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推拿技術(shù)_第1頁
針灸推拿技術(shù)_第2頁
針灸推拿技術(shù)_第3頁
針灸推拿技術(shù)_第4頁
針灸推拿技術(sh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guān)于針灸推拿技術(shù)第1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針刺療法王丹一、毫針的選擇與保養(yǎng)毫針在使用及消毒前必須認真檢查。針尖必須尖而不銳、圓而不鈍、形如松針。針身必須光滑挺直、彈性適中、韌性良好。針柄要固而不松,針根要滑而無銹、、便于捏持施術(shù)。還要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強弱、體形胖瘦、病情虛實及針刺部位的不同,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毫針在使用后,必須用棉球清洗干凈,放在墊有紗布的針盒內(nèi),并在針尖端放置棉花防止針尖受損。毫針必須認真消毒,常見的消毒方法有高壓蒸氣滅菌法、藥液浸泡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第2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針刺體位選擇的原則選擇體位的原則以患者自然舒適、醫(yī)師操作方便、便于正確取穴、持久留針為度。盡可能采用臥位以防止暈針。臨床常用的體位,一般以仰臥位、側(cè)臥位、俯臥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為主。第3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臨床常用的進針方法常用進針法主要為以下5種:①爪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針將針緊靠左手指甲緣刺入皮下。此法適用于短毫針針刺入肌肉豐厚處的穴位。②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右手拇食指執(zhí)持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雙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將針刺入皮下。此法適用于3寸以上的長毫針針刺八肌肉豐厚處的穴位。第4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③舒張進針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開兩指將皮膚撐開繃緊,右手持針從兩指之間刺入皮下。此法適用于皮膚松弛或有皺紋的部位。④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將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適用于皮肉淺薄的部位,特別是面部穴位的進針。⑤管針進針法:用金屬管或特制的進針器代替押手,選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針,從管中拍入或彈入穴位內(nèi),進針后將套管抽出。第5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四、行針基本手法及操作行針技術(shù)是指進針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這是針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有兩種:①提插法:針尖進入皮膚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進退的行針動作,即將針從淺層插入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如此反復地上提下插的縱向行針手法。②捻轉(zhuǎn)法:針尖進入皮膚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針動作,即將針向前向后來回旋轉(zhuǎn)捻動,反復多次行針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須注意捻轉(zhuǎn)時不能單向轉(zhuǎn)動,造成肌纖維纏繞,導致出針困難。第6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五、輔助行針手法及操作輔助行針手法是為促進針后得氣、或加強針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輔助行針手法有:①循法:是用手指順著經(jīng)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地循按。②彈法:是用手指輕彈針尾,使針體微微震動,以加強針感。③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針尾,以食指或中指輕刮針柄,促使針感擴散。④搖法:是輕輕搖動針體,直針而搖,可加強針感;臥針而搖,可促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⑤震法:持針作小幅度的快速顫動,以增強針感。⑥飛法:用右手拇、食指執(zhí)持針柄,細細捻搓數(shù)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數(shù)次,狀如飛鳥展翅。第7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六、針刺單式補瀉手法及操作“補虛瀉實”是針灸治療的總則,補瀉手法貫穿于從進針到出針的整個針刺過程。常用的補瀉手法有如下7種:①隨補瀉法:進針時針尖隨著經(jīng)脈循行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jīng)脈循行的方向刺入為瀉法。②疾補瀉法: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zhuǎn),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zhuǎn),徐徐出針者為補法。③提插補瀉法: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第8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④捻轉(zhuǎn)補瀉法:針下得氣后,捻轉(zhuǎn)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zhuǎn)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⑤呼吸補瀉法:當病人呼氣時進針、轉(zhuǎn)針,吸氣時退針,為補法;當病人吸氣時進針、轉(zhuǎn)針,吁氣時退針,為瀉法。