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_第1頁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_第2頁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_第3頁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_第4頁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

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

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

(755),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此

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解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

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

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

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瑁,被貶為華州司功參

軍。自此他對現(xiàn)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jīng)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

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

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兩年

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

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

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

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

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哀江頭】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昭陽殿里第?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釋】:

少陵野老:杜甫自稱。曲江:在今西安市附近?!笟w不得」:當時楊貴妃縊死馬嵬坡。

【簡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離開解州去投奔剛即位的唐肅宗,不巧,被安史叛

軍抓獲,帶到淪陷了的長安。舊地重來,觸景傷懷,詩人的內(nèi)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

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哀江頭》就是當時心情的真實記錄。

全詩分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寫長安淪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長安有名的游覽勝地,經(jīng)過開

元年間疏鑿修建,亭臺樓閣參差,奇花異卉爭芳,一到春天,彩幄翠慵,匝于堤岸,鮮車健

馬,比肩擊轂,真是說不盡的煙柳繁華、富貴風流。但這已經(jīng)成為歷史了,往日的繁華象夢

一樣過去了?,F(xiàn)在呢,「少陵野老吞聲哭,春【I潛行曲江曲」。一個泣咽聲堵的老人,偷偷行

走在曲江的角落里,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幾層意思:行人少,一層;行人

哭,二層;哭又不敢大放悲聲,只能吞聲而哭,三層。第二句既交代時間、地點,又寫出詩

人情態(tài):在春日游覽勝地不敢公然行走,卻要「潛行」,而且是在冷僻無人的角落里潛行,

這是何等的不幸!重復用一個「曲」字,給人一種纖曲難伸、愁腸百結的感覺。兩句詩,寫

出了曲江的蕭條和氣氛的恐怖,寫出了詩人憂思惶恐、壓抑沉痛的心理,含蘊無窮,不愧是

文章圣手!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寫詩人曲江所見。「千門」,極言宮殿之多,說

明昔日的繁華。而著一「鎖」字,便把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蕭條冷落并擺在一起,巧妙地構

成了今昔對比,看似信手拈來,卻極見匠心?!讣毩缕选?,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裊裊

的柳絲,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為誰綠」三字陡然一轉,以樂景反襯哀慟,一是說江山

換了主人,二是說沒有游人,無限傷心,無限凄涼,大有使人肝腸寸斷的筆力。

「憶昔霓底下南苑」至「一笑正墜雙飛翼」是第二部分,回憶安史之亂以前春到曲江的

繁華景象。這里用「憶昔」二字一轉,引出了一節(jié)極繁華熱鬧的文字?!笐浳裟揿合履显?,

苑中萬物生顏色」,先總寫一筆。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自

大明宮筑復道夾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經(jīng)常通過夾城去曲江游賞。「苑中萬

物生顏色」一句,寫出御駕游苑的豪華奢侈,明珠寶器映照得花木生輝。

然后具體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游苑的情景?!竿傠S君」,事出《漢書?外戚傳》。漢成

帝游于后宮,曾想與班婕妤同輦載。班婕妤拒絕說:「觀古圖畫,圣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

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jié)h成帝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

來了;被班婕妤拒絕了的事,楊貴妃正干得自鳴得意。這就清楚地說明,唐玄宗不是「賢君」,

而是I■末主」。筆墨之外,有深意存焉。下面又通過寫「才人」來寫楊貴妃。I■才人」是宮中

的女官,她們?nèi)盅b侍衛(wèi),身騎以黃金為嚼口籠頭的白馬,射獵禽獸。侍從豪華如此,那「昭

陽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擁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該是何等景象??!才人們仰射高空,正好射

中比翼雙飛的鳥。可惜,這精湛的技藝不是去用來維護天下的太平和國家的統(tǒng)一,卻僅僅是

為了博得楊貴妃的粲然「一笑」。這些帝王后妃們哪里想得到,這種放縱的生活,卻正是他

們親手種下的禍亂根苗!

「明眸皓齒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寫詩人在曲江頭產(chǎn)生的感慨。分為兩層。第

一層(「明眸皓齒今何在」至「去住彼此無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悲

劇。「明眸皓齒」照應I■一笑正墜雙飛翼」的「笑」字,把楊貴妃「笑」時的情態(tài)補足,生

動而自然?!附窈卧凇谷终諔谝徊糠帧讣毩缕褳檎l綠」一句,把「為誰」二字說得更

具體,感情極為沉痛?!秆塾位辍裹c出了楊貴妃遭變橫死。長安失陷,身為游魂亦「歸不

得」,他們自作自受,結局何等凄慘!楊貴妃埋葬在渭水之濱的馬嵬,唐玄宗卻經(jīng)由劍閣深

入山路崎嶇的蜀道,死生異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鳥,今日馬嵬坡前生

死兩離分,詩人運用這鮮明而又巧妙的對照,指出了他們佚樂無度與大禍臨頭的因果關系,

寫得驚心動魄。第二層(「人生有情淚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總括全篇,寫詩人對世

事滄桑變化的感慨。前兩句是說,人是有感情的,觸景傷懷,淚灑胸襟;大自然是無情的,

它不隨人世的變化而變化,花自開謝水自流,永無盡期。這是以無情反襯有情,而更見情深。

最后兩句,用行為動作描寫來體現(xiàn)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緒的迷惘煩亂。「黃昏胡騎塵滿城」一

