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理論下的漢語文言文英譯“以古譯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譯為例_第1頁
“化境”理論下的漢語文言文英譯“以古譯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譯為例_第2頁
“化境”理論下的漢語文言文英譯“以古譯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譯為例_第3頁
“化境”理論下的漢語文言文英譯“以古譯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譯為例_第4頁
“化境”理論下的漢語文言文英譯“以古譯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譯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第頁“化境”理論下的漢語文言文英譯“以古譯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譯為例摘要:由于語言,文化間的差異,漢語文言文的英譯幾乎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文言文自身風格的遺矢。本文以錢鐘書的“化境說”為標準,利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語,即早期現(xiàn)代英語,探索一種能夠更多保留文言文風格的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文言文英譯翻譯方法早期現(xiàn)代英語化境《孟子》英譯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7-0126-02

一、引言

漢語文言作為國學的載體,在我國文化中有著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優(yōu)化文言文的翻譯,對于讓世界更好地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極大的助益。但漢語文言作為一種在秦時就已經(jīng)基本定型的書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差別較大,即使在古代,也更多的是一種身份,文化的象征。簡潔而注重對仗,駢驪,用典以及音律工整的漢語文言本身也有著其特有的魅力,很多漢語文言文讀來十分精彩,但譯成現(xiàn)代漢語便索然無味。一般對漢語文言文的英譯,基本與文言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之后,再對現(xiàn)代漢語譯本進行英譯并無二致。也即是說,文言本身的風神蕩然無存。讀者在閱讀這類英譯的時候,已經(jīng)很難從文本上識別其是否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范疇。而在16-17世紀的早期現(xiàn)代英語(EarlyModernEnglish)與現(xiàn)代英語近似,卻又保留了一些古英語的特征,但在閱讀上不會產(chǎn)生嚴重障礙,將漢語文言文英譯成為早期現(xiàn)代英語,“以古譯古”,能夠體現(xiàn)出漢語文言古樸簡潔等特點,又能提高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走出去”過程中的辨識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二、以《孟子》的英譯為例看當前文言文翻譯的現(xiàn)狀

位列“四書”之中的孟子是儒家極具代表性的一部經(jīng)典,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曾經(jīng)在首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對話開幕式上引用了《孟子?盡心下》中的一句“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倍溥x用的英譯為‘MenciussaidtoKauTzu:Atrailthroughthemountains,ifused,becomesapathinashorttime,but,ifunused,becomesBlockedbygrassinanequallyshorttime.NowyourHeartisblockedbygrass.’該版本的譯文是企鵝出版社于1970年首版,由香港學者劉殿爵(D.C.Lau)所翻譯。然而最早翻譯《孟子》的是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他于1594年(明萬歷二十二年)完成了《中國四書》的拉丁語翻譯,今已亡佚。最早英譯《孟子》的是英華書院第三任校長英國人柯大衛(wèi)(DavidCollie,-1828)完成的,同利瑪竇一樣,他也完成了《四書》的翻譯,《孟子》作為其英譯《四書》其中的一章。此后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JamesLegge,1814-1897)的《孟子》英譯本于1861年出版。理雅各本人對于中國傳統(tǒng)典籍有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與較為深刻的理解,他英譯的《孟子》內(nèi)容翔實,忠于原文,并添加了大量注釋輔以理解,目前是最具有權(quán)威的《孟子》英譯本。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中文教授杜百勝(W.A.C.H.Dobson)完成,1963年首版的英譯《孟子》被收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作品集/中國系列》。此外,20世紀,英國學者翟林奈(LionelGiles),英國漢學家蘭雅(Leonard.A.Lyall),哈佛大學漢語副教授詹姆士?威爾(James.R.Ware),翟楚(Ch'uChai)、翟文伯(WinbergChai)父子都曾英譯過《孟子》。

但在這些譯本中,無論譯者身份是中是外,雖然用詞,句式甚至風格各異,但是都達到了表意的效果?!睹献印分性渌磉_的意思,已經(jīng)在譯文中充分得到了體現(xiàn)。但是源本中文言文的風格卻鮮有保留。如果將這些譯本回譯,恐怕結(jié)果更容易是“山間的小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一段時間走的人少了,就會遍布荊棘,現(xiàn)在你的心里便滿是荊棘”而與更為簡潔古樸的原文“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相去甚遠。錢鐘書先生曾提出翻譯的“化境”之說,即“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zhuǎn)換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以上幾種譯文,“信”“達”兼?zhèn)?,“雅”亦不差,雖沒有“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但在“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上卻欠佳。已然美,但仍不至盡善盡美。