⑥開闔補瀉法:出針時速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法。⑦平補平瀉法:進針后均勻地提插捻轉(zhuǎn)。第9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七、針剌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正確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獲得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事故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①針刺的角度:分為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適用于肌肉豐厚處的穴位)、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斜刺入,適用于不能或不宜深刺的穴位)、平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25°角皮刺入,適用于皮肉淺薄處的穴位)。第10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②針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臟器為原則。臨床應用時,還要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年齡、體質(zhì)、經(jīng)脈循行的深淺,以及不同的時令而靈活掌握。對于延髓部、眼區(qū)、胸腹部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③針刺的方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jù)經(jīng)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jié)構(gòu)等而定。如頭面部、胸部正中腧穴多用平刺;頸項、側(cè)胸、背部多用斜刺;腹部及四肢多用直刺。第11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八、針刺得氣或針刺感應針刺部位產(chǎn)生的經(jīng)氣感應,稱為“得氣”。當針刺入到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患者即有酸、麻、脹、重等感應,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應擴散和傳導現(xiàn)象。醫(yī)者針下有沉重緊澀、如魚吞鉤之澤沉的感覺。如未得氣,則針下虛滑,患者也沒什么感覺。針刺得氣與否,是療效的關(guān)鍵。故當準確取穴,同時運用留針侯氣、循彈催氣、補益經(jīng)氣等方法使其得氣。第12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九、針刺常見異常情況的處理①暈針現(xiàn)象:患者在針刺過程中,突然出現(xiàn)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出冷汗、惡心欲嘔、精神萎倦、脈象沉細,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原因:病人體質(zhì)虛弱,精神過度緊張;或過勞、過饑、大汗、大瀉后;或體位不適、醫(yī)省手法過重。處理:立即停針,并將針全部取出;使患者平臥頭位稍低,松開衣帶,注意保溫;輕者靜臥片刻,飲溫水可復;重者可針刺人中、內(nèi)關(guān)、涌泉、足三里,并溫灸百會、氣海、關(guān)元,必要時配合其它急救措施。第13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預防:初次受針者,當盡量消除其緊張情緒;盡量取臥位及選擇舒適持久體位;取穴不宜過多,手法不宜過重;過饑、過勞患者暫不宜針刺;醫(yī)者邊治療邊注意觀察病人的表情變化,一旦出現(xiàn)暈針先兆,應及早處理。②滯針現(xiàn)象:在穴位內(nèi)行針或出針時感到澀滯困難。原因:行針用力過猛、角度過大,或一個方向連續(xù)捻轉(zhuǎn)致肌纖維纏針身;或患者精神緊張及因疼痛致肌肉痙攣引起滯針。處理:讓病人放松以緩解緊張狀態(tài),用手指在鄰近部位按揉;或在附近加刺一針以宣散氣血;因單向捻轉(zhuǎn)所致者,須反向推轉(zhuǎn)左右輕捻松懈之。預防:盡量消除病人的緊張和顧慮,進針避開肌腱,捻轉(zhuǎn)角度不宜過大,不能單向連續(xù)捻轉(zhuǎn)。第14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③彎針現(xiàn)象:針身彎曲,在肌肉內(nèi)改變了進針時刺入的方向和角度,行針及出針困難,病人感疼痛。原因:醫(yī)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不勻;或患者留針時體位移動;或滯針未及時處理。處理:針身輕微彎曲者,將針緩慢退出;彎曲角度大者,須輕微搖動針體,順勢將針退出;因體位改變所致者,當恢復原體位,放松局部,再行退針。預防:施術(shù)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柔,患者體位要舒適,不要變動體位,針刺部位不受壓或碰撞,及時處理滯針。第15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④斷針現(xiàn)象:針身折斷,部分針身露于皮膚之外,或針身全部沒入皮膚之下。原因:針具質(zhì)量差,針身或針根損壞失于檢查;醫(yī)者用力過猛,致肌肉劇烈攣縮;或患者體位改變,外物壓迫碰撞。或電針刺激強度過大。處理:發(fā)現(xiàn)斷針后,醫(yī)者必須鎮(zhèn)定,囑患者保持原體位,以防斷針向深層陷入。殘留斷端者,可用鑷子取出。殘端完全陷入肌層者,應在X線下定位,立即施行外科手術(shù)取出。第16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預防:針前仔細檢查針具;針刺時要將針身留一部分在體外;及時處理滯針和彎針,不可強拉強拔;使用電針不可突然加大刺激強度。⑤血腫現(xiàn)象:出針后局部青紫或腫脹疼痛。原因:針刺時損傷小血管。處理:針孔局部小塊青紫,一般不必處理,待其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腫痛甚者,可先行冷敷止血,再行熱敷揉按。預防:剔除帶鉤針具;熟悉解剖部位,盡量避開血管;針刺手法輕巧,注意眼區(qū)穴位的操作技巧。第17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課堂練習1、暈針現(xiàn)象,除什么之外,都可以發(fā)生(A)

