鍵就在于使用及使用者在技術中的歸位。我們認為,技術哲學將人工物的聚焦點從設計范式轉移到使用范疇上來的契機已然降臨,對技術使用進行剖析必然會為技術哲學的理論寶庫添加瑰麗色彩,也能使我們更加明晰人類實踐活動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從而為人類和諧社會的建構提供一些中肯的建議。當然,“多學科性質使得技術使用既興趣盎然但也困難重重,這是一個纏結著模糊性和未解問題的領域”,(31)我們任重而道遠。三、技術使用的內涵解讀技術已經成為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主旋律,它是如此引人矚目卻又如此令人困惑,它光芒四射卻又暗含著層層危機。因此,當下人們開始將對技術的關注點聚焦到其物質載體——人工物上,人工物雖然是設計的結果,但它更是使用的結晶,因為其不僅著眼于使用,而且實現(xiàn)于使用之中。技術的使用本質。使用活動是技術的寓身之所,技術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凸顯自己的意義,釋放自己的功能,技術結構也只有在使用中實現(xiàn)自己被建構的價值,技術的本質其實就是使用?!笆聦嵣?,根本沒有所謂的技術‘本身’,因為技術只存在于某種應用的情境中。這就是為什么技術的每一個重要方面都被認為是某種類型的‘使用’”。(32)海德格爾在追問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時,提出了“座架”這一獨特的術語,用來思考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領域。在他所刻畫的“座架”里,技術通過使用成為了一種解蔽方式,促逼著自然不斷地轉化為可為人類所利用的資源,無疑,此種技術的促逼是向自然提出的蠻橫要求。在制作階段,作為勞動對象的工件承擔著對整體性的指引任務;而在使用階段,用具是通過制作階段的工件所指引的整體性來與使用者照面的。在海德格爾看來,不但正在制作中的工件是對某物可用性的創(chuàng)造,就連制作本身也是把某物用作某物的活動,因此,作為技術實踐活動的制造本身就是對使用的揭示。處在使用中的某物都有著指向某種“質料”的指引性。桌子指向木材這種質料,木材指向樹木,而樹木則指向天然或人工這兩種生成方式,這樣,使用揭示了整個自然界。技術的四種類型,即作為物體的技術、作為知識的技術、作為活動的技術和作為意志的技術,(33)也體現(xiàn)在技術使用的過程中:技術使用計劃的醞釀就是作為知識的技術和作為意志的技術,而技術使用計劃的展開就是以作為物體的技術為客體所展開的一系列行為,也就是作為活動的技術也同時現(xiàn)身。技術本身就是要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動態(tài)過程,是將天然自然轉化為人工自然的過程,而這一切只能通過使用通達??梢?,對技術的理解離不開對使用的剖析,技術的本質在于使用,而不是設計或者別的什么。因此,離開了使用活動,技術以及人工物只能是空洞的、靜止的、沒有生命力的,喪失了其存在之所。使用的技術內涵。使用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人類實踐活動,它甚至還在處于襁褓之中時,就在根基尚未牢固的羅馬語系中發(fā)出了明確的技術訊息。從詞源學上講,英語中的“use”在拉丁語中的最初形式就是“usus”與“utilis”,原意是指“功利性”、“技巧性”等??梢姟笆褂谩币辉~本來就暗含著對“技巧性”的功利性使用,帶有明顯的技術意蘊。而在語用學中,“使用”原來指的就是對人工物的使用,不存在對非人工物的使用,使用情境已經預設了作為客體的人工物的使用對象的地位。我們可以說使用錘子、剪刀、桌子等,但很少會有使用礦石、太陽、河流等說法。因此,“使用”更多地是指向與事物特別是與人工物的嚙合。換句話說,“使用”本身就蘊含著一定的技術性內容,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使用越發(fā)離不開技術了,因為,“我們對人工物的使用是基本的”。(34)而在人類社會的進化和發(fā)展史中,使用活動的技術色彩也愈發(fā)濃厚。原始的人類從樹上跳下來彎腰撿起了石頭,從而開始了漫長的有意識的使用實踐活動,之后根據(jù)自身使用經驗的初步積累對石頭進行了有意識的改造,打制成了人類的第一件技術性人工物,理所當然地跨入了技術時代——石器時代,接踵而來的是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機器時代……每一個時代都以人們使用的最為頻繁的技術人工物為標志??梢?,人類社會的使用活動與技術內容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類在技術的使用中建構著自己的王國,不斷地向更高級、更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世界前進??梢院敛豢鋸埖卣f,人類不但通過使用存在著、游戲著、消費著和戰(zhàn)爭著,還因為其所使用的技術手段的不斷發(fā)展與更新而同步發(fā)展著和進化著,人類的身體器官、思維能力、物質機能也都是在技術使用活動中而不斷地得到鍛煉和強化并日趨成熟的。技術使用:技術和使用在現(xiàn)實世界里的糾纏和顯現(xiàn)。技術使用實際上就是使用者對技術的使用,是作為使用主體的人基于一定的目的而對“總是物象化為人工物的技術”(35)所進行的一系列操作活動。當然,對技術使用的界定離不開對技術發(fā)明、技術設計和技術制造的理解,因為一個完整的技術活動過程本身就包含著發(fā)明、設計、制造和使用四個階段。