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特性分析_第1頁
交通特性分析_第2頁
交通特性分析_第3頁
交通特性分析_第4頁
交通特性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交通特性分析第一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1道路交通三要素駕駛員交通特性乘客交通特性行人交通特性車輛交通特性道路交通特性人的交通特性第二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1.1駕駛員交通特性一、視覺特性視力視力適應性眩目視野視覺敏銳度視差色視覺第三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1)視力

人的眼睛分辨物體形狀、大小的能力。視覺敏銳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分辨兩物體之間距離的大小。視力可分為靜視力、動視力和夜視力。靜視力:待檢人員站在視力表前面,距視力表5m,依次辨認視標測定的視力。動視力:駕駛員觀察物體運動的視力。夜視力:在黑暗環(huán)境中的視力。夜視力受許多因素影響,如:夜間行人因穿衣服的顏色不同,駕駛員能看清的距離也不同,因此夜間在道路上作業(yè)的人員必須穿黃色反光安全服。第四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人眼對周圍環(huán)境亮度變化的適應過程,分為明適應(由暗處到明處)和暗適應(由明亮處進入暗處)。

例如:由隧道外進入沒有照明條件的的隧道內大約要經歷10s的暗適應時間。因此,在隧道入口處應設有緩和照明,以減少視覺障礙,或在路旁設立“隧道內注意開燈”標志,以喚起駕駛員注意。視力適應性第五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俗稱晃眼。指視野內有強光照射,顏色不均勻,使人的眼睛產生不舒適感,所形成的視覺障礙。例如:夜間行車的駕駛員受到對向車的前照燈光的照射后會產生眩感,而使視力下降。與眩光有關的另一種現(xiàn)象是“消失現(xiàn)象”,即當某一物體因同時受到對向車與自己車燈照射,而在某一相對距離內完全看不清該物,呈消失狀態(tài)。一般站在路中心線的行人當雙向車距約50m時,呈現(xiàn)消失現(xiàn)象,駕駛員將辨認不出行人。為此在黑夜橫穿過馬路時,站在中心處是很危險的。2)炫目第六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3)視野兩眼注視某個目標,注視點兩側可以看到的范圍叫視野。視野分靜視野和動視野。隨著車速的增加,駕駛員的注意視點前移、視野變窄,只注意景象的中心而置兩側于不顧的現(xiàn)象叫“隧洞視”。隧洞視的發(fā)生易導致道路催眠,使交通安全不利。因此在道路設計時,限制直線長度,加入曲線,強制的促使駕駛員變換注視點。第七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第八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4)色視覺在可見光波長范圍內,不同波長的感覺閾限不同,故而不同顏色對駕駛員產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我國交通標志使用六種顏色:紅、黃、藍、綠、黑、白。紅:波長最長,傳播最遠,對人的視覺和心理產生一種危險感和強烈刺激,多用于禁令標志。黃:有明亮和警戒的感覺,由于注意危險的警告類標志。藍、綠:使人產生寧靜、和平與舒適的感覺,多用于指示、指路標志。第九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反應特性駕駛員生理特性是指聽覺、觸覺和平衡覺特性。

聽覺給駕駛員提供14%的交通信息。觸覺是通過機械振動引起人體皮膚的刺激反應。平衡覺是以此保持正確的行進方向,判斷車速、加速和減速。第十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反應時間和制動操作示意圖第十一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駕駛員心理和個性一般而言,男性為外傾型,女性為內傾型動機:駕駛員因出于某種原因或需要而爭搶速度、節(jié)省時間。這時,往往存在誘發(fā)事故的隱患。素養(yǎng):素養(yǎng)是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和涵養(yǎng),包括遵紀守法、珍惜生命、關懷他人等。注意力:沿路的非交通活動、同伙伴講話、自身煩惱,都可能分散駕駛員和行人的注意力。智力:各個駕駛員對行車速度、視距以及行駛中產生的其他信息的反應準確性和判斷能力是不一樣的。第十二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情緒:急躁和憤怒,往往導致以超過允許的安全速度行車,形成不必要的或危險的交織和超車、闖紅燈或闖停駛標志成熟性。不成熟的駕駛員,主要是青年人,希望炫耀、僥幸、冒險、求刺激,往往造成事故。知識性:是指根據(jù)過去的經驗、培養(yǎng)的技術、習慣和對交通環(huán)境正確地做出反應的能力。條件反應:習慣產生條件反應,如保持速度,遵循車道線等。當某種道路條件或交通管制條件發(fā)生變化時,條件反應可能給行車帶來危害。第十三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駕駛疲勞駕駛疲勞:是指駕駛人員在駕駛車輛時,由于駕駛作業(yè)(長距離行駛、睡眠不足、景觀單調等)而引起的生理機能或心理機能的失調,造成動作遲緩,反應下降