句,把高壓恐怖的氣氛推向頂點,使開頭的「吞聲哭」、「潛行」

有了著落。黃昏來臨,為防備人民的反抗,叛軍紛紛出動,以致塵土飛揚,籠罩了整個長安

城。本來就憂憤交迫的詩人,這時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長安城南的住處,卻反而走向

了城北。心煩意亂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詩人內(nèi)心的巨大哀慟。

在這首詩里,詩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復雜的。當他表達出真誠的愛國激情的時

候,也流露出對蒙難君王的傷悼之情。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國勢衰微的悲歌。全篇表

現(xiàn)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深哀巨慟。

「哀」字是這首詩的核心。開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聲哭」,就創(chuàng)造出了強烈的藝術氛

圍,后面寫春日潛行是哀,睹物傷懷還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極度哀傷的表現(xiàn)。I■哀」

字籠罩全篇,沉郁頓挫,意境深邈。

詩的結構,從時間上說,是從眼前翻到回憶,又從回憶回到現(xiàn)實。從感情上說,首先寫

哀,觸類傷情,無事不哀;哀極而樂,回憶李、楊極度佚樂的腐朽生活;又樂極生悲,把亡

國的哀慟推向高潮。這不僅寫出「樂」與「哀」的因果關系,也造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果,以

樂襯哀,今昔對照,更好地突出詩人難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結構上的波折跌宕,纖曲有致。

文筆則發(fā)斂抑揚,極開闔變化之妙,「其詞氣如百金戰(zhàn)馬,注坡驀澗,如履平地,得詩人之

遺法」(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四)。

【哀王孫】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宮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jīng)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郊衢,且為王孫立斯須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I日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

竊聞天子已傳位,圣德北服南單于

花門督面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注釋工

隆準:高鼻。

「今何愚」:指哥舒翰率朔方軍二十萬為安祿山所敗。

「已傳位」:指唐玄宗傳位給肅宗。

「請雪恥」:肅宗即位后,與回訖修好?;赜櫽址Q花門。依匈奴風欲,在宣誓儀式上割面流

血以示誠意。南單于在后漢光武帝時曾遣使稱臣,此處借指回訖。

五陵:指唐高祖獻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睿宗橋陵。

【簡析】:

本詩作于唐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犯長安后幾個月。自七月安的部將孫孝哲占領

長安后,殺戮了唐宗室霍國長公主以下百余人,詩里所哀的王孫是僥幸逃出來的。

詩中既寫了唐宗室逃離長安時連子弟都不能相顧的驚恐和王孫流落生的哀傷,也表現(xiàn)了

詩人對他們的關切同情和對肅宗的希望。詩人當時還沒有從長安逃出,因而其景其情能寫得

這樣逼真。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簡析】:

對諸葛亮的下面評價和感慨,詩人一經(jīng)寫過很多,但這首對劉備頗有微詞,因為劉備當

年不同意聯(lián)吳抗魏,反而想要吞吳,以致蜀亡,這就不是諸葛亮的過錯了。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于大歷元年(766)?!赴岁噲D」,指由

天、地、風、云、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zhàn)的陣圖,是諸葛亮的?

項創(chuàng)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

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并存局面的

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chuàng)建蜀國基業(yè),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

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

來寫,說諸葛亮創(chuàng)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

的碑刻就寫道:「一統(tǒng)經(jīng)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yè)有輝光?!?/p>

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yè)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I■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yè)績對軍事上的

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后句點出詩題,進

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fā)感慨?!赴岁噲D」遺址在

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jù)《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

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

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tài),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

年來娼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甘晦D」,化用了《詩

經(jīng)?鄴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

的精神心志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tǒng)一大業(yè)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

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赍志以歿表

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后一句是I■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

破壞了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tǒng)一大業(yè)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J,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并在這

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

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

覺。

【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卜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注釋】:

這是?首拗體律詩,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間。它打破了固有的

格律,以古調或民歌風格摻入律詩,形成奇崛奧峭的風格。

詩的首聯(lián)即用民歌的復沓句法來寫峽江云雨翻騰的奇險景象。登上白帝城樓,只覺云氣

翻滾,從城門中騰涌而出,此極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傾盆,使人覺得城還

在云雨的上頭,再次襯出城高。這兩句用俗語入詩,再加上音節(jié)奇崛,不合一般律詩的平仄,

讀來頗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種勁健的氣骨。

下一聯(lián)承「雨翻盆」而來,具體描寫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聯(lián)的拗拙,寫得非常工巧。首

先是成功地運用當句對,使形象凝煉而集中?!父呓箤Α讣睄{」,「古木」對「蒼藤」,對偶

工穩(wěn),銖兩悉稱;「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為偏義復詞,即指日),上下相對。

這樣,兩句中集中了六個形象,一個接一個奔湊到詩人筆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勢,有聲有色

地傳達了雨勢的急驟?!父呓?,指長江此段地勢之高,藏「江水順勢而下」意;「急峽」,說

兩山夾水,致峽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漲,水勢益急,竟使人如聞雷霆一般。

從音節(jié)上言,這兩句平仄完全合律,與上聯(lián)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錯落之美。如此寫法,后人