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的一些觀念因為囿于年代的限制,有些已經(jīng)不在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而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的深度,廣度,頻率與理雅各等人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jīng)不在一個量級。各語種之間轉(zhuǎn)譯的現(xiàn)象也頗為頻繁。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通常在轉(zhuǎn)譯過程中充當兩種或多種文化交流的媒介。如斯賓諾莎(BaruchdeSpinoza)《神、人及其幸福簡論》的轉(zhuǎn)譯過程是:拉丁文-荷蘭文-英文-中文;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夢的解析》的轉(zhuǎn)譯過程是:德文-英文-中文;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悲劇的誕生》的轉(zhuǎn)譯過程是:德文-英文-中文。因此,中國傳統(tǒng)典籍的英譯本在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起著頗為重要的作用。而在漢語文言文的英譯過程中,由于自身風味的佚失,導致讀者不能根據(jù)像國內(nèi)讀者一樣根據(jù)文本的風格判斷其時代,判斷其是否出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諸如“老而不死是為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思想,如果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讀者沒有正確地判斷這些思想產(chǎn)生的年代,誤以為這是中國當代人的思想觀念,則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因此,文言文英譯保留文言文本身的“風味”,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意義非凡。

三、“以古譯古”方法使用早期現(xiàn)代英語的優(yōu)勢

1.早期現(xiàn)代英語與后期現(xiàn)代英語的區(qū)別

現(xiàn)代英語一般指從1500年至今的英語,其中又大致以1700年為界,十六,十七世紀的英語被稱為早期現(xiàn)代英語,其后則為后期現(xiàn)代英語,即當代英語,1700年之后英語的語法,語音已經(jīng)較為穩(wěn)定,只有詞匯在不斷地擴充。早期現(xiàn)代英語作為英語從古英語到現(xiàn)代英語的過渡階段,既保留了古英語的一些特點,又能夠為現(xiàn)代的讀者所理解。著名的英王詹姆斯欽定版圣經(jīng)(KJV,KingJamesVersion)即是用早期現(xiàn)代英語寫成,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的戲劇也是早期現(xiàn)代英語的作品。由于《圣經(jīng)》英譯本較多,且大多是當代英語譯本,如NIV(NewInternationalVersion)RSV(RevisedStandardVersion)因此借助不同版本圣經(jīng)的比較,能夠顯而易見地看到早期現(xiàn)代英語與當下我們使用的后期現(xiàn)代英語的區(qū)別。由于早期現(xiàn)代英語與后期現(xiàn)代英語細節(jié)上的區(qū)別較多,此處僅列舉一些早起現(xiàn)代英語較為明顯,在“以古譯古”方法中可以利用的部分特點。

1.1人稱多保留古英語形式

Saying,Thouwentestintomenuncircumcised...(KJVAct11:3)

andsaid,"Youwentintothehouseofuncircumcisedmen..."(NIVAct11:3)

...forgreatistheHolyOneofIsraelinthemidstofthee.(KJVIsaiah12:6)

...forgreatistheHolyOneofIsraelamongyou.(NIVIsaiah12:6)

ForyehaveheardofmyconversationintimepastintheJews'religion...(KJVGalatians1:13)

ForyouhaveheardofmypreviouswayoflifeinJudaism...(NIVGalatians1:13)

上文中出現(xiàn)的Thou,Thee,Ye等是古英語,現(xiàn)代除了詩歌,贈言等之外,已基本不用。但早期現(xiàn)代英語還大量保存了這些用法。它與當代英語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第二人稱上。早期現(xiàn)代英語中,第二人稱單數(shù)主格用thou,第二人稱復數(shù)主格用ye,第二人稱單復數(shù)賓格用thee,而當代英語中以上幾種情況都用you.第二人稱單數(shù)所有格用thy或thine,今為your.

1.2動詞詞尾屈折變化

Whenthouartbiddenofanymantoawedding...(KJVLuke14:8)

"Whenyouareinvitedbyanyonetoamarriagefeast...(RSVLuke14:8)

ThouhastindeedsmittenEdom,andthinehearthathliftedtheeup:gloryofthis,andtarryathome:forwhyshouldestthoumeddletothyhurt,thatthoushouldestfall...(KJV2Kings14:10)

YouhaveindeedsmittenEdom,andyourhearthasliftedyouup.Becontentwithyourglory,andstayathome;forwhyshouldyouprovoketroublesothatyoufall...(RSV2Kings14:10)

早期現(xiàn)代英語在動詞詞尾變化上與當代英語有較大的差別。當代英語只有在第三人稱單數(shù)作主語,動詞的現(xiàn)在分詞才會出現(xiàn)詞尾變化,且對情態(tài)動詞不適用。但在早期現(xiàn)代英語中,在第二人稱單數(shù),第三人稱單數(shù)作主語時,動詞的現(xiàn)在分詞詞尾都會產(chǎn)生屈折變化,對情態(tài)動詞也適用,并且在第二人稱單數(shù)作主語的情況下,動詞的過去分詞也要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詞尾變化,如didst。接第二人稱單數(shù)主語動詞的詞尾變化一般為-st或-est,個別情況會出現(xiàn)-t,如hast(have),shouldest(should),shalt(shall)接第三人稱單數(shù)主語動詞的詞尾變化一般為-th或-eth,如hath(have),droppeth(drop)系動詞are的第二人稱單數(shù)現(xiàn)代分詞形式一般為art,形成一個固定搭配Thouart.