A.指針B.三棱針C.火針D.電針E.毫針

2、下列暈針處理方法,有錯誤的是(A)

A.患者平臥,頭部墊高B.注意通風、保暖

C.予飲溫開水或糖開水

D.可指掐或針刺人中、素髎、內(nèi)關(guān)、足三里等穴

E.可灸百會、關(guān)元、氣海3、用1支毫針,先直刺至穴位肌層深處,然后退至淺層,依次分別向左右兩旁斜刺,使穴內(nèi)的針刺痕跡成雞足狀。此法為(D)

A.直針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

4.用毫針從受損肌腱旁斜刺進針,捻轉(zhuǎn)提插行針,將針提至皮下,配合關(guān)節(jié)屈伸活動。此法為(E)

A.直針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

第18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艾灸療法王丹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jīng)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驅(qū)邪、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一、艾灸療法的作用艾灸具有疏風解表、溫散寒邪、溫通經(jīng)絡、活血通痹、回陽固脫、消瘀散結(jié)、防病保健的作用。第19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艾灸療法的分類灸法分為艾灸和其他灸艾灸分為:1、艾柱灸(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間接灸:隔姜、隔蒜、隔鹽、隔附子餅灸)2、艾條灸(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3、溫針灸其他灸分為:燈火灸、天灸三、臨床常用灸法及操作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用黃豆或棗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經(jīng)燙傷產(chǎn)生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者稱為化膿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燙時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瘡者稱為非化膿灸。