使用雖然是技術活動的核心和目的,但離開了其他三種技術實踐,人們在技術使用上也就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發(fā)明和設計將自然規(guī)律提煉為技術原理,并提供了技術原理現(xiàn)實化的可能性,而制造則將這種可能性物化為技術人工物,它們共同為技術使用預置了“已經在此”的技術??梢姡夹g使用雖然是一個專屬于技術使用者的實踐活動,是使用者對技術的操作、利用和發(fā)揮,目的是通過某一技術功能的實現(xiàn)以滿足自己某一方面的需求,但它卻是以發(fā)明家、設計者以及制造者的發(fā)明、設計和制造活動為前提的,這樣,技術使用凸顯的雖然是使用者主體,但卻隱含了發(fā)明家、設計者以及制造者等主體的身份角色。毋庸置疑,技術使用內含著三大結構性要素——技術使用的主體(使用者)、技術使用的客體(人工物)及技術使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互動過程),其中,按照其表現(xiàn)形態(tài)可以簡單地說,技術使用的主體屬于人的要素,技術使用的客體屬于物的要素,而技術使用行為本身則屬于關系要素,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了技術使用的有機整體。人的要素。“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36)因此對于技術使用這項實踐活動來說,它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人。而據(jù)漢娜·阿倫特的考證,(37)普羅泰戈拉那句驕傲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一直以來是后人的誤讀。阿倫特指出,普羅泰戈拉的原話是“pantōnchrēmatōnmetronestinanthrōpos”,其中,“chrēmata”一詞并非“萬物”的意思,而是特指被人使用著、需要著或者擁有著的東西,因此,正確翻譯過來應該是“人是一切使用事物的尺度”,這無疑意味著一切自然事物都能夠被視為人類潛在的使用對象。物的要素。技術使用總是主體對客體——技術的使用,而技術又總是依托于一定的物質載體,總是物象化為人工物的技術。因此,物的要素主要也就是指技術人工物,技術人工物是同時具有物理結構屬性和社會功能屬性的物質實體。其中,物理結構性揭示了自然的規(guī)律性,社會功能性則彰顯了人類的意圖性。技術使用的客體種類豐富多樣,凡進入使用者的視野中的人工物都有可能成為技術使用的對象,直接表現(xiàn)為工具、機器、容器、技術產品等物質形態(tài)的技術。關系要素。人和物是創(chuàng)新中的兩個實體要素,除此之外,就是關系要素了,關系要素只能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互動中來理解。技術使用中的關系要素表現(xiàn)于人與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彼此限制的互動過程中,即技術使用過程。這些關系要素雖然沒有一定的物質形態(tài),只是一種關系質或關系態(tài),但卻是技術使用活動的靈魂所在,這些關系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有知識和價值,正是在知識和價值的流動和反饋中,技術使用主體和技術使用客體才發(fā)生了生動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作為外延的技術使用類型也是異常豐富的,不同的分類標準,就有不同的技術使用類型:根據(jù)設計者所預先設定的功能,技術使用有預設性技術使用和創(chuàng)造性技術使用之別。當使用者面對著技術人工物時,實際上面對著的是由設計者所提供的使用計劃,使用者在使用技術人工物的過程中“可以追隨設計者的計劃,也可以展開他們自己的計劃”。(38)當使用者按照設計者所提供的使用說明操作技術人工物時,就是預設性技術使用,使用者只是充當了原設計者的規(guī)劃的執(zhí)行者而已;而當使用者們拋開這個使用計劃,根據(jù)自己對人工物功能的理解來操作技術人工物時,就是創(chuàng)造性技術使用。在多數(shù)情況下,使用者在使用實踐中會發(fā)現(xiàn)人工物的新的使用方式,并在此基礎上修改人工物的原有設計。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反對任何形式的以設計者意圖為中心的有關人工物的使用說明,實際的使用實踐甚至不與設計者的使用意識有關。根據(jù)使用主體的不同層面,技術使用又分為個體性使用、群體性使用和社會性使用。個人是最基本的社會單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細胞,是一切技術使用活動的最終承擔者和落腳點。個體性技術使用是指以滿足個人(包括家庭)的特殊要求為目的的技術使用行為;群體性技術使用則是指具有共同目的的個人所構成的自覺的、有組織的技術使用活動。這里的群體絕不是個人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緊密有序的內在組合,群體內部雖然也有沖突有矛盾,但這只是他們個性的表現(xiàn),他們的總體方向、目標和利益是一致而鮮明的;社會性技術使用則指的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處在同一經濟、政治、文化形態(tài)下的不同群體和個人構成的主體活動系統(tǒng)的技術使用。根據(jù)技術使用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手工工具性使用、機器性使用以及智能技術性使用。手工工具性使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