疲勞的產生機理:由于駕駛員的生理和心理長時間處于緊張中,從而引發(fā)身體組織疲勞、中樞神經疲勞和心理疲勞

第十四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疲勞的分類:一般可分為身體疲勞和精神疲勞兩種駕駛疲勞事故的特點

事故地點特征:多發(fā)生在道路平直沒有任何障礙或較長的上坡道上

事故類型特征:大多數(shù)是駛出路外或翻車事故

事故時間特征:多發(fā)生在深夜23時至第二天凌晨6時和中午12時至16時這兩段時間內第十五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五、飲酒與駕駛飲酒使駕駛員的色彩感覺與觸覺能力下降,注意力下降,支配力降低,事故增多(如表所示,數(shù)據(jù)為倍數(shù))血中酒精濃度‰

行車事故血中酒精濃度‰

行車事故死亡傷損死亡傷損0.00.10.20.30.40.50.60.71.001.201.451.752.102.533.053.671.001.161.31.571.832.122.472.871.001.071.151.241.331.431.531.630.80.91.01.11.21.31.41.54.425.326.407.719.2911.1813.4616.213.333.874.505.236.087.078.219.551.771.902.042.192.352.522.712.91第十六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血液中酒精含量:20毫克/100毫升以上80毫克/100毫升以下,500元罰款,記6分,駕照暫扣1個月至3個月。80毫克/100毫升以上130毫克/100毫升以下,8日至10日拘留,暫扣駕照5個月,并處1800元罰款。130毫克/100毫升以上,13日至15日拘留,暫扣駕照6個月,并處1800元罰款,記12分。第十七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1.2行人交通特性一、行人的事故狀態(tài)

二、行人的交通特性第十八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一、行人交通事故狀態(tài)我國道路交通的特點是混合交通,自行車、行人占很大比例。在人車混行,快慢不分的情況下,行人死亡率相當高,占交通死亡人數(shù)的30%左右行人事故的統(tǒng)計規(guī)律

道路分布:路段多,交叉口少

時間分布:每天下午、薄暮至夜間是高發(fā)時間

年齡分布:老年人、兒童居多

職業(yè)分布:農民所占比例最大第十九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行人的交通特性行人的交通需求:在交通過程中省力、獨立、連續(xù)行人的心理特性:包括行人交通行為的動機、目的和交通行為習慣等行人道路設施使用特性:指行人使用過街天橋和地道的情況行人的過街特性:

三種情況:待機而過、搶行而過、適時而過四種類型:均勻步速、中途停駐、中途加速、中途放慢第二十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第二十一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1.3乘客的交通特性乘客旅行的共同要求:安全、迅速、舒適出行目的理想出行時間可不計較的出行時間能容忍出行時間就業(yè)102545購物103035休憩103085城市居民出行要求:第二十二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1.4車輛的交通特性設計車輛尺寸汽車的動力性汽車的制動性自行車交通特性第二十三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車輛特性在確定交通工程的某些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車輛的尺寸會影響到道路線形,交通結構物的凈空,停車場等交通設施的設計。交通運輸對車輛的使用要求:

運輸效率高行駛性能和安全性好乘載方便,舒適運營成本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少一、設計車輛尺寸第二十四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01-2003)規(guī)定的設計車輛外廓尺寸(單位:米)類型總長總寬總高前懸軸距后懸小客車61.820.83.81.4載重汽車122.541.56.54半掛車162.541.24+8.82《城市道路設計規(guī)范(CJJ37-1990)》規(guī)定的有所區(qū)別第二十五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汽車的動力性汽車的動力性有以下三個評判指標最高車速Vmax(km/h):汽車在水平良好的水泥或泥青路面上所能達到的最高行駛速度加速時間t(s):分為原地起步加速時間和超車加速時間