1.3否定句式

Forthepooralwaysyehavewithyou;butmeyehavenotalways.(KJVjohn12:8)

Thepooryoualwayshavewithyou,butyoudonotalwayshaveme."(RSVJohn12:8)

當代英語的否定句式一般要借助助動詞do,而早期現(xiàn)代英語一般直接在動詞后加not來構(gòu)成否定句。

1.4介詞Unto的使用

ThesethingshaveIspokenuntoyou,thatyeshouldnotbeoffended.(KJVJohn16:1)

Ihavesaidallthistoyoutokeepyoufromfallingaway.(RSVJohn16:1)

當代英語中的介詞to在有些情況下早期現(xiàn)代英語中用unto代替,出現(xiàn)固定搭配如sayuntosb.speakuntosb.等

1.5一些常用詞的變化

AndwhitherIgoyeknow,andthewayyeknow.(KJVJohn14:4)

YouknowthewaytotheplacewhereIamgoing.(NIVJohn14:4)

早期現(xiàn)代英語中一些常用詞和習慣用法,現(xiàn)代已經(jīng)很少見到,甚至不再通用。如behold,whosoever,whither等。

2.以早期現(xiàn)代英語英譯漢語文言文的優(yōu)勢

2.1能更好保存原作的“風味”

正如提到文言文,人們首先會想起的是孔孟老莊一樣,提起早期現(xiàn)代英語,人們首先想到的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文學大家與文學經(jīng)典,如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斯賓塞(EdmundSpencer)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英語文藝復興在英語文化圈中的影響不亞于“百家爭鳴”時期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一時期的英語已經(jīng)確立了新的語法系統(tǒng),但是還是保留了很多古英語的痕跡。讀早期現(xiàn)代英語,正如讀漢語文言文一樣,可以感受到一種古樸的風格,但又不至于產(chǎn)生閱讀障礙。借助早期現(xiàn)代英語,可以使文言文的英譯在“形似”上更進一步,更多地保留文言文原作的“風味”。

2.2提高文言文英譯本的辨識度

雖然早起現(xiàn)代英語今天閱讀上不像古英語那樣難以理解,但早期現(xiàn)代英語與當代英語的差別還是比較明顯。讀者在閱讀早期現(xiàn)代英語翻譯的文言文譯本的時候,無需注釋就可以自然地判定這些文本出自古代,避免了一些誤解的產(chǎn)生。

2.3有利于漢語文言的“走出去”

漢語文言雖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很高的地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文言卻難以向外推廣。這也導致很多漢學愛好者無法更多了解文言文(ClassicalChinese),無法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全貌?!耙怨抛g古”的方法,借用與漢語文言文有更多相似性的早期現(xiàn)代英語,可以提高漢語文言的存在感,為向世界介紹漢語文言提供了一個契機。

四、“以古譯古”方法的具體運用

由于“以古譯古”的目的在于更多地在英譯時還原漢語文言的風味,而不是寫出嚴格符合早期現(xiàn)代英語語法,用詞習慣的文章,并且首先要注重的是譯文的“信”與“達”。因此在使用早期現(xiàn)代英語英譯文言文的時候,對早期現(xiàn)代英語的特點要有所保留。一些古英語詞語,今天不再通用的,譯文不宜采用。即要在保證譯文信實于原文,表達通暢,易于理解的基礎(chǔ)上來還原漢語文言的“風味”,切忌舍本逐末。

魯迅先生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硬譯”與“寧信而不順”的歐化翻譯觀,旨在在特殊歷史時期“引進并吸收外國的東西,完善中國的文法”“改變國民的思維方式,促使國民覺醒,從而實現(xiàn)救國的目的”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今天,漢語文言的英譯,也可適當采取異化策略,進行“漢化”,以達到魯迅先生所說的“求其易解,保持豐姿”的效果,更接近錢鐘書“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的化境。

例如《孟子》開篇《梁惠王章句上》第一句“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更偏向于歸化策略的理雅各譯本的翻譯是:

MenciuswenttoseeKingHuiofLiang.TheKingsaid,‘Venerablesir,sinceyouhavenotcounteditfartocomehere,adistanceofathousandli,mayIpresumethatyouareprovidedwithcounselstoprofitmykingdom?’

理雅各的譯文不僅信實于原文,而且歸化得生動形象。如果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使用”以古譯古“的方法,則譯文大致為:

MenciuswenttoseeKingHuiofLiang.TheKingsaithuntohim,‘Thouhasttraveledfromafartocomehere,adistanceofathousandli,broughtestthouanythingtoprofitmykingdom?’

筆者翻譯水平有限,與理雅各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可以看到“以古譯古”的英譯更為簡潔,也更加具有漢語文言古樸的風味。以錢鐘書的“化境”說為標準,以“以古譯古”方法英譯漢語文言文,在“保存原作的風味”方面將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