第20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臨床常用灸法及操作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用黃豆或棗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經(jīng)燙傷產(chǎn)生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者稱為化膿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燙時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瘡者稱為非化膿灸。②隔物灸: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某種藥物如生姜、大蒜、食鹽、附子、胡椒而施灸的一種方法。藥物可因證因病不同,治療時可發(fā)揮艾灸和藥物的雙重作用。第21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隔姜灸:將新鮮生姜切為厚度約2分許的姜片,中心用針穿刺數(shù)孔,上置艾炷施灸,覺灼熱時緩慢移動姜片,可灸多壯,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本法適應于一切虛寒病癥。隔蒜灸:取獨頭大蒜切成分許厚,用針穿刺數(shù)孔,艾炷灸之,每灸4-5壯,因大蒜液有刺激性,故灸后易起泡。該法可治癰疽腫毒、未潰瘡癤。隔鹽灸:取食鹽適量炒熱,納入臍中,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以防灼傷。此法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效。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末,以黃酒調(diào)和作餅,約3-4分厚,艾炷灸之。用治各種陽虛病癥。第22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③艾條灸:點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處熏灸。溫針灸:針刺得氣后,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2-3厘米的艾條施灸,至艾絨燒完為止。溫和灸:點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處上方0.5-1寸許熏灸。雀啄灸:點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處上方如鳥啄食上下移動熏灸?;匦模狐c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處上方反復旋轉(zhuǎn)熏灸。第23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四、施灸壯數(shù)的選擇艾炷分為大、中、小三種,小者如麥粒,中者如半個棗核,大者如蒜頭。施灸壯數(shù)昀大小、數(shù)量可根據(jù)病性、病勢、體質(zhì)、年齡及治療部位而定。在肌肉淺薄處宜小壯少灸,在肌肉深厚處宜大壯多灸;久病體虛者宜小艾炷,新病體壯者宜大艾炷。五、一般施灸程序臨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陽部,后灸陰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第24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六、灸法的補瀉及操作艾灸的補法操作是:點燃艾柱后,不吹其火,火力宜微而溫和,時間較長,待其慢慢自滅,灸治完畢再按其施灸部位,使真氣聚而不散。艾灸的瀉法是:點燃艾柱后,以口速吹旺其火,火力較猛,快燃速滅,當患者感覺局部灼痛時可更換艾柱再灸,時間較短,灸畢不按其穴,此謂開其穴促使邪氣消散。第25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七、施灸禁忌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關(guān)節(jié)活動處不宜化膿灸;重要臟器、大血管處、肌腱所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期小腹、腰骶部不宜施灸。對神昏、感覺遲鈍的患者,不可灸過量,要避免燙傷。第26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八、施灸時的注意事項①灸治的適應范圍一般以虛證、寒證、陰證為主。凡屬實證、熱證及陰虛發(fā)熱者,一般不宜用灸法。②施灸或溫針時應防止艾絨脫落燒損皮膚和衣物。③顏面五官、陰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④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⑤對神昏、感覺遲鈍的患者,不可灸過量,要避免燙傷。第27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拔罐療法王丹拔罐療法古稱“角法”,是一種以罐為工具,以熱力排除罐內(nèi)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造成皮膚充血、郁血現(xiàn)象的方法。一、拔罐療法的分類1、按排氣法分為:水罐、火罐、抽氣罐2、按拔罐形式分為:水罐、抽氣罐3、按拔罐形式分為:單罐、多罐、走罐、閃罐、坐罐4、按綜合運用分為:藥罐、針罐、刺絡拔罐第28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二、拔罐療法的適應范圍拔罐法具有通經(jīng)活絡,吸拔經(jīng)絡中的風寒濕氣外出,還具有引出排膿等作用,適用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風濕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經(jīng)痛、胃痛、瘍初期未潰時,以及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等病癥。第29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三、拔罐療法常見的吸拔方法①閃火法:用止血鉗夾住95%酒精棉球,在罐內(nèi)閃火排去空氣,迅速將罐罩在應拔部位。②投火法:用小紙條點燃后,投入罐內(nèi)并迅即將罐罩在應拔部位。③架火法:用一直徑2~3cm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上置酒精棉球,點燃后將火罐扣上。第30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四、常用的拔罐法及操作①坐罐:要求主試者用閃火法拔罐,用止血鉗夾住一個經(jīng)95%乙醇浸泡迂的棉球,點燃后伸入罐內(nèi)繞1圈迅速退出,并立即將罐口扣在放術(shù)部位,使罐吸附在皮膚上。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過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燒燙灼傷皮膚。②閃罐:用閃法火將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取下,取下拔上,直至皮膚潮紅充血為度。③走罐:選用口徑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施術(shù)部位涂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用閃火法第31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將罐吸拔住,然后以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向左、右施壟部位往返推動,至較大面積的皮膚出現(xiàn)潮紅為度。④針罐:先將針刺入穴位,待得氣后將留置穴位,然后用閃火法,以針刺部位為中心,將罐拔住,約10~15min,至皮膚潮紅充血起罐。⑤刺絡拔罐:在施術(shù)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地叩刺出血,再拔上火罐。留置10一15min后。起罐后擦凈血跡。第32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五、拔罐搏漤耐嗟憊事項①根據(jù)所拔部誣爵面積大小選擇合適的火罐。②拔罐時應選肌肉豐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淺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發(fā)較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脫落。③體位要適當,拔罐過程中不要移動體位,以免火罐脫落。④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處不宜拔罐。孕婦腹部、腰骶部須慎用。⑤拔罐時注意棉辣沾乙醇不可過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燒燙灼傷皮膚。第33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⑥拔罐一般可出現(xiàn)局部紐暈或紫紺色,一般不須處理,會自行消退。若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出現(xiàn)水泡,小者當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大的須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⑦起罐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即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⑧應用針罐時,應防止肌肉收縮,發(fā)生彎針,并避免撞壓針入深處,損傷臟器及血管。故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針罐。⑨使用多罐時,火罐的排列順序不宜太近,以免皮膚被牽拉產(chǎn)生疼痛。⑩應用刺絡拔罐時,出血量須適當,一般5~7ml。第34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穴位貼敷療法王丹穴位貼敷法是指將一些帶有刺激性的藥物涂敷于穴位和患部,使局部皮膚充血潮紅或皮膚起泡,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一、敷貼穴位的選擇及操作穴位敷貼療法的穴位選擇與針灸療法取穴是一致的,一般選擇離病變器官、組織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貼敷藥物;當然阿是穴和經(jīng)驗穴也是常常用作穴位貼敷。如吳茱萸貼涌泉穴治療小兒流涎;威靈仙貼敷身柱穴治療小兒百日咳等。貼敷方法是將藥糊或藥餅制成綠豆或蠶豆大小放置在穴位上,用消毒紗布覆蓋在敷藥之上,外加膠布貼緊固定,以防藥物流失或藥物脫落而灼傷附近組織。第35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穴位貼敷法的注意事項①告知穴位貼敷有可能發(fā)泡,事先應做好解釋工作。②凡用膏藥貼敷,需隨調(diào)配隨敷用,以防蒸發(fā)。③若用膏藥貼敷,在溫化膏藥時,應掌握好溫度,,以免燙傷或貼不住。對膠布過敏者,可改用繃布固定貼敷藥物。④對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貼敷穴位不宜過多,藥量宜少,而積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fā)泡面積過大而引起不良反應或發(fā)生藥物中毒。