最大爬坡度imax:汽車滿載時Ⅰ檔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

第二十六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汽車的制動性評價汽車制動性能的主要指標:制動效能、制動汽車的方向穩(wěn)定性和制動效能的恒定性。制動效能:汽車在行駛中能強制地降低行駛速度以至停車或者下坡時維持一定速度的能力。其評價指標是制動距離和制動力。制動的方向穩(wěn)定性:制動時不產生跑偏、側滑及失去轉向能力的性能制動效能的恒定性:制動過程實際上是把汽車行駛的動能通過制動器吸收轉化為熱能。高速時制動或長時間下坡連續(xù)制動要求制動效能保持良好,否則制動器發(fā)熱使制動失效,易發(fā)生交通事故。第二十七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自行車流的交通特性離散性壓縮與膨脹性靈便性第二十八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解決方案進口道處分流向行駛

第二十九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左轉自行車兩次過街

第三十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適用于自行車流量大的交叉口渠化島方案(唐山市模式)

第三十一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1.5道路交通特性一、城市道路交通特性車輛種類多,速度差異大,交通復雜車流沖突點多交通的吸引點多城市道路車輛多,行人量大公交車流、自行車流、人流高度集中大量的附屬設施第三十二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城市道路分類按道路在城市的位置、作用、交通功能、以及沿線建筑物服務功能等進行分類,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交通功能和交通性質分為:快速干道、主要干道、一般干道、商業(yè)文化大街、主要支路、一般支路

按城市道路橫斷面的形式分為:一塊板、二塊板、三塊板、四塊板第三十三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道路橫斷面基本形式第三十四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公路分級公路的技術等級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

2003)根據(jù)交通量及其使用性質、任務,公路可分為五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公路的行政等級

按其重要性和公路管理特點又可劃分為:國家干線公路(簡稱國道,用G表示)、省級干線公路(簡稱省道,用S表示)、縣級公路(簡稱縣道,用X表示)、鄉(xiāng)級公路(簡稱鄉(xiāng)道),以及專用公路。第三十五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四、城市道路系統(tǒng)路網(wǎng)布局

棋盤式(方格式)對角方格式

環(huán)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第三十六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非直線系數(shù)ρ: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干道網(wǎng)密度δ:服務區(qū)路線干道總長度與城市用地面積之比技術指標

第三十七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五、道路的橫斷面特性道路橫斷面是垂直于道路中心線方向的斷面,由車道、隔離帶(包括中央分割帶和側帶)、停車帶、路肩、自行車道和人行道等部分構成公路橫斷面通常由行車道、路肩、分隔帶、邊溝、邊坡、截水溝、護坡道等組成高速公路還有變速車道、爬坡車道、緊急停車帶、停車道及路上設施第三十八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道路橫斷面的構成要素第三十九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六、道路的平面特性1)平面線形

基本線形—直線、圓曲線、緩和曲線

隨著車速的提高及交通量的增長,對于高等級公路已趨于以曲線為主的設計。如高速公路線形現(xiàn)趨于以圓曲線及回旋線(緩和曲線)為主,其間插入適當長度的直線。

第四十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第四十一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橫斷面線形

兩個關鍵處理:超高和加寬彎道超高:在彎道設計時,當采用的平曲線半徑在規(guī)定的最小平曲線半徑與不設超高的平曲線半徑之間時,常將外側車道升高,構成與內側車道同坡度的單坡橫斷面。式中:i超——超高橫坡度

v——設計行車速度,km/hR——圓曲線半徑,m

μ——橫向力系數(shù),在0.035~0.15之間第四十二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彎道加寬:車輛在曲線上行駛時,所占有的行車部分寬度較在直線段上行駛時為寬。為保證行駛車輛在轉彎時不侵占相鄰車道,需將行車部分加寬。式中:e——雙車道加寬值,mL——汽車前保險杠至后軸的長度,m

由于加寬值與車速有關,考慮由車速而產生的汽車擺動寬度值

,因此平曲線上雙車道的加寬值按下式計算:第四十三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3)行車視距

為了保證駕駛人員行車安全,能隨時看到前方的道路和道路上出現(xiàn)的障礙,或迎面駛來的車輛,以能采取安全措施,避免事故發(fā)生的最短距離行車視距分為停車視距、會車視距、超車視距、交叉視距、彎道視距和縱坡視距4)視距限界

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時,要求道路及道路兩旁提供一定的視距空間以保證行車安全,稱為視距限界