極為贊賞,宋人范溫說:「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

其皆工,則峭急無古氣。」(《潛溪詩眼》)

這兩聯(lián)先以云雨寄興,暗寫時代的動亂,實際是為展現(xiàn)后面那個腥風血雨中的社會面貌

造勢、作鋪墊。

后半首境界陡變,由緊張激烈化為陰慘凄冷。雷聲漸遠,雨簾已疏,詩人眼前出現(xiàn)了一

片雨后蕭條的原野。頸聯(lián)即是寫所見:荒原上閑踹著的「歸馬」和橫遭洗劫后的村莊。這里

一個「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馬逸則逸矣,看來是無主之馬。雖然不必拉車耕地了,其命

運難道不可悲嗎?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驚心了。這一聯(lián)又運用了當句對,但形式與

上聯(lián)不同,即是將包含相同詞素的詞語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種纖徐回復、?唱三嘆

的語調,傳達出詩人無窮的感喟和嘆息,這和上面急驟的調子形成鮮明對照。

景色慘淡,滿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呢?這就逼出尾聯(lián)碎人肝腸的哀訴。它以典型的

悲劇形象,控訴了黑暗現(xiàn)實。孤苦無依的寡婦,終日哀傷,有著多少憂愁和痛苦?。∷恼?/p>

夫或許就是死于戰(zhàn)亂,然而官府對她家也并不放過,搜刮盡凈,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

寫荒原中傳來陣陣哭聲,在收獲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況可以想見。「何處村」是說辨不清

哪個村莊有人在哭,造成一種蒼茫的悲劇氣氛,實際是說無處沒有哭聲。

本詩在意境上的參差變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轉換,好象樂隊在金鼓齊鳴之

后奏出了如泣如訴的縷縷哀音;又好象電影在風狂雨暴的場景后,接著出現(xiàn)了一幅滿目瘡痍

的秋原荒村圖。這一轉換,展現(xiàn)了經(jīng)過安史之亂后唐代社會的縮影。其次是上下聯(lián),甚至一

聯(lián)之內(nèi)都有變化。如頷聯(lián)寫雨景兩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軍萬馬,而對句則阻慘凄冷,為

轉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鋪墊。這種多層次的變化使意境更為豐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平板。王

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指出的「前疏者后必密,半闊者半必細,一實者一必虛」,或「一開

則一闔,一揚則一抑,一象則一意,無偏用者1,就是這個道理。

【悲陳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注釋】:

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冬,唐軍

跟安史叛軍在這里作戰(zhàn),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來自西北十郡(今陜西一帶)清白人

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zhàn)場,景象是慘烈的。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詩即為這次戰(zhàn)事而作。

這是?場遭到慘重失敗的戰(zhàn)役。杜甫是怎樣寫的呢?他不是客觀主義地描寫四萬唐軍如

何潰散,乃至橫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鄭重的筆墨大書這一場悲劇事件的時間、犧牲者

的籍貫和身份。這就顯得莊嚴,使「十郡良家子」給人?種重于泰山的感覺。因而,第二句

「血作陳陶澤中水J,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這一開頭,把唐軍的死,寫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兩句,不是說人死了,野外沒有聲息了,而

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說戰(zhàn)罷以后,原野顯得格外空曠,天空顯得清虛,天地間肅穆得連

一點聲息也沒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萬義軍同日死」這樣一個悲慘事件,渲染「天

地同悲」的氣氛和感受。

詩的后四句,從陳陶斜戰(zhàn)場掉轉筆來寫長安。寫了兩種人,一是胡兵,一是長安人民。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箖删浠瞵F(xiàn)出叛軍得志驕橫之態(tài)。胡兵想靠血與火,

把一切都置于其鐵蹄之下,但這是怎么也辦不到的,于無聲處可以感到長安在震蕩。人民抑

制不住心底的悲傷,他們北向而哭,向著陳陶戰(zhàn)場,向著肅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

渴望官軍收復長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間著一「更」字,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的情緒。

陳陶之戰(zhàn)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zhàn)士的犧牲中,從宇宙的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

的悼念,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fā)現(xiàn)并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

討平叛亂而繼續(xù)斗爭。

從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jù)

戰(zhàn)爭的正義性質,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現(xiàn)出他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北征】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

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

維時遭艱虞,朝野少暇日。

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草。

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

雖乏諫帝姿,恐君有遺失。

君誠中興主,經(jīng)緯固密勿。

東胡反未已,臣甫憤所切。

揮涕戀行在,道途猶恍惚。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靡靡逾阡陌,人煙眇蕭瑟。

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

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

前登寒山重,屢得飲馬窟。

邠郊入地底,涇水中蕩滿。

猛虎立我前,蒼崖吼時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車轍。

青云動高興,幽事亦可悅。

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

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

緬思桃源內(nèi),益嘆身世拙。

坡陀望郵畤,巖谷互出沒。

我行已水濱,我仆猶木末。

騁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

夜深經(jīng)戰(zhàn)場,寒月照白骨。

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

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fā)。

經(jīng)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

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見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圻波濤,舊繡移曲折。

天吳及紫風,顛倒在桓褐。

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shù)日。

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栗。

粉黛亦解包,衾凋稍羅列。

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

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

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

問事競挽余,誰能即嗔喝?

