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始社會的藝術設計_第1頁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藝術設計_第2頁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藝術設計_第3頁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藝術設計_第4頁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藝術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藝術設計第一頁,共35頁。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和發(fā)展,通過長期勞動和不斷的積累,逐漸學會了制造磨光的、比較精致的石器工具。開始產生了畜牧業(yè)和農業(yè),并由游獵生活轉向定居生活,開始設計、建造屬于自己的房屋,制造陶器等生活用品。第二頁,共35頁。第一節(jié)時代風貌與設計特征1第二節(jié)石器工具與陶器設計2目錄第三頁,共35頁。

時代風貌與設計特征1第一節(jié)第四頁,共35頁。1.1時代風貌

根據(jù)石器制作技術的演進和生產水平的發(fā)展,考古學者一般把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第五頁,共35頁。01舊石器時代

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原始人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人類為保護自身生命的安全,獲取更多的食物而努力。從元謀人(一百七十萬年前),到藍田人和北京人(五十至六十萬年前),到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馬壩人、丁村人(一二十萬年前),再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資陽人(五之二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最初用天然的石塊、木棒作為工具或武器,后來逐漸有意識、有目的的制造自己所需的各種工具。第六頁,共35頁。02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采集和狩獵的發(fā)展使得人類轉入相對穩(wěn)定的定居生活,血緣家族為氏族公社所取代。隨著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產生,磨光石器以及陶器的發(fā)明,人們進入到新時期時代。時間:公元前六七千年。產生的文化:仰韶文化(黃河流域)、屈家?guī)X文化(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青蓮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東部沿海)、以及新時期末期的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第七頁,共35頁。

消亡原因:當時的社會屬于原始氏族公社,沒有階級和剝削,沒有私有財產和私有概念,大家集體勞動。到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增長出現(xiàn)了產品剩余,私有制、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隨之而來。原始社會為階級制的奴隸社會所取代。第八頁,共35頁。1.2設計特征1、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并受各種條件限制,人類的技能和意識發(fā)展緩慢并長時間停留在原始狀態(tài)。

2、在制作器物過程中進行自覺或非自覺的設計,逐步帶動了材料、裝飾、色彩等藝術設計表現(xiàn)手段。

3、出現(xiàn)了裝飾品。原始人類有了自己朦朧的審美訴求,也影響和感染了其他人的審美需求。第九頁,共35頁。筆記:

原始人的器物為滿足當時的生產生活需要而設計,反映了當時中國人與自然、自然與技術的關系,以及他們的生活觀念,是由他們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決定的。第十頁,共35頁。

石器工具與陶器設計2第二節(jié)第十一頁,共35頁。

由于時間久遠,人類早期的許多創(chuàng)造物都已經不復存在,加上缺乏可靠的考古實物證據(jù),我們只能對因材料的永久性而保存至今的石器工具與陶器設計作重點闡述。第十二頁,共35頁。2.1石器工具

石器作為史前人類主要用于生活生產的工具和用于祭祀裝飾的物品,體現(xiàn)了人類對于自然形態(tài)的加工和改造。第十三頁,共35頁??吃移?刮削器2尖狀器301石器分類第十四頁,共35頁。02發(fā)展過程1、有意識撿拾階段;

2、舊石器時代;

3、新石器時代:“劃、鉆、琢、磨”四大復雜新工藝;逐漸認識了形式美的規(guī)律;對于石器材質的選擇,有粗放趨向于精致。第十五頁,共35頁。新石器時代石器第十六頁,共35頁。2.2陶器設計

新石器時代后人類過渡到原始農業(yè)和家禽飼養(yǎng)經濟階段。這種新的、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為陶器產生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陶器的出現(xiàn),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掀開了人類設計活動由原始設計階段發(fā)展到手工設計階段的新篇章。第十七頁,共35頁。

仰韶文化彩陶

馬家窯彩陶彩陶是一種繪有黑色、紅色或者黑紅兩色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陶器。彩陶第十八頁,共35頁。

仰韶文化彩陶半坡類型:地點:西安;時間:7000年~6000年前;典型器型:卷唇寰底瓶;代表裝飾紋樣:魚紋和三角斜線紋;人面紋、魚紋、鹿紋、蛙紋、鳥紋、植物紋樣等。廟底溝類型:地點:河南陜縣廟底溝;時間:6000~5000年前;典型器型:“小底鼓腹體”;代表紋樣:連續(xù)帶狀花紋以及連續(xù)紋樣;帶狀紋、垂弧紋、平行條紋、圓點紋、網格紋等。第十九頁,共35頁。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第二十頁,共35頁。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第二十一頁,共35頁。馬家窯類型彩陶1半山類型彩陶2馬廠型彩陶3馬家窯彩陶第二十二頁,共35頁。馬家窯文化地點:甘肅馬家窯遺址,分布在甘肅、青海和寧夏南部,四川北部;時間:5000年~4000年前;1、馬家窯類型: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風格,以小口的壺、罐為主,多用同心圓為中心組成圖案,運用曲線和直線組合。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晚期用黑、紅二彩并繪制花紋。工藝:慢輪修坯,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紋飾。第二十三頁,共35頁。馬家窯彩陶·馬家窯類型第二十四頁,共35頁。馬家窯彩陶·半山類型地點:甘肅寧定縣半山;特點:造型飽滿,接近球型、擴肩、鼓腹、斂底,通常顯得矮胖、敦厚。加長頸的為壺,加短頸的為罐、甕。裝飾紋樣更加嚴謹,規(guī)整,腹部為渦紋、鋸齒紋、三角紋配合。紋樣前后互相連接、呼應,連綿不斷。半山型是我國彩陶文化的高峰階段,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紋樣復雜。第二十五頁,共35頁。馬家窯彩陶·半山類型第二十六頁,共35頁。馬家窯彩陶·馬廠類型地點:青海樂都馬廠;特點:顯現(xiàn)出整個彩陶由高峰時期轉向衰弱時期的某些特征。裝飾紋樣部分帶有半山型特點,另有娃紋、貝型紋、云雷紋、四大圈紋等。馬廠型裝飾不及半山型精致,顯得粗獷、豪放。第二十七頁,共35頁。馬家窯彩陶·馬廠類型第二十八頁,共35頁。

其他類型的陶器黑陶文化——位置:黃河下游及東部沿海。特點:造型規(guī)整、質地細膩、器型秀麗,裝飾少,但是造型比彩陶豐富的多。黑陶薄殼技術成為黑陶技術水平最高的標志。第二十九頁,共35頁。黑陶·薄殼技術第三十頁,共35頁。幾何印紋陶——位置:長江以南廣大東南地區(qū)。特點:單純印壓的水浪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繩紋。通過幾何紋樣連續(xù)反復,形成了規(guī)律的圖案美。第三十一頁,共35頁。

陶器設計特點:1、造型多樣,功能適用;

2、裝飾豐富,富于變化;

3、工藝講究,制作精美。第三十二頁,共35頁。

小結

陶器的發(fā)明和使用在我國藝術設計發(fā)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