視距限界可分為平面彎道視距限界、道路縱向視距限界、交叉口視距限界第四十四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交叉口視距限界:在保證兩條相交道路上直行車輛都有安全的停車視距的情況下,還必須保證駕駛人員的視線不受遮擋,由兩相交叉車輛的停車視距和視線組成了交叉口視距限界,又稱視距三角形。第四十五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七、道路的縱斷面特性通過道路中線的豎向剖面稱為道路的縱斷面,公路縱斷面的線形要素為坡度和豎曲線坡度

城市道路最大縱坡及坡長限制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3020最大縱坡度(%)455.5678縱坡段最小長度(m)2251701401108560第四十六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豎曲線

包括凸曲線和凹曲線,在變坡點設豎曲線保證行車的順暢及安全第四十七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八、城市道路平面交叉交叉類型:三路、四路、多路交錯點分析

交錯點的形式:分流、合流、沖突

沖突點的分布:沖突點的數(shù)量與交叉口的類型有關,可用下式求得第四十八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交叉口形式與沖突點數(shù)量交叉的形式沖突點

合流點

分流點

計3路交叉33394路交叉1688325路交叉50151580第四十九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路、四路交叉口交叉沖突第五十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2交通量基本特征交通量的定義與分類交通量的時間分布特性

交通量的空間分布特性第五十一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2.1交通量的定義與分類定義在選定的時間段內,通過道路某一地點或某一斷面的交通實體的數(shù)量。(一般指雙向)交通量通常取某一時間段內的平均值作為該時間段的代表交通量式中:Qi—各規(guī)定時間段內的交通量,輛/單位時間

n—規(guī)定時間段的單位統(tǒng)計數(shù)第五十二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年平均日交通量(AnnualAverageDayTraffic,AADT)月平均日交通量(MonthAverageDayTraffic,MADT)周平均日交通量(WeekAverageDayTraffic,WADT)平均日交通量(AverageDayTraffic,ADT)分類:按平均值所取的時間段的單位不同分為第五十三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年平均日交通量月平均日交通量周平均日交通量第五十四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交通量的用途

交通量是交通需求在交通系統(tǒng)中的表象,由此可確定設施的規(guī)模、交通的擁擠程度,判斷交通流的平衡狀態(tài)。交通量具有時空特性,隨交通方式的不同有不同類型的交通量。

第五十五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2.2交通量的時間分布特性月交通量變化周交通量變化小時交通量變化第五十六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一、月交通量變化一年內各月交通量的變化稱為月變化

把AADT/MADT稱為交通量的月變化系數(shù)(或稱月不均衡系數(shù)),以K月表示第五十七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月交通量變化圖第五十八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周交通量變化一周內日交通量的變化,也稱日變化

常用日變化系數(shù)來表示式中:Qi——年平均星期i的日交通量第五十九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交通量周變圖第六十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小時交通量變化一天24小時中每個小時的交通量不斷在變化,簡稱時變化第六十一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用于表示交通時變化特征的值有:

高峰小時交通量(PHV)高峰小時系數(shù)(PHF)高峰小時交通量與高峰小時內某一時段的交通量擴大為高峰小時的交通量之比。

高峰小時流量比高峰小時交通量與該天的日交通量之比值,一般以百分比表示。年最高小時交通量(HAHV)第30位小時交通量(30HV)

第30位小時交通系數(shù)(30HVF)第六十二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高峰小時系數(shù)PHF

將高峰小時分割為若干時段,若每一時段為t分鐘,統(tǒng)計各時段的交通量,選擇最大值折算成小時交通量,稱高峰流率。高峰小時交通量與高峰流率(擴大高峰小時交通量)之比,即高峰小時系數(shù)注意:高峰小時系數(shù)與高峰小時流量比之差別

第六十三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第六十四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2.3交通量的空間分布特性城鄉(xiāng)分布一般城市道路的交通量大于農村公路的交通量。路段分布方向分布車道分布一般右側車道的交通量比較大第六十五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2.4交通量的構成特性