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

新歸且慰意,生理焉得說!

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

仰觀天色改,坐覺妖氛豁。

陰風西北來,慘澹隨回紇。

其王愿助順,其俗善馳突。

送兵五千人,驅馬一萬匹。

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

所用皆鷹騰,破敵過箭疾。

圣心頗虛佇,時議氣欲奪。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軍請深入,蓄銳伺俱發(fā)。

此舉開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

禍轉亡胡歲,勢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綱未宜絕。

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

奸臣竟范醯,同惡隨蕩析。

不聞夏殷哀,中自誅褒妲。

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

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

微爾人盡非,于今國猶活。

凄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闞。

都人望翠華,佳氣向金闕。

園陵固有神,掃灑數(shù)不缺。

煌煌太宗業(yè),樹立甚宏達。

【注釋】:

這首長篇敘事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二載(757)閏八月寫的,共百四十句。它象是

用詩歌體裁寫的陳情表,是這位在職的左拾遺向肅宗皇帝匯報自己探親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見

聞感想。它結構自然而精當,筆調樸實而深沉,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思,懷抱中興國家的希望,

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人民的情緒和愿望。

全詩五大段,按照「北征」即從朝廷所在的鳳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郵州的歷程,依次敘

述了蒙恩放歸探親、辭別朝廷登程時的憂慮情懷;歸途所見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與妻

子兒女團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關切國家形勢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紇兵力的建議;最后回

顧了朝廷在安祿山叛亂后的可喜變化和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前途的信心、對肅宗中興的期望。

它象上表奏章一樣,寫明年月日,謹稱「臣甫」,恪守臣節(jié),忠?guī)疥惽?,先說離職的的不安,

次敘征途的觀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論國策的得失,而歸結到歌功頌德。這一結構合乎禮

數(shù),盡其諫職,順理成章,而見美刺。不難看到,詩人采用這樣的陳情表的構思,顯然出于

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養(yǎng)和「別裁偽體」的創(chuàng)作要求,更凝聚著他與國家、人民休戚與共

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痛心山河破碎,深憂民生涂炭。這是全詩反復詠嘆的主

題思想,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詩人深深懂得,當他在蒼茫暮色中踏上歸途時,國

家正處危難,朝野都無閑暇,一個忠誠的諫官是不該離職的,與他本心也是相違的。因而他

憂虞不安,留戀恍惚。正由于滿懷憂國憂民,他沿途穿過田野,翻越山岡,夜經(jīng)戰(zhàn)場,看見

的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和苦難現(xiàn)實,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憂慮的是將帥失策和人民遭難。

總之,滿目瘡痍,觸處憂虞,遙望前途,征程艱難,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這一切,汲

取這教訓。因此,回到家里,他雖然獲得家室團聚的歡樂,卻更體會到一個封建士大夫在戰(zhàn)

亂年代的辛酸苦澀,不能忘懷被叛軍拘留長安的日子,而心里仍關切國家大事,考慮政策得

失,急于為君拾遺??梢娯灤姷闹黝}思想便是憂慮國家前途、人民生活,而體現(xiàn)出來的

詩人形象主要是這樣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封建士大夫。

「緬思桃源內(nèi),益嘆身世拙"遙想桃源中人避亂世外,深嘆自己身世遭遇艱難。這是

全詩伴隨著憂國憂民主題思想而交織起伏的個人感慨,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肅宗

皇帝放他回家探親,其實是厭棄他,冷落他。這是詩人心中有數(shù)的,但他無奈,有所怨望,

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澀地敘述、議論、描寫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優(yōu)遇:在國家危難、人

民傷亡的時刻,他竟能有閑專程探親,有興觀賞秋色,有幸全家團聚。這切都違反他愛國

的志節(jié)和愛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尷尬難堪。因而在看到山間叢生的野果時,他不禁感

慨天賜雨露相同,而果實苦甜各別;人生于世一樣,而安危遭遇迥異;自己卻偏要選擇艱難

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兒女窮困的生活,饑瘦的身容,體會到老妻愛子

對自己的體貼,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嬌癡,回想到自己舍家赴難以來的種種遭遇,不由把一腔

辛酸化為生聚的欣慰。這里,詩人的另一種處境和性格,一個艱難度日、愛憐家小的平民當

家人的形象,便生動地顯現(xiàn)出來。

「煌煌太宗業(yè),樹立甚宏達!」堅信大唐國家的基礎堅實,期望唐肅宗能夠中興。這是

貫串全詩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詩人的政治立場和出發(fā)點。因此他雖然正視國家戰(zhàn)亂、

人民傷亡的苦難現(xiàn)實,雖然受到厭棄冷落的待遇,雖然?家老小過著饑寒的生活,但是他并

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現(xiàn)實,而是堅持大義,顧全大局。他受到形勢好轉的鼓舞,積

極考慮決策的得失,并且語重心長地回顧了事變以后的歷史發(fā)展,強調指出事變使奸佞蕩析,

熱情贊美忠臣除奸的功績,表達了人民愛國的意愿,歌頌了唐太宗奠定的國家基業(yè),從而表

明了對唐肅宗中興國家的殷切期望。顯然,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詩人的社會理想不過是