第36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⑤對體弱消瘦以及有嚴重心臟病、肝臟病患者,藥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并在貼敷期間注意病情變化。⑥對于孕婦、幼兒,應避免貼敷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⑦對于殘留在皮膚的藥膏等,不能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第37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刮痧基本技術(shù)王丹“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一、工具選擇“刮痧板”是臨床首選的刮痧工具,“刮痧板”選用天然水牛角為材料制成,形狀多為長方形,邊緣鈍圓,對人體肌表無毒性刺激和化學不良反應。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種中藥,具有發(fā)散行氣,活血和潤養(yǎng)作用。除專用“刮痧”板外,民間常將一些邊緣圓滑的生活用具可用來刮痧,如光滑的銅錢、銅勺柄、瓷湯匙等。第38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另外,刮痧之前,為了防止劃破皮膚,務必在皮膚表面涂一層潤滑劑,首選的是由天然中藥經(jīng)科學配方和方法提煉加工而成的刮痧專用油劑;也可就地取材用香油、‘色拉油等作為皮膚潤滑劑。第39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二、操作方法①操作方法:先將準備刮痧的部位擦凈,用刮痧板的邊緣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用手掌握著刮痧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再確定部位進行刮痧。刮痧要順一個方向刮,不要來回刮,力量要均勻合適.不要忽輕忽重;②刮拭方向:頸、背、腹、上肢、下肢部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nèi)向外刮拭;第40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③刮痧時間:用較重刺激手法進行刮痧,每個部位一般要刮3-5分鐘。用輕刺激手法,每個部位刮拭時間為5~10分鐘。對于保健刮痧無嚴格的時間限制,以自我感覺滿意、舒服為原則。三、注意事項①注意室內(nèi)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夏季刮痧時,應回避風扇直接吹刮拭部位;②刮痧出痧后1小時以內(nèi)忌洗澡;③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④刮痧出痧后最好飲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并休息15~20分鐘。第41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四、適應癥感冒、發(fā)熱、頭痛、中暑、哮喘、心絞痛、頸椎病、高血壓、神經(jīng)性頭痛、肩周炎、坐骨神經(jīng)痛、乳腺增生、小兒消化不良等疾病。五、禁忌證①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者禁用刮痧療法:②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療法:③凡體表有癤腫、破潰、瘡癰、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塊處禁止刮痧;

第42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④急性扭傷、創(chuàng)傷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⑤接觸性皮膚病傳染者忌用刮痧;⑥有出血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嚴重貧血、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患者不可行刮痧療法:⑦過度饑飽、過度疲勞、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積刮痧;⑧眼睛、口唇、舌俸、耳孔、鼻孔、乳頭、肚臍等部位禁止刮痧;⑨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為刮痧會刺激這類患者發(fā)病。第43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推拿基本技術(shù)謝和平一、推拿介質(zhì)的種類和作用1、推拿介質(zhì)的種類:常用的推拿介質(zhì)有:藥膏、油劑、藥水、藥酒、粉劑等。2、推拿介質(zhì)的作用:(1)便于收發(fā)出操作,增強手法作用;(2)利用藥物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3)有潤滑作用,保護皮膚。二、推拿的適應癥和禁忌癥1、推拿的適應癥非常廣泛可適于骨傷科、內(nèi)科、婦科、外科、兒科等的多種疾病。第44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推拿的禁忌癥:(1)診斷不明確的急性脊柱損傷或伴有脊髓癥狀者;(2)各種骨折、、骨結(jié)核、骨髓炎、骨腫瘤、嚴重的老年陛骨質(zhì)疏松癥;(3)嚴重心、腦、肺部疾病或體質(zhì)過于虛弱者;(4)各種傳染??;(5)有出血傾向或血液病者;(6)治療部位有嚴重皮損或皮膚病者;(7)孕婦腰骶及腹部;(8)精神病者,不能配合者。第45頁,課件共51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常用成人推拿手法滾法:以小魚際掌背側(cè)至第三掌指關(guān)節(jié)部著力,用前臂旋轉(zhuǎn)擺動,帶動腕部屈伸、外旋的連續(xù)不斷的動作。要求壓力均勻柔和,滾動貼緊體面,動作協(xié)調(diào)、協(xié)調(diào),120-160次/分鐘。揉法:以魚際、手掌、手指羅紋面和肘、小臂尺側(cè)等部位著力,吸定于一定部位和穴位上,作輕柔緩和的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zhuǎn)推動,并帶動皮下組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