交通量的構成:指交通量中各種交通工具所占的數(shù)量和比重(也稱交通量結構)車型分類:機動車、非機動車;客車、貨車;大、中、小客貨車;公交車、出租車、摩托車等交通量構成特性的作用:確定道路功能、性質和制定交通管制策略措施的重要依據(jù)。第六十六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一、公路交通量構成的基本特性在公路交通量分析和公路規(guī)劃設計中,一般將車輛按車型大小分為小客車、大客車、鉸接車、小貨車、中型貨車、大型貨車、拖掛車、小型拖拉機、大型拖拉機等。公路交通量中不同車種的比例與不同的地域、不同道路等級、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地區(qū)特征有密切關系。公路交通量中客車、公交車、自行車的數(shù)量和比例一般要比城市道路上要小,而貨車、拖拉機交通量的比重要大于城市道路交通量中的比重。第六十七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二、城市出入口道路交通量構成的基本特性城市出入口道路處于城郊結合部,是公路與城市道路銜接過渡的路段,其交通量構成特性兼有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特性,公交車、小客車、自行車比例一般低于城市道路,高于公路。在上班早高峰時段,客流以進城為多,出城為少,在下班晚高峰則正好相反。第六十八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三、城市道路交通量構成的基本特性城市道路交通量的構成特性最為復雜。在不同等級和功能的道路上,交通量的構成差別比較大。例如,城市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道上交通量中主要是小客車和出租車;在生活性干道上,公交車的比例相對要高得多;而在支路上自行車和行人交通量可能占主導地位。第六十九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2.5設計小時交通量DHV第30位小時交通量:(30HV)設計小時交通量系數(shù)K=30HV/AADT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等級道路的K值多分布于8%~18%,可根據(jù)對不同地區(qū)和道路類型的K值規(guī)定,計算設計小時交通量DHV和路幅寬度W。第七十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3行車速度特性車速的基本定義與分類

行車速度的統(tǒng)計分布特性

時間平均車速與空間平均車速第七十一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3.1車速的基本定義與分類

設車輛行駛速度距離為L,所需時間為t,則車速可表示為:

v=L/t(單位:km/h)速度是交通參與者、車輛及道路條件互相作用表現(xiàn)出的重要狀態(tài)量速度的大小及其變化,是確定交通設施的設計要素、管理手段與水平、交通質量評價、安全度評價的極其重要的指標。

第七十二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分類:按照測量方法以及使用領域的不同車速分為

地點車速

車輛通過道路某一地點或某一斷面的瞬間速度。車輛(或人)通過某一地點(非長距離內)的速度(各類車速的基本構成單元)行駛車速

車輛行駛路程與有效行車時間之比。行駛某一距離與所用時間(不包括停止時間)之比,可用于道路設計。

行程車速

車輛通過某段路程與車輛通過該路程所需的總時間之比。為行駛某一距離與所用時間(包括停止時間)之比,可用于評價分析道路的交通質量;

第七十三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臨界車速道路通行能力達到最大時的車速

設計車速在道路交通與氣候條件良好的情況下,僅受道路物理條件限制時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車速,用作道路線形幾何設計的標準運行車速中等技術水平的駕駛員在良好的氣候條件、實際道路狀況和交通條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車速,用于評價道路通行能力和車輛運行狀況。第七十四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3.2行車速度的統(tǒng)計分布特性

第七十五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

第七十六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中位車速即50%位車速,指在某地點車速下行駛的車輛數(shù)與在該速度以上行駛的車輛數(shù)相等85%位車速有85%的車輛的地點車速在此速度以下15%位車速有15%的車輛的地點車速小于該值表征車速統(tǒng)計分布特性的特征車速:第七十七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85%位車速與15%位車速之差反映了路段上的車速波動幅度車速分布的標準偏差S與85%位車速和15%位車速之差存在著如下近似關系第七十八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3.3時間平均車速與區(qū)間平均車速時間平均車速單位時間各車輛通過道路某斷面的地點車速的算術平均值。某一時間內某一道路斷面地點速度的平均值,可用于對地點交通現(xiàn)象及狀態(tài)分析

區(qū)間平均車速在某一瞬間道路上某一區(qū)段內所有車輛速度分布的平均值。在給定的路段上,于某一瞬間,速度的平均值,用于評價分析空間上交通流第七十九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時間平均車速式中:

——時間平均車速,km/hn——單位時間內觀測到車輛總數(shù),vehvi

——第i輛車通過某斷面的地點車速,km/h第八十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空間平均車速式中:S——特定路段長度,km

n——觀測次數(shù)

ti——第i輛車通過L所用時間,h

vi——第i輛車通過L的行駛速度,km/h

——空間平均車速,km/h第八十一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時間平均車速與空間平均車速之間的關系式中:

——

觀測值的均方差

——

觀測值的均方差

第八十二頁,共九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五2.4交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