恢復唐太宗的業(yè)績,對唐明皇有所美化,對唐肅宗有所不言,然而應當承認,詩人的愛國主

義思想情操是達到時代的高度,站在時代的前列的。

綜上可見,這首長篇敘事詩,實則是政治抒情詩,是?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封建士

大夫履職的陳情,是一位艱難度II、愛憐家小的平民當家人憂生的感慨,是一位堅持大義、

顧全大局的愛國志士仁人述懷的長歌。從藝術上說,它既要通過敘事來抒情達志,又要明確

表達思想傾向,因而主要用賦的方法來寫,是自然而恰當?shù)?。它也確象一篇陳情表,慷慨陳

辭,長歌浩嘆,然而謹嚴寫實,指點有據(jù)。從開頭到結尾,對所見所聞,一一道來,指事議

論,即景抒情,充分發(fā)揮了賦的長處,具體表達了陳情表的內(nèi)容。但是為了更形象地表達思

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詩中又靈活地運用了各種比興方法,既使敘事

具有形象,意味深長,不致枯燥;又使語言精煉,結構緊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詩人登上

山岡,描寫了戰(zhàn)士飲馬的泉眼,哪州郊野山水地形勢態(tài),以及那突如其來的「猛虎」、r蒼崖」,

顯然含有感慨和寄托,讀者自可意會。又如詩人用觀察天象方式概括當時平叛形勢,實際上

也是一種比興。天色好轉,妖氣消散,豁然開朗,顯然是指叛軍在失?。欢庯L飄來則暗示

了詩人對回紇軍的態(tài)度。諸如此類,倘使都用直陳,勢必繁復而無詩味,便當真成了章表。

因而詩人采用以賦為主、有比有興的方法,恰可適應表現(xiàn)本詩所包

括的宏大的歷史內(nèi)容,也顯示出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高度才能和渾熟技巧,足以得心應手、

運用自如地用詩歌體裁來寫出這樣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頓挫」的陳情表。

【別房太尉墓】

他鄉(xiāng)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注釋】:

謝傅:晉代名將謝安。他在征討符堅所率百萬大軍時,還在與謝玄下圍棋,從容擊退了敵兵。

徐君.:此句喻兩人的交情生死如一,不忘知遇之恩。典出《說苑》:「吳季札聘晉,過徐,心

知徐君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歿,遂解劍系其冢樹而去。」

【簡析】:

本來是知交,如今自己正飄泊異鄉(xiāng),在途中看到故人墳墓,當然倍加哀感;出自大詩人

的手筆,寫來更是凄涼。

房太尉即房房,玄宗幸蜀時拜相,為人比較正直。至德二載(757),為肅宗所貶。杜甫

曾毅然上疏力諫,結果得罪肅宗,幾遭刑戮。房瑁罷相后,于寶應二年(763)拜特進、刑

部尚書。在路遇疾,卒于闿州。死后贈太尉。(見《舊唐書?房瑁傳》)二年后杜甫經(jīng)過闿州,

特來看看老友的墳。

「他鄉(xiāng)復行役,駐馬別孤墳。」既在他鄉(xiāng)復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盡管如

此,詩人還是駐馬暫留,來到孤墳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煢煢「孤

墳」,則房培的晚歲坎坷,身后凄涼可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無干土」的緣由是「近淚」。詩人在墳前灑卜許多傷悼

之淚,以至于身旁周圍的土都濕潤了。詩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離去。天低云

斷,空氣里都帶著愁慘凝滯之感,使人倍覺寂寥哀傷。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怪x傅指謝安。《晉書?謝安傳》說:謝玄等破苻堅,有檄

書至,安方對客圍棋,了無喜色。詩人以謝安的鎮(zhèn)定自若、儒雅風流來比喻房瑁是很高妙的,

足見其對房培的推崇備至。下句則用了另噢故?!墩f苑》載:吳季札聘晉過徐,心知徐君

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歿,解劍系其冢樹而去。詩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對亡友的深情

厚誼,雖死不忘。這又照應前兩聯(lián),道出為何痛悼的原因。詩篇布局嚴謹,前后關連卜分緊

密。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唯」字貫兩句,意思是,只看見林花紛紛落下,只聽見

鶯啼送客之聲。這兩句收尾,顯得余韻悠揚不盡。詩人著意刻畫出一個幽靜肅穆之極的氛圍,

引人聯(lián)想:林花飄落似珠淚紛紛,啼鶯送客,亦似哀樂陣陣。此時此地,唯見此景,唯聞此

聲,格外襯托出孤零零的墳地與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此詩極不易寫,因房落不常用一般的人,所以句句要得體;『杜甫與房瑁又非一般之交,

又句句要有情誼。而此詩寫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題旨。

詩人表達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這是因為房瑁的問題,事干政局,已經(jīng)為此吃了苦頭

的杜甫,自有難言之苦。但詩中那陰郁的氛圍,那深沉的哀痛,還是使人感到:這不單是悼

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詩人內(nèi)心對國事的殷憂和嘆息。對此,只要仔細揣摩,是不難體味到

的。

【兵車行】

車薪璘,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簡析】:

全詩借征夫對老人的答話,傾訴了人民對戰(zhàn)爭的痛恨和它所帶來的痛苦。地方官吏在這

樣的情況卜還要橫征暴斂,百姓更加痛苦不堪。這是詩人深切地了解民間疾苦和寄予深刻同

情的名篇之一。

天寶以后,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越來越頻繁。這連年不斷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不僅給邊疆少數(shù)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qū)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jù)《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

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

狀,仍敘其戰(zhàn)功?!拼竽純删┘昂幽媳北該裟显t。人聞云南多瘴瘍,未戰(zhàn),士卒死者

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父母妻子

送之,所在哭聲振野?!惯@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而這首詩則藝術地再現(xiàn)

了這一社會現(xiàn)實。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fā),即事

名篇,自創(chuàng)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

兀展現(xiàn)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zhàn)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

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

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

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對

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怎么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一個普通「走」字,寄

寓了詩人多么濃厚的感情色彩!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屬們追奔呼號,去作

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是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xù)四個動作,

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

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沖云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

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xiàn)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接著,從一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征發(fā)的士卒

作了直接傾訴。

「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匕面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

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更c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征兵,是

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

根源。接著以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

示情況的真實可靠?!高呁チ餮珊K?,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

宗。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tǒng)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fā)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

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里,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

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nèi)地。詩中的「漢家J,也

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

殘。詩人馳騁想象,從眼前的聞見,聯(lián)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

僅擴大了詩的表現(xiàn)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xiàn)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搁L者」,是征夫對詩人的尊稱?!敢鄯颉故鞘?/p>

卒自稱?!缚h官J指唐王朝。I■長者J二句透露出統(tǒng)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

住的,下句就終究引發(fā)出訴苦之詞。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終于說出來,這樣一闔一開,

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xiàn)得極為細膩逼真。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因為「未休關西

卒」,大量的壯丁才被征發(fā)。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

成?!缸舛悘暮纬觯俊褂峙c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這樣前后照應,層層推進,

對社會現(xiàn)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這里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

哀怨的心情,也表現(xiàn)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tài)。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

兩個方面,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窮兵跋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著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

這是發(fā)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山于連

年戰(zhàn)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tài),改變了這一社會心

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么嚴重的摧殘??!最后,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

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xiàn)實:青海邊的古戰(zhàn)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

凄。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這里,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

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

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唐王朝窮兵跋武的罪惡也揭

露得淋漓盡致。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為歷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默武,連年征戰(zhàn),

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在藝術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敘事之

中。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i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

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

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舒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井然

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

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nèi)容,前后輝映,互相補充。同時,

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隨著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

錯雜運用,加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

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xiàn)「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

神。用韻上,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起伏,聲情并茂。再次,是在敘述中

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穿插一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p>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

,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還不斷提示,驚醒讀者,造成了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詩人還采用

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傅琅赃^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

行頻」等,這樣蟬聯(lián)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yōu)美動聽。最后,采用了通

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

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

愈切。」這些民歌手法的運用,給詩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

【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釋】:

這首詩寫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許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

感而作。詩用質樸的語言,表現(xiàn)了對摯友的深情。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積于內(nèi)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fā)出來了?!覆灰姟苟种糜诰?/p>

首.,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愿望,又把I■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

李白自天寶四載(745)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著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

不滿現(xiàn)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

侍御虛舟》),并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tài)度來抒發(fā)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

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個大悲劇。「佯狂」雖能蒙蔽世人,

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真可」兩字修飾「哀」,生動地傳達出詩人無限

嘆惋和同情的心事。

這種感情在頷聯(lián)中得到進一步展現(xiàn)。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產(chǎn)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

效果?!甘廊恕怪附y(tǒng)治集團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I■亂臣賊

子」李白處以極刑。這里「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xiàn)了杜甫與「世人」態(tài)度的對立。

「憐」承上I■哀」而來,「憐才」不僅是指文學才能,也包含著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

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以蘇武、黃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賈誼、

孔子之典來寫他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悲劇。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

房瑁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嗎?「憐才」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

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就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lián)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

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這一聯(lián)仍然意在寫李

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fā)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

深情的懷念最后化為熱切的呼喚:「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乖娨獬猩稀革h零」而來,

杜甫為李白的命運擔憂,希望他葉落歸根,終老故里,聲聲呼喚表達了對老友的深長情意。

「匡山」,指綿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忖讀書于此,這時杜甫客居成都,

因而希望李白回歸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開頭慨嘆「不見」,結尾渴望相見,首尾

呼應,全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腹,不假藻飾。律詩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結合,

胡應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后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

例也?!梗ā对娝挕罚┒鸥ν蚱七@種傳統(tǒng)寫法,「通篇一字不粘帶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

天然」(同上)。這首詩就是用的傾訴心曲的寫法,不裝點景物,感情深厚,同樣產(chǎn)生巨大的

藝術感染力。采用這種寫法必然要吸收口語、散文的成分入詩,首先是剝落華藻,語言質樸

自然,如本詩語言看似平常,卻寫出了對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過散文化使精工整飭的

律體變得靈活多姿,便于傳情達意,如本詩用虛字轉折詩意,使對偶不切等。這種律詩改變

了傳統(tǒng)的妃青儷白、四平八穩(wěn)的老調,增強了律詩的表現(xiàn)力。

【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xiāng)。

大江東流去,游子日月長。

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梁。

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眾星尚爭光。

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注釋1

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寫的卜二首紀行組詩的末篇。肅宗乾元二年

(759)十二月一日,詩人舉家從同谷出發(fā),艱苦跋涉,終于在年底到達成都。此詩真實地

刻畫了他初到成都時喜憂交并的感情,風格古樸渾成,有漢魏遺風。全詩并沒有什么驚人之

語,奇險之筆,只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迤通寫出,明白如話,然而卻蘊含了深

沉的情思,耐人咀嚼。

抒情的深婉含蓄是本詩最大的特色。初讀此詩,以為只是一般的紀行寫景,吟詠再三,

則可感到平和外表下激蕩著的感情波瀾。這里有著喜和憂兩種感情的摻和交融,內(nèi)心微妙的

變化,曲折盡致。杜甫舉家遠徙,歷盡艱辛,為的是尋找一塊棲身之地,如今來到富庶繁華

的成都,「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眼前展開一個新天地,給了他新的生活希望,欣慰之

感,自不待言?!傅晷氯嗣?,未卜見故鄉(xiāng)」,快慰之情剛生,馬上又想到了夢魂縈繞的故鄉(xiāng),

何時再見,未可預卜,但見大江東去,自己只能做長年飄泊的游子了.下面接寫成都巾廛的

繁華、氣候的溫和,又轉悲為喜。但成都雖美,終非故土,鳥雀天黑猶各自歸巢,而茫茫中

原,關山阻隔,自己何H才能回去呢?詩人又陷入了痛苦之中。當時中原州郡尚陷于安史叛

軍之手,一句「中原杳茫?!梗嗌賾n國傷時之情!詩人遙望星空,愁思悵惘,最后

只能以自寬之詞作結??梢钥吹?,全詩寫喜,并不欣喜若狂,訴悲,也不泣血迸空,在舒緩

和平的字里行間,寓含著一股喜憂交錯的復雜的感情潛流。

作為紀行詩,本詩用「賦」來鋪陳其事,而「賦」中又往往兼有比興,因而形成了曲折

回旋,深婉含蓄的風格。詩一上來就直道出眼前之景:夕陽西下,暮色朦朧,詩人風塵仆仆

地在歲暮黃昏中來到成都,渣染出利蒼茫的氣氛。它既是賦,又兼比興。桑榆之日難道不

正是詩人垂暮飄零的寫照嗎?同時它也興起了深沉的羈旅之情。下面寫「大江東流去,游子

日月長」,「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都是賦中兼興。最后寫「初月出不高,眾星尚爭光」,

暗寓中興草創(chuàng)、寇亂未平的憂思。詩人妙用比興手法,筆下的自然景物都隱含深摯的感情。

全詩一一閃過山川、城郭、原野、星空這些空間景物,同時也使人覺察到由薄暮至黃昏至星

出月升的時光流逝。這種時空的交織使意境呈現(xiàn)出立體的美,烘托出感情上多層次的變化,

達到情與景的自然交融。

胡應麟論東漢末年時的《古詩卜九首》說:「蓄神奇于溫厚,寓感愴于和平;意愈淺愈

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詩藪》)杜甫此篇正繼承了《古詩》的這一

風格。而在思想感情上,它又突破了《古詩》多寫失意飄泊之士苦悶憂傷的小天地,它運用

喜憂交錯的筆法,寫出了關懷祖國和人民命運的詩人豐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其高處正在于此。

【垂老別】

西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xiāng)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注釋】:

在平定安史叛亂的戰(zhàn)爭中,唐軍于鄴城兵敗之后,朝廷為防止叛軍重新向西進擾,在洛

陽一帶到處征丁,連老翁老婦也不能幸免?!洞估蟿e》就是抒寫一老翁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別

的苦情。

開頭,詩人就把老翁放在I■四郊未寧靜」的時代的動亂氣氛中,讓他吐露出「垂老不

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語勢低落,給人以沉郁壓抑之感。他慨嘆著說:子孫都已在戰(zhàn)爭中犧

牲了,剩下我這個老頭,又何必一定要茍活下來!話中飽蘊著老翁深重的悲思?,F(xiàn)在,戰(zhàn)火

逼近,官府要我上前線,那么,走就走吧!于是老翁把拐杖扔,顫巍巍地跨出了家門?!竿?/p>

杖出門去」,筆鋒?振,暗示出主人公是?個深明大義的老人,他知道在這個多難的時代應

該怎樣做。但是他畢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戰(zhàn)士看到這番情景,不能不為之感嘆欷款?!竿?/p>

行為辛酸」,就勢跌落,從側面烘托出這個已處于風燭殘年的老翁的悲苦命運?!感矣醒例X存,

所悲骨髓干"牙齒完好無缺,說明還可以應付前線的艱苦生活,表現(xiàn)出老翁的倔強;骨髓

行將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憤難已。這里,語氣又是一揚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內(nèi)心復雜

的矛盾和變化?!改袃杭冉殡?,長揖別上官。」作為男子漢,老翁既已披上戎裝,那就義無反

顧,告別長官慷慨出發(fā)吧。語氣顯得昂揚起來。

接下去,就出現(xiàn)了全詩最扣人心弦的描寫:臨離家門的時候,老翁原想瞞過老妻,來個

不辭而別,好省去無限的傷心。誰知走了沒有幾步,迎面卻傳來了老妻的悲啼聲。?。∥ㄒ?/p>

的親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襤褸的單衫正在寒風中瑟瑟抖動。這突然的發(fā)現(xiàn),使老翁的心不由

一下子緊縮起來。接著就展開了老夫妻間強抑悲痛、互相愛憐的催人淚下的心理描寫:老翁

明知生離就是死別,還得上前去攙扶老妻,為她的孤寒無靠吞聲飲泣;老妻這時已哭得淚流

滿面,她也明知老伴這一去,十成是回不來了,但還在那里啞聲叮嚀:到了前方,你總要自

己保重,努力加餐呀!這一小節(jié)細膩的心理描寫,在結構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惻、

愁腸寸斷、難舍難分的情狀,刻畫得入木三分。正如吳齊賢《杜詩論文》所說:「此行已成

死別,復何顧哉?然一息尚存,不能忽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傷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

我不返,而猶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為詩人

把「傷其寒」、「勸加餐」這類生活中極其尋常的同情勸慰語,分別放在「是死別」、「必不歸」

的極不尋常的特定背景下來表現(xiàn)。再加上無可奈何的「且復」,迥出人意的「還聞」,層層跌

出,曲折狀寫,便收到了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土門」以下六句,用寬解語重又振起。老翁畢竟是堅強的,他很快就意識到必須從眼

前凄慘的氛圍中掙脫出來。他不能不從大處著想,進一步勸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這

次守衛(wèi)河陽,土門的防線還是很堅固的,敵軍要越過黃河上杏園這個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

情況和上次鄴城的潰敗已有所不同,此去縱然一死,也還早得很哩!人生在世,總不免有個

聚散離合,咖管你是年輕還是年老!這些故作通達的寬慰話語,雖然帶有強自振作的意味,

不能完全掩飾老翁內(nèi)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亂世的真情,多少能減輕老妻的悲痛。「憶昔少

壯日,遲回竟長嘆?!寡劭淳鸵质至?,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輕時候度過的那些太平日子,

不免徘徊感嘆了一陣。情思在這里稍作頓挫,為下文再掀波瀾,預為鋪墊。

「萬國」以下六句,老翁把話頭進一步引向現(xiàn)實,發(fā)出悲憤而又慷慨的呼聲:睜開眼看

看吧!如今天下到處都是征戰(zhàn),烽火燃遍了山岡;草木叢中散發(fā)著積尸的惡臭,百姓的鮮血

染紅了廣闊的山川,哪兒還有什么樂土?我們怎敢只想到自己,還老在那里躊躇彳旁徨?這一

小節(jié)有兩層意思。一是逼真而廣闊地展開了時代生活的畫面,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

實寫照。他告訴老妻:人間的災難并不只是降臨在我們兩人頭上,言外之意是要想開一些。

一是面對兇橫的敵人,我們不能再徘徊了,與其束手待斃,還不如撲上前去拚一場!通過這

些既形象生動又概括集中的話語,詩人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正直的、豁達大度而又富有愛國心

的老翁形象,這在中國詩史上還不多見。從詩情發(fā)展的脈絡來看,這是一大振起,難舍難分

的局面終將結束了。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決別離去的時候,老翁突然覺得五

內(nèi)有如崩裂似的苦痛。這不是尋常的離別,而是要離開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的家鄉(xiāng)呵!

長期患難與共、冷暖相關的親人,轉瞬間就要見不到了,此情此景,將何以堪!感情的閘門

再也控制不住,淚水匯聚成人間的深悲巨痛。這一結尾,情思大跌,卻蘊蓄著何等豐厚深長

的意境:獨行老翁的前途將會怎樣,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將否陷入絕境,蒼黃莫測的戰(zhàn)

局將怎樣發(fā)展變化,這?切都將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想象、思索……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首敘事短詩,并不以情節(jié)的曲折取勝,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

畫見長。詩人用老翁自訴自嘆、慰人亦即自慰的獨白語氣來展開描寫,著重表現(xiàn)人物時而沉

重憂憤、時而曠達自解的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多變的情思基調,又決定了全詩的結構層

次,于謹嚴整飭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之妙。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此詩敘別

妻,「忽而永訣,忽而相慰,忽而自奮,千曲百折,末段又推開解譬,作死心塌地語,猶云

無一寸干凈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于一般詩人之處,主要在于他無論敘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

剖精析微,探驪得珠,通過個別反映一般,準確傳神地表現(xiàn)他那個時代的生活真實,概括勞

苦人民包括詩人自己的無窮辛酸和災難。他的詩,博得「詩史」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注釋】: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寶五載(746)

或六載(747)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開頭四句,一氣貫注,

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贊美。首句稱贊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

以「詩無敵」,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著

贊美李白的詩象庾信那樣清新,象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庾

信在北周官至驟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鮑照劉宋時

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lián)的「也」、「然」兩個語

助詞,既加強了贊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群」的分量。

對李白奇?zhèn)ス妍惖脑娖?,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贊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

率的贊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欽仰。這不僅表達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

也體現(xiàn)了他們的誠摯友誼。清代楊倫評此詩說:「首句自是閱盡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讓一頭

地語。竊謂古今詩人,舉不能出杜之范圍;惟太白天才超逸絕塵,杜所不能壓倒,故尤心